关于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时间:2019-05-14 21:0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第一篇:关于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关于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01-11 14:43:00 ]作者:姜丹 孟庆彬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摘要: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个难题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文章分析了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经营者;问题;对策

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使我国企业完全置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环境之中。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笔者拟从企业理论出发,试图探讨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实行经营者股票期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

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通过与经营者签订一系列或明或暗的契约,授予经营者代表其从事经营活动的某些权利。这样,在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所获取的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为所有者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可能像经营者自身一样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由于信息不对称,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签订的只能是一种不完全契约,因为契约无法规定未来所有情况下经营者应采取的行为。在契约无法完全约束的情况下,所有者的投资是否面临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营者的“道德自律”。然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经营者往往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从而使所有者面临“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1)偷懒行为。在经营者不拥有企业股权的情况下,经营者具有强烈的偷懒动机。(2)短期行为。经营者仅仅关注企业短期财务指标的变化,而不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3)控制行为。经营者通过掌握的一部分控制权,将生产性资源转化为非生产性资源进行“在职消费”。(4)保守行为。经营者往往具有更高的风险规避偏好,更加倾向于相对安全的经营计划。

2、产权理论。企业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即对企业货币收入支付的各项成本、费用之后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的企业控制权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企业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利,称为特指控制权;另一部分是在企业契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利,称为剩余控制权。特指控制权通过契约委托给经营者行使;剩余控制权则由企业所有者拥有,以保证其利益不受侵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有自己的目标效用函数.并追求各自效用的最大化。

很显然,两者的利益很难趋卜一致。由于在经营者目标效用函数的诸变量中,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形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企业的分配体制直接影响着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因此企业的分配体制是否合理,能否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关键是企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配置机制。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拥有部分控制权(特指控制权),就理应拥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否则企业的经营者就会利用掌握的特指控制权来侵蚀企业的剩余。

3、激励机制。企业法人内部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合约。这一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着重予监督与制衡.忽视了激励合约。公司治理中的代理成本与道德风险问题仅仪依靠监督与制衡不可能解决,关键是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经营者激励机制是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关系的动力问题,即委托人如何通过一套激励机制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

大限度的增加委托人的效用。因此,激励机制是关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如何分享经营成果的一种契约。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一致起来.使前者能够努力实现企业所有者利益即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单纯追求公司的短期利益,目的是吸引最佳的经营人才且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偷懒、机会主义等道德风险。

二、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制度不甚合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日前公布的对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万名企业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平均收入上,私营企业经营者最高,年平均收人11.16万元;国有企业经营者平均收人最低。只有2.63万元。在住房的比较上,80.3%的私营企业老板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住房,而国有企业经营者有住房的比例仅为32.6%。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同样付出了企业带头人的心血,国企经营者和私企经营者的收入却相差甚大。与内部职工相比,企业经营者的名义收人并不高,政府有关部门也作了不少规定,最为典型的一种就是规定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不能高于一般职工平均收入的若干倍。但企业经营者拥有特殊的人力资本——经营才能和管理才能,其工作的重要性不是一般职工所能比的。并且其工作的艰辛程度也非一般职工所能及,尤其是工作岗位所决定的责任更不能与一般的职工相提并论。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利益的刺激还是居于激励手段的首位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与其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劳动相比较。其合理的收入预期与实际收入产生较大差距时,他在企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就很难有效发挥,内心便会充满不平衡感,甚至会采取·些不利于企业的行为来谋求自身利益,如过分的“在职消费”和“59岁现象”等等。很多国企的经营者在离职之前,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牟取私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经营者的激励不足而且缺乏长期性的激励,经营者的地位、作用、荣誉和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益没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或者因为有过分的权利而没有长期的物质利益的保障。

其次,国有企业除了不能保障经营者的物质利益外,对经营者的选择仍旧是行政配置下的组织人事部门委任制。许多国企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有董事会,但在企业经营者的选择聘用上没有太多的权利。行政配置经营者的选择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不一致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政企分开.企业能够经营自主,但是行政配置经营者的选择机制使得政企分而不开,要么行政干预过多,企业没有足够的经营自主权;要么企业出现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做出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三、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的对策

l、物质激励。有效激励的核心是将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因此可以确定一个最优报酬计划来实现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传统的经营者薪酬制度是指经营者所得工资和奖金,这种工资加奖金的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因为企业经营者的基本工资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一般呈弱相关性,基本工资的提高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效果并不显著;按照经营业绩确定的奖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经营者的偷懒行为,但更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同时,经营者不拥有剩余索取权,不能参与剩余的分配,却有通过控制权侵蚀企业剩余的动机,因此不能规避道德风险。

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货币收人=固定工资+奖金+股票期权+高额退休金+职位消费。

(1)固定工资可采用月薪制或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年薪制,设置在本行业或本企业平均工资的水平上,不能上浮太高,仅是维持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占经营者货币收人的很小一部分。

(2)奖金和股票期权是经营者的风险收人,也是主要收人,取决于企业经营业绩。奖金是奖励经营者的短期成果,占风险收人的比重不大,这是为了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3)经营

者股票期权(ExecutiveStockOption,ESO)是把衍生金融工具中的股票期权概念运用于企业薪酬制度的一种激励措施。其基本内容是赋予企业以首席执行官(CEO)为首的经营者在未来某特定的时间按某一确定的执行价格购买本企业一定数量普通股的权利。其激励逻辑是:企业授予经营者股票期权——经营者努力工作——企业经营业绩提高——企业股票价格上升——经营者执行期权获得收益。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由于股票价格是企业价值的外在表现,在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不仅反映了企业当期的经营业绩,还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未来长期经营业绩的预期,股票持有人获得的收人更加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ESO将经营者的薪酬和企业的长期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经营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克服短期行为。第二,ESO赋予企业经营者部分剩余索取权,允许他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把对经营者的外部激励与约束变成了经营者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可以减弱经营者的偷懒动机,降低过分的在职消费。第三.由于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股东无需密切注视经营者是否努力工作,是否将企业资金投人到有效益的项目上,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4)高额退休金的建立能保证优秀的经营者退休以后继续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免除后顾之忧,并有效防止“59岁现象”,还可以鼓励经营者长期从事企业经营工作,与企业建立起休戚与共的关系。(5)职位消费实际上给予经营者的特权,例如在企业内部为经营者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并为经营者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等。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也是激励机制的重要一面,要在注重物质激励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激励。传统的精神激励主要授予某种荣誉或称号,新的机制下精神激励更注重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在得到社会尊重的基础上,以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使他们更好地贡献他们的才智,同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的投人工作。企业的高层经营者,一般非常注重自己职业生涯的声誉,良好的职业生涯声誉一方面是荣誉或荣誉激励,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和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收人,经营者追求货币收人最大化是长期行为,现期货币收人和声誉之间有一定的替代关系。

四、实行以上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1、改善经营者股票期权制的实施环境。ESO实施中股票来源、股票变现及税收处理在我国都存在一定问题。实行ESO的企业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股票,以备期权持有者行权时使用。然而,我国目前的新股发行政策还没有关于准许从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中预留股份以实施ESO;同时,我国《公司法>第149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由于这些体制和政策的制约,我国股票的来源问题成为推行ESO的最大障碍。其次,《公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都规定经营者持有的企业股票不能在任期内转让,这样就使得ESO的收益长期停留在帐上而不能变现,使其激励作用大打折扣。最后,我国现行《税法》并没有对期权持有人行权时的差价收益到底是在成本中列支还是在税后利润中直接扣除做出规定。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ESO法律体系。ESO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发挥其作用,可以适当修改《公司法》中不允许公司回购自身股票和限制经营者所持股份流通地规定,允许上市公司持有不超过一定比例的本公司股票专门用于实施对经营者和技术中坚力量的股权激励。其次对因ESO产生的税收问题实施特别处理,这可以充分提高经营者的参与热情,增强ESO的激励作用。最后,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证券市场。ESO激励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个高度有效、结构合理的证券市场。事实上,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弱式有效市场,远未达到强式或半强式的水平,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和企业实际经营业绩相关性极低,为此,要进一步培育证券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倡导理性投资理念,审慎调节市场供求,使之向高效、稳定方向发展,促进ESO的激励作用的发挥和企业的发展。

2、建立和完善市场环境。完善的市场包括经营者市场、产品市场和物质资本市场,是激励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关键因素。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来看,一个有效激励经营者人力资本和约束代理成本的市场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充分竞争的经营者市场和经营者职业利益风险机制。经营者市场的竞争越充分,经营者人力资本越商品化,越可以动态评价经营者的经营决策能力,并确定绩效补偿额度。同时,还应建立经营者职业利益风险机制,将企业家的经济收人、社会声望、发展前途、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格局。二是竞争、有序的产品市场。在产品市场上,经营者的表现和业绩会通过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利润的变化直接表现出来,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及带来的破产威胁会使经营者尽力发挥其人力资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三是发达、完善的物质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上,经营者的表现和业绩会通过公司股票的升值表现出来,因此资本市场的竞争可以对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

3、健全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传统的法律制度建立在物权的基础上,强调的是对物质资本的保护,对人的保护也仅限于对基本人权的保护,未能对人的人力资本做出法律上的界定和保护。人力资本是经营者最重要的资本和企业宝贵的资源,因此要建立新型的法律制度,不仅要保护物质资本,而且要保护人力资本,要赋予经营者法律地位,切实保护经营者利益不受侵犯。

同时,要从法律上约束企业家行为,将其纳人法制化轨道。我国长期以来将经营者纳人国家行政干部行列,用官位的升迁激励经营者,近年来又强调对国企经营者的管理,将经营者人力资本紧紧纳人到行政配置之中,使经营者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难以实施。因此在政策上应取消经营者的行政级别和退休年龄的限制,使经营者职业化,从职业角度约束与管理经营者。

第二篇:试析建立党政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试析建立党政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千部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培养一支勤政、廉洁、高效、充满活力的党政千部队伍的需要。党政干部的激励机制包括利益机制、竞争机制;党政千部的约束机制包括民主机制、法律机制、目标管理机制、典论机制、监察机制等。

关键词:党政千部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必要性 主要内容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主要源于干部的精明强干和积极主动。基于此,如何使党政干部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大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们在完善干部考核和加强对党政干部监督方面不断加大了力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党政干部办事效率,促进了廉政建设。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党政干部普遍缺乏敬业精神的现象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还在蔓延。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一直未建立起有效的制约党政干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党政干部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偏离,党政干部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干扰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所以,只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培养出一支勤政、廉洁、高效、充满活力的党政干部队伍。本文将对党政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做几点探讨。

一、党政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党政干部“经济人”的社会角色。一段时期,我们对党政干部社会角色的制度规定暗含了“道德人”的假设,即认为他们在公务活动中会无条件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遵循人民整体利益原则,而不带有个人私利。在这一前提之下,道德规范和思想教育就成为个人行为动力的惟一机制。事实上,如果人人都是大公无私,也就不存在激励与约束的问题了,现实中一些党政干部的谋私行为和腐败现象也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从个人主义方法论出发,用“经济人”的行为模式分析政府的政治行为给了我们以启示。该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也是以理性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也是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作为自身行为的原则。这一假设更符合现实,即现实生活中,党政干部的目标函数不是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至少不是单纯的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而是包括了更高的薪金、职务晋升、更多的闲暇等经济利益和自利性动机。在无约束的情况下党政干部可能会把个人利益列人公务行为中加以考虑。基于党政干部“经济人”角色,对于党政干部行为存在的问题,就不应单纯地从官员的个人品质上去找原因,而是应该转向激励与约束的制度安排,转向能否提供一种良性的压力,引导个人的理性行为做出有利于社会的选择,并有效地发挥党政干部主观能动性。

2.委托代理制与“内部人控制”间题。在现代企业理论中,所谓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就是指由于缔约各方的目标不一致,代理人有可能利用其控制权来谋取个人利益,损害所有者利益。在政府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现代社会,人民把权力委托给国家行使,国家又把权力层层委托给各级党政干部执行。这样就在广大民众和各级党政干部之间形成了多层委托代理链,使广大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复杂化了。如果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那么无论在民众与官员之间的代理链有多长,他们双方对各自的行为特征及其公共权力执行结果都完全了解,也就不会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了。但是,实际上,政府一旦取得民众授权代理行使公共权力后,便会由于其行政上的权威性而处于一种独立、超然的地位,民众作为委托者必然在信息掌握上处于不利位置,不论在公共权力委托代理的隐含契约形成前还是以后信息都是不完备的。由此在民众与官员之间的公共权力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对执行者的选拔任命很难在充分了解党政干部全面情况的基础上做出,导致公共权力代理人作为内部人为追求私人目标对公共权力委托人目标的偏离,主要就是权力寻

租、滥用权力和效率低下等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整合党政干部个人利益目标与公共利益目标,从而使个人利益的追求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

二、党政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

所谓党政干部的激励机制,是指激励主体(民众)通过激励因素与激励客体(党政干部)相互作用的形式;党政干部的约束机制则是约束主体(民众)通过约束因素与约束客体(党政干部)相互作用的形式。在党政机关中,这些相互作用的形式即表现为一系列相互配合的激励和约束党政干部行为的制度的集合,又表现为对党政干部有激励和制约作用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以及激励或约束党政干部行为的目标、诱导或约束党政干部行为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作用的时间、条件和程度等,这就构成了一套党政干部激励约束的完整机制。根据管理学的激励约束理论,以及我国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1.党政干部激励机制的建立

(1)利益机制。首先,要适当提高公务人员工资收人,实现“以薪养廉”。我国公务人员大都是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才得以进人工作岗位的,受教育程度和基本素质都较高,所以,他们的工资收人应当与这些因素成正比。只有充分满足公务人员的基本需要,充分认可和尊重公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公务人员才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公务活动。基于公平理论,公务人员报酬数量绝对值高低对其积极性的影响并不大,其报酬的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的相对值往往与其满意程度和积极性更为相关,即公务人员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性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报酬与社会同等学历、能力人群的报酬相比或与自己以前获得的报酬相比是否公平。同时,在确定公务人员的报酬水平时,还要充分考虑各种工作的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及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水平等因素,要适当拉开距离。其次,要优化报酬结构,充分实现工资的激励约束功能。“高薪”是建立一个高素质政府的前提,但仅仅实行“高薪”却只能是形成一个养懒人的政府,因为工资的高低并不是决定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的主要因素。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基本的工资报酬只是属于保健因素,不会引发被激励者内心的积极性。这意味着领取报酬者为了这份在其他地方得不到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工资报酬,不得不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按照所有者的要求去工作。因而基本的工资报酬只能算是一种约束因素,约束公务人员工作中不出现会导致结束其职业生涯的读职行为和失误。而如果报酬的结构是多元化的,即除了包括固定报酬还包括风险收入,那么激励作用就会随着风险收人的增多而逐渐增加,直至报酬全部变为风险收入,激励作用也就达到最大化。

(2)竞争机制。可在党政干部的录用、晋升与降职、职务任免以及辞退等方面全面引人竞争机制。现阶段完善我国党政干部竞争机制,要把握三个方向:首先,竞争范围要拓展。竞争范围也就是竞争机制适用的领域,以及在这一领域中得以应用的广度。目前我国党政干部竞争的适用范围有一定限制,无法推行竞争机制。只有摆脱旧体制的历史惯性,消除竞争运行中的形式化,确保竞争到位,实现范围上的拓展,才能使竞争深入到党政干部队伍管理的每个角落。其次,竞争形式要创新。竞争就是要实现党政干部职业的市场化,加大职业的挑战性。我国目前的公务员任用实行考试、委任、聘任等形式,公务员使用实行职务常任,这些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相应地也存在一些弊端。目前巫待解决的问题是用竞争精神改革常任制,实现一定的形式创新。最后,竞争环境要完善。我国目前巫须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经济领域的竞争实力,从而培育党政干部竞争机制作用发挥的良好外部环境。要求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在法律规则的制定上确保竞争意识的充分体现,形成有效竞争的机制。同时要求党政干部更新观念,只有实现了新的竞争观念在公务员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以观念为指导,规范公务员的行为,使他们自觉接受竞争,积极地面对竞争。

2.党政干部约束机制的建立

(1)民主机制。实现民主机制的途径包括:第一,实现党内民主。如果党内民主严重不足,全民民主也就无法实现。发扬党内民主,应该使党章明文规定的各项权利和民主措施真正贯彻实行;要特别重视发扬广大党员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要特别重视发挥党代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使党代会和党员大会成为党的权力中心。第二,完善人大制度。要使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权力机关,成为人民监督系统的真正中枢;要落实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和责任,使其具备应有的权力和责任。

(2)法律机制。主要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法、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等法律。当前,我国行政法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明确国家权力界限,转换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立法。在我国,行政立法常被拿来为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服务。要真正根除这种现象,惟有从明确国家权力界限,转换政府职能开始,明确哪些领域应由国家直接宏观调控,哪些领域应通过间接调控管理,哪些间题应由市场和个人决定,哪些问题应由私法规则解决。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国家与社会分离,政治与经济二元化,小政府、大社会的良性社会结构。第二,制定行政程序法,保证公众的了解权和参与权。行政程序法之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在于行政机关集行政与立法职能于一身之事实无可避免,而人大和法院对于行政立法的监督受到相当的限制,无法完全保证行政立法充分反映社会的公共利益。在此情况下,只能通过加强行政机关的程序要求来保证结果的公正性。第三,必须保证司法独立。没有司法的独立,无论多么完善的行政法也都只是一纸空文。

(3)目标管理机制。目标管理是保证行政效率的基本措施。目标管理在我国的具体形式是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实施的关键在于考核机制的完善。目前,我国党政干部考核机制存在的主要功能障碍,一是考核结果的误差问题,二是考核方法的问题。这就要求:第一,选择高素质的考核人员从事考核工作;对考核者进行必要的工作作风和考核方法、考核技术训练;明确考核标准,选择好考核要素。第二,党政干部的考核应建立在对考核对象量的分析与质的确定上,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具体考核方法可采取先分项评分,再综合评语,然后评等的方式进行。分项评分可以提高考核结果的准确性,综合评语可以体现党政干部考核的综合性与考核对象的个性特点,评等则可使考核结果简洁明了,可感性强,从而增强党政干部考核制度的激励功能。

(4)舆论机制。舆论监督是社会的预警系统。它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权力的运行过程中保持探照灯式的监督,对用权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腐败分子产生震慑。舆论对于完善监督制度和执行监督程序,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因而能起到专门监督机构所起不到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应出台《新闻法》等专门法规,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用以弥补法制和道德规范方面的缺失。

(5)监察机制。这是一种事后监督补救的机制,是通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工作实现对党政干部不良或违法行为的监督。当前,我国的监察系统由于受党政部门的干扰,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提高监察部门的政治地位,防止行政权对监察权的干涉,保证监察部门能独立行使权力。这也正是监察机制有效运作的基本条件。第二,国家在制定反腐反贪等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到它们的实际操作性和威慑性。在这方面,香港的反腐倡廉法规是借鉴。在香港政府制定的《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件》、《防止贿赂要例》等法律中,对所涉及的法律用语均有准确无误的界定,对其要打击的各种违法行为均有详细的列举,对规定的罚则均确切肯定。同时,香港的法律还赋予执法者特别调查、额外搜查、检取和扣留旅行证件等权力。监察人员甚至还可以根据一个公务员的财产状况,即可判定其是否犯有贪污受贿罪。

第三篇:建立激励保障约束机制

建立激励保障约束机制激发农村干部整体活力 ——麻家坞镇关于农村村干部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激发农村班子内在活力,巩固农村执政基础,几年来,麻家坞镇先后推行了村级班子“双向承诺制”,对农村工作实行“千分考核”,对农村干部实行“联绩计酬”,提高离任干部待遇等一系列制度,采取“双述职、双评议”立体考核、镇村干部联查工作、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多种措施,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干部激励、保障、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干部管理的路子上又向前走了一步。

一、主要作法及成效

(一)狠抓“双强”培养,强化村级班子建设

一是创新载体争“双强”。在全镇开展了争当“创业带富标兵”和设岗定责活动,全镇60岁以下的有劳动能力的党员、干部全部参加,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和党员具体情况科学设岗、党员认岗、支部定岗、群众评岗等措施,全镇680多名党员上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双向用力育“双强”。为广储“双强”后备,实施了“三个培养”(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三是拓宽渠道选“双强”。在选人用人上,拓宽选拔思路,不仅仅局限于农民党员,还注意从退伍人员、优秀民营企业家、退休干部、下岗工人等群体中,选择有创业意识、有致富本领的“双强”型人才担任-1-

“两委”干部。对村内有合适人选,条件成熟的村,采取“两推一选”等方式选人。2006年,通过“两推一选”产生“双强”支部书记8名,涌现出了吴章罕、郝玉锁等先进典型。对一些暂没有合适人选的村,象北一和麻家坞二村。以前一直没有选出支书人选,班子处于瘫痪状态。党委任命农村工作能力强的2名机关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以来,带头调整产业结构,把群众的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在他们的带动下,这两个村发展肉鸡养殖,修路、加强基础建设等,使这两个村很快扭转了落后被动的工作局面。

(二)狠抓农村干部管理,建立干部激励保障约束机制

1、“千分考核、联绩计酬”。从2001年开始,麻家坞镇即对农村工作和村干部工资的发放实行“千分考核、联绩计酬”,把各项农村工作分类量化,村干部工资由固定工资和绩效奖金两部分构成,固定工资保证村干部的最低误工补贴,绩效奖金实行“千分考核、联绩计酬”。在具体操作上,一是量化考核目标。党委、政府每年将农村各项主要工作细化量化,定出分值,各项工作总分1000分,另对阶段性非常项工作单独计分,纳入总分之内。二是认真考核。对农村各项工作进行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确定各村考核得分。三是奖优罚懒。各村干部工资按得分多少决定,得分越多奖金越高。对考核为优秀的村,绩效奖金100%发放;考核为一般的村,绩效奖金80%发放;不合格的不予发放,并给与一定的经济和组织处理。2007年全镇24个村中6个村被评为优秀,17个村被评为一般,1个村被评为不合格,村干部工资中,工资

最高与最低相差2000余元,极大的调动了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

2、“双述职、双评议”。即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把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向镇党委和党员会述职,由全镇领导干部和各村村民代表会成员进行评议,“双述职、双评议”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在“双述职、双评议”中,镇党委认真组织,做到“两把关、三审核”。“两把关”即由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把关,把好年初承诺目标制定关,把好考核得分关。“三审核”即全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下承诺目标要经包村干部和包片领导审核签字,镇党委审核后,才能进行公开述职评议。为使活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镇党委组成督导组对各村述职评议全程进行督导检查,同时负责对“双述职、双评议”大会上交的评议表进行汇总。评议结果公示半月,作为“千分考核、联绩计酬”的主要依据,实现工作成效与经济待遇挂钩。对工作差,作风差、群众满意率低的村干部视情况进行诫免谈话,责令限期整改或按照组织程序进行调整。2005年来,镇党委指派专人对评议结果较差的5名村干部进行诫免谈话,派出了3个工作组对工作差的村进行后进支部整顿。

3、发挥离任干部作用。从2000年开始,每逢换届、工程建设、调研、重大节日等工作前,镇党委都会派出专门的工作人员,到离任干部家中走访慰问,征求意见。同时,在每个村聘请1名离任干部做民情调查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今年,麻家坞镇抽调人员组成调查组,深入到全镇24个村,对目前在世的在村中

任过职的人员逐人进行详细调查,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老党员、与群众座谈等形式,对全镇的离任老干部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彻底掌握了全镇离任干部的底数。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在职干部看到了希望,免除了后顾之忧。

(三)狠抓创业承诺,强力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

首先拓宽四个主体。一是“两委”集体承诺。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工作目标进行具体量化,公开承诺。二是干部个人承诺。120名“两委”干部结合分管工作作出个人承诺。三是配套组织承诺。全镇48个村级配套组织,如团支部等也都做出承诺。四是无职党员承诺。无职党员在设岗定责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出承诺,每年在职责范围内为群众做1-2件实事。其次抓好五个环节。一是承诺。村两委的承诺由两委会制定、村民大会通过、党委审查、报组织部备案;其它个人和组织的承诺目标由各组织和个人制定、村党支部审核备案。二是践诺。各承诺主体要认真对照承诺目标,每月进行自查,确保按期完成承诺目标。三是督诺。村两委的目标完成情况由镇党委督导,其它的践诺情况由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共同督导。镇党委每季度督导一次,开展镇村干部联查一次,定期通报督查情况。四是述诺。实行双向述诺,村两委、无职党员和村级组织负责人在村民代表会上进行述诺。五是评诺。在双向述诺的基础上,实行“双评”,即对承诺目标的完成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测评,对承诺目标完成情况较差或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

较差的班子、个人限期整改。承诺完成情况和评议情况作为评优评先和村干部奖金确定、发放的主要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干部工资整体水平低。由于镇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对村干部工资补助的资金仍然有限,短期内难以提高村干部工资的整体水平。

二是村干部专职人员较少。由于专职人员少,各项繁杂的工作任务要靠主要干部去执行,他们大部分时间忙于村中事务,农事无暇顾及,家庭照顾不周。使有的干部觉得划不来,难免产生主动辞职的想法和行动。

三是农村干部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干部80%为初中及以下文体程度,文化素质较低;部分村干部年龄较大,思想上因循守旧,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持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看摊守业思想。

三、建议和对策

一是强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化解村级债务负担,增加农村干部的办公经费,提高工资整体水平。

二是减少农村干部职数。严格控制干部职数,提倡和推行交叉任职,换一种途径增加在职干部收入,减少财政负担。

三是加大奖励力度。拿出一笔专项资金,对做出突出贡献和成绩的村集体和个人进行重奖,实行以奖代补,形成浓厚的干事创业竟争氛围。

四是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解决村干部“不想干”、“不会干”的问题。通过培训逐步规范农村干部行为,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五是建立健全农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为农村优秀干部缴纳养老保险金,为离任干部发放定额补贴,让他们在职安心工作,退职无后顾之忧。

2008年12月20日

第四篇: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

http://edu.hdol.cn/ 2009-5-

21摘要: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现状,指出现有的年薪制和高层持股制无法满足对经营者激励的要求,提出股票期权制是一种最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制度,并对实行股票期权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

碍进行了探讨。

1现代企业中的代理问题

现代企业产权关系的主要特征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随着两权的分离,企业内部就产生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双方无可避免地存在着由于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利益冲突。冲突产生时,代理人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便产生了代理问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形成代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经营者和股东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风险式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主客观原因,股东和经营者相比,在信息获取的易得性和真实性方面处于不利位置。

二、契约的不完全性,是代理问题的另一大原因。股东在与经营者签约时,很难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因而无法订立完善的合同来限制经营者的越轨行为。

三、代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利益的不

一致性。假如经营者和股东的目标利益是相同的,那么他牺牲公司利

益,也导致其本人利益的损失。

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兴衰存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经营者的决策只有部分可以在短期内见效,而更多的决策是长期性的,需要三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当公司对经营者的评价倾向于短期目标时,经营者为了快速突出自己的工作成绩,可能会倾向于那些短期内会带来好处,但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计划。另外,由于缺乏一个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便不可避免地出现日本学者青木昌彦所称的“内部人控制”。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往往将大量的资源进行非生产性配置,从而扩大自己的控制权收益。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越不健全,代理人行为偏离委托人(股东)的目标也就越严重。

2国有企业中的高层激励现状

2.1国有企业代理问题

代理问题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同样存在,而且情况更加明显,由于产权结构设置不合理和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的代理问题越来越

严重。

国有企业从产权上讲,本质上属全体人民所有,具有高度社会性,因而客观上决定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只能由国家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但国家并非一个人格化代表,国家必须委托特定自然人来经营国有企业,这样就不可避免产生国有企业所有权的虚置情况。从而造成经营权的强化和所有权的弱化。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虽逐步建立,如年薪制和经营者持股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有效的约束

机制却未能同时形成,从而造成了目前国有企业中权利和责任严重不对称的局面。另外,随着近些年来国企改革的不断展开,收益权和控制权逐渐分化。法律上不把握控制权的具有很大收益权,而把握控制权的却只有有限的收益权。这就是我国国有企业中代理问题的现状。

2.2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基

本思路在实质上一直是在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上作文章,无论是以政企分开为导向的承包制,还是以高层激励为主的年薪制和经营者持股制,都是这一思路的体现。但迄今为止,我国国企中,尚未建立良性运转的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导致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内在动力机制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代理关系是否有效,取决于代理人本身的道德觉悟的高低。而事实上,代理人首先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很难做到“义在利先”,因而国有企业大量存在着“保持中游现象”、“

58、59现象”、“穷庙富方丈”等不正常现象。另外,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失灵,也导致了“在职消费”、“隐性收入”等畸形激励的发展。近几年来,一部分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并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经营者激励制度,如年薪制、经营者持股制等,但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年薪制。年薪制是以为计算单位决定经营者工资薪金的制度,包括基本薪金收入和风险收入两部分:①基本收入部分,主要是根据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确定的,用于保障企业经营者基本生活需要的报酬。②风险收入,是根据一定的企业效益指标,对经营者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后,确定的经营者报酬。

年薪制在一定程度上把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绩效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了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但该制度本身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在实际执行当中,往往基本薪金比例较大,而风险收入比例较小,达不到对经营者激励的效果。第二、风险收入是以为单位的,造成经营者为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企业的长期发展。

再来看一下经营者持股制,理论上讲,它可以在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的同时,也使经营者受到相应的约束。但它在我国当前的实施情况却不如人意。我们来看一看目前国内国有上市企业的情况。第一,高级治理人员持股比例偏低,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我国上市公司高级治理人员平均持股19620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0.014%。这同《财富》杂志1980年公布的371家大公司董事会成员平均10.6%的持股比例相比,实在是太低了。这样的低持股比例,根本无法把高

级治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高级治理人员持股制度,实际变成了一种福利制度。由于我国股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存在巨大差价,高级治理人员持有公司的股份,几乎不用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利益,这对于年薪报酬较低的高级治理人员来说,是相当丰厚的。因而持股制度变成一种福利,从而

导致股票剩余索取权产生的激励效应荡然无存。

第三,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制度是作为内部职工持股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一项单独的激励制安排的,没有独立的目的和运行机制。这种持股仅是一种奖励,是一种凭着职位就可以得到的,而不是凭借表现的一种奖励;另外,它仅是一种针对过去的奖励,一次性的,将来的表现再好也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激励机制是无法产生令人满足的激励效果。

第四,国家法规规定,上市公司高级治理人员在任职期间不能通过二级市场买卖本公司股票。这样公司治理人员持有公司股份除了通过公司初次发行,增发新股或配股时划定保留股票外,没有其他渠道可增加持股量。这实际是束缚了持股制度,使其处于僵化状态。

2.3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失灵的原因

激励和约束机制失灵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在观念上,国有企业经营治理人员被看成是国家干部而不是具有独立利益的经营者,特点是在企业内部,许多人不接受经营者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甚至,在有些国有企业中,治理人员出于多种考虑,不敢拿国企效益增加而奖励给他的奖金。第二,从经营者产生气制来看,企业经理市场只在小范围内存在,还未正式形成统一、开放的经理市场。因而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基本上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导致经营者从经营企业变成“经营领导”,目标和行为严重错位。第三,从内部约束机制看,国有企业内部未能建立有效的经营者约束机制。这表现在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约束不力,甚至根本无法约束。另外,在实行股份制的许多国有企业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尚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依然严重。第四,企业的外部约束机制尚未完善,证券市场、经营者市场、企业兼并机制等外部约束机制虽在逐步建立,但力量仍然微弱,约束力度不足。

3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新对策——股票期权

长期以来,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代理问题,人们曾提出年薪制、经营者持股制等制度,但实施效果都不是很理想。随着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改组,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方式逐渐铺开,这就是股票期

权制。

第五篇:简论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荐)

简论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论文摘要:构建高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激励方式不当、对经营者约束弱化等问题。应当建立合理的企业股权结构,促进资产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切实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权,使其相互制衡;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规范和加强企业党组织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与约束。

我国改革的实践和国外经验证明:国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遏制国有企业中的消极腐败现象,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主要形式

1.报酬激励机制

一般而言,国企经营者的报酬包括固定工资、奖金、股票和股票期权等。其中工资是稳定可靠的收人,没有风险,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但激励作用不大;奖金与经营者的业绩紧密相关,有一定的风险,也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但易引起短期行为;股票和股票期权使经营者享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激励作用大,风险也大。

但若分析经营者的实际所得,可能既有工资(或年薪)和奖金、津贴等显性收人;又有“在职消费”或干部待遇等隐性收人;还有由于国内市场化程度不高、法制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可能出现的“灰色收人”。

2.控制权激励机制

国企经营者具有经营控制权。经营控制权不仅可以给经营者带来地位方面的心理满足,而且可以使经营者具有职位特权,享受职位消费。因此,依据企业的业绩决定控制权的授予与否、何时授予、授予多少也就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

3.精神激励机制

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有物质利益方面的需要,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对企业经营者而言,职位声誉、社会荣誉及地位也是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的重要因素。精神激励包括目标激励、职位激励、政治激励和荣誉激励等。

4.企业内部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企业通过规范治理达到权力制衡,但我国目前由于治理不规范,公司内部监督弱化,而且由于职务交叉,易于“合谋”形成“内部人控制”。通过《公司法》、《会计法》等法律约束,建立规范的公司章程、内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及相应的人事、投资审批制度也可以控制经营者的权力。此外,整个社会对真善美的宣扬,对假恶丑的鞭挞,也有利于强化经营者的内在道德约束。

5.企业外部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对国企经营者的外部约束主要来自于市场、法律、审计部门的约束以及社会舆论的约束。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扭曲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近十几年来,才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经营者在市场意识、创新精神、风险意识等方面与西方企业家相比差距较大,而且我国目前缺乏一个科学、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现有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1.激励方式不当

在激励机制方面,现实的报酬制度严重地存在着经营者的贡献与报酬不对等、收人与企业业绩及发展状况不挂钩的问题,不能形成经营者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实现个人行为的自律化。主要表现为:第一,货币报酬不高。我国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货币报酬普遍偏低,未能对经营者产生持久充分的激励作用。1998年亚洲一些主要城市的高级经理年薪为:香港146304美元;台北101406美元;新加坡101577美元;东京134484美元;汉城59908美元。而我国国企经营者的年薪平均只有300(〕美元左右。第二,职位报酬超常。经营者的货币收人与一般职工差别不大,而职位报酬相对于一般职工而言则是高标准的,如高级住房、轿车、公费旅游、公费娱乐等,经营者的货币收人加上公费旅游、公款吃喝以及寻租行为获得的收人之后,竟高于一般职工实际收人几十倍。第三,对精神和声誉方式运用不当,甚至出现滥用现象。干得好的经营者可以晋升,干得不好的经营者也可以继续被聘任或转聘,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而且经营者的收人与贡献没有真正挂钩,必然导致经营企业的权责失衡,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对经营者约束的弱化

我国国企改革存在“内部人控制”这一现象,未能构建相应的一些制度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其一,国家股东继续承担无限责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政府机关的下属机构,国家要为企业承担无限责任。改革后,政企分离,但国家不能让国有企业大批破产,常常给予企业财政支持,继续承担着无限责任。一些企业经营者因此缺乏风险意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不考虑风险因素和长期效益。其二,市场竞争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破产机制,企业经营者无须承担竞争失败的责任,企业经营者可以置出资者于不顾,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现阶段对国企经营者监督的弱化。

三、构建有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一,建立合理的企业股权结构,促进资产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股权结构是资本所有者对经营者约束的基础,因此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做到大体合理,便可以规范经营者行为。实践证明,股权过于分散,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这不仅因为公司众多股东与股东之间达成协议的成本较高,还由于股东认为对自己公司经营的关心与最终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不对称,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股票价格的涨落上,结果容易导致企业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而且由于股权过于分散,使股东一般不可能联合起来对公司经营者施加影响,导致股东对公司经营者约束的弱化。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会产生经营者相互勾结,降低效率,而且不利于保护小股东的权益。我国比较理想的股权结构,既不能由于股权过于分散,过分保护个人股东的利益而使经营者行为短期化,也不能由于股权过于集中而忽视小股东的利益。因此,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应该是国家持股、法人持股和个人持股比重适当的股权结构。

第二,切实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使经营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经营监督权相互分离,形成制衡。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重大经营决策必须由股东大会决定,并建立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质询、调查和罢免制度;二董事会与经理层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董事长不应兼任总经理;三应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力度,监事会的成员应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外部成员不应少于半数,并由出资方直接委派。

第三,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势,把监督约束思维转变为激励约束思维,把短期的激励约束思维转变为长期的激励约束思维。其次,把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按贡献分配结合起来,建立风险性和长效性的报酬机制。在建立报酬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规范经营者在职消费,把一些具有合理性的在职消费转变为合法性的收入,如个人接待费用、业务用车费用、通讯费用等。再次,实行经营管理者的收人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增加经营管理者收入的透明度,对于确有突出贡献的管理者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一些企业可以继续试行经理(厂长)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

此外,重视对经营管理者的精神激励。通常认为只有高报酬才能实现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激励,但经营者还有对社会地位和声望这种无形收益的追求。我国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宣传提倡经营者为社会作出贡献,逐步在整个社会培养起尊重企业家的良好风尚。建立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队伍,依靠经理市场的竞争作用,也是我国实现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由物质激励为主转向精神激励为主的必要条件。第四,加强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党、政、法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和加强企业党组织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一项重要措施。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国有企业相当一部分控制权已掌握在经理人员手中的情况下,国有资产之所以没有像东欧、俄罗斯那样快速流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组织集中控制着对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任免和激励。当然,作为公司制企业中的党组织,不能像传统企业制度中的党委那样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起主导作用,而应按照《公司法》和相关规定,对企业党组织进行正确的定位,规范和加强其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

总之,建立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应当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努力反映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合理的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下载关于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试论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摘要:构建高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激励方式......

    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如何加强企业绩效考核管理□马根厚绩效考核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绩效考核是用一定方法对员工绩效进行客观的描述,根据描述来确定绩效高低。......

    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机制I激励机制。所谓激励机制是指用“利诱”的办法来激励管理层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同时防止其为了个人利益或管理层集团的利益而损害股东的......

    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一、原则 1、物质激励: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提高生活品质,使其生活获得保障。 (1) 工资:按员工技能、工作繁简难易、责任轻重、同行 业薪资水准确定社区全员各......

    论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5篇可选)

    论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张晓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1979-1982年)、“利改税”(1983-1986年)、 “承包经营责任制”(1986-1991年)、试行“股份制”......

    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探讨(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探讨 作者:彭秀忠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7期 [摘要]文章论述了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关键是......

    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问题的探讨(原文)

    关于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及思考【摘要】文章列举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并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关键词】国企......

    论强化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全

    论强化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摘要】文章就如何强化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谈了一些体会。【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经营者是以设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