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总结doc
2012年乌县工商局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
工作总结
根据新工商食„2012‟86号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印发†2012 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方案‡的通知‣的通知精神。乌县工商局在2012年度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乳制品市场整治情况治理
整顿工作情况;
县工商局对辖区乳制品市场进行了专项集中整治
采取七项措施;
一是明确责任,全面开展排查工作。采取上下联
动、左右配合工作方式,对辖区内乳粉和含乳食品经营者开展全面集中清查工作,主要清查经营者主体资格、经营行为、乳品质量、健全和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情况以及供货商相关证明文件,看是否存在经营、保存或隐匿问题乳粉和含乳食品情况。
二是严把乳品和含乳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凡不具备经营食品基本条件的,一律不予许可,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对已从事乳制品经营的全面进行复核。
三是严把乳粉准入关,确保市场乳品质量合格。坚持日常巡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以乳粉生产企业商品包装、宣传资料、食品质量为重点,开展乳品和含乳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同时加强对乳品和含乳食品代理商的监管,对凡进入辖区的乳品和含乳食品代理商的流动送货车辆进行登记备案,主要登记供销合同、销售区域、销售的品种、“一票通”台帐制度的落实情况、索证索票制度的落实情况、产品质量合格检验报告等,从源头上把好乳粉质量关。
四是强化责任制。巡查人员分片承包、责任到人、责任到店、清除盲区、不留死角,做到户户签订责任书。
五是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制。推行“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建立起工商执法、经营者自律、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六是加大办案力度。加大对乳制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小超市、食杂店、必须保证提供有效证件、检验报告,对无检验报告、证件不全的,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处罚。
七是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加强与卫生、质检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沟通信息,加强联合监管执法,形成监管合力。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35人次,检查乳制品经营
者295户。
二、流通环节食品添加剂市场整治情况安全治理
整顿工作情况;
主要检查流通环节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经营者主体资格、进货票证、标识标签、商标广告等情况,对明知故犯、知情不报、继
续从事违法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依法从严查处。并根据第一阶段掌握的情况,对发现的重点食品、重点区域和重点食品经营者开展突击检查行动,依法严厉查处流通环节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和违法销售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力求通过全面整治,严格规范流通环节食品添加剂销售主体资格,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销售和使用行为,经营者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截至目前此次专项整治,县局共出动119人次,检查336户经营者,确认本辖区无食品添加剂经营者,未发现违法使用添加剂行为。
三、流通环节食用油市场整治情况食品安全治理
整顿工作情况;
严格实施备案审查制度。要求食用油批发经营主体必须100%进入电子监管系统。各监管服务责任区做到:一要实地核查食用油经营者的营业场所、贮存场所与注册实际场所是否一致,有无不按许可要求如实申报和备案贮存场所的情况;二要检查经营者经营食用油的贮存条件是否符合许可要求,所经营的食用油是否与有毒有害物质混同存放;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三要严格检查索证索票制度执行情况,是否按批次进入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管理,所批发的食用油是否全部出具“一单通”,食用油零售商必须100%使用“一单通”,“一单通”的批次必须与经营者所经营食用油批次完全一致;四要监督经营者《食品质量承诺》书和各项食品安全规章制度是否上墙并得到有效落实;五要对
食用油经营者存在虚假经营场所、有意隐瞒或不如实上报贮存场所;经营设备、贮存条件不符合许可要求;运输工具不登记备案,卫生条件达不到许可要求;不能落实索证索票制度、不能按批次进入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管理、所批发的食用油不使用“一单通”、或伪造“一单通”的,对不出具“一单通”,或出具“一单通”不准确行为,一律视为违规经营行为,予以查处;对出具假“一单通”的,零售商不使用或不按批次使用“一单通”的,一律视为销售不合格食品,从重处罚后记入工商诚信系统,降低其信用等级,逐步建立健全食用油违法经营者“黑名单”制度。
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45人次,检查食用油经营
者171户。
四流通环节酒类市场整治情况食品安全治理整顿
工作情况;
开展了酒类市场检查。一是认真开展酒类经营主体资格的专项检查。加大市场巡查力度。着重对市场上经销的散装白酒、米酒以及葡萄酒、果酒、啤酒等产品进行了全面证照检查。二是加强对酒类 “一单通”的检查,对农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以及集贸市场、散装白酒、酒类专卖、度假村销售场所进行了拉网式检查。三是严厉查处违章违法行为,对无照经营、经销不合格酒类产品等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坚决查处。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29次,检查酒类经营者361户。
通过执法人员拉网式巡查,查处涉嫌无照加工销售散装白酒行为共立案3起,案值1.5万元,罚没款0.8万元。
五、流通环节食品调味品市场整治情况安全治理整顿工作情况;
县工商局“四项措施”整治调味品市场
一是加强调味品市场巡查。针对商场、超市、集
贸市场、食品店、调料店等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加强监督检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震慑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
二是加强经营主体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调味品经营主体登记台账制度,逐户建立经营主体档案,做到检查一户、登记一户、录入一户。监管人员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巡查,严肃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调味品的违法行为。
三是加强调味品质量监管。严格监督经营者把好调味品进货质量关,向供货商索证索票,建立进货查验和销售台账制度,把调味品的标签标识作为进货查验的主要内容,不得购进标识不规范、来源不明的调味品。加强调味品抽样检验工作。
四是监督经营者自律。采取法律法规培训、违
法案例警示教育等方式,教育引导调味品经营者增强自律意识,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自觉规范经营行为。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09次,检查调味品经营者
107户。
六、流通环节校园及周边整治情况食品安全治理
整顿工作情况;
为保障学生们的消费安全,县工商局开展了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此次专项整治根据消费者申诉、举报多以及与人民
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饮料、熟食、即食食品、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为重点。以城乡结合部、旅游景点、车站等,特别是学校周边为重点区域,以小食品店、小摊点等为重点对象,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销售“三无”、假冒、过期和来源不明食品的行为。同时提醒学校要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要到街边无证经营的流动摊档购买食品,特别是要教育学生购买食品时注意察看食品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及生产厂家等内容,对一些过期的豆类、乳制品等一些食品则尽量不要购买。
全年共出动221人次,检查284户食品经营户。进一步净化学校及其周边食品安全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有效保障了学生们的饮食安全,维持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第二篇:2012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方案
2012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
方案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关于印发《2012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现将《2012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精心组织安排,认真抓好落实。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二○一二年三月七日
2012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2〕16号)和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全国工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的部署,深入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和全国工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的要求,以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防打结合、重在治本的原则,深化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强化日常规范管理,着力推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食品经营者诚信自律体系建设、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加强部门和区域协调协作,全面提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效能,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治理整顿工作任务及重点
各地要在巩固以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把加大日常规范监管、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与治理整顿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集中整治问题多发、易反复、风险隐患较多的食品经营重点场所和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点食品品种,严厉打击危害大、社会反映强烈的严重违法行为,始终保持严管重打的工作态势,务求取得新的成效。
(一)继续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执法行动。各地要将保障农村食品市场消费安全作为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城乡结合部、乡(村)镇、农村旅游景点、长途汽车站等为重点区域,以消费者申诉举报集中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为重点品种,以农村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食品(杂)店为重点单位,深入开展治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食品、过期食品、“三无”食品和假冒、仿冒食品等违法行为,坚决依法取缔无照经营,切实维护农村食品市场秩序。
(二)继续开展乳制品市场专项整治执法行动。各地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和总局的一系列加强乳制品监管的文件精神,认真履行流通环节乳制品监管职责,对发现的问题乳粉要切实做到清查清缴销毁到位、案件查办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严格乳制品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主体准入,在食品流通许可项目和注册登记经营范围中分类单项审核和管理。严格质量监管,增加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抽样检验数量和频次。严格规范乳制品经营行为,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乳制品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乳制品市场消费安全。
(三)继续开展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执法行动。各地要建立健全食品添加剂经营主体登记和台账制度,做到底数清、情况实。要将标签标识作为食品添加剂经营者进货查验的重要内容, 强化对食品添加剂质量的监管。积极推进食品添加剂经营者自律体系建设,严格监督经营者落实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要狠抓案件查办工作,依法严厉查处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销售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始终保持严管重打的高压态势。
(四)继续开展食用油市场以及打击非法经营“地沟油”专项整治执法行动。各地要突出重点场所和区域,特别是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进一步摸清食用油经营者底数,严格检查食用油经营者特别是散装食用油经营者的进货来源,全面检查经营者进货查验、检验合格证明、索证索票以及散装食用油标签标识等制度落实情况,对无标签标识、来源不明、进货价格明显偏低和无合法证照及检验合格证明的食用油要进行重点检查和查处。以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经营场所为重点,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食用油特别是“地沟油”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的行为,切实维护食用油市场秩序。
(五)继续开展对重点食品品种和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食品经营以及季节性、节日性食品市场的专项整治执法行动。各地要突出消费量大、消费者申诉举报多以及群众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突出重点区域和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食品批发企业、商场超市、食品店等重点场所,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整治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和搭售商品、虚假宣传及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要深入开展调味品市场专项整治,重点加强食品调味品标识标注管理,依法查处虚假标注问题,严厉打击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醋、酱油、料酒等调味品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要加大对鲜肉及肉制品经营者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销售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肉品、病死病害畜禽肉、注水肉和含“瘦肉精”肉制品等违法行为。要严厉查处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假冒知名农药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使用与之相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加强食品包装材料质量监管,依法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包装材料的违法行为,取缔无照经营。各地要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和食品安全办的统一协调下,主动配合、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重点排查治理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场所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法查处从非正规渠道进货的食品经营单位,严厉打击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行为。要积极会同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深入开展中小学校园及周边食品市场专项整治执法行动,切实维护中小学校园及周边食品市场秩序和食品安全。要突出抓好季节性、节日性食品的检查,特别是元旦、春节、“五一”、“十一”、中秋等节日性食品的专项检查,切实维护节日食品市场消费安全。
(六)继续开展对酒类市场的专项整治执法行动。各地要严格酒类食品市场主体准入,依法监督酒类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以名优白酒、葡萄酒特别是进口葡萄酒等酒类为重点品种,以酒类生产集中和销售、消费量大的地区为重点区域,加强对酒类市场的巡查,依法严厉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酒类违法行为,重点打击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仿冒知名酒品牌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等的违法行为,切实规范酒类市场秩序。
三、治理整顿工作措施
(一)加大推进食品安全日常监管规范化建设力度,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依法行政水平。
1.严格把好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强化食品经营主体经济户籍管理和信用分类监管。各地要严格依法核发食品流通许可证,进一步规范许可程序,完善食品流通许可审查规范,逐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坚持先证后照,依法核发食品经营主体营业执照。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许可管理和注册登记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健全许可证发放与登记注册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建立完善和及时更新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 “经济户籍库”,并严格按照《关于对食品经营主体予以特别标注的通知》规定,对食品经营主体及时进行特别标注,切实做到食品经营主体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全面建立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加大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工作力度,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标准,创新信用分类监管的方式方法和考核办法,注重监管的实效和综合信息的分析研判,不断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强化部门配合和联动,依法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食品违法行为。
2.严格监管食品质量,强化食品抽样检验和快速检测工作。各地要按照从入市、交易到退市全程监管的要求,强化对食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食品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加强对食品包装、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关食品储存条件等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食品经营者伪造、涂改或者虚假标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违法行为。强化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工作,科学确定食品抽样检验的范围、品种、项目和方式。加强对抽样结果的统计、分析和综合利用,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管执法,并依法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组织,促进源头治理和行业自律。充分运用快速检测的手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并积极妥善依法处理。要完善流通环节不合格食品退市和销毁的管理制度,加大对不合格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食品退市的监管力度,防止其改头换面再次销售。
3.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强化基层工商所日常巡查监管和案件查处工作。各地要严格落实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日常巡查和属地监管责任制、“两图一书”监管工作要求,实行网格化责任区,切实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以“主体资格、经营条件、食品外观、食品从业人员、食品来源、包装装潢标识、商标广告、市场开办者责任、食品质量、经营者自律”为重点内容,强化巡查和执法检查。结合本地实际,针对不同经营业态和经营场所的特点,突出具体监管重点,采取不同监管方式,提高巡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对隐瞒食品安全隐患、故意逃避监管等行为,要依法从重处罚。要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进一步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及时移送涉嫌违法犯罪案件。
(二)加大推进食品经营者诚信自律体系建设力度,着力监督和引导食品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推进食品经营者诚信自律体系建设力度,切实监督食品经营者把好食品的进货关、销售关和退市关,并建立健全十项自律制度,即①食品进货查验制度;②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③食品质量承诺制度;④食品协议准入制度;⑤市场开办者食品安全责任制度;⑥食品安全管理制度;⑦食品退市和销毁制度;⑧食品运输、贮存及销售安全管理制度;⑨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⑩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管理制度。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宣传教育,指导经营者制定和落实各项自律制度。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把好食品进货关。要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制度,严格监督食品经营企业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并建档备查,确保供货者主体资格合法、购入食品来源正规可靠、质检合格报告真实有效。严格监督乳制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建立乳制品进货台账,严格监督从事乳制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建立乳制品销售台账,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
2.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把好食品销售关。要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并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督促企业健全内部质量安全管理机构,明确主管负责人和关键岗位的责任,严格执行食品从业人员每年不少于40小时的培训制度,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对食品包装、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关食品储存条件等的自查自纠,定期检查食品的进、销、存质量安全情况。鼓励和引导食品经营者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在经营场所设立专区或专柜,并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分装的食品应当标明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分装日期。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消费者出具销货凭证,并保留出具销货票据的存根备查。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食品经营者开展对所销售食品质量的抽样检验,对发现的问题食品及时退市和处置,并报告当地工商部门。要分类完善监管措施,切实提高大型食品经营企业的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要继续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活动。
3.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把好食品退市关。要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加强日常管理,对发现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等,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封存,依法处置或销毁。对生产企业召回的,应当如实记录并保留生产企业召回的相关票据。各级工商部门在检查中发现食品经营者应当退市而不主动退市的,要依法责令其退市或强制退市,并依法查处。
(三)加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各地要结合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实际,围绕建立健全以保障食品经营者主体合法、质量合格、行为合规为重点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机制;以严把食品进货关、销售关、退市关为重点的经营者自律机制和食品安全可追溯机制;以形成部门之间监管无缝衔接为重点的协调协作机制;以新闻媒体、广大消费者和聘请监督员为主体的社会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和总结工作经验,创新监管手段和方式方法,切实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要加大学习培训教育力度,切实加强基层执法人员培训考核,注重提高监管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切实提升监管效能。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体系,不断提高网上监管水平。要认真落实总局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流通环节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化网络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扩大功能、优化流程、信息共享”的原则,强化信息网络技术在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许可管理、注册登记、食品质量监管、市场巡查和执法办案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努力形成从总局到工商所五级纵向贯通和横向联接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努力实现食品安全网上监管的目标。要加大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研判和综合利用,为实现网上有效监管、宏观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2.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效能。要运用无线网络执法平台、移动查询终端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市场巡查和日常监管,有效开展网上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要加快推进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食品质量、食品抽样检验和案件查办数据库的建设,积极引导和指导商场、超市推进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等“两项制度”电子化管理,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食品采购、贮存、运输、销售、退市和食品质量管理等环节的电子监控体系,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大中型商业企业、超市和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逐步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并加快与基层工商所信息化网络体系的对接,切实提高监管执法效能。
3.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体系,不断提高食品监管的科学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和快速检测制度,严格规范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和快速检测工作,不断健全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体系。要根据消费者申诉举报多和市场检查发现的食品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跟踪检验,把快速检测作为基层工商部门及时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和现场监管执法的技术手段,不断强化基层工商所快速检测能力建设,努力提升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和快速检测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4.建立健全基层和基础建设体系及能力建设体系,不断提高监管执法水平。要按照建设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三个过硬”队伍的要求,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抓基层,强基础,尤其要坚持面向基层,充实一线执法力量。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学习和业务培训,特别是抓好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全员培训和一线执法骨干的专题培训,切实提高执法水平。要进一步抓好执法办案经费、执法装备、快检设备的保障工作,尤其是运用高科技手段监管所需设施设备的保障工作。要严格监管执法的规范管理,在促进依法行政、严肃办案纪律、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上下功夫,研究采取新举措,务求取得新成效。
(四)加大社会监督工作力度,着力构建群防群治机制。各地要大力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群众性队伍建设,拓展社会监督渠道和群防群控的途径。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及时核查处理其反映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问题。要完善举报线索受理、核查、移送和反馈程序,强化对举报人的保护措施,确保举报线索及时核查和处置,切实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要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作用,进一步畅通申投诉举报渠道。要大力加强“一会两站”建设,进一步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要积极推进12315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景区工作,积极引导和监督经营者履行消费维权社会责任。
四、治理整顿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制度。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新形势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食安办的统一领导与协调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机构分工协作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要层层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工商部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属地监管领导责任制、职能机构指导和监督责任制及基层监管岗位责任制,切实把责任制和组织领导落到实处。
(二)加强宣传教育、舆情处置和信息管理,严格工作程序和纪律。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宣传工作举措和成效。切实发挥消费者协会的作用,广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加强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切实提高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的守法意识,不断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要按照总局制定下发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逐级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和处置工作制度,积极妥善处置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努力提高舆情监测和处置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要按照总局制定下发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和管理制度,明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信息的公布范围、公布权限、审核批准程序、相关部门间信息通报要求等内容。要严肃工作纪律,严格工作程序,加强信息管理,既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又要防止不必要的炒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协调协作,严格督查检查。各地要加强内设机构之间以及与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与配合,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建立健全协调协作机制,切实形成监管合力。要加强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督查、检查和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解决监管执法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尤其要善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监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和指导,确保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总局将适时组织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进行督查检查。
(四)加强工作交流,严格信息报送。各地要及时向总局报告在治理整顿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加强工作总结和有关数据的报送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要分别于6月15日、12月10日前将今年上半年(截至5月31日)、2012年1月至11月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情况的书面总结报告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情况统计表》报送总局食品司。
第三篇:石镇工商分局2012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实施方案
石镇工商分局2012流通环节食品安全
治理整顿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上饶市工商局转发省局关于做好2012年全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督查工作的通知》(饶市工商明字[2012]64号)要求,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督查的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我分局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会议精神,以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为目标,深化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强化日常规范管理,赵立推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食品经营者诚信自律体系建设、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加强网格协调协作,全面提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二、治理整顿工作任务及重点
(一)开展季节性食品市场监督检查情况。督查各网格针对夏季高温高湿天气食品容易变质的特点,对肉制品、乳制品、粮食制品、食用油、饮料、酒类、调味品等重点食品,以及对石镇农村、大黄农村、石镇街道、校园周边、车站、石镇码头等重点区域,对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食品店的巡查和检查等,加大对食品市场监管力度。
(二)组织开展节日食品市场监督检查情况。督查各网格针对节日食品市场儿童食品、老年食品等节日消费量大的特点,以消费者申诉举报多和人民群众节日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结合本地实际,突出重点食品种类,特别是节日行特色明显的食品,加大日常巡查和执法检查,加强节日食品市场监管力度。
(三)开展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执法行动。建立健全食品添加剂经营主体登记和台账制度,将标签标识作为食品添加剂经营者进货查验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食品添加剂经营者自律体系建设,严格监督经营者落实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依法严厉查处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销售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督查针对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媒体反映的滥用瘦肉精、非法使用工业明胶等非食用物质的问题,加强对食品市场排查力度,防范非法使用非食用物质食品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流入市场,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执法力度。
(四)开展食用油市场以及打击非法经营“地沟油”专项整治执法行动。突出重点场所和区域,特别是集贸市场,检查食用油经营者特别是散装食用油经营者的进货来源,检查经营者进货查验、检验合格证明、索证索票以及散装食用油标签标识等制度落实情况,对无标签标识、来源不明、进货价格明显偏低
1和无合法证照及检验合格证明的食用油要进行重点检查和查处。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的行为,切实维护食用油市场秩序。
(五)开展酒类市场的专项整治执法行动。严格酒类食品市场主体准入,依法监督酒类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以名优白酒、葡萄酒特别是进口葡萄酒等酒类为重点品种,以酒类生产集中和销售、消费量大的地区为重点区域,加强对酒类市场的巡查,依法严厉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酒类违法行为,重点打击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仿冒知名酒品牌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等的违法行为,切实规范酒类市场秩序。
(六)开展散装食品监管专项整治执法行动。要求散装食品经营户持有有效的食品流通许可证或卫生许可证,向食品生产者索要相关手续复印件;检查散装食品的进货渠道,应具有检验合格证或检验合格报告单,建立详细的进货台账制度;在散装食品外包装上的显著位置标出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联系方式等内容。散装食品销售必须设有专职销售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规范穿衣戴帽,有防蝇防尘措施等。
(七)开展熟食品监管专项整治执法行动。指导市场开办者与辖区集贸市场内熟食经营户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严格检查熟食品的进货和加工渠道,建立详细的进货台账制度。建立健全熟食品索证索票台账制度,外购的要向食品加工者索要相关手续复印件,对熟食品经营实行“标牌公示制”。
(八)开展监督经营者履行法定责任义务监督检查。各网格要监督食品经营者和食品添加剂经营者强化企业自律意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落实经营者主题责任制度,建立健全食品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度、食品进货把关、销售和退市等自律机制,做到不进、不存、不销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切实对消费者负责。
(九)开展抽样检验工作情况。督查各地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局的要求,重点食品品种的铅、汞含量、“瘦肉精”、微生物、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亚硝酸盐等防腐剂、甜味剂、漂白剂等指标项目加大抽样检验力度,组织开展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工作。
三、治理整顿工作措施
(一)加大推进食品安全日常监管规范化建设力度,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依法行政水平。
1.严格把好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强化食品经营主体经济户籍管理和信用分类监管。严格依法核发食品流通许可证,坚持先证后照,依法核发食品经营主体营业执照。建立健全许可证发放与登记注册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建立完善和及时更新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经济户籍库,对食品经营主体及时进行特别标注。全面建立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信用档案,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标准,创新信用分类监管的方式方法和考核办法。
2.严格监管食品质量,强化食品抽样检验和快速检测工作。按照从入市、交易到退市全程监管的要求,强化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工作,科学确定食品
抽样检验的范围、品种、项目和方式。加强对抽样结果的统计、分析和综合利用。充分运用快速检测的手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并积极妥善依法处理。
(二)加大推进食品经营者诚信自律体系建设力度,着力监督和引导食品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
1.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把好食品进货关。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查验记录和索证索票制度。监督乳制品经营者建立进货台账,严格监督从事乳制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建立乳制品销售台账,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
2.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把好食品销售关。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并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监督食品经营者对食品包装、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关食品储存条件等的自查自纠,定期检查食品的进、销、存质量安全情况。鼓励和引导食品经营者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在经营场所设立专区或专柜,并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监督食品批发经营者向消费者出具销货凭证,并保留出具销货票据的存根备查。
3.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把好食品退市关。监督食品经营者加强日常管理,对发现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封存,依法处置或销毁。对生产企业召回的,应当如实记录并保留生产企业召回的相关票据。在检查中发现食品经营者应当退市而不主动退市的,要依法责令其退市或强制退市,并依法查处。
四、治理整顿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制度。各网格要根据辖区监管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
(二)加强宣传教育、舆情处置和信息管理,严格工作程序和纪律。各网格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宣传工作举措和成效。通过“法律六进”广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加强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切实提高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的守法意识,不断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积极妥善处置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按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和管理制度,明确食品安全日常信息的公布范围、权限、程序等。
(三)加强协调协作,严格督查检查。各网格执法业务人员应加大协调协作与配合,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切实形成监管合力。网格负责人应加大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督查、检查和考核,尤其要善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监管的薄弱环节,研究解决监管执法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和指导,确保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商店名称: 就食品经营和安全工作,制定如下制度:
1、从事流通环节食品经营应取得有效《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后,方能从事销售活动,并亮证亮照经营。本店的负责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店的食品安全工作。
2、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培训合格证明后方能上岗。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有培训记录备查;定期检查个人卫生情况,使其符合《食品安全法》相应的卫生要求。
3.建立健全进销货台帐制度和索票索证制度,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采购、不销售、不制售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品;随时检查每批上架食品的标签标识,保证内容规范完整;及时清理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发现不合格食品,立即下架并向工商部门报告,采取措施防止流向消费者。4.要建立食品采购进货查验制度。采购人员必须经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具有鉴别各类食品卫生质量的知识和技能;按《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行索证、验证。
5.直接接触散装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须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操作时带口罩、手套和帽子,不准佩带戒指、手 镯、手表等饰物,不得留长指甲、染指甲,工作服应盖住外衣,头发不得露于帽外,手部有外伤应临时调离岗位。从业人员工作时不准吸烟、吃食物或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不准穿工作服上厕所或远离工作场所。个人的衣物、药品、化妆品等不得存放在食品贮存区及经营区内。
6.食品包装物、食品用工具和容器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重复使用的容器要防止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并有专人负责清洗、消毒。
7.食品展卖区与非食品展卖区应分开并有明显标志,食品不得与其他非食品商品混放,食品区不得经营与食品无关的物品。
8.散装熟食品、散装粮食、定型包装食品、蔬菜水果、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等要分区布置,生熟食品、干湿食品应防止交叉污染。
9.预包装食品的产品标签内容应符合有关规定,食品标签不得与包装容器分开,不得模糊或脱落,生产日期与保质期在同一包装上;有中文标识,标出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批号或代号、规格、配方或主要成分、保质期限、食用方法并符合有关规定。产品标签、说明书不得有夸大或虚假的宣传内容。
10.散装食品必须有防尘材料遮盖,并设有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设专人负责销售,并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及包装服务,散装食品在适当的显著位置上标有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等;标识内容必须与生产者出厂时的标注相一致,严禁更改原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严禁与不同生产日期的食品混装销售。
11.销售冷藏食品应按规定条件存放和展示、销售的需冷藏(冷藏温度为0℃~10℃)或冷冻(冷冻温度为-18℃以下)的食品,应置于相应条件下,并有明确的温度显示。12.销售冰冻水产品,应陈列于冰盘(箱)内,与其它食品隔开,温度控制在0~5℃;严禁用化学药剂保鲜。13.超过保质期限或准备退货的食品应存放在固定位置、设明显标志并及时下架和撤出展卖场所。
附件:
(一)、进货查验制度
1、对采购的食品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履行检查义务,检查食品感官质量和标签;查验是否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禁止销售的食品;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2、属于进口食品的,查验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
3、属于生鲜食品的,查验检验检疫等上市凭证资料是否相符。
(二)、索证索票制度
1、索证:进货时按规定向生产厂家或上级供货商索取“一照二证一报告”。即索取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食品生 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等证件和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对生产厂家或上级批发企业的上述证照及时更新,以保证在有效期内。经营进口食品的,索取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
2、索票:进货时索取载有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的进货票据。即经营预包装食品的应索取按照省工商局统一样式,运用电子台帐软件开具的供货凭证;经营生鲜食品的应索取检验检疫等上市凭证资料。
3、食品索证索票后,在指定场所显要位置予以公示,供消费者进行查询及有关部门进行检查。
(三)、进销货台账制度
1、建立食品进销货台帐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商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票据。
2、按照供货商、供货时间、商品类别等不同,将供货凭证进行分类整理装订。
3、进销货台帐记录应当真实,不得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1、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单独存放,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机关。
2、在接到有关部门关于不合格食品退市通知后,及时 按规定立即处理,并协助食品生产者执行食品召回制度。
3、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
(五)、消费投诉处理制度
1、在经营场所设立相应机构和人员,处理本经营场所发生的消费者食品投诉。提供食品时向消费者提供有关销售凭证,作出特殊承诺的提供书面凭证。
2、确定受理后,对消费者的具体投诉内容和要求进行登记、做好投诉人姓名、住址、邮政编码、联系方式、购买食品的日期、品名、牌号、规格、数量、计量、价格、受损害情况、消费者的要求等相关内容的登记记录,并由投诉人签字盖章,将投诉人提供的凭证和有关材料复印存档。
3、受理消费者食品投诉后,指定具体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处理,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负责调查人员首先将企业自身情况调查清楚,结合投诉人意见,分清责任。经营者责任的,按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约定应当给消费者退货、换货、赔偿的,及时给消费者解决;经营者没有责任,认真向消费者解释清楚。
商店名称:
责任人:
年 月 日
第五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文本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文本
(经营面积在100 M2以下的食品零售经营者执行)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一)为确保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对从业人员实行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能上岗;对于健康证明过期的从业人员,立即停止食品从业经营活动,待重新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明后,才能继续上岗。健康体检证明要存入档案备查。
二、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禁止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三、教育从业人员注意个人卫生,经营食品时,做到将手洗干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做到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二)为维护食品经营场所环境卫生,确保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有与本单位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封闭式垃圾容器,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二、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无蚊蝇、老鼠孽生。有防蝇、灭蝇、防鼠、灭鼠及灭蟑螂措施。
三、保持地面清洁、下水道通畅(与外相通的下水道或其他洞口安装防鼠铁丝网
四、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经营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保持个人卫生,销售食品时洗净双手,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五、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定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之日起五年内不在本单位从事食品经营管理工作。
六、建立食品进货查验及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采购食品时查验该食品生产者的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及供货商的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食品卫生许可证》),查验该食品是否有QS标志、标注的生产许可证号是否与提供的生产许可证一致,查验该食品是否与许可生产内容一致,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食品进货查验记录真实,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在条件成熟时尽量使用电子方式记录台帐。
七、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货架及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八、对于自检或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的不合格食品,立即采取下架封存、停止销售等措施,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并协助做好不合格食品的召回工作。
九、经营预包装食品,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一)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
(二)进口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载明食品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十、经营散装食品,同时符合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