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述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第一,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第三,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四,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第五,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第六,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七,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八,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第九,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第十,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篇:我国建国60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我国建国60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序言: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旧时代一盘散沙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六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同时,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见证在每个人眼中。60年前的中国,饱经频仍的战火与无边的苦难;而6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以一个世界强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以大国的傲气向世界人民展示自己单凭血肉之躯用双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灿烂辉煌。
去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纪念。而从一穷二白到日新月异,新中国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六十年。我国建国六十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外交五个方面来论述。
一、经济建设方面
初期,我国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经济体制的改革从农村的改革,城市的改革这样点状的改革方式渐渐全面展开,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一个五年计划被置顶并提前完成,长春第一汽车厂相继产出“解放”“东风”“红旗”牌国产车。改革开放后,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992年从沿海城市到边境城市,再到15个内陆省会城市全面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总体格局形成。我国钢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在1996破亿,跃居世界第一。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含量增加,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
2.5万亿美元,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1年11月10日,中国顺利加入WTO。GDP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50年只有62亿元,2008年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年底达到1946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青藏铁路和南疆铁路,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全国“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的核电工程,还有涵盖江湖治理改造、铁路、海港、高速公路、城市改造、机场创建、能源建设各个板块,这些建设项目,都有重大深远影响,必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发展史册。
总的来说,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经过“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跨越式大发展,2009年全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跃升世界第三位,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二、政治建设方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平解放。尤其在政治上,我国实行土地改革政策,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支持
了新生政权的巩固。少数民族都实现民族自治,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农奴制度最终被推翻,西藏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但是,由于出现了希望尽快复兴中国的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对时局判断失误的问题,导致了在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运动和1966年开始的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而这个问题最终在党中央正确决策下得到缓解与弥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要从政治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此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构想。20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时隔60年两党的再次握手让我们看到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坚持“三个代表”思想,成为人民爱戴拥护为民服务的执政党。
总而言之,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真正当上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逐渐强大,中国在政治上的成就不容忽视。
三、科技文化建设方面
科技史第一生产力。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和开发,丰富和发展了石油地质学理论,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对中国工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建国六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与“两弹一星”取得长足进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继而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轨道,宣告中国进入航空时代。航天事业上,我国成功研制了“长征一号”系列火箭,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发射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上天,2005年“神舟”六号将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8年“神舟七号”圆满完成航天任务,迈出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文化上,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改革全面推进,“211工程”启动。体育事业方面,中国健儿在各届奥运会上捷报连连,不断摘金夺银,尤其是我国承办的2008年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奥运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51金,21银,28铜,列金牌榜第一位,这一年中国运动员共获120个世界冠军,有11人2队16次创16项世界记录。世博会的脚步也正逼近,今年就将于上海华丽开幕,进一步提升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塑造着中国的国际形象。
四、军事建设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完成了抗美援朝的国际使命。在装备相对简陋的背景下,中国的军人凭着正确的战争策略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与美国展开的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但最终使得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09年国庆阅兵式也在全国人民及世界面前展现了中国的强大军事能力及武器装备水平,“歼八”“歼十”等战斗机在空中飞过,这是一个繁盛的中国。
五、外交建设方面
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瑞士日内瓦会议,成为新中国外交走向世界的起点。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彻底打破了长期被孤立被封锁的局面,开展全方位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中国建交国家地区达165个,积极推动亚太、欧太地区对话与合作,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建国60周年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引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旗帜,党的指导思想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到现在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所以,我们得到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必须坚持推进社会注意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要务;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可许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创造党的凝聚力、创造力。
六十年辉煌,离不开党领导,离不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改革开放。建设新中国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但是因为有了正确的领导和充足的信心,坚定的意志,我们的民族走得很坚定,很执着。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拥护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挥舞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伟大理论旗帜,我们一定能在未来发展阶段创造更加繁盛的中国!
第三篇: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认真回顾和系统总结改革开放新时期29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取得的宝贵经验进行了的基础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认真回顾和系统总结改革开放新时期29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取得的宝贵经验进行了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历史性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首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涵后,报告旗帜鲜明地向全党同志提出了对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的态度——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艰辛开创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出现了曲折。在这样紧要的历史关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地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初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依靠党和人民,捍卫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
遇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我们深刻认识到,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历经艰辛开创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的伟大道路和宝贵真理。全党同志必须“倍加珍惜”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部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所以必须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完全正确的、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之所以必须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因为这个理论体系,既坚持
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理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在当前和今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全党同志必须“长期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五年来,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但尚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今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明了方向。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细化为七条道路,即“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七条具体道路的提出,使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思路越来越明确。我们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史上,我们已经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按照我们党的部署,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一百周年之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实践是创新理论之源。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也必将随着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总之,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二部分结语中所指出的那样,“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我们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态度。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宝贵经验有哪些
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宝贵经验有哪些?
答:第一,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只有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二,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方面的目标基本上达到了,但是教育改革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面对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面对西方国家长期占据经济科技优势的挑战,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现代化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温家宝总理最近指出,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三个“亟待”,特别讲明了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性。
第三,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正确处理教育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以促进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关键是要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按教育规律办事。只有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才能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依靠教师办学。抓住“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核心问题,中国积极探索,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全心全意建设教师队伍,始终不渝地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执着的努力、更加开放的姿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的经验,扫除一切妨碍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开放水平,才能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第六,必须坚持发展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名,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坚持教育公益性,不断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一个孩子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赢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机遇:
(一)发展低碳经济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顺应国际社会低碳发展的潮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低碳发展之路符合世界能源、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经济社会及政治外交领域,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另一方面,减排温室气体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共同努力,其中发达国家因其历史责任和当前能力应当率先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有助于承担必须的国际责任,又能够顺应世界大势、融入国际潮流,充分展现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有利于顺应世界技术变革的潮流,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并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当然也有利于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以低碳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且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影响世界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三)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将刚性增长。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能源消费将会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能源结构的转变又异常艰难。发展低碳经济根本上要求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为抓手,大力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这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四)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低碳技术资源,助力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是低碳技术。先进的低碳技术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公约》和《约定书》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进行技术支持进行了专门规定,并在某种程度上将之视为发达国家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国际约定对发达国家的要求、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愿望和适度的利益机制,都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低碳技术资源,突破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和限制,展开充分的技术合作,使得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不断涌现并广泛采用。并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渐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最终达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一)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发展低碳经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低,并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水平低,尤其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呈现“富煤、少气、缺油”的特征。现有的能源结构以污染型为主,并且介于中国现在的情况,开发和利用清洁型能源成本高。
(二)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限制。首先,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现在还有很多人没有摆脱贫困,要先用有限资金改善生活。其次,中国还要继续完成发达国家已完成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最后,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出口,而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为能源含量高,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产品,加上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总体较为落后,这都会产生大量能耗徐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三)中国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的立法只是一个空白。并且不同法律之间相互抵触,各成体系又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严重削弱了法律制度的综合效率。
鉴于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正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必须在国际气候体制框架下,秉持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原则,立足于国内发展为基础,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把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驱动作用结合起来;把能源高效利用和改善能源供给体系结合起来;要加快构建低碳产业;积极推动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
3.为什么说随着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中国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和国际体系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答:第一,中国力量明显上升。在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出现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采取了果断有效的措施,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保八”成功。中国进出口和外汇储备继续上升,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并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第二,中国声音明显响亮。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发文要求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超主权货币储备。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毫不客气地批评发达国家在大气减排上的虚伪和不道德行为,并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动提出到2020年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4 0%~45%的行动目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发挥了负责任的作用。胡锦涛主席在去年9月份出席联合国核裁军峰会、联合国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20国集团金融峰会等四大峰会时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上述四个领域的改革主张和立场。
第三,中国话语权显著提高。西方发达国家被迫同意提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I M F和世界银行的投票份额, 同意以G20取代G8,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与发达国家合作共治的平台。中国在世行投票权比例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第四,中国模式吸引力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美欧发展模式“麻烦缠身”的背景下,中国模式显现强大生命力,全球瞩目。西方国家对之心态复杂,以往是怀疑、诋毁,现在开始重视,但忧心忡忡,有些人甚至开始“捧杀”中国。许多发展中国家则纷纷到中国来“取经”,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第五篇:浅论我国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物权中的适用问题
浅论我国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物权中的适用问题
目录 摘要 立法背景
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概念界定
不动产善意取得在中国现阶段适用中出现的问题 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 解决措施及操作过程 结束语 摘要:
随着2007年物权法的出台,中国明确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不动产,但是,在新规定未出台之前,不动产善意取得实践中出现了很多弊端,激起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最终还是确立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但是此项制度是新诞生的婴儿,仍然须经过实践的验证,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通过分析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国实践中的现状,找出其弊端与不足,探究问题出现的背后原因,然后给出解决措施以及操作过程。有争议的事物,总是不断经过推敲与探讨才能日益完善,才更适用于其所处的时代,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物权法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弊端 登记制度 解决措施
一、立法背景
2007年物权法第106:“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从此法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已经明确设立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对象已经扩大到不动产的范围内,自此结束了学术界一场无休止的争论。但是仍有学者认为我国不动产实行严格的登记生效要件主义,不动产的相关问题基于其登记的公信力予以调整,原则上不存在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的有效理性的致命弱点,登记程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如登记记载与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符,物权变动未及时反映在登记簿中的这些错误,在此情况下,只要登记权利被处分,无权处分就会发生,这也是善意取得的前提条件。另外,在信赖利益表现中,动产交付和不动产登记作为权利的象征性质是同质的,它们目标一致,基础相同,结构类似,将动产善意取得和不动产善意取得同一建构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且,将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对象扩大到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也有力的说明物权公示公信制度和善意取得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善意取得制度的设立细化了受让人取得无权处分之物的条件,可以减少仅凭物权公示公信制度就取得无权处分之物的泛滥现象的出现,较好的平衡能力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二、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概念界定
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有五个:“
(一)不动产已经登记在册;
(二)受让人须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已经完成变更登记;
(四)标的物为法律不禁止或者不限制转让的物;(五)转让合同本身应当合法有效;这是当下学术界对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的界定。
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是以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作为直接理论基础,它保护的是第三人对登记的信赖利益和不动产交易安全。所谓不动产善意取得,是指第三人出于善意信赖不动产登记簿的登记,而与登记记载的权利人发生交易,并且该转让的不动产已经登记于该第三人名下,此时,若登记记载的权利人与真正权利人不符,善意第三人也即时取得登记不动产所有权,而不受真正权利人追夺,真正权利人只能请求登记记载的权利人或者有过错的登记机关赔偿损失。现有的物权法第9条:“不动产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登记。”此条说明登记是物权发生的要件,也是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前提条件,针对的是已经登记的不动产物权。物权法第21条:“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此条表明了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它对于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有着非常重要的立法意义。
这个概念已被多数人肯定。这它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总结,我们应该肯定它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个定义对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对象限定的范围过小,其仅仅适用已经完成登记的不动产物权,而尚未进行登记但不违章的不动产,尤其是农村的私有住房及其宅基地使用权未进行登记的现象比较普遍。那么在肯定受让人为善意第三人的前提下,对于这些农村房产的流转,是否可以也像登记了的不动产一样适用善意取得,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许多学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适用动产的无权占有规则,就好比汽车、船舶、飞机等特殊动产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一样。凡有原则,必有例外。或者在国情比较复杂的中国,现阶段出现各种特殊规定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笔者认为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乡房产登记应该形成统一的体系,适用统一的规则,这样才能有利的避免不动产交易市场的各种风险,保护各方的利益,同时也能提高办事效率,对我国城乡体制的改革也起着促进作用。在我看来,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概念仍然需要改进,限定条件越多,适用的范围就越小,我们应该逐渐完善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使其更加适应当下经济的发展格局。
三、不动产善意取得在中国现阶段适用中出现的问题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问题仍被激励的争论着,虽然2007物权法已经确认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具体的内容欠缺,只是一个大的框架而已,所以,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笔者主要通过提取现实中的案例,发现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问题所在,然后给出自己的见解,也希望能激发读者们一起讨论。
(一)关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问题 案例一
金立与金平系兄弟俩,其母赵某有一处房产,领有产权证。2007年3月,金立谎称赵某去世(事实上2007年11月才去世),骗取派出所出具了赵某的死亡证明。5月,金立持赵某的死亡证明,谎称自己系赵某的独子,到房管将赵某的房产过户到自己的名下,并领取了房产证。9月,金立持骗领的房产证,与何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一份,将该房屋卖给何某(何某不知金立的房产证是骗来的),10月,何某领取了该房的产权证。2008年1月,金平以金立的房产证系骗领的、金立事实上非该房屋的唯一所有人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金立与何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问题一:由于不动产登记簿以外的法律变动,金立一人独自办理了继承登记,导致不动产登记产生瑕疵,何某基于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与金立签订了买卖合同,请问何某能否取得不动产所有权,运用的法律规则是什么?金平因此受到的损失该由谁承担?
问题二:如果金立把赵某的房产变更登记为金立和金平二者共有,金立骗何某金平同意出卖房产,并拿出证明,何某并不知情,金立和何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那么何某能否取得房产所有权?运用什么规则?会出现怎样的法律效果? 案例二
房主甲欲出售其名下房产,买主乙在与甲洽谈时将事先准备好的假房产证与甲出示的真房产证做了“调包”。之后乙冒充甲与买主丙签订买卖合同,办理登记手续时乙出示了调包取得的真实房产证以及伪造的高仿真身份证。登记机关审核后为其办理了过户登记,丙于次日支付了房款。之后,丙具体办理房屋交接时才发现此前与其交易的“甲”是骗子。甲诉至人民法院,要求撤销房屋管理部门所做出的房屋移转登记,或者登记部门按照市价赔偿全部房款。问题:丙能否取得房产所有权? 案例三
在易通公司申请执行蓝天房地产开发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执行人提供的线索,查封了被执行人开发的房屋。在准备采取下一步执行措施时,案外人吴某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称其早已从被执行人处购得该房屋,并已支付了全部价款,同时也向法院出示了与被执行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及付款凭证。对此,执裁庭及时启动了执行异议的审查程序,对案外人的异议请求和证据材料予以审查。通过调查,执行人员发现,案外人与被执行人确实存在交易行为,异议成立。
问题:案外人吴某能否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
笔者主要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来探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在我看来,不动产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的争议。但是被肯定的适用范围也不是不存在,例如:
(一)共有不动产的部分共有人擅自出卖共有财产的,受让人在善意时即可取得所有权。(二)不动产登记瑕疵,受让人信赖此发生的不动产所有权移转。这两个情况在案例一中都能体现。案例一中金立擅自变更登记,何某基于登记的公信力而善意的签订了合同,并完成了登记,支付了全部价款,因而能够基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房产所以权。如果金立变更登记后,房产归属金立与金平二者共有,金立又擅自出卖共有人房产,何某仍然可以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房产所以权。这些都是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得出的。《瑞士民法典》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出于善意而信赖不动产登记簿的登记,因而取得所有权或其他权利的人,均受保护”(第973条第1款).“物权的登记不正当的,该登记对于知悉或知悉该瑕疵的第三人无效。凡无法律原因或依无约束力之法律行为而完成的登记,为不正当。因前款的登记使其物权收到侵害的人,得援引该登记的瑕疵,对抗恶意的第三人”(第974条)。我国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对瑞士的善意取得制度也有所借鉴。
案例二中是有关不动产冒名处分行为的情况,至于丙能否基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取得该房产的所有权还有待商榷。在这个案例中,法官最终适用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丙取得所有权。王利明教授提供理论支持:
(一)冒名处分人出卖他人房产属于无权处分;
(二)第三人与冒名处分人之间存在有偿法律行为;
(三)第三人已支付价款并完成过户登记;
(四)第三人善意;据此,其认为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全部构成要件均已符合,故善意第三人可以确定的取得房产所有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有学者认为王利明教授对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存在重大误解,不动产善意取得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不动产登记权利状况错误,而登记权利状况错误与无权处分并不等同,无权处分的外延远大于前者,如所举案例中冒名处分人因对该房产无所有权和处分权自然属于无权处分人,但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状况并无错误。不能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当然亦有学者认识到这一点,指出在冒名处分情形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可以扩展适用。但是这里的扩展适用实在牵强。既然不动产冒名处分行为不能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那么该行为该如何定性呢?根据现代民法自己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思自治原则,冒名行为原则上对被冒名人无效。但该原则也存在例外,如果冒名行为符合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时可以适用表见代理制度。此案例中丙未能核实交易对方的身份,应承担不能取得权利的风险。因此,笔者认为被冒名人不具有可归责性,丙不能取得该房产的所有权。
案例三是关于被执行的不动产能否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问题,对于这个疑问,早就有司法解释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被执行人将其所有的需要办理过户登记的财产出卖给第三人,第三人已经支付部分或者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该,财产但尚未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手续的,如果第三人对此没有过错,人民法院不得查封、扣押、冻结。”显然此项规定对物权变动的规则做出了突破性的规定,确立了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为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异议的审查和处理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本案例中,案外人吴某可以依据该规定善意取得所有权。小结: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在现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如未进行登记但不违章的农村私有房产和宅基地使用权,虽然是不动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只是比照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来处理;还有城市中违章建造后来又取得合法手续,期间也存在交易行为,对于这样的问题仍然不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解决。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扩充。
(二)关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取得方式的问题
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是以公示公信原则作为直接理论基础,它保护的是第三人对登记的信赖利益和不动产交易安全。要使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制度产生理想的效果,就必然要求建立合理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一方面尽可能地减少登记错误的发生,增强登记公信,另一方面维护真实权利人的合法权利,维持各方之间的利益平衡。而当下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案例四
张三向李四借款600万元,张三以其办公楼、厂房作为抵押,评估为800万元,双方在房管登记部门办理了登记。张三向王五借款500万元,以该办公楼、厂房的占地作抵押,评估为700万元,双方在土地管理登记部门办理了登记。后来因张三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李四和王五都要实现抵押权,但如何实现抵押权,在执行中发生纠纷。
案例四是关于不动产登记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案例中的登记机关有多个,这中情况在权利实现的过程中多有不便。我国目前在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设置上存在“多头登记”的状况,不同的不动产,如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水面、滩涂、道路等分别由不同的行政部门来登记管理。鉴于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登记的公示公信效力。《物权法》第10条明确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的登记制度,但《物权法》将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委托由法律、行政法规来规定。目前,仍然保持了多头登记的现状。为了维护交易关系和流转秩序,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急需出台。
四、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
(一)我国出现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争议的原因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存在争议的原因还是要从善意取得定义本身来看,善意取得制度是规范市场财产所有权转移的民法制度,从其目的来看是为了维护市场交易的安全,此制度所指向的物必须是能够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换的物,这是善意取得制度本身所应包含的应有之义。而法律禁止流转或者限制流转的物,如国家专有的物质、爆炸物、枪支弹药、麻醉物品、毒品等本身在市场上自由交换,既然不能在市场上自由交换,当然也就不得适用善意取得这一维护市场交易安全为目的的制度。针对不动产,约定排除适用,因为登记的公信力极强,即在不动产交易场合,权利外观取代权利本身,登记名义人就是不动产的权利人。就我国登记制度不够完善的现状而言,也不能一概而论的将所有不动产包括在善意取得的范围之内,而应视不同情况严格限定不动产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
(二)我国不动产登记呈现“多头登记”状况的原因
在我国,房屋在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土地在土地行政部门登记,而且各自有各自的登记原则。这种分裂的局面是历史上形成的。1983年《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第5条将城市私有房屋的登记授权给房地产管理机关(以下简称房管机关)。1986年《土地管理法》规定由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权利(包括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登记。只是该法也已经意识到分别登记的弊端,在第62条授权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一个部门统一负责房产管理和土地管理工作,制作、颁发统一的房地产权证书。之后,一些城市,如深圳、上海、重庆、等,实施了“两证合一”,但大部分地区仍然延续分立的局面。如果将不动产从建设用地和房屋扩展到整个不动产,那么登记机关更是五花八门了。如有关林木所有权的登记在林业管理部门,海域使用权的登记在海洋管理部门等。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基本制度——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制度决定了资源的公有性质,登记主体的行政性质,但是我国经济状况又比较复杂,因而对登记制度又有很多划分和限制,想在短时间能统一登记制度确实不是容易之事。因为登记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必须与现存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五、解决措施及操作过程
物权法将不动产善意取得纳入立法范畴,弥补了司法实践中善意取得仅适用于动产领域的缺陷。不动产善意取得经过法律明确了其存在的依据,但是善意取得制度如何适用不动产已经是一个现实性的法律问题,当下我国正经历着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都发生这深刻的变化,我国民事立法也应当具有前瞻性,顺应社会的发展方向,不拘泥于现有的体制。针对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加以明确
在物权法的司法解释中,笔者认为应当对适用善意取得的不动产范围加以明确,使善意第三人在进行交易时知晓哪些不动产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哪些不动产即使通过交易支付了对价依然无法取得不动产的所有权。使法官在判案时有法可以,避免了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保护并平衡各方利益。
(二)对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加以明晰
不动产善意取得应该符合的要件,在我看来,应该有以下
(一)不动产已经登记在册;
(二)受让人须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已经完成变更登记;
(四)标的物为法律不禁止或者不限制转让的物;(五)转让合同本身应当合法有效。在物权权法实施过程中,权利人对不动产(主要为房地产)的登记将越来越重视,这可能导致大量不动产登记的涌现,这就要求我国登记机关更加规范操作。特别是不动产价值相对动产较高,一旦损失将会对权利人造成重大影响,预见到这样的后果,当事人一般会主动到不动产登记管理机关去履行相关手续,主动进行不动产的登记、变更、涂销,从而从源头上解决了不动产登记权利与真实权利的不一致问题。而对善意第三人来讲,物权法的司法解释明确善意取得不动产的条件,善意第三人在进行不动产交易时也相应会更加注重取得不动产的登记,这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是一张很好的保障。
(三)对不动产善意取得相应制度的完善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不是一项孤立的制度,其的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持和较长的发展完善路程。当下最急需完善的是不动产登记制度。笔者认为在不动产登记制度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将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及其他房地产权利作为私权对待,因而可以将房地产权登记定位于私权保护,而不是国家干预或行政管制。登记制度的设计要淡化行政色彩,使登记成为确保交易安全的一项制度,而不仅仅是行政监管制度。2.要建立统一的房地产权利登记机关,至于谁来担任不动产登记机关仍然出于讨论之中,有学者建议有法院来统一管理。并且将之立法。3.尽快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登记制度,以登记制度完善促进农村房地产交易,以农村房地产登记与城市房地产登记制度的统一,促进城市和农村房地产交易规则的统一。结束语:
笔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问题比较浅显,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作为新确立的事物,仍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许多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在本文中,笔者只是就争议很大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