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
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
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
卫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遏制结核病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当前我国结核病流行与防治现状,制定本规划。
一、结核病流行与防治工作
现状
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肺部。结核病在全球的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80在农村。据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现有结核菌感染者4亿人,结核病患者500万人,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200万人。每年因患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达到15万人。结核病是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之一。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从1981年起,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与实施了两个全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1992-1999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新疆等13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利用中央防病经费在河南等15个省(自治区)实施了卫生部加强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其间,项目地区累计免费诊断并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120余万例,治愈率从50提高到90。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形势仍很严峻,任务艰巨。当前,全国仍有一半的地区还没有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局面尚未形成;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教育还不够普及;结核病防治能力不能适应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需要,同时,流动人口的骤增、耐药结核病的蔓延、结核菌与艾滋病病毒的双重感染,致使结核病疫情恶化,加大了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难度。在今后10年,如不能全面有效地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预计全国将新增结核病患者2000-3000万人,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指导原则
(一)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共同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
(二)实行分类指导,对西部地区和贫困人群给予重点帮助。
(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发现和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
(四)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落实肺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
(五)实行肺结核病治疗费用收、减、免政策。对没有支付能力的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实行免费治疗。
三、总体目标
(一)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到2005年,全国以县(市)为单位,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覆盖率达到90,到2010年达到95以上。
(三)到2005年,全国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治疗人数达到200万人;到2010年达到400万人。
四、工作指标
(一)到2005年,肺结核病患者和可疑肺结核病症状者的转诊率达到90;到2010年达到95。
(二)到2005年,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督导治疗覆盖率达到80;到2010年达到85
(三)到2005年,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规则治疗率达到90;到2010年达到95。
(四)到2005年,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达到80;到2010年达到85;
(五)到2005年,村医生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率达到85;到2010年达到90。
(六)到2005年,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到60;到2010年达到80。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结核病防治能力建设,健全服务体系
要加强省、地(市)、县(市)三级结核病防治网络建设,明确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职责和任务,注意调整、充实结核病防治机构,稳定结核病防治专业队伍,提高结核病防治人员的防治技术和服务水平。
县(市)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要成为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落实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基本单位,能够履行肺结核病患者诊断、治疗和管理的职责和任务。地(市)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要能够履行对所辖县(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监督检查和管理评价等职责和任务。中央和省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要能够有效地组织协调结核病防治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实施,对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监督监测、健康教育、社会学评价和科学研究。
要积极动员并发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配合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
做好肺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登记、报告、转诊及危重患者抢救工作。
(二)积极发现和治疗肺结核病患者
要采取因症求诊和以痰涂片显微镜检查为主的方式,在边远地区可采用直接查痰方式,积极发现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各地区对高危人群、高发地区要有计划地组织肺结核病可疑症状者的检查。实施督导治疗,积极治疗发现的患者,做到发现
一例,报告一例,登记一例,治疗一例,管理一例,治愈一例,以有效控制结核病的传播。
(三)完善结核病报告信息系统
要将结核病防治纳入卫生信息网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建立和完善结核病统计、报告、监测、评价系统。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应有专人负责结核病报告、登记、治疗和管理等信息资料的综合与分析,保证各类统计报表数字的真实、可靠、及时、准确。及时掌握结核病疫情动态,不断改进结核病防治措施。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要组织有关专家制订各类医疗卫生人员结核病防治培训大纲,编写结核病防治培训教材,按照逐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坚持专业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利用医学生的学校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新技术、新方法等培训,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逐步提高各级医疗服务和结核病防治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加强宣传教育,增进全民结核病防治意识
要把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健康教育规划。坚持全民健康教育与重点人群教育相结合,在组织开展“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工作。向群众宣传结核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形成全民防治结核病的氛围。
各部门、社会团体和大众宣传媒体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和防治工作。
(六)加强应用性研究
要加强结核病的科学研究,将结核病科研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计划和优先项目。将结核病有关应用性研究纳入地方科研规划,给予资金支持。科学研究要坚持为防治工作服务的方向,重点开展结核病流行病学、多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与监测、结核菌与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以及对结核病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七)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要建立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人员培训、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吸收、借鉴和推广国际先进的结核病防治科学技术及成功经验,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参加全球遏制结核病的行动。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把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2001~2010年结核病防治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总结经验,研究解决问题,确保防治措施的落实。
(二)加强法制管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性结核病防治法规,加大依法管理力度。加强对各类医疗卫生、厂矿、企业、农(林)场、学校等单位的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执法监督,完善疫情报告、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落实结核病有效治疗方案,使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向法制管理的轨道。
(三)加强部门合作
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
计划部门要把结核病防治工作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项目,按照基本建设分级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强结核病防治能力建设。
财政部门要对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从项目的设立、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等,实行全程监督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对社会捐赠的结核病防治资金、物资等要按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卫生部门要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卫生发展规划,把结核病作为重点疾病加以控制。负责对本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并组织实施肺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
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抗结核病药品的审批和监督检查,保证抗结核药品的质量。
新闻宣传、广电部门要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公益性宣传和广泛的健康教育,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
教育部门要将结核病防治知识编入中、小学相关教材,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劳动保障部门要把肺结核病诊断与治疗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对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肺结核病患者的医疗费用,由所在统筹地区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有关规定支付。
民政部门要对符合救济条件的肺结核病患者家庭给予生活救济。
政法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对被羁押、收容人员开展结核病的检查和治疗,并纳入地方政府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要充分发挥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四)以政府投入为主,实行多方筹资,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结核病防治经费投入的力度,把解决结核病防治经费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设立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地方各级财政也要把结核病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增加结核病防治经费的投入。同时要合理统筹使用赠款、贷款,以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七、考核与评价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要组织计划、财政、卫生等部门对本地区执行规划、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认真予以解决,并作好年度检查总结,结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
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要不定期地对各地区、各部门执行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本规划的情况进行检查,2005年和2010年组织中期和终期评估,结果报国务院。
第二篇: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
《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2006-2010年实施计划
为了保证《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总体目标及工作指标的实现,根据《规划》2002-2005年实施计划的进展情况,制定《规划》2006-2010年实施计划。
一、目的、目标及工作指标
(一)目的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减少结核病的患病和死亡,提高全人口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目标
2006-2010年全国发现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人200万;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和结核病死亡率在1990年的基础上各下降一半。
(三)主要工作指标
1、全国以县(市)为单位,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100%;
2、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至少在70%及以上;
3、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85%及以上;
4、到2010年,医疗机构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达100%;
5、到2010年,项目地区发现的耐多药结核病人接受治疗率达90%;
6、到2010年,项目地区符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结核/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双重感染病人,其治疗率达80%以上;
7、到2010年,项目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的接受治疗率达90%以上;
8、到2010年,村医生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率达90%;
9、到2010年,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
二、指导原则
(一)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共同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
(二)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及多渠道筹资的原则,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保证结核病防治经费。
(三)加强结核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确保足够的人员和设施,满足结核病
防治工作的需求。
(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结核病控制策略。
(五)对肺结核病可疑症状者实行免费检查,对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免费提供国家统一方案的抗结核药物。
(六)对贫困地区给予重点技术援助和经费倾斜。
(七)积极有效地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活动。
(八)提高DOTS实施质量,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九)建立激励机制,落实结核病报病补助和病人管理补助。
三、主要技术策略
(一)建立由结防机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结核病控制服务体系,共同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
(二)以因症就诊、转诊和追踪作为肺结核病人的主要发现方式;以痰涂片为主与X线检查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乡镇卫生院结核病痰涂片检查点工作。
(三)对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实施国家统一化疗方案,对涂阳病人实施全程督导,对涂阴病人实施强化期督导。
(四)加强痰涂片室间质量控制工作,逐步开展痰培养工作。
(五)建立健全抗结核病药物供应管理系统,保证药品质量,确保药品及时供应。逐步扩展固定剂量复合制剂的使用。
(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结核病监控与评价工作。
(七)制定结核/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双重感染的实施计划,并逐步实施。
(八)制定耐多药结核病的控制工作框架和实施计划,并逐步实施。
(九)制定流动人口结核病的控制工作框架和实施计划,并逐步实施。
(十)开展特殊人群的结核病防治工作。
(十一)与多部门合作,实施中国结核病健康促进策略。
(十二)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工作。
四、主要行动及措施
(一)加强政府承诺
1、国家结核病控制机构间协调委员会(ICC),每年6月和12月各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协调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对全国规划进展情况定期审议、督导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2、各级结核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审议本级的结核病控制计划,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将结核病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落实到位。
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各级结核病防治人力资源发展计划,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按照人力资源发展计划配齐人员,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4、加强外资和内资经费的使用和监管,各省要做好每经费预算的工作计划。
5、各省制定本省结核病防治规划2006-2010实施计划。
(二)落实病人发现的各项措施:
1、各级医疗机构(包括结核病专科医院、厂矿企业医疗单位、个体诊所)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做好结核病人的发现、疫情报告、网络直报和转诊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监督检查。
2、对传染病网络直报中未到结防机构就诊的肺结核病人进行追踪。
3、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结核病痰涂片检查点的检查和质量控制。
4、开展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检查。
5、在结核病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中开展病人发现工作。
6、配合教育部门在各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结核病控制工作。
(三)实验室工作
1、加强国家级结核病实验室的建设,促进和提高对全国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和研究能力。
2、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开展实验室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全面推广新的实验室室间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痰检质量。按照实验室室间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加大对实验室工作的督导力度和频度,保证督导的质量。
3、加强结核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改善各级结核病实验室工作条件,逐
步达到国家所要求的生物安全标准。
4、根据工作需求,逐步开展痰结核菌分离培养,逐步开展药物敏感性实验。
(四)提高病人治疗管理质量
1、对涂阳病人采用以医务人员为主的全程督导治疗;对涂阴病人实行强化期督导治疗。
2、各级结防人员严格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开展对结核病治疗管理督导与访视。切实落实全程督导化疗的措施,确保病人做到全程规律服药,及时了解病人痰菌变化情况。
3、要密切关注病人的治疗情况,对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要给予及时处理。
(五)监控与评价
1、认真执行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完善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
2、制定结核病防治规划监控与评价指标。
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要积极开展督导工作,规范督导方法,提高督导质量。
4、卫生部结核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专题调研和技术督导。
5、充分利用各种监测资料,指导结核病防治工作,对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六)药品供应与管理
1、根据《政府采购法》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抗结核药品的招标采购工作,同时做好药品供应、调剂,保证不间断供药。
2、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抗结核药品管理手册》有关要求,各级要加强药品计划、使用与管理,防止药品过期,造成浪费。
3、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推广固定剂量复合制剂的使用。
(七)结核病健康促进工作
1、实施《中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策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
2、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利用“
3、24”世界结核病日,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3、充分利用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资源库,并做好资源库的资料更新工作。
4、2006年和2009年分别进行一次结核病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估与“知识、信念、行为”调查,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识。
(八)培训工作
1、根据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需求,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不断提高结防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的业务水平。
2、适时组织人员参加国际培训和研讨会,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等方式,提高国家级和省级人员的业务素质。
3、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织编写统一培训教材,供各级使用。
(九)特殊人群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及结核/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双重感染的控制
1、各省将特殊人群(流动人口、羁押人群等)纳入本地区结核病防治规划,使流动人口和羁押人群中肺结核病人能及早发现和治疗。
2、制定国家耐多药结核病防治工作框架和实施方案,对耐多药结核病规范治疗管理工作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开展结核病耐药监测。
3、根据结核/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双重感染防治工作框架,制定实施计划;建立结核病防治机构与艾滋病防治机构间的协作机制;逐步开展结核/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双重感染的监测;对结核/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双重感染者及病人给与相应的预防、治疗和关怀。
(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1、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和推广国际上先进的结核病防治技术及成功经验。
2、继续做好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全球基金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比利时达米恩基金结核病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
(十一)应用性研究
1、完善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应用性研究管理机制,建立实施性研究伦理委员会。
2、确定应用性研究的优先领域,加强应用性研究的管理,积极推广应用性研究成果。
(十二)总结、《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
1、各级要做好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总结,并报同级卫生行政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2、2006年由国家组织《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中期评估。
3、2010年国家组织第五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4、2010年《规划》执行结束后,由国家组织对《规划》进行终期评估,结果报国务院。
第三篇:河南省结核病防治规划
河南省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
为进一步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有效遏制结核病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根据我省结核病疫情与防治工作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防治现状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被列为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我省认真落实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全面推行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全省结核病防治机构共治疗管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04162例,其中具有传染性的涂阳患者196482人,涂阳患者治愈率达到90.8%;避免161万健康人感染结核菌,为全社会挽回间接经济损失287.8亿元,如期实现了《河南省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目标,提前实现了涂阳患病率与1990年相比下降50%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但是,我省结核病防治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结核病疫情程度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加之人口基数大,结核病患病总人数仍居全国前列;我省现有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和防治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防治工作的需求,基层防治力量薄弱;耐多药肺结核发生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的防治还处于初级阶段;流动人口患者治疗管理难度加大;公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仍然较低等。结核病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和努力。
二、指导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依法科学防治;健全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全面实施中国结核病控制策略。
三、防治目标
通过中国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实施,进一步减少结核病感染、患病和死亡人数,切实降低结核病疾病患者负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全省发现并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2万例;
———全省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95%以上;
———报告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达到90%以上;
———全省以县(市)为单位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使用率达到100%;
———全省80%以上的县级结核病实验室开展痰培养,100%的省辖市级结核病实验室开展药敏试验,省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开展快速菌种鉴定;
———跨区域流动的肺结核患者的信息反馈率达到90%,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成功治疗率达到80%;
———以省辖市为单位开展耐多药肺结核诊治工作覆盖率达到50%,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筛查率达到60%;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核病的筛查率达到90%,卫生部确定的艾滋病流行重点县(市)结核病患者艾滋病病毒的筛查率达到70%;
———全民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达到85%。
四、防治措施
(一)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患者早期发现措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认真执行肺结核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报告和转诊制度;定点医疗机构要根据国家政策为肺结核可疑者免费提供痰涂片、胸部X线检查等诊断服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水平。各地卫生、教育、公安、司法、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结核病密切接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羁押人群等高危人群以及老年人、学生、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结核病筛查工作,尽早发现肺结核患者。
(二)规范患者管理,不断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严格执行肺结核患者免费诊疗与管理政策,定点医疗机构要对肺结核患者实行规范化治疗,免费开展一线抗结核药品治疗和随访检查,规范开展辅助检查和辅助治疗,切实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加强患者治疗管理,探索推广适宜的治疗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使用抗结核药物,逐步推广使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落实结核病感染控制工作制度,加强对医疗卫生人员的防护,减少院内感染。
(三)积极探索经验,扩大耐多药肺结核病诊疗覆盖面。各地要将耐多药肺结核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结核病防治规划,并制定实施计划。明确耐多药肺结核防治工作职责,县级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开展痰培养工作或推荐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至省辖市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确诊;省级或省辖市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对可疑者进行耐药检测,对确诊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要收住院治疗、出院后随访复查和登记报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按照定点医疗机构制定的治疗方案,对出院后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管理;省辖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耐多药肺结核防治工作进行督导,开展健康教育和评价。积极推广快速诊断方法,缩短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诊断时间。
(四)完善流动患者管理机制,规范流动患者管理。各地要充分利用结核病专报系统,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登记、转诊、接收和管理工作,落实跨区域结核病患者管理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羁押人员结核病患者的属地化管理,对转出的流动人口和出狱(所)后不在本区域的结核病患者实行跨区域管理。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对贫困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给予关怀和救助。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方法,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政策。
(五)建立双重感染防治机制,减少患者死亡。各相关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的诊断及对感染者治疗、管理和疫情监测工作。为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结核病筛查服务。在卫生部确定的艾滋病流行重点县(市),为结核病患者提供艾滋病病毒筛查服务。为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患者及时提供治疗与关怀,努力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六)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坚持结核病宣传教育的公益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和防治工作,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营造有利于结核病防治的社会氛围。
(七)加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卫生、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加强结核病防治科研攻关,充分利用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重点开展结核病发病机理、流行危险因素、新诊断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建立对新技术、新方法的评估和验证机制,及时推广适宜技术和方法。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全面提升结核病防治水平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八)不断加强国际和国内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先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参与结核病防治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和推广先进的结核病防治技术及经验。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政府领导,健全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结核病防治工作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本着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要根据本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结核病防治规划及实施计划。要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明确部门分工,协同做好防治工作。
(二)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防治合作。卫生部门负责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将结核病防治纳入卫生发展规划,作为重点疾病做好防控工作。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基本建设分级管理原则,负责加强结核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财政部门根据结核病防治需要、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负责合理安排补助资金并加强资金监管。教育部门负责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在卫生部门指导下落实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科技部门负责协调卫生等部门,共同推进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对结核病防治研究工作的支持。公安、司法部门在卫生部门指导下,负责监狱、劳教所、看守所、拘留所等场所的被监管人员及戒毒康复场所的戒毒人员开展结核病检查和治疗。民政部门负责加大对贫困结核病患者的救助力度,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贫困结核病患者纳入低保范围,实施医疗救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部门负责按规定将结核病患者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逐步提高城镇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广电等部门负责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公益性宣传,大力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为贫困结核病患者提供人道主义救助,开展健康教育和人道关爱活动。
(三)明确机构职责,完善服务体系。要加强省、省辖市、县三级结核病防治网络建设,逐步构建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防治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肺结核患者疫情报告,并将其转诊至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对肺结核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登记。原则上每个县(市)应确定至少1家定点医疗机构负责诊断治疗一般结核病患者;省、省辖市级卫生部门根据本地区域卫生规划和结核病防治工作需要,确定定点医疗机构诊断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及疑难、重症结核病患者,并优先考虑当地具有临床诊疗资质的结核病防治所、结核病专科医院、传染病院以及具备收治传染病患者能力的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转诊、协助追踪肺结核患者,并根据定点医疗机构制定的治疗方案,对本地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进行督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部门领导下负责组织开展结核病防治规划管理、疫情监测与处置、实验室质量控制、防控技术指导、宣传教育、绩效评估等工作。
(四)保障经费投入,有效整合资源。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责、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将结核病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省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各地财政也要逐步加大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投入,继续保障患者发现、治疗管理、疫情监测、培训、督导、宣传教育等防治措施落实,完善对基层医务人员发现和管理患者的激励机制。加大对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建设的投入,对承担结核病防治任务的定点医疗机构给予合理补偿,保障其高质量完成结核病诊疗任务。建设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的结核病检测实验室,落实相关工作经费,逐步使省、省辖市和县级实验室分别具备开展结核菌快速检测、药敏试验和痰培养的能力。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支持,统筹安排国际国内防治资源。加强资金管理和经费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完善保障政策,减轻患者负担。建立完善的结核病患者医疗费用保障机制,继续加大结核病诊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医保管理工作力度。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做好公共卫生专项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工作,落实公共卫生结核病防治项目,对不属于公共卫生支付范围的结核病患者医疗费用,要按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规定予以报销。结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逐步增加二线抗结核药品的种类。民政、卫生部门和红十字会等要对贫困结核病患者给予医疗、生活救助,帮助减轻患者负担。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强结核病防治队伍建设,合理配置防治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要设置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结核病防治工作。要将定点医疗机构结核病实验室纳入全国结核病实验室网络进行管理,不断提升实验室工作质量。加强各级结核病防治人员培训,全面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高精尖人才,全面提高我省结核病防治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包括结核病专职防治人员在内的卫生防疫津贴制度,提高基层人员的补助标准,调动防治人员的积极性,稳定防治队伍。
六、监督与评估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规划要求,将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卫生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每年对本地防治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省卫生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要不定期地对各地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并于2015年组织开展评估,结果报省政府。
第四篇:江西省结核病防治规划
《江西省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
2006-2010年实施计划...为了保证实现《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 年)》和《江西省贯彻落实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 年)实施办法》总体目标及工作指标,特制定《 江西省结核病防治规划 2006 - 2010 年实施计划 》。
一、目标及工作指标
(一)目标。、2006-2010 年,全省发现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人 8 万例。、涂阳肺结核病人患病率和结核病病人死亡率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各下降 50%。
(二)工作指标。、保持以县为单位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100% 的覆盖率。、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 70% 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 85% 以上。、到 2010 年,全省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全部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发现的耐多药结核病人接受治疗率达 90% ;符合抗病毒治疗的 TB/HIV 双重感染病人接受 ART 治疗率达 80% ;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接
受治疗率达 90% ;村医生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率达 90% ;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 80%。
二、主要政策
(一)继续坚持“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指导方针,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原则,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可持续发展机制,保证必要的结核病防治经费,确保结核病防治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加强全省结防机构能力建设,保证开展工作必需的工作人员和设备,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结防工作的需求。
(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 策略),认真贯彻实施江西省结核病防治规范化管理办法。
(四)对所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和初治涂阴肺结核病人免费提供国家统一方案的抗结核药物。
(五)对贫困地区的结核病防治工作给予技术援助和适当的工作经费支持。
(六)在全省广泛开展以结核病防治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结核病防治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把结防工作列为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局长为
直接责任人的结核病防治工作领导责任制。要根据本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 2006--2010 年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和 结核病防治人力资源发展计划,提出目标和要求,按计划配齐人员,大力提高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总结经验,研究解决问题,确保防治规划的落实。
(二)认真 落实病人发现的各项措施。、通过痰涂片检查发现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提高病人发现率。各级结防机构、定点医院和乡查痰点对肺结核疑似病人要查痰;各级结防机构要认真组织开展痰涂片检查质量控制工作,特别要 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结核病痰涂片检查点的检查和质量控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结核病专科医院、社会医疗机构)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省卫生厅相关文件的要求,做好结核病人的疫情报告、网络直报和转诊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结防机构对传染病网络直报中未到结防机构就诊的肺结核病人进行追踪,提高肺结核病人转诊到位率; 要开展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检查;要在结核病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中开展病人发现工作;同时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在各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结核病控制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肺结核病人因症就诊率;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结防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联席会和监督检查,提高肺结核病人转诊
率;病人发现率低的地区须通过开展线索调查的方式,提高病人发现率。
(三)规范管理,切实 提高病人治疗管理质量。、各级结防机构、定点医院要分别采取对涂阳病人以医务人员为主的全程督导治疗,对涂阴病人实行强化期督导治疗的方法,提高病人治疗管理质量。、各级结防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结核防治规划指南》的要求,开展对结核病治疗管理督导与访视。确保病人做到全程规律服药,及时了解病人痰菌变化情况。、各级结防机构和定点医院的接诊医生要密切注意病人治疗情况,对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要给与及时处理。
(四)加强结防专项经费管理,认真做好结防项目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加强国际援助项目和中央和省、市等地方财政结防专项经费的管理,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严格的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及经费报帐程序,坚决杜绝挪用专项经费现象的发生,一以发现,要严肃查处。各地要认真做好世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和全球基金等国际援助项目。
(五)认真做好药品供应和管理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不间断的为结核病患者提供免费的抗结核药物,各级结防机构要认真做好免费抗结核药品的供应和使用计划,做好抗结核药品的管理和调剂工作,防止药品过期,造成浪费。
(六)各级结防机构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肺结核病人登记、报告制度。利用常规登记本及季报、网报等资料,每季度对“结核病防治规划”活动进
行常规监测与评价。利用结核病监测点,对结核病的感染、发病、治疗、管理和死亡等信息进行监测。
(七)广泛、持续开展结核病防治“信息、教育、交流”(IEC)活动和社会学评价工作。认真 实施《中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策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充分利用结核病健康教育材料资源库开
展 IEC 活动;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利用 “ 3.24 ”世界结核病日,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宣传动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交流与传播,提高全社会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我省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及治愈率。
(八)加强结防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协调与配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结防机构与综合医疗机构的联席会,重点研究解决本地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医疗机构和结防机构配合与协调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九)加强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各级结核病控制机构要制定培训计划,举办结核病防治规划管理、病人发现及管理、实验室诊断、工作督导、统计和监测、IEC、实施性研究和社会学评价等培训班。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开展国内、省内结核病防治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培训,大力提高他们对肺结核病人实施督导化疗的管理能力。
第五篇:凯里市结核病防治规划
凯里市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结核病防治工作,有效遏制结核病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贵州省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要求,结合我市结核病疫情与防治工作现状,制定本规划。
一、防治现状
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肺部。结核病在全球的广泛流行,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1—2010年,全市发现并治疗肺结核患者6035例,其中涂阳患者2041例,按照一个排菌病人一年能传染10—15个健康人估算,避免了大约2万人感染结核菌,圆满完成了《凯里市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各项目标。当前我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形势仍很严峻。报告肺结核发病人数仍位居甲、乙类传染病的前列,耐药肺结核病危害日益凸显,未来数年内可能出现以耐药菌为主的结核病流行态势,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患者人数持续增加,防治工作亟待加强,流动人口患者治疗管理难度加大,公众对结核病危害的认识不足,防治任务十分艰巨,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指导原则和防治目标
(一)指导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健全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全面实施中国结核病控制策略。
(二)防治目标。进一步减少结核感染、患病和死亡,切实降低结核病疾病负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全市肺结核患者发现并治疗管理人数达到550例(按照贵州省2010年结核病发病率122.6/10万估算);
2.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3.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95%以上;
4.报告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达到90%以上;
5.结核病实验室开展痰培养;
6.跨区域流动的肺结核患者信息反馈率达到90%,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成功治疗率达到80%;
7.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核病的筛查率达到90%;
8.全民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达到85%。
三、防治措施
(一)加大工作力度,早期发现患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切实落实肺结核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报告和转诊制度。定点医疗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肺结核可疑者免费提供痰涂片、胸部X线检查等诊断服务。鼓励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发现患者水平。市卫生、教育、公安、司法、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结核病密切接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羁押人员等高危人群以及老年人、学生、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结核病筛查工作,尽早发现肺结核患者。
(二)规范患者管理,提高治疗水平。落实对肺结核患者的免费诊疗与管理政策,定点医疗机构要对肺结核患者实行规范化治疗,免费提供一线抗结核药品治疗和随访检查,规范开展辅助检查和辅助治疗,切实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加强患者的治疗管理,探索推广适宜的治疗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使用抗结核药物,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落实结核病感染控制工作制度,加强对医疗卫生人员的防护。
(三)扩大耐多药肺结核诊疗覆盖面,遏制耐药菌传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开展痰培养工作或推荐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至地(市)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确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按照定点医疗机构制定的治疗方案,对出院后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管理;市疾控中心负责对耐多药肺结核防治工作进行督导,开展健康教育和评价。积极推广快速诊断方法,缩短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诊断时间。
(四)加强流动人口患者管理,完善防控机制。要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登记、转诊、接收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结核病专报系统,落实跨区域结核病患者管理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羁押人群结核病患者的属地化管理,对转出的流动人口和出狱(所)后不在本区域的结核病患者实行跨区域管理。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为贫困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提供关怀和救助。积极探索针对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的有益做法和经验,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政策。
(五)加强双重感染防治,减少患者死亡。各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要切实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的诊断及对感染者治疗、管理和疫情监测工作。为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结核病筛查服务。为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患者及时提供治疗与关怀,努力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六)强化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坚持结核病宣传教育的公益性,将结核病宣传教育纳入相关工作安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和防治工作,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营造有利于结核病防治的社会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结核病防治工作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本着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本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和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要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明确部门分工,协同做好防治工作。
(二)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防治合作。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结核防治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将结核病防治纳入卫生发展规划,作为重点疾病加以控制。
市发展和改革局按照基本建设分级管理原则,负责加强结核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
市财政局根据结核病防治需要、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防治资金并加强资金监管。
市教育局负责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卫生部门指导下落实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
市科技局负责协调卫生等部门,共同推进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对结核病防治研究工作的支持。
市公安局和市司法局负责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对监狱、劳教所、看守所、拘留所等场所的被监管人员及戒毒康复场所的戒毒人员开展结核病检查和治疗。
市民政局负责加大对贫困结核病患者的救助力度,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贫困结核病患者纳入低保,提供医疗救助。
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负责按规定将结核病患者纳入医疗保险范围,支付相关的诊疗费用。
市文体广电局负责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公益性宣传和大众健康教育,大力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
市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为贫困结核病患者提供人道主义救助,开展健康教育和人道关爱活动。
其它未提及的部门(单位)也在结合本部门(单位)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
(三)明确机构职责,完善服务体系。要加强市、乡、村三级结核病防治网络建设,逐步构建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市疾控中心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防治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肺结核患者疫情报告,并将其转诊至卫生部门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对肺结核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登记,应确定至少1家定点医疗机构负责诊断治疗一般结核病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转诊、协助追踪肺结核患者,并根据定点医疗机构制定的治疗方案,对本地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进行督导管理。市疾控中心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开展结核病防治规划管理、疫情监测与处置、实验室质量控制、防控技术指导、宣传教育、绩效评估等工作。
(四)保障经费投入,有效整合资源。市人民政府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责、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将结核病防治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根据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地方财政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投入,保障患者发现、治疗管理、疫情监测、培训、督导、宣传教育等防治措施的落实,完善对基层医务人员发现和管理患者的激励机制。加大对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建设的投入,对定点医疗机构承担的结核病防治任务进行合理补偿,保障其高质量完成结核病诊疗任务。建设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的结核病检测实验室,落实相关工作经费,逐步使实验室具备开展痰培养的能力。加强资金管理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完善保障政策,减轻患者负担。认真执行国家现行结核病免费诊疗政策。市卫生、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做好公共卫生专项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落实公共卫生结核病防治项目,对不属于公共卫生支付范围的结核病患者医疗费用,可按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规定予以支付。结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逐步增加二线抗结核药品的种类。市民政、卫生部门和红十字会等要对贫困结核病患者给予医疗、生活救助,帮助减轻患者负担。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能力。市卫生部门要加强结核病防治队伍的建设,合理配置防治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市疾控中心均要设置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结核病防治工作。要将定点医疗机构结核病实验室纳入全国结核病实验室网络管理,不断提升实验室工作质量。加强各级结核病防治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高精尖人才,全面提高我市结核病防治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包括结核病专职防治人员在内的卫生防疫津贴制度,提高基层人员的补助标准,调动防治人员的积极性,稳定防治队伍。
五、监督与评估
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规划要求,将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到具体部门,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并建立督导反馈跟踪机制。市卫生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对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督导。督导发现的问题要跟踪督办,确保整改要求落实到位。规划实施中、末期,市卫生局会同市发改局、市财政局等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圆满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