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子恺简介资料
丰子恺简介资料
丰子恺(1898—1975年)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
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1925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
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
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以漫画著名艺坛。并写作了以中小学生和一般音乐爱好者为对象的音乐读物32种。文笔浅显生动,起了普及西洋音乐知识的启蒙作用。
50年代还从事介绍苏联的音乐教育、音乐情况及翻译歌曲。
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
抗战后返沪杭,居家从事创作和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画全集》。译著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我最喜欢其中的《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原载1948年8月1日<<导报>>创刊号,旋子<<中国现代散文精华>>
第二篇:丰子恺经典语录
豐子愷經典語錄,句句金玉良言!
1、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養;有捨有得,看智慧;是成是敗,看堅持。
2、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3、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愛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4、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5、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6、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
7、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8、有人幫你,是你的幸撸粺o人幫你,是公正的命摺沒有人該為你做什麼,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為自己負責。
9、有些動物主要是皮值錢,譬如狐狸;有些動物主要是肉值錢,譬如牛;有些動物主要是骨頭值錢,譬如人。
10、虛心的人用文憑來鞭策自己,心虛的人用文憑來炫耀自己。
11、哭的時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時候用全力去笑,一切遊戲都甩全力去幹。
12、你住幾層樓?——“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
李叔同的文化结构与文化人格 赵大民
一个人生时能虑及死,这并不足奇。但在死后犹能凭借生前的超常智慧给世人留下许多思索和盲点,扑朔迷离,如真如幻,这就非哲人所不能为了。
李叔同1918年以盛年出家,当时曾震惊整个知识界,也给后世留下一个谜。24年后,距他63岁生日还差10天的时候,功德圆满,安祥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时间是1942年10月13日。临终前写“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且预作遗书、遗偈数通,于弥留之际分发示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其生其死,都充满了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评出韵味的时候,便卸妆收场了。
一个人生时能虑及死,这并不足奇。但在死后犹能凭借生前的超常智慧给世人留下许多思索和盲点,扑朔迷离,如真如幻,这就非哲人所不能为了。弘一法师终其一生,凡在俗39年,在佛24年,活得虽非轰轰烈烈但却光明磊落,潇洒飘逸。一生充满离奇,一生行谊便是一本没有写完的哲学。正如他的好友夏尊在《弘一大师永怀录》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样:“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这便是当时知识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的看法。这里有崇敬,有叹惋,有困惑,有猜测,甚至有误解,有演绎,有讹传„„有的以管窥豹,试图通过李叔同某一时期的言行,形而上地诠释其一生行止,不免得出许多荒唐的结论。就以他的出家而言,他从赫赫朱门到寂寂佛门,从翩翩浊世佳公子到戒律精严的苦行僧,所谓“朱门年少空门老”,这种巨大的生命跨越,超常的生活反差,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于是便引发了种种说法:什么家庭影响说,理想破灭说,经济破产说,性格变态说„„等等。这些说法大都以某一事实(或现象)为依据,加以逻辑推理,想象大于求证,看似有一定道理,往往以偏盖全,似是而非,攻其一端,不及其余。甚至诸说互相抵牾,互相驳诘,夏虫语冰,终不能自圆其说。
综观李叔同的一生,虽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遍走天涯”,但他走来走去也没有走出文化天地。他始终是一个文化人。就是出了家以后也还是一位文化和尚(见黄福海《弘一法师与我》)。他用文人的才情与习性接会前人,啸傲当世。如果我们抛开他的一些烦琐身世,着重从文化传统和文化站位上来理解他的出家,是否更接近客观实际呢?
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
从我接触的史料来看,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金石书画,乃至八股文的范文。《格言联璧》、《古文观止》、“四子书”等。这是他十八岁以前所学,是他文化结构中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时期他还受教于赵幼梅、唐静岩等津门耆宿,与严修、周啸麟、王仁安、王吟笙等有文字交往,这些都深刻地奠定了他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严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柳亚子、严复等人的社会思想。这一部分主要是他到上海以后在城南文社,特别是进入南洋公学时所受到的教养,后来影响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教育思想。三是洋文化。这部分主要指他留学时期通过日本所接触的西方文化。这里包括西方美术(塞尚等人的画风),西方音乐(合声配器以及移植奥尔德等人的乐曲)、西方戏剧(研读原文莎士比亚剧作,演出小仲马的《茶花女》)等。这诸种文化麇集一身,互相渗透、侵寻、碰撞,构成他文化结构的兼容性和复杂性。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结构,使他一开始就不像梁启超、蔡元培那样对文化建设有什么宏图大略,他更多的是注重文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所谓“以美淑世”、“以善达人”,实质上就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他在引进西方艺术(音、美、戏)上开一代风气之先,但他骨子里始终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他对它们热衷留恋,一往情深,构成他文化思想的主干。即使从日本留学归来,在艺术教学上尝试了许多超前的方法和手段(包括画人体模特儿),但他在学生中的印象,仍然是一个传统文人的形象。他“穿一身布衣:灰色云章布袍子,黑布马褂,然而因他是美术家,衣服的形式很称身,色彩很调和,所以虽然布衣草裳,还是风度翩然。”(见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一个人的风度,就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外延,李叔同以才情入世,以诗文会友,以真知育人,在天津在上海在杭州始终如一,这是他的文化学养最完满的体现。
文化铸造了他的人格,而成熟的人格又推进了他对深层文化底蕴的探求。他从儒到士到佛,在心路历程上始终伴随着传统文化的轨迹。他多才多艺,和蔼慈悲,克己谦恭,庄严肃穆,整洁宁静。他中年以后顿悟前非,处处避世绝俗,又无处不近乎人情。他对美术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的培养和造就,为师为友,都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典范。由于他性格内向,过分追求自我完善,所以在他生存的那个时代,自然不为世俗所见容。他的大彻大悟,就意味着对人生的大弃大毁,他在虎跑寺一绝红尘,恰如广陵绝响,充满了人世沧桑的悲凉韵味。
他说禅时往往借助艺术的手段把禅境延伸到艺境,使听者感到既生动又容易理解;说艺术时又借禅的玄机妙理把艺境提高到佛境。两只话筒对接,传出的是同一个旋律,同一个宗旨。
他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一切嘉言懿行都出自他的善良的本性。我曾经注意他晚年讲经和开示佛徒的讲稿,这些,同他当年的讲课一脉相承。尽管所讲内容和对象不同,但他作为一位宣讲者,要把自己的知识和义理传授给世人,在这一点上佛堂和课堂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里有两个现成的例子。一是法师的书法弟子黄福海,他在《弘一法师与我》一文中,记述1939年冬与弘一法师在泉州承天寺的一次谈话,其中一段说:“我曾这样大胆地问法师:‘您虽是出了家不愿再谈艺术,但在我心目中老是认定法师是一位艺术家。„„我始终从艺术观点来瞻仰法师。法师在所著《佛法十疑略释》一书中,论佛法非迷信、非宗教、非哲学等等,独未说到佛法非艺术。我可不可以这么说:佛门中的生活,也就是艺术的生活呢?’法师点点头说:‘各人的观点不同,也可以这么说。’”这段谈话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法师已然默认了佛家生活与艺术生活的关系。二是法师晚年在厦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给学徒作开示,在讲到书法艺术时,他说:“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要从佛法中得来,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所以诸位学佛法有一分地深入,那么字也就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地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有十分的进步”.这里他干脆把书法与佛法、学书与学佛完全看作一回事了。难怪当时的人们总是带着三分佛陀七分艺术的眼光去看他。他说禅时往往借助艺术的手段把禅境延伸到艺境,使听者感到既生动又容易理解;说艺术时又借禅的玄机妙理把艺境提高到佛境。综观李叔同的一生,似乎一直是用自己的生命之音,向世人召唤救世之道。两只话筒对接,传出的是同一个旋律,同一个宗旨。
从李叔同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发现世上的文人与艺术家,是最容易与佛法接近的,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因为这两种人都富于智慧和感情。富于智慧便容易参透人生、了事如幻;富于感情便容易体物多变、悟世无常。所以编《文选》的昭明太子精通佛法;作《文心雕龙》的刘勰,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善书的王右军,善画的顾恺之,擅诗的贾岛,工诗擅词的苏轼„„都与佛学有很深的渊源。以此看李叔同的出家,似乎也不难找到一条必然而不期然的轨迹。一个人在个人奋斗的鼎盛期突然收下风帆,或许更能体现他的生命的辉煌。
生活感悟
当你觉得纯净时,其他别的事情会立刻对你打开其可能性,因为每一件事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你想改变你的生活,总是要从最初开始。
教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笑话,大家都笑了。半个小时后,教授又把这个笑话讲了一遍,只有一半人略带笑容。当教授第三次讲这个笑话时,没有人再笑了。最后,教授说:是啊,既然你们从不因为同一个笑话一次又一次的感到快乐,为何总因为同一个理由持续悲伤呢?
有些人认为,世界上一切舒适富贵的东西像豪华住宅、漂亮衣服以及旅行娱乐等都不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认为幸福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另一个阶层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属于劣等阶层,属于没有希望的阶层。试问,一个从骨子里植入了自卑念头的人,他还能获得美好的生活吗?
内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人的痛苦,源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我们常常苦苦的追逐,又执着的放不下。其实,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争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让心静下来,静观自在。
恐惧常常磨灭了人的锐气,它巨大的力量往往能使生命的源泉干涸。假如你的心为恐惧所占据,那么你做任何事都难以成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仰能够医治人的懦弱,改善人的习惯和品性。
生活总试图把我们埋了,却不知道我们其实是种子。
帝国首富给儿子的叮咛:如果精神破产,你就会输掉一切(深度好文!)
本文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
亲爱的约翰:
你近来的情绪过于低落,这种表现让我感到非常难过。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你还在为那笔让你赔进一百万美元的投资而感到耻辱和羞耻。因此终日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其实,这大可不必,一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失败更不会在你的脑门上贴上无能者的标签。
乐观起来,我的儿子。你需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自始至终地保持顺利;相反,却要时刻与失败比邻而居。也许正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无奈的失败,追求卓越才变得魅力十足。人们对成功竞相追逐,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但即便如此,失败还是无可避免的。
我们的命运也是如此,只是与有些人不同,我把失败当作一杯烈酒,咽下去的是苦涩,吐出来的却是精神。
在我雄心勃勃进入商界,跪下来诚心祈求上帝保佑我们的新公司一路顺风之时,一场灾难性的风暴袭击了我们。当时我们签订了一笔合同。要购进一大批豆子,本来可以从中大赚一把,但没有想到一场突然“来访”的霜冻击碎了我们的美梦,到手的豆子毁了一半,而且有失德性的供货商还在里面掺加了沙土和细小的豆叶、豆秸。这注定是一笔要做砸了的生意。但我知道,我不能沮丧,更不能沉浸在失败的痛苦当中,否则,我就会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远。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更不可能一直维持现状,如果静止不动,就是退步,但要前进,必须乐于作决定和冒险。那笔生意失败之后,我再次向我的父亲借债,尽管我很不情愿这么做。而且,为使自己在经营上胜人一筹,我告诉我的合伙人克拉克先生,我们必须宣传自己,通过报纸广告让我们的潜在客户知道,我们能够提供大笔的预付款,并能提前供应大量的农产品。
结果让人非常满意,胆识加勤奋拯救了我们,那一年我们非但没有受“豆子事件”影响,反而赚到了一笔可观的纯利。
人人都厌恶失败,然而,一旦未把失败变成你做事的动机,你就走上了怠惰无力之路。这非常可怕,甚至是种灾难。因为这预示着你可能会丧失原本可能有的机会。
儿子,机会是稀少的东西,人们因机会而发迹、富有,看看那些穷人你就知道,他们不是无能的蠢材,他们也不是不努力,他们是苦于没有机会。你需要知道,我们生活在肉弱强食的丛林之中,在这里你不是吃人就是被人吃掉,逃避风险几乎就是放弃成功;而如果你利用了机会,那别人的机会就相应减少了,这样能更好地保全自己。
害怕失败就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就会错失眼前的机会。所以,我的儿子,为了避免丧失机会、保住竞争的资格,我们为失败与挫折买单是值得的!
失败是迈向更高地位的开始,我可以说,我今天的地位,是踏着失败的螺旋阶梯升上来的,是在失败中崛起的。我是一个聪明的“失败者”,我知道向失败学习,从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成功的因素,用自己不曾想到的手段,去开创新事业。所以我想说,只要不变成习惯,失败是件好事。
我的座右铭是:人始终要保持活力,保持坚强,不论遭遇怎样的失败与挫折,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非常明白,做什么事情才会让自己感到快乐,什么东西值得自己为之效命。根本的期望,就像清洁工用手中的扫把,扫尽成功路上所有的垃圾。儿子,你自己根本的期望在哪里?只要你不丢掉它,成功必将到来。
乐观的人在苦难中会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机会中只会看到苦难。儿子,记住我深信不疑的成功公式:梦想+失败+挑战=成功。
当然,失败有它的杀伤力,它会打击人的意志力,使人变得萎靡。但最重要的是你对待失败的态度。天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先生,在用电灯照亮摩根先生的办公室前,共做了一万多次试验,在他那里,失败是成功的试验田。
10年前,《纽约太阳报》一位年轻记者对爱迪生进行了一次采访,那位少不经事的年轻记者问道:“爱迪生先生,您目前的发明曾经失败过一万次,您对这些有什么看法?”爱迪生对失败一词很不受用,他以长者的口吻对那位记者说:“年轻人,你的人生旅程才刚刚开始,所以我告诉你一个对你未来很有帮助的启示,我没有失败过一万次,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精神的力量永远如此巨大。
儿子,如果你宣布精神破产,你就会输掉一切。你需要知道,人的事业就如同浪潮,如果你踩到浪头,功名随之而来;而一旦错失,则终其一生都将受困于浅滩与悲哀。失败是一种学习经历,你可让它变成墓碑,也可以让它变成垫脚石。
没有挑战就没有成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停下脚步,战胜自己,你就是最大的胜者!
我对你很有信心。
爱你的父亲!
第三篇:丰子恺经典语录
丰子恺经典语录
丰子恺经典语录1
1.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2.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灭,有无之理。——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3.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返复过亿万次的老调,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与脱出而已。犹之罹了疯狂的人,病中的颠倒迷离何足计较?但求其去病而已。——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4.“儿童对图画富有兴味,而拙于技术。因此儿童描绘物象,往往不真实,甚至错误。西方的教育论认为这是符合生物进化论的,因该听他们按照本能而作画,不可加以干涉。这是错误的图画教育论……”——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5.被造物只要顺天而动,即见其真相,亦即见其固有的美。——汪曾祺《缘缘堂随笔》
6.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少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7.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8.美学上所谓“多样的统一”,就是说多样的事物,合于自然之律而作成统一,是美的状态。——汪曾祺《缘缘堂随笔》
9.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快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10.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11.自有生以来,这“人生”已被反覆了数千万遍,都像昙花泡影地倏现倏灭。——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12.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13.无论何事都是大大小小,千千万万的“缘”所凑合而成,缺了一点就不行。世间的因缘何等奇妙不可思议!——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14.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15.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16.世间的人,本来都有像你那样的天真明净的生命,一入人世,便如入了乱梦,得了狂疾,颠倒迷离,直到困顿疲毙,始仓皇地逃回生命的故乡。——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17.在人们谈话议论的座中,与其听他们的言辞的意义,不如看他们的颜面的变化,兴味好得多,且在实际上,也可以更深切地了解各人的心理。——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18.然而回看人世,又觉得非常诧异:在我们以前,“人生”已被反覆了数千万遍,都像昙花泡影地倏现倏灭。——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19.其实旨意与计划,都是虚空的,自骗自扰的,实际于人生有什么利益呢?只赢得世故尘劳,做弄几番欢愁的感情,增加心头的创痕罢了!——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20.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21.感情的复杂深刻的部分,往往为理义的言说所不能表出,而在“造形的”脸色上历历地披露着。——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22.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23.时间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汪曾祺《缘缘堂随笔》
24.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汪曾祺《缘缘堂随笔》
25.“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以为其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要努力做到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26.世间其他一切的“关系”,都是足以妨碍事物的本身的存在的真意义的。故我们倘要认识事物的本身的存在的真意义,就非撤去其对于世间的一切关系不可——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27.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28.我只是看看那堆灰烬,想在没有区别的微尘中认识各个字的死骸,找出那一点是春字的灰,那一点是蚕字的灰。又想像它明天朝晨被此地的仆人扫除出去,不知结果如何:倘然散入风中,不知它将分飞何处?春字的灰飞入谁家,蚕字的灰飞入谁家?。倘然混入泥土中,不知它将滋养那几株植物?。都是渺茫不可知的千古的大疑问了。——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29.“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30.我们一面在热心地做梦中的事,一面又知道这是虚幻的梦。我们有梦中的假我,又有本来的“真我”。——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31.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32.“人生如梦”,这话是古人所早已道破的,又是一切人所痛感而承认的。那末我们的人生,都是——同我的晨梦一样——在梦中晓得自己做梦的了。——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33.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同感。——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34.谦让方法之最巧者,是不但不直说自己好,反而故意说自己不好。明明在谆谆地陈理说义,劝谏君王,必称“臣虽下愚”。明明在自陈心得、辩论正义,或惩斥不良、训诫愚顽,表面上总自称“不佞”、“不慧”或“愚”。——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35.要在自然中看出生命,要在一草一木中发见自己,故必推广其同情心,普及于一切自然,有情化一切自然。——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36.我的生活全部沉浸在“时间”的急流中,跟了它流下去,没有抬起头来望望这急流的前后的光景的能力。——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37.宇宙间人的生灭,犹如大海中的波涛的起伏。大波小波,无非海的变幻,无不归元于海,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宇宙的大生命的.显示。——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38.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39.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对于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40.数千万光年中的七尺之躯,与无穷的浩劫中的数十年,叫作“人生”。——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41.原来这个我,早已不是真的我了。人类所造作的世间的种种现象,迷塞了我的心眼,隐蔽了我的本性,使我对于扰攘奔逐的地球上的生活,渐渐习惯,视为人生的当然而恬不为怪。——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42.一霎时,她挤在那天桥的熙攘的人潮当中,连影子也看不见了。——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43.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昆弟,夫妇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广义的友谊。所以朋友之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经典语录2
1、毕沙罗怀着“朴素而柔和的感性,静静地沉浸在田园生活的情调中”《如何看懂印象派》
2、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无愧于天,无愧于地。这样,人生!《不宠无惊过一生》
3、但芋艿,萝卜中所含的人生的滋味,也许比油画中更为丰富,让它尝尝罢。
4、反之,艺术注重其人生的反映了。在作品中,我欢喜神韵的后者,而不欢喜机械的前者;在人中,我也赞仰以艺术为生活的后者,而不赞仰匠人气的前者。《梵高生活》
5、梵高的交游中,友谊特别深切的有两人,即贝尔纳与高更。高更比他年长五岁,贝尔纳比他年轻十四五岁。《梵高生活》
6、花好花朝日,月圆月半天。鸳鸯三日后,浑不羡神仙。《给我的孩子们》
7、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豁然开朗》
8、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草中。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不宠无惊过一生》
9、哭的时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时候用全力去笑,一切游戏都甩全力去干。《谈自己的画》
10、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成长,处处可成长。你若感恩,时时能感恩。不是世界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这世界。《豁然开朗》
11、人们谈话的时候,往往言来语去,顾虑周至,防卫严密,用意深刻,同下棋一样。我觉得太紧张,太可怕了,只得默默不语。《静观人生》
12、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钱钟书对应:目光放远,万事皆悲。
13、人生如一次长长的旅行,旅行中有坦途也有弯路,你得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每一天,挑战自我,执着向前,一如既往地朝着目的地走下去。
14、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给我的孩子们》
15、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看见那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细微,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竹影》
16、我的生活全部沉浸在“时间”的急流中,跟了它流下去,没有抬起头来望望这急流的前后的光景的能力。《缘缘堂随笔》
17、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子女》
18、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19、夜本来是一日的最深沉的,最幽邃的一部分,就是一日的神秘的时间,又可说是人的退省时间。《青年与自然》
20、在流亡之中,虽然失去了熟悉的家园,但无论去到哪里,他都能找到心灵的家园。
丰子恺经典语录3
1.拿科学来批评解决人生一切事物,究竟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的分析、观察的态度,把以前的因袭、迷信、美丽的梦,一切打破,而人生世界的现实完全暴露,结果在人心中引起了一种危惧、悲哀、不安定的状态。即应用科学的态度于人生一切事物上,结果造成了“定命论”、“决定论”,否定自由意志,一切唯物。这就惹起现代人的厌世观与破坏的思想,于是一切都不安定,一切都动摇起来,混乱起来。——丰子恺《美术夜谭》
2.所谓美的态度,即在对象中发现生命的态度。——丰子恺《美术夜谭》
3.大人与小孩,分居两大不同的世界。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即对于人生自然的“绝缘”的看法。所谓绝缘,就是对一事物的时候,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零的观看。绝缘的眼,能看出事物的本身的美,可以发现奇妙的比拟。这态度,就是小孩子的态度。——丰子恺《美术夜谭》
4.既已无我,哪里还会想起一切世间的关系呢?——丰子恺《美术夜谭》
5.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丰子恺《美术夜谭》
6.我们在世间,倘若只用理智的因果的头脑,所见的只是万人在争斗倾轧,何等悲惨的世界!日落、月上、春去、秋来,只是催人老死的消息;山高、水长,都是阻人交通的障碍物;鸟只是可供食料的动物;花只是结果的原因或植物的生殖器。——丰子恺《美术夜谭》
7.构图的要诀例如要画三个苹果把三个苹果当作三位好朋友看,设想它们是有知有情的三个人,欢聚于一室之中。如此,则随你调来调去,作种种布置,无往而不是艺术的构图。——丰子恺《美术夜谭》
8.宇宙万物各有其自己独立的意义,不是只为谁生。——丰子恺《美术夜谭》
9.画家对静物写生,对于该静物的看法与平常不同,不当它们是供人用的东西,而把它们看作独立自主的存在物。——丰子恺《美术夜谭》
10.米勒活的时候,世界上的人还不懂他的画。他死后30年,世界上的人都懂得了,可见他是“时代的先驱”。别的人都跟着时代走,米勒独自走在时代的前面。——丰子恺《美术夜谭》
11.要月亮出来,要花开,要鸟来,这都是我们这世界中所不能自由办到的事,然而婴孩认真的要求,要求不得,认真的哭。——丰子恺《美术夜谭》
第四篇:丰子恺《秋》
秋,在常人的眼中是收获的季节,然而丰子恺先生却从“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中悟出人生不过是甘苦愁欢生老病死的奇妙组合,不如超凡尘去真正领略秋天的神韵与人生的真谛;年仅30,本该是精力旺盛、辉煌灿烂的时候,然而在看破了红尘的先生的眼中,却只不过是秋风秋雨与满地黄叶的“秋”。
在《秋》这篇文章中丰子恺先生抒发了自己对“秋”的独特的感受。这主要通过“秋”与“春”的对比体现出来。年青的先生对春有着一种独爱,所以总是“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而且作诗作画,痛饮三江,并秉烛夜游,享用春色。此时的他完全陶醉于眼前的明媚春光。但是秋天毕竟还是要来的。正如人的一生,短暂的青春过去,便是漫漫的艰难跋涉。去除了对春的那份挚爱,先生感悟中领悟到了秋色大神韵。因为他已习惯于花开花谢,春去秋来;因为他已体验到人生的进程不过如寒来暑往的四季交迭。所以,他的心境与秋意冥合,且不像年轻时候那样对于春的狂喜与焦灼而对秋的淡漠与悲哀,此时他只感觉秋的可爱与融化其中的宁静,有了“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并常常在怒自觉中感悟到自己“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以至于“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在这其中。不自觉地增添了几分对春天的蔑视:“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与到处争先恐后的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无耻,与愚昧,不过于此了!”甚至觉得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与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也是可笑又可怜的。
当然,在对春的不满中也流露出丰子恺先生对扰扰攘攘纷纷争争的人生现实的不满。这不满,既是20年代末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佛家思想的一种参与。佛家主张生死轮回、涅槃寂静,宣称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在不断的轮回中生活,正像春夏秋冬四季之景不同一样,处于生灭变化的瞬时状态。因缘聚合,刹那生灭,何须争奇斗艳、尔虞我诈,何须留连忘返、沉醉方酣。所以,处于轮回中的人,其最后目的不是追求一种轰轰烈烈昂扬奋发的入世精神,而是追求一种绝对安静神秘的涅槃境界。这必然要摆脱现实的困扰与情感的纠缠。所以,先生冥合于秋意而鄙弃于春天的滋生繁衍便是这种佛像思想的反映。
对“秋”的感悟也让丰子恺先生体验到生的意义、死的价值。在这过程中,它让作者不仅消除了惜春伤春的热情,而且还使他在生荣死灭之间重新作了慎重的选择:“我觉得生荣死灭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这选择不免隐含着悲观的色彩,但却是彻悟人生的旷达之言。生与死、荣与辱、瞬时与永恒,这些矛盾的统一体,磨炼着人的毅志、胸境与处世态度。翩翩少年,由于意气风发,看到的只是无休止的对世界的占有,所以对于死,怀着万分的恐惧。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不懂事的少年和死亡相隔得那么遥远”,所以“没有必要去惊醒他们人生的美梦”。然而,对那些预感到死的恐惧降临的忍耐来说,他们或者“求神拜佛,遍寻名山”,去找那羽化登仙的住所;或者“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怀着捞一把的心情来占有夕阳西下的道道余辉;但就不敢面对死才能正确的对待生。所以,当先生对于“死”有一种体感以后,他觉得生荣所联系的只是贪婪、愚昧与怯弱,而死灭才显得谦逊、悟达而伟大。
然而,丰子恺先生意识到死的自然性却并不因此激发起自己更多的入世激情,当然更不用说再茫然的沉湎于春天的梦幻了。他只是在秋的感悟和死的钟育中,明白了甘苦悲欢只不过是执着人生的具体内涵。他要平安的度送与超脱这烦恼的人生,在寂静无欲中走过这人生的里程。这情绪虽极为消沉,但这消沉又反映了一个佛门子弟对苦海人生的基本看法。但是在中国20年代末严酷的现实斗争面前,遁入空门,与世隔绝也是一种幻想,何况先生并不是一个我佛慈悲的忠实信徒,他六根未断,凡心未却,仍然免不了对现实的关注。所以文章最后,当立秋的雷声夹着冰雹的秋雨扣打着他矛盾的心灵时,他也不得不感慨自己是“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自显示出自己的心境与中国激烈的现实生活的不协调。
总之,这篇散文虽题为《秋》,却是从秋天的感受入手,写出了作者对春秋的取舍、对生死的看法,既有秋心老练、超脱风俗的成熟,也有看破红尘又无法了却凡心的矛盾。它是作者对人生真谛深一层的领悟,也折射出当时中国阶级搏斗的激烈现实,也反映了丰子恺皈依佛门的矛盾心理。尤其是作者拂去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伤,更给人一份达观与成熟。
第五篇:《白鹅》丰子恺
白鹅教学设计
重点:了解并体验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的高傲特点。难点:从那些贬义词中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孩子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请打一种动物。(白鹅)
2、我们还读过一些关于 “鹅”的诗文,你能背一首吗?(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我国著名漫画大师、艺术教育家,美育教育的先驱者——丰子恺先生也在1946年夏天写了一篇《白鹅》,我们现在就来学习。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请小声地自由地读课文,读后说说你对这只白鹅有什么印象?
2、丰子恺先生也有一句评价的话,你找出来了吗?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初识“高傲”
1、(出示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抽生回答,评价朗读。
你认为这句话概括了白鹅的什么特点?
“高傲”是什么意思?作者是看到哪些后才想出来的? “高傲”这个词你能够换成哪些词?请换进去读一读。
2、鹅的高傲,除了表现在姿态上,更表现在它的哪些方面?
请读一下这段话。一个“更表现”,说明课文主要写的是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
3、请快速地读课文,找出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的分别是哪些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3、4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⑴鹅的叫声很高傲。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的高傲写具体的?分小组自由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体会体会。
2、填空:
⑴厉声__呵斥__、厉声___叫嚣___、__引吭___大叫、不亚于
狗的狂吠
请大家闭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请大家把这段话变成一部动画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朗读,学生尽情地想象)——互动交流。一只随时可能被当作下酒菜的白鹅却如此的忠诚——读(出示句子: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一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鹅却如此勇敢——读(出示句子:凡有生客进来„„狂吠)如果鹅会说汉语,猜猜它会说些什么?
见到生客进来,它会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叫喊:。
当篱笆外有人走路时,它会放大喉咙大吼道:
。这时的白鹅像一个什么样的人? ⑵鹅的步调__从容__,__大模大样___的,颇像__京剧里的净角__出场。你知道什么是“净角”吗?鹅这个净角是以什么步调出场?显得„„的?还可以显得„„?
这时的白鹅又像一个什么样的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在这句话中,你们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白鹅步态的高傲?
一只横行霸道的白鹅——读这句话;一只不可理喻的白鹅——读这句话。
3、回顾小结
既然是写白鹅,可课文为什么还要写狗和鸭子呢?
通过对比,我们更能读好这一句话(生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齐读课文1——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鹅叫声和步态的高傲,接下来学习鹅吃相的高傲。
二、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请自由读课文5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研究这个问题: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有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 比较这两句话(相同的地方):
A、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B、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相同:这两句话都是写鹅的吃法。
它们是不是重复了?能删掉一句吗?你认为删掉哪一句好?为什么? 我也支持你这个观点。不过课文两句话都保留了下来总是有原因的,请比较这两句话的不同之处。不同:前一句重在写鹅吃饭的先后顺序,写得简略;后一句举例写鹅吃饭的过程,写得详细。
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通过充分的具体的描述,突出了鹅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须要有三样东西下饭,可笑在一丝不苟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
这时的白鹅更像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返顾全文,体会情感
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鹅在叫的时候像一个严厉的警察;走起路来像一个京剧里出场的净角;吃饭的时候像一个高傲的人。它们都能体现出鹅的可爱。(全文通过写鹅的“高傲”来表现鹅的“可爱”,实际透露的是作者对鹅有一种深深的什么感情? 所以,我们更应该读好这一句话(生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总结
板书设计: 姿态 叫声
白鹅
高傲
步态
可爱
喜爱 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