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大经典送别曲
十大经典送别曲 十大经典送别曲 经典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杜牧在千年之前的一声喟叹依旧言犹在耳。离别作 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之日以来的漫长岁月里就一直是文学、音乐以及戏曲表达的一 个恒久主题,《易水寒》《阳关三叠》《长亭送别》……俯手即拾,在近当代的中文乐坛优、、秀的离别之作也比比皆是,由于通俗音乐诉求的多数是一种个体化的心理感受,反映的是普 通人的心灵与生活,因此可以想见的是在这些离别曲中情歌所占的比例自然是重中之重。
1、一个时代的离歌——《送别》 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 演唱:童声合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 落。一杯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更多的人知道这首歌要感谢吴贻弓的那部散文化的电影《城南旧事》,后来唐朝乐队在他们 的第二张专辑《演义》里将这首歌作了一次成功的改编,令人伤感的是,这首歌也送别了唐 朝最后的摇滚激情。弘一大师的词我们在王实甫的 《西厢记》 长亭送别一折中可以找到原型,旋律古雅凄迷,意境苍凉空旷,遥远而忧伤,从二十世纪初直到今天,这首不朽之曲跨越了 一个世纪的岁月之河,和国人一起送走了一个苦难而无序的时代。
2、大师的情歌手笔——《告别的年代》 词曲:罗大佑 演唱:罗大佑 一气呵成的华彩长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为基础的民族调式,标准的罗氏情歌。“道一声 别离,忍不住想要轻轻地抱一抱你”“轻轻”二字颇有古人练字的意味,含蓄而感伤。,“从 今后姑娘我将在梦里早晚也想一想你。告别的年代,分开的理由,终不须诉说出口,亲爱的 让我快见你一面,请你呀点一点头”叙述离别的无奈和别后的思念,力透纸背。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3、小调歌后的万种柔情——《再见,我的爱人》 词:文采 曲:平尾昌晃 演唱:邓丽君 多少带点风尘味的歌曲,也许电影《甜蜜蜜》在更大的意义上成就了这首已经有些让人淡忘 的歌。黎小军在香港街头偶遇邓丽君,坐在车里的李翘远远地看着他去找邓签名,以为那将 是一次没有再见的离别,以后的日子只会是遥遥无期的想念,邓丽君深情婉约的歌声却从画 面外飘然而至,于是一场痴缠苦恋重新又回到最初的起点。“Good-bye,My love, 我的爱人,再见。Good-bye, My love, 从此和你分离。我会永远永远爱你在心里,希望你不要把我忘 记……”很是简单直白的歌词,却将那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情表达的透彻淋漓。这是情根深 种,不负此心的誓言之歌。
4、将今夜
的最美留在转身之前——《千千阕歌》 曲:Kohji Makaino 词:林振强 演唱:陈慧娴 1989 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评选中发生了一件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事,用同样的一首曲子填了 两首词的歌曲——梅艳芳的《夕阳之歌》和陈慧娴的《千千阕歌》居然都入选了!这首歌的 优秀自不待言,无须骜述。后来陈慧娴在演唱事业的最顶峰时突然宣布暂别歌坛,远赴海外 求学,告别演唱会上娇小的 陈慧娴唱道:来日纵使千千阕歌飘於远方我路上,来日纵使千 千晚星,亮过今晚月亮,都比不起这宵美丽,都洗不清今晚我所想,因不知那天再共你唱……
歌声直穿肺腑,令人潸然泪湿。几年后她学成归来,此时的陈慧娴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陈慧娴,而此时的香港乐坛同样也不再是陈慧娴的香港乐坛。
5、就把祝福别在襟上——《渡口》 词 席慕容 曲:杨弦 演唱:蔡琴 台湾民歌运动的先驱杨弦的一首非常流畅的作品,而作词的诗人席慕容总能找到一种很轻盈 的方式描绘出我们心中最值得珍惜的情感和心迹,“渡口旁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就把祝福 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 这是怎样的句子呀,加上蔡琴波澜不惊的演唱,似乎把所有一切都隐藏得很好,让这首歌哀而不伤地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6、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离人》 词:厉曼婷 曲:何家文 演唱:林志炫 这首歌最早的版本是由张学友演唱(收录在《不后悔》专辑),相比而言,个人更喜欢林志炫在 《擦声而过》里作的翻唱.厉曼婷的词向来透着女性的温婉之美,曲子是那种简约精致的音乐 小品,没有大起大落的起伏,林志炫华丽光滑的嗓音无痕无迹地流动,象时间,如流水,似 乎把这种离别的愁绪固定成一幅月夜星光图,抽象的悲哀也被冲淡了,空灵中却透出些许的 温和之韵.
7、樽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干杯,朋友》 词曲:杨海潮 演唱:田震 这根本上就是一首属于田震的歌,她略显低沉的感性歌喉,加上一点点鼻音,唱来让人千丝 万绪,感慨万端,也许未来的无拘无束的日子背后是天涯孤旅,愁绪万端,但这又有什么呢? 重要的是就在饮尽这杯含泪的离别酒后,“绿绿的原野没有尽头,象儿时的眼眸”,漂泊的征 程在我们面前无限伸展。
8、自古伤心唯远别,暮尘衰草一番秋--《情关》 词曲:小虫 演唱:陈淑桦 都说陈淑桦是现代都会女子的代言人,这一次小虫却让她展示了古典唯美的另一面,空明而 圆润的演唱匹配传统民乐的编配方式,场景化的感觉越发突出:满地落叶、飒飒秋风、独立 小楼、千里孤行无人相送……这首歌在当代的
第二篇:中国古代十大送别名诗
中国古代十大送别名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中国古代的送别诗可谓汗牛充栋,以下十首当为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一
诗经·邶风·燕燕
[春秋]卫庄姜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燕燕》之旨,毛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左传·隐公三年、四年》载,卫庄姜为齐国公主,嫁卫庄公,故称庄姜。庄姜美而无子,《诗经·卫风·硕人》一篇就是卫人赞美她的诗。卫庄公希望有儿子以继其位,又娶陈国姑娘厉妫、戴妫姊妹。厉妫生子孝伯,早死;戴妫生子名完,庄姜即收完为己子,并立为太子。庄公卒,太子完继位,即卫桓公。十六年,庄公宠妾所生之子州吁弑杀卫桓公。卫桓公被杀,其生母戴妫亦受牵连,被遣送回娘家陈国。庄姜与戴妫曾共同养育过太子完,二人情谊深厚,临行去送她,依依不舍,乃作诗《燕燕》。
此诗共四章,前三章皆以“燕燕于飞”起头,既因以托兴,又点明时间,起笔自是非凡。“差池其羽”谓燕子有前有后,“颉之颃之”谓燕子忽上忽下,“上下其音”谓燕子边飞边鸣,呢喃细语。凡此皆以反衬诗人与被送之人迟迟行进,相对无言而不得不即将分离,可谓寓情于景,笔法生动。“远送于野”、“远于将之”、“远送于南”则 正面写诗人送人直至野外,望着她渐渐南行,直到望不见她的身影;先是落泪,继而伫立,最后只有劳念伤心了。写的层层递进,字字饱含着深情。第四章赞扬了行者的美德,更说明依依之情的可珍可贵。
《燕燕》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之一,也是《诗经》里非常动人的一篇。论艺术感染力,宋代许顗赞叹为“真可以泣鬼神!”论影响地位,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瞻望弗及”的惜别情境,被历代诗人化用于不同的送别诗中。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唐汝询《唐诗解》评论说:“帆影尽则目力已及,长江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伫立以泣”的“泪”,则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之一。谢翱《秋社寄山中故人》“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湿衣”,可谓对《燕燕》诗境最简当的概括。
二
诗经·秦风·渭阳
[春秋]秦康公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这是一首写外甥送舅父的送别诗。《毛诗序》云:“《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返,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这段关于诗本事的叙述,与诗意相吻合,基本上是可信的。
全诗两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开头两句“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在交待诗人和送别者的关系的同时,选择了一个极富美学意味和心理张力的场景:从秦都雍出发的诗人(秦康公)送舅氏重耳(晋文公)回国就国君之位,来到渭水之阳,即将分别。在这里有千言万语可说,但又无法尽说。单从送别路途之遥已可见舅甥情谊深厚,这深厚的情谊在临别的这一点上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泪眼凄迷是不合适的,这不仅仅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缘故,更因为重耳归国即位正是多年所望,是件大喜事儿,于是临别之时“何以赠之,路车乘黄”。这一辆路车四匹黄马大有深意,这里有送舅氏快快回国之意,也有无限祝福寄寓其间,更深一层的是,这表明了秦晋两国政治上的亲密关系。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康公作诗时,穆公尚在。《坊记》: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此赠车马,何也?„„然则康公亦白穆公而行欤?”这段考证说明,车马之赠是康公之意也是穆公所许,它将赠送路车乘黄所隐含的政治外交意义揭示无遗。第二章由惜别之情转向念母之思。康公之母秦姬生前曾盼望着她的弟弟重耳能够及早返回晋国,但这愿望却未能实现;今天当希望成为现实的时候,秦姬已经离开人世,所以诗人在送舅氏归国之时,不能不由舅氏而念及其母,由希望实现时的高兴而转为怀念母亲的哀思。“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两句既完成了章法上和情绪上的前后转换,更为这一首短诗增加了丰 厚的蕴含。甥舅之情本源于母,而念母之思更加深了甥舅情感,孔颖达《毛诗正义》言:“‘悠悠我思’,念母也。因送舅氏而念母,为念母而作诗。”是也。既有此思,在考虑“何以赠之”的时候,便自然地想到“琼瑰玉佩”这些纯洁温润的玉器,这不仅是赞美舅氏的道德人品,也有愿舅舅不要忘记母亲曾有的深情厚意,当然也不要忘记秦国对他重返晋国即君位所作的诸多努力的更深一层非言语能尽的含义。
史载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画人物。他在画人物时特别注意画眼睛,曾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些词句特别重要,有了它,全篇神采飞动,这种词句,古人称之为“诗眼”。好比顾恺之所画人的眼睛能呈现人物的神情一样,诗眼也能传出一首诗的精神和风韵。《秦风·渭阳》中就有这种情况。此诗第一章首言秦康公远送舅舅晋文公,并赠送路车乘黄这样的重礼。第二章仍写秦康公远送舅舅晋文公,并赠送琼瑰玉佩这样的宝物,与第一章无甚区别。然而,却加上了“悠悠我思”一句。这一句堪称全诗诗眼。因为,诗篇一二两章,除此句外,都是讲的送别与赠礼,属于纯粹的叙事,而送者与被送者之间的心理、感情,基本上没有触及,整个显得单调而沉闷。加上这一句,就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晋文公和秦康公舅甥二人携手渭阳,樽酒相别的那种依依不舍,忧思悠悠的惜别之情。如此,全诗一下子就变得情景交融,诗意盎然起来。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由衷赞道:“悠悠我思句,情真意挚,悱恻动人,故知其无限情怀也。”
此诗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陈继揆《读诗臆补》说此诗“为后世赠言之始”,刘玉汝《诗缵绪》指出,此篇“送行而止述其送赠怀思之情,而不及其所事者,正得送别之体。《文选》中送别诗多如此,盖古意也。”
三
赠白马王彪
[三国·魏]曹植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郁纾将何念? 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 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 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 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此诗写于魏黄初四年。是年五月,甄城王曹植与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一同到京城洛阳朝见魏文帝曹丕,曹彰被害。七月,诸王回国,曹植与曹彪因封地相近,故结伴同行。但监国使者为奉迎曹丕,断然下令:“宜异宿止。”曹植在被迫分手时写成此诗,赠给同母弟白马王曹彪,以揭露骨肉相残的罪行,抒发积于胸中的悲愤。
这首诗写作上很有特色:第一,从各个角度表现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一、二章写初离洛阳时的留念和孤独;三章写馋巧离间激起胸中的悲愤;四章感物伤怀,更添凄凉色彩;五章回顾任城王的暴死,感到哀伤忧惧;六章写临别前故作强解语;七章写带着绝望的心情作别。第二,抒情中夹以叙事和写景。一章交代了离别洛阳,三章点明馋巧离间,有了叙事,感情便有了依据。
二、四章主要写景,特别是四章的晚秋景色,秋风、寒蝉、原野、落日、归鸟、孤兽,无不渲染着哀愁、凄厉、孤独、寂寞的气氛,有了景物,感情更加鲜明。第三,章法、句法具有民歌风味。除第一章外,后六章都是首尾相衔的承接法,前人谓之“连环体”,这种蝉联加强了各章的连贯性,“可以分一篇而七,可以合七篇而一”。此体《诗经》中已有之(如大雅·既醉),曹植此诗则用得最为自然入化。值得注意的是,此诗用典也很巧妙,“鸱枭鸣衡轭,豺 狼当路衢”两句典出《诗经·豳风·鸱鸮》、“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两句典出《诗经·小雅·青蝇》,而“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两句则是唐代诗人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的雏形。
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最后点出“送”的主题,并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五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六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这首诗又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矣。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也。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 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接表现对朋友真挚的感情。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七
送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一首十分简洁明快、朴素易懂的作品,描写朋友离别之情,极为真挚动人。天宝十四年,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游桃花潭,遇到当地人汪伦,从此交游甚欢,汪伦常以美酒款待他。此诗是作者在临离去前为汪伦来送行而作。
第一、二句叙述送别时的情状:船已起锚,一切准备就绪,作者上了船,将要离开此地,出发继续游历,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某人双脚踏地打击节拍,边踏边歌的声音。后两句以池水比深情,直接点出他们的情谊,还兼写了送别的地点与景物。
真诚的友情是人类一种永恒而美好的感情。此诗写友情如此简朴而深厚,生动感人,因而成为千古绝唱。汪伦怎会料到,他一介农夫,竟因诗仙一诗而扬名千古呢?
八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诗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一首七绝,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这首诗的特点是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九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作于唐贞元三年,作者当时未满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据《尧山堂外纪》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初到长安时,带着自己的诗作去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等读到这首诗时,不禁连声赞叹道:“道得个语,居亦何难!”便为他传扬声誉。此事虽未必确有,但也反映出这首诗是如何脍炙人口。尤其此诗的三、四句包含生活哲理,成为千古名句。旧时的注本多认为本诗是以草喻小人的去之不尽,恐未必准确。如果理解为作者是在歌颂野草的顽强生命力,并以此象征友谊万古长青,也许更近本旨。
十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主要表现诗人离京时朋友相送的壮观场景及自己以后的愿望。
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朋友相送,洒泪而别,郁积心中的愤闷、离愁别绪使天色也为之黯然神伤。“浩荡”一词准确精当,气势不凡,既说明一路相送的朋友之多,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宦海沉沦,仕途失意的深沉的寂寥孤独之感。第二句“吟鞭东指即天涯”,写自己从此以后将逍遥自在、无所顾忌、漫游人生历程,去寻找让人振奋的新世界。这两句诗,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是如此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使人读来荡气回肠。最后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落掉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爱自怜的,而是可以消融在泥土中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诗人意识到,自己既然不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遭人排挤,但却可以在民间悉心研究学问,帮助和保护后起之秀免遭不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以其清新典雅的比喻,深刻隽永的内涵,被人广为传诵。
这首诗清奇多彩、通脱自然,是清诗中的佳作。清人吴昌绶在《定庵先生年谱》中写道:龚自珍“到家之日,杭人早传诵出都留别诗,时有诗先人到之谣。”
第三篇:送别
送别
我独自走在站台上,不敢回头,怕你看到我朦胧的双眼。不是没有送别过,也不是没有过在站台上和亲友分手,但是,第一次心中有这种酸痛的感觉。以前都是你送我出现,这是第一次我送你回家,送别的滋味原来是这样。
刚才在火车上,把你和儿子在卧铺车厢安顿好,看看表,还有一刻钟才发车。好像有好多话要说,可又什么也说不出口,看看你依依不舍的眼神,看看儿子期盼的目光,真想就这样和你们一同回家,可是又怎么可以呢?我请假来广州送你们,工作没有交接,工资没有结算,总不能就这样一走了之吧!刚在还欢欢喜喜的儿子,现在也不言不语,我忍不住悲伤起来,对你们我没什么好担心的,在火车上睡一觉,明天一早就到家了,到时我大哥会到车站接你们,到家后,我父母必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饭菜与你和他们的宝贝孙子接风。可我呢?又要孤孤单单一个人了,你美丽的容颜、儿子童真的笑脸,何时才能再看见;你那温柔的话语,儿子那稚嫩的童音,何时才能再听到!还是我先走吧!省得火车开动了,我会更孤单。和儿子说再见,他不理我,我是理解儿子的,他舍不得和我分开;和你说再见,你紧握着我的手,你是理解我的,感觉到了我的孤单和内心其实并不想说再见。一回头,刚才强忍的泪水就朦胧了我的双眼。
中午在候车室,由于正装修,餐厅没开,你我一人一碗方便面,吃的那么开心,一家三口,有说有笑,吃什么都会感觉到甜。饭后午休,你坐在靠背椅上,我头枕在你的腿上,儿子趴在我肚子上,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自然。两个小时不知不觉的从身边溜过,那时,我没有伤感,只感觉到幸福和满足在心间。
怎么能不想你呢?昨天,你把我所有的衣物清洗一遍,把我的被子拆洗、晒干又缝好,有到我的宿舍整理一番。儿子睡着后,你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诉说着相见后的欢乐和分手时的思念。是啊!你是,结婚九载,第一次分开半年,一开始还好,总以为我像以往一样出差,可一两个月后还不见回来,心里总是空空的,于是就一直思念。你又说,我走后,儿子总是问他爸爸什么时候回家,一开始时是说:“我的好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到后来就说:“这个坏爸爸、臭爸爸,怎么还不回家。”于是,你就和儿子一起看我们以前在家时刻录的光碟,在电视上看他爸爸,可越看越思念。
怎么能不想儿子呢?儿子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聪明,我们单位的同事没有一个不喜欢他的。记得那天我们带他到“康之宝”超市去玩,先买了儿子喜欢的蒙牛鲜奶,看到一种包装的花花绿绿的新上市饮料,他喜欢就又买了一罐。出超市后,他说渴了,要喝饮料,我把饮料打开给他,儿子喝了两口说:“好喝,爸爸,给你喝。”我心想,儿子长大了,知道把好吃的东西给爸爸吃了。我接过饮料喝了一口,有点苦又有点酸,根本不好喝,我知道上当了,我不动声色,对儿子说:“是好喝,还是给你喝吧。”他说:“我不喝饮料了,我要喝牛奶。”我只好把牛奶打开给他。我悄悄对你说:“这个小东西,才四岁,就会耍心眼了。”你告诉我:“你才知道,在家里,他经常这样耍些小心眼,咱爸妈根本对方不了他,还经常被他耍的团团转。”
时间过的真快啊,半个月前你们才来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你们在沙井汽车站下车,我包车去接你们,可司机把我带到了沙井客运中心,等我赶到沙井汽车站,你们茫然的站在马路边正紧张的东张西望,旅途的劳累使你看起来有些憔悴,半年的分别使我们都有点拘谨,我一把就把儿子抱在怀中对他说:“儿子,怎么不喊爸爸啊?”儿子才怯生生的叫“爸爸!”看看你,你那乌黑的眼睛一闪一闪,你告诉我,你来沙井的路上一直晕车,吐了一路,还好儿子听话,用安全带把他绑在椅子上,一路上就自己坐着,还不时的安慰你:“妈妈,没事吧?妈妈,没事!我们快到了。”
你们走了,十四天的团聚是那么的短暂,分手在一瞬间,在重逢却又要漫长的、难耐的半年。不经意的默诵起李商隐的两手诗:一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再一首《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现在才理解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受,什么时候我们再见料共同分享我现在这美丽的送别后的伤感!
街上传来料悠扬的歌声: “Looking at a crowded street, Listening to my own heart beat So many people all around world Tell me where do I find someone like you girl”
第四篇:送别
(一)、新歌导入
大家好!很高兴见到你们,你们也让我想起了儿时的我,那时的 我也是小学四年级,喜欢音乐课,酷爱唱歌,想知道老师上小学时爱唱什么歌吗?请听!这首我当年最爱唱的一首校园歌曲,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播放《童年》)
今天我要与大家一起欣赏的也是 一首校园歌曲,但不是《童年》而是 一首传唱了百余年的校园歌曲。(出 示幻灯片《送别》)
老师;古往今来,关于送别的诗词数不胜数,大家谁还记得有关于送别的诗词呢?
学生;《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李白乘舟将欲行,渭城朝雨浥轻尘,忽闻岸上踏歌声。客舍青青柳色新 桃花潭水深千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不及汪伦送我情。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别董大》唐·高适
故人西辞黄鹤楼,千里黄云白 日曛,烟花三月下扬州。北风吹雁雪纷纷。孤帆远影碧空尽,莫愁前路无知己,惟见长江天际流。”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学堂乐歌介绍:同学们请看屏幕,为什么老师出示的是——“学堂乐 歌”之《送别》呢? 老师:学堂乐歌:1901 年清政府实施了“废科举、兴学堂”的 改良措施,那么“私塾”就变成了“学堂”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学校。有了学堂后就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并开设了乐歌课,相当于我们现在的 音乐课。后来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 校的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这首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送别》。
(三)、作者介绍;词作者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性人物,1880年生于天津,1942年 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祖籍浙江平湖市,原名广侯,号叔同。他是一位 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 身。也是一代高僧,人称弘一法师。截止到1918年出家为僧那一年共创学 堂乐歌五十余首,其中代表作品《送 别》,历经百余年传唱经久不衰,成 为经典名曲。这支歌对离愁的渲染一 直感染到今天的人们。词作者是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名·名·姓)。李叔同1905年到日本 留学期间非常喜欢当时在日本很流行 的歌曲《旅愁》的曲调,就借用了 《旅愁》的曲谱创作了《送别》,而 日本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 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
(四)、学习歌曲
1、有感情,有节奏朗读歌词:
老师;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以后,能从歌词中体会到那些感情呢? 学生;答 老师(总结);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深刻体现了离别的忧伤与凄凉。长亭、古道、芳草、晚 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情绪。
板书:“觚”(gu)古代饮酒用的青铜器,也有 用“斛”(hu)、“壶”等字的。
(五)老师唱
老师提出要求:
一是八处长附点节 奏的准确演唱“拂·柳、山·外、浊·酒、别·梦、此·去、莫·徘、难·得、别· 离”; 二是要有感情的轻声唱;
三是结束句应唱得渐慢渐弱,才能表达出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六)播放音乐
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跟唱一遍。
(七)分小组 分男生女生 比赛
(八)、知识延伸 正是由于这首歌的清新、淡雅、忧美,带有凄凉与忧伤的离别情怀,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这首《送别》作为电影主题曲的,它给影片增 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九)、技能拓展
老师;
1、寻找古诗:今天欣赏的《送 别》是选曲填词的。现在老师想请同 学们帮我寻找一些描写离别题材的古诗词,想一想告诉老师
2、选曲填词:通过让学生寻找古诗和对选曲填词的演唱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提高了对曲调的演唱 能力。)3.与家人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十)、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清新、淡雅、忧美的《送别》,也体会了歌曲的深刻内涵,感受到亲友间离别时忧伤与凄凉的不舍之情,在这里,老师也真诚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够珍惜我们现在的同学情,师生情,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些宽 容与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有遗憾。谢谢 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说再见吧。
第五篇:《送别》
歌曲 《送别》 李叔同版介绍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丰子恺版
李叔同《送别》手迹似未留存。《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有人说此书在1921年出版,是错误的。此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印刷体,而是手写体。书写之人可能是编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丰子恺(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后,二人来往也十分密切。根据丰子恺年谱,1927年秋李叔同还曾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曾向人推荐,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因此,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
丰子恺版在传播过程中,曾发生个别错讹。“一觚浊酒”之“觚”,有“瓢”、“壶”、“杯”、“樽”等几种误植。“觚”与“瓢”字形相近,可能在传抄过程中被错认。但“觚”为古人盛酒的器具,“瓢”为农人从水缸舀水或者从面缸取面的器具,岂能混淆和替代。“壶”与“觚”(音孤)音接近,“觚”变为“壶”,当是传唱过程中听差所致。而“杯”、“樽”之讹传,传唱者记忆错误的可能性比较大。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林海音版和丰子恺版差别较大。有人认为这是林海音记忆错误或者对原词记忆不全,以杜撰填充。对此说法我不以为然。以林海音对童年往事的记忆能力,她断不会忘记她一生都非常喜爱的《送别》这首歌的歌词。我以为,林海音版的《送别》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它曾经作为林海音在北京读书的那所小学在毕业典礼唱的仪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把它称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我想是这样的,那所小学采用《送别》作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但鉴于李叔同原词中“一觚浊酒尽余欢”等句不适合儿童唱,就加以修改了。我只对“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中的“来”字有所怀疑,从意思上说此处用“还”似更为贴切,也避免和后面的“来”重复。而网上传抄本,也确有将“问君此去几时来”写为“问君此去几时还”的。
电影《城南旧事》版
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影片在出现《送别》一歌时,没有字幕,我记录的两段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个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点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变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据。另外,“尽余欢”一句,我反复听,确定唱的是“瓢 ”。由于电影具有特别的传播力,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个版本的《送别》传播最广。但不能不说,这个版本并不好。陈哲甫增续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
陈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贫儿院院长等职。1928年后居天津。陈哲甫与李叔同相识,并可能和李叔同有亲戚关系。他写的《送别》续词收入杜庭修所编《仁声歌集》中。该歌集1932年12月由仁声印书局出版。《仁声歌集》将陈哲甫的续词和李叔同的原词同刊在《送别》歌中,形成《送别》的演绎版。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续词中“此情谁与语”,也有写为“此情与谁语”的。两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见过《仁声歌集》原书者指正。还有人误以为是“此情谁与予”。另外,有些文章将“把袂牵衣”写为“把裤牵衣”、“把袖牵衣”,显然不对。
陈哲甫的续词也不坏,但似乎写的是男女分别、儿女情肠,不如李叔同原词意义宽广。
佚名续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有不少人说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没有人提供原始证据。我分析,这也是一个续作。这段词突改第一段词意象联想、情景结合的风格,对光阴易逝、悲欢离合发表议论,味同嚼蜡,所作议论实际上是对第一段意思的重复,没有新意。作为歌词,它也不上口,几乎无法歌唱。因而我判断它不是李叔同手笔。从根本上说,《送别》原词内容完整,有始有终,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词。即使李叔同真的写了第二段歌词,那也是续貂之为。
这个版本的《送别》似乎是从港台传来。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国中八十九学第一学期第二次成绩考查一年级国文科”试卷,将它作为阅读测验题。香港也有文章认为它是李叔同《送别》全词。丰子恺家庭版
有人回忆,丰子恺晚年见后辈学唱《送别》,觉得新时代的儿童应当唱朝气蓬勃的歌曲,于是重填了《送别》歌词,并改题为《游春》: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
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
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这个歌词只是在形式上与《送别》相仿,构不成《送别》的演绎版本。这里仅仅将其作为《送别》传播史上的一个花絮加以介绍。其它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美丽的,燕子啊,哭泣泥娃娃。
蜻蜓飞过夹竹桃,神仙不见了(liao)。
小斑马,蔷薇花,牧羊的原野。
群鸟翱翔的天际,岁月静流逝。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席慕容的送别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又要错过今朝
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馀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无名氏的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
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杨花飞舞漫天柳絮。
折柳相送杨花散尽,借问征人何时归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头两局极力渲染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此烘托出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后两局写杨柳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人归期难料,从而更加重了离别的别凉气氛 周传雄的送别
歌词:
车窗外无声的雨一直下
弄湿了记忆模糊的映像
那时候
我们一心想占领天下
在季节的交替中不安的长大
长大了
我们学会了张扬
率性的不顾一切不一样
这些年
开始懂得孤单真叫人害怕
每当午夜梦回
把他乡变故乡
想要联络想要回到最单纯的那时候
谁来理解此刻慌乱的感受
我们曾经那么交心那么的无话不说
时光冻结了再也无法回头
长亭外 古道边
现在的你过的好吗
天之涯 旅人没有家
思念的夜伤感伴雨下
长亭外 隔天涯
过去的你还记得吗
天之涯 万般都放下
酒入愁肠再无需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