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五个湖北建设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5篇)

时间:2019-05-14 03:1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五个湖北建设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五个湖北建设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篇:加快五个湖北建设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五个湖北”建设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李鸿忠

2013年第1期 ——领导专稿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研究部署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和明年经济工作。下面,我代表省委常委会讲五点意见。

一、全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

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讨论审议省委、省政府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省委、省政府结合湖北实际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省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的重要举措。与会同志要认真讨论审议,修改完善通过后在全省推进实施。

1、“五个湖北”建设的总定位,就是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湖北版”,目标就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强的湖北。“五个湖北”内容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目标一致、要求一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北实践。

2、“五个湖北”建设的总任务,就是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质就是把湖北建成人民富裕幸福、社会和谐文明的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对全国提出的总体要求。湖北有条件、有能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全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贡献。按照我省“十二五”规划和当前的发展态势,2013年到2020年间,经济发展可以按照年均增长10%的速度来预期和部署。如果按不变价计算,到2017年GDP总量可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3万亿,到2020年将达到4.3万亿。如果按每年物价上涨3%的可变价计算,到2015年就可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将达到5.9万亿。因此,我们有条件、有可能提前2至3年完成翻一番的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奋进,力争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五个湖北”建设的核心,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湖北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思想行动指南。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五个湖北”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富强湖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湖北”;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快建设“法治湖北”;加强文化强省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提升精神驱动力、文化影响力、生态承载力,加快建设“文明湖北”;把民生幸福作为科学发展之本、和谐发展之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幸福湖北”。

二、竞进提质,推动湖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按照“竞进提质”的总要求,谋划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省委、省政府确定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总要求是“竞进提质”。根据这一总要求,明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工作目标按12%安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工作目标按15%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工作目标按25%安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

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下降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以国家下达的任务为目标,坚决完成任务。这个计划的安排,体现了“竞进提质”的基调,体现了积极进取的要求。

2、“竞进提质”突出“竞进”,落脚在“进”。中央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我们之所以提出“竞进提质”,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符合中央精神。第一,“稳”是国家宏观态势,“进”则各有千秋。“千秋”如何,取决于各地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而确定的“进”的进度。中央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对东、中、西部发展的要求、期望和支持力度有所不同,湖北属于应该“进”得更快一些的地区。第二,“稳”是国家宏观全局,在这个全局总量中,湖北的份额应占得更大一些。因为湖北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不应只承担平均任务,而是要承担更重的任务。这是中央在全国布局中对湖北的期望和要求。二是符合湖北的省情实际。第一,湖北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发展不够是湖北最大的实际。我们在前期打下的基础上,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速度应为全国均速以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10年中,湖北大约要以全国平均水平150%的速度,才能体现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要求。第二,湖北目前正面临“五局”之势,改革开放的“棋局”轮到湖北,国内外经济格局的转变凸显湖北,中央的布局器重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战略体系“谋局”湖北,中气十足的“势局”效应激活湖北,东风正劲、箭已满弓,有条件“竞进”。“竞进”之势已经形成,确定“竞进”基调,是应时顺势之举。

3、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艰巨任务,应对新形势下经济工作攻坚克难的挑战,必须“竞进”。

其一,转变发展方式之“变”不是顺其自然的“自变”,不是舒舒服服的“顺变”,而必须是以进求变、以进得变、竞进促变。“质”具有积累性、层次性、渐进性的特点,事物的“量”和“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必须是一个“竞进”的状态,没有“竞进”的努力,没有“量”的增长,提升质量就是一句空话。一般的努力、平均的要求,是达不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要求的。经济发展如同种庄稼,不去耕耘,难有收获;不经春华,难有秋实。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做懒汉。我们今天讲的“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我们今天讲的“进”,不是大起大落,而是着眼长远,永续发展。

其二,翻越发展新门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竞进”,否则就会止步“门槛”之外,就会跌入“陷阱”之内。这一轮经济下行的压力,既有经济运行短期效应,更有经济发展方式大调整大转变的长期因素,不是简单应对就能挨过去的。经济下行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战略性的任务,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荆丛中的前行”,不“竞进”,就寸步难行。

4、“竞进”是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落实。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要科学分析,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以“竞进”落脚。

其一,激流行船,不进则退。我们已形成激流行船之势,“竞进”之舟才能稳,“稳舟”必漂,“稳舟”必退。湖北的老现象是“热得慢、冷得快”,如果求稳,必定形成“退势”。简单求稳,为稳而稳,就会在消极等待中破坏“稳”的局面,在无所作为中失去“进”的机遇。大冶市今年冲刺“全国百强”成功,就充分体现了激流勇进、竞进开拓的精神。

其二,物竞天择,稳将不保。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需要“竞进”。明年,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增长、防通胀、倒逼经济质量提升。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努力获得更大的份额、得到更大的支持;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中,我们要以优良的项目、积极的努力,得到更大的“蛋糕”、获得更多的支持。我们这种“竞进”之策,就是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的优化性的贯彻落实,是对“稳中求进”政策的积极执

行,其效果就是在中央的总盘子内、总框架之下获取更大份额,作出更大贡献。

三、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要点和重点

1、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两个纲要性要点。明年全省经济工作要在保证GDP增长,进一步做大“蛋糕”的同时,把握两个纲要性要点,即绿色GDP和民生GDP。

一是绿色GDP。绿色GDP是“核心GDP”,是科学发展的“增加值”,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GDP;第二,是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GDP;第三,是创新驱动增长的GDP;第四,是可持续增长的GDP。

二是民生GDP。民生GDP是“根本GDP”,是体现经济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GDP,是体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增加值”,内涵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追求就业率高的GDP;第二,是追求人民收入同步增长的GDP;第三,是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福利的GDP;第四,是完善社会保障的GDP。

2、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五个重点。

一是更加突出农业“重中之重”的地位。湖北是农业大省,做好“三农”工作,是底线,是责任,是优势,是发展空间,也是重大课题。要用总书记强调的“底线思维”来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根产业”,作为保底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要结合湖北省情,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保粮食、强基础、兴加工、增收入、新农村”的思路,加大落实推进力度。第一,保粮食。今年我省粮食实现“九连增”,但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就对粮食生产有丝毫忽视和放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千方百计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第二,强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增长、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更是明年国家加大公共投资力度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水利建设、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兴加工。农产品加工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是我省战略性产业。今年我省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产品加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要进一步发挥我省农产品加工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进一步壮大农产品加工规模,让更多的人“吃湖北粮、喝长江水、品荆楚味”,在21世纪再现“湖广熟、天下足”的新局面。第四,增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和落脚点。要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多种渠道,营造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农民增收。第五,“新”农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措施,“新”农村的面貌,“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新”农民合作组织机构,“新”农村社会管理,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是进一步做大做实做强投资。中央强调,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但是在湖北,投资既是关键,也是基础。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底盘”还很小,投资需求的空间还很大。没有这个“基础”和“关键”,就没有支撑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底盘”。要把投资需求既作为“关键”又作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实,要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打牢“硬支撑”,这是湖北发展阶段的历史性任务,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须臾放松的紧要任务。不仅在明年,而且在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这一项工作都要始终抓紧抓牢抓实。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城镇化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省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巨大增长点,是“四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要按照“党政主导、群众主体、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体制创新”的思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去推进,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党委、政府是责任主体,要深入研究城镇化问题,将科学的顶层设计与积极的推进举措结合起来,搞好规划,制定政策,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农民是“化”的主体,“化”得如何,关键在产业。要坚持产城融合、以业兴城、以业“化”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农民“化”成新市民。要借鉴经验、遵循规律、踏踏实实、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四是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没有现代制造业,经济就强不起来。我们要以制造业之“强”,奠定工业强省的基础,构建工业强省的主干。坚持“以用立业”,抓科学技术的应用转化;发挥湖北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抓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挥湖北制造业优势,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做大做强湖北经济的“硬脊梁”。

五是加快培育壮大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强省必先强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家是市场海洋中的“蛟龙”。企业能扩展一个经济体、经济单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资源,分散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将要素变成产品,将资源变成财富;企业能凝聚无数生命个体,形成累积倍增的经济能量;企业能超越个人生命,形成长盛不衰的法人实体。实现这一切的,是企业的掌门人,即企业家。企业数量规模不够,特别是竞争力强的大企业还很不够,企业家资源稀缺,是湖北经济发展最致命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是增强湖北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将此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既抓项目,又花大力气催生企业、服务企业;既抓产业,更重视企业家的培育。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改革开放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持续活力和不竭的“红利”所在。

1、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切实更新理念、转变观念,突破头脑中存在的束缚改革开放创新的藩篱,收获改革创新的“思想红利”。新思路、新思维、新突破、新天地、新领域,都来源于突破头脑中的藩篱。解放思想,更新“软件”,我们将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2、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根本原理,按照适应中国国情和湖北省情的思路,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标准,按照提高效率的要求,大胆改革和转变那些不适应形势、不利于发展、影响发展甚至阻碍发展的机制、体制、机构、制度,收获体制机制创新的“制度红利”。

以上两笔“红利”,不需要硬投入,而获利极大;以上两笔“红利”也需要大投入,即投入改革创新的勇气、魄力、智慧、胆量,投入革故鼎新的精神。我们要以精神大投入获取发展大收益。

3、继续推进科技体制创新。要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收获自主创新的“科技红利”。我省科技资源富集,但“科技红利”拿得不够,瓶颈制约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够,导致科技优势局限于资源要素层面。企业和企业家需要科技,科技需要产业化,这两端之间的“金桥”就是体制机制创新。我省同全国一样,正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任务。这一“陷阱”,实际上是达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后,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门槛”。跨越“陷阱”、翻越“门槛”的通途,就是科技创新这座“金桥”,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4、继续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在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的情况下,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收获“开放红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收获的最根本“红利”就是“开放红利”,其它都属于次生“红利”。近两年,中央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这与扩大开放并不矛盾。扩大内需是构成需求动力的结构比重调整,主要是增量的概念。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减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不仅产生外需,更重要的,开放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是加快推进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外需与内需已融为一体,没有单纯的内需,也没有单纯的外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互动提升。第一动力是开放,不开放、不国际化,我们的内需也会在发展层次、竞争力水平上难以为继。因此,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先导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努力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统一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乘十八大的浩荡东风,将精神力量转化成物质力量,转化成工作能量。在这里特别强调,要按照中央要求,围绕顺民意、抓落实、出成效,切实转变作风,进一步增强全省干部队伍推动工作的“正能量”。

1、提高能力增能量。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抓经济工作的能力,增强推动经济工作的“正能量”。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水平。科学化就是按规律办事,熟悉工作所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善于对症下药,工作符合规律、科学理性、方法对头,这样就会形成工作的“正能量”。否则,只会马马虎虎、模模糊糊,到处奔忙、收效甚微。不熟知规律、缺少章法,工作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削弱“正能量”,甚至产生负作用。比如,不遵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使搞成了项目,不但不是正效应,还会造成环境、生态和人民利益的损失,这就不是“正能量”。再比如,我们目前比较熟悉的经济工作的方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距离。我们现在的工作大多数抓的是供给,比如抓产业、抓项目、抓投资,都主要是抓供给,对于抓需求特别是扩大内需中的消费需求,我们还比较生疏。要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华山一条路,学习、学习、再学习。

2、转变作风增能量。狠抓作风转变,向作风转变要“正能量”。现在,由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文牍主义等问题作怪,我们在精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付出,很多被浪费掉,无端地消耗掉。文山会海、奢侈浪费、迎来送往、过度评检,导致推动经济发展的“正能量”大打折扣。一方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感至极,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有些地方形成了不良作风盛行的小气候,木匠戴枷,自作自受,还做枷让他人难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切中时弊,抓住要害,对症下药,颁行八项规定。省委也出台了实施意见和细则。我们要乘东风,狠下决心,下狠力、出重手,切实解决作风问题。一方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等级,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另一方面也把各级干部从“枷锁”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财力、物力用于工作,敢于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抓实干,产生更多的“正能量”。在这里,我代表各位省委常委郑重承诺,带头执行中央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细则,请全省干部群众监督。

3、强化“气场”增能量。继续营造全省团结务实、激情奋进的“湖北气场”,进一步提升中气十足的“场效应”,焕发出更大的干事创业、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正能量”。气可鼓,不可泄。干部群众的激情信心是“正能量”,一个地区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是“正能量”,一个地方心齐气顺的氛围是“正能量”,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是“正能量”。我们要珍惜呵护、加以放大,贡献“正能量”,聚合“正能量”,强化“正能量”,以“湖北气场”成就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湖北现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北实践”。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东风,振奋精神、乘势而上,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克难奋进,为全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本文系李鸿忠同志2012年12月30日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二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叫全面从严治党。

●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严肃纪律就是治本。只要把纪律管到位、严到份,就能够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病树”必将减少。

●党的各部门和各级党委都要自觉承担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发现违纪苗头要马上去管,触犯了纪律就要及时处理,像啄木鸟那样,发现虫子,就及时啄出来,保证树木的健康,否则就是失责。

●把纪律和规矩挺到前沿是“三转”的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之五

以啄木鸟精神严格执纪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3-29 22:0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能否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做好纪律检查工作,取决于纪检干部对总体形势的驾驭和对工作任务的把握。要转变思想观念、跟上中央要求,找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定位,以啄木鸟精神,严明党的纪律。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叫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团结统一靠什么来保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体制,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我们党有8700万党员,纪律是要针对大多数的,还是只管少数人?毫无疑问,纪律就要管全部,否则从严治党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如果多数党员都“脱管”,只有严重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受到惩处,其结果必然是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长此以往,党员干部可能心存侥幸,对纪律浑然不觉,根本不把纪律当回事,视纪律如无物。“纪”在“法”前。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决定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的前面,让纪律和规矩成为不可触碰的底线。否则,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就无从谈起。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严肃纪律就是治本。只要把纪律管到位、严到份,就能够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病树”必将减少。要把纪律立起来,让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党纪这条红线,自觉做到敬畏纪律、遵守纪律。

“全面”就是管党治党要全方位、全覆盖。从严治党,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党组织都在其中、不能例外。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都要冲着纪律去,使党员受到纪律的刚性约束。党的各部门和各级党委都要自觉承担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发现违纪苗头要马上去管,触犯了纪律就要及时处理,像啄木鸟那样,发现虫子,就及时啄出来,保证树木的健康,否则就是失责。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构、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必须依纪监督、从严执纪,听到反映就打个电话问问,找本人谈话核实一下,让他写个材料说明情况,都能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这样才能把执行纪律抓细抓实。这不就是把纪律挺到前面、抓早抓小,不就是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吗?

把纪律和规矩挺到前沿是“三转”的深化。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把不该干的事交出去,把该干的事担当起来,聚焦主业,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三转”无止境,要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真正管住纪律,就是深化的方向。纪委既面对党员干部,又面对广大党员,监督执纪不能只管“极少数”,惩治几个腐败分子,必须在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上下更大功夫。要立足当前,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态度要坚决、震慑要足够,重点惩处“三类人”,让腐败分子收敛收手;还要着眼长远,加强纪律建设,实现监督执纪问责常态化,使纪律真正立起来、严起来。

广大纪检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认识、克服惯性,推动纪律检查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切实担负起从严治党的责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之一

形势决定任务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3-01 22:00

有什么样的形势就有什么样的任务。认清形势,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掌握规律、赢得胜利的条件。落实好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就必须冷静清醒、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形势,这样才能明确任务,把握正确方向。

重视分析形势,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我们面对的内外挑战中,最根本的还是来自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就是来自党内的挑战之一。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如果我们党不能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蔓延势头,任由其横行,就会丧失宝贵战略机遇期,最终将导致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动摇党的执政之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长期积累,解决起来也非一日之功。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深刻分析当前形势,系统论述了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强调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从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四风”问题面上有所收敛,但是病根未除,禁而不绝;近年来腐败现象趋于严重化,高压之下腐败分子有所震慑,但还在窥测。腐败滋生蔓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一些党委主体责任缺失,管党治党不力。有的被查处的高级领导干部在忏悔中甚至说,自己基本上没有党的观念,从来没感觉到还有党的组织存在。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管党治党、重构政治生态的任务相当艰巨。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必须贯穿到党的建设各个环节。

形势决定任务,也决定着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现阶段的目标任务就是遏制,要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工作重点就是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三种情况同时具备的是重中之重。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要治标、也要治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五次全会工作报告开宗明义,标题就强调“依规治党”。依规治党首先要扎紧制度的笼子,深化纪检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建设。形势是严峻的,承诺是有力的。只要全党一起努力,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把中央的要求一项项落实下去,我们就一定能从严峻复杂的形势中走出来。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之二

遏制的目标决不能动摇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3-09 01:24

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任务尚未完成,这个目标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对此,必须冷静清醒,保持政治定力。

我们对反腐败形势的认识是在长期实践和斗争中不断深化的,遏制的目标也是逐步明确的。1993年,我们党首次提出,反腐败斗争形势是严峻的,要坚决“制止”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基于这一判断,中央决定中央纪委和监察部合署办公,中央纪委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对党中央全面负责。这是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目的就是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十六大,把纪委“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写入党章。十八大后,党中央审时度势,在“依然严峻”基础上,增加了“复杂”二字,这是我们党对形势认识的深化。查办的腐败案件、信访举报的线索、巡视和审计发现的问题、严重违纪违法者的自我忏悔,都有力印证了中央对当前形势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经过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四风”面上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在,有人仍不把中央的禁令当回事,不知敬畏、依然故我,暗地里搞奢靡享乐,接着玩、接着乐,个别人打高尔夫成瘾。从近期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看,违纪干部没一个是照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去做的,全当了耳旁风。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有的党组织党内生活不严格,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放松甚至放弃对党员干部的管理,造成思想滑坡、自由散漫、不守规矩,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大打折扣。有的领导干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意识严重丧失,甚至变着法子规避组织监督。无数案例表明,领导干部往往是从违反纪律开始、进而违法。改进作风、严明纪律,依然任重道远。

与十几年前相比,腐败问题的严峻程度和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有的地方和单位一把手连续发案,窝案、串案、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滋生蔓延;权力寻租、设租领域不断扩散,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工程项目等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行业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也渐渐成为腐败多发区。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交织,买官卖官、跑官要官,带病提拔、带病在岗问题屡禁不绝,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严重拉票贿选;有的领导干部一家两制,国企领导亲属“靠车吃车”、“靠船吃船”,靠什么吃什么,一人当官、全家发财,一人出事、拎出一串。更为严重的是,腐败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互交织,有的人既被围猎又搞围猎,官官勾结、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热衷于和有特殊背景的人交结,拉帮结伙、人身依附;在政治上当“两面人”,搞小圈子、耍阴谋诡计。这些问题严重恶化政治生态,反腐惩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严峻”有目共睹,“复杂”更是现阶段的特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只有进行时,必须踩着不变的步伐,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干下去,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之三

认识决定行动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3-15 22:00

形势认识不清,任务就难以落实。“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就是“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具体表现。如果看不清这个形势,就认识不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行动,也就不会那么自觉、坚定。

形势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认识形势要能“高得上去”、“低得下来”。“高得上去”是准确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低得下来”就是能紧密联系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剖析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有的领导干部在学习讨论时言辞热烈,讲“中央对形势的判断高屋建瓴、寓意深刻、坚决拥护”朗朗上口,成了套路,但一开完会就忘了联系自身实际,分析本地区、本部门情况,结果把中央要求悬在空中。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判断,针对性和指导性很强,是从无数个案例中抽象出来的,是有的放矢的。如果不把自己摆进去,密切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就会讲别人问题成堆,说自己就拍胸脯、打保票,把别人摆进去、把自己摆出来。这是对中央精神和要求的抽象肯定、具体否定。

认识上不去,行动就跟不上。什么叫从严治党?就是眼睛里要有事,伸长耳朵、瞪大眼睛,决不能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是写文章,不能空论,要见诸行动。分析形势不能照抄照搬中央的提法,搞成千篇一律的“文章”;不能只谈“庸懒散”,不谈“四风”和腐败;不能只谈下面的问题,不谈自身和领导班子的问题。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既有定性判断,又有个案剖析;既有一般性、普遍性认识,又要分析到具体的人和事,特别是要对本地区、本部门发生过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自身特点,对症下药。

认识决定行动,行动就要具体。“四风”泛滥、腐败蔓延,潜规则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落实到位。“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是套话,更不是念一念稿子就完事的,而是要硬碰硬地落到实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现在仍有一些领导干部认识上不去,等待观望。早跟上早主动!要切实增强忧患感、紧迫感,管党治党要管到位、严到份。今年,要在巩固深化省一级落实“两个责任”成果的基础上,把责任压到地市一级和国有企业。党委书记要做管党治党的书记,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书记。

只要各级党委旗帜鲜明,把责任扛起来,态度硬起来,纪律严起来,我们就一定能赢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这场输不起的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之四

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纪律挺在前面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3-22 22:00

“四个全面”是我们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从严治党就要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让纪律立起来、严起来,保证党在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我们党始终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把我们党建设好,才能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治国理政、兴党兴国的新高度,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从严治党、严明纪律的要求,他所列举的“七个有之”、“五个比如”等等,都是从当前现象和案例中抽象和总结出来的。如果我们8700万党员的党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怎么能够带领13亿人民应对复杂局面的挑战、实现奋斗目标?

管党治党靠什么?靠依规治党、严明纪律。纪律就是管党治党的尺子。纪委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必须回归本职、回归“原教旨”,把纪律挺在前面,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现在存在一种倾向,纪委只重视查办大案要案,只要领导干部不违法,违反纪律就是“小节”,就没人管、不追究,忽视日常监督执纪。这既是错把法律当作了尺子,也是错误的政绩观,放松了对党员的要求,损害了党纪的严肃性,造成我们的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无数案例表明,领导干部“破法”者,无不从“破纪”始。纪委就要用纪律衡量党员干部行为,守住纪律这条底线,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发现苗头就及时提醒、触犯纪律就及时处理,绝不能养痈遗患、放任自流。

纪委不是党内的公检法,纪检工作也不是抓小偷,我们的职责是依“纪”进行监督执纪问责。现在,有的领导干部根本不把违纪当回事,也不知纪律为何物。纪委不能不知不觉退到法律的底线上,比如把有的干部档案造假当成是“小错误”,认识不到这就是欺瞒组织;买官卖官也不仅是行贿受贿,这首先是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行为;被组织调查后不主动说明情况,反而转匿赃款赃物、订立攻守同盟的,就是对抗组织调查。纪委就是要用党章党规党纪去对照违纪干部的行为,突出执纪特点,把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作为重点,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体现纪律审查的政治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员干部敬畏纪律、遵守纪律。也只有这样才叫名正言顺。

纪检干部要转变观念、把握大局。我们要把握党风廉政建设的“树木和森林”,就要用从严治党的尺子来衡量“森林”,不能满脑子都是线索和案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央纪委把案件室改称纪检监察室,案件线索规范称为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都不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职能定位的深化,有实实在在的内涵。纪律审查也要服务于目标任务,创新方式方法,按照不同的违纪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置方式,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混同于处理少数有严重问题的干部。发现违纪就要及时处理,该处分的予以处分,该降级的予以降级,这应成为纪律检查工作的重头,而立案审查、移交司法则应是少数。红红脸、出出汗,扯扯袖子、咬咬耳朵,警示谈话、纪律诫勉,都要成为我们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抓早抓小,跟上中央的要求和工作部署。

纪律检查工作就是政治。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从严治党的论述,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创新方法,把全面从严治党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担起来。

第三篇: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五个湖北”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 王晓东

2013年第2期 ——领导专稿

今天我们召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工作座谈会,主要是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我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的精神和要求上来

关于2013年的经济工作,中央作出了全面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抓好贯彻落实呢?我认为,从思想认识上来说,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全国已进入个位数中速增长期,湖北怎么办?全国进入个位数中速增长期,有四个明显标志:一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将2011年至2015年的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7%;二是连续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确定的增长目标是7.5%;三是连续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个位数,2011年是9.3%,2012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7.7%;四是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各大机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是个位数。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已从过去两位数快速增长期进入个位数中速增长期。这既是我们主动调整的结果,以利于调结构、转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同时也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发展环境的必然选择。个位数增长,虽然与过去相比速度慢了些,但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速度仍然是最高的。千万不能认为全国是个位数增长,湖北也要降低增长速度,那样就错了。我们要把全国进入中速增长期看作一种机遇。为什么这么讲?一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要求湖北的经济增长必须好于和快于其他地方。二是全国发展差异大,湖北作为后发地区,应当更快一些。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经济工作会上指出: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增长速度有条件高一些。三是湖北正处于黄金发展期。目前正处于积蓄能量的释放期、爬坡过坎的发力期和潜在优势的转化期,近几年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好于全国、领先中部,中气十足。必须抓住全国中速增长期这个机遇,乘势而上,努力保持较长时间的两位数增长,以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

第二,全国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湖北怎么办?从全国来讲,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稳是积极的稳,进是主动的进。进才能稳,只稳则退。我们要结合湖北实际,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湖北之“竞进”服务全国“稳中求进”大局。省委提出“竞进提质”总要求,体现了中央的精神,体现了一种责任,体现了一种担当。大家一定要准确把握省情实际,时刻不能忘记,湖北的最大实际是发展不够,发展才是硬道理。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3年全省GDP的预期目标是10%,工作目标是12%。我们要立足10%,朝更高目标做工作,湖北有责任有条件为全国发展作更大贡献。

第三,2013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湖北怎么办?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在延续。从国内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定信心,排难而进。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总之,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2013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上来,统一到2013年经济工作的各项要求上来,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狠抓

落实,扎实开局。

二、在推进“五个湖北”建设中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大力推进“五个湖北”建设,是我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十八大刚闭幕,省委就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五个湖北’建设”为主题,在省委党校举办了7期干部研修班,组织力量编制了“五个湖北”建设纲要和实施意见。“五个湖北”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一项重大发展目标,也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省第十次党代会对我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全省经济工作会明确了近期重点任务,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三个对照,三个进一步”。

(一)对照最新要求,进一步创新思路。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五个方面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落实这些新要求,重在“新”字上下功夫,进一步创新思路。一是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五个方面的新要求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构成一个目标体系,如果有一项不达标,就不能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全面推进。二是把握方向,重点推进。我们推进的小康是从低水平的总体小康向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迈进,五个方面的新要求既是目标,也是方向。比如,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这方面,中央要求湖北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我们要把它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来抓。又如,十八大要求“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要求我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希望我们探索经验、提供示范。这方面工作也必须重点推进。三是立足实际,加快推进。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湖北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要求我们不能一般地推进、一般地发展,而是要加快推进、加快发展,力争到2017年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兑现省委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

(二)对照基本标准,进一步找准差距。国家统计局制订的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标准,是根据十七大的要求确定的,相对于十八大的新要求来说,应该是一个基本标准。即使是对照基本标准,我省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监测,2010年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在六大类23项指标中,我省有17项不达标。主要表现为“五低一高”:一是人均GDP偏低。2010年人均GDP比全国低780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比全国低2.5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2010年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7.9%,小康实现程度为75.8%,比全国低10.6个百分点。三是收入水平偏低。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51元、87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7.2%,比全国低9.8个百分点。四是文化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低。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52%,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0.4%,比全国低4.6个百分点。五是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降低。从2002年的14.19%降到2010年的9.02%,小康实现程度为56.4%,比全国低7.5个百分点。六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偏高。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1.37吨标准煤/万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1.3%,比全国低8.2个百分点。

以上情况是就全省而言的。各地各部门也要认真测算,对照标准,找准差距。差距就是着力点,就是努力方向。我们一定要立足于提前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来做工作。发展好的地方、有条件的地方,要能快则快,尽量提前,为全省提前实现全面小康多作贡献。基础差一点的地方、困难大一点的地方,更要提升精神区位,谋求跨越发展,迎头赶上,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对照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措施。实现“两个翻番”,重点是提高居民收入,难点是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要把这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是突出民生根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水平直接决定着小康实现程度。要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十个确保”的目标,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让全省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民生工作中,要突出抓住城乡居民收入这一关键指标。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还比较低,201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我省经济总量水平不相称。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这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二是突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目前,全省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重,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人口占十分之一。这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没有这些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全省要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怎么办?关键是两条:一要自加压力。要把与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紧紧抓住中央和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机遇,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二要多方给力。贫困地区大都是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对这些地区怎么支持都不过分。各有关方面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这些地区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尽最大可能帮助这些地区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带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全力打好调结构、转方式这场硬仗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在深化改革中全力打好调结构、转方式这场硬仗。关键要做到“三个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调结构、转方式的新要求

什么是新要求?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一个立足点”,就是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四个着力”,就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就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这些新要求,对湖北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感到,我省既存在经济总量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经济结构不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不够”上。即:传统产业有优势,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制造业有优势,但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国字号”、“大字号”企业有优势,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不够;大城市有优势,特别是武汉“一城独大”,但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农产品有优势,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科教资源有优势,但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的能力不够。据省统计局研究,2010年,湖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指数比全国低10.6个百分点,比东部沿海省份低20个百分点以上。差距突出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弱。我省发展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任务异常繁重,异常艰巨。

(二)准确把握调结构、转方式的着力点

我省推进调结构、转方式,必须把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作为主攻方向,以“营改增”改革试点为契机,抓重点求突破。

1、一产重点抓“加工”。湖北是农业大省,在全国农业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关键是“强加工”。湖北的种养有优势,农业生产实现了“九连增”,但农产品加工仍然滞后。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省的加工产值比达到了

1.9:1,荆门市达到2.5:1,武汉、襄阳、宜昌农产品加工值过千亿元。但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抓住“加工”这个环节,就抓住了一产结构调整的牛鼻子,既可带动农业升级,又可促进工业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关键是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举措,有利于把工业理念引入农业,有利于把城市生产要素引入农村,有利于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衔接起来。要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提升优质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促进农业质量效益上台阶。

2、二产重点抓工业。工业是建设“五个湖北”的主支撑,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火车头,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中之重。2011年,湖北二次产业占比突破50%,其中规模工业占比达到43.5%。目前,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快推进阶段,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既要高水平谋划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千方百计做大工业总量;又要强力度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千方百计增强竞争力。关键是加快高新产业发展,重点是抓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使之成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引擎。

3、三产重点抓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湖北是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祖国的立交桥,正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迈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条件非常好。特别是湖北有水运优势,通江达海,运输成本低。降低物流成本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要根据物流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武汉新港、物流保税园区、三峡物流园等建设,使我省成为全国性现代物流中心。湖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另一大优势,就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景观大气,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良好条件。目前,我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要抢抓湖北率先进入高铁时代的机遇,拓展文化旅游市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

(三)准确把握调结构、转方式若干重要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好中求快。对湖北而言,要缩小差距,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长的快速增长期。2013年我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10%,这是省委、省政府综合考虑、反复权衡决定的。确定这个目标是留有余地的,从工作目标讲,还要力争更快一点。当然,我们追求的快是实实在在的快,是没有水分的快,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快,是“好中求快”。如何衡量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呢?就是李克强副总理提出的五个标准:一是没有水分;二是就业增加;三是收入和增长同步;四是企业效益提高;五是能源资源环境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双轮驱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的战略基点。2013年扩内需的潜力很大、空间很大。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预算投资、国债发行量、货币发行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为扩内需奠定了政策基础。城镇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等都将成为新的内需增长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挖掘内需潜力。

扩大内需不等于放弃外需。不扩大开放,就不可能扩大内需,两者相辅相成。开放不够仍然是我省最大软肋。我省经济外向度仅为11.6%,低于全国近38个百分点。我认为,要纠正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湖北进出口规模小、占比低,无碍大局,有无作为无所谓,这是短视的。越是国际市场低迷,越是蕴含新的商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要大力度地“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创造开放的红利。第三,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两手并重。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一个是关键作用,一个是基础作用。我们既要抓好关键,又要夯实基础,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我省现阶段仍是投资拉动型经济,一定要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近几年,我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60%以上。2013年,仍然要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要高水平策划一批项目,大力度招商一批项目,尽全力争取一批项目,促进市场投资和政府投资、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投资和消费协调发展,不断挖掘新的投资增长点。必须强调的是,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不能因为追求

投资速度而忽视效益,要在做大总量、做优结构、做宽渠道上狠下工夫,促进投资方式转变,促进投资效益提高。

近几年,我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走低,由2001年的72.3%下降到2011年的36.9%。要多管齐下,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升级、拓宽消费领域,加快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扩大消费,关键要抓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收入。加快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让更多居民的消费能力从温饱型转为小康型。二是搞好保障。要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解除群众消费的后顾之忧,做到让消费者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有钱好花、有钱愿花。投资和消费不是此消彼长,必须协调发展,有机结合。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大力推进城镇化问题。李克强副总理强调,城镇化是最大内需。城镇化既带动投资又创造消费,是投资和消费最好的结合点。我认为,要把城镇化作为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悉,国家正在编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预计在未来10年拉动40万亿的投资。2013年国家将出台城镇化改革的综合配套措施。我们必须抢抓机遇,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有机结合起来,用改革红利释放内需潜力,形成叠加效应,为经济增长提供长久持续的动力。

第四,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实虚并进。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对湖北来讲,抓实体经济更具有针对性。我省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方面是有优势的,但是存在如何调整结构、增强竞争力的问题。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虚拟经济的支撑。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现在的关键是抓好政策落实。要在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实体经济的倾斜,引导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来,尤其是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等,都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落到实处。

四、在大力改进作风中提高能力狠抓落实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中央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中央经济工作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也强调要实干,抓落实。我们一定要做明白人,提高自觉性,在改进作风中提高能力,抓好落实。

一是加强学习。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我们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定要加强学习,解决知识恐慌、本领恐慌问题。要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自觉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推进工作。要加强市场经济理论学习,熟悉掌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推进发展,在学习实践和破解发展难题中不断提高领导发展能力。

二是尊重规律。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把握和运用好客观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着眼大局,统筹兼顾,又要抓住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成为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是创新机制。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们大家要敢于自我革命,加大力度减少审批事项,加大力度简政放权,加大力度转变职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是务实落实。我个人体会,做经济工作,一要有科学精神,懂经济;二要有务实作风,抓落实。来不得半点花架子,来不得半点虚假浮夸,要做事、不作秀,少提口号、多办实事。要深入实际,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带根本性、长远性、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发改、财税等宏观经济部门,一定要高水平当好参谋,高标准加强服务,高质量谋划项目,高要求抓好落实,在大力改进作风中作出表率、走在前列。■

(本文系王晓东同志2012年12月31日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调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四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 重大意义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一个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一重大历史成果,对于人类进步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 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奋斗。1964 年底,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之后,部署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 15 年时间,即在 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当代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果断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现代化建设,并提出了分“三步走”,用 70 年左

右的时间,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第一步,从1981 年到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 1991 年到 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到 20 世纪末,我们完成了第二步发展目标,在2002 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宣布,我国已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但是,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这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明确提出再奋斗 20 年,即 21 世纪头 20 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近20 年的奋斗,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到本世纪中叶,还有“两步走”:第一步,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 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 15 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大体上需要 100 年时间。中国的现代化战略大体上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 1949 年到 1978年,这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二阶段,从 1979 年到 2020 年,这是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第三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年,这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期;第四阶段,从 2035 年到 2050 年,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小康社会承上启下,居于十分

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过渡时期,也是从落后状态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奠基时期,是我国十几亿人口从贫穷到比较富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的时期。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对当代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而得出的基本结论。它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的综合判断,是我国现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这种经济文化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上世纪 50 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将近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

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处于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到实现国家现代化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和中间环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任务的关键一步,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小康社会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借鉴 在一个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迈出现代化的关键一步,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这在中国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对于发展中国家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有着启示性的意义。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时代潮流。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是成功的,而且是最好的选择,是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选择。因此,任何民族和国家要想摆脱落后状态,实现国家现代化,就必须效法西方,移植西方发展模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即不简单照搬西方发展模式,而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在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找出一条适合本国

国情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可以实现国家现代化。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启示: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之后,在强有力的国家政权领导下,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搞建设,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可以实现国家现代化。

小康社会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对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促进人类减贫事业,无疑是一个突出贡献。

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突出贡献。从 1979 年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以来,40 多年时间中国经济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迅速提高,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为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2014 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已居世界首位,达到27.8%。中国在世界各国经济总量的排名,已稳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速度位

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2019 年中国 GDP 占世界比重达到 16%,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30%。这表明,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对促进人类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曾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积极致力于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 2019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 551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1109 万人,下降 66.8%。这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消除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要想从根本上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康社会就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事实上,通过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主政治建设、科学文化水平、社会治理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现代化水平都有了明显进步。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5,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向现代化强国,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

第五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党课教育(十八大精神教育)

授课题目: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看社会”

授课目的:通过学习,使官兵更深入地领会十八大精神,一、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历史

(一)什么是“小康”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

“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老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尽管”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但在古人眼里的小康社会,归根到底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状态。

(二)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的提出

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三)江泽民新“三步走”战略——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上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2010年前,是第一步。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2010年到2020年,是第二步,根据十六大的规划,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2020年到2050年,是第三步,通过30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

(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此,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

全面建成小看社会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二)目前我国小康水平现状

2003年初,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开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07年进行了修订。这套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

2011年底,这家官方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表明,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和谐,从生活质量到民主法制,从文化教育到资源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大方面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提高。以“生活质量”为例:2010年中国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6.4%,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为67%,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恩格尔系数为38.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7平方米,均达到预定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4‟,实现程度为73.2%;平均预期寿命实现程度为98%。

监测同时显示,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在10年间均有明显提升,2010年分别为88.0%、77.7%、71.4%和82.3%。

以上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此,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任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

专家指出,按照2000年到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年均提高2个多百分点的速度,中国完全有希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很强的紧迫感

(一)一字之变:倒计时开始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给“小康”一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到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基本实现总体小康;21世纪之初,中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2002年,面对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很大的现状,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伴随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中国吹响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号角。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引起外界普遍关注。分析人士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已进入“倒计时”。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如期建成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下8年零1个多月。“如期”两字重如千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示,只能如期,也必须如期建成。

“紧迫感”也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之中。报告要求“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白驹过隙,8年多时间加起来才2960多天,不到3000天!这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紧迫感不仅来自时间的紧迫,更来自任务的艰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还有1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十八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定了路线图,指出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6大困难和问题。工作千头万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建设任务都很繁重。时不我待,时不我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场硬仗,十八大报告为经济社会发展号了脉,开了药方,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以分秒必争的精神抓好工作,抓好落实。四、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下载加快五个湖北建设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五个湖北建设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学习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

    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2020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对于确保如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古人对社会的期望;“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这是近代农民对社会的期望;而在......

    加强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精选5篇)

    加强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内容提要】 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在距全面......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学习胡锦涛十八大报告体会(33期中青班学员邓林波)本次中青班学习适逢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利用学习时间,认真研读了胡锦涛同志的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心得体会有哪些?必须要更加高质量的发展,抓住深巴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等,同时要保护好生态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巴马县高质量发展重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总结2020年[本站推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总结2020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以来,在县委、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