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内容提要】 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短短八年时间里,在重大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情况下,本文着重从社会建设的意义、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加强社会建设的途径三个方面做了基本论述,旨在说明当前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强社会建设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 键 词】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在不断加大。面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真研判社会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努力在社会建设方面创新体制、突破难点、改善管理、服务群众,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1、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就是将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相互推进,全面发展。过去我们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没有兼顾居民收入提高,单纯追求发展没去更多关注民生,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导致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以,小康社会仍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建设将视线转向民生,以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为根本目的,积极打造全面的小康社会。
2、成为新时期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抓手。社会建设主要是为改善社会环境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而从事的各种建设,包括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方面。社会建设最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它是我们党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重群众立场、树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保证正常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管理体系,切实提升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实效,保证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能够顺利进行。社会建设从改善社会环境,追求社会公平,体现社会平等的目的出发,协调处理各方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基本要求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确保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二、当前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生重视程度不高,改善力度不大。社会建设的提出就是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生问题。虽然国家每年出台政
策进行民生投入,但只是小修小补,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方面。教育不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方仍存在孩子上不起学、上学条件艰苦、学习食宿条件差、师资队伍不强等问题,并且个别教师还存在严重师德问题,对学生、家庭及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二是就业方面。就业压力大、工作难找。大学一味地扩招致使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近七百万;城镇化只讲速度不讲质量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失地农民或无业人员。毕业大学生、农民工和失地农民成为当前就业的主力军。三是社会保障方面。覆盖面不够宽,保障力度不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存在,主要表现为挂号难、药价虚高、报销比例不大、缺少大病救助制度、医疗卫生队伍薄弱等;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4—2—1”家庭结构的出现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对社会养老也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农村危房问题仍普遍存在。四是收入分配方面。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合理,垄断行业收入过高,服务行业收入过低,一线劳动者收入普遍过低,存在非法收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和群体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2、不稳定因素增多,公共安全频受威胁。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中国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改革势必会触碰到各类利益群体,所以现阶段也是各类矛盾冲突易发多发时期,各种可能引发社会安全和影响社会秩序的风险不断地累积起来。影响当前中国公共安全的问题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刑事犯罪。刑事犯罪中有80%左右是外来人口作案,以传统的盗窃罪和抢劫罪居多;除了传统犯罪以外,还有许多现代犯罪,如:出卖公民信息罪、拐卖妇女
儿童罪、猥亵幼女罪等,犯罪隐蔽性强,手段多样化,打击犯罪难度加大。二是人为性质的生产生活安全灾难。由于缺乏监管或应急机制不健全导致群体性事件易发频发,包括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校园安全事件;因行业不正之风,一些不法分子采取不正当竞争,甚至铤而走险做出损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如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问题等。三是转型期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社会转型使旧的社会制度和体制发生变化,这必然会损害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影响公共安全。当前的利益矛盾主要聚焦于贫富矛盾、干群矛盾、劳资矛盾三个方面。
3、社会管理对象日趋复杂,管理体制不健全方法落后。社会问题的存在,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干预和控制。社会管理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人口管理。包括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就业、居住、医疗、子女教育、权益保障等,还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老人的安全管理问题。二是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管理。包括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各类服务场所及社会闲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管控问题。三是虚拟社会管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从事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危害公众安全,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四是社会组织管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社会组织应运而生,社会组织开始多样化,对社会的服务作用日益显现。但有些社会组织存在情况复杂、参差不齐、管理缺失、权责不明现象。五是社区管理。社区化是今后城市和农村发展的方向。但现在社区最基本的服务功能缺失,行政化色彩浓厚,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居民参
与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六是社会管理体制落后,管理“缺位”、“越位”现象严重;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衔接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反复酝酿、不断发作,影响社会稳定。
三、加强社会建设的途径
1、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基础,基础稳固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最大限度的增加财政投入。要将每年全部新增财力用于民生事业,使每个人都能分享到改革发展的红利。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三是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积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失地农民、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四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力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短时间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基本覆盖所有从业人员,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加大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
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加强社会安全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保障。一是公安机关为主体,要经常性地开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对治安重点地区、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动城乡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坚持24小时治安巡防,对案件易发多发区域增设监控设备,提高人防、技防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情报信息、防范控制、快速处臵能力,提高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水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二是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全过程监控、技术保障、应急求援、职业危害等能力建设;深化煤矿、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等危险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治理,完善安全目标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做好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和救援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三是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深入开展“大下访、大化解、大稳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各级领导带头深入一线,重点关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设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发生,妥善处臵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其次,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臵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重点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二是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臵帮教工作双延伸,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三是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四是积极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五是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积极探索各类社
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积极探索政府整体改革战略的方式方法,形成国家权利与公共权力良性互动。加快社会组织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六是积极探索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充分发挥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彻底理顺政府、社区之间的关系,做到政社分开,使社区真正能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作者简介】
李乐 中共高陵县委党校教师 政治学助讲 主要从事党建理论、县情研究及科研工作。电话 *** 地址 高陵县南新街128号 邮编 710200
第二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叫全面从严治党。
●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严肃纪律就是治本。只要把纪律管到位、严到份,就能够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病树”必将减少。
●党的各部门和各级党委都要自觉承担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发现违纪苗头要马上去管,触犯了纪律就要及时处理,像啄木鸟那样,发现虫子,就及时啄出来,保证树木的健康,否则就是失责。
●把纪律和规矩挺到前沿是“三转”的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之五
以啄木鸟精神严格执纪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3-29 22:0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能否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做好纪律检查工作,取决于纪检干部对总体形势的驾驭和对工作任务的把握。要转变思想观念、跟上中央要求,找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定位,以啄木鸟精神,严明党的纪律。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叫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团结统一靠什么来保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体制,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我们党有8700万党员,纪律是要针对大多数的,还是只管少数人?毫无疑问,纪律就要管全部,否则从严治党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如果多数党员都“脱管”,只有严重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受到惩处,其结果必然是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长此以往,党员干部可能心存侥幸,对纪律浑然不觉,根本不把纪律当回事,视纪律如无物。“纪”在“法”前。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决定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的前面,让纪律和规矩成为不可触碰的底线。否则,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就无从谈起。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严肃纪律就是治本。只要把纪律管到位、严到份,就能够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病树”必将减少。要把纪律立起来,让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党纪这条红线,自觉做到敬畏纪律、遵守纪律。
“全面”就是管党治党要全方位、全覆盖。从严治党,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党组织都在其中、不能例外。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都要冲着纪律去,使党员受到纪律的刚性约束。党的各部门和各级党委都要自觉承担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发现违纪苗头要马上去管,触犯了纪律就要及时处理,像啄木鸟那样,发现虫子,就及时啄出来,保证树木的健康,否则就是失责。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构、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必须依纪监督、从严执纪,听到反映就打个电话问问,找本人谈话核实一下,让他写个材料说明情况,都能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这样才能把执行纪律抓细抓实。这不就是把纪律挺到前面、抓早抓小,不就是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吗?
把纪律和规矩挺到前沿是“三转”的深化。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把不该干的事交出去,把该干的事担当起来,聚焦主业,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三转”无止境,要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真正管住纪律,就是深化的方向。纪委既面对党员干部,又面对广大党员,监督执纪不能只管“极少数”,惩治几个腐败分子,必须在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上下更大功夫。要立足当前,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态度要坚决、震慑要足够,重点惩处“三类人”,让腐败分子收敛收手;还要着眼长远,加强纪律建设,实现监督执纪问责常态化,使纪律真正立起来、严起来。
广大纪检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认识、克服惯性,推动纪律检查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切实担负起从严治党的责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之一
形势决定任务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3-01 22:00
有什么样的形势就有什么样的任务。认清形势,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掌握规律、赢得胜利的条件。落实好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就必须冷静清醒、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形势,这样才能明确任务,把握正确方向。
重视分析形势,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我们面对的内外挑战中,最根本的还是来自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就是来自党内的挑战之一。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如果我们党不能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蔓延势头,任由其横行,就会丧失宝贵战略机遇期,最终将导致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动摇党的执政之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长期积累,解决起来也非一日之功。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深刻分析当前形势,系统论述了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强调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从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四风”问题面上有所收敛,但是病根未除,禁而不绝;近年来腐败现象趋于严重化,高压之下腐败分子有所震慑,但还在窥测。腐败滋生蔓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一些党委主体责任缺失,管党治党不力。有的被查处的高级领导干部在忏悔中甚至说,自己基本上没有党的观念,从来没感觉到还有党的组织存在。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管党治党、重构政治生态的任务相当艰巨。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必须贯穿到党的建设各个环节。
形势决定任务,也决定着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现阶段的目标任务就是遏制,要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工作重点就是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三种情况同时具备的是重中之重。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要治标、也要治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五次全会工作报告开宗明义,标题就强调“依规治党”。依规治党首先要扎紧制度的笼子,深化纪检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建设。形势是严峻的,承诺是有力的。只要全党一起努力,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把中央的要求一项项落实下去,我们就一定能从严峻复杂的形势中走出来。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之二
遏制的目标决不能动摇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3-09 01:24
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任务尚未完成,这个目标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对此,必须冷静清醒,保持政治定力。
我们对反腐败形势的认识是在长期实践和斗争中不断深化的,遏制的目标也是逐步明确的。1993年,我们党首次提出,反腐败斗争形势是严峻的,要坚决“制止”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基于这一判断,中央决定中央纪委和监察部合署办公,中央纪委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对党中央全面负责。这是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目的就是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十六大,把纪委“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写入党章。十八大后,党中央审时度势,在“依然严峻”基础上,增加了“复杂”二字,这是我们党对形势认识的深化。查办的腐败案件、信访举报的线索、巡视和审计发现的问题、严重违纪违法者的自我忏悔,都有力印证了中央对当前形势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经过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四风”面上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在,有人仍不把中央的禁令当回事,不知敬畏、依然故我,暗地里搞奢靡享乐,接着玩、接着乐,个别人打高尔夫成瘾。从近期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看,违纪干部没一个是照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去做的,全当了耳旁风。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有的党组织党内生活不严格,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放松甚至放弃对党员干部的管理,造成思想滑坡、自由散漫、不守规矩,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大打折扣。有的领导干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意识严重丧失,甚至变着法子规避组织监督。无数案例表明,领导干部往往是从违反纪律开始、进而违法。改进作风、严明纪律,依然任重道远。
与十几年前相比,腐败问题的严峻程度和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有的地方和单位一把手连续发案,窝案、串案、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滋生蔓延;权力寻租、设租领域不断扩散,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工程项目等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行业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也渐渐成为腐败多发区。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交织,买官卖官、跑官要官,带病提拔、带病在岗问题屡禁不绝,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严重拉票贿选;有的领导干部一家两制,国企领导亲属“靠车吃车”、“靠船吃船”,靠什么吃什么,一人当官、全家发财,一人出事、拎出一串。更为严重的是,腐败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互交织,有的人既被围猎又搞围猎,官官勾结、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热衷于和有特殊背景的人交结,拉帮结伙、人身依附;在政治上当“两面人”,搞小圈子、耍阴谋诡计。这些问题严重恶化政治生态,反腐惩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严峻”有目共睹,“复杂”更是现阶段的特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只有进行时,必须踩着不变的步伐,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干下去,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之三
认识决定行动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3-15 22:00
形势认识不清,任务就难以落实。“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就是“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具体表现。如果看不清这个形势,就认识不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行动,也就不会那么自觉、坚定。
形势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认识形势要能“高得上去”、“低得下来”。“高得上去”是准确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低得下来”就是能紧密联系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剖析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有的领导干部在学习讨论时言辞热烈,讲“中央对形势的判断高屋建瓴、寓意深刻、坚决拥护”朗朗上口,成了套路,但一开完会就忘了联系自身实际,分析本地区、本部门情况,结果把中央要求悬在空中。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判断,针对性和指导性很强,是从无数个案例中抽象出来的,是有的放矢的。如果不把自己摆进去,密切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就会讲别人问题成堆,说自己就拍胸脯、打保票,把别人摆进去、把自己摆出来。这是对中央精神和要求的抽象肯定、具体否定。
认识上不去,行动就跟不上。什么叫从严治党?就是眼睛里要有事,伸长耳朵、瞪大眼睛,决不能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是写文章,不能空论,要见诸行动。分析形势不能照抄照搬中央的提法,搞成千篇一律的“文章”;不能只谈“庸懒散”,不谈“四风”和腐败;不能只谈下面的问题,不谈自身和领导班子的问题。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既有定性判断,又有个案剖析;既有一般性、普遍性认识,又要分析到具体的人和事,特别是要对本地区、本部门发生过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自身特点,对症下药。
认识决定行动,行动就要具体。“四风”泛滥、腐败蔓延,潜规则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落实到位。“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是套话,更不是念一念稿子就完事的,而是要硬碰硬地落到实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现在仍有一些领导干部认识上不去,等待观望。早跟上早主动!要切实增强忧患感、紧迫感,管党治党要管到位、严到份。今年,要在巩固深化省一级落实“两个责任”成果的基础上,把责任压到地市一级和国有企业。党委书记要做管党治党的书记,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书记。
只要各级党委旗帜鲜明,把责任扛起来,态度硬起来,纪律严起来,我们就一定能赢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这场输不起的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之四
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纪律挺在前面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3-22 22:00
“四个全面”是我们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从严治党就要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让纪律立起来、严起来,保证党在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我们党始终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把我们党建设好,才能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治国理政、兴党兴国的新高度,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从严治党、严明纪律的要求,他所列举的“七个有之”、“五个比如”等等,都是从当前现象和案例中抽象和总结出来的。如果我们8700万党员的党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怎么能够带领13亿人民应对复杂局面的挑战、实现奋斗目标?
管党治党靠什么?靠依规治党、严明纪律。纪律就是管党治党的尺子。纪委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必须回归本职、回归“原教旨”,把纪律挺在前面,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现在存在一种倾向,纪委只重视查办大案要案,只要领导干部不违法,违反纪律就是“小节”,就没人管、不追究,忽视日常监督执纪。这既是错把法律当作了尺子,也是错误的政绩观,放松了对党员的要求,损害了党纪的严肃性,造成我们的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无数案例表明,领导干部“破法”者,无不从“破纪”始。纪委就要用纪律衡量党员干部行为,守住纪律这条底线,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发现苗头就及时提醒、触犯纪律就及时处理,绝不能养痈遗患、放任自流。
纪委不是党内的公检法,纪检工作也不是抓小偷,我们的职责是依“纪”进行监督执纪问责。现在,有的领导干部根本不把违纪当回事,也不知纪律为何物。纪委不能不知不觉退到法律的底线上,比如把有的干部档案造假当成是“小错误”,认识不到这就是欺瞒组织;买官卖官也不仅是行贿受贿,这首先是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行为;被组织调查后不主动说明情况,反而转匿赃款赃物、订立攻守同盟的,就是对抗组织调查。纪委就是要用党章党规党纪去对照违纪干部的行为,突出执纪特点,把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作为重点,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体现纪律审查的政治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员干部敬畏纪律、遵守纪律。也只有这样才叫名正言顺。
纪检干部要转变观念、把握大局。我们要把握党风廉政建设的“树木和森林”,就要用从严治党的尺子来衡量“森林”,不能满脑子都是线索和案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央纪委把案件室改称纪检监察室,案件线索规范称为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都不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职能定位的深化,有实实在在的内涵。纪律审查也要服务于目标任务,创新方式方法,按照不同的违纪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置方式,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混同于处理少数有严重问题的干部。发现违纪就要及时处理,该处分的予以处分,该降级的予以降级,这应成为纪律检查工作的重头,而立案审查、移交司法则应是少数。红红脸、出出汗,扯扯袖子、咬咬耳朵,警示谈话、纪律诫勉,都要成为我们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抓早抓小,跟上中央的要求和工作部署。
纪律检查工作就是政治。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从严治党的论述,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创新方法,把全面从严治党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担起来。
第三篇:加快五个湖北建设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五个湖北”建设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李鸿忠
2013年第1期 ——领导专稿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研究部署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和明年经济工作。下面,我代表省委常委会讲五点意见。
一、全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
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讨论审议省委、省政府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省委、省政府结合湖北实际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省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的重要举措。与会同志要认真讨论审议,修改完善通过后在全省推进实施。
1、“五个湖北”建设的总定位,就是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湖北版”,目标就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强的湖北。“五个湖北”内容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目标一致、要求一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北实践。
2、“五个湖北”建设的总任务,就是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质就是把湖北建成人民富裕幸福、社会和谐文明的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对全国提出的总体要求。湖北有条件、有能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全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贡献。按照我省“十二五”规划和当前的发展态势,2013年到2020年间,经济发展可以按照年均增长10%的速度来预期和部署。如果按不变价计算,到2017年GDP总量可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3万亿,到2020年将达到4.3万亿。如果按每年物价上涨3%的可变价计算,到2015年就可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将达到5.9万亿。因此,我们有条件、有可能提前2至3年完成翻一番的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奋进,力争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五个湖北”建设的核心,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湖北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思想行动指南。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五个湖北”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富强湖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湖北”;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快建设“法治湖北”;加强文化强省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提升精神驱动力、文化影响力、生态承载力,加快建设“文明湖北”;把民生幸福作为科学发展之本、和谐发展之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幸福湖北”。
二、竞进提质,推动湖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按照“竞进提质”的总要求,谋划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省委、省政府确定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总要求是“竞进提质”。根据这一总要求,明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工作目标按12%安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工作目标按15%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工作目标按25%安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
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下降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以国家下达的任务为目标,坚决完成任务。这个计划的安排,体现了“竞进提质”的基调,体现了积极进取的要求。
2、“竞进提质”突出“竞进”,落脚在“进”。中央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我们之所以提出“竞进提质”,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符合中央精神。第一,“稳”是国家宏观态势,“进”则各有千秋。“千秋”如何,取决于各地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而确定的“进”的进度。中央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对东、中、西部发展的要求、期望和支持力度有所不同,湖北属于应该“进”得更快一些的地区。第二,“稳”是国家宏观全局,在这个全局总量中,湖北的份额应占得更大一些。因为湖北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不应只承担平均任务,而是要承担更重的任务。这是中央在全国布局中对湖北的期望和要求。二是符合湖北的省情实际。第一,湖北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发展不够是湖北最大的实际。我们在前期打下的基础上,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速度应为全国均速以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10年中,湖北大约要以全国平均水平150%的速度,才能体现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要求。第二,湖北目前正面临“五局”之势,改革开放的“棋局”轮到湖北,国内外经济格局的转变凸显湖北,中央的布局器重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战略体系“谋局”湖北,中气十足的“势局”效应激活湖北,东风正劲、箭已满弓,有条件“竞进”。“竞进”之势已经形成,确定“竞进”基调,是应时顺势之举。
3、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艰巨任务,应对新形势下经济工作攻坚克难的挑战,必须“竞进”。
其一,转变发展方式之“变”不是顺其自然的“自变”,不是舒舒服服的“顺变”,而必须是以进求变、以进得变、竞进促变。“质”具有积累性、层次性、渐进性的特点,事物的“量”和“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必须是一个“竞进”的状态,没有“竞进”的努力,没有“量”的增长,提升质量就是一句空话。一般的努力、平均的要求,是达不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要求的。经济发展如同种庄稼,不去耕耘,难有收获;不经春华,难有秋实。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做懒汉。我们今天讲的“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我们今天讲的“进”,不是大起大落,而是着眼长远,永续发展。
其二,翻越发展新门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竞进”,否则就会止步“门槛”之外,就会跌入“陷阱”之内。这一轮经济下行的压力,既有经济运行短期效应,更有经济发展方式大调整大转变的长期因素,不是简单应对就能挨过去的。经济下行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战略性的任务,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荆丛中的前行”,不“竞进”,就寸步难行。
4、“竞进”是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落实。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要科学分析,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以“竞进”落脚。
其一,激流行船,不进则退。我们已形成激流行船之势,“竞进”之舟才能稳,“稳舟”必漂,“稳舟”必退。湖北的老现象是“热得慢、冷得快”,如果求稳,必定形成“退势”。简单求稳,为稳而稳,就会在消极等待中破坏“稳”的局面,在无所作为中失去“进”的机遇。大冶市今年冲刺“全国百强”成功,就充分体现了激流勇进、竞进开拓的精神。
其二,物竞天择,稳将不保。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需要“竞进”。明年,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增长、防通胀、倒逼经济质量提升。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努力获得更大的份额、得到更大的支持;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中,我们要以优良的项目、积极的努力,得到更大的“蛋糕”、获得更多的支持。我们这种“竞进”之策,就是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的优化性的贯彻落实,是对“稳中求进”政策的积极执
行,其效果就是在中央的总盘子内、总框架之下获取更大份额,作出更大贡献。
三、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要点和重点
1、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两个纲要性要点。明年全省经济工作要在保证GDP增长,进一步做大“蛋糕”的同时,把握两个纲要性要点,即绿色GDP和民生GDP。
一是绿色GDP。绿色GDP是“核心GDP”,是科学发展的“增加值”,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GDP;第二,是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GDP;第三,是创新驱动增长的GDP;第四,是可持续增长的GDP。
二是民生GDP。民生GDP是“根本GDP”,是体现经济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GDP,是体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增加值”,内涵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追求就业率高的GDP;第二,是追求人民收入同步增长的GDP;第三,是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福利的GDP;第四,是完善社会保障的GDP。
2、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五个重点。
一是更加突出农业“重中之重”的地位。湖北是农业大省,做好“三农”工作,是底线,是责任,是优势,是发展空间,也是重大课题。要用总书记强调的“底线思维”来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根产业”,作为保底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要结合湖北省情,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保粮食、强基础、兴加工、增收入、新农村”的思路,加大落实推进力度。第一,保粮食。今年我省粮食实现“九连增”,但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就对粮食生产有丝毫忽视和放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千方百计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第二,强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增长、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更是明年国家加大公共投资力度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水利建设、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兴加工。农产品加工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是我省战略性产业。今年我省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产品加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要进一步发挥我省农产品加工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进一步壮大农产品加工规模,让更多的人“吃湖北粮、喝长江水、品荆楚味”,在21世纪再现“湖广熟、天下足”的新局面。第四,增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和落脚点。要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多种渠道,营造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农民增收。第五,“新”农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措施,“新”农村的面貌,“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新”农民合作组织机构,“新”农村社会管理,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是进一步做大做实做强投资。中央强调,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但是在湖北,投资既是关键,也是基础。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底盘”还很小,投资需求的空间还很大。没有这个“基础”和“关键”,就没有支撑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底盘”。要把投资需求既作为“关键”又作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实,要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打牢“硬支撑”,这是湖北发展阶段的历史性任务,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须臾放松的紧要任务。不仅在明年,而且在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这一项工作都要始终抓紧抓牢抓实。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城镇化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省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巨大增长点,是“四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要按照“党政主导、群众主体、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体制创新”的思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去推进,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党委、政府是责任主体,要深入研究城镇化问题,将科学的顶层设计与积极的推进举措结合起来,搞好规划,制定政策,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农民是“化”的主体,“化”得如何,关键在产业。要坚持产城融合、以业兴城、以业“化”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农民“化”成新市民。要借鉴经验、遵循规律、踏踏实实、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四是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没有现代制造业,经济就强不起来。我们要以制造业之“强”,奠定工业强省的基础,构建工业强省的主干。坚持“以用立业”,抓科学技术的应用转化;发挥湖北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抓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挥湖北制造业优势,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做大做强湖北经济的“硬脊梁”。
五是加快培育壮大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强省必先强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家是市场海洋中的“蛟龙”。企业能扩展一个经济体、经济单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资源,分散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将要素变成产品,将资源变成财富;企业能凝聚无数生命个体,形成累积倍增的经济能量;企业能超越个人生命,形成长盛不衰的法人实体。实现这一切的,是企业的掌门人,即企业家。企业数量规模不够,特别是竞争力强的大企业还很不够,企业家资源稀缺,是湖北经济发展最致命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是增强湖北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将此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既抓项目,又花大力气催生企业、服务企业;既抓产业,更重视企业家的培育。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改革开放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持续活力和不竭的“红利”所在。
1、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切实更新理念、转变观念,突破头脑中存在的束缚改革开放创新的藩篱,收获改革创新的“思想红利”。新思路、新思维、新突破、新天地、新领域,都来源于突破头脑中的藩篱。解放思想,更新“软件”,我们将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2、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根本原理,按照适应中国国情和湖北省情的思路,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标准,按照提高效率的要求,大胆改革和转变那些不适应形势、不利于发展、影响发展甚至阻碍发展的机制、体制、机构、制度,收获体制机制创新的“制度红利”。
以上两笔“红利”,不需要硬投入,而获利极大;以上两笔“红利”也需要大投入,即投入改革创新的勇气、魄力、智慧、胆量,投入革故鼎新的精神。我们要以精神大投入获取发展大收益。
3、继续推进科技体制创新。要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收获自主创新的“科技红利”。我省科技资源富集,但“科技红利”拿得不够,瓶颈制约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够,导致科技优势局限于资源要素层面。企业和企业家需要科技,科技需要产业化,这两端之间的“金桥”就是体制机制创新。我省同全国一样,正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任务。这一“陷阱”,实际上是达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后,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门槛”。跨越“陷阱”、翻越“门槛”的通途,就是科技创新这座“金桥”,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4、继续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在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的情况下,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收获“开放红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收获的最根本“红利”就是“开放红利”,其它都属于次生“红利”。近两年,中央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这与扩大开放并不矛盾。扩大内需是构成需求动力的结构比重调整,主要是增量的概念。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减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不仅产生外需,更重要的,开放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是加快推进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外需与内需已融为一体,没有单纯的内需,也没有单纯的外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互动提升。第一动力是开放,不开放、不国际化,我们的内需也会在发展层次、竞争力水平上难以为继。因此,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先导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努力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统一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乘十八大的浩荡东风,将精神力量转化成物质力量,转化成工作能量。在这里特别强调,要按照中央要求,围绕顺民意、抓落实、出成效,切实转变作风,进一步增强全省干部队伍推动工作的“正能量”。
1、提高能力增能量。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抓经济工作的能力,增强推动经济工作的“正能量”。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水平。科学化就是按规律办事,熟悉工作所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善于对症下药,工作符合规律、科学理性、方法对头,这样就会形成工作的“正能量”。否则,只会马马虎虎、模模糊糊,到处奔忙、收效甚微。不熟知规律、缺少章法,工作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削弱“正能量”,甚至产生负作用。比如,不遵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使搞成了项目,不但不是正效应,还会造成环境、生态和人民利益的损失,这就不是“正能量”。再比如,我们目前比较熟悉的经济工作的方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距离。我们现在的工作大多数抓的是供给,比如抓产业、抓项目、抓投资,都主要是抓供给,对于抓需求特别是扩大内需中的消费需求,我们还比较生疏。要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华山一条路,学习、学习、再学习。
2、转变作风增能量。狠抓作风转变,向作风转变要“正能量”。现在,由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文牍主义等问题作怪,我们在精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付出,很多被浪费掉,无端地消耗掉。文山会海、奢侈浪费、迎来送往、过度评检,导致推动经济发展的“正能量”大打折扣。一方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感至极,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有些地方形成了不良作风盛行的小气候,木匠戴枷,自作自受,还做枷让他人难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切中时弊,抓住要害,对症下药,颁行八项规定。省委也出台了实施意见和细则。我们要乘东风,狠下决心,下狠力、出重手,切实解决作风问题。一方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等级,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另一方面也把各级干部从“枷锁”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财力、物力用于工作,敢于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抓实干,产生更多的“正能量”。在这里,我代表各位省委常委郑重承诺,带头执行中央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细则,请全省干部群众监督。
3、强化“气场”增能量。继续营造全省团结务实、激情奋进的“湖北气场”,进一步提升中气十足的“场效应”,焕发出更大的干事创业、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正能量”。气可鼓,不可泄。干部群众的激情信心是“正能量”,一个地区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是“正能量”,一个地方心齐气顺的氛围是“正能量”,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是“正能量”。我们要珍惜呵护、加以放大,贡献“正能量”,聚合“正能量”,强化“正能量”,以“湖北气场”成就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湖北现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北实践”。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东风,振奋精神、乘势而上,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克难奋进,为全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本文系李鸿忠同志2012年12月30日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四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2020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对于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在2020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就要既增强忧患意识、看到风险挑战,又要坚定必胜信心、看到有利条件,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充分把握我国经济拥有的巨大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实现明年预期目标,并不轻松。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各部门和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同时要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明年,要继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对全国而言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也是对全国而言的,并不要求每个地区都翻番,也不意味着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根据自身实际完成既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不要在数字上层层算账、层层报账,更不要弄虚作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中国人民将书写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是明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区各部门要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第五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
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同志们!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
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