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3:2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第一篇: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成因原理: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2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3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CO3--;

H2O + CO2==H2CO3 ;

H2CO3==HCO3--+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

H+ + CaCO3==HCO3- + Ca2+(第二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发展阶段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地下岩溶

1.溶洞的概况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

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

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3.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

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第二篇:阳春喀斯特地貌考察实习报告

阳春考察实习报告

1、实习的目的和地点

①、通过学习切身感受阳春喀斯特地貌和山川的秀美,并实际认识一些关

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增强学习地理学习的兴趣。

② 考察剖析实习区域利用地理学理论和思想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过程

中典型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培养学生作为地理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

③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野外自然地理研究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组织中学生

地理课外活动或参加地理调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2011年4月14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阳春市潭水镇凤来村和阳春国家地质公园春湾石林考察喀斯特地貌;马水镇石菉参观了蓝铜矿和孔雀石的采石场的旧址。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清楚理解了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表露出来的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蓝铜矿、孔雀石的形成和应用价值。

一、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在地面主要是地表流水溶蚀和侵蚀。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形成了溶洞。

这样的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的石灰岩分布集中而广泛。广东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粤北地区,即清远北部和韶光东北部,还有就是粤西地区,包括阳春、罗定、肇庆等地。

阳春市潭水镇凤来村和春湾喀斯特景观是典型的岩溶地貌,这些岩溶地貌主要是晚生古代中的中期石炭纪和后期泥盘纪,构造阶段是泛大陆形成时期,从天山造山期到广西造山期是演化,从而地壳上升为陆。在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山区,溶蚀作用较强,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可溶性岩石被破坏和改造。

在阳春见得最多就是地表岩溶形态,有大部分的峰林和孤峰。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岩溶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但是峰丛和峰林也有很大的区别。峰丛是一种连坐的峰林,基部的相对高度超过峰林部分想多高度。峰丛是由岩溶说的垂直渗入溶蚀扩大而成。峰林是峰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当峰丛之间进一步溶蚀向深处发展,知道水平流动带,这是地下河可能初露成地表和,是侵蚀作用加强,峰丛基座被切开,相互分离成峰林。孤峰是孤立的石灰岩山峰,有峰林进一步发展而成,相对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孤峰是地壳相对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岩溶山峰发育到后期的产物。

由此说来,阳春喀斯特地貌是成年期的峰林想老年期的孤峰发展,现在正处于地貌的晚年期。很多孤峰开始出现。

喀斯特地貌会对土壤造成石漠化,这是荒漠化在岩溶地区的一种表现。石漠化是在岩溶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是植被遭受严重破环,加之坡陡,引起严重的土壤侵蚀,从而导致岩体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的演变过程。这种情况在春湾喀斯特地貌风景区表现特别明显。

春湾的龙宫岩就是地下岩溶形态,溶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规模大小不一,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洞内还有穿山式地下河,这类地下河与地面河水面一致,一般式连接梁祥林溶蚀盆地中地表河的通道。

二、上面是凤来村和春湾的喀斯特地貌,还有马水镇的石录的蓝铜矿和孔雀石。

蓝铜矿是一种碱性铜碳酸盐矿物,也是石青。它常与孔雀石一起产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中。蓝铜矿可作为铜矿石来提炼铜,也可作蓝染料,还可以做成工艺品。马水镇之所以有这样一个铜矿,春合水位于吴川—四会北北东向构造带,邻区有石碌铜矿、网山钨矿等,具备一定成矿条件。石菉铜(钼)矿床是属于接触热液交代矽卡岩型铜(钼)矿床。

蓝铜矿石做宝石不耐用,硬度低,不能长时间保持好的光泽,只能用做串珠和胸针。也用于雕刻各种礼拜用品和装饰品,壁炉和桌面镶嵌等。铜绿的主要应用是制烟火、油漆、磷毒解毒剂等等。

二、实习心得体会

在实习进行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脑子里没有像样的知识网络,由这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令到同学处处碰壁。在野外观察,信息量繁重,干扰条件太多,自己没有坚硬的理论来作为依托是根本不行的。虽然旁边有老师的细心的讲解,可是在野外还不像在教室,书本就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翻查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一旦知识点反映不过来,再加上野外实地中必须去掉相当大的一部分无关的现象,才能从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同学来讲,没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做铺垫,无怪会对老师的启发询问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野外实地观测,一个观察点和下一个观察点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每个点都有其特殊的成因,构造,形态,以及以后将会产生的变化等等,所以对于每一个观察点的记录与测量都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得到结论都是至关重要。

通过这次考察,深刻理解了《地质学与地貌学教程》中的岩溶地貌,除了课堂上的学习,还有课外的考察,利于我们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利用这次考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09地理一班

组员:杨鸿辉 毛琬玲 黄萍

练海琪 罗素映 李英

第三篇: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

摘要:喀斯特地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分布广泛,其类型众多,分类标准不一,发育形成理论也有多种说法。本文从克斯特地貌的分类、发育形成理论、在中国的分布、旅游价值等方面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简单介绍。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对喀斯特地貌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关键词 : 喀斯特地貌 ;分类 ; 发育 ; 分布; 旅游价值定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

[1]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分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

2.1按其发育演化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2其他角度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

[2] 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形成理论

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相继提出了“循环演化论”;“渐进演化论”;“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同时态系统演化

[3]论”;“时空演化论”等;下面就这些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3.1 喀斯特地貌的循环演化论

国外一些学者把喀斯特演化归纳为“幼、青、壮、老”四个发育时期,也就是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形成喀斯特地貌循环演化论。这一论点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演化规律,其演化动力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

3.2 喀斯特地貌的渐进演化论

[4][5]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何宇彬、张世从等学者强调了新构造运动和水文网的控制

作用。认为由于不同地貌的水动力条件各异,导致了喀斯特组合形态的有序分布。

3.3 喀斯特地貌的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新构造运动的上升或下降性质为主导思想,用上升速度和剥蚀速度的均衡对比关系来解释现阶段的各种峰林喀斯特的成因,分析其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认为上升

速率大于剥蚀速率时发育为峰丛,当两者接近时发育为峰林。

3.4 喀斯特地貌的同时态系统演化论

该理论认为卡斯特地貌的时态及形态有一定的配关系,在相同时期发育的喀斯特组合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如桂林地区峰从洼地与峰林平原共存于一体,互相配置,表现出喀斯特的“同期异形”。

3.5喀斯特地貌的时空演化论

该理论主要认为喀斯特的发育和演化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喀斯特发育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空间有序的分带性。中国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其分布[6]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4.1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与分布

4.1.1 普通地表喀斯特地貌

普通地表喀斯特地貌依据侵蚀的程度不同包括:溶沟、石芽、天坑、竖井、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等。这一类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喀斯特地区较为常见,但形成形态各异的像形旅游资源则较为少见。“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云南地区的石林也

是少有的形态奇特的石芽群。

4.1.2 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在世界喀斯特地貌中出现不多。可以形成很好的旅游资源。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4.2 地下溶洞喀斯特景观

地下溶洞喀斯特景观包括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石锅和边槽等。这一类地貌形态多样,是一种易开发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如湖南的黄龙洞、云南的燕子洞等。[6]

4.3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分布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有广东肇庆七星岩、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贵州黄果树瀑布、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湖南武陵源黄龙洞、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风景区、浙江姚琳仙境、江苏宜兴石岩溶洞、山东济南趵突泉、北京十渡和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吉林同化鸭园溶洞等喀斯特地貌的旅游价值

5.1 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喀斯特地貌奇特的自然景观。由于岩

性、气候和构造等条件的不同,喀斯特发育的类型和形态亦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发育以峰林、峰丛和孤峰为主;“万千石笋拔地起,森严刀剑指向天”的云南石林则以剑状石牙为主。此外,还有神奇虚幻的地下溶洞、千姿百态的洞内沉积物等。[7]

尽管喀斯特的形态众多,所处地域不同,景观组合也各不相同,但从景观特色、竞争和环境特点等方面加以归纳总结,喀斯特地貌景观具有下述两个方面的特点。

5.1.1 艺术性、神秘性的完美结合是喀斯特景观的基本特点。

以山美、水秀、洞奇、石怪而在各种地貌景观中独领风骚的喀斯特景观常使人对自然塑造之力及其产物的奇巧形体产生莫测高深之感,寄予神话的意境。例如广西桂林漓江,峰峦叠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跹,如锦画;四川黄龙,数以千记的池沼,彼此牵缬,形状各异,池水滢红漾绿,被誉为“人间瑶池”;溶洞地下世界更是把山水风光、人神鸟兽、奇树异花融为一体,将现实形象与虚幻意境(似人似仙似景似物)相结合,融山水风光于一体,集水早世界(洞)于一地,把你带入一个真正缩微了的梦幻、美妙但又是现实的世界。

1.1.2 景观的多样性和配套性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在长期的、特定的地质环境下发育成的,往往具有景观多样、配套性好的特点。特有的地下洞穴系统和多姿多彩的岩溶堆积物、景象万千的地表形态等既体现了空间层次的多样性,也令不同景观互相映衬,极大丰富了其景观内容,体现了一种集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的景观属性,具有极高的观赏、科普教育、特种旅游的功能。喀斯特地貌景观起伏的地表、嶙峋的怪石、深邃的峡谷、峭立的悬崖和深渊的落水洞、神秘的洞穴和潺潺溪流,这种环境已成为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等旅游爱好者的理想选择。

[8]5.2 喀斯特景观旅游价值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遗产,是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和极品资源。喀斯特地区奇特的山形、神秘的洞穴、清秀的水域与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其它人文景观结合,已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旅游业的支柱品牌;待开发的潜在资源多,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品牌。资源据统计,全国以喀斯特景观为主或为辅的景区约占景区总数的30% 以上,其中国家级景区中喀斯特景区占总数的36%,近年更有上升的趋势。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喀斯特旅游资源分布地区,多是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发这些资源是使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研究、评价、开发与保护喀斯特旅游资源,科学、健康地发展旅游业是学术界、旅游界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地区政府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喀斯特地貌资料

[2]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6%80%E6%96%AF%E7%89%B9%E5%9C%B0%E8%B2%8C

[3]邹成杰,何宇彬合著.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问题初论中国岩溶 1995.3

[4]张寿越,何宇彬合著.中国岩溶研究(第七章).科学出版社,1987

[5]张世从.黔南岩溶发育桂规律的探讨.中国岩溶,1984(2)

[6]丁晨,沈芳合著.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分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9

[7]赖良杰,彭东合著.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中国岩溶》2003.12

[8]陈安泽.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划分及旅游价值初步研究.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

第四篇:永安实习区喀斯特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永安实习区喀斯特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学院资环学院 地理科学郑宝云 学号080904045)

(指导老师:李建成(教授),陈大涌(高级实验师))

摘要:在对永安实习区喀斯特地貌专题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貌的成因,认为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是喀斯特地貌成因的基本因素。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我们了解永安石林风景区以及十八洞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征和成因。这两次均为永安著名的风景区,如果当地政府对这两个地方进行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对永安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地貌成因,地貌特征,永安实习区

正文

引言:通过9月17日地貌野外实习,我们在永安石林风景区观测和描述喀斯特地貌主要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说明地貌的成因以及作典型的地质素描图。以及在十八洞进行观测和描述地下喀斯特地貌。这两个实习区让我们对永安喀斯特地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⒈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东经116°56′―117°46′,北纬25°33′―26°13′;地理坐标X:27―45,Y:67-93公里,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

永安市是福建省中西部的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是鹰夏铁路的必经要冲,全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除鹰夏铁路外,还有永安至福加、永安至福建水泥厂铁路、以及永安至泉州、永安至清流永安至闽西诸县的公路、其它次一级公路贯穿全区,故交通十分方便。

永安地区是我国华南区典型的低谷丘陵区,全市山脉连绵起伏,一般在800米至1100米以上。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区河谷水系十分发育,主干河流为沙溪,上游称九龙溪,支流称文川溪,其它大小河流沟谷遍布全市,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永安地区属华南地区比较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以上,最高气温达41℃,最低气温为—7.6℃.全年以7月份气温最高。全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1700毫米。一般三月至六月为全年的雨季。

永安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除了有十分丰富的水力资源外,尚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以煤、重晶石和石灰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加福、丰海、李坊和坑边一带,其中李坊重晶石矿为我国华南地区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坑边石灰石矿是上市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水泥)的主要矿产地,该地区是福建省主要的矿产地之一。此外,由于全市90%以上的地表均被植被所覆盖,因此,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上市公司永安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永林股份)的主要原料产地。

永安也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有福建水泥厂、福建维尼纶长和永安火电厂、永安机电厂、永安造纸厂以及加幅煤矿、丰海煤矿等。此外,近年来大小乡镇企业,如竹木器加工、小五金等蓬勃兴起。农业生产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小麦、甘蔗、烟叶、竹笋等。

此外,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也占有相当的地位,闻名省内外的主要旅游景点秀丽的桃源洞很石林风景区,尚有众多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如十八洞、石洞寒泉、黑风洞、小淘的甘露洞等。

此次实习区位于永安西北13公里的大湖镇,附近有新石林、翠云洞、寿春洞、十八洞、石洞寒泉六个景片。其中我们将对石林和十八洞进行野外实习。这里耸立着奇形怪状的石柱196座,最高的36米。怪石拟人状物,千姿百态,有巡山怪面人、霸王别姬、麒麟童子;有灵猴捧桃、双龙出洞、五鱼戏水、古钟悬挂,以及惊人石、朝天笏、望天星等,维妙维肖,1

栩栩如生。石林中有一巨大峭壁,长约200米,高50米,壁面经千万年风雕雨蚀,宛若敦煌壁画,耐人寻味。经有关专家考察认定,鳞隐石林规模仅次于著名的云南石林,堪称全国第二,有“福建小桂林”称誉。鳞隐石林地下有溶洞,称“冰室”,方圆数丈,可容百人,盛夏入内,暑气全消。室内钟乳千姿百态,饶有情趣。.⒉实习区地貌特征

⒉⒈地表喀斯特地貌

⒉⒈⒈溶沟和石芽

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发的表面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作用,是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一些石制沟槽,称为溶沟,相邻溶沟之间的凸起的石瘠,称为石芽。溶沟和石芽的高差从几米到几十米或更大。当石芽和溶沟连成一片,构成广阔的性面时,就称为石芽地。

裸露在地面的石芽因形态不同分成山脊式、石林式及车轨式。山脊式式芽高度不大,一般高1-2m,但分布普遍,形态非常尖锐,呈尖刀状或小山峰状;式芽式比较高大,高度可达10m以上,形态呈笋状、柱状、剑状、菌状等等;车轨式和棋盘式式芽成平行或方格状排列。

⒉⒈⒉溶斗与落水洞

地表水沿着稠密而垂直的裂隙向下渗透,在渗透过程中对周围岩石进行溶蚀,有时伴随有冲刷、塌陷,使地面形成漏斗状洼地,称为溶斗,其深度由几米到几十米,直径由几十米到几百米,漏斗成群分布的地方,地面呈蜂窝状,贵州的梅花山即以地面不满漏斗状如梅花而得名,漏斗大多分布在高原,斜坡或分水高地下。溶斗是现代喀斯特作用的产物,起着汇集地表水的作用。

落水洞是喀斯特地貌地区从地表通到地下溶洞,也叫消水洞,一般口径不大,但深度却很大,可达几十米或几百以上。落水洞是地表水沿着裂隙进行溶蚀和冲刷作用使其不断扩大而形成的,也可由地下水道和溶洞顶部崩塌而形成的,按其形态可分为两种:裂隙状落水洞,形态狭长,作一定倾斜和曲折向地下延伸,这种落水洞分布最广;井状落水洞,开状似井,它的深度和宽度都很大。在落水洞发育的地区,地表往往缺水,但落水洞有时却成为寻找地下水的标志,因为有的落水洞与地下河道相通,可以在地下河道适当地段或出口处筑坝修建水库,引水灌溉或用来发电。

⒉⒈⒊盲谷和干谷

盲谷和干谷是河流作用下的谷地。干谷是喀斯特地区往昔的河谷,但现在已经无水或仅在洪水期有水活动,成为遗留谷地。河流干涸的直接原因是喀斯特潜水面降低到河谷以下,因此使河水潜入地下,成为伏流。引起潜水面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地壳上升和喀斯特作用向地下发展以及地下河袭夺地表河流上游,使它的下游变成干谷;曲流河段因地下河的裁弯取直也同样会产生干谷地貌。

盲谷是一种死胡同式的河谷,前方常被陡崖所挡,河水从崖下落水洞潜入地下,变成地下河。盲谷前端的落水洞还会往上游迁移。

⒉⒈⒋峰从、峰林和孤峰

峰从是一种连座峰林,顶部的山峰分散,基部相连成一体。峰从一般位于山地中心部分。峰林是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峰林一般在山地边缘。孤峰,是指散落在溶蚀谷地或溶蚀平原上的低矮山峰。锥状孤峰的顶部小,基部大的山峰,峰脚坡积物较多;塔状孤峰如圆柱形,山坡陡直;单斜状孤峰的山坡两侧不对称,一坡陡峭而另一坡和缓。

⒉⒉地下喀斯特地貌

从岩石裂隙和落水洞向地下深处渗透的水,在向下渗透的同时也对周围岩石起溶蚀作用,扩大其空间,形成大小不一的溶洞。多个溶洞连通组合成一个整体时,可称为洞穴系统。

这些溶洞起初是彼此鼓励互不相联的,因而没有统一的地下水面和固定的流向。随着溶蚀作用、冲刷作用和塌陷等不断加强,溶洞不断扩大以致相互沟通,这时,地下水归并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并流向附近河谷,这就是地下河,地下河继续扩展,顶部岩石逐渐变薄,直至崩塌形成落水洞或转变为地面河流,连接相邻落水洞的列岛部分则形成天然桥,天然桥演化,最终崩塌,便成为峡谷,于是地下河转变成地面河流。

地下水不断雕刻可溶性岩石,同时又在不停地塑造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形态,从溶洞形成的时刻起,地下水不断起着溶蚀、冲刷、崩塌等破坏作用,而且在溶洞内又不但地进行堆积、充填等建设作用,常见的洞穴堆积有钟乳石、石笋和石柱。当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的裂隙渗出时,水中的二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易溶的碳酸氢钙转变为碳酸钙附在洞顶上,形成从洞顶向下悬垂的石钟乳;当水滴落到洞底,形成从洞顶向上突起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相互连接起来,形成石柱。此外,溶洞里还有地下河流冲积物和崩塌角砾积物,当溶洞以溶蚀作用为主时,溶洞扩大发展而 以堆积作用为主,则逐渐充填而消亡。⒊实习区地貌成因分析

⒊⒈地质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实习地区位于永(安)-梅(县)上古生代台陷带北部,夏茂胡坊复式背斜与三明复式向斜的交界处。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沉积构造、构造迹象和岩浆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加里东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等四个构造层。

⒊⒈⒈加里东旋回构造层的构造特征:

本构造层由寒武系——奥陶志留地层组成,主要分布于实习区的西北部,其上界以角度不整合与其上构造层接触,反映早古生代,特别是志留末期的加里东运动对该区地壳发展的作用。

本次构造层以广泛的浅海相碎屑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大,构造以褶皱为主,次之为断裂,岩浆活动不发育,仅见于少量花岗岩、伟晶岩脉侵入。

⒊⒈⒉印之旋回构造层的构造特征:

本构造层由上古生界的南靖群,石炭系,二叠系和中生界的溪口组组成,广泛分布实习地区,其上界以角度不整合与上复地层接触反映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和中生代初的印支运动对该区地壳发展的作用。

在整晚古生代中,海西运动对华南区,包括实习地区地壳的影响不是很强烈,因此,这个阶段的地壳运动以频繁而幅度小为特征。在中生代初,印支运动对华南区地壳产生空前的影响,使海相含钙、硅质砂页岩产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陆相环境,局部地区并接受陆相含煤的梨山组沉积。

本构造层构造以褶皱为主,断裂也颇为发育,主体构造为沙县三明复式向斜的次级构造 ——坑边向斜,向斜轴向NNE向斜两翼由南靖群地层所组成,核部保存有船山组至文笔山组地层,由于断裂的影响,向斜不具对称特点,岩层倾角一般在20—50°,西北翼局部出现倒转现象。

⒊⒈⒊燕山旋回构造层的构造特征:

本构造层由中生界的文宾山组——赤石群地层组成,根据沉积建造区域不整合和构造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亚构造层。实习地层仅出露长林组、南园组和坂头组、沙县组、赤石群,因此从构造层讲实习区地层仅涉及到中、上亚构造层,广泛分布于实习地区,长林组、坂头组与沙县组、赤石群与第四系之间呈不整合接触,这三个区域不整合分别反映燕山运动第二、三、五幕对该区地壳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燕山运动基本奠定了我省广大地区的大地构造的基础骨架。

本构造层以断裂为主,褶皱简单,多形成平缓的单个向斜,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

动和火山喷发活动——反映构造层岩性以陆相火山沉积为主。

⒊⒈⒋喜马拉雅旋回构造层的构造特征:

自晚白垩后,本区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地壳只表现为继续隆升,造成第三纪沉积缺失,故本构造由第四系地层组成,到了更新世末,由于喜马拉雅运动二幕影响,致使本区地壳继续隆升,造成全新统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本构造层,构造变动以继承性断裂复活运动和断块差异隆升活动为主,褶皱不发育,地层倾角一般陡比较平缓,岩浆活动不甚发育。

由此可见实习区的褶皱,断层较发育。喀斯特地貌作用是否能进行主要取决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但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流动性的影响。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解作用为主而产生的地貌,也称为岩溶地貌。岩石的可溶性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的成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和岩石的胶结物质等。岩石的透水性影响着水向地下的渗流,而且关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进行。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⒊⒉地貌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上石炭统:船山组。该地层广泛分布于黑风口、田螺岩、狮子岩、大小力岩及大湖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巨厚层状微晶灰岩,上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和白云质灰岩,产假希瓦格蜓、麦蜓及犬齿珊瑚等化石,厚度约200米。本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除普遍开采烧制石灰外,还可作为水泥、化工及维尼纶的原料及炼钢铁之溶剂等,同时也是永安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

水是喀斯特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水的溶解能力决定于水中的侵蚀性二氧化碳的含量,水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它在大气压力增加时直接进入水中。此外,土壤腐烂的动植物在化学作用下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植物根呼吸时放出的二氧化碳,也是水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氢钙(重碳酸钙),碳酸氢钙的溶解度较碳酸钙大20倍,易溶于水而被流失。

在正常情况下,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但是,化学反应的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通常温度升高10℃,其化学反映速度约提高一倍,因此,溶解速度还是随温度升高而增高的。水不仅对可溶性岩石发生溶蚀作用,而且还发生机械冲蚀作用,从而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的内在因素,根据岩石成分不同,可溶性岩石分为三类:碳酸盐类(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它们的过渡岩)石膏和硬石膏,卤类岩类(如盐岩等)。这三类可溶性岩石中,由于可溶性矿物不同,其溶解度大小也不一样。在自然界中,纯水是很少见的,常含有各种酸类和气味,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可溶性岩石的溶解度就会大大提高,虽然碳酸盐类的溶解能力不如卤类岩类或石膏、硬石膏等,但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碳酸盐类中的石灰岩,这是因为其他两类可溶性岩石所形成的地貌不易保存的缘故。

可溶性岩石还以起内部结晶颗粒大小,岩层厚薄、裂隙发育程度、岩层倾角等方面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一般来说,结晶颗粒越容易越易溶解,岩层较薄或有不透水夹层时,喀斯特作用受限制;岩石裂隙越发育或岩层倾角越大时,则可增加岩石透水性,导致顶部喀斯特作用的发生。

⒊⒊气候条件

气候通常以其气温和降水,配合水的作用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在一定的气候带内都有它相适应的喀斯特地貌类型。该实习区处于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型气候。

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进行的。虽然热带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和溶解度较小。但高温下化学反映速度快,所以碳酸钙的溶解量还是增大。多雨的环境获得较多酸类。另一方面多雨会使喀斯特水的循环速度加快,使地下水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补充,容实力得到加强。因此,热带地区的溶蚀量比其他地带大得多。

热带喀斯特作用以强度大,作用快为特点,地貌发育也远比其他气候带好,不论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都十分发育,具体表现为:⑴峰林发育得最好,尤其是以锥状和塔状峰林为典型,这是热带喀斯特地貌最突出的标志,为其他气候所没有。⑵地面漏陷地貌、溶蚀洼地及溶蚀谷地等广泛发育;石芽和溶沟也十分显著,石芽高大而多呈山脊式和石林式。因此,地面显得非常崎岖。⑶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达,形成广大的洞穴,具有“逢山必有洞”的地貌特征。

⒋小结

鳞隐石林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地上石林、地下迷宫的奇异景观。石林发育于石炭———二迭纪的石灰岩里,高的达36米,低者2—3米,形态各异,有孤立的柱状、塔状、锥状,也有共一基座的丛状、笔架状,有平顶的、尖顶的,有的是光滑的柱状而顶部却是密集的锯齿状溶沟和石芽,有的灰岩裸露,有的罩着一层藤本植物盘缠的披纱,美丽而壮观。

千姿百态的石芽、石锥、石柱、石笋,拟人状物,鬼斧神工,尤其是美猿寿桃、霸王别姬、千年之吻、想你一万年、黑熊护笋、可爱的考拉等,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你不忍离去。鳞隐石林地下还蕴藏着许多溶洞,其中十八洞主洞长217米,溶洞分上、中、下三层,洞中有洞,状若迷宫。洞中钟乳悬挂,五彩缤纷,内有一泓清泉,清澈见底,这在石林景观中是罕见的。

距鳞隐石林1.5公里的洪云山石林,这里的石林并不十分高大,但地表怪石林立,有“天然动物园”之称,您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新的石林景观,给一个传神的命名!更令人惊讶的是溶洞中的钟乳石等化学溶积物仍在发育之中,色彩缤纷,光彩夺目,十分迷人。奇异的永安鳞隐石林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若当地政府能够对其合理的开发利用,永安的旅游业将有长足的发展,而其他产业也将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得到发展,也将对永安的经济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喀斯特地貌及中西园林比较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以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下形成的。我国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有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加之长期以来气候温暖湿润,所以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是世界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因气候和岩性的差异,各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相差大,或以地面奇峰为主,或以地下溶洞见长,或以泉水为特色。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肇庆七星岩、贵州织金洞、黄果树瀑布、兴文洞乡、宜兴善卷洞、桐庐瑶林仙境等都是喀斯特旅游风景区的代表。

喀斯特地貌的景观十分丰富,地面分为“碧莲玉笋”式的岩溶孤峰和峰林、“刀丛剑树”式的石林岩溶洼地、岩溶漏斗、岩溶残丘等,地下则为“无洞不奇”的溶洞与地下河等。它们都是游览观赏价值非常高的地貌形态。岩溶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奇石,包括钟乳石、石花、石笋、石幔、石珍珠、卷曲石、石边坝等。

岩溶溶洞的空气中尘埃微粒和有害的微生物极少,温度相对较低,湿度较高,含有大量空气负离子和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锌、铜等,对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可增强人体内各器官机能的协调能力,明显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因而对肺气肿、哮喘、肺癌、风湿、外伤、心悸、头晕等疾病有明显疗效。

洞穴旅游,每年吸引着数千万游客。我国接待游客的旅游洞穴已接近200个。洞穴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游人,其原因是:人们居住和活动的范围一般都在地表,对地下常年恒温、绮丽虚幻的洞穴,存在好奇心与神秘感;洞穴还往往跟古代寺庙建筑、摩崖佛雕、古代诗文以及书法艺术等结合在一起,游览洞穴可增加对古代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还给人们提供探险、科学考察、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条件与机会。

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

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从而做到“应

地制宜、构园得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

特点: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的方方整整。总之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

约关系中去,一切都表现一种人工的创造;一句话,就是强调人工美。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如西方人喜好雕塑,在园林中有着众多的雕塑。而中国人却喜欢在园内堆假山。中国人看树赏花看姿态,不讲求品种,赏花只赏一朵,不求数量,而西方人讲求的是品种、数量,以及各种花在植坛中编排组合的图案,他们欣赏的是图案美。

中国的园林艺术源于中国传统绘画,“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审美境界。西方园林中的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黑格尔语)。西方园林以科技为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抽象性的人工技能之美;中国园林与绘画有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形象的天然韵律之美。西方园林开阔坦荡,以整体对称图案美见长,中国园林则以曲径通幽,追求意境取胜。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摹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西方园林则表现为活泼、规则、奢侈、热烈。造园中的建筑、无不讲究完整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模式下,人的价值赋予了自然,导致了自然的变化;西方文化重视对自然的“真”的探索并不断创新,西方园林展示的是宇宙的物理秩序,是一种自然的情与理,这种理性的思维促使西方园林在各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综上所述,中西园林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璀璨明珠,由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不同,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只有真正把握住中西园林的差异性,汲取其艺术的精髓,才能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开拓崭新的现代园林新局面。

下载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广西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喀斯特地貌

    QQ群:166478372 http://gx.offcn.com 2014广西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喀斯特地貌 2014大学生村官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会考很多的常识知识,这让广大考生大为苦恼,接下来大学......

    选调生:2014年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喀斯特地貌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选调生:2014年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喀斯特地貌北京人事考试网: 选调生::喀斯特地貌对很多参加选调生考试的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但是它在公共......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西南地区(安顺、兴义)为例 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六个省区,贵州正......

    2014年台州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

    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 1、众所周知,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没有实践的机会,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们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2008年7月1日我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苏州上海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工程实习。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苏州博物馆、木渎古镇、莫干山路50号、8号桥、......

    实习报告-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题目:城市地下管线网探测与地下管线的普查顶岗实习报告 二O一五年十二月 城市地下管线网探测与地下管线的普查 摘要地下管线历来是城市的“血管......

    实习报告格式范文

    三 江 学 院 专科毕业实习报告 题 目 学院 专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起讫日期 实习地点 毕业设计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内容 实习报告要求: ①大标题:小三黑体;小标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