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诗词两首》教案(范文)
《毛泽东诗词两首》教案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
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
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课型及方法】
1、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在武汉
二、题解:
(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
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
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 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
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
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
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联系《沁园春 雪》)。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读
注意读音: 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 róng)寥 廓(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
四、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播放录音,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上片:
(一)起三句:注意“独”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有语序倒装,有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我们就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三句,在来看一看这三句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独立寒秋图)
(二)分析湘江寒秋图 :注意:“看”字统领
一个“看”字,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
这在诗词中这叫“一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次,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在朗读的时候 因为“看”是领字,所以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有谁能找出它有哪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师演示)这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师演示。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又是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师演示)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
“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字用的好吗?我感觉用游是不是好点呢?鱼儿怎么能在天空中翔呢?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用词是生动传神。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特点:色彩斑澜 生机勃勃 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
师:最后一句总括了所有的景致:“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
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古人写秋多悲秋、哀秋,如大屏幕上所视几句都是作者在秋天中所抒发的忧愁之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三)煞尾三句: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师:词人由大自然的胜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片: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下阕,思考一下下阕是如何回答上阕所提出的问题的。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
(一)“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呢?
不寻常的岁月。
那我想问大家一句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大家在来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回忆的这些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忆的内容
恰领起的七句。
好我们先来看前面四句
这几句写出了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后面三句,指点江山,指点在这应当什么讲?(生:评论)江山呢?(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则指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国家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
粪土当年万户侯。则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这三句向我们表明了他们的活动和志趣。
(前面我们也说过,“长沙”作为题目,与词的内容是有关系的。长沙是毛泽东早期的求学和革命活动的中心地方,在这里,有着许多的回忆,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 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 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 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作者选用典型的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待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击水:指游泳。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浪遏飞舟:有两种理解。
师: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稍逊风骚”是吗?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归纳总结全词:
师: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二篇:毛泽东诗词两首练习
(一)毛泽东词二首练习
一、基础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
qìn()园春 shǔ()风流人物 妖ráo()素guǒ()成吉思hán()fân()外 yǒng()梅 花枝qiào()2.填空。
(1)《沁园春•雪》,作者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名,“雪”是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这种体裁也叫________。
(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________”。
(3)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
(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
(4)填写出《卜算子•咏梅》的小序“________________”。3.解释加粗的词的含义。
(1)折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略输文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原驰蜡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红装素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花枝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沁园春•雪》的上阕,填写下表。
层次 描绘的画面 描绘方式 一 北国雪景 景物的特点 ________ 概括描写 ________ 长城:________ 大河: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银蛇舞 ________蜡象驰 想像描写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修辞手法 互文 夸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 北国风光 三 ________
二、能力题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这段文字描绘的是一幅________图。其中属于静态描写的有________________,属于动态描 写的有________________。
(2)“望”字在这段文字中的作用是()A.总起 B.总括 C.统领下文
(3)“望”的领起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一段的表达方式有()A.记叙 B.抒情 C.议论
D.描写 E.说明
(5)属于虚写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望长城内外”一句的朗读节奏是()A.望长城/内外 B.望/长城内外 C.望/长城/内外
(7)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④欲与天公试比高。()
(8)“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词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9)“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的,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的感受怎样?
三、创新题
6.阅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品析词中“更著”和“开”的作用。
(2)最后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3)比较此词与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你对梅花的感觉如何?请写一个小片段来赞美梅花(要抓住梅花的特点来写)。
(二)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给画线的字词注音。
惟余莽莽()
成吉思汗()
分()外妖娆()
数()风流人物 寂寞()()驿()站 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2.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l)惟余莽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略输文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数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犹有花枝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寂寞开无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更著风和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节奏停顿标志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乙]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 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④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揣摩品味甲乙两段文字中画线的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雪飘(形象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随风飘舞的情态)
B.惟余莽莽(运用叠音,读起来音响浑厚,富于音乐美,描绘北国的壮丽景象,蕴涵着磅礴的气象)
C.北风卷地百草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前狂风肆虐的声势,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D.散入珠帘湿罗幕(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点点飘落进来,轻盈飘洒,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6.乙文中的下列诗句与甲文写景视觉角度相近的一项是()
A.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B.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
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7.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划线的四个句子赏析不够恰切的一句是()
A.第①句赋予雪中的高原以动态的美感,犹如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或舒展柔美,或奔腾壮烈,显出奔放活泼的气势,神采飞扬的英姿。
B.第②句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特别艳丽多姿。作者调配了两种反差很大的色彩,点染修饰,显得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了青春气息。
C.第③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飞雪之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奇异景象。“忽如”二字用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也传出了诗人对边塞奇景既好奇又留恋的真情实感。
D.第④句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色,用“愁”“惨”修饰形容,感情色彩十分强烈,为下文饯别场面酝酿了气势。
二、阅读测试题
(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给画线字注音。
蜡()象
分()外
妖娆()
今朝()
2.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3.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 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二)卜算子 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卜算子”是_________名,“咏梅”是词的_________。词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三)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黑的字注音:
沁园春()
莽莽()
红装素裹()
折腰()略输()
稍逊()
成吉思汗()
今朝()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 zhuāng 素裹()
顿失 tāo tāo()江山多 jiāo()
一代天 jiāo()3.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惟余莽莽()
A.只有我 B.只剩
C.只有(2)惟余莽莽()
A.景色迷茫
B.草木茂盛 C.无边无际(3)顿失滔滔()
A.立刻
B.停顿
C.安顿(4)须晴日()
A.必须
B.须要
C.等到(5)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A.弯腰
B.折服
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6)稍逊风骚()
A.文学才华
B.妇女举止轻佻
C.指“国风”《离骚》 4.填空:
(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_。(2)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6.《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8.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9.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1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11.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12.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0年2月
13.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词与《沁园春·雪》都描写了雪景,都有_________的气势,_________的风格。
15.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词上阕_________,下阕_________,而《沁园春·雪》上阕写景下阕议论。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_景,《沁园春·雪》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在气势上比《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略胜一筹。
16.这首词描写_________的一个场景,表现_________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沁园春·雪》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______________,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毛泽东诗词教案[推荐]
校本教案
校本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是汉语言文化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它源远流长,有着超时空的魅力。学习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情感。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营造书香浸润校园经典浸润童年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融汇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古诗文赏析与积累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通过古诗文的欣赏、诵读与积累使学生走近书籍,积累经典,享受赏析的乐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底蕴,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从而营造快乐童年诗意人生。
二、课程目标
1、培养赏析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养成阅读和积累的习惯,拓展语文学习天地。
2、学习古诗文赏析知识,培养古诗文鉴赏能力,增强诗文底蕴,提高文学素养。
3、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审美能力,发展智力。
4、了解经典文化,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加强道德建设。
三、具体措施:
1、“读故事学古诗”。因为故事中的一些句子是与诗句一一对应的,这些句子又恰好是诗句的最好的解释。让学生在轻松的过程中理解古诗,达到熟读成诵。
2、“重吟诵增积累”。老师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
3、“做比较深感悟”。通过比较吟诵,让学生从中产生移情体验,进行知识牵引,拓展视野,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4、后期力求让学生“在吟诵中学会唱”。老师利用“半吟半唱”伴随手语 的方法来进行尝试教学,帮助学生领略诗境的美,陶冶情操。
5、在黑板一角上,开辟“古诗角”,由值日生上课之前带领同学吟诵,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并且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让古诗词的吟诵声充满校园。
6、通过丰富多采的诵读形式,引领学生从读诗、背诗、赏诗中培养读书兴趣。
一、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2.过程与方法: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学习过《弟子规》,知道了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遵循的做人准则,就是要牢记圣人的教诲,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遵从父母的教导,立志成才,报效国家。早在1909年,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就留下了铿锵有力的诗篇:《改西乡隆盛诗诗赠父亲》
2、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的辅助者和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他渴望到外乡的一所新式学堂---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去学习新文化,新知识,追求科学与进步.尽管父亲并不支持他,但是毛泽东还是毫不犹豫的离家而去.临行时,写下此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4.生自由读.生读生评.教师范读
5、问题探究(1)、这是什么类型的诗? 答:这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言志诗
(2)、这首诗前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我要树立远大志向,走出家乡去求学,如果学不成名绝不返回家乡。”诗意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 志向的远大.(3)、后两句如何理解?
答:后两句诗将上述诗意向更深更远的意境进行挖掘,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课后小结】
【课后作业】 熟读成诵
二、咏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毛泽东的[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今天学习另一首诗。
2、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这是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时写的一首言志诗。
3、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4、阅读鉴赏: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东山学堂背山面水,院内便河环绕,草木青葱,蛙声不绝,素来热爱山水的毛泽东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他托物言志,把自己立志成为英雄豪杰的远大抱负寄托在小小的青蛙身上,为我们留下了这首理趣兼备、生动传神的咏志诗。(1)分析头两句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开篇突兀而起,一只以静待动、虎虎有生气的青蛙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此句不凡之处在于诗人发现了青蛙身上的“虎气”、豪气。一个“独坐池塘”,把青蛙那种万虫之主的英雄气概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用“虎踞”来借喻,陡然间将青蛙的形象放大了。此句写的是青蛙的静态,它孤独地盘踞在池塘边,头顶绿荫修身养性,我们在这种静谧中感到的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蕴积着,等待着喷薄而发的时刻。这实际上正抒发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抱负。(2)分析后两句: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由静到动,将诗人“万里江山我为主”的宏大志向表现得淋漓尽致。别看“我”此刻蹲在池塘边默然无声,但当春天到来时,“我”的叫声将震撼天下。此句更将诗人天下无敌的英雄豪气推向了高潮,恰如其份地抒发了少年毛泽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课后小结】
【课后作业】 熟读成诵
三、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2.过程与方法: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教学过程】 1.以诗导诗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明确: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就会站起来走开/薄薄的一页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3.词牌《沁园春》解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
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如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雪》。4.“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
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 5.生自由读.生读生评.教师范读
6、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答:“立”——“看”——“怅”——“问”——“忆”——“记”(3).前人为何悲秋?毛泽东为何颂秋? 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 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
(4).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 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
(5).沁园春长沙中的炼字艺术福楼拜:有几十个词可以描绘同一情景,但只有一个词最为准确,作家就是要找出那个惟一。
(6).“携......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课后小结】
【课后作业】 熟读成诵
四、采桑子 重阳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2、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3、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4、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 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课后小结】
【课后作业】 熟读成诵
五、清平乐 会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掌握难认难写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毛泽东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理解词义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检查《采桑子•重阳》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清平乐•会昌》。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34年夏,时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研和指导工作。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
3、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4、阅读鉴赏:
在这首诗中,诗人一边展望风景,一边励志警醒,以鼓舞自身常青的斗志。
(1)、“东方”二句
东方欲晓:欲,将要。眼看东方就要亮了,真理很快就要大白了。
莫道君行早:君,泛指红军战士,包括诗人自己在内。或谓指“左”倾路线分子。二义相反,均可通,以前义为胜。全句意思是说:不要说你是早行者走到前面了。《增广贤文》有: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2)、“踏遍”二句
踏遍青山人未老:踏遍青山,谓红军转战各地,历时已久。人,指红军战士,亦包括诗人自己。未老,不仅指年龄,且兼指士气,指革命精神。
风景这边独好:这边,明指会昌,暗喻正确主张和正确路线。风景,明指风光景色,暗喻革命的形势和前途。独好,联系当时陷入被动的赣北前线反围剿的战争局面,实系慨乎言之。(3)、“会昌”二句
会昌城外高峰:会昌城四周有许多高山,像明山、芙山、羊山、龙归山、白云山、紫云山、四望山、盘固山、君山等等。
颠连直接东溟:颠连,连绵不绝之意。东溟,即东海。上述诸山,白云山以下都在会昌东南两面,有的与福建武平相接,有的与赣粤之间的著名界山九连山和大庾岭毗连。以上二句,以实代虚,写的是景物,却意味着革命的美好远景。(4)、“战士”二句
南粤:古代也作南越。汉初,封赵佗为南越王,有今两广之地。此指广东。
郁郁葱葱:气盛貌。《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气佳哉,郁郁葱葱然!”这里用来形容树木茂盛,气象壮美。这两句也是以实代虚,更荡开一层,显示出无限的胜利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后小结】
【课后作业】 熟读成诵
六 忆秦娥 娄山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 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概。
(2)、学习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 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词的意思并体会 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毛泽东主席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在政治方面的建树是众所周知的。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大家在以前学习了《七律·长征》,我们现在齐背一下。今天,我们将再来学习与这首诗产生在相同背景下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教师板书课文标题)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5年,当年2月25日,红军经过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八个团,俘虏三千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主席登上娄山关看到千山万岭,起伏连绵。胜利的喜悦和眼前的壮美景色,使他灵感突发,吟咏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三、初读全词
1、生自由读
2、指读
3、配乐诵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
4、齐读
四、品读鉴赏
1、透过景物,体悟意境。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的内容概括一下,毛主席在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2)在明确了上下两阕的内容后,我们看一看词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来展现当时的情 景?在词人的笔下,那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构成一副怎样的画面?
2、推敲词语,品味精妙。
(1)读毛泽东的词,如读一幅幅画,一幅幅山水画,一幅幅逼真的、动感十足的画。《沁园春•长沙》一个“看”字让我们看到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情。在这首词中又有什么词用得如此精妙呢?
“碎” :是马蹄声断断续续、时断时续、零零落落,是零碎、杂乱、急促的,说明走在崎岖不平山道的红军马匹之多和红军行军之急。“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漫道:不要说,表达了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铁”:充分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
“越” :形象表现了红军翻越时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跃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可请学生表演“越”的动作)
3、通观全词,把握情感。
(1)大家透过这首词的画面和精妙之词,从上下阕中又分别读到了什么感情呢? 上阕:紧张、沉郁 下阕:喜悦、担忧 【课后小结】
我们在这首词中感受了毛主席作为革命领袖的伟人风范,体会到了他的词作中表达的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手笔。【课后作业】 背诵全词。
七 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教学难点】
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祖国的65周年生日刚过去不久,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开国主席是谁吗?(生答)同学们除了知道毛泽东是我们的开国主席,还知道哪些他的信息资料呢?(生展示了教师出示资料)。毛主席在长征途中用他的豪情诗词一次次激励着战士群众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作品。
2、板书课题。生齐读。
3、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教师准备清平乐词牌名信息和六盘山位置)
二、初读课文
1、指名生读读这首词。读完后相机纠正
2、交流读完诗后的体会。(可谈收获或质疑)
3、出示屈指、长缨、缚住、苍龙的意思。生据此说说词意。
三、品读,体会情感。
1、指名读词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朗读。【课后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难、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第四篇:《毛泽东词两首》教案
《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教案1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探究这两首词是如何做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
1.体会¨《沁园春·长沙》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诗人豪迈的情感的。2.分析《忆秦娥·娄山关》是如何做到以景传情、景情并茂的。教学难点
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蒙情礴看重,战地的黄花。”你知道这首诗里所写的诗人是谁吗?(毛泽东!)
赏鉴诗词的方法
1、诵读领会,感知内容
2、知人论世,体味意境
3、运用联想,借助想象
4、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的分类: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写作背景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革命形势日趋高涨,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 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
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
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读准字音
沁园春:
橘子洲:
百舸:
怅寥廓:
苍茫:
携来: 百侣:
峥嵘:
稠:
挥斥方遒:
遏: 朗诵
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节奏并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请大家推荐一位班上朗读能力最强的同学为我们现场倾情表演。
理解字词,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人手,理清思路。请同学们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立、看、怅、问、携、(写景述怀)忆、记。(言事抒情)小
结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全词主旨 《沁园春 长沙》一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写法分析 情与景的交融
壮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豪情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勇往直前的革命斗志 语言赏析
1、妙字生辉,极富表现力。
例(1)、一“立”一“看”,一“怅”一“问”,一“忆”一“记”,互相联缀,环环相扣,上下贯通,前后呼应,起承转合,异常自然。
2、映衬对照,形象鲜明。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颜色的对比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动作的对照 同学少年-万户侯——明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人民被压迫(未点明)——暗比
拓展引申
2、比较阅读:《沁园春 长沙》与《天净沙
秋思》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都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佳作。
•《沁园春 长沙》 形象——物大、量多,色彩绚丽;写景顺序——由远而近,由静而动,由仰视到俯视;思想感情——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热爱自然,寄托了革命豪情;
•《天净沙 秋思》 形象——物小、量少、色彩黯淡;写景顺序——由近及远,侧重静态;思想感情——清冷凄凉、孤独无依,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自选词中一景,发挥想像,画一幅写意图。•
3、收集毛泽东的诗词,诵读体会。《忆秦娥·娄山关》 背景资料 朗读全词,疏通文意 内容解读
1、上片中,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几个意象)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
2、诗句赏析:若将首句的“西风”换成“东风”,“长空”换成“天空”,好不好?词中的“雁”与“月”这两个意象的选取有什么意蕴?
不好,“西风”给人以苍凉的感觉,与当进行军的环境相符,”长空“写出了“天空的辽阔”。
雁:作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原型意象,包含两种含意:一比喻信函,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故乡与团圆的。
3、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肃穆苍凉
紧张凝重
4、这种气氛环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呢?
词中前两句虽然只是景物的描写,但景中有人,既曲折地表现了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的战斗生活,又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侧面描写法)
第五篇:毛泽东诗词教案-定稿
经典诵读——毛泽东诗词
教案
授课人:张小燕
一、教学目的
1.简简单单读经典,诵经典、唱经典。2.运用多种形式诵读。
二、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课前活动 疯狂背古诗展示
开课小老师:
1.123——-快坐端
2.呼号:身——正、腰——直、肩——平、足——安 3.小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展示《疯狂背古诗》第三节,全体起立。
4.小老师:四月清和雨乍晴。开始。
5.小老师:同学们的辛苦没有白费,付出就有收获。大部分的同学都背的很好,希望还不太会背的同学回家多努力。全体坐下。下面有请张老师上课。第二部分:学习诗词
第一板块:学习诗歌《忆秦娥.娄山关》
(一)导入
师:孩子们,经过着一个月的努力,绝大部分孩子已经背了六七十首古诗了。老师很为你们感到骄傲。今天张老师将带着你们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板书)。你知道毛泽东是谁吗?张老师让你们回去收集了资料。谁来汇报一下?
师:毛泽东在祖国人民的心中,是这样评价他的。【师生合诵。齐诵-两遍】(课件出示诗)
(他是海,)大到能够环抱世界,大到能够流贯永远。(他是海,)
能容纳应该容纳的一切,能澄清应该澄清的一切。(那晶莹无际的碧蓝,)永远地,永远地,用它纯洁的幸福光波,映照在这个大宇宙中间。
师:读完这几句诗句,让我们对毛主席有了更深的认识。
师: 毛泽东带领红军,在娄山关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方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壮怀激烈的鏖(áo)战.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第一场大胜仗。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不禁心潮澎湃,娄山关战役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娄山关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的风云历史时,写下了这样一首经典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经典诗词有几步?三步:读通,读熟,背诵。(板书))注意易错字的发音。昨天张老师让孩子们回家预习,现在我来验收。单枪匹马——勇闯天下【抽生读诗】。
2.听完了录音,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赶紧读一遍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同桌齐心——其利断金。要求同桌的孩子仔细聆听,检查你的同桌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展示。
5.诗词有其本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词的节奏,才能把它读得更好。(出示划有停顿的词)同学们右手打着拍子【齐读】【根据画的停顿读】
(三)品读
1.男子汉——读得欢,女巾帼——勇挑战【男生女生读】 2.诗歌串串烧——(一串一串的读)【纵队读】 3.我读你接【师生对读】
4.同学们快速阅读,有助于我们记忆,让我们打着拍子在来读一读这首词。5:看图猜诗句。
(四)诵读 1.补白式读。2.朗诵 3.背诵
4.学唱。毛泽东的经典诗词都被拿来传唱的,我们也来学习学唱经典。跟着音乐一起唱一唱。第二板块:专注力训练(两分钟)
1.呼号。2.定点训练,横向训练,纵向训练。第三板块:学习《沁园春.雪》
(一)导入
冬天到了,孩子们最想在这寒冬腊月看到什么样的漂亮景象呢?——下雪。是啊。鹅毛大雪下一场之后,大地都变得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就在这冰天雪地里,孩子们就可以——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了。
师:这是我们最真实的想法,可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1939年2月,在陕北清涧县,曾于漫天飞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了“北国风光”后,让我们跟随毛主席的脚步一起走进北国赏雪吧!上完雪景的毛主席却留下了这样一经典诗篇——《沁园春。雪》
(二)初读
1.师:(课件出示《沁园春。雪》)检测预习:抽1.2生认读。【随机纠正字音听(朗读),认准字音。】
2.师:四人小组【小组内读】
3.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4.众人划将开大船。——(生:齐心协力勇闯关),《沁园春。雪》起。【横向和四大组分组读】
5.师:南半球,北半球。(生:一个地球转起来)【两大组交替读】
5.看到你们一个个都读得那么响亮,老师也很精神,不过我更想见识一下你们团队的力量。全班一起来。《沁园春。雪》【齐读】 师:真是团结力量大。
(四)品读
1.你看,读着读着,我们就把这首词读熟了。让我们随着时光穿梭机,回到到时的情景,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雪景吧!把你看到的图用词中的句子来描述。【看图说词】 2.美丽的景象已经深深的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现在老师来描述,你来用词中的句子来回答。——单枪匹马(勇闯天下)(孩子,你的声音很洪亮,你也很勇敢,真棒。)【理解式读】
3.当毛主席看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他想到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当毛主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时,他想到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当毛主席看到大河上下,顿时滔滔时,他想到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只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人才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可惜像唐太宗,宋高祖这样的人才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可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就是现在,一代伟人毛泽东他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你我。【师生合作】
(五)背诵
1.【补白式读】2.背诵
3.词不仅可以诵还可以吟唱。请大家欣赏歌唱家们的传唱。【音乐,跟着学】 第四板块:拓展
1.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很多经典诗篇,课后请同学们搜一搜这接受诗词来读一读。《水调歌头.游泳》《沁园春·长沙》 《七律.到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