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时间:2019-05-14 03:1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第一篇: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对提升办学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院发展关系重大,它对学术梯队、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加强我院学科建设,推动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我院2011-2015年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学科点情况

合并组建以来,工商管理学院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企业管理为校级重点学科,初步形成了市场营销管理、民营企业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现开设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4个本科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2、学生人数

现有在校生1111人,其中工商管理专业194人,市场营销专业504人,物流管理专业256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57人。

3、人才培养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一贯坚持的方针。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有专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特别是近年来推行的“经理预备班”模式,将企业需要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教学实践特色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强,一次就业率高,据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处统计,近三年来,在就业困难及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4、师资队伍

工商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教师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业教师的64%;具有博士(含在读博士)学历学位的教师32人,占专任教师的68%;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2人,并有多人先后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卢森堡等国进行研修或讲学。学院拥有一支学历高、职称高、年纪轻、专业能力较强、结构合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师资队伍。

5、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我院教师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项目3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8项,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3项,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主编出版了“十五”国家级教材《市场营销学》等教材(含专著)30余部;在《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企业管理》、《中国流通经济》等国内权威及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EI收录20多篇、ISTP收录30多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有8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目前已在市场营销管理、民营

企业管理及物流管理等方向和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在同行业中有较大的影响。

我院一直重视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和湖北省商务厅、湖北省经贸委、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经贸委等部门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承担了上述部门下达的十几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并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调查报告,有不少成果被省政府内参采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例如,《关于我省现代物流中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建设水产强省的几个政策导向问题》、《关于武汉保税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等研究成果作为决策参考被省委、省政府部门采用。

6、教学及科研设施

学院加大了教学及科研设施建设的力度,各项设施和条件不断完善。现拥有工商管理实验室、商务模拟实验室各一间;多功能演示室一间;专业资料室一个;有专业藏书2000余册、专业期刊50多种;与中百仓储、中商集团联合建有实习基地5个,同时与亚贸、武钢等工商企业保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设有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及湖北经济学院中小企业研究所等学术团体与研究机构。

(二)主要困难与问题

1、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没有形成;

2、研究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与优化,学科点的研究特色不够鲜明,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未获得;

3、高水平“产学研”项目及科研平台亟待建设;

4、国家级课题不多,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较少;

5、在具有影响的高级别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不多。

二、“十二五”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服务经济的建设思路;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核心,以提高科研层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树立争优意识、特色意识,重点发展市场营销国家特色专业,积极改造工商管理专业,大力扶持物流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发展潜力大的应用型专业,促进科学研究上水平,人才培养上质量。为实现“创建品牌,特色立院”的奋斗目标,建设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地位、特色鲜明的工商管理学院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三、“十二五”学科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有效激励和适当约束为机制,把学院建设成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地位、特色鲜明的工商管理学院。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立足于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使本学科达到省内同等院校领先水平。力争到2015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较为完善的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市场营销专业达到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预期目标、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达到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目标、企业管理学科建成省级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二)具体指标

1、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建设

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具体为:

(1)力争“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引进特聘教授2-3人;引进博士研究生3人;

(2)培养硕士生导师10人(累计),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

(3)组建3-4个研究方向明确,人员稳定,竞争力强的学术团队;

(4)继续实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2、学科平台建设

(1)努力在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科研队伍、科研平台上等方面储备力量,并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坚持创新,形成开放的跨领域交叉学科特色,将企业管理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成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

(2)进一步加大对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的建设力度,成功建设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学科建设、“产学研”发展将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3、学科方向凝练

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把握企业管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紧扣湖北经济发展实际,在现有市场营销管理、民营企业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学科方向基础上,凝练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使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

4、科学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

(1)积极申报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到2015年,获得的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达到2项(累计);厅级项目20项(累计);各类横向课题20项(累计);

(2)强化应用对策的研究,每年完成2-3篇有影响的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为地方经济发展决策参考;

(4)加强科研协作,发挥学术团队的优势,每年在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使我院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处于同类学校前列;力争建设1-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5)加强与知名院校、相关学术团体建立起密切联系,加强学术交流,每2年举办1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扩大和提升本院教师在同行业中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

(6)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导师制”、“学术活动月”、“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学生每年发表学术论文3-5篇,每年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10篇。

5、学生规模

到2015年: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1650人,其中本科生1600人,研究生40人。

6、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1)努力建设好市场营销国家特色专业,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课程建设,建立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努力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优质课程”的序列化精品课程体系,力争使《商务谈判》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物流管

理学》、《推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营销调研》等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3)加强教材建设,出一批能反映我院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特色的企业管理学科的精品教材;

(4)根据学科与专业特点,深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拓展实践(实训)教学内容,院属80%的课程要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5)加强实习或实训基地的建设,到2015年,每个专业建立5个以上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十二五”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改善与加强学科建设领导

实行“一把手工程”,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将学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建设,不断创新思路,研究、解决学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协调管理,在学科方向的调整、学科队伍的建设、重大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学科方向建设实行责任人制度,学科方向按项目立项进行管理,项目负责人与学院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权、利,确保计划落实。

(二)加强学术梯队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学术团队

进一步增强“人才是学院第一资源”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把科研队伍作为学院科研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继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使师资质量满足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坚持创新,将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与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相融合,形成开放的跨领域交叉学科特色,通过资源整合,结构优化,不断提升学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制定各专业科研工作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院内外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和主攻科研方向,积极力争获得“楚天学者”高层次人才引进、争取优秀人才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政府特殊津贴、各级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计划。

(三)构筑学术平台、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

1、以学院企业管理重点学科、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为基础,构筑学术平台、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我院研究机构的成立为我院在商业流通领域学术交流与合作,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物流管理研究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汇集学术队伍,凝练了学科方向。

2、重视学术交流。学院根据“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思路,加大学术交流力度。鼓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走出去”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学术活动,鼓励主办或承办重要学术和科研会议,加强与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业的联系,借助外部资源,促进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引进来”,通过学术研讨,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学院的整体研究实力,进而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要求每个研究方向每年至少联系或拜访2所大学或1个研究机构,每年至少主办1次学术会议。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我校与上级部门和兄弟单位的联系,促进科研学术与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扩大学院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四)努力争取更多高水平科研项目

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构建和谐互助、奋发向上的学院氛围,利用各方资源,入围国家相应学术圈;鼓

励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努力突破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力争再获得1-3项国家级项目立项,并力争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科研成果奖。

(五)强化科研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坚持以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不断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强化科研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紧密关注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承担地方科研课题

学院鼓励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承担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科研课题,通过企业和政府部门课题的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继续加强与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湖北省商务厅、湖北省经贸委、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经贸委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与合作,承担上述部门下达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出版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对策咨询报告。

(3)“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继续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与武汉中百集团、武汉中商集团、武商集团、安德物流集团等企业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方位合作模式,借助武汉市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武汉城市圈的企业网络,积极推进、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利用市场营销、营销策划、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企业的营销策划及培训活动。

(六)强化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社会环境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按照“两有三实”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积极倡导“案例式”、“探究式”教学方式,促进教风和学风的根本好转。开展教学质量、学风检查等活动;探索和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教学改革质量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省级精品课程系列、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多出高水平成果,积极申报国家质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

(七)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上层次

建立科研奖励与成果公示制度,鼓励和督促教师重视科研,促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奖励力度,对国家级课题、C类以上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创新团队项目、省部级奖励等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积极性。

(八)加强教学及科研基本条件的建设

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增加教学实验软件,改革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效果。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组织与领导,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实习实训基地行业范围。加强资料室及文献情报中心的建设力度,为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加强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制定与完善科研及学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

度。

第二篇:英语学科建设规划

英语学科建设规划

何学彦

一、为什么要做学科建设?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发展方向,握课程改革的前景,立足实际,大兴学习和教育研究之风,以提高能力、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提升素质为目标,按合格教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的培训思路,走学科建设、特色师资培训道路,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二)我校英语现状分析:

作为中职英语教学工作者,只有深刻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掌握他们的学习特点,才能恰当地、正确地对他们的英语学习进行指导,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就针对我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作如下分析:(1)我校学生英语基础差。

我校的大部分学生是无法升入高中或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才选择进入我们学校学习的,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也较差,特别是英语学科,学生的英语水平远低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英语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最后对英语产生厌学、反感情绪,课堂气氛很不活跃。学生的词汇量严重不足,能积极使用的词汇则更少,语音、语法知识相当薄弱,听说能力极差,大多数中职生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对于写作,学生的弱点更是一目了然,清晰可见。有资料显示:38.63%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

(2)教材选用不当。

教材要求模糊,特色不明显。不同专业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不尽相同,专业英语教学缺少硬性教学方案及实施标准;教材通用,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没有相对固定的教材,而且教材处于不停的改版和更换当中,不利于教研和教学定位。现行英语教材内容偏难,偏深,内容偏多,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很难衔接,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英语很吃力,英语学习效果差。(3)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目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中心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在当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情况下,很多中职学校的英语课还处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这无疑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英语学习处于枯燥的讲解和被动的应试中。(4)英语教学评价分量轻,起不到激励作用。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是中职学校教育的特点,人们都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学校和社会在各专业课上已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善的学科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评价受到重视。而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也越来越宽松,这样导致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二、英语学科建设目标内容.总体目标 :在三年内,把英语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标准.具体表现为:

(一)专业化目标

1、职业道德高尚,教育教学行为规范;专业知识扎实,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2、具有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行为,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

3、具有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专业发展状况,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能与他人进行合作,发展实践性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专业发展水平标准

一是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二是方法独创:在立足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三是教育意义:打造高水平的英语教师队伍。四是终身发展。

(三)英语组师资力量建设目标

1、师德师风高尚。

2、教育教学基本功扎实和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先进。

3、团结协作精神强。

(四)学生培养目标

1、升学班学生:以高考要求为标准,以得高分为目的。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2、就业班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敢说、能说英语的信心。立足于英语教材,增设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辩论会、举办英语角和英语晚会等形式,从而加强就业班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

(五)课程资源建设目标

教材建设:根据升学班和就业办的不同要求,有选择性的增减教学内容。课题建设:撰写英语教育教学论文、课后反思等

资源库建设:(1)建设成长型资源库。(2)学习资源条件。(3)建设交互型教师学习的平台

三、我们怎么去做英语学科建设?

1、大势所求:提高素质,提升能力

2、一线所需:解决问题,实用实效,座谈请求。

3、更新教学理念,实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4、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学习积极性内在动力的有效手段。英语教师应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优化训练形式上狠下功夫,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服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1)要有效利用有声系统,定时播放英语听力材料,创设感受空间;(2)要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辩论会等,还可以定期举办英语角和英语晚会。(3)积极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如进行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日记讲述、英语论坛、英语角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敢说、能说英语的信心。(4)合理运用多媒体声、像教学设施,做到直观、趣味,使学生易于接受。

5、提高学科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应该包括学科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涵盖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教育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1)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交际策略能力。

英语教师从事英语语言教学,因此首先应该具有英语专业的语言能力,掌握外语的听、说、读、写四项全能。培养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力。①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包括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和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两个方面。语言在发展,学生也在变化,学生的语言水平也在发展。对于英语教师,语言功底要求也要提高。

社会语言能力:有知识(语用、语境、功能、跨文化、文体等)和能力(使用得体、理解无误)之分。得具有文体学知识、跨文化知识等。

语篇能力:语篇类型、语篇结构、衔接手段等。

交际策略能力:要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还必须具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际策略知识,如会话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交际过程中使用的修复和保障手段,并能灵活运用。

②沟通能力:这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语言功底和灵活的语言沟通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去模仿和学习英语知识,英语教师要过语言关,语音语调要准确,增强与学生交流。

(2)英语教师的教育能力:①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和教学技能。②交流活动。(3)英语教师的自我修养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英语教师在职业务修养。英语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素质就是具有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能力。

6、提升学科课堂教学执行能力。

(1)组织活动,搭建平台。(2)抓好常规,推进反思。(3)强化学习,搞好研究。(4)培养学生,加强指导。(5)规范评价,正确引导。

7、加强资源库建设

(1)建设成长型资源库。(2)学习资源条件。(3)建设交互型教师学习的平台

第三篇: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岚 县 中 医 院 重 点 学 科 建 设 规 划

为有计划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突出我院的中医药特色,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制定此规划:

一、现有的重点学科

我院现有一级科室9个,二级科室7个,共有5个重点专科:针灸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肝病科是省级重点专科,皮肤科和糖尿病科是市级重点专科,肛肠科是县级重点专科。

二、重点学科建设的近期规划:

1、医院建立重点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有关管理规定。2、2015年确定颈腰椎病科和脑病科为重点学科。

3、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由副主任医师担任,颈腰椎病科由刘润珍负责,脑病科由刘兴旺负责。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培养,使其在本学科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

4、充实中青年力量,形成人才梯队,要积极争取调进和聘用中青年医师,形成合力的技术梯队,优化人员结构。

5、被确立的重点学科,配备专科必需的仪器设备与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三、实施步骤:

1、争取五年内将颈腰椎病科和脑病科建设成省级重点专科。

2、对新确立的重点学科建设医院有政策及资金支持。在床位、人员、设备等方面给与倾斜,为专科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提高学术水平,颈腰椎病科、脑病科要制定重点病种的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不断完善。

4、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务科根据重点专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设施管理,并且定期考核。

岚县中医院 2015年2月3日

第四篇:英语学科建设规划

英语学科建设规划

——xxx

一. 基本情况

1.学校建设。学校现在是起步阶段,各项教学设施仍在不断完善。

2.师资力量。学校现有英语教师3人,一名专职教师,两名是支教老师。学生384人,现有10个教学班级,教师都是硕士研究生,其中英语专职教师1人,支教教师2人,比较年轻化,师资力量较薄弱。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意识不强。因此,师资力量的建设仍是学校英语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3.学生生源。由于2010年9月第一届招生,学校学生的主要生源地是重庆、四川,其次有外省贵州、新疆的。大部分考入时的英语成绩都是在90分一下,基础比较差,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了畏难情绪,所以主动自觉学习英语的学生不多。这个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英语学科建设中,要改变这一情况,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氛围,多做好的引导。

二. 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针对现有的师资比较薄弱,学生生源差的情况下,借助学校优秀的办学条件和良好的教学设施,在通过学校骨干教师和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实施优势共享,优势互补,积极建设好学校个学科班子。同时,在师资力量这个能动因素下,积极促进英语及各学科全面发展。

三. 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最近3年内,要把外语教学整体水平建设增加一个台阶,在英语口语教学与其他方面逐步形成一个体系,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础培养,增强学生外语学习意识,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外语学习方法。

2.在学科基础建设方面的基础上,使外语教学在听说能力,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注重英语学科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3.形成一支层次与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4.注重与其他知名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二)具体目标

1.师资力量建设目标

大力引进专业知识人才,不仅仅引进英语教师,还可多吸收外国语言人才,比如说日语高级人才、法语高级人才。这样利于本院外语科学水平的完善和建设。

2.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一年基础英语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在第二学年的时能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三级(A/B)。能听懂日常英语,能和外国友人进行基本的英语对话,能书写出流利顺畅的英语旅游、商务短文。让英语能成为学生们以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3.学科建设目标

旨在把英语学科建设成为基础学科中的重点学科,突出其优势,努力把旅游英语建设成为本院的一个特色学科。

4.英语课程建设目标

英语教师参与《旅游英语》教材编写项目,编写出适应合适我校学生特色的教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也有利于学院学科的长期发展,为我院以后办学更上一层楼奠定基础。还有就是学科课程设置可以更加突出专业性,比如设置旅游英语课程、导游英语课程、导游情景口语课程、景区管理英语课程、机械英语等。

四. 学科建设规划

(一)增强教师队伍建设

1.英语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建设

(1)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知识,还要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完善教学技能;完善和学生的交往能力,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喜欢你,更热爱英语,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需求些什么,想学些什么,利于课堂上的因材施教。

(2)在做好教学的同时,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多和同行学习、取经;向高校老师学习,搞好科研,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

2.学科教学业务能力

(1)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

努力建设自身理论知识,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相关理论,定期举行读书沙龙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初步了解新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我们能积极的掌握大学英语课程理论的指导方向,利用教学基础教学进行实践和总结,从而提高教师掌握新课程的接受能力,进而更好的巩固自身的理论素质和理论知识。

(2)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力

现任外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高职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教师的语言功底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一方面就促使外语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底和灵活的沟通能力,促使学生更好的去模仿和学习外语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师要过好英语语言这个关,让自己的语音和语调纯正,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去关注学生的发音和交流,增加学生之间外语的交流,指出学生交流中出现的语音错误,并加以纠正。

(二)提升英语学科课堂教学能力

1.组织各科任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建立学科交流平台,让年轻教师定期定时进行讲课比赛,每期组织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学习﹑交流。

2.抓好课堂“三步走”,做好教学“六认真”。

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做好教学反思,认真做好总结工作。

五. 具体实施方案

(一)英语教学工作规划

1预期目标:

在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教学方面,结合实际,抓好高职英语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另外一方面,针对现在学生有限的英语水平,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英语活动,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争取把英语专业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学科阶段措施:

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培训领导班子,使得各科任教师具备使用多

媒体教学的能力,提高课件制作的能力。

多与其他学校交流学习,培养自己特色专业人才,整体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口语规划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能力,纠正发音,练就纯熟的英语口语,提高学生能力,利于个人发展空间的扩大。提高英语口语可以做以下规划:

(1)对学生成立的英语角(English Corner)进行良好的指导和引导。①为他们提供一个室外场地;②建立定时定点的制度;③必要时学校为学生提供活动经费;④制定出英语角里面的一个特色文化,比如,定时每学期举行,英语话剧比赛,以班级为单位。

(2)建立校园影院,统一组织每周末放映一部英文电影,让学生们在放松身心中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

(3)让学生有把英语作为他们Career Planning(职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学科研究规划

1前期准备

培养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给新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工作,让新教师自己尝试发表相关科研论文,争取每个学期发表科研论文两次或者更多,尽量争取在3至5年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

2规划阶段

组建科研学术队伍,选拔科研带头人,制定实施可行的科研发展规划,明确自身职责,确定研究方向。

积极申报科研课题,针对学校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先在学校内部实施,作为一个试点,然后在上申报。注意要系统性的研究,面对目前情况,学校现在英语科研可向英语语言学﹑教学法﹑翻译﹑文学、旅游英语及机械英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

建设激励机制,对于有成就的科研教师,学校英语鼓励和奖励,对有成就和创新能力的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争取更大的探索以创造更好的科研成果。

(三)学科资料完善与学科设备建设规划

在校园网上建立完善英语资料,方便学生下载学习,在网站上设置英语论坛,让学生把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论坛上进行交流。

现有的英语教学设备仍有限,学校应加大投入,针对学生外语交流和听力的提升,应增加语音室的数量和听力设备。

第五篇:上海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上海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总体框架

一、“十一五”期间的成就与不足

(一)学科建设的成就

1.学科布局明显优化

2.学科结构和学科平台逐步完善

3.师资队伍结构显著改善,质量明显提高 4.育人环境显著改善,结构更趋合理

5、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社会贡献度不够 3.领军人才匮乏 4.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 5.学科建设资金不足

二、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2.学科发展目标

三、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

1.国际化战略 2.人才强校战略 3.学科交叉战略 4.产学研联盟和区域合作战略

四、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1.夯实基础学科 2.突出重点学科 3.强化特色学科 4.培育新兴学科

5.建设学科公共服务平台

五、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学科体系多元支撑

1.优化结构 2.交叉融合 3.突出重点

(二)公共服务资源保障有力

1.人才培养公共资源 2.信息保障资源

(三)管理与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1.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 2.学科建设周期性推进 3.重大与重点项目管理机制

4.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软环境建设 5.经费管理和监督体系 6.学术评价评估机制

上海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上海大学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的成就与不足

(一)学科建设的成就

学科布局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学校基本完成了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转变。数理化文史哲等传统基础学科师资队伍得到加强,教学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学、流体力学、钢铁冶金等优势学科在国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影视、美术等特色学科有了突出的发展。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明显增长,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优势与重点比较突出的综合性学科布局,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科结构和学科平台逐步完善。学校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专业方向、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2个学术型硕士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1个学士学位专业、4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师资队伍结构显著改善,质量明显提高。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已达到282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6.6%,35岁以下教师占 34.5%,正高级职称教师占16.7%。现有两院院士9人,入选“千人计划”4人,长江学者4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4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7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2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育人环境显著改善,结构更趋合理。学校坚持围绕“三制”(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教育管理模式,推动各项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推进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具有上海大学特色的“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约26000人,研究生数约8000余人,本硕比达到3.2:1。

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显著提高。学校初步完成了从人人搞科研向科研上水平的转变。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项目构成显著改善。科研论文的数量、发表论文的刊物层次和被引用率显著提高。专利成果快速增长。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科研成果被认可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学校学科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包括:

学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相对完整的学科结构中,基础学科存在薄弱环节。学科重点不够突出,缺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一级学科,部分强势学科后继乏人,创新团队建设成效不明显。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面与未来的发展需要相比仍较窄。

社会贡献度不够。对解决国家和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的贡献度不够,学科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有待提高,原创性研究成果和能够带来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大 4 应用研究成果不突出。

领军人才匮乏。严重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才;年轻拔尖人才偏少,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准交流的人才不多;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机制有待完善。

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在学校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国际化战略尚处肇始阶段。教师师资队伍中有海外留学及研究经历的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国际化动力不足。

学科建设资金不足。和国内一流学校相比,学科建设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与“985”大学的人才竞争中,能够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的资金严重不足。

二、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内涵建设,推进科学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为导向,遵循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调整学科布局,夯实学科基础,围绕国家及上海发展的重大需求找准自身优势,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人才培养和解决重要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力争在若干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要进一步做好“抓机遇、抓重点、抓国际化、抓交叉”的工作,同时抓紧学校的学术思想建设。在学科布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建设中坚持人人有所作为。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团队、重点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和重点基地建设上的突破,带动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2、学科发展目标

围绕国家和上海需求,以重点学科为龙头,构建基础扎实、重点 突出、特色鲜明、交叉渗透、文理工和艺术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融合支撑,需、特、强合理定位布局的学科体系,为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奠定基础。重点建设一级学科,使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使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所突破,力争使社会学等有局部优势的学科进入全国前5位。继续加强特色明显的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建设,争取增加2-3个国家重点学科,并有10个左右学科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前沿水平。踏踏实实建设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力争大幅度提升基础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市级重点学科的覆盖面,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

围绕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十二五”期间,从国际化层面继续坚持“两个找准”,从战略层面重新思考学科布局,推进内涵建设,实现上海大学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

1.国际化战略

从建设一流大学的高度认识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从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理念、管理体制与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国际化战略。采取具体措施,拿出专项基金,确保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顺利开展。

创建以研究型大学为参照系,以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的各类国际合作模式。实施“送出去”战略,推进教师尤其是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走向国际舞台。设立“学术带头人国际合作基金”,资助他们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交流合作。设立“青年教师访问学者计划”,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设立“教师参加国际会议专项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际 6 会议。实施“请进来”战略,邀请海外知名学者驻校讲学、演讲,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并为其提供相关的软硬件服务。组织、引导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计划和国际学术组织,努力扩大国际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建海内外科研团队,积极争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学校与跨国公司研发部门的合作研究。设立专门的“国际交流基金”,支持由我校主办的国际会议。

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等资源,使在校学生享有较为充裕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建立健全国际学位留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等)的培养与管理机制,吸引、聚集国际优秀人才。

2.人才强校战略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未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将突出强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主题,以满足上海、长三角地区及全国发展的需要为调整指南,以培养、选拔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化为手段,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的基本方针和建设原则。

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精心为现有学科带头人创造进入学科前沿和融入国际舞台的条件,积极从海内外引进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形成上海大学学科建设的人才高地。

加强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前往国际一流大学访问深造、开展短期合作与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等。为获得国家和上海市专项支持的青年教师提供配套经费,不断充实科研后备人才,增强学科专业力量。

学校将加大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围绕创新团队建设需要,培育 7 与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国家级专家等领军人才、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长江学者和杰青等优秀学术带头人、以及新世纪人才和东方学者等优秀骨干,为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必要的经费支持。

建立教师岗位准入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提升队伍水平。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建立严格的新进教师答辩、考评和录用审核制度。大幅度提高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使之达到教师总数的53%以上。加大从海外和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设定新进教师准入“硬门槛”,并特别加强在专业学术媒体上的招聘宣传。

继续实施高级实验技术总监等一系列实验技术岗位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为他们的培训和提高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激励他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把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改善管理队伍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提升管理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管理队伍的生活待遇。

合理设置与分配岗位资源,继续抓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改革。把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结合起来,进一步补充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破格聘任条例和同级聘任条例,逐步推行副高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权向学院转移的做法,使学院能够将设岗分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学科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学科发展。

建设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重点,形成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文化环境和科研环境,建设教师公寓以解决新进教师的住房困难,努力筹集资金提高教师待遇,为人才成长和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上海大学成为优秀人才聚集成长的好地 8 方。

3.学科交叉战略

围绕学校建设目标,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推动学科交叉。深入探讨学科交叉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屏障,继续完善和落实《上海大学关于促进学科交叉工作的若干办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学科交叉氛围,保护和提升教师从事学科交叉研究的积极性,大力拆除学科交叉的各种壁垒。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通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基础学科对应用学科的支撑力度和对科技发展的贡献度,提升基础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前沿性创新课题和重大项目为载体和纽带,在创新研究中,进一步集聚学术团队,推进学科交叉,凝练学科方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平台上设立学科交叉基金,专门支持其他学科的教师到该学科平台上工作,并在学科平台上推动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建立跨学科青年教师互动平台,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交叉学科发展。

4.产学研联盟和区域合作战略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区域合作,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度。加强校企科技和管理合作的信息交流渠道的建设,完善组织运行机制,组织校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认真研究行业需求和融入模式,赢得企业信任,进入行业主流。密切跟踪企业产品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需求,通过开展有企业支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与企业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应用研究,直接参与企业开发活动,加强与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合作,壮大产学研联盟。

积极有序地聘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参 9 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极稳妥地从企业聘请具有博士学位的技术专家充实教师队伍。

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城市发展主题,进一步整合学校内部资源,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地位的科研项目,孕育核心技术,打造学校品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与项目建设,为解决全国、“长三角”地区和上海高速发展中出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研究和理论支撑。加强经管类学科与项目建设,聚焦上海物流中心建设和以大飞机为代表的战略产业需求,努力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加强自然科学类重点学科与项目建设,瞄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九个重点领域需求,集中解决上海高速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进一步完善上海大学和上广电电子平板显示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OLED高新技术为抓手,进行新型平板显示领域的战略布局和长远规划。

四、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夯实学科基础,突出重点,形成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格局,为最终将上海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奠定基础。

1.夯实基础学科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长远发展需求,扎扎实实地建设数、理、化、文、史、哲和生命等基础学科,通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融合,推进基础学科面向问题的研究,引导基础学科融入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基础学科对应用学科的支撑作用,提高基础学科的建设水平,形成上海大学基础学科建设特色,大幅度提升基础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市级重点学科的覆盖面,并有一个基础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突出重点学科

围绕学校确定的重点布局领域,重点建设社会学、流体力学、钢铁冶金和机械电子工程四个国家重点学科,力争使其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上海大学品牌学科。在重点学科建设中,侧重一级学科的合理布局。通过所在一级学科师资队伍和研究基地的建设,以及重要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突破,带动所在一级学科的发展,力争建设成1~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为建设上海大学品牌学科奠定基础。

3.强化特色学科

围绕上海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以现有各级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若干个在上海地区具有特色与优势的学科,提高这些学科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提升这些学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并争取增加2-3个国家重点学科。

4.培育新兴学科

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创新需求,以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电站自动化技术、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能源作物育种与应用和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等重点实验室、以及材料复合与先进分散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政党研究中心、非线性活动中心、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打造成若干个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共同从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平台,形成2~3个新兴交叉学科,在数字城市、低碳环境、装备制造等研究领域形成具有上海大学明显特色的研究领域。

5.建设学科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学校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努力建设高性能计 11 算中心、微结构分析测试中心、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

(1)高性能计算科技创新平台。通过与上海市超级计算中心的联合与错位发展,加强上海对周边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确立上海大学在该领域在全国高校的竞争优势,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满足上海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中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

(2)微结构分析测试中心。将科学研究与测试服务相结合,在提高装备建设水平的同时,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满足上海大学微结构研究需求,将中心建设成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为最终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

(3)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形成以定量研究和高层次学科交叉研究为特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多学科共享的社会科学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国家级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决策咨询服务中心、专业人才培训中心。

五、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学科体系多元支撑

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遵循“优化结构、交叉融合、突出重点”的方针,加强学科体系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多元支撑。

优化结构。着眼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强化基础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扶持人文经管学科,有计划地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交叉融合。发挥综合大学多学科优势,在关键领域推进广泛交叉与深度融合,为知识创新和先进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学科资源。

突出重点。在学科体系多元支撑的基础上,着力支持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重要研究基地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发展。

(二)公共服务资源保障有力

在中长期发展过程中,重点建设和完善若干全校性的学术资源公共系统,构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信息保障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学校的基础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公共资源。

1、人才培养公共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平台,为上海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资源和教研成果,不断提高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建设四个中心,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数据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心、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研究中心。

基础教学公共平台。建设基础教学公共平台,包括基础物理实验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电子电工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体育教学训练综合实验中心等七个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平台。建设具有生命科学基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主动适应和融入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领域。

2、信息保障资源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文献资源为基础,利用先进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的优质服务。继续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文科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优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团队建设。

管理信息化建设。建成上海大学信息化管理和应用集成系统,制 13 定我校信息化标准体系与管理规范,在整体上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和支撑。重点建设高等级和高可用性的数据中心,依托数据中心建立业务数据交换平台,促进各类管理功能的完善。

(三)管理与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优化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学校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和全面统筹,进一步突出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院行政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任务和职责,促进管理权下移,强化学术权力。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在学术评议、评审、学术决策咨询和监督工作中的作用,保证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学术决策规范科学。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各项建设事业,特别是学科建设中提议、监管、评价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

学科建设周期性推进。完善和落实《上海大学学科建设相关工作安排》制度,保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学校各项事业沿着健康、有序、高效的道路推进。

重大与重点项目管理机制。积极研究和创新有助于教师组织大团队,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主流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学校资源投入机制。继续完善和落实《上海大学关于设立重大重点项目校内子课题的管理办法》,研究和设立鼓励教师参与重大项目的经费投入办法,提升我校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在保证项目负责人学术权力的同时,保护和激发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

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软环境建设。积极研究和创新有助于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软环境建设,继续完善和落实《上海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破格晋升条例》,加大支持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的经费投入 14 力度,研究和设立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经费管理和监督体系。完善经费管理与监督体系,推行“绩效预算、分期追加”的经费管理模式,加强各项建设经费的预算论证和支出审核,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做法,实施投入控制、过程控制、产出控制和反馈控制,形成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确保学科建设的投资效益。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项目中,建立项目变更及终止制度,保证学科建设项目按计划建设内容和计划时间执行。在经费分配上做到“四个优先”,即优先考虑惠及全校的投入,优先考虑基础性学科投入,优先考虑冲击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基地的学科,优先考虑培育国家奖项的团队及个人。

学术评价评估机制。完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估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适当延长评价周期,由单纯的数量评价转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和内涵评价,并在成熟的学术团队探索团队考核模式,营造竞争向上的学术环境,激励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催生重大学术成果。将刚性制度与柔性化整体衡量结合起来,将长远发展态势评估与短期考核指标评估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学科建设情况,正确发挥考评和管理体系的导向作用,将学科建设引导上一条注重发展质量、以内涵建设取胜的道路。

下载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华中农业大学学科建设规划

    华中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十一五”规划解读 一、规划制定的主要依据和工作过程 (一)制订依据 制订依据主要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音乐学科建设三年规划

    音乐学科建设三年规划 一、目的意义:为贯彻实施《国家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美育工作,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坚持积极进......

    小学语文学科建设规划

    小学语文学科建设规划 观音寺镇王行庄小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

    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书

    XX人 民 医 院 重 点 学 科 建 设 三 年 规 划 一、重 点 学 科 建 设 原 则 随 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改革,医院面临着严峻挑战。我院必须提高以技术含量为主 的......

    物理学科建设三年规划

    物理学科建设三年规划 一、目的意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根本、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动力”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学常规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

    十二五规划

    凤凰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为实现我市“两年进前五,三年进百强”宏伟目标,依据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原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凤凰城区经济......

    十二五规划

    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十二五规划

    (三)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建设。 主要任务:立足基层,面向残疾人群众,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