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3:1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第一篇: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不是每条河流的边上,都会有一座城市。但几乎每座城市的里面都会有一条或几条河流。甚至有些城市的城市结构本身就是由河网结构决定的。河流在人类的生存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之所以研究河流地貌,也是因为他跟人类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河流地貌与水利建设、航运和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古老的部落择水而居,而长江,黄河则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那么另外一些小小的部落依傍的生存环境,也就离不开他们赖以生存致富发展未来的母亲河。因此,作为水文专业的大学生,河流地貌认识实习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趁着我们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教育课程刚刚熟知,专业课老师便为我们安排了这一次寓教于游的认识实习教程,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和桂林市三江之源猫儿山为讲解点,作了实地研究调查。本次认识实践分为三天进行,7月3日任课老师为我们作实习动员,叮嘱了一些须注意的情况;7月6日前往会仙湿地,间隔两天即7月9日驱车至猫儿山。

结束了为期两天的河流认识实习,不得不承认此次实习意义非凡。要同学们在玩得开心的过程中掌握到一些专业的知识和非专业的常识,精神上满载而归。对我个人而言,尤感如此。

会仙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岩溶湿地,属湖泊类型湿地,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漓江流域之肾”。宋朝以前,会仙湿地渺无人烟,水草丰盛,树木参差,鸟语花香。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诗称:“桂柳陡河水长流,虎仔桥上看客舟。龙王庙内钟鼓响,如此风景消旅愁。”但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量减少加之开荒造田、围湖造塘等行为增多,湿地面积减少到现有的六平方公里,湿地功能几近丧失。

根据我们的了解,会仙湿地本是个物种极其复杂繁复且多样的地方,现在虽然大部分植物物种目前还存在,但其数量已急剧减少,树木直径变小,大量原生草本植物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渐缩减,特别是原有湿地上生长的芦苇和苔草等沼生植物。水面上越来越多的外来生物譬如水葫芦的存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原生植物的生长,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湿地的持续生存。

临桂会仙湿地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生态修复是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措施。水资源调蓄功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源的蓄积和排泄,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及旱、涝灾害的减灾能力等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今,湿地的修复意义深远,只有通过新建和修复堤围,拦蓄洪水,引入渠水,抬高恢复湿地水面,确保会仙湿地不干涸,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通过制定保护措施,有效的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行为,引导湿地利用走上合理开发,协调发展的轨道。

猫儿山作为我们的第二个实习点,因其漓江之源的称号,我们向往不已。她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年均降雨量2500毫米,茂密的森林植被蕴含着巨大的森林水文效益,森林土壤瞬时涵养水源能力为4738.32万吨,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发源于猫儿山的39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3.14亿吨,是桂林母亲河漓江的源头,也是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猫儿山林海水源是大自然的奇观,桂林山水的命根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浩瀚的猫儿山原始矮林修剪得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犹如浩瀚无垠的绿色海洋。傲然耸立的孑遗植物——南方铁杉群,古朴苍劲,造型典雅,是猫儿山的“镇山之宝”。山顶常有云海浮现,而四时的佛光环罩更是堪称一绝,可以领略大自然的无比神奇。

又因为其是三江之源,桂林人民的母亲河,所以也倍加被重视。生态环境良好,从超然大峡谷进入,可看到无数的巨砾,但是依沿岸的参照物对比,漓江的水位明显降低,而河面

也变窄,造成了河流的衰竭趋势。

猫儿山因其纬度,经度和垂直地带性所造成的区域性规律,使得猫儿山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尤以红壤为主,又分层现象产生。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变化更为明显,从山顶的灌丛矮林到山脚的常绿阔叶林,竹林以及针叶林人工林。而原始的生态区内,也居住着一些比较原始的生物,凶猛的兽类,譬如狮子,老虎,豹子。而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也可见一斑了。

最后,由我们自然地理学金鑫老师为大家讲解了临时所发现的坡面状况和土壤层结构,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所见所闻结合起来,果然脑中思路倍感清晰。

这次的河流地貌认识实习,各研究了河流的发源和消亡,两者的意义同样在于提升大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局限于书本,在于自己的发现和发掘。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将所见所闻所知道的东西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因而,一切空谈是谈不久的,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有所效益。这种认识类的实习,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制度的允许情况下,可以多多开展。在认识实践过程中,可以多穿插点教学内容,不至于觉得单调或者难以理解。总的来说,我们这次的认识实习很成功,收到了预想之外的效果,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友情。这将是我们大学生活乃至人生重的一笔财富,至少时刻教育到我们两个道理:一,做人要饮水思源;二,要生存,就不要过河拆桥。

水文07—***周蕊

思考题

一,猫儿山是哪三江之源?

答:漓江,资江,浔江

二,湿地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 1,排洪蓄水,调节生态环境

2,物质的产出

3,保持物质的多样性

4,人文功能

第二篇: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对漓江上游猫儿山和会仙湿地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周围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概况。

二、实习的时间与地点

本次实习时间共为期两天,2012年7月20号前往桂林猫儿山进行漓江源头的土壤、植被的调查。7月21号前往桂林会仙湿地进行岩溶湿地的调查。

三、实习的内容

1、猫儿山漓江源头土壤、植被调查

基本地貌概况: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北纬25度48分至25度58分,东经110度20分至110度35分。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成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山体相对高度1862米,境内山峦重迭,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通过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来体现。而猫儿山的纬度地带性是由于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从而引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由于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加之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讯速,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下形成红壤,因此猫儿山区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山脚为常绿阔叶林、竹林但随着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部位,由于温度低,风力强,立地条件差,以致森林和灌木生长困难,而草本植物繁茂,有山地灌丛草甸的零星分布。所以,猫儿山主峰的土壤垂直分布为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

河流水系概况: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涵养水源丰富,其地表水系十分发育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发源于猫儿山的主要河流有39条年平均径流量3.14亿吨,是桂林母亲河漓江的源头,也是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实习过程:7月20号早上8点半我们乘车至猫儿山山脚下,然后指导老师们带队带我们从山门徒步沿山路向上爬约500米,我们沿途可以看到乌龟江在奔腾而去。并观察到周围有茂密的竹林。猫儿山因其纬度,经度和垂直地带性所造成的区域性规律,使得猫儿山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尤以红壤为主,又分层现象产生。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变化更为明显,从山顶的灌丛矮林到山脚的常绿阔叶林,竹林以及针叶林人工林。而原始的生态区内,也居住着一些比较原始的生物,凶猛的兽类,譬如狮子,老虎,豹子。而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也可见一斑了。沿途路上我们的自然地理学金鑫老师也给我们讲解了临时发现的坡面状况和土壤层分布,让我对课堂上所学的土壤结构知识认识更进了一步。

下午1点50我们开始再从山门开始沿另一个方向上山,目标为十里峡谷。沿途路上我们看到了这边的水流窄而比较湍急河岸上我们看到了很多花岗岩等石滩遍布,在峡谷间看到了悬泉高挂、碧潭、跌水幽涧相伴,金老师也给我们讲了这是人工建成的一个挡水坡让水慢慢的跌入碧潭中。

2、会仙湿地的调查

基本交通概况: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四塘乡一带,北至文全、黄插塘一带,南至睦洞、毛家、渣塘底一带,西至九头山、莫家,东至冯家。目前,共有

睦洞、四益、新民、文全、竹园、大湾等四级公路、可以直达湿地的大部分地区,交通便利。气象水文: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所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研究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35.8毫米,年最大降雨量为2452.7毫米,年最小降雨量1313.3毫米。雨季为3至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八十,其中4至8月是暴雨多发时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百分之五十。8月至9月暴雨次数减少,常出现高温干旱天气,10月份天气晴朗少雨,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水文方面:湿地研究区内主要河流有睦洞河、古运河,分别位于湿地中、南部,近东西走向。湿地内除上述主要河流发育外,还遍布许多水塘、湖泊、沼泽在内的大小不一的水体。地形地貌:根据会仙岩溶湿地特征、成因类型、地表组成物质、下伏基岩古地形及现代地貌的演变过程等,可将其地貌类型划分为峰丛谷地、孤峰平原、残丘平原三种。

实习的过程:7月21号早上8点半我们便乘车前往会仙湿地来到码头指导老师们便将我们分成了15个小组,每个小组乘一艘船。在码头那我们看到了些人在码头垂钓可以说明这里的鱼类很多。首先我们要乘船去的第一站是龙头山,一路上我们一边观赏着周围的美景也不忘一边观察沿岸植被的变化,在去龙头山的途中我们便看到了河面上生长着些水葫芦,老师便给我们讲了水葫芦的繁殖能力很强,就是因为太强了,覆盖在整个湖面,使得水中的其他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水中的动物没有得到充分的空气与食物,不能够维持水中的生态平衡。甚至有时会堵塞水道,因此当地的村民都要经常清理掉这些水葫芦。河岸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福寿螺的卵块,通过查询资料也知道了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而且福寿螺食量大,咬食水稻等农作植物,可造成严重减产,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另外福寿螺的螺壳锋利,容易划伤农民的手脚,大量粪便能污染水体。因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左右,繁殖量惊人,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极易破坏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到了龙头山,我便和其它几个同学先爬到了山顶,从山顶上俯瞰湿地大致地貌,从眼中看到了些孤峰平原、峰丛谷地和一些水塘。在山顶上也看到了岩溶发育完整的大片灰岩石头,金老师同时在山顶上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关于湿地的河流补给方面的知识,以及也说了他人把会仙湿地作为桂林之肾有点欠妥,毕竟这片湿地面积太小了加上根据前人所说的会仙湿地本是个物种极其复杂繁复且多样的地方,现在虽然大部分植物物种目前还存在,但其数量已急剧减少,树木直径变小,大量原生草本植物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渐缩减,特别是原有湿地上生长的芦苇和苔草等沼生植物。水面上越来越多的外来生物譬如水葫芦的存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原生植物的生长,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湿地的持续生存临桂会仙湿地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生态修复是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措施。水资源调蓄功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源的蓄积和排泄,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及旱、涝灾害的减灾能力等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今,湿地的修复意义深远,只有通过新建和修复堤围,拦蓄洪水,引入渠水,抬高恢复湿地水面,确保会仙湿地不干涸,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通过制定保护措施,有效的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行为,引导湿地利用走上合理开发,协调发展的轨道。接下来我们的第二站是去观看乾隆桥,在那里金老师也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乾隆桥的历史同时他提出对乾隆桥的历史来源产生质疑只能有待考证,看完乾隆桥我们便划船回了码头。同时也结束了两天的河流地貌认识实习,同学们在玩得开心的过程中掌握到一些专业的知识和非专业的常识,精神上满载而归。对我个人而言,尤感如此。

四、实习的感想

结束了这两天的河流地貌认识实习,让我们大概知道了河流的发源与其周围地貌的发育概况,也让我们对河流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同时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

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将所见所闻所知道的东西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因而,一切空谈是谈不久的,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有所效益。这种认识类的实习,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制度的允许情况下,可以多多开展,也让我们学生提前更多的接触了解我们专业以后的工作性质是怎么样的。总的来说,我们这次的认识实习很成功,收到了预想之外的效果,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大家之间的友情。

第三篇:赣江沿岸河流地貌实习报告

赣江沿岸河流地貌实习报告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12级地理科学2班

时间:2013年5月14号下午

天气:晴转阵雨 指导老师:李渊妮

学号:1207079129姓名:郑莉文

一.实习介绍

⑴实习时间:2013年5月14号下午2:00-7:00 ⑵实习地点:南昌市赣江沿岸八一大桥与南昌大桥段 ⑶实习路线:我们从八一大桥上走到赣江以西,接着从赣江西岸走下去,最后又从南昌大桥回来。⑷实习目的:考察并研究赣江的河流地貌。

二.实习内容

㈠江心洲

江心洲是沙洲的一种,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沙洲。

①沙洲的形成

自古以来,赣江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到下游江面开阔处,1 / 11 流速减慢,泥沙在这里沉积,渐渐形成一块块沙洲。沙洲,是一种在浅水处形成、笔直的沉积地形,沙洲通常是细长的,可以出现于海洋、湖泊或河流上。

②江心洲的形成

在赣江上,分汊之间的沙岛称为江心洲。江心洲的雏形是水下淤积的浅滩。如果有某个浅滩逐渐稳定和堆高,就有可

能在枯水期不被淹没,出露为心滩,将水流分向它的两侧,形成两股汊道。两股汊道逐步被拓宽,变弯,其中的环状流就会进一步将心滩加大加高。经过几次大洪水以后,心滩被堆高到超出乎滩水位,生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成为江心洲。

③裘家洲

裘家洲位于穿越南昌市区的赣江里,赣江自裘家洲一分 2 / 11 为三,形成东河、西河和中河三条支流,它是扬子洲的延伸部分,东面隔江为梅岭,与滕王阁相对,通过过江大桥与南昌主市区相连。站在洲上可以欣赏到南昌十景之一的“西山积翠”。

④计算裘家洲的长度、面积

根据南昌市城区图,先在地图上量出裘家洲长、宽的图上距离,结合比例尺,可算出裘家洲的实际长度、平均宽度,进一步求出裘家洲的面积。

在南昌地图上,可量出裘家洲的长度为6.8厘米。南昌地图的比例尺为1/30000,设裘家洲的实际长度为Ⅹ㎝。6.8/Ⅹ=1/30000 Ⅹ=6.8×30000=204000㎝=2040m 3 / 11 同理,量出裘家洲最宽时的宽度为1.2㎝.1.2/Ⅹ=1/30000 Ⅹ=1.2×30000=36000㎝=360m.量出最窄时的宽度为0.2㎝.0.2/Ⅹ=1/30000 Ⅹ=0.2×30000=6000㎝=60m.平均宽度为(360+60)÷2=210m.面积为2040×210=428400㎡

所以裘家洲长度大约为2040m.最宽时的宽度大约为360m.最窄时的宽度大约为60m.平均宽度大约为210m.面积大约为428400㎡。裘家洲在宽浅河道出现底部汇合型环流。

⑵浅滩与深槽

①定义

浅滩是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规模的冲击物堆积体,它们有的分布在岸边,称边滩,有的分布在河心,称心滩。浅滩与浅滩之间较深的河段,称深槽。

②浅滩与深槽的成因

A在弯曲河道中,由于横向环流作用,凹岸侵蚀形成深槽,凸岸堆积形成浅滩。在相邻两个弯道,横向环流方向相反,两弯道之间的河段,环流消失,水流搬运能力相对减弱,泥沙发生堆积也能形成浅滩。此外,如果河床底部呈汇合型横

/ 11 向环流,形成河心浅滩;如果是辐射型横向环流,河床将侵蚀形成深槽。

B洪水期的洪水波在较窄河段传播速度慢,产生壅水,水面比降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浅滩;在展宽的河段,洪水波传播快,水面比降大,水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发生侵蚀而形成深槽。C南昌位于抚河与赣江交汇处,有两种情况可形成浅滩:洪水期主河水先涨水,使支流河口以上河段产生壅水而堆积,形成浅滩;或者支流带来大量泥沙堆积在主支流汇合处形成浅滩。

D人工建筑物、河床中修建渡桥、挡水坝等,都会使上游河床水位增高,搬运能力减弱而使泥沙堆积,形成浅滩;不适当的裁弯取直河道,流速增大,河床强烈冲刷,下泄泥沙 5 / 11 过多,也能在取直河道出口的下游形成浅滩。

河床中深槽与浅滩的形态和位置,随着河床中洪水期和枯水期水文状况的改变和横向环流。

⑶迂回扇

①定义

河床侧方移动常常是多次进行的,在每次侧方移动中都能形成大致平行的滨河床沙坝,它们组合成扇形,称为迂回扇。

②形成

迂回扇是河漫滩表面的一种微地貌形态,由一系列有规律地分布于凸岸边滩上的滨河床沙坝构成。这些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向上游辐散。迂回扇是在河湾侧向蠕移过程中产生的。因侧向蠕动是脉动式而不是连续均匀地发生的,故当河湾侧蚀较慢时,凸岸边滩外缘的滨河床沙坝不断加高。当侧 6 / 11 蚀加快后,凸岸边滩迅速淤长。若侧蚀再度减缓,则在凸岸边滩外缘新的位置上又会出现相对高起的滨河床沙坝。该过程反复进行,便形成完整的迂回扇。各条沙坝的曲率随距河岸远近而异,且组成物质较粗,相邻沙坝间的低地常成为沼泽,组成物质较细。当迂回扇为河漫滩相的沉积物所覆盖时,便形成鬃岗地形。

⑷河漫滩

①定义: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南昌处在赣江下游,属于平原地区,所以河漫滩发育较宽广,常在河床两侧分布。

②形成原因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7 / 11 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③河漫滩的结构

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一般由粒较粗大的粒石或砂成,是河床水流冲积而成的称为河床相物质。上部一般粒径较细,多由粉砂。亚粘土组成,是洪水期流速较慢的水流沉积形成的,称为河漫滩相物质。

河床相与河漫滩相的物质共同构成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⑸阶地

①定义

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

/ 11

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②河流阶地的成因

构造升降运动、气候变化、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袭击

③河流阶地的类型

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埋藏阶地

④南昌赣江阶地的类型

南昌赣江阶地是堆积阶地,堆积阶地由冲积物组成,处 在赣江的下游,而且多是时代较新的低阶地。根据阶地形成时河流下切深度不同,又可分为上叠阶地和内叠阶地两种。上叠阶地是阶地形成时河流下切深度较前一周期下切深度小,没有切穿冲积物,河谷底部仍保留有一定厚度的早期冲积物;内叠阶地是在阶地形成时的下切侵蚀深度正好达到阶 9 / 11 地前一周期的谷底。

下午4:00,我们走在赣江的西岸,即一级阶地。

⑤南昌赣江阶地的介绍

我们走的是赣江的西岸,即赣江的一级阶地。I级阶地: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于赣江两岸,阶面宽约6-8公里,由上更新统上段冲积层组成,地势平坦,地面坡度0.5-2度。阶面标高20-25米,相对比高3-5米。阶地前缘陡坎不明显,与II级阶地呈内叠式接触。

⑹河床地貌(自由曲流)

①南昌赣江河床属于弯曲型河床(自由曲流)②曲流的形成原因

关于曲流的形成原因的假说现在至少有30种。这种假说的大多数是从最小能量损耗原理出发的,现在还没有人提 10 / 11 出有充分根据的曲流的形成理论。

③自由曲流

是自由曲流下沉区沉积作用为主的冲积平原上常见的一种河流地貌形态,是河谷中水流在平缓的河床上对一侧进行侵蚀、另一侧堆积,在河床迂回的范围内河床形态不断摆动形成的一种曲流,并形成迂回扇牛轭湖

三.实习体会

通过本次实习,让我进一步掌握了这些河流地貌的特征。对于它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同时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对于了解这些知识也有了提高。这对于我们将来辨别各种相关的地貌形态有很大的帮助。

/ 11

第四篇:桂林理工大学河流地貌实习报告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水是人类生存之本,河流是人类文明发祥之地,为了人类能够更合理的利用河流,就必须先了解河流。尤其是作为一名水文专业的学生更是应该认识河流地貌。

2012年6月20至21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级进行了河流地貌认识的实地实习。

一 时间:2011/6/28地点:桂林会仙湿地

目的:湿地地貌的认识

背景知识:史料显示,宋朝以前,临桂会仙湿地面积约六十五平方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湿地面积约二十五平方公里。临桂会仙湿地属湖泊类型湿地,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漓江流域之肾”,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大、最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在宋朝以前,会仙湿地渺无人烟,水草丰盛,树木参差,鸟语花香。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诗称:“桂柳陡河水长流,虎仔桥上看客舟。龙王庙内钟鼓响,如此风景消旅愁。”

实习内容:当天我们班乘船在湿地游览并观察发现,会仙湿地本是个物种极其复杂繁复且多样的地方,现在虽然大部分植物物种目前还存在,但其数量已急剧减少,树木直径变小,大量原生草本植物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渐缩减,特别是原有湿地上生长的芦苇和苔草等沼生植物。水面上越来越多的外来生物譬如水葫芦的存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原生植物的生长,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湿地的持续生存。

临桂会仙湿地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生态修复是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措施。水资源调蓄功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源的蓄积和排泄,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及旱、涝灾害的减灾能力等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今,湿地的修复意义深远,只有通过新建和修复堤围,拦蓄洪水,引入渠水,抬高恢复湿地水面,确保会仙湿地不干涸,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通过制定保护措施,有效的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行为,引导湿地利用走上合理开发,协调发展的轨道

二 时间:2011/6/29地点:桂林猫儿山

目的:漓江源头地貌是认识

背景知识:猫儿山为南岭山脉越城岭主峰,是广西第一高峰,居五岭之冠,号称“华南之巅”。境内山高林密,夏凉冬雪,环境优雅,风光如画,自然景观兼具雄、险、幽、秀、野。她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年均降雨量2500毫米,茂密的森林植被蕴含着巨大的森林水文效益,森林土壤瞬时涵养水源能力为4738.32万吨,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发源

于猫儿山的39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3.14亿吨,是桂林母亲河漓江的源头,也是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实习内容:早上8点乘车至猫儿山山门,然后徒步沿山路向上爬约500米,沿途可以看到龟江在奔腾而去。并观察周围有茂密的竹林。猫儿山因其纬度,经度和垂直地带性所造成的区域性规律,使得猫儿山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尤以红壤为主,又分层现象产生。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变化更为明显,从山顶的灌丛矮林到山脚的常绿阔叶林,竹林以及针叶林人工林。而原始的生态区内,也居住着一些比较原始的生物,凶猛的兽类,譬如狮子,老虎,豹子。而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也可见一斑了。

下午2点开始再从山门开始沿另一个方向上山,目标为十里峡谷。峡谷间悬泉高挂,银瀑如练,更有湍流,石滩,碧潭,跌水幽涧相伴,或静静流淌,或哗哗欢歌,或隆隆高歌,水景动静相连,声色并茂。

第五篇:桂林理工大学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

桂林理工大学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

学 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方向):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班 级: 2013—1班 学 生: 李浩源 指导教师: 甘磊、邓欢、王春振

2015年07月03日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并让我们对生态系统、环境保护有进一步的理解。

二、实习内容:

桂林猫儿山漓江源头土壤、植被调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调查。

三、实习时间:

第17周

周一:实习动员及实习准备;

周二:猫儿山调查,8:20在1号食堂前集合上车,返回时间大约16:00;

周三:会仙湿地调查,8:50在1号食堂前集合上车,返回时间大约15:00;

周四、周五:撰写实习报告并提交。

四、实习成果: 4.1猫儿山概述:

猫儿山,位于兴安县西北部,距兴安县55公里路程,离桂林市区81公里路程。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跨兴安、资源2县,面积5.3万公顷。是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地理位置北纬25°48'~25°58',东经110°20'~110°35'。猫儿山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铁杉,水源涵养林。1976年秋,国家在这里建立猫儿山林区保护站,划出1.7万公顷为绝对保护范围。整个保护区地势呈葫芦形,中部高,四周低,向东南倾斜。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为山间盆地,其余均是山峦连绵的峰丛地带。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是漓江、资江、浔江三条江的发源地,发源于此的河流有39条,其中流入漓江的有19条,汇入资江的有4条,汇入浔江的有16条。年平均径流量3.14亿吨,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4.2土壤及植被分布:

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不同纬度上热量的差异,引起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从而引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猫儿山区地处北纬25°48′~25°58′,南北跨度10′,同属中亚热带。由于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加之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迅速,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下形成红壤。因此,从纬度地带性来看,本区属于中亚热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也即猫儿山区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在相同的纬度地带内,土壤按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一般近海地带气候潮湿,远海地带气候干燥,气候不同,生物的特点也不同,必然影响到土壤。本区地处东径110°20′~110°35′,以猫儿山主峰为主体的中山区,构成以黄棕壤、黄壤为主体的土区,800m以下区域则以黄红壤为主,红土红壤的有机物质及养分均较山地红、黄壤少,但土层较厚。山地土壤由于受山地小气候和地貌条件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而且有规律地排列成垂直带谱,山地土壤垂直地带的结构随山的位置、形状、去向及海拔的不同而变化。从纬度地带性分析可知,猫儿山区土壤垂直带谱的基带由红壤开始,随着海拔的升高以及水热条件的差异而出现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以及山地黄棕壤,海拔2000m以上的山顶部位,由于温度低,风力强,立地条件差,以致森林和灌木生长困难,而草本植物茂密,有山地灌丛草甸的零星分布。所以,猫儿山主峰的土壤垂直分布为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在八角田海拔1800m左右一带,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局部平坦成低洼渍水处,存在山地沼泽泥炭土。

猫儿山的植被共有202科,691属,1720种。其中木本维管束植物784种,草本植物707种,藤本植物229种。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樟科、壳斗科,茶金缕梅科、蔷薇科、冬青科、山矾科、木兰科、杜鹃花科中的一些种类,其垂直分布规律为:

山顶灌丛:山顶灌丛矮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mm以上,灌木层高度1~2m,有蚝猪刺、西南山茶、三花冬青、灯笼树、红岩杜鹃、茶条山矾、凤尾竹等。4.3具体内容:

当天十一点左右自猫儿山山脚往山上观察。

山脚处大面积为人工毛竹林,途经乌龟江,水质清澈,无明显污染,河床发育鹅卵石,并可见明显的阶地,可隐约观察到中泓线。

上山途中,发现有多处泉水出露并发育成类似于瀑布状出水,发育形成落水洞。并由于流水的冲刷作用而导致山体结构分离,容易形成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为潜在地质灾害点。在N25°51′21.7″,E110°29′10.8″,高程470m处,泉水出露,山体分离,形成跌水,水流发生的转折点,岩性变质,上部岩性坚硬,下部岩性松软易形成构造改变。

猫儿山地质构造属桂北台隆,是志留纪至泥盆纪之间的广西运动,形成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的北东向隆起带的一部分。山体因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岩石发生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主要变质为花岗片麻岩。猫儿山的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山麓地带有洪积物和冲积物。猫儿山岩体西缘局部形成混合岩带,边缘混合岩由条带状混合岩、混合质黑云变粒岩、局部混合质黑云变粒岩所组成。与前震旦系丹州群为交代过渡关系,反映了交代型花岗岩的地质特征,东缘则为突变浸入于震旦系中,形成角岩带,表明了侵入花岗岩的接触特点。

沿途裸露的岩石多为花岗岩岩体,局部出现变质板岩;以猫儿山主峰为主体的中山区,构成以黄棕壤、黄壤为主体的土区,800m以下区域则以黄红壤为主,红土红壤的有机物质及养分均较山地红、黄

壤少,但土层较厚。在实习中,我们上山只到了664m的高度,因此,整个过程中发现的土壤大多为山体红壤,局部

为山体红黄壤或黄壤,且植物大多为阔叶林和竹林为主,山顶部分植物较为低 矮,由此可见猫儿山的植物分布基本符合垂直分布规律。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土壤深挖采样。下午下山后,步行至十里峡谷处。河床可见巨大的石块,流水澄澈,含沙量小,泥沙颗粒小,浮游生物少。该处的岩石岩性为花岗岩。因人工修缮过河道,被人为做成漂流河道,原始的生态面貌已经被破坏。4.4会仙湿地概述: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缔结于1971年,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多边环境公约之一,现有163个缔约国。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在此公约中明确描述了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及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含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河流、湖泊、沼泽、近海与海岸等自然湿地,以及水库、稻田等人工湿地。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四塘乡一带,北至文全、黄插塘一带,南至睦洞、毛家、渣塘底一带,西至九头山、莫家,东至冯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9′50″~110°14′30″,北纬25°05′20″~25°06′45″,总面积约35.2 km2。区内交通发达,以桂梧高速及良永二级骨干公路为主,并与乡、村连接成网。目前,共有睦洞、四益、新民、文全、竹园、大湾等四级公路,可以直达湿地的大部分地区,交通便利。4.5气象水文: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所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研究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35.8毫米,年最大降雨量为2452.7毫米,年最小降雨量1313.3毫米。雨季为3至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八十,其中4至8月是暴雨多发时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百分之五十。8月至9月暴雨次数减少,常出现高温干旱天气,10月份天气晴朗少雨,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水文方面:湿地研究区内主要河流有睦洞河、古运河,分别位于湿地中、南部,近东西走向。湿地内除上述主要河流发育外,还遍布许多水塘、湖泊、沼泽在内的大小不一的水体。会仙湿地水文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产流过程、坡地汇流过程和河网汇流过程;区内主要河流有睦洞河、相思埭古运河,分别位于湿地中、南部,近东西走向。除上述主要河流发育外,还遍布许多包括水塘、湖泊、沼泽在内的大小不一水体,主要水体有15处,它们分别是:睦洞湖、龙山湖、神龙塘、督龙塘、分水塘、老陡沼、毛家鱼塘沼、水东沼、冯家水田沼、黄塘沼、龙东沼、安龙沼、文全水田沼、神龙桥沼和九头山草地,总面积约6.6 km2。4.6 地形地貌:

会仙岩溶湿地主体位于毛家向斜的轴部,北部位于马面-黄村背斜南部边缘,南部为架桥岭背斜北部倾伏端,中部狮子岩一带为柳江水系与漓江水系分水岭。地势总体为北部较高,其次是南部,中部最低,地面标高147.0~544.3 m。根据会仙岩溶湿地地形特征、成因类型、地表组成物质、下伏基岩古地形及现代地貌的演变过程等,可将其地貌类型划分为峰丛谷地、孤峰平原、残丘平原三种。

4.7具体内容:

当天十一时,我们乘坐小舟开始湿地实习,从码头行驶约100m的河道为人工修理,河道两侧可见到泥土与河水泛黑,表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使得水体富营养化,水中有机物的厌氧性分解、工业化学物质排入以及微生物生长严重加剧,同时还可以闻到一股臭气,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的藻类和微生物;在行驶了大约150m左右,河水变清澈,同时发现了大量水葫芦等浮水植物和藻类,在宽水域,很大一部分水域被水葫芦覆盖,还不时看到有一两条泛白的死鱼,在小舟行

进过程中,同时看到了一些水鸟扑食,但明显比网上看到的照片要少,通过仔细观察,还能看到澳洲小龙虾,这表明了会仙湿地的生物入侵情况较为严重;同时,我们还能观察到有部分水域被人为地围起充当饲养池塘甚至作为种植地。在我们登上龙山后,放眼观察到的水域面积明显比网上看到的照片的水域面积要小。

五、实习感受:

本次学习,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外,还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与对科学求知的态度,让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还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次实习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并没有填鸭式地把我们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现象直接点明,而是让我们自己亲自记录、观测、查阅资料,当然,在遇到相关知识现象时老师总会提醒我们,让我们能够在本次实习中认真学好每一点知识。

当然,在本次实习中,我也进一步了解了人类生产活动对于环境的巨大影响,例如猫儿山的大面积人工竹林破坏了当地的植被生长,又由于管理不当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对于会仙湿地,人类活动导致的水葫芦等生物入侵也极具破坏着当地的生态系统,而人类的围湖湿地改为农田、鱼塘,更是大大削减了湿地的面积,湿地对于我们的生态环境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保护湿地真的是刻不容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不仅仅是句空话,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做到!

参考文献:《广西猫儿山花岗岩地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指导书》

《会仙湿地》百度百科

《猫儿山》百度百科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文过程初步研究》

下载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流地貌讲课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与地貌微专题河流地貌 考情分析 2017年课标卷,9、10、1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2016年课标卷,7、8、9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2015年课标卷,10......

    地质地貌认识实习报告写作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08级地质地貌认识实习报告地质地貌认识实习报告包括实习的时间、地点、目的、任务、方法(不要前言两个字,写前言相关的内容),如 野外实习是高等院校教......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姓名:xx xxx院系:xxx学学院班级:09地理科学一班时间:2010年6月10日一、地貌学的意义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及表层的物质形态特征、物质组成、......

    地貌实习报告

    (1) 实习地点:乌当、黄果树、龙宫 (2)实习单位:贵州师范大 11级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班 3)实习时间:2012年12月2日到2012年12月8日 (5)指导老师:周德权、陈星 4)实习器材;地质罗盘......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李洺宇地理科学学院师范二班李洺宇 *** 第 1 页 共 1 页班级:指导老师:徐刚姓名:学号: 白虎咀---庙咀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地点: 北碚区白......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一.相关课程标准的阅读与理解"课标"的要求:结合实例,......

    地貌实习报告白鹿原

    白鹿塬地貌学实习报告 旅游与环境学院时间:2011、11、3 地点:白鹿塬 指导老师:周亚利 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学院:农学院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规划与利用) 姓名: 朱中考学号:1109010118 年级: 2011级指导老师: 刘元生年 1 月 10 2013日 目录 引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