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潍坊农业发展看农业产业化经营
由潍坊农业发展看农业产业化经营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若干举世注目的“单项突破”,如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成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等,但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以分散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农业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连通一气的市场经济。寻找农业发展的新出路,思考如何把各个单项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地继续向前推进就显得尤为重要。潍坊通过产业化经营将农业发展搞得有声有色,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现就通过对潍坊农业发展的研究来探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潍坊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目录:
1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地位———————————————1页2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2页
2.1发展概况———————————————————————2页
2.2典型案例———————————————————————3页
2.3产业化经营特色————————————————————4页 3在潍坊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启示———————————————5页
1、什么是产业化经营及其地位
农业产业化(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比较现代化的工业和仍然比较落后的农业并存的这种“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从我国农业的内部来看,当前存在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千家万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越来越连通一气的大市场之间如何衔接;一是农业的生产率比较低,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使农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农业要发展必须与市场相结合,而如果我们的农业还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上,农民不仅难以真正进入市场,就是进入了,只是一家一户的小船,也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所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并在市场的海洋里扬帆远航。所以产业化经营就成了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面就以潍坊为例探寻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
12、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2.1发展概况
山东省潍坊市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它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全市总面积l.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5万人。辖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四区,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六市,临朐、昌乐两县,共有235个乡镇和22个街道办事处。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3度,无霜期200天左右,年积温4700度,平均降雨量700毫米以上。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
①、1978——1985年,为起步阶段,通过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全国的农业有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②、1986——1992年,为种植业结构调整阶段,通过压粮扩经,使经济作物面积超过粮食
③、1993——1999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阶段,潍坊市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
④、2000——2005年,农业国际化竞争阶段,潍坊市农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国际化竞争。
⑤、2006年——现在,新农村建设阶段。
在1992年确提出“农业产业化”此之前,虽然当时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果,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农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不配套;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其他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农业领域市场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1993年,潍坊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于一体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思路是: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经过多年完善发展,到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272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95元;农产品出口创汇17.6亿美元,其中蔬菜出口量占全国蔬菜出口量的20%。
潍坊在农村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诸城为代表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即“企业+农户”模式;以寿光为代表的市场拉动模式,即“市场+基地+
农户”模式;以安丘为代表的名牌产品带动模式,即“企业+基地+农民工”模式;以寒亭为代表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以高密为代表的区域化种养模式;以昌邑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模式;以昌乐为代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农业高科技走廊模式。
2.2典型案例
以安丘农业发展为例,安丘根据自己的地理条件,约80%的农户种植葱姜,其中大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万亩,家家户户种葱姜使该市成为江北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从2007年开始,安丘市组织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按照农民自愿、土地流转有偿依法原则,通过聚零为整、统一管理、规模经营,探索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作社模式、基地模式和农场模式,即通过合作社+企业+标准化、企业+基地+标准化、企业+农场+标准化等主要模式,实施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植经营。
在合作社模式(即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中,农户志愿加入各村村委会组织的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并成为社员,然后组织社员与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签订种植合同,发展合同基地(相邻的土地连在一起,形成基地),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路子。而基地则在企业的协助下实行统一的管理模式,企业为基地建立管理档案,负责基地内生产资料的供应和跟踪以及技术指导,在生产过程中统一种植、施肥、喷药;而入社的农户在原有土地承包不变的基础上,负责自家田内作物的种植和日常管理,生产的农产品由加工企业按市场保护价收购。此外,社员在年底还可以根据合作社的收益情况获取一定的分红。农产品加工企业本身也可以成为合作社的社员,进一步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销。合作社严格按照企业的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其蔬菜的长短、品质,甚至收获时间等都达到了一致,保证了加工原料的质量安全。
而基地模式(即企业+基地+标准化),主要是由龙头企业建立自属基地,然后按照企业需求规划使用基地。基地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实行全封闭管理模式,实施农业良好操作规范和 GAP 认证,实现了基地车间化、人员专业化,生产的农产品由公司加工后出口国外。企业在农忙时(栽种、出土等)可以雇佣专业劳务队工作,而在其他时间只雇佣几十个当地农民管理(以临时工为主)。企业在种植前一般与国外需求方签订了供求合同,所以出产的农产品不愁销售。现在安丘市仅大葱一项,每个面向出口的加工厂平均拥有十个以上的基地,每个生产基地占地百亩以上,企业自属合同基地约9万亩。
还有寒亭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是指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寒亭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并把建
设专业市场作为放大一村一品效应的有效措施来抓,建设形成了一大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与此同时把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手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产业特点,建立了一大批跨村、跨乡镇、跨县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并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
2.3产业化经营特色
在潍坊,无论是像寿光那样建立市场也好,像诸城那样发展龙头企业也好,像寒亭那样搞“一户一品”、“一村一品”也好,都首先是为了将“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根据上述案例,具体分析潍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色:
①特色产业规模宏大。正如安丘县根据自身特色种植葱姜,寒亭县采用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潍坊各县区乡村都结合自己的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按产业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实行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积极使农民工变市民、变民工、变职工;形成了以寿光为中心的300万亩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青州高密400万亩优质粮基地,安丘为主的30万亩姜蒜基地,临朐为中心的100万亩果干鲜果基地,昌邑市为中心的10万亩绿化苗木基地,以诸城为主的肉鸡生产加工出口区,以临朐为主的肉鸡生产加工出口区等等。全国25-30%,加工总额20亿美元。07年财政收入6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70元。
②龙头企业十分强大。以安丘为代表的名牌产品带动模式,以诸城为代表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都少不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市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54家,国家级12家,省级44家,08年拟建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省级龙头企业60家,其中三家超200亿,10家超100亿,135家超亿元销售收入,创名牌30个,驰名商标20个,上市19家。
③服务体系完备。销售市场、会展中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潍坊市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催生了一大批大型的综合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修建了一大批高科技示范园和会展中心,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600亩,投资2亿元,年交易蔬菜18亿公斤,成交额30亿元。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20000亩,已投资1.6亿元,寿光国际会展中心展厅面积近7万平方米,室外内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市场内园区各类服务组织、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服务用品齐全。目前,全市“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而且日益显其功能之强大,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大生产与大市场之间都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得以优化。
④管理机制相当完善。潍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十分支持,潍坊市委市政府及县市区都成立了专门的各类产业化办公
室,出台了各类关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市、县市区及乡镇的农业产业化工作目标、产业布局、实施措施、优惠政策等等,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的组织和制度平台搭建相当完善。
⑤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猛。像安丘、寒亭的经济组织在潍坊市十分多见,持此之外,各地都有经济技术服务组织,各类农民经纪人组织。有的地方形成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协会+合作组织”四位一体的农村新型管理模式。这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活跃于基地,农户和市场之间,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它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供了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完善了农业产业化链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标准化、国际化,形成了优质农产品的产业带。
三、在潍坊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①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产业基地布局特色化是潍坊地区农业的重要特点。各地区域特色比较明显,各种农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比较高。寿光市以叶菜或果菜为主,安丘则主要种植根茎类蔬菜,诸城以蛋鸡饲养为主。每个生产基地,都是集中连片,规划布局较合理,集优质农产品生产、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只有实现区域化种(养)殖、规模化生产,才能实现其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小规模分散式无重点的生产,即使质量再好,产量再高,都不能形成产业化。
②坚持把培育和开拓市场作为政府扶持的重点。围绕市场需求确立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建市场,是潍坊地区的成功经验。完整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企业以及合作组织依靠自身力量所不能完成的,只有通过政府行为,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打广告、造声势、形成影响,提高知名度,才能强力开拓市场。一是政府出资在每个主导产品集中的地区建设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如寿光的蔬菜市场、安丘的生姜市场等。二是通过加大宣传扩大市场的知名度,使每个市场都能汇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解决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市场价格也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三是搞好市场治理整顿,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等不法行为,保持了市场的良好交易秩序,使外地的客户敢来并愿意来。四是开拓国际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国际业务关系,疏通了出口渠道。目前该地区农产品出口已经占据很大比例,规模较大的加工或流通企业都把市场定位在出口创汇上。
③强力培育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使之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它担负着开拓市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其实力强弱、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成败。潍坊市的企业如寿光天成、潍坊万鑫、诸城外贸等,都具备“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强带动”的特点。另外一
个最重要的特点是这些企业都与当地的生产紧密联系。有的发展大规模自有基地;有的与合作组织紧密联合;有的直接与农民签订订单,不论哪种方式,企业和基地(和农民)的联系无一不是靠“利益”连接在一起的。政府在扶持龙头企业方面并没有投入巨大的资金,而是重点择优扶强,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大的方面如税收、信贷、土地、出口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支持。在企业内部经营上,从不插手,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自己运作,没有所谓的形象工程。可以说,潍坊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当地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为基础的。
④强化农产品质量意识规范建设两个体系。在潍坊市,从政府到农民,都特别重视产品质量,“要把产业做大做强,就要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抓食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上当地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大造舆论,潍坊市不论种植还是养殖,介绍经验时都少不了若干个“统一”,如统一施肥、统一打药、统一管理等。深刻体现了农民的质量意识。二是从源头抓起,政府部门都成立了综合农业执法队,严格查处伪劣农资、高毒农药流入生产环节。三是建设高科技示范园区,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规范化的管理、高品质的产品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无形中引领着农民提高水平。四是形成了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政府部门建立专门的检测机构,对农产品进行重点抽查,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每个农产品市场都有检测部门,把不安全的农产品拒之门外;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也对原材料进行检测,保证加工产品质量,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⑤强力打造软硬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发展地区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政府的职能不应停留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一点潍坊地区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待人接物热情,考察参观过程中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热情招待,使人能感受到政府为企业服务和为农民服务的热情和较高的办事效率。在硬件环境建设上,规划合理、设施完善、城市建设整体效果给人以清新整洁的感觉。
参考文献:《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论农业产业化》人民日报社论
《山东省“一村一品”发展情况介绍》山东农业信息网
《学习借鉴潍坊经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
会网
《山东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思考》中共六安市党委党校六安市行政学院网
《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秦州党建网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企业发展情况】
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红军四渡赤水河畔川南名镇二郎镇,与国酒茅台,中国名酒郎酒共享得天独厚的酿酒地理资源。公司成立于1980年,2007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组建为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建设成为一个集酱香、浓香、五粮兼香型白酒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非公有制企业,是古蔺县继郎酒、仙潭之后的第三大酱酒生产酒类企业。
公司(二郎)占地面积48000平方米,拥有资产1.96亿元,年产白酒4000余吨,其中酱香型白酒2000余吨,浓香型及五粮型白酒2000余吨;(永乐酱酒园区)为积极响应四川省“打造中国名酒金三角”的战略部署,助推中国美酒之乡古蔺县的开发进程,扩大红军杯酒业市场需求,充分利用目前良好的发展平台,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与2010年投资在永乐镇酱酒工业园区征地200余亩,分两期就本企业的产能、安全、技术、设备、环保等方面的需要分两期进行扩能改造,争取公司年产量达到10000余吨生产能力。
【原料生产基地情况】
为助推泸州酒业发展,加大力度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我公司已申报成功由县政府农业部门组织建立的被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
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认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本企业原材料生产基地,拥有小麦生产基地6万亩,高粱生产基地3万亩,确保了我们企业的原材料质量,从而保证了我们的产品质量。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情况】
我们企业实行“企业+基地(专合社)+农户”的产业发展运作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良性互动能力,引导农民调优粮食结构,种植市场适销的高粱产品,极大地提高了高粱的商品率,集中连片订单种植,实现规模效益,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和带动农户就业增收情况】
我公司通过合约确定农户为原料生产户,速度建立生产基地,保障了加工原料供给,推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服务的五统方式。对加工原料实行定价收购,通过定价保障农民利益,我们对加工原料实行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低迷时保护农民利益,从而实现加工原料的稳定供给,确保企业稳定发展。我们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保障了生产加工原料的稳定供给。当订单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按订单价格收购,当订单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企业就按市场价格收购,使农民即有了最低保障又得到即得利益,大大
提高了粮食订单的履约率。我公司发展的9万亩原材料生产基地带动了农户约7万户,使得农户增收300多万元,大大提高了农户就业率。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我公司一直坚持“强化管理、狠抓质量、打造品牌、服务客户”的方针,生产上紧紧围绕质量为中心工作。
建立考核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公司加大了对安全方面的考核力度;加大了对违规违章的治理力度,严格执行现场开取“违规罚款单”制度;把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落实到班组,做到了领导强化,任务细化,措施硬化,工作深化,促进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我们把安全工作切实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每个车间设臵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安全奖惩与安全责任人的考核结果直接挂勾,凡是安全工作不到位的,一律不得参加年终个人评先,安全责任的落实保障了本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生产上我们坚持进行了每月三至四次的安全检查,对安全生产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事故应急预案的建立、消防安全、安全保卫等方面进行监督指导,提出改进意见,督促整改,提高了各部门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效的预防风险,消除隐患,确保了安全形势稳定。
公司始终坚持清洁化生产、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体系,注重管理团队的优化培育,管理能力的训练。科学的管理体系,优秀的经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为红军杯酒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业态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经营管理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公司的整个制度体系得到进一
步健全完善,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制约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8月获得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通过制度的强力推行,员工按制度、按程序办事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对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护环境情况】
为保护环境,我公司永乐酱酒基地投资400万元建立了储存量1200立方米,处理量500吨/日的污水处理站,投资2000万元建设完成了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并且具有清洁燃煤技术的25吨循环流化床锅炉。
【社会公益】
红军杯酒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回报社会,为了回报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厚爱,多年来先后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600余人就业,永乐建成以后将解决剩余劳动力1500余人,供应酒糟和曲草给当地养牛场,扶助了农民致富,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在帮扶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等各类弱势群体,支持贫困学生上学,捐助栋梁工程,救济冰雪、地震灾区等公益事业中共计捐款80余万元。
【存在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一、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我们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
二、产业的链条不长,两头发展不够,特别是连接农户的机制上,还没有解决好利益分配机制。
三、龙头企业资金,仍然紧张,对龙头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编低,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有待进一步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外部环境支持体系。为此我公司建议:
一、加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基地建设
加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紧密型,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要在继续落实对重点龙头企业扶持资金、贴息等政策的同时,尽快研究扶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增加对基地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检测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二、探讨支持龙头企业的有效形式
目前,金融部门都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专门政策,并安排了专门的扶持资金,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企业还没有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要积极探讨支持龙头企业的有效形式运作机制,形成支持产业化经营的合力。
三、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是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要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开展合作,创新研发的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龙头企业
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给予加大。
四、搭建形式的综合服务平台
龙头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金融通、基地建设等方面各有优势,要组织开展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接活动,促进龙头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深入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贯机制
现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在规范定单形式,稳定合同形式,鼓励合作与服从形式的同时,对那些同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真正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同农户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
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2012年5月15日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
黄平县汇利丰茧丝绸有限公司
一、基本情况
黄平县汇利丰茧丝绸有限公司座落于黄平县新州西门口,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在册职工119人,现有2400绪自动缫丝生产设备四套,复摇机四组,质检设备一套,剥、选、煮设备一套,年生产能力为:加工桑蚕干茧400吨,年生产4A级以上的生丝120吨。
企业前身为黄平县缫丝厂,黄平县飞利丝绸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2月,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广西省柳州汇利丰有限公司到黄平成黄平县汇利丰茧丝绸有限公司。公司租用原黄平飞利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生活设备,通过注入投改资金和流动资金,改善生产经营理念,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使企业逐年不断发展壮大,现已花80万元从浙江引进最新生产设备两套,自动制棉机的设备两套,它是全省唯一的大型缫丝生产企业,公司注册资金1200万元,属股份制民营企业,公司法人韦汇丰,总资产3500万元,固定资产规模1800万元,流动资产1700万元。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00多万元,销售收入6500万元,利润收入达280多万元。
二、生产经营现状
黄平县汇利丰茧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韦汇丰,具有较高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他在贵州、广西仍至全国,茧丝行业中,都具有盛名。他对公司内部管理日趋完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加上企业利用当地水、电、煤人工较发达地区便宜,企业法人来源于丝绸大省,具有较广的销售渠道和丰富营销经验两大优势,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生产经营蒸蒸日上,一跃成为近年来全省第一的、唯一的缫丝生产企业。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
公司自2008年5月份在黄平注资以来,积极配合黄平的蚕茧收购工作,特别是国际金额危机后茧丝绸行业一直走亏本道路,但是,汇利丰茧丝绸有限公司还按照蚕茧收购全同的保护价每公斤18元的统茧在进行收购。这样,没有影响我县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反而还增强了发展的信心。
(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
黄平县汇利茧丝绸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原料为桑蚕茧,生产一吨生丝需鲜蚕茧8.75吨,按现行市场价算每生产一吨生丝要付给蚕农茧子收购款17.5万元。企业属于典型的促进农民增加经济收入,促进种桑养蚕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企业收购鲜蚕茧46吨,付收购款828万元。使农民从中受益,虽然黄平县及周边地区蚕茧原料严重不足,而
有大部分是从广西等地调进,但企业的带动使黄平的茧价从原来的4-5元/斤提高到9-12元/斤,使农民得到了实惠,黄平县的桑蚕生产开始走出低谷,焕发生机,截止2009年底全县现有桑园12300亩。2009年共计发放蚕种4500张,已收鲜茧64吨,付收购资金1280000元,带动9820户参与种桑养蚕,一些种桑养蚕专业户、专业村、寨正在掘起。如旧州的波洞村的波洞组有50户,50户全部都是种桑养蚕户,09年种桑养蚕户均收入达4400元,么罗组共有23户,有18户是种桑养蚕户,户均收入4800元,种桑养蚕收入最高的是杨再军,蚕收入是23000多元。
(二)积极探讨产业化经营模式
1、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积极配合机关部门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宣传力度,做好产业“龙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实行蚕农贷款政府贴息。每交售一公斤鲜茧给予6.00元补贴。共育户每共育1张财政补助 6.00 元。政府还安排50万元作为桑蚕产业发展风险基金。
2、企业通过以物放货形式促进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即:企业通过签合同的形式先偿为困难蚕农提供蚕种、蚕药、蚕具及桑园管护的肥料等生产物资,待蚕农交售茧子时再从蚕茧收购款中扣抵,解决部分蚕农没有生产投放的困难,从而促进种桑养蚕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3、企业为了蚕农的利益最大化。在2010年在广西聘请5名优秀的技术员来黄平做技术指导。通过引进优良的蚕种,推广“小蚕共育”、“加温饲养”、“消毒防病”等养蚕新技术,让蚕农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一是做给农民看,二是带着农民干,以促进黄平县种桑养蚕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明析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方式,农民增收大幅提高。公司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合同制,即公司与农户签订《蚕茧生产收购合同》,承诺实行保护价收购和市场调节相结合,2010至2012年这三年的保底价均为20元/公斤。如市场价高于20元/公斤,就按市场价收购。如市场价低于20元/斤,就按保底价20元/公斤进行收购。并由县桑蚕忆作监督机关,从而打消了蚕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生产积极性和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快了我县的种桑养蚕业的产业化发展,农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四)专业村寨与示范点的幅射带动作用
公司在农业产业就经营的参与中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主要体现在桑蚕产业村寨和示范点。
一是利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35万元,自筹20万元,分别在旧州的波洞、重安的黄金村、野洞河乡的桑场建立定点基地三个,新建桑园500亩,参与农户89户,在谷陇的岩门寺村,一碗水的董院村管护老桑园1000亩,公司派专
人汇同县桑蚕局对基地进行技术上、物资上的重点持,通过推广“小蚕共育”、“消毒防病”、“添食防病治病”等实用技术和免费提供方格簇,补助重点户修建养蚕大棚等措施,使基地建设已见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据统计,参与基地建设农户养蚕收入户均在5000左右户,均税收3000元以上,至少带动了1000多户周边群众参与到种桑养蚕业中来。
(五)公司通过示范点的技术帮扶,提高单产,和亩产值。公司从广西聘请了三名技术员来负责各个乡镇的示范点的技术指导,每个示范点参与户数是10户,这130个示范户中均张种收入达950元,亩产值均达2300元以上。户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09年带动1113户来参与种桑养蚕,新种桑面积达3500多亩。公司还对优秀示范户实奖励,对亩收入达3000元以上的几个示范户,每户奖励1000元。
四、存在的问题
(一)黄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农村经济相当薄弱,要培育一个产业还需要上级部门长期关心和支持。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光靠企业是不够的,需要有关业务部搞好中介服务,让企业和农拖得更近。
(三)蚕区建设规划区出现个别农户故意刁难时,当地政府或部门不能及时帮助处理。
五、下步打算
(一)提高对农民兄弟是本产业链一员的认识,在保证企业一定利润空间的同时,尽量让利给蚕农。
(二)继续加大对示范户、重点户的技术,物资上的帮扶,让示范户、重点户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田间学校”,不断增强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尽快促进我县种桑养蚕业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经营
如何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好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产品需求、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提出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注重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在农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承包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服务,农业科技人员与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为以技术服务连接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群众科学种养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促农增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以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同时提出大力推进完善城乡服务网络,现结合云南省砚山县农业发展状况,继续为“辣椒之乡’做好辣椒产业,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应抓好以几方面工作:
1制定合理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搞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对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理布局、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制定规划时,首先就得抓住“主导”,即应当只抓几个重要产业,不要过多过滥地进行规划。抓好机构组建,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体制与机制创新理念,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企业结合,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实行市场运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另外,要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和产品优势。由于全县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资源分布不同,必须考虑不同乡镇、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实际,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和产品基础优势。
农业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以辣椒为重点,大力发展种植,抓好生产基地建设。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宣传引导和技术服务,巩固、扩大辣椒种植面积;一方面利用烟水工程、以工代赈、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兴建旱地小水窖、小水井,改善辣椒生产灌溉条件,建设相对稳定的辣椒生产基地,稳步发展辣椒生产。
a推广新种植规范,创新冬早辣椒培育壮苗技术,有效提高冬早辣椒越冬保苗率推出新规格专用薄膜:配套向“两椒”种植农户推广。b研制辣椒施肥配方,推出新配方辣椒专用肥:通过对本县辣椒主产区土壤进行化验分析,提出了适合本县辣椒种植用肥配方,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向生产厂家订产氮、磷、钾15:10:15配比的辣椒,配套向种植户推广使用。2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内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如果不根据市场需求去发展生产,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因此制定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与充实。而所立足的市场需求不仅包括现实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包括潜在的市场需求。市场容量越大,产业发展就越有希望。要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充分抓住发达国家淘汰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和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广泛招商引资,多引进些有实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大力抓好龙头企业建设。这是推进我县农业产生化经营的核心。龙头企业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层次、水平,决定着区域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层次和水平,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真正的龙头企业,是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储藏、运销为主的企业,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组织农民按需生产,并提供全程服务,通过契约关系或采取其他办法,与广大农民结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实体。龙头企业既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中介组织和流通企业;既是生产加工或销售中心,又是信息中心、科研中心、服务中心、还是技术推广中心,它能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负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实践证明,靠一家一户,培育不出市场主体,建起一个龙头企业,就会收到兴一个产业、带一片区城、活一方经济、富一方人民的功效。在发展方
向上,要不断向“大、高、外、新、多”方向发展。“大”,就是规模不断扩大;“高”,就是追求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就是搞外向型,就是要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到本区域以外的市场上去,努女使产品打出县外、市外甚至国外市场;“新”,就是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开拓新市场;“多”,就是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数量发展。在发展方式的选择上,抓好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建立产业化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建设是中心环节,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我县产业发展目标。为做大做强辣椒产业,我县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在辣椒加工方面,先后扶持建成了辣椒食品加工企业和公司;在辣椒营销方面,重点培育扶持。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主要体现在:争取项目投资,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加强服务,积极协助企业办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
另外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革、改组、改造,培育龙头企业。要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无论何种类型、何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只要有较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都要鼓励其发展,给予其扶持。对于龙头企业的扶持,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给优惠政策,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要向其投入多少资金,而最主要的是对企业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要打造重量级龙头企业。不要把任意一个企业都视为潜在的“龙头企业”而加以扶持发展,也不能将所有龙头企业都放在同一天平上。
4要突出特色和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特色经济,走出一条具有砚山最大优势和最突出特色经济发展之路来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应当把市场需求看好、效益较高的绿色产品,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绿色加工业,使绿色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鲜明特征。围绕重点产品进行规划。制定规划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围绕本地现有的市场前景看好的重点产品进行,坚决杜绝一哄而起现象发生。
5是抓好基地建设,建立科技示范。
加强基地建设,这是搞好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基地是龙头企业根据自身对原料产品的需求,与当地农村经济组织(如农业服务站、以及正在大力发展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综合服务社等)和农户达成共识或签订合同,建立相对稳固的原料生产基地。这种基地可以是区域性的统一种植,也可以是专业化的规模养殖,其原料性产品统一供应给某个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统一外销或加工增值后外销。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龙头企业的重要依托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搞好产业化经营,必须抓好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上,一要专业化;三要标准化,不注重标准化就影响产量、质量和产品销路;四要集约化,这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密切相关;五要具有稳定性,如果今天发展这样产业明天发展那样产业,只是一种短期行为,最终导致基地无物可“基”,龙头无力舞“龙”。a正确引导,兴建企业生产基地。在积极为企业争取扶持资金的同时,配合企业积极建设原料农产品生产基地
b并积极组织各种专业营销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跑市场,捕捉市场信息,特别要强化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息服务,疏通流通渠道,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消除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后顾之忧。
c重视技术创新,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产业化经营,不仅要求有一定的产业规模,更要求要有较高的产品质量,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就我县辣椒、花生产业而言,首先是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为提高辣椒、花生初产品品质,农业部门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进行品种提纯复壮,二是引种优质品种,三是推广新技术,四是推广专用配方肥。在开展工作中,还与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本地龙头企业共同联合,在品种上、栽培技术上进行改进创新,保证产业作物产品品质。此外,加工企业在加工设备、加工手段上进行了更新,6是开展技术承包,实现利益共享。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以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租赁经营和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企业等结成利益共同体,结合平安
农业需要和农民需求,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引进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大示范和推广力度,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切实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承包模式上,以“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生产,发展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模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7建立完善利益机制。这是搞好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保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要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标志。
小打小闹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作坊不等于是龙头企业,脆弱的产加销关系不等于产业链条,分散的、零星的种养殖不等于基地,产业不等于产业化。只有正确处理“龙”“农”双方的利益关系,使各个环节连接得更加紧密,才能为产业化顺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在利益联结机制的选择上,应重点采取契约连接和股股份联结方式。龙头企业为保证自己原料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农民为保证自己所生产的产品能顺利卖出去从而有效避免风险,双方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把供货时间、数量、质量、价格等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规定双方权利义务,使产销行为由原来松散、随意的组合变为正规、紧密的对接。这种契约关系较为紧密,具有相对稳定性,是目前各地应用最广的方式。但这种连接的前提是双方必须按签订的合同行事,不得随意毁约,即强调合同的法律效力。尤其是要防止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合同约定价格时,企业不履行承诺,擅自压低价格收购或拒收;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合同约定价格时,农户违约,直接抬价或不卖给龙头企业,而出售给他人。因而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和约束。事实上,龙头企业为保证原料质量,还应主动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包括统一供应良种,提供生产资料,进行专业技术指导,防虫治病和科学管理等。在此基础上,龙头企业还应在利益再分配上,最大限度地让利给农户,如为农户提供生产周转资金等,使农户不仅在生产环节,而且在加工、销售环节也能得到收益,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更加紧密、牢固。在建立连接关系时还可通过各类专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等,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得更加紧密。比如,各地可依托现有的各类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产销合同。合作社在各乡镇、各村社(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地方)设立若干个专业站点。各专业站点按照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合同,与分散的农户再签订产销合同,定期收购农户手中的产品,统一、集中供应给龙头企业,架起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这种连接方式,能有效解决分散农户直接与龙头企业对接难、保护自身利益难的问题,是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较好形式
8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服务功能,继续探索农科企结合、订单农业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为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我县在上年发展订单生产的基础上,加强了科技部门与涉农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科技部门优势,抓好对农民的引导服务工作,为企业和农民牵线搭桥,继续探索农科企结合、订单生产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引导,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从全国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对指导农民进行规模种植、保障生产效益,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乡村干部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是我县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途径之一。在农业、科技及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下,通过农业部门引导扶持成立辣椒协会.
第五篇:浅谈农业产业化经营(范文)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农产品经营方式,而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则使这种经营方式得以广袖长舞,舞得龙头企业崛起,合作组织壮大,活跃了农村经济,惠及到万千农户。到今天,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农业产业化的新任务是什么?应该说,带动农民增收是农业产业化永恒的主题,而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代言人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农业产业化的新使命。企业、协会、合作社这些农业产业化的主角能否在国际国内市场大舞台上成为代言人,这对政府的“经营”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
党中央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始终保持高度关注,支持政策一以贯之并逐步递进。特别是近三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始终强调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只要能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今年的一号文件,更强调“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也就是说,如今评价产业化龙头的标准应该是“竞争力强、带动力强”两个方面,而什么样的龙头能做到这样“德才兼备”呢?
这就是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遇到的问题,竞争力与带动力往往是矛盾的。产业化经营,应该具备两种能力,一是产业竞争力,一是企业带动力。而我们目前一些工业化加工程度较高的农产品的经营,准确的讲只是企业化经营而没有实现产业化经营。因为企业经营得好坏,与产业的发展不相关,与农民增收不相关。比如油脂。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外资涌入在中国东部建起的大批加工企业从而大量进口大豆将危及国产大豆存亡。现在看来,“狼来了”并非危言耸听。因为,目前我国大豆主产区的油脂加工企业已经被进口大豆和外资形成的“冲击波”挤得快站不住脚了,而最近有媒体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油脂质量的调查,内容是南方一些小油脂厂家将进口大豆油、棕榈油里只掺进5%?8%的花生油,就以花生油的名义销售获利。原因是进口大豆油、棕榈油便宜,而花生油又是中国消费者的传统食用油,市场较好。由此看,受威胁的不仅是中国豆农,更有中华民族的大豆、油菜、花生产业。再比如乳品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这几年这个产业发展得可真是辛苦,谁看着都心痛。几家大的企业在扩张中追求“竞争力”,“带动力”自然就跟不上了,因为奶牛产奶水平的提高与企业发展速度之间的差距太大。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家家在产品设计上绞尽脑汁,在企业广告上费尽心机,在市场促销上轮番杀价,惟有在带动农户上无计可施。现在有些企业已经有了危机感开始潜心建基地,但有的企业还是没有进入转型期,产品不叫牛奶叫“特仑苏”了,钱不花在基地建设上而是花在收购并购上,借助的还是摩根斯坦利那样的洋资本。回首几年来这些产业发展的得失,应该说,企业也不是赢家,他们付出太多,获得太少。原因在于他们的发展环境没有跟上发展的速度和市场的需求。
怎样在经营中兼备产业竞争力与企业带动力?怎样保证产业化龙头既完成经济任务又完成政治任务?这就需要政府的“经营”。政府的“经营”就是为农业产业化创造环境。一是政策环境,二是发展环境。政策环境是硬的,比如基地建设、标准建设、市场建设等,只要多方增加投入、加强整体规划既能奏效。而发展环境则是软的,需要观念跟进。如中央在2004年的一号文件中就提出,“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但直到目前,仍有某些政府工作人员,对协会、合作组织所进行的以上服务不是积极支持,而是百般指责。他们没有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求各级政府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履行部门的职责,而不是让部门偏见“统揽全局”。产业化龙头组织将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主体,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们?它们不够权威?我们来树哇!它们不够专业?我们来教哇!我们把它们扶起来,强大的则是整个产业,乃至整个民族。
建设新农村,有容乃大;经营产业化,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