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案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尝试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学习作者抓特点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将其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特点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将其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一、图片导入,诱发兴趣
1、出示图片:桂林山水
师:看到这样的山水,你有什么感受,请用一个词说一说。
预设:美丽、山明水秀、湖光山色„„
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
预设:桂林
2、师:对,这里就是著名的桂林山水。那么,人们都是怎么评价桂林山水的呢?课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生齐读)
师:“甲”是什么意思?“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预设:第一。天下第一。
师: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3、揭示课题:31桂林山水(生齐读)
二、概括课文第二节内容
1、师:乘着小舟,最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漓江的——水!
师:大家看,这就是著名的漓江。(欣赏漓江美景)
师:漓江怎么样?
预设:美
2、漓江的水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节后,找出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出示“找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
预设:静、清、绿
3、谁能把这三个词连成一句话来说说?注意用上适当的关联词。
(出示 “连词成句,用上适当关联词”。)
预设:漓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绿;漓江的水不但/不仅清,而且又清又绿。
师:“漓江的水不仅静,而且又清又绿。”这就是课文第二节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二节,品读静、清、绿
师:作者抓住了漓江的水的特点,并且概括出静、清、绿这三个特点,那他又是如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找出句子,读一读。
(一)品读“静”。
①合作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生读)
②品味“静”:
师: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静给写具体了。这是作者的一种感觉,那你们呢?来,我们看一下图,从这幅图上,你们能感受到漓江的水的静吗?
预设:漓江的水没有一丝波纹;漓江的水水平如镜„„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我们如果要将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话,就需要仔细观察。同学们,那能不能把你们的内容放到这句话中说具体呢?
练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预设:静得没有一丝波纹;静得像一面镜子;静得能够清晰地倒映出山的倒影„„
③小结:同学们讲得真好,我们抓住漓江水的特点,概括出漓江水的静,然后围绕这个“静”字,我们又用了仔细观察的方法,把它写具体了。
④指导朗读:
a.齐读:
师:漓江的水这么静,我们不由赞叹起来!来,同学们拿起书,一起读读这句话,把静得感觉读出来!(*学生声音响亮,提醒:把声音放低了试试看。*学生速度太快,提醒不够静。)
b.男女生比赛读。
师: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你们读得都很棒,听到你们读得这么棒,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来读读。
C.师生合作朗读。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只有船桨激起的微波,才能——(生)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能——(生)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什么感觉?
预设:静被打破了。
师:这也是一种写作技巧,除了正面描写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侧面描写将景物的特点写具体。来,让我们再来把这句句子读一读。
(二)小组合作,品读“清”、“绿”。
师:漓江的水不仅静,而且又清又绿。我们一起读一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生)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生)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小组学习“清”、“绿”
师:我请靠窗的两组学习“清”,中间的小组学习“绿”。方法很简单,还是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把“清”和“绿”写具体。不过别担心,老师会提供几幅图让你们仔细观察。
2、交流(看到了什么,所以句子是这样说的)
师:我请两组同学派代表把你刚刚自学的过程汇报一下。(提醒:要先观察,后说句子。)
预设:我看到/观察到——,我是这样把清写具体的——。
3、朗读
(1)个人朗读
师:你讲得太棒了,那你的朗读能不能比你的讲解更棒呢?
师:还有没有补充,其他小朋友也可以用上你们刚才的好词好句呀。
师:你们讲得也非常棒,那能不能把你们对这些文字的品味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小组读,齐读。
4、文章到此已经把漓江水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这一节的第一句是否显得有些多余?可不可以删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思考回答。
(1)交流:作比较/对比
师:有人可能喜欢波澜壮阔的大海,气势磅礴;有人可能喜欢水平如镜的西湖,我们都说“欲把西湖比西子”,但是你们有没有感受到,当作者看了漓江的水之后,他对漓江的水更加情有独钟,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从没见过
师:也就是说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作者眼里只是一瞥而过。
在作者心中,漓江又静、又清、又绿,比大海、西湖更美,通过对比,让我们感到这真是桂林的水甲天下。
(2)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四、合作写话、师生共评
1、(出示昆明湖和星星的图片)
师: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颐和园》,其中介绍了昆明湖,看看我们小朋友还能不能想得起来。
生:昆明湖像一块碧玉;水平如镜„„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仔细观察,然后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来写具体,有些小朋友可能还没完全掌握,就请你仔细观察昆明湖的图片,找出它的特点,然后把它写具体。
如果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的小朋友,需要挑战一下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星星来写。
2、学生交流
预设:昆明湖特点:静、清、绿
星星特点:闪、亮、多
五、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荡舟漓江,欣赏到了漓江的美景,知道了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通过仔细观察,将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我们明天还用同样的方法来学学桂林的山。
板书设计:
31桂林山水
概括(抓特点)写具体(仔细看)
静静得()
清清得()
绿绿得()
第二篇: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案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尝试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学习作者抓特点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将其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特点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将其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一、图片导入,诱发兴趣
1、出示图片:桂林山水
师:看到这样的山水,你有什么感受,请用一个词说一说。预设:美丽、山明水秀、湖光山色„„ 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 预设:桂林
2、师:对,这里就是著名的桂林山水。那么,人们都是怎么评价桂林山水的呢?课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出来读一读。出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生齐读)师:“甲”是什么意思?“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预设:第一。天下第一。
师: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3、揭示课题:31桂林山水(生齐读)
二、概括课文第二节内容
1、师:乘着小舟,最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漓江的——水!师:大家看,这就是著名的漓江。(欣赏漓江美景)师:漓江怎么样? 预设:美
2、漓江的水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节后,找出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出示“找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预设:静、清、绿
3、谁能把这三个词连成一句话来说说?注意用上适当的关联词。(出示 “连词成句,用上适当关联词”。)
预设:漓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绿;漓江的水不但/不仅清,而且又清又绿。师:“漓江的水不仅静,而且又清又绿。”这就是课文第二节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二节,品读静、清、绿
师:作者抓住了漓江的水的特点,并且概括出静、清、绿这三个特点,那他又是如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找出句子,读一读。
(一)品读“静”。
①合作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生读)②品味“静”:
师: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静给写具体了。这是作者的一种感觉,那你们呢?来,我们看一下图,从这幅图上,你们能感受到漓江的水的静吗? 预设:漓江的水没有一丝波纹;漓江的水水平如镜„„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我们如果要将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话,就需要仔细观察。同学们,那能不能把你们的内容放到这句话中说具体呢?
练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预设:静得没有一丝波纹;静得像一面镜子;静得能够清晰地倒映出山的倒影„„ ③小结:同学们讲得真好,我们抓住漓江水的特点,概括出漓江水的静,然后围绕这个“静”字,我们又用了仔细观察的方法,把它写具体了。④指导朗读: a.齐读:
师:漓江的水这么静,我们不由赞叹起来!来,同学们拿起书,一起读读这句话,把静得感觉读出来!(*学生声音响亮,提醒:把声音放低了试试看。*学生速度太快,提醒不够静。)b.男女生比赛读。
师: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你们读得都很棒,听到你们读得这么棒,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来读读。C.师生合作朗读。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只有船桨激起的微波,才能——(生)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能——(生)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什么感觉? 预设:静被打破了。
师:这也是一种写作技巧,除了正面描写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侧面描写将景物的特点写具体。来,让我们再来把这句句子读一读。
(二)小组合作,品读“清”、“绿”。
师:漓江的水不仅静,而且又清又绿。我们一起读一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生)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生)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小组学习“清”、“绿”
师:我请靠窗的两组学习“清”,中间的小组学习“绿”。方法很简单,还是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把“清”和“绿”写具体。不过别担心,老师会提供几幅图让你们仔细观察。
2、交流(看到了什么,所以句子是这样说的)
师:我请两组同学派代表把你刚刚自学的过程汇报一下。(提醒:要先观察,后说句子。)预设:我看到/观察到——,我是这样把清写具体的——。
3、朗读
(1)个人朗读
师:你讲得太棒了,那你的朗读能不能比你的讲解更棒呢?
师:还有没有补充,其他小朋友也可以用上你们刚才的好词好句呀。
师:你们讲得也非常棒,那能不能把你们对这些文字的品味通过朗读表达出来?(2)小组读,齐读。
4、文章到此已经把漓江水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这一节的第一句是否显得有些多余?可不可以删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思考回答。(1)交流:作比较/对比
师:有人可能喜欢波澜壮阔的大海,气势磅礴;有人可能喜欢水平如镜的西湖,我们都说“欲把西湖比西子”,但是你们有没有感受到,当作者看了漓江的水之后,他对漓江的水更加情有独钟,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从没见过
师:也就是说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作者眼里只是一瞥而过。
在作者心中,漓江又静、又清、又绿,比大海、西湖更美,通过对比,让我们感到这真是桂林的水甲天下。(2)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四、合作写话、师生共评
1、(出示昆明湖和星星的图片)
师: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颐和园》,其中介绍了昆明湖,看看我们小朋友还能不能想得起来。
生:昆明湖像一块碧玉;水平如镜„„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仔细观察,然后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来写具体,有些小朋友可能还没完全掌握,就请你仔细观察昆明湖的图片,找出它的特点,然后把它写具体。
如果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的小朋友,需要挑战一下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星星来写。
2、学生交流
预设:昆明湖特点:静、清、绿
星星特点:闪、亮、多
五、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荡舟漓江,欣赏到了漓江的美景,知道了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通过仔细观察,将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我们明天还用同样的方法来学学桂林的山。
板书设计:
31桂林山水
概括(抓特点)
写具体(仔细看)静
静得()清
清得()绿
绿得()
第三篇:桂林山水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教学难点
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四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桂林山水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本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师:(板书:山和水)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生自学。教师巡视。)〔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棗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生:漓江的水清清的。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生: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漓江的水真绿啊!〔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生:(再念)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生:(齐念第二句)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生:(齐念第三句)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生:(念课文)。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生:(念)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只。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
第五篇:《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联珠一小 吕霞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同时理解“荡漾”、“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自然段,体会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能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游览胜地参观,好吗?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作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乘上隆隆的飞机,穿过密密的云层,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请你们睁开眼睛,看!我们已经到了什么地方?(老师引导的同时播放着音乐,此时画面出现桂林山水的美丽
景色)桂林在我们祖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为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1、说说“甲”是什么意思?
2、再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异的风光。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在图文声并茂中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发求知欲望。
1、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想:桂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2、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写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几部分来写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的结构,看看作者如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题目:
A、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B、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学文,体会感情。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旖旎的桂林风光的。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荡舟漓江上的录像,并配以课文录音。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山水?请有画出句子。
(3)引说:正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们(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可以说我们是慕名而来的。现在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先来观赏漓江的水。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录像中的漓江的水,问;漓江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
(有图画或录像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风光旖旎的西湖,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分析后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却从没看见地漓江这样的水”一句。)
(2)作者是怎样写出了漓江水之美的呢?它有着什么特点呢?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圈出有关的关键词语,想想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的?
(出示第二句话,体会三个分句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水是那么纯,那么可爱。释“无瑕裴翠”)
(3)句子比较,体会A、B两句哪一句好?B、C两句哪一句好?C句为什么好?说说好在哪里。(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描写漓江水“清、绿”两句)
A、漓江的水很静。
B、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C、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注意“啊”的读音以及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用赞叹的语气,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5)读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写作者游览漓江水的什么?说明了漓江水怎么样?(分析后指导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漓江的水真美呀!课文先拿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然后用一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最后还
写了人的感受,你能按这样的顺序把这段文字背下来吗?
(四)仿写训练,读写结合:
(1)比较下面句子,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啊!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2)照样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例:漓江的水很绿。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公园里的花多香。公园
里的花
___________,香
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漓江水,体会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并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同时还学习了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桂林的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自学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