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港台文学专业选修课 课程建设与规划方案
港台文学(专业选修课)
——课程建设规划与方案
一、课程建设目标:
力争用 3—5 年左右的时间,将《港台文学》课程建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创建特色鲜明的港台文学课程。《港台文学》是面向中文系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一门学科拓展方向课程。《港台文学》课的开设,是实施我院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指导思想的措施之一,对于加强素质教育,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将以港台文学的发展概况为主线,以不同时期不同的风格流派为重点,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港台文学的历史全貌,探究港台文学的渊源及其同大陆文化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港台文学的相关作家和作品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掌握研究港台文学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
二、课程建设步骤:
1、教师队伍方面:逐步建设一支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方面:
(1)教学中应注重联系港台文学的现状、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运用文学研究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实例。
(2)了解和研究港台文学史,需要经常运用各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音像直观教学,教师可自制课件,并结合教学内容播放教学音像资料片。
(3)要求学生基本了解台港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历史的和美学的角度认识和评价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对于重要的作家,应能全面了解其创作概况及文学史地位;对于重要作品,应能对其思想艺术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同时应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以树立整体的文学观。
3、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4、教材建设方面:选用的教材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江少川、朱文斌主编。课程负责人可根据需要组织编制合适的补充教材。
第二篇: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时数:36
学分数: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港台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学习香港和台湾文学概貌,掌握香港和台湾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香港和台湾文学与中国内地文学的分合关系。本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及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第一编
台湾文学
(27课时)导论(1课时)
第一节
台港文学研究回顾、研究展望 第二节
台港文学特色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述(2课时)第一节 台湾文学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及文学论争 第二章
日据时期的乡土小说(3课时)第一节 赖和、杨奎 第二节 吴浊流 第三节 钟理和 第四节 吕赫若
第三章
光复后的乡土小说(6课时)第一节
钟肇政 第二节
陈映真 第三节
黄春明、王祯和 第四节
宋泽莱、李乔 第四章
现代派小说(5课时)第一节
白先勇 第二节
王文兴 第三节 七等生 第四节 马森
第五章
通俗小说(1课时)第一节
高阳 第二节
古龙 第三节
琼瑶
第六章 女性作家小说(2课时)第一节 林海音、郭良蕙 第二节 聂华苓、於梨华 第三节 陈若曦、欧阳子 第四节 施淑青、李昂、廖辉英 第七章 新生代小说(1课时)第一节 黄凡、吴锦发 第二节 张大春、王幼华 第三章
台湾诗歌(2课时)
第一节
从现实主义诗歌到现代派诗潮 第二节 现代诗社、蓝星社、创世纪诗社 第三节 乡土诗歌 第四节 新生代诗歌
第四章
台湾散文(1课时)第一节
台湾散文发展概述 第二节 乡土、田园散文 第三节
学者散文 第四节
女性作家散文 第五节
杂文
第五章
台湾戏剧影视文学(3课时)第一节 戏剧影视文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李曼瑰、姚一苇的戏剧 第三节 侯孝贤、李安得电影创作 第二编
香港文学(9课时)第一章 香港文学概述(1课时)第一节
香港文学的萌芽 第二节
香港文学的发展、性质 第二章 香港本土作家的小说(2课时)第一节 黄谷柳、侣伦、舒巷城 第二节 海辛、西西、吴煦 第三章 香港的通俗小说(1课时)第一节 金庸、梁羽生 第二节 亦舒、林燕妮、梁凤仪、李碧华 第三节 卫斯理、南宫博、董千里
第四章
香港南来、旅港作家的小说(1课时)第一节 徐訏、刘以鬯、陶然 第二节 颜纯钩、东瑞、施叔青 第五章
新生代小说(1课时)第一节 董启章 第二节 黄碧云、钟晓阳 第六章
香港的诗歌(1课时)第一节
本土诗人的诗歌 第二节
南来诗人的诗歌 第三节
旅港诗人的诗歌 第七章
香港的散文(1课时)第一节
学者散文 第二节
框框散文
第四章
香港影视戏剧文学(1课时)第一节
朱石麟、李翰祥、王家卫 第二节
李援华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课外阅读并重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及文学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配合相当数量的作品导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掌握港台文学的价值与特色:既不是西方文化的照搬,也不是母体文化的守成,而是在东西两种文化的交会、融合基础上的超越,体现了其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化的特征。
本课程的成绩考核为: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考勤等)占40%,期末理论考试占60%(期末考试:开卷考试或撰写论文)。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刘登翰.香港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封祖盛.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3]田锐生.台港文学主流.河南大学出版社.[4]江少川、朱文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5]吴尚华.台港文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职业生涯与规划,汉语言文学专业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院: 文法学院
年级:11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姓名: 赵峰
学号:110109030042
前言:
都说“成功的人生是规划的人生”,踏入大学的校门,我们就再也不能让我们的人生肆意挥霍,我们需要把大学时光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并按照这个规划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眼中的大学生活和我耳中的大学生活是完全不同的,耳中的大学生活悠闲自在,而现实却不乏忙碌者的身影,我希望我能够加入忙碌的一组,让时间不浪费,为四年之后有一份好工作而奋斗。
一:自我分析
我是1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从小对文学与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高考这一独木桥之后,我很荣幸地来到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我是比较偏内向的,同学都说有我在的地方一定会有轻松的气氛。我擅长于跟老师同学交流,我觉得那是锻炼我语言的很好的机会。学校或是班级的课外活动我一般都很积极地参加,虽然失败是常有的事。但有时我也会显得很怀旧,很忧时伤神,显得少言寡语,因此很多人会觉得我总是很安静。性格的双面性,总是能让我体验到不同人的情感世界。
作为现代的青年大学生,我的兴趣就像我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一样,泛而不专。我的兴趣很广泛,喜欢打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喜欢跑步,我还钟爱书法,喜欢看小说、电视电影,喜欢逛街,喜欢有事没事写点东西。我的这些兴趣爱好加上学习,就构成了我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有时热度只能维持三分钟。
我是一个很认真,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的人。高中时,我一直坚持课前复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并辅助于练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现在进入大学校园,虽然逐步地改变了学习习惯,但也总是让自己感到充实。
就能力方面,高中三年我在班上担任学委一职,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认可,多次授予”优秀三好学生”称号。进入到大学校园,我在班上担任学习心理委员一职,虽然看起来像是一个尸位素餐的空职,但我尽量地为同学服务,另外,我还在校学生会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学习方面,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尽管这样,我觉得在很多地方我还有待提高,在心理素质方面、1
人际关系方面、普通话方面处理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是高等院校开设的着力于培养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熟练掌握系统、全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好的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宣传部门、司法部门、社会团体以及社区需要的优秀专门人才的一门专业。人文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可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可适宜在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或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文学评论、人文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不断扩招,如今大学生多如烂泥,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逐日凸现,加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泛而不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困难问题。
三:职业选择分析
(一)我的职业选项
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一直以来希望以后自己的职业能与现在的所学的专业对口,这样才能是自己的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我的职业理想到一家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当一名优秀的文秘,从事文秘工作;其次,我很想去一所学校上班,为国家教育行业出一份力,另外,我也有意向毕业后考公务员。
(二)选择理由
(1)文秘
优势(S):自己从小对语言和文学具有深厚的兴趣,而且文笔不错,写作能力较强;我做事很仔细谨慎而且我们这个专业选择做文秘的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使我文学涵养以及审美意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我的性格随和,能够调节整个办公室的气氛,语言沟通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较好;身为班委以及在校学生会工作,使我的办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身在河院,和来自全国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可以提高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等等。
劣势(W):企事业单位文秘工作对一个人的内外素质要求很高,特别是现在大学生泛滥的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燕山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文秘除了需要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还要熟练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对各种办公软件能够熟练运用,而我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水平欠佳。汉语言课程很多,使我们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很少。
机遇(O):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经济建设的高步调进行,以及各种各样的外贸外资的涌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事业单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提供着越来越多的文秘工作岗位。在今天,秘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覆盖面最广的职业之一,被称为现代社会的第361行。秘书这个字眼在最近几年人才市场中频频出现,秘书职位的空缺也是层出不穷的,其需
求连续多年在招聘排行榜上位居前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特别是三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这种势头将会有增无减,同时也给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风险(T):作为一名文秘,个人的发展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紧密联系。只有企事业单位的健康繁荣发展,才能有个人的发展。
(2)选择老师
优势(S):第一,教师这个职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是很光荣受人尊敬的职业,我热爱这个职业,愿意为此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第二,我本身专业为人文教育类,利用课余时间考取教师资格证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我的理想。与此同时,我喜欢那种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劣势(W):1:缺乏实际经验
机遇(O):人才市场招聘,学校推荐
风险(T):其他著名高校毕业生的竞争
(3)公务员
优势(S):公务员的工作与在各类企业中的工作相比,工作量相对较少,且在福利方面,有较好的保障。而且目前国家对公务员的重视力度在逐年增加,薪资也有所增长,因而,公务员的工资也较高。此外,公务员的工作有很好的信息优势,接近于决策的制定与传达方。还有就是在人脉关系上的优势,公务员工作能极大的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另外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很适合当公务员。还有就是公务员的工作相对稳定,很少会有奔波,而且收入稳定,能很好地解决生活问题。
劣势(W):虽然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很大一部分会选择考公务员,但公务员的专业很杂,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选择考公务员,专业的过于杂乱使工作的软环境不太好。还有就是公务员工作应酬一般很多,这对于一个不喜欢过多交际的人来讲是一个很具有挑战的工作。
机遇(O):目前国家向社会公开招收公务员,就是给普通人提供一些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作为大学毕业生,在理论道德修养上,以及知识水平上都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我这个专业跟公务员的工作也很对口。
风险(T):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公务员热”,许多人都去报考公务员,尤其是许多的大学毕业生,将报考公务员作为毕业后就业的出路,因而,这一岗位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公务员考试的难度也比较大。竞争越激烈、考试难度越大,选择走公务员这条职业道路的风险也就越大。
(三)第一职业目标选项的工作内容和胜任条件
当我把自己的第一职业目标选项定位于企事业单位文秘时,我对文秘这一行业就越发关注了,我了解到作为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内容包括公文管理,公司文稿起草,档案管理,日常考勤,来访接待,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等等。这类工作对职员的能力素养要求很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是其最重要的岗业要求之一,还对打字速度、各种公文写作、各种公司日程安排、日常事务处理技巧、英文口语等各方面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我觉得我通
过大学四年的努力最终能够胜任这份工作,首先我觉得我谨慎而不失随和的性格适合这类工作,其次我人文教育专业,在文字工作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一般的文稿起草之类的能够很好地完成等等胜任条件。
(四)与职业选择目标的差距
我的三个职业选项对一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对我的能力都是不小的挑战,现在我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较差,我的现状与我的职业选择目标的差距还很大。首先我的计算机知识的相关运用和英语知识水平不够好,而且考虑问题比较犹豫,瞻前顾后,缺少决心。另外人文教育课程很多,使我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很少等等。在今后的大学生涯中,我只有努力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四:实际职业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
由于我并没有打算要考研,所以大学四年将是我最后的学生生涯,没有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也就客观上要求我要好好利用大学本科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也为了缩小与职业选项的差距,最终得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未来的二年我是这样规划的:
2011.9—2012.6,大三上学期
学习方面,充分利用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打下见后的专业功底;抓住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虚心地向老师请教;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域优势,多余兄弟学校的同学交流,共同进步,且好好利用我们学校旁临国图的优势,尽量多看书,开拓自己的眼界。
考证方面,好好练习计算机,争取计算机二级顺利过关;好好联系普通话,报考普通话等级考试,以拿到普通话等级证书;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会考虑考驾照。
生活方面,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每周进行体育锻炼,包括晨跑、打球等;合理安排饮食,使身体素质达标。(我的规划在生活方面没有多大差异,以下不再赘述)
实践方面,充分利用在校学生会工作以及在班上担任职务的机会,好好锻炼自己的能力水平。多写文章,并向各杂志社投稿。另外,我还会一如既往地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包括运动会、话剧表演等等。
2012.9—2013.6,大三下学期
学习方面,这时我们基本上结束了专业课的学习,是我们在学习上全面发展的好时机,综合所有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专业水平。学好专业选修课和校公选课,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好好学习英语,注重联系英语口语。
考证方面,考英语四、六级证书。
实践方面,在以上实践内容基础上,我打算在这时找一份与专业相应的校外兼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2013.9—2014.6,大四学年。
由于距离较远,变数太大,只能将时间的跨度弄大一些,也不会那么详尽了。
1.积极融入社会,参加实习工作,在实习的实践中成长。
2.在各方面好好努力,尽早入党。
3.更加关注社会时事,关注国家总体的发展,因为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4.在专业知识方面继续发展,多看书。
5.好好准备毕业论文。
„„
五:结语
如今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而大学时光是短暂的,我们只有好好利用这走向社会的最后实验场、训练地,好好地提升自己的内外素质,才能在4年后面临求职就业考验时从容不迫。相信通过我不懈的努力,我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瞭望未来,规划理想,相信我的梦想不是梦!
第四篇: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指导本专业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绥化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绥化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本专业课程建设成效
“十一五”期间,本专业构建起了基本符合现代特教要求、适应我省特教实践需求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全体教师不断摸索和改进课程实施方法,完善课程教学文件取得了一定成绩:课程实施中积极探索了体验式教学、参观、讨论、阅读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开发,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与专业精神的培养。此外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业改革、考试改革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青年教师很快实现了由特教师范生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化,课程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专业课程开设时有选择地采用多本特教专著的观点和素材,将最先进、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教理念和方法引入课程实施的多个环节。同时鼓励老师在教学中进行相关研究,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编著相关的校本教材。本专业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是目前的重点建设课程,2009年被评选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中,传统的聋、盲、智障学校教育教学类课程还占比较大的比例,而多类儿童的康复训练课程,尤其是以自闭症、脑瘫等为代表的发展性障碍儿童相关课程还比较少,缺乏专业指向性较强的应用技术性课程以及相配套的教材、技术与人员。为了更好地适应特教实践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专业成长课程群”的建设势在必行。此外,教学内容、手段以及考核方式改革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特殊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坚持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逐步实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四、课程建设目标
加强特教专业课程建设及多层次的教育与训练,立足实际,编写体现校本特色的专业教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力争始终保持本专业课程建设在全省的领先水平。到十二五末期,构建起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为课程主轴,含括特殊教育专业态度、知识、能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多维度整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应凸显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与教学的特点;体现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特殊教育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运用;特别重视特殊教育理论和特殊教育观对特教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特殊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体现生理与心理,教育与康复,家庭、学校与社区等多个维度的整合,以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生成有合作力的、全面的特殊教育思维方向与行动模式。
五、课程建设主要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采用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位层次,使本专业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以教授、副教授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形成教学效果优良的高水平师资梯队。
(二)完善教学大纲,加强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由每位任课教师完善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精心选用或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优先选用国家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规划教材,积极编写自己有优势、有特色的教材。进一步开发、完善、优化课程网络资源,开发手语等课程网上答疑、网上复习、练习、自测、拓展等平台,实现交互式学习。
(三)加强专业图书资料的储备。积极购买、征订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图书资料,尽快建立起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图书资料库。
(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视加强与实践教学相关的硬件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促进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过程。
(五)推进教学改革。重点加强课程内涵的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讲授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地结合起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师 生的双向互动,努力建设“和谐课堂”。
(六)加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建立一套科学严格、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课程考核制度。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倡导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注重课程的过程考核,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七)加强课程建设的立项研究。制定鼓励措施,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以改革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为主要内容(含实践教学)的研究项目,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
(八)加强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估。建立健全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从而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强化责任主体,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五篇:课程建设规划
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二0一一年九月
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切实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与实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促进我校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升我校办学品位
二、基本目标
1、完成我校《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制订和完善,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开发和建设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3、构建我校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服务新课程的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4、制定新课程下的校本研训制度,促进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我校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改革和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建立旨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6、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课程育人、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
三、主要内容
(一)学校课程方案
根据《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1、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周按5.5天计算,每天9学时,每周共50学时,其中机动时间7学时(包括班会、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自习课等),实际每周教学时间应保证43学时。
3、高中课程的学习实行学分管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对于未能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获得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允许重修或补考。
根据省教育厅的课程实施意见和市、县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及课程开设计划等文件,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校课程方案。一个学校的课程方案,其最核心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给学生提供什么课程(模块),一是学校如何提供这些课程(模块)。课程的编排按以下程序运作:
1、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这是实施高中课程新方案所必须的,也说明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将导致学校结构和功能的部分变革。该课程指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各年级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等组成。
2、成立学科课程小组。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学科课程小组的核心成员为本学科任课教师。
3、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开课方案。各学科课程小组负责讨论并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意见和初步的开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并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该方案包括本学科(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学分分配情况,必修模块的开设,哪些选修模块必须有选修课的要求,哪些模块没有选修课的要求,本学科教师的开课能力等。各学科的课程开设方案意义重大,是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编排的基本依据。该方案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总方案的质量。
4、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公布拟开设课程总清单。课程指导委员会应及时对各学科课程小组上交的开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列出和公布下一学期供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的总清单。
5、学生依据学校公布的拟开课程清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选课,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6、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排出课程方案与课程表。课程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并作适当调整,最后编排出下一学期的课程表,学生依据学校课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自己的课表。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3、从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部分,一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另方面,作为侧重点不同的各个部分,在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与编排上应充分考虑它们的独立性。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个学分。高一年级安排10学分,高二年级安排5学分。它的实施分为二个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含义及特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是孤立的,要和课题研究结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课题研究,要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之前安排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巩固,深化认识。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自主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等领域中选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
3、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设置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着重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
社会实践的实施地点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时间安排应相对集中,每年一周,三年共3周;组织形式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社会实践的6个学分中,校内实践最多2个学分,校外实践至少4个学分;军训作为社会实践的独立部分,为2学分。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满2个学分。公益性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色,服务者的志愿与义务是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社区服务活动的标准。社区服务应该在课余时间由学校安排,以服务小组为重要活动单位。
4、遵循“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的原则,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和有关规定,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学分认定。
5、学校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等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①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②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③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④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3、学生修习校本课程不得少于6学分。根据我校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高一学年开设的《中学校园里的心理学》为全体学生必选的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得2个学分。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四个学期开设由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每门课程18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每学期选一门,得1个学分。
(五)学分管理制度
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用百分制表示,也可以用等级表示(可用A、B、C、D四个等级)。学分认定一般根据考试(考核)成绩、出勤、评语三项综合评定得出。其中,出勤量和课程模块考核是认定学分的必要条件。根据规定,学生未经同意缺课总数达到或超过模块学习时数10%,就不能认定学分;学生课程模块考核不合格不能认定学分。考虑到学分是一个完成学习任务“合格量”的标志,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差异状况。因此,为了全面正确地记录学生的学业状况,现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宜采用学分和原始成绩双重记载制。
学分认定的依据:(l)学科类学分的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按模块规定的分值认定。认定要求:修习的学时数达到规定要求;考勤符合学校规定;模块考核合格才能认定学科类模块学分。考核不合格的,必修模块允许补考或重修,选修模块允许补考、重修、另选。(2)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由学校按照有关标准或办法并按有关程序认定。认定要求: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有课题研究成果。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每学年2学分。由学校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和实践的效果等进行认定。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学校依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来认定学分。
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学生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规定的学分;三年内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总学分必须达到144学分。
四、推进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在高一年级全面推进新课程,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及下设的课改办公室和七个相关的研究工作小组必须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决策、管理和技术保障。同时,年级是执行机构,负责新课程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研组备课组负责学科教学工作。各职能部门更要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做到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1、成立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和实施全校的课改推进工作。
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 长:孟
军
副组长:孙先启
广
丽
王升江
成 员:王俊博
孙吉芳
刘成秀
胡佳军
各学科教研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两个工作组,其职能如下:
(1)教师培训工作组:负责对教师的岗前、岗上培训,校内、校外培训,要求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2)课程实施与开发工作组:负责课程的运行与管理,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审核,建立、充实校本课程资源库。负责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教师的评价工作,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评价
2、完善管理机制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我校完善各项管理机制,以规范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促进新课程健康、有序推进。
(1)完善年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机制:年级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措施,除了正常履行本年级的管理职能外,还协调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本年级的相关事项,防止和克服新老课程并存期间教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2)完善校本教研机制:推行完善二次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推行二次备课。倡导个人钻研,形成个案——集体讨论,一人主讲,分工合作,共同研讨,形成共案。——自我研究,完善个案的备课流程。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考纲、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缺什么,是怎么学习的,让教师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有效地指导学生怎么学。依纲据本,大胆舍弃繁难偏旧内容,强化效率意识。学校双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管人员学科蹲点制度保障了集体备课的有效落实。
(3)完善检查考核机制:我校采取过程跟踪、随机抽查、阶段评价、综合检测的方式,检查考核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考核结果与教师奖惩、晋升、职务评聘、业务进修等挂钩,同时动态跟踪记录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意识、教研能力、探索精神等,动态跟踪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档案资料。
3、充实设备设施
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学校准备了专项经费用以充实设备设施,添置新教师笔记本电脑,改建校园网,添置实验器材和药品,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培训,更新观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是统揽我校核心工作,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我校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规划和实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1、培训目标和任务
(1)全面了解高中新课程的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特点、改革目标、实施策略、工作策略。从高中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并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动将这些新的观念与思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行为,并能够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来。
(2)在反思的基础上学习和领悟新课程设置理念,开阔思路,为校本课程开发寻求方法。了解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选择机会。充分认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运行机制及引发的班级建设的新问题,提出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的办法。
(3)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评估要求,了解新教材在编写思路、模块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大类。
(1)通识培训。内容包括: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设置和编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教师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不同岗位人群及其需求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不同板块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研修。(2)学科培训。内容包括:学科标准研修、多种版本的新教材的分析研究、高中各学科的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学科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相比于教学大纲,新课程具有哪些创新点和突破点、各模块间的关系及其教学实施建议、模块的评价及学分认定建议。
3、培训形式
更新培训观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省、市、县培训参训人员的统筹安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要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关案例进行培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和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在培训方式上,要积极采取讲授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问题探究、现场诊断等多种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