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城 赏析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第二篇:边城(节选)赏析
边城(节选)赏析
一、内容概述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积累文学方面的知识。2.理解本篇小说的思想内容,把握小说情节。3.分析和鉴赏小说中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
4.分析和鉴赏小说中典型环境的描写及其艺术表达效果。5.分析和鉴赏小说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积累有关文学知识和本篇小说中的相关字词。2.理解本篇小说的思想内容,把握情节,把握主题。
3.鉴赏人物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描写的作用。4.鉴赏本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整体把握课文 1.关于沈从文
沈从文(1902.12.28——1988.5.10),苗族。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前往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在《晨报副刊》登载,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到上海,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这些作品中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遇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沈从文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他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下了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后来,他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同时,编辑《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沈从文长期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章。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届文化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十五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2002年是沈从文诞辰10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主办了“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高度评价沈从文是一代文学大师,是中国文学史中无可替代的文学巨匠之一。
2.《边城》的故事梗概
在湘西山城的茶峒,渡船老人的独孙女翠翠,同时被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所爱。哥哥天保主动退让,乘船离家,不幸丧生。弟弟傩送痛苦万分,无心顾及恋情,也乘船远行桃源。不久,老船夫也与世长辞,翠翠则怀着深切的悲痛守在渡口,在劳动中,长年等待着未有归期的情人。
3.节选部分情节思路和内容要点 小说隔行分段,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黄昏时分祖孙二人的对话,表现祖孙之间浓厚的亲情。
第二部分(“老船夫做事累了”——“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老船夫为翠翠的婚事到城里奔波,引起误会。
这一部分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翠翠沉浸在对爱情的渴望和美好的憧憬之中;一是老船夫为孙女的婚事到城里奔波,表现老船夫对孙女无微不至的关爱;一是天保兄弟为成全对方而把爱情深埋心底,表现了他们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下河走去了”——结尾),写祖孙二人对歌声的企盼,表达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忧虑。
4.节选部分故事主题
小说通过对湘西农村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着力刻画了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翠翠的动人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爱和人情美,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热烈追求的思想感情。
(二)人物形象鉴赏
小说中的人物是动人的,是交织着伟大和平凡,美丽和琐碎的普通人,亲切而真实可信。(1)翠翠
翠翠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她天真活泼,乖巧善良。他热爱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祖父,也热爱大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她那童贞的心里,逐渐萌发出对异性的爱恋之情。作者抓住她对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朦胧憧憬,爱的敏感和少女的羞涩等心理活动,细致地表现了她性格的发展变化。她一反往日的开朗活泼,变得内向含蕴、娴静矜持,善于沉思,耽于幻想,虽然梦中梦醒耳际都飘浮着情人那美妙的歌声,却羞于作大胆的爱情表白和追求。作者通过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灵的披露,描绘出一种纯洁美好的人类感情。翠翠这个没受城市污染,通体透明,焕发着自然之美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爱和美的极致。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所热烈追求的质朴自然的人生。
(2)天保兄弟
天保兄弟出身富家,但在豁达洒脱、正直平和的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成为品格高尚的青年。在他们身上,同样闪耀着动人的光彩。他俩毫无按钱财家势挑选爱人的世俗观念,而把爱情全部倾注在穷苦的渡船女翠翠身上。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幸福和对方产生矛盾时,虽然也感到气恼、愤慨,但都能竭力克制自己以成人之美。尽管按茶峒的习俗“也不作兴(不可能)有‘情人奉让’”,然而他们却能摆脱个人感情的束缚,为了他人而把自己的爱情深藏。这种难能可贵的人性美,正是山村人民心灵美的生动写照。
(3)老船夫
他对翠翠的关爱无微不至。他希望孙女有个理想的归宿,并为此竭尽了最大的努力。不料事与愿违,他自以为诙谐风趣、机动灵活的谈吐,实际却显得笨拙可笑,造成了一系列的误会,非但没能促成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反而连自己也被误会了,以致使原本美好的愿望和设想终成泡影。但作为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他对下一辈的深厚的爱,却是感人至深别具特色的。
(三)质朴自然、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作者所写的景物都是湘西农村极为普通的自然风光,可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却形成了一个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充满诗情画意的淳朴自然的意境,为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人物的活动描绘出一个美好的背景。
这里有凭山依水的山城和城边带吊脚楼的房子,有清澈见底的溪流和溪边的白塔、古老的绳渡、陡峭的山崖与溪水两岸宜人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幅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处处显示出“人的劳动的成果,自然的大胆与精巧处”,使读者不由得为之心驰神往。
(四)作业要求
1.朗读两篇小说,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2.完成课后练习
3.完成《质量鉴测》两课内容
随堂监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词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茶峒(chá dòng)尾巴(wþi ba)
烟波(bō)藕(ǒu)断丝连 B.膝(xÿ)盖 湿润(yùn)
吸吮(yǔn)聚(jǜ)精会神 C.嘱咐(zhǔ.fù)奔(bèn)向
打捞(lüo)朴楞楞(lýng lýng)D.凫(fù)水 蛮横(hèng)
吆喝(yüo he)像„„似的(shì de)2.填空题
(1)中国现代小说开创于________时期,它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批杰出小说家。著名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小说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还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小说的描写方法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阅读下面语段,说说老船夫的话有什么含蓄之意。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分给人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最不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A项中的“茶”第一个字母应大写(地名),拼作“chá”;B项中的“润”读作“rùn”,“吮”读作“shǔn”,“聚”读作“jù”(“û”去掉点);D项中的“凫”读作“fú”。
2.(1)“五四” 鲁迅(或周树人)茅盾(或“沈德鸿”,或“沈雁冰”)巴金(或“李尧棠”,或“李芾甘”)老舍(或“舒庆春”)《狂人日记》(或《阿Q正传》等)《农村三部曲》(或《林家铺子》,或《子夜》等)《激流三部曲》(或《爱情三部曲》等)《骆驼祥子》(或《猫城记》等,但不要写剧作)
(2)环境(或典型环境)、人物(或典型形象)、情节(或故事情节)(3)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序幕 尾声
(4)环境描写 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3.同是一支芦管,同样一支曲子,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呢?这是由听曲人的心境决定的。快乐的人听着快乐的曲子自然会更加快乐;忧伤的人听着快乐的曲子则会更加忧伤。翠翠憧憬着美好未来,正沉浸在快乐之中,于是她的心“被吹柔软了”;老船夫从城里归来后正在为翠翠的婚事上发愁,所以他的心中“不快乐!”
第三篇:《边城(节选)》审美赏析
《边城(节选)》审美赏析
朱秋菊万磊蕾
谈到沈从文的《边城》,首先我们想到的一个字就是“美”,小说全方位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故事发生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主要叙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兄弟俩之间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中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节选了其中的第三至六章。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而;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则是回到现在,补叙上一个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边城》的“美”是全方位的,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最大的特点都是“美”。因而教师在分析这篇课文的时候,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赏析,根据节选部分的特点,内容上主要抓住小说的环境美、人性美,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形式上主要抓住小说的语言美,带领学生感悟文字的魅力。
一、环境美—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
提到《边城》的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那自然、原始、清 新的环境,就仿佛一幅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让人久久流连于此。一般而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风景和社会风俗。本文就试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边城(节选)》的环境美。(一)风景美
边城是位于湘川黔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小说中开篇即这样写道“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数一数。”清澈的小溪、美丽的白塔、崎岖的
山路„„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风景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与率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教版中节选的四个章节对自然风景并没有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偶尔出现了“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是那么明朗,”“落日向上游翠翠家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而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这样的句子,但是这种静谧出尘的美却仿佛已经渗透进字里行间,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神经。教师上这篇课文时,重点要引导学生找出这部分自然风景的核心体征一一“豆绿色”,因为这不单纯是河中水的色彩,更是纯洁、原始和无污染的象征。认识到这一点,对把握环境描写和分析人物形象有极大帮助,是对全文进行审美赏析的关键。(二)风俗美
在文章节选的部分中,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边城的风俗描写上面。风俗方而主要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新年,重点则是端午节的描写,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可谓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画而。文中这样写道“大约到了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官前看热闹。”而新年的茶峒也是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这些无不说明在茶峒,人们是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美于如何赛龙舟、如何捉鸭子,作者更是不惜笔墨,细致刻画,如“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色长线”、“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出:“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脖颈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到了搁船的河上游山洞边,烧了香烛,把船拖入水中后,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草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迎炮仗烟火。”„„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画面,如山花流水般绚丽神奇,散发出古朴自然的气息,显示了湘西地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情调,为《边城》的“美”增色不少。
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描写湘西风俗的文字,通过激情的朗读,学生不难读出蕴藏在这些风俗画而里的原始力量与活力,也不难读出边城世界中呼唤自由的声音,更不难读出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对于雄强生命的赞美与张扬。学生通过“读”,一定能体会到风俗自身所彰显的审美意蕴与价值。
二、人性美—神庙供奉的无尘之心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沈从文曾说“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变现人性成了他的创作核心。因而在《边城》中,他摒弃了现代文明带来的一切“污染”,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一)人情美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边城浑然天成的自然风景美,和自由原始的社会风俗美,才孕育出这群闪耀着人胜光辉的百姓。在小说电“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在文中节选的部分中,出现了具有各式人等—老船夫、顺顺、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屠户、商客、船工、妓女—即使一笔带过的人物也表示了一种“社会因子的存在”,构成了一个近似完整的理想社会。这里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这里没有阶级的存在,人人平等,互相美爱。如船总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又不能自己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二老傩送热心助人,即使被翠翠误会,也托人送翠翠回家;祖父身上更是体现了传统美德,坚持不收过渡商人多给的钱,而商人也是一样的朴实,非坚持给钱不可,最后祖父只收下一个铜子,却搭了一把烟叶给商人。这样体现人性美好的事例在文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美注细节,认识到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二)人物美
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这个丧失了父母的孤女,在祖父的怀抱中无忧无虑地生长着。沈从文在小说中这样写道“她为人天真,活泼,到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羊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在他的笔下,翠翠爱遐想,爱听故事,爱蓝天白云,爱人类自然,仿佛从来没有受过外界的污染,是那么的纯真、美丽、自然,是他心口中“爱”与“美”的化身。
课文第四章中,沈从文这样写道“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而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孔”、“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而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看到这个景致,忽然想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如爷爷死了?”,这两段心理描写表明了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而另外一段文字中“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河里鲤鱼吃去了。’”,这里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又让人忍俊不禁,其中“大鱼咬你”透露出翠翠对二老的一种温柔的回忆,为小说中二人后来的相爱埋下了伏笔。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抓住生动的语言描写和丰富的心理描写,这些无不细腻逼真地刻画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诗意般的回味和审美感受。
三、语言美—古朴隽永的无韵之诗
汪曾棋曾这样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而小说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沈从文主要采用了散文化的叙事笔调和生活化的人物语言。(一)散文化的叙事笔调
苏雪林曾在《沈从文论》中认定其小说语言是散文诗化魄,《边城》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作品,它的叙述与描写语言均具有明显的散文诗化感觉,句子时而文白夹杂,时而明白如话,时而长短并用,时而语词并出。《边城》的语言使人读来有一种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仿佛在听一段天籁之音;又有一种清新自然的味道,仿佛在看一幅水墨画。
小说节选的部分中有这样的句)一“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口溪而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一种什么东西,轻轻的续了一口气”、“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想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类似于这种散文诗化的语言在文中还有多处,仿佛给读者呈现了一幅淡笔留白的中国水墨画。教师这里应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其中优美的句子,在诵读中感悟这种语言的美和语言所描绘出来的这种画而感。(二)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与叙述与描写语言相比,人物的对话语言就不再那般散文化了,而是具有典型的生活化特征,如此使得人物更加的鲜活,人物形象也因语言的传神与风趣而变得更加丰满。
如进城前一天,翠翠爷孙两人的对话“祖父就问翠翠:‘明天城里划船,倘若一个人去看,人多怕不怕?’翠翠就说:‘人多我不怕,但自己只是一个人可不好玩。’”,简单的一问一答间,翠翠的娇美之态、可爱之状便跃然纸上,给我们一个非常丰满的人物感受,这是人物语言“生活化”的作用。
又如节选的第四章中翠翠与傩送初次见而时的对话:“是谁?”/“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是碧溪咀撑渡船的孙女。”/“你在这儿做什么?”/“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这其实就是很朴实的生活化语言,但却在无意之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韵律与节奏,读来诗趣盎然,翠翠与傩送的性格特征也略见一斑。
总之,这篇课文的语言美是与《边城》这部小说一脉相承的,冲淡而不失典雅,疏野而更显清奇;洗练而不失自然,飘逸而更显旷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大自然的语言、古典文学的语言俯拾即是,沈从文取来“著手成春”,化作《边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包含语文审美教育的内涵《边城(节选)》作为一篇具有明显美学特征的课文,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典型范本。教师应该借此教育学生如何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崇高的审美理想。
第四篇:沈从文《边城》简介及赏析
沈从文《边城》简介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却又不愿私奔,便在生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17年后,当翠翠长到她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外孙女的婚事便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他只有一个夙愿,就是一定 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长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却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被当地人誉为戏台上的“岳云”。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可在这件事上却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虽然从第一个端午节夜晚偶然邂逅傩送,心中产生异样情感,但在傩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这可难为了老船夫,当天保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心思,说话吞吞吐吐,引起了天宝的不满。一天,兄弟俩终于在一个平静的溪边,不动声色地把话挑明了。他们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对岸小溪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老船夫听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里向天宝报信,说事情有望。不料,这歌却是傩送唱的。半个月过去了,老船夫再没有听到情歌。就在这时,噩耗传来,天宝在跟货船下川东经青浪滩时,由于婚事未成,胸中郁闷,不慎落水淹死了。顺顺一家便将天宝的死怪罪于老船夫。老船夫因此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船夫渐渐知道了翠翠心中真正喜欢的人。一日,在摆渡时,遇到傩送,老船夫有心招呼他,老二由于手足之情,不能忘记哥哥的死,便对老人报以冷眼。老船夫又硬着头皮到顺顺家去提亲,又被顺顺拒绝。诸多不顺和碰壁使老船夫更加为翠翠的命运担忧。这时,中寨王团总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们拿一座新碾房做嫁妆,使顺顺欣然同意。可傩送因心中想着翠翠,拒绝了这桩婚事。但慑于父命,只好以跟货船下辰州、出去闯闯为理由,远走逃避。
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自己的夙愿落空,他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躺在床上死去。老船夫死后,渡口的木船上,只剩下翠翠一个人了,但翠翠却明白了许多老人在世时所不明白的事。悲痛并没有使她走母亲走过的路,她接替了老船夫的工作,终日为来往人摆渡,同时,她守候在渡船上,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悲剧与美感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之中。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第五篇:《边城》人物赏析
人物赏析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