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小游戏大学问》有感
初步的读了伊莉莎白琼斯和格雷琴瑞诺兹合著的《小游戏大学问》使我对幼儿游戏又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意识到了游戏在幼儿期的重要性,了解了幼儿游戏的本质,知道了教师应该如何担当游戏的监督者,更使自己在指导幼儿游戏有了明确的方向。
平日里和孩子们接触下来,了解到一些他们不同于成人的思维,他们常常会摆弄周围的任意可以摆弄的东西,可能把一块积木当成一根香肠或者一辆汽车,又或者当成一个人,游戏是幼儿熟悉日常生活节奏、行为等的重要渠道,如何借助游戏更好的发展孩子的各项能力成了一个值得人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陈旧的思想会认为。幼儿游戏时,教师的作用仅仅是组织游戏、设定规则,并在游戏场面失控时中断游戏;然而,社会扮演游戏是3至5岁幼儿创造与熟悉日常生活的节奏、行为等的重要渠道,教师仅起到上述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已经众所周知,但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学习过程,对许多老师来说并不容易掌握。这对孩子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成人不能因为幼儿年纪小而觉得他们没有自己的“主张”,其实有的时候孩子比我们更会发散思维,而且每一个小游戏里都包藏了很多大学问,这些也是《小游戏大学问: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所提倡的一种理念、一种思想。
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不仅说明游戏之所以是儿童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的原因,而且为成人提供了各种支持并提升游戏的方法.首先,本书结合认知理论和心理动力论,从认知与情感两个层面审视儿童自创的剧本,探讨幻想主题与现实主题的重要性,说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其次,本书用大量篇幅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舞台监督者、斡旋者、游戏者、记录者、评量者、沟通者与计划者等。这些角色作用,有些是老师已经驾轻就熟的,有些却是老师不熟悉或有所忽略的。不同类型的儿童在游戏中需要不同的支持,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具有高级的技能来应对各种情境,在游戏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作者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也分析了两种典型儿童在游戏中需要的不同支持。同时,还结合认知理论和心理动力论,从认知与情感两个层面审视儿童自创的剧本,探讨幻想主题与现实主题的重要性,说明游戏对儿童读写能力发展的意义。
这些精简的概括了这本书的内容,并用大量篇幅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舞台监督者、斡旋者、游戏者、记录者、评量者、沟通者与计划者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担当斡旋者的角色,主要的目的是发展儿童独自解决困难的技能,其中列举了几种具体做法:(1)教导解决冲突的技能。当孩子游戏中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将焦点集中在游戏内容而不是聚焦于规范。应对孩子的意图表示尊重,运用话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质,并得以持续原来的游戏。停止游戏、罚坐、反省等行为只能是毁了游戏。(2)让游戏复杂化以维持其安全。教师在斡旋时并不只是管理行为,而是在教社交技巧并给予建议,让游戏更丰富,有的角色我们已经驾轻就熟了,而有些角色作用却比较的陌生,所以以后当我站上工作岗位时也应该尝试各种不同的角色~
一、巧妙结合游戏活动迁移和提升主题活动内容:比如幼儿的从众心理使孩子们喜欢模仿别人,一种新的玩具被投放下去,如果一个孩子对游戏角里的游戏感兴趣,并且玩得很开心,那他会无形之中带动别的孩子,孩子们争相的要加入这个游戏,那么这种玩具就投放的很成功了。
二、通过观察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观察是教师进行游戏指导的基础,通过观察,教师才能了解给幼儿提供的游戏时间、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有利于游戏的发展,幼儿需要丰富哪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推动游戏的开展,幼儿游戏中的兴趣点在什么地方等等。
我记得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的朋友茹丝·皮尔斯(Ruth Pearce)曾形容游戏为“泡沫幻影”。我一直很喜欢这个形容词,因为它抓住了游戏产生与结束的方式。游戏可以如此短暂,在人们几乎没发觉之前就消失无踪;但也可以复杂而又较为持久,跟其他的“泡泡”们堆叠在一起。而且,既然游戏是虚幻的,一旦消失,它就会被平凡的现实所取代。
将游戏比作泡沫也表现了它内部空间很大的特性,游戏者可以在游戏中创造戏剧。在这个“泡泡”里,那些在现实世界中被禁止或毫无希望的事情都可以被模仿和扮演。幼儿假装是成人,或假装很有权力,甚至连大人都得听他们的命令。担任这些虚构情节的创造者时,幼儿体验到个人的权力。幸运的话,还有朋友共享这些幻想。出于继续游戏与友谊的希望,幼儿才会愿意放弃绝对的权力,妥协合作。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在这个“泡沫幻影”中“为自己发明一个世界,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容身之地。他们是在重新创造他们的过去,也是在想象他们的未来,同时为自己在此时、此地的现实与幻想中生活打下基础。
让“游戏”变得更加“游戏”——读《小游戏大学问: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有感文章来源:未知 文章作者:试着改变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
有人曾评价过该书,认为它的出色之处在于:不仅说明游戏是儿童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的原因,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各种支持并提升游戏的方法。作者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也分析了两种典型儿童在游戏中需要的不同支持。同时,还结合认知理论和心理动力论,从认知与情感两个层面审视儿童自创的剧本,探讨幻想主题与现实主题的重要性,说明游戏对儿童读写能力发展的意义。
这些评价非常精简的概括了这本书的内容,并用大量篇幅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舞台监督者、斡旋者、游戏者、记录者、评量者、沟通者与计划者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担当斡旋者的角色,主要的目的是发展儿童独自解决困难的技能,其中列举了几种具体做法:(1)教导解决冲突的技能。当孩子游戏中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将焦点集中在游戏内容而不是聚焦于规范。应对孩子的意图表示尊重,运用话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质,并得以持续原来的游戏。停止游戏、罚坐、反省等行为只能是毁了游戏。(2)让游戏复杂化以维持其安全。教师在斡旋时并不只是管理行为,而是在教社交技巧并给予建议,让游戏更丰富。
有的角色我们已经驾轻就熟了,而有些角色作用却比较的陌生,这本书让我们的对今后指导幼儿游戏更加科学,值得每个幼教工作者去翻一翻、看一看。
我读《小游戏大学问—教师在幼儿游戏的作用》有感
该书第五章“中断游戏的教师行为”。作者介绍了几种情况:(1)为自己的乐趣而干扰游戏。有些教师独断的以自己想做的事替换儿童原来的计划。(2)中断游戏教导规则。这样做会毁了孩子的游戏,影响式力量无法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作者同时还指出,牵涉到安全时,影响式力量是妥当且必要的。(3)中断游戏以教导概念。以刺激认知的名义发生,教师介入以教导词汇与概念。作者认为,教师介入游戏应该经过设计,目的是让游戏持续而且令游戏脱轨。明确的教案目标很容易促使教师出现不适当的行为。(4)丰富儿童的游戏。介入是为游戏聚焦并且予以扩充,而不是摧毁它。游戏时是孩子当家,合宜的教师介入是开放式的,应将选择权留给孩子。
何时参与儿童游戏,对儿童游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介入儿童游戏的实际,要根据观察需要而定,教师必须先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决定是否介入儿童游戏,适时的帮助儿童发展并延伸其游戏。在介入儿童哦游戏之前,最好先预计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我觉得当幼儿游戏中出现下列三种情形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介入:当幼儿并不投入自己所安排的想象或虚构的游戏时;当幼儿产生难以与其他同伴一起相处的游戏是;但幼儿进行想象或虚构的游戏时,想一再重复自己玩过的情节,或是将游戏延续下去有困难时。
而当出现下列情形时,我们最好不要介入幼儿的游戏:当我们自己就不想与幼儿玩;感觉到自己在干扰幼儿的时候;以为介入游戏是一种对幼儿号的责任时;不能从中享受到乐趣或感觉到有心事或太劳累时。
传统观念认为,儿童游戏时,教师的作用仅仅是组织游戏,设定规则,并在游戏场面失控时终端了游戏。然而,社会扮演游戏是3至5岁幼儿熟悉日常生活的节奏、行为等的重要渠道,教师仅起到上述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该书的出色指出在于:不仅说明游戏是儿童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的原因,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各种支持并提升游戏的方法。作者在书中系统介绍了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也分析了两种典型儿童在游戏中需要的不同支持。
我读《小游戏大学问——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
[成书背景]
伊丽莎白·琼斯和格雷琴·瑞诺兹是美国教育资源支持团队的成员,在参与认知发展课程——高瞻课程的研究中,与帕萨迪那联合学区和太平洋橡树学院暨儿童学校的教职工一起工作。当该课程施行时,她们开始重新检视并再次思考:幼儿教育里什么是基本的?
20世80年代,互动发展论者与认知发展理论均强调游戏的价值,认为自主的活动选择是幼儿建构、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基于这样的观点,伊丽莎白·琼斯和格雷琴·瑞诺兹鼓励幼儿教师为儿童做计划,使其通过游戏来学习。在工作中,她们对现行的游戏做了大量的观察,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该书记录了作者在儿童游戏领域的探索、思考和获得的启示,由陶英琪翻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内容精要]
该书共有十章。第一章“了解并支持儿童游戏”。论述了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相应的游戏,提醒教师重视儿童的游戏。
第二章“教师担任舞台监督者”。作者认为,教师对游戏的贡献一向是从硬件环境开始,也就是始于布置舞台。教师有责任安排环境,确保儿童的游戏。包括:(1)厘清“图案—背景”关系。体贴的幼教老师应致力于澄清“图案—背景”关系,必须随时整理被孩子游戏时弄乱的材料,使环境变得有秩序,这样在孩子需要某种材料时,就能很快找到,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利用材料去游戏上。(2)提供足够的道具。游戏需要大量的道具。有了许多“零散的部分”,就可以将它们结合、再结合,支持及创造出复杂的游戏剧本,使游戏得以生生不息。(3)提供足够的时间。教师应有意识地尽力为孩子提供轻松的氛围。除非必要,不去打扰孩子。
第三章“教师担任斡旋者”。教师担任斡旋者的角色,目的是发展儿童独自解决困难的技能,具体做法是:(1)教导解决冲突的技能。当孩子游戏中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将焦点集中在游戏内容而不是聚焦于规范。应对孩子的意图表示尊重,运用话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质,并得以持续原来的游戏。停止游戏、罚坐、反省等行为只能是毁了游戏。(2)让游戏复杂化以维持其安全。教师在斡旋时并不只是管理行为,而是在教社交技巧并给予建议,让游戏更丰富。
第四章“教师扮演游戏者”。有些教师为了自己或孩子的乐趣,会自动加入游戏,他们接受孩子的暗示,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有些教师则刻意为了教学目的而利用游戏。教师参与游戏什么时候最适合呢?作者认为,当孩子缺乏游戏的点子时,缺乏玩具时,缺乏跟同伴一起玩的技巧时,恰恰是教师参与游戏的最佳时机。
第五章“中断游戏的教师行为”。作者介绍了几种情况:(1)为自己的乐趣而干扰游戏。有些教师独断地以自己想做的事替换儿童原来的计划。(2)中断游戏以教导规则。这样做会毁了孩子的游戏,影响式力量无法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作者同时还指出,牵涉到安全时,影响式力量是妥当且必要的。(3)中断游戏以教导概念。以刺激认知的名义发生,教师介入以教导词汇与概念。作者认为,教师介入游戏应该经过设计,目的是让游戏持续而非令游戏脱轨。明确的教案目标很容易促使教师出现不适当的行为。(4)丰富儿童的游戏。介入是为游戏聚焦并且予以扩充,而不是摧毁它。游戏时是孩子当家,合宜的教师介入是开
放式的,应将选择权留给孩子。
第六章“教师担任记录者”。搜集与组织资料是基础的专业行为,记录儿童游戏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作者认为游戏记录可以用于:(1)表现孩子的游戏。教师的记录资料可用于孩子的发展讨论会、家长会及课程计划;与成人沟通;表现儿童的游戏和语言,展示出来,让孩子们看看别人是怎么把积木搭成高塔的,是怎么专心的。(2)与孩子分享各种表征。教师应尽量用简单、清楚的素描,展示孩子的作品。由此,孩子会获得成就感,并反省游戏经验。(3)利用游戏与沟通刺激书写。记录将严肃的阅读课程植根于孩子的游戏之中。
第七章“教师担任评量者与沟通者”。作者认为评量是课程计划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必须亲自设计评量目标与方法,才能了解每位孩子智力的成长过程。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学着欣赏孩子,通过游戏的行为发现孩子真正的长处;和家长、孩子沟通要从孩子的长处出发,把孩子的优点、教师对孩子喜欢的感觉,传递给家长。
第八章“教师担任计划者”。作者认为教师的计划包括:组织萌发式课程,观察孩子的学写,根据孩子们所做的事思索计划,以建构他们的知识框架;审视环境,思考如何利用环境?孩子们对游戏有没有兴趣?哪个活动该停止?哪个活动该发展:为孩子的游戏剧本命名;介绍新主题等。
第九章“关注游戏”。作者认为教师不仅应该支持游戏高手,还应该支持尚未掌控游戏的儿童,为每个孩子在游戏世界中找个位置。
第十章“过去与未来”。这一章再次重申了游戏的重要性:儿童自发的游戏是他们最高的成就。在游戏里,孩子是在重新创造他们的过去,也是在想象他们的未来,同时为自己在此时、此地的现实与幻想中生活打下基础。
[简要评价]
传统观念认为,儿童游戏时,教师的作用仅仅是组织游戏,设定规则,并在游戏场面失控时中断游戏了。然而,社会扮演游戏是3至5岁幼儿熟悉日常生活的节奏、行为等的重要渠道,教师仅起到上述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该书的出色之处在于:不仅说明游戏是儿童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的原因,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各种支持并提升游戏的方法。作者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也分析了两种典型儿童在游戏中需要的不同支持。同时,该书还结合认知理论和心理动力论,从认知与情感两个层面审视儿童自创的剧本,探讨幻想主题与现实主题的重要性,说明游戏对儿童读写能力发展的意义。对于幼儿教师,该书能提升理念,指导游戏实践,是见解深刻、洞察力十足的参考指南。读《小游戏大学问》之第一、第二章心得与体会
小班游戏也有“大学问”
——初读《小游戏大学问》有感
读《小游戏大学问: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来源:06abc.com 作者:happy 发布时间:2006-7-22 21:54:00 浏览:[1912]
传统观念认为,儿童游戏时,教师的作用仅仅是组织游戏、设定规则,并在游戏场面失控时中断游戏;然而,社会扮演游戏是3至5岁幼儿创造与熟悉日常生活的节奏、行为等的重要渠道,教师仅起到上述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已经众所周知,但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学习过程,对许多老师来说并不容易掌握。本书即针对这方面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决范例.我认为,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不仅说明游戏之所以是儿童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的原因,而且为成人提供了各种支持并提升游戏的方法.首先,本书结合认知理论和心理动力论,从认知与情感两个层面审视儿童自创的剧本,探讨幻想主题与现实主题的重要性,说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其次,本书用大量篇幅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舞台监督者、斡旋者、游戏者、记录者、评量者、沟通者与计划者等。这些角色作用,有些是老师已经驾轻就熟的,有些却是老师不熟悉或有所忽略的。不同类型的儿童在游戏中需要不同的支持,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具有高级的技能来应对各种情境,在游戏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幼教专业的学生,本书是不可多得的补充教材;对于幼教从业人士,本书则是见解深刻、洞察力十足的参考指南.[名言选萃]
●3至5岁儿童的优质教育目标应朝向协助所有的儿童成为游戏高手。游戏高手是具有想像力的儿童。他有能力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持续且复杂的扮演游戏。他可以与人协调,使游戏持续进行,并解决社交及材料的难题。
●复杂的扮演游戏通常发生于没有成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即儿童们自个儿处在事前计划、设想周到的环境中,运用成人之前已经协助他发展出来的技能、探索兴趣时。●解决问题的策略应优先考虑继续游戏。相反地,停止游戏、罚坐、反省等行为只能是毁了游戏,既没有给孩子有用的策略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接踵而至的问题。●有技巧的斡旋者是以支持力量的模式反映的,当他们建议替代方案以解决问题时,是以认真的态度看待孩子的剧本的。教师斡旋时并不只是管理行为,而是在教社,交技巧并给予建议,让游戏更丰富,其目标包括发展同情心与异质思考二者。
●儿童游戏时会联系批判性思考、异质式思考与解决问题,这些对日后他们在学校所需要的较高层次的思考很有帮助,但是家长不太相信会有这样的结果,尤其是那些重视服从与机械式联系的家长。记录游戏的成果是跟家长与其他成人的有效沟通工具。
●教师应先思索真实生活中人们写字的情境,然后在游戏环境里重现其中的一些,并在环境中储备人们使用的书写工具。
第二篇:小游戏大学问教育随笔
今天,恰逢园里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在观察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我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所以,我决定充当游戏者深入孩子的游戏。
我来到了大班孩子的游戏区“医院”,看到“医生”正在帮一个“病人”包扎头部。于是我也想体验一下病人的感觉。
我:医生,我要挂号。
幼儿:你看什么科?
我:我要看牙齿,挂什么科呢?
幼儿:你先去拿钱。
我:到哪里拿钱?
幼儿:在外面,你拿一块钱。
按“医生”的吩咐,我到“自动取款机”处取了一块“钱”,又来到挂号处。
我:医生,给你钱。
幼儿:好的,你挂内科(挂号牌只有内科和外科)口巴。
我拿着挂号牌去看病,只看到一个“内科医生”,我告诉她我牙疼。
幼儿:你每天刷不刷牙?
我:早上刷,晚上不刷。
幼儿:那你早上、晚上都要刷牙。
我:可我现在牙疼得厉害啊,怎么办?帮我处理一下吧。
幼儿:那你疼得这么厉害,中午也要刷牙。
我:只刷牙就行了吗?我的牙都蛀了,现在帮我处理一下吧。
孩子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处理。
我:是不是要拔牙啊?
旁边挂号的“医生”:好的,拔掉吧,拔了还可以长的。
我:不行啊,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拔了长不了了。
旁边一个孩子:没关系,那就装一个假牙吧。
我:医生,现在我的牙这么疼,就给我打一针吧,行不?
幼儿:好的,你去打针吧。
我:你得开个处方。
幼儿:什么处方啊?
我:医生看病要开处方的,如病人要吃什么药、打什么针。
“医生”点点头。于是,我找到另一个“医生”。
我:医生,我要打针。
幼儿:打什么针啊?
我:我牙疼。
幼儿:我们这里没有治牙疼的针,你看牙齿到别的医院去吧。
我:你还是帮我打一针吧,就打手臂吧。
幼儿:好吧。
这时带班老师通知收玩具了。
幼儿:我下班了。
我:不行啊,我的针还没打呢,你怎么可以下班呢?
“医生”没办法,拿着针筒直接在我手臂上戳。
我:你也不消毒啊?
“医生”连忙找来棉签帮我消毒,又帮我打了针。
充当了一回游戏者,我了解了孩子们的游戏状态,也设想了如何进一步支持孩子的游戏,比如,增加医生开处方的环节,调整医院的科室,丰富孩子们的相关经验,等等。我认为这样的介入是有效的。正当我沾沾自喜时,接下来的园本教研让我重新思考。教研活动的主要议题是:教师是否充当游戏的参与者。主持人一开始就举了几个例子证明教师介入游戏后孩子的游戏中断了。比如,在玩沙游戏中,孩子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做着各种各样的造型,教师扮演摄影师举着相机拍孩子的作品,孩子们便被吸引过去了,纷纷告诉教师:“我搭了动物园。”“我搭了花园。”孩子们的游戏中断了,他们的注意力都转向了教师。又如,在理发店游戏中,实习教师每天充当顾客,孩子们每天帮实习教师理发,结果实习教师走了,就没有顾客了,孩子们的理发店游戏也一度中断。
讨论中大家基本倾向于不介入孩子的游戏,认为只要细细观察就能发现孩子需要什么,有时孩子也会告诉教师他们需要什么,教师要做的就是旁观、等待、及时回应,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材料,不可“自作多情”。
听了教师们的讨论,我也联想到自己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孩子的游戏时往往会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比如,我看到“医院”设有内科、外科,故意说牙疼,还要求医生给我开处方、为我打针,这些都是我以成人的视角来要求孩子做的事,其实在孩子的经验中,世界并没这么复杂。比如,即使“医院”没有设牙科,他们照样可以给病人看牙。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介入游戏随意要求孩子增加这个增加那个,在不经意间主导孩子的游戏,而是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孩子自己的游戏而非成人的游戏。
我在《小游戏大学问》一书中找到这样一段话:“有些老练的老师认为成人应处于游戏之外,有些则伺机增加材料或提供意见。有些老师常常直接加入,他们喜欢游戏,认为自己参与游戏既可以跟儿童建立关系,又可以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是说,其实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在游戏中,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支持。教师要仔细观察,自然地与孩子交流,适时充当游戏者等角色,以支持孩子的游戏。
第三篇:读《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有感
读《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有感
前不久看了美国的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写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感触颇多,对待工作,千万别找任何借口,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体现出服从、诚实的态度和负责、敬业的精神。结合到我们国税部门来说,要提高各级人员的执行能力,必须解决好“想执行”和“会执行”的问题,把执行变为自动自发自觉的行动。
一、提高执行力就要做到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日常工作中,我们在执行某项任务时,总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对待问题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不怕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千方百计消灭问题,结果是圆满完成任务;一种是面对问题,一筹莫展,不思进取,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任务也不会完成。反思对待问题的两种选择和两个结果,我们会不由自主的问到,同是一项工作,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做得很好,有的人却做不到呢?关键是一个思想观念认识的问题。我们常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转、天地宽,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成功人士也认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效果。观念转变,思想解放具有“核裂变”效应,能够产生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待日常工作,不要总是找借口,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分析认识提高自己,改变不执行不作为的不良习惯,自动自发地做好本职工作。
二、提高执行力就要做到诚实做人,认真做事
我们常说,诚诚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做人要有一个做人的标准,做事也要有一个做事的原则。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常常是有
制度,有措施,也有违章。究其原因,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一个责任感强不强的问题,一个做人是否诚实、做事是否认真的问题。要时刻牢记执行工作,没有任何借口,要视服从为美德;工作中无小事,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无论在任何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怀着热情、带着情感去做,而且要竭尽全力、尽职尽责地做好。
三、提高执行力就要做到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记住,这是你的工作,无论你在工作中遇到多大的困难,你都要全力以赴完成它。提高执行力就要认识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受到表彰奖励时,总是说,我做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这是一种戒骄戒躁和诚实谦虚的表现,但也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干什么工作,做什么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绝不是最终的,只能算是阶段性的胜利。还要再接再厉,好上加好。总之,作为国税部门的一员,都应正确理解执行力是工作的核心,想方设法提高我们自身的执行力是我们的天职。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提高执行力,精心打造这一核心竞争力,国税事业才会充满勃勃生机。
第四篇:读《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有感
读《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有感
当要写读后感的时候,我往往会想着随便应付就好了,但是读了《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这篇文献,我仿佛发现了好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尽管这其中仍有一些雷同的观点,但是懂得思考就是创新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文章开篇就是钱学森老先生的经典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对于这样的问题,社会上的很多人都已经回答过了,而且是从各个方面仔细的去分析,所以出于这个原因,我只想谈的是:什么是杰出的人才?是那些整天抱着书泡在教室或图书馆的人吗?是那些平时不在学习上花心思,临考试的时候抱佛脚就可以考得很好的人吗?读完钱老对师大附中的回忆时,我觉得会创新的人就是杰出的人才。创新的人是灵活的、有逻辑思维和善于总结的人,并且他们不只会抱着理论知识高谈阔论,忽视实际操作。钱老曾多次提到,一个具有创新品格的人,他的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要达到一种平衡,不可能一个逻辑思维很强而形象思维很差的人具有创新能力。我们都把钱老看成一个杰出的人,是因为钱老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拿捏得当,从而具有了创新能力,为世人所景仰。杰出的人知道主次之分,哪些内容该掌握,哪些内容可以暂且搁置,对于这些他们都是心里有数的,并不会对所有的知识盲目地掌握,否则完完全全地失去了学习上的主见,是很难有创新的。因此,当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杰出的人才时,我们才能够知道现而今我们学校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缺乏了什么,往后应该朝着哪些方向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再者是钱老提出的整体思想,我觉得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整体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依靠集体而存在的,个人力量微不足道,即使有时候看起来是一个人完成的事情其实凝聚了各种力量。在钱老的这一思想中包含了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思想。在我看来,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棘手的问题,用系统优化的办法去处理是再好不过的了。所谓系统优化的方法,就是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功能和性质;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而文献中也提到提到钱老曾经在加州理工学院创办过“系统学讨论班”,这样的班不只是用来研究理工知识,而且涉及哲学,信息学等科目,范围广泛,足以打开学生的视野,这也正好印证了系统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但是在国内,大部分高中在高一就开始分文理科进行学习,学业水平测试过后几乎是文科生只专注于文科学习,理科生只专注于理工科,到最后仿佛是文理科“老死不相往来”,不利于学生跨学科、大思维、多碰撞地进行系统控制的研究,所以还是回到钱老原来的那个问题,我们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那是因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范围很狭窄,并且没有把研究学问放在第一,教学方式大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堂课后没有学术研究的氛围;而在研究学问时又不习惯于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进行,如此这般,在学术上的观点就容易片面,还谈何杰出与创新。所以系统思想在学术创新这一方面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要想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意识,带领他们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以便他们在往后的学术创作上能胜人一筹,带动整个国家的创新水平。
在阅读中,我还关注到钱老对当今教师的期望。他说,培养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教书,而现实情况是大学老师几乎是以带领学生完成论文,实现大项目为主,忽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建好学术研究这栋大楼的地基,没有地基,摩天大楼总会在人们不察觉的一天倒塌。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由于对各种课程和学术研讨尚未深入涉足,似乎对这样的现实感触不深,但是作为一个师范生来说,钱老的这一期望其实是在向我们敲响警钟,警惕我们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要更懂得扎实学生的基础教育,并且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学术创新的活跃气氛,让学生不在学习上急于求成,形成刻苦专研的好习惯。
总之,阅读完《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后,我感受最多的就是钱老对我国教育的期望,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教育者本身,他都希望国家和社会可以重视这些方面的改善,从而为发展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准备力量。文一欧斯怡
第五篇:寒假读书笔记:读《杯子边的学问》有感
寒假读书笔记:读《杯子边的学问》有感
寒假读书笔记:读《杯子边的学问》有感
于一堂课来说,这杯壁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一篇课文承载的太多的教学目的,到处都是训练点,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讲,也许结果是什么都没讲清,也许学生什么也没有得到训练„„要让这杯壁薄之又薄,只要足够你牢牢地握在手里,端起满满的一泓清泉。难题是如何使杯壁薄之又薄,又能得心应手地应对考试呢?
于一个学生来说,这杯壁就是对他们的评价。厚厚的杯壁就好似要五个手指伸出来一样长。每个学生都不会一无是处,每个学生也不可能是没有缺点的,问题是我们忽略了这些细小的优点而总将那些缺点耿耿于怀。因为我们嘴边挂着的总不是那些中等学生的名字。难题是怎样挖掘每个学生的“宝藏”,帮助成就他们自己的奇迹?
于一个老师来说,这厚厚的杯壁就是太多太多的条例和细则,让老师没有了个性发展的空间,没有了被信任的感觉,没有了做好的热情„„
教育是一门艺术,有爱心,还要有智慧,而思考是智慧的氧气。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愿我们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时间,不要在匆忙中感觉好像生命都不是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