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净沙·秋思》预习学案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预习、复习
【学习目标】
1,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地位,感悟课文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对比阅读培养评析诗歌的能力。
3,正确理解课文表现的游子悲秋情怀,探索游子的心声。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对比阅读培养评析诗歌的能力。2,难点:正确理解课文表现的游子悲秋情怀,探索游子的心声。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相提并论,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朗读课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课文】
作者仅仅用12组名词,11种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的景象。这首小令的题目叫“秋思”,可是全篇28字,无一词提到“思”。这首小令,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小桥流水人家”是通过家的美好、安定、归宿与“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无归宿,形成强烈对比。通过家的美好、安定、温暖与游子漂泊、艰辛的巨大反差,更加突出衬托了游子远在天涯思乡而“断肠”!
这首小令获得非常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天净沙·秋思》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写了多种事物,描绘了多幅图画,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藤是干枯的,树是衰老的,鸦是归巢的,突然在荒郊野外发现了一座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和人家。对比中饱含不尽之意。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景语与情语巧妙地融为一体,不露雕痕,自然天成。
【思维训练】
1,这首《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作者悲伤、愁苦的思想感情。)
2,这首曲子,最能表现作者悲伤心情的是哪一句?
(这首曲子,最能表现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3,什么是“断肠人”?
(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这里是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4,“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并且划出朗读的节拍。(这一句,应该用舒缓,低沉、凝重、滞缓的语气。
朗读节拍是:断肠人/在/天涯。)
5,朗读这首曲都要用低沉凝重的语气吗?
(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不能用低沉凝重的语气。)6,“小桥流水人家”,通常是写我国哪个地方的景象?那里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小桥流水人家”,通常是写我国江南的景象。
那里往往给人春意昂然,暖风袭人的感受,江南美景的温婉多情也往往使人心生暖意。所以,朗读这句诗应该节奏明快,语气轻松一些。)
7,你最喜欢哪一首描写江南的诗歌?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8,“小桥流水人家”,这与全诗的悲愁基调是否和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小桥流水人家”与全诗的悲愁基调是和谐一致的。文艺作品中情和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从表面看来,“小河流水人家”的明丽与全诗的悲愁基调不一致,但是景物是客观的,原本没有什么哀乐,是情感使然。这里,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即以乐景写哀情,收到了更好更强烈的表达效果。
这样写,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浓重,使情更伤悲!)
9,“天涯”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断肠人”如此心伤、悲痛呢?
(“天涯”的意思是天边。
从“天涯”二字看出,“断肠人”如此心伤、悲痛的原因是背井离乡,远在天边。)
10,哪些景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涯”等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11,这些景物都是秋天常见景物,可是它们在“断肠人”的眼中,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特点?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其意象“枯”、老、昏”,色彩衰朽、昏暗、茫渺,情感基调是压抑、毫无生气。“古道西风瘦马”,其意象是“古、秋风、瘦”,色彩是苍老、萧瑟、凄凉,情感基调依然是低沉、悲苦、疲惫无力的。
这些意象,为游子骑着瘦骨嶙峋的马独自行走在萧瑟的秋风古道上,从而引起“羁旅之苦”的意义。)
第二篇:天净沙 秋思 导学案(教师版)
天净沙 秋思 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和默写全曲 【知识链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为“曲”。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天净沙 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
2、文体知识
元曲分类及小令特点: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也有例外。赏析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1)枯藤()____________(2)西风()____________ 2.《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____________”。
3.《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一词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4.《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韵脚是哪些字? 5.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1)与《天净沙 秋思》整首小令所营造气氛不一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白朴的《天净沙》着意渲染的是秋日黄昏的冷寂,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活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1.答案:(1)kū 枯老的藤蔓。(2)xī 萧瑟悲凉的秋风。2.答案:马致远 元 杂剧 散曲 关汉卿 郑光祖 白朴 秋思之祖
3.答案:枯藤 西风 夕阳 断肠人
4.答案: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家”“马”“下”“涯”。5.答案:(1)小桥流水人家(2)一点飞鸿影下 【合作探究】
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
2、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答案:“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3、结句点明了什么?
答案: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4、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
(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呢?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悟真院① 王安石
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
【注】悟真院又名悟真庵,在金陵(今江苏南京)钟山(亦称紫金山)之东。王安石晚年退居钟山,常去悟真院。(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
(2)结合具体诗句,从写法角度选择一例进行赏析。
答案:(1)对清幽恬淡、闲适自得的山水生活的喜爱;对芳香沁人、春草丛生的美丽春光的赞叹;对美好未来的乐观自信。
(2)示例1.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纵横的野水、呼应的鸟鸣、闲适的午睡、芳香的春风、遍野的芳草等意象,营造出淡泊清幽、明净鲜丽的春日美景,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心契自然的恬淡情怀。
示例2:多角度描写,诗人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明净的溪水洗涤着幽静的庭院,鸟儿在欢快地啼叫,和煦的春风送来了沁人的芳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山寺风景的清幽明净。示例3:思路严谨。诗人由近及远,视野从悟真院移到了整个钟山,写出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春意盎然的美丽精致。
示例4:以动衬静(反衬)。鸟鸣声声,反衬出悟真院的清幽明净、春意盎然。
【教学反思】
第三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鞠躬),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研读、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天净沙秋思》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其中一篇,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等手法方面都有值得学习品味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才是最为关键的。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功底,感受作者将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感受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愁苦孤寂的心情。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科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了教材,确定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接下来,谈谈这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准备采用品词析句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及“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自主探究感悟来读懂课文。
围绕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堂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符合课文情境的图片,请大家欣赏,然后问学生,如果给这幅图配首诗,应该是什么诗呢?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同学们,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图片渲染氛围,语言创设情境,课未入而情已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揭开课题后,进入第二环节。二.介绍体裁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了解课题。马致远,著名戏曲作家,晚号“东篱”,现北京人,《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其次通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有什么特点?通过预设学生会回答: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我们把它叫做元曲,是元代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我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天净沙是曲牌名,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这么看来,“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三.诵读感知
在诵读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将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曲,教师提出问题,从秋思二字可以猜猜,这首曲写的事哪些内容?通过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秋天里的想法以及秋天里的景物。
2、我们刚刚已经猜到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以及秋天里的景物,那么你们知道文中哪几句谢了秋天里的想法,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并划出相关句子。学生通过读文,很快就能找出描写秋天里的想法和秋天里的景物的语句,即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来表达想法。
3、那么,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答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4、分析景物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先以学习第一组景物为例:藤、树、鸭(多媒体出示)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触,那么加上这枯、老、昏这几个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启发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与凄清。此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没有生命力的感觉,故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如果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在学生感受这种荒凉的情景的时候,我指名学生再次朗读此句,边读边感受这种荒凉的情景,最后班级齐读。
5、再次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景物,并深入体会这些秋天的景物带来的真实感受。
6、接下来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小桥流水人家”,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在学生陷入思考中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7、此时,再次提出问题,我问同学们:每当放了学夕阳西下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学生会回答:在家里吃着热腾腾的饭。那么你们看看作者在哪里,在干什么?学生找出句子:古道西风瘦马。原来,作者伤心的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程度可以用断肠来形容,表达作者痛苦到了极点。这样说是不是太夸张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当时作者的处境吧。(用多媒体出示马致远的写作背景)
8、最后,我们来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四.
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背诵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作者漂泊不定的生活带来的悲凉。五.
板书设计
第四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有感情的朗读并加以背诵
2、细细品味此小令,重点体会文中景物的作用
3、仔细分析,能够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2、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解课文:
1、介绍作者: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及戏曲作家。毕生从事杂剧创作,今传15种,代表作是《汉宫秋》,散曲120多首,有《东篱乐府》传世。他早年曾追求功名,但郁郁不得志,晚年因不满朝政隐居田园。
2、详细讲解课文:
A.文章题目: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才是题目,解释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B、学生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
答: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下)夕阳
C、从这些景物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副什么样的场景,结合文章并发挥想象描述出来: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D、具体分析这些景物及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凄凉暗淡的景象(点明时间在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会想到)温馨柔美的江南水乡的农村图景 问:这样写不显得矛盾吗?
答:不矛盾,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行人看见乡村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优美景色给人以休闲雅致的感觉,自己却置身于这荒凉的古道上,独自漂泊,在外更增伤悲。
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萧瑟荒凉凄苦的景象,又增加了荒凉之感 夕阳西下——使昏暗的画面有了些许暗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联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照理解)断肠人在天涯——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E、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及思想感情?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
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综合分析文章: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升华)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案(推荐)
《天净沙·秋思》教案
设计者:刘倩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 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五.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