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梦,烽火不息
【中国梦】“锋”火不熄
翻开共和国厚重的史册,不难发现,无论在哪一个年代,总有一些人用自己伟大的精神与超凡的行为铸造着榜样的火炬,这种无形的火炬凭借着强大的感召力指引着一代人的前进方向,也照亮着新中国的未来与希望之路。而雷锋便是这千万火炬中的一团炽焰,他以自己流星般短暂的光和热,感染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代言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热情与无私。光阴流转,他的肉体虽已不复存在,但精神之火却燃烧至今,久久不熄!
不觉间,雷锋已作别尘世五十余年了,但现在社会中仍不乏有各种各样的“雷锋”在做着和雷锋相同的事,不论是以雷锋境界为人生追求的当代雷锋——郭明义,还是身残志坚、无偿行医支教的张海迪,亦或是千千万万的义工、志愿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为“雷锋精神”这团火焰添加时代的干柴,也正因为有无数当代雷锋的存在,雷锋精神的余温才能继续抚慰着现代人自私与冷漠的心灵。
不错,现代人不缺少物质上给予肉体的享受,但却匮乏革命年代的热情,更没有雷锋时代的无私精神,且不说前一阵闹得举国哗然的佛山“小悦悦”事件,抑或是救人反被诬陷为“肇事者”的南京“彭宇案”,单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对于小偷行为的视而不见,对于残障人士的置之不理,对于孤寡老人的不闻不问,种种似成风气的冷漠,已经让我们不禁发问:这个时代到底还有没有所谓的雷锋精神?答案是肯定的,那颗灵魂之种一直潜藏在我们最善良的内心角落,躲避着世俗的浮尘,但不可否定的是,这团精神的火焰传至今日已经奄奄一息,它亟待我们所有人的行动,行动起来,守护住雷锋精神最后的火苗。在物质日渐丰富的当今时代,不能让精神的土地随之贫瘠,同样,雷锋精神不应成为一个历史的标志,而应当作为这个社会最明晰、最正确的前进方向。
放眼中华大地,雷锋式人物一直在不断涌现,雷锋式好村官——陈国明,勤俭爱民,公道无私,带领全村走向了安宁富裕的道路;雷锋式好青年——姜炜,助人为乐,爱党爱国,将生命留在了抗洪前线;最美教师——张丽莉,爱生如子,舍己救人,凭微薄之力将学生推出险境;最美妈妈——吴菊萍,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用双手撑起孩子生命的保护伞......这些人无不在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诠释雷锋精神的真谛。同时,全国各地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仿佛看到,每个人都在燃烧自己,并以此燃点起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火炬,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个曾经些许冰冷的世界正在日趋回暖。
如果你已经感受到了社会上那股涌动的暖流,那么就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做新时代的雷锋,相信那一团象征着无私奉献的“锋”火,将越燃越旺,亘古不熄!
第二篇:息烽集中营—烽火不息,革命精神永存
息烽集中营—烽火不息,革命精神永存
息烽地处川黔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苗、布依等17个少数民族,南连贵阳,北接遵义。息烽县由崇祯皇帝赐名,取“息息相关,烽火永靖”之意。但真正让息烽出名的,却是一座魔窟式的监狱息烽集中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烽火席卷全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顽固派,仍坚持其一党独裁统治。为此,他们大力强化特务组织,设立集中营,继续逮捕和秘密关押共产党员、抗日民主人士和爱国进步人士。
1938年11月至1946年,国民党特务机关在大后方贵州息烽设立了秘密集中营,因其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管理最严,而被国民党军统特务内部称之为监狱的“大学”。
这里四面环山,树木丛生,地势极为隐蔽。蒋介石所以把这个秘密监狱选在息烽,有取熄灭峰火之意。同时,蒋介石还把军统直属的“特训班”等16个机构设在息烽县城周围,这座仅2000多人的县城在1938年至1946年的8年中,就驻扎了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等各类人员15000多人,是当时县城人口的8倍
息烽集中营在8年中,先后关押了共产党员、爱国将领、进步青年等各类人士1220余人,其中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被关押的人员中包括著名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一家,中共地下党员宋绮云夫妇及儿子宋振中(外号“小萝卜头”),中共党员、著名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爱国民主人士马寅初等。1946年息烽集中营撤销时,仅有72人被转移到重庆军统所属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关押。
在息烽集中营这座阴森的人间魔窟里,特务们绞尽脑汁,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软硬兼施,或酷刑拷打、肆意虐杀;或花言巧语、威胁利诱,企图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但他们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如意算盘一再落空。
1941年3月,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的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以及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许晓轩(《红岩》中许云峰原型)等一批各地党组织的重要骨干,利用放风和做工劳动的机会,秘密组建了狱中党支部。随后,秘密党支部又逐步吸收了宋绮云、张露萍等一批共产党员参加狱中党组织的工作。这样,一个狱中对敌斗争的坚强堡垒形成了,与党失去联系的党员又有了自己的组织,为他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提供了组织保证。在狱中党支部的领导下,革命者们挫败了监狱当局的连座法,并取得了改善伙食、痛打叛徒等斗争的胜利。同时,党组织还利用敌人“狱政改革”的时机,用笔名在狱中的《复活月刊》上发表“一个月的世界与中国”、“七月里的石榴花”等文章诗歌,揭露国民党统治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迫害共产党人和抗日爱国民主人士的罪恶行径,宣扬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他们还自编自演节目,鼓舞身陷囹圄的难友。张露萍将《日出》中的陈白露演得栩栩如生;赵力耕在话剧《反正》中用慷慨激昂地喊道:“起来吧,我们都是中国人,不能再当亡国奴了!”
狱中党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虽然遭到敌人的残酷镇压,但息烽集中营里的革命烈火始终没有熄灭,使敌人在狱中的各项举措,“都遭在押共产党人之抵制,收效甚微”。
在迫害与反迫害、软化与反软化的斗争中,息烽集中营中的革命志士始终把监狱当作特殊的战场,与黑暗和反动进行着殊死的较量,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诗篇,表现了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当中共狱中秘密支部领导党员、团结难友在息烽集中营恶劣的环境中艰苦斗争、千方百计与党联系的时候,党也在时刻关心着他们。1945年秋,毛泽东到重庆和蒋介石谈判时,与周恩来向蒋介石提出释放罗世文、车耀先等人的要求,这些消息在全国各大小报都报道了。车耀先在监狱图书室从报上看到这条消息,感动得热泪盈眶,并抄传到难友的手中,大家深深感到了党的温暖,更加增添了对敌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车耀先烈士以自己的宝贵生命,实践了这庄严的誓言。
息烽集中营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物遗址,也是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见证。发动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杨虎城将军,在息烽集中营中,无论国民党当局采取任何非人的待遇,无论特务看守使用任何卑鄙的伎俩,将军始终坚持“不管蒋如何对我,我绝不后悔。只要问心对得起国人,死何足惜!”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在给儿子耀华的家书中写到:“我现在虽然坐牢,并未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
在息烽集中营这个特殊的战场中,革命者的人格、意志在这里得到了充公展示。历史铸就了息烽,息烽因此而凝重。无数革命者在这个特殊的战场,面对摧残、折磨和屠刀,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大无畏气概,与国民党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和殊死的较量。
走进息烽集中营,那一间间牢房使我们体验到什么是战争,什么是不屈,什么是意志;走出集中营,眼前挥之不去的是一间间低矮的牢记,是一件件刑具和一件件遗物,给我们传达了凝结于文物中的思想内容和精神价值,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和坚贞不屈的精神鼓舞着今天的人们,青山常在,烈士精神永存!
第三篇:生命不息
平安健康分红保险讲师手册
随堂讲义1
生命不再伟大
我望着日渐衰老的父亲扬起一张蜡黄的脸,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眼睛不时地睁开一下望着天花板。我不知道他确切地在想什么,但我知道他非常想治好自己的病。因为刚查出病因时,他曾对医生说:“如果4万元能治好我的病,我就治,否则,就不治了。”后来我才明白,爸爸他们厂里的药费报销50%。父亲的积蓄可能就是2万左右。
父亲患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听医生说,白血病有20多种,这是最严重的一种。我问医生需要多少钱,医生说:“你父亲的病治好(指换骨髓)已经没多少意义了,等待缓解那就是无底洞。”接着医生向母亲了解我们的经济情况。母亲说,厂里可以报销一半的药费。第一天输了血小板,父亲的症状很快得到了控制,不再疼痛、出血点消失了。第二天输多龙、特美汀、柔红霉素„„这些药都是90到100元左右一小瓶的。过了几天,护士小姐叫我们再去交钱取药。我到财务室一看电脑帐单,已用去2万多元,惊呆了。我走出了财务室,来到病房,看看父亲,看看日夜照顾他的母亲,我突然意识到,我是长女,我不能用感情处理这件事,我不仅要想到父亲,还要想到母亲、弟弟、妹妹。我们都是工人,最后我们所能做到的可能就是全部倾家荡产。即使这样也无法挽救我的父亲。那我的母亲、弟弟、妹妹,他们怎么办?剩下的路怎么走?我还要救他们。
我走到医生办公室,告诉他们,我们没有钱了,用药请医生酌情处方,第二天,那百元左右的药停了。我从护士小姐手中接过青霉素,泪水悄然洒下。我觉得我在犯罪,我愧对生养我的父亲,也愧对母亲、弟弟、妹妹。看着毫不知情的父亲依然用信任的眼光看着我手中的药,再三叮嘱我把药收好,别掉在地上。我想,也许在白血病还没有击倒他时,我这个当女儿的就已经成为杀父凶手了。但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钱,我不能因为父亲,再把母亲、弟妹往火坑里推。
我不知道现在医疗制度有那些规定,我只知道当生命面临死亡而又没有钱的时候,虽有挽救生命的药,你却无法拿来使用,这种心中的焦虑、期待和无奈会把你折磨的欲哭无泪,欲喊无声。金钱面前,生命不再伟大,也不再坚强。
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那些视金钱如粪土的人有多么愚蠢!有钱多好!
夜深了,青霉素液体就要输完了,我去喊护士小姐,父亲忙低声说:“不急,这药这么贵,滴完再去。”求生的父亲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这廉价的药物上,然而,他并不知道这药不能救他,救他的药还在医院药房里。只是我们无法得到而已。当我走出病房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痛哭起来。
化疗已使父亲极度虚弱起来。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突然离我而去,我只是告诉疲惫的母亲,在父亲最后的生命里程中,我会陪他平静走到终点。
生我养我的老父母,我做出个决定让我终身不得安宁。您告诉我,该怎么办?
摘自《南方周末》
第四篇:生命不息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在平常的工作与学习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在搞研究或写论文时,更是问题层出不穷。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1、主观上欠缺学习主动性。
随着年龄地增长,工作时间的增加,年复一年,翻来覆去,惰性也在增长。再加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许多的时间都放到了家庭的上面。历年的初三教学生涯,承受着莫大的精神与身体压力。当然,最主要的是自己的不求上进。惭愧!
2、知识水平欠缺,没有理论高度。
毕业后,未能再系统的进行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知识陈旧老化,不能即时更新,与时俱进。用半桶水的知识,想要写出一桶水的锦绣文章,何其难矣。
3、没有创新精神,人云亦云。
只有自己亲手去做,所得的东西才是自己的,道理谁都懂,但有时又禁受不住网络、期刊等方面文章的诱惑,抄袭了事,省心省力。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信心,不会选取好角度,不会提炼、升华生活实际。悲哉!
4、手头缺乏实用资料以资借鉴。
工作中,形形色色的各种初三应考复习资料何其多,但真正可用于搞研究或写论文的实用书籍又相当的缺乏。不是说这些书籍不好,而是不能很好的为己所用,缺乏现实、直接的借鉴意义。
5、欠缺从具体的工作中提炼、升华案例的经验与能力。
平常教学工作纷繁芜杂、千头万绪,日常生活琐碎、繁重,一心扑在工作、家庭中,理不清头绪,看不清前路。说了许许多多的话,写的文章却不多,质量也不高,概因欠缺从具体的工作中提炼、升华案例的经验与能力。
6、没有系统的学习,未得名师指点,闭门造车。
身处小地方,当着井底蛙,不得名师指点,纯粹的在家闭门造车。水平有提高,但也有限。人生之大悲哀莫过于如此。
7、写作方法、角度不够好。
如前所述,写作时有时大而失当,有时又小而无大意义,就在于不能采用好的方法,选取好的角度,未能找到写论文之门。
8、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白日做梦易,实际行动难。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谁也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没有实际行动,一切免谈。
既然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总要想办法解决,我的办法是:
1、增强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
平常多读书,多看报,远离电视、电脑,多向他人学习、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多拜师学艺,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2、多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已意识到了不足,那就用行动来弥补。平常多搞搞研究,多写写论文,不惧失败,胜利终将在前方招手。
3、不以失败、水平低为耻,常请人批评指点。
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自己,只要他能帮你解决一个问题、困难,他就是你的师傅。不以失败、水平低为耻,常请人批评指点,必有所得,日有寸进,则几年后就有大成就。
4、屡败屡战,永不停步。
人生在世,精神最重要,只要有了屡败屡战,永不停步的精神,世界上哪来的困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特为此文。
第五篇: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主备人:徐兰琴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课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部分
字词。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
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
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预习内容:
1.自学生字新词,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完成《习字册》。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有关的词语:蚕食、如火如荼、挑衅、同仇敌
忾、蓄谋。、猝不及防、严词拒绝、万籁俱寂。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顺文中的长句,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4.在感受深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
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课题)“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
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二、切入文本,精讲点拨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烽火妄图呐喊歼灭咽喉要道猝不及防震耳欲聋同仇敌忾
挑衅魔爪伪军凌晨哭爹喊娘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① 读准字音、记住生字。
②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 完成书后钢笔描红,记住书写要领。
⒉ 组内解决疑难,组长报默生字,轮流批阅。(批阅完及时订正,组长把关。)
3.全班交流。
①各组书写员将容易写错或读错的生字展示在小黑板上,并用色笔标注。
②抽号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时间的词句。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
容。
2.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讨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意见不同的要说明理由),组内形成统一。
3.各组推荐1人讲述本组分段情况。
活动三: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事变起因。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是什么?
2.组内说说当时的局势和事变的起因,再有感情地齐读第1自然段。
3.各组推荐代表介绍当时的局势和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三.练习巩固 ⒈ 选择正确的读音。
魔爪(zhuǎzhǎo)咽喉(yānyànyè)挑衅(tiāotiǎo)
⒉ 把词语补充完整。
()不及防如()如()同仇敌()
人()马()()()而逃万籁()()
四.总结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气势汹汹人仰马翻哭爹喊娘抱头鼠窜
严词拒绝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
2.学生齐读,思考:你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写什么的?
3.导入: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地方来品味。这节课我们跟随课文再一次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精讲点拨,主动建构
活动一:学习2-5自然段,了解事变经过。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合作完成表格(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时间
7月7日深
夜
当天晚上 日寇我军第二天凌晨
3.各组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展示朗读。
活动二:讲述事变经过,铭刻历史史实。
1.对照表格,练习讲述事变经过。
2.组内互相练习讲述事变经过。
3.各组推荐代表讲述事变经过。
三、练习巩固
1.填空。年月日深夜,一支的日本军队摸到卢沟桥,借口,遭到守桥的中国士兵。的日军就向中国军队开火,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第二天凌晨,日军炮轰宛平县城,又遭到中国军队的,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又
称“”。它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2.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①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向卢沟桥来。从所填写的词语可以看出日本军队,带有的感情色彩。
②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向卢沟桥。所填写的词语表现了我国守军,带有的感情
色彩。
四、总结延伸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二、精讲点拨,主动建构 活动一:学习6-8自然段,感受全国军民的爱国情怀。
1.默读课文6-8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全国军民爱国热情的语句。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确定小组展示方式。
3.各组汇报朗读。
活动二: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
1.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
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三、练习巩固 1.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在电文中还会说什么?补充下面句子。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
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⒉ 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分类摘抄下来,并任选两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描写敌军的:描写我军的:其他:
四、总结延伸
作业设计:
1、讲述卢沟桥事变的故事。
2、搜集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
板书设计:
1937年7月7日晚
7月8日凌晨
7月8日晚上
7月9日凌晨
教学反思:
卢 沟 桥 烽 火敌军蓄意挑衅大举进攻猝不及防全部歼灭我军严词拒绝同仇敌忾主动出击里应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