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4:2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和概况调查背景:调查目的:调查群体:调查方式: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目前,据了解,大学生存在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大学生焦虑情况就很严重。为此我们小组就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56份,回收率达93%。

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有35人,女生有21人,大一有15人,大二26人,大三9人,大四6人,被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存在焦虑问题,根据数据分析,其中在考试方面存在焦虑问题的有67%,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面临问题的有48%,就业方面存在压力的有21%,其中存在两方面及以上焦虑问题的占了16%,焦虑问题极其严重的占了5%。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考试焦虑症,特别是在大

一、大二这样的低年级中这种现状较为突出。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症的学生一上考场上脑子就变得很乱,原来复习过的内容也想不起来了,急得浑身出汗,心慌意乱,勉强交了试卷,考试成绩失败。考试焦虑为中心的心理障碍,伴有睡眠障碍,主要是由于心理负担太重。(第6题选择第7题选择达)

结合自身经历和文献参考,我们分析出造成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一是考试本身。如考试的重要性、难易程度、竞争程度等。越是重要的考试,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题目越难,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竞争程度越激烈,越容易引发考试焦虑。二是学生的学业期望。一般而言,学业期望越高的学生,对学习投入的精力越多,越看重学业成绩,因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而那些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满足于六十分,一般不会产生考试焦虑;而当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面临学业失败时,也可能会激发其考试焦虑。三是知识掌握程度。我们经常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考试的难易是相对的,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下课不复习,推崇考前一周效应,本时学习不努力,临阵磨枪,匆忙上阵,面对考题,感到任务太难,便产生考试焦虑。四是考试压力的传递。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也会造成考试焦虑。如一些学生将考研重要的人生目标,考前以发誓言、写战书等方式激励自己的斗志,人为制造紧张空气,使部分学生感到考研失败可耻,整天笼罩在失败的恐惧之中。除了这些客观原因还存在大学生的一些自身因素如个性气质特点。那些敏感、易焦虑、过于内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做事追求完美的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现考试焦虑。还有考试经验也是一大因素。大学生多数在中学时代都有考试成功的经验,而进入大学后,偶然的考试失败会加剧这部分学生的考试焦虑,将过去考试成功归于题目容易、运气好,而将大学的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面临考试就会紧张焦虑。当然知识掌握与复

习准备也是必不可少。如果复习准备不足,对考试没把握,自然会产生考试焦虑。四是对考试外在价值的过分重视,考试成绩与大学生学业荣誉如奖学金,政治前途如入党,学业前途如研究生保送等密切相关。因而,大学生会对考试成绩看重,特别是学业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恐惧考试失败的心理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考试焦虑的症状。

除了学习方面的压力,大多数大学生还存在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发展到极端就是社交焦虑症或社交恐怖症。表现为情绪上的紧张、不安、担心甚至害怕,还伴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如:心跳加快、出汗、脸红、发抖、呼吸困难、尿频、尿急等生理表现。行为上还伴有回避。

所以要说“过度”两个字,是因为,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很重要的适应功能,只有当其“过度”或者“不足”时才会产生问题。就社交焦虑而言,其适度时是有利于人的社会交往的,适度的社交焦虑能让一个人最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想一想青春期异性交往中男孩子的侃侃而谈和女孩子的妙语连珠,那都是适度焦虑的功劳。

某种意义上说,社交焦虑症和社交恐怖症是青春病,因为它的发作高峰期是在青春期。导致社交焦虑症的原因很多。不同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是童年创伤事件的结果,例如孩子从小受到大人的苛求甚至伤害,长大后就会特别怕人;而社交恐怖症患者,往往幼时有被虐待甚至被侵犯的经历;行为治疗学派认为是小时候的环境造成的,比如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伴,加上上学后由于高考制度的原因,老师和家长都只关注他们的学习,孩子非常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因此也就无法积累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解决人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失败的人际交往经验,也容易导致青春期社交焦虑;而若从认知治疗学派的观点看,社交焦虑是由认知障碍所导致的,所谓认知障碍是指认知上存在的问题,它包括认知歪曲和认知缺乏两大类。认知歪曲是指认知中存在着错误的、不合理的、片面的或偏执的成分,如:“交往中正视别人是不礼貌的”。认知缺乏则指认知中缺乏有关的常识,如:“我从来不知道和人交往时要正视别人”。

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负、自卑两极心理现象。由于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能力的不完善和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反馈,导致自我评价往往不准确。自我评价过高产生自负心理,在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中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是,自认为找个好工作是理所应当,就业取向常常是脱离现实。自卑心理通常是由于遭受挫折后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产生的。也存在因自身的家庭经济情况、与同学的就业状况对比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二)焦虑心理。应该说就业的焦虑心理在大学毕业生中较为普遍,这是由于就业压力所直接导致的。焦虑的产生多数情况是因为担心竞争,对于竞争缺乏信心,担心自己的工作不理想,担心面试结果不通过等等。

(三)沮丧失望心理。“郁闷”一词可以从某种角度显示大学生容易沮丧、失望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毕业生面对就业时,不少毕业生

对于能够接收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满意,认为环境差、待遇低,产生沮丧失望的情绪,导致就业不积极,甚至消极等待“回省二分”,待业在家等情况的出现。

(四)嫉妒心理。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都存在很强的竞争意识,但同时由于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许多毕业生为进入同一家较为著名的公司,产生了激励的竞争,由于自身的就业能力不同容易导致嫉妒心理产生。在寻找工作单位时,毕业生都会和自己周围的同学进行比较,往往是越优秀的学生攀比嫉妒心理越严重,这根源于他们较强的虚荣心。

(五)依赖心理。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不能主动争取就业机会,依赖学校、依赖家庭 的心理突出。存在一部分毕业生甚至把自己的就业看作是家长、学校理所应当的“义务”,一旦需要自己找工作,就会牢骚满腹。这部分学生通常是自立意识不强,缺乏独立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功利心理重。急功近利,渴望高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就业时往往希望自己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现实地期望自己获得此类工作。而对于需要奉献、踏实工作的职业则视而不见。

(一)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 是直接原因。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方向普及,大规模的扩招,从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数量上导致了向供给过剩的方向发展。同时,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些不足和大学扩招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了供给的大学毕业生质量下降,缺乏竞争力。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导致了需求的不平衡,从“热门专业”到“冷门专业”的发展可窥一斑。另外,我国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服务支持体系尚不完善,加剧了就业压力的增大趋势。就业压力大的增大直接诱发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

对于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各个高等教育院校的一项基础工作。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由于此项教育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成熟的教育模式,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层次较低,缺乏有针对性地专业心理健康辅导,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还处在很低的水平。

(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是内在原因。

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加之家庭和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期望值较高,导致大学生自我定位容易出现偏差,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个人预期较高出现不顾实际条件,盲目择业的行为。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容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这些都是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自身存在的问题。

(四)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是外在原因。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停留在“产品推销”阶段,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还是比较薄弱,表现在:⑴专业心理辅导能力不足。⑵长期的就业指导能力不足。⑶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力不足。这些就业工作的不足,从外在层面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调查后探讨与建议

针对以上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焦虑情况,我们参考了有关文献,咨询了有关人士,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节考试焦虑

1、充分的复习准备: 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牢固掌握知识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

2、正确评价自我,确立恰当的学业期望,培养自信心。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3、学会放松。放松有许多方法,我们介绍两种:

(1)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

(2)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

(3)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脚、双腿、背部、颈、手心。

二是想象放松,可以放轻音乐,自己想象在轻柔的海滩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赤脚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听海浪拍打海岸,将头脑倒空,达到放松的目的。

4、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对一些敏感、焦虑、抗挫折能力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考试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对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提高考试技巧,有效地化解外来压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大学生就业焦虑症

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一些焦虑、抑郁的情绪是正常的,轻度的焦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发潜能,使自己产生紧迫感,从而更努力地寻找就业机会。可是一旦焦虑过度,上升到“焦虑症”就应该及时给予关注和心理干预,以免病情加重,导致过度失望带来的郁闷和焦虑,产生过激行为。

(二)调节考试焦虑

首先,社交能力是要在与人交往的实践中才能够真正练出来的。因此,有点过度社交焦虑的同学要采用“小步子原则”,也就是以逐渐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方式解决自己的过度焦虑问题,比如:可以先从家族中的同龄人开始学习交往,也可以从宿舍关系开始,再扩大到班级、系里和学校乃至于社会。其次,要去除完美主义倾向。很多年轻人有过度社交焦虑,不是因为有人际交往的能力问题,而是由于他的完美主义倾向使他习惯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上,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社交焦虑。因此需要从调节完美主义倾向入手。

再者,要增强自己的自信,很多时候,年轻人社交焦虑的根子在于不自信,如果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在与人交往时就会坦然、从容得多。

最后,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交常识,包括:主动介绍自己、微笑、与人说话时要正视对方、倾听时神情要专注;要懂得欣赏并夸奖别人的长处,学习用实事求是的称赞去满足他人的“社会赞许需要”;还有就是要学习用建设性方式去处理自己面临的人际问题。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特别是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直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健康教育,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通过对于就业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体验,大大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通过“客观反馈 ”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

(二)提高大学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特别是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

从就业指导工作只是“产品销售”到参与“产品设计”。从简单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转变为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能较为全面的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摆脱原来就业指导工作“就事论事”的方式,注重从学生全面成长角度,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面提高的过程,其中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尤其关键。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就业心理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因此,从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入手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可谓是治标治本。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

2008年科技文化节社会调查报告竞赛

学院:信电学院班级:电气06-4班姓名:李帅 陈程 侯亮论文题目: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的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近四千万人没有最低的生活保障。

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是的,在大学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矿业大学,贫困生的比例高达40%—50%,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其中,90%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高额的大学学费已经成了他们家庭不可预逾越的一道鸿沟,而且贫困已经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对此,我们对全校近3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问卷调查。我们深只我们的调查不够深入,不够广泛。因为我也是一名贫困生,所以我无力支付2000—3000份调查报告的打印费用。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一点努力,能够引起大家对贫困生的更多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一、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大多数都希望通过求学改变命运。长期在艰苦的条件生活、学习使得他们养成了顽强拼搏的习惯,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引导,就会影响他们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当他们走上社会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要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于他们能够全面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

其次,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固然重要,但是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迫在眉睫。只有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贫困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以积极的姿态战胜困难才能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国家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我们 采用自编问卷表,从生活水平、学习压力、心理健康状况、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共下发调查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其中,贫困生117名。非贫困生 177名。

(一)贫困生

1.你是否是贫困生A是(117人)B否(177人)

2觉得身边的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

A 很少(11人)B 一般(56人)C 很多(45人)D 不了解(5人)

3.你的人际关系

A 很狭窄(43人)B一般(64人)C 很广(7人)D 极广(3人)

4.你的学压力

A 没感觉(12人)B一般(45人)C很重(48人)D 极重(12人)

5.你觉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A很差(56人)B 一般(45人)C 很好(13人)D极好(3人)

6.经常自责吗?()

A 几乎不(7人)B偶尔(34人)C 经常(48人)D频繁(28人)

7.遇到问题你会向别人求助吗?()

A几乎不(34人)B偶尔(46人)C经常(24人)D频繁(13人)

8.你经常成功的幻想吗()

A几乎不(21人)B偶尔(46人)C经常(34人)D频繁(16人)

9.出现挫折你会退避吗()

A几乎不(33人)B偶尔(54人)C经常(22人)D频繁(8人)

10.你经常强迫自己做些事吗()

A几乎不(27人)B偶尔(41人)C经常(34人)D频繁(15人)

11.你对身边的人对你的看法敏感吗()

A几乎不(6人)B敏感(76人)C非常敏感(35人)

12.你是否经常感到抑郁()

A几乎不(9人)B偶尔(24人)C经常(65人)D频繁(19人)

13.你是否经常感到焦虑()

A几乎不(11人)B偶尔(37人)C 经常(57人)D频繁(12人)

14.你是否经常对身边人有敌对情绪()

A几乎不(24人)B偶尔(67人)C经常(20人)D 频繁(6人)

15.你是否经常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担忧()

A几乎不(67人)B 偶尔(44人)C经常(6人)D频繁(0人)

16.你是否经常感到恐怖()

A几乎不(7人)B偶尔(82人)C经常(23人)D频繁(5人)

17.你是否因为贫困而自卑()

A几乎不(11人)B偶尔(24人)C经常(38人)D 频繁(44人)

(二)非贫困生

1.你是否是贫困生A是(117人)B否(177人)

2觉得身边的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

A很少(24人)B 一般(66人)C很多(81人)D不了解(6人)

3.你的人际关系

A很狭窄(14人)B一般(94人)C很广(58人)D 极广(11人)

4.你的学压力

A没感觉(62人)B 一般(76人)C很重(23人)D极重(16人)

5.你觉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A很差(26人)B一般(67人)C很好(53人)D极好(31人)

6.经常自责吗?()

A几乎不(87人)B偶尔(66人)C经常(18人)D频繁(6人)

7.遇到问题你会向别人求助吗?()

A几乎不(24人)B偶尔(35人)C经常(105人)D频繁(13人)

8.你经常成功的幻想吗()

A几乎不(51人)B偶尔(67人)C经常(47人)D频繁(12人)

9.出现挫折你会退避吗()

A几乎不(27人)B偶尔(84人)C经常(42人)D频繁(24人)

10.你经常强迫自己做些事吗()

A 几乎不(23人)B偶尔(87人)C经常(51人)D 频繁(16人)

11.你对身边的人对你的看法敏感吗()

A几乎不(78人)B敏感(75人)C非常敏感(24人)

12.你是否经常感到抑郁()

A几乎不(101人)B偶尔(52人)C经常(15人)D频繁(9人)

13.你是否经常感到焦虑()

A几乎不(71人)B偶尔(57人)C 经常(37人)D频繁(12人)

14.你是否经常对身边人有敌对情绪()

A几乎不(134人)B偶尔(34人)C经常(7人)D频繁(3人)

15.你是否经常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担忧()

A几乎不(135人)B偶尔(34人)C经常(8人)D频繁(0人)

16.你是否经常感到恐怖()

A几乎不(74人)B偶尔(73人)C经常(24人)D频繁(6人)

17.你是否因为贫困而自卑()

A几乎不(146人)B偶尔(24人)C经常(7人)D频繁(0人)

结果显示:贫困生比非贫困生的学习压力大;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处事相比较,求助维度分值较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贫困生容易敏感、抑郁、焦虑等。在大多数的贫困生生活中充满了恐怖。他们由于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导致他们不能与别人更好的交流和沟通。这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很单薄,在遇到问题时也只得自己面对。因此,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比非特困生差。我们不仅要对贫困生在经济上进行援助,对于贫困生的“心理扶贫”更需要社会、学校多层面、多部门的努力,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虽然,此次调查涉及的面不广,但是所得到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在此我也呼吁社会各界人事和研究人员对贫困生进行一次科学的,系统的调查。然后得出结论,为相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好的依据。作为心理健康状况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贫困生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当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强健有力时,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更好的保障,大学校园里因贫困带来的心理不平衡造成的恶性事件会有所减少。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给多少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第三篇: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通过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使他们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让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所以,调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为此,我调查了长春市奋进乡兴华村、太平村、隆西村、隆北村、一间村。访问了18—25岁的相对贫困的大学生120名。

自卑心理

表现为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贫困生的贫困虽然并非其个人造成的,但是贫困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有些同学大部分时间用来勤工俭学,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也相

对较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综合水平弱。此外,由于在中学时代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直接导致贫困毕业生

在就业中处于弱势,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是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

焦虑心理

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知道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贫困生虽然身在学校,却始终惦记在远方的家庭,总为家里担心。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面对未来,他们经常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忧虑、彷徨随之而来。他们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为家里减轻负担,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读书的成本和就业的预期收入产生很大矛盾,因此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未来的恐惧感。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挑战困难与憧憬未来

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线。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他们既有想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考虑,又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再加上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大学生各种社会关系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会造成各种的不平等,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工作,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些学生不堪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而最终走上自杀之路,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健康快乐的过好大学生活,本人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措施,具体如下:

1.家庭方面

贫困大学生家庭中,家长尽量不要给贫困生过高的期望,这样会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双方要多理解宽容,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幸福不但是靠钱累积起来的,没钱但是相互支持理解同样可以幸福。

贫困生应该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通过努力实现就学和就业。贫困大学生上学期间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加资

本,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不是像部分大学生那样昏昏度日。

2.学校方面

学生工作既是服务学生也是教育学生,是促进学生成材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学生成材教育联系起来,也必须和学生的家庭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学生工作应该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原因在于,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是和广大同学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思想状况、心理问题的了解是最直接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有实质性进步,这是所有做学生工作的同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大多不是心理学专业或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专业毕业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缺乏专业知识,甚至有的采取轻视的态度来对待。由此,我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和修养,当好学生的先导和楷模,大胆创造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第四篇:如何控制心理焦虑

教师门诊:如何控制心理焦虑

焦虑是人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虑、痛苦的情绪体验。教师,作为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负有高度责任的群体,必然要承受心理焦虑引起的紧张和痛苦。教师如何控制心理焦虑的程度呢?

产生焦虑是正常的,但焦虑的程度需要有效的控制。焦虑程度过高,人的身体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恐慌反应,使人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阻碍教师发挥创造性;但如果焦虑水平过低,人的身体处于麻木状态,不易激动,缺乏激励力量。应当使焦虑达到中等程度,才会激励教师努力改变现状,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解决知识老化与新知识要求之间的矛盾

教师应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现实,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懂得尊重和悦纳学生,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防止知识老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终身学习,积极参加业务进修,开阔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教改信息,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博学、谦虚、真诚的老师会永远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同时,教师要懂得善待自己,对自己不要过分苛求,不要过度追求自我实现和自尊。

增强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实施聘任制。新的用人制度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各种才干。教师可以寻找自己向往的学校,寻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不像以前那样调动起来很麻烦。教师应具备长远的眼光,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与其整天患得患失,心神不宁,不如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发扬拼搏精神,勇敢面对落后就要被淘汰的竞争压力。同时,应该相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部分曾对教育做出贡献的落聘教师一定会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只要教师具备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

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就教师而言,要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就必须认同教师身份,不为外界对教师的评价所动,不为教师的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所动。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就是个体能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乐趣。即使一位才华横溢的教师,如在工作中整天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斤斤计较,那么他也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质。缺乏成就体验也会使他经常感到心里的压力。教师应改变思维方式,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任何事情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易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产生乐观的情绪体验。教师应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使教师这一职业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受人尊敬的职业,从而减少教师的心理不平衡感,建立起职业的自豪感,最终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感。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任务艰巨,而且要求很高,常常“陷入个人问题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经常感到“压抑”、“烦躁”、“时常苦恼、焦虑,学习不能进入状态”,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很高,不仅是对能力的要求,而且是对素质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只会无所适从。此次调查也是为了深入大学之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能为当今大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调查时间

2010年12月

(三)调查地点

为体验生活,为更深的接触更多高校校园文化,上虞文理学院。

(四)调查对象

就一些新闻事实与一些同龄大学生展开讨论。

(五)调查事例

二、报告正文

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欠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如何有效的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成为21世纪大学身必须解决的重大人生课题。

本次社会时间调查针对大学生的各种问题处建议性解决方案。心理健康与我们成才有莫大关联。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这对大学生成才有重大意义,我们不仅关注而且适当提出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有数据表明在校学生时有因心理问题退学休学,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曾有大学生用硫酸伤熊,2004年2月马加爵事件等。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几个方面:1.迷茫与困惑。2.情绪波动与情感挫折。3.学习与就业焦虑。4.人际关系不适应。此外还有一些细节等方面内容。

我国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以前很少接触社会,对社会现象知之颇少,并且过于理想化,本来对未来充满期望,但实际并非如此。“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的矛盾,常使同学产生困惑。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们即有对友情爱情的追寻和渴望,也有对感情的迷惑,失落,处理不好就会受到压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当今大学生相当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无微不至的关怀,享受父母无私的爱,进入大学后便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产生了情绪波动。他们渴望关爱和友情,苦闷孤寂烦恼等情绪时时会袭扰同学们的内心。在学习与就业上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高考生出后,同学的仰慕,大人们的赞许,使增加了许多自信心。然而,许多同学发现大学是人才云集的地方,自己再也不是老师同学关注的焦点,而且近年来激烈的就业压力同样给大学生带来压力。上了大学大学生会遇到来自不同地域的同学,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这些适一些同学产生心理上的戒备,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这样使得孤独感也就越强,因而又更加渴望与他人交往,这种封闭与交往的冲突,也就是当前一些同学产生失落和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纪,身心健康对大学生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保障,大学的学习内容高深广博,学习方式复杂多样,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不仅有助于思维而且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相反,如果悲观失望,苦闷抑郁的不良情绪是有害身体健康的,甚至最终因此休学退学。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身心健康状态的反映。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针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适当的做出心理调整,以保持心理平衡,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相反,心理状况差的人,对社会环境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恶化心理问题,至此便阻碍了个人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也带来了痛苦,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我建议大学生应当树立和发展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维护和和增进心理健的途径有一些,这是我提出的建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有一些说法,也许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正常与异常,常态与变态,这之间界限非常模糊,目前尚无定论。给出国内外一些专家的观点,我国大学生应有几个这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5.人格统一。6.良好的环境适应力。7.正确的自我意识。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大学生应如何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呢?我认为应当首先确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然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曾有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20.23%的人有心理障碍南方某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00年对全省28所全日制高校3896名学生进行SCL-90抽样,调查结果表明:40.18%的学生有强迫倾向,34.04%学生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忧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目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心理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的因素,它是其它各项素质发展的心理前提与心理基础。在我国的教育中,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但是心理教育却长期被忽视,甚至存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观念。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德、智、体、美教育的进行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而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应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应与学校的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全面渗透到整个学校教育中去,建立起相应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挫折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书信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卫生常识。我认为这一点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做法就很好,该校开办了心理咨询网,专门从事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一种适合高校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就必须着力培养有本校特点的校园精神,如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校报、广播站、闭路电视、橱窗、宣传栏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加深对网络文化研究和控制,决不让腐败没落的东西污染学生的身心,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雅的氛围,保证学生在优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认识、升华情操、磨练意志,从而铸就健康的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从大学生自己来讲应当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以健康的心理素质来完善人生,努力工作,奉献社会。

下载关于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1 [摘要]本次研究通过选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三所学校的本科学生作为被试来研究近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着重......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这项调查结果......

    大学生心理问题汇总

    大学生心理困惑汇总 学习方面: 1. 由于大学时间比较充裕,大二学生经过高考的洗礼,大一一年的生活,不重视学习,部分同学喜欢上网打游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太......

    燊良关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二O一一年四月三十日)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人际关系变得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类进入了情绪负......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 查 报 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 2013年 5月 6日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生活节......

    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1304 张城玮 调查时间:8.2—8.15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网络询问,网上问卷 调查目的:了解现代大学生对于恋爱的态度与看法 指......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实践报告此次调查报告所用数据,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获取。问卷发放地点为学生宿舍,一共收得问卷52份。其中男生人数32人,女生人数20人,范围从大一至大四。取......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西安财经学院2012级行政管理有关 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社 会 调 查 研 究 报 告班级:行政1203班 成员:张徐 、张也 许文垚、崔愉慧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一、前言摘要 毕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