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传媒摄影部实践报告

时间:2019-05-14 04:3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专业传媒摄影部实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专业传媒摄影部实践报告》。

第一篇:大学生专业传媒摄影部实践报告

三个月的实习转眼就过去了,在这三个月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上面的采编的东西,还有许多许多,摄影部的主任和其他的记者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不管是在业务的探讨还是对于以后人生和事业的规划上,他们都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在这里我也要向他们表示感谢。记者生涯还有很久,三个月也仅仅是一个预热,我相信,前方的道路仍然很漫长,我还在路上。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记者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记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记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记者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记者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京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最大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报刊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报社之后都会在报社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报社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报纸刊载,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不错,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新闻记者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报纸的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记者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这次谈话让我对于新闻摄影有了很深的了解,再后来的拍摄当中,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一段话。现在有许多的人说,新闻照片看上去长得都很丑,没啥意思。的确,现在的我国的大部分平面媒体采用的新闻照片相比较起《瑞丽》、《时尚》这样的杂志来说是难看了许多,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在某些的摄影记者的本身素质的低下,但是许许多多的新闻照片其实是在一种非常“恶劣”的拍摄环境下拍摄出来的,因此,当自己在关注某个媒体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媒体和新闻事件本身的环境,妄自去指摘新闻照片的优劣并非是明智之举。

三、摄影记者到底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

摄影记者到底要做什么,这也是从我开始接触摄影一直到我到海南日报实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学院的《清新时报》做摄影记者的时候,我们所处在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在学习之余,我们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关注新闻事件,或者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做一些配图,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摄影记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只知道编辑让我做什么,摄影更多的是作为平时的一种业余爱好。

“我们要做图片提供商,不做打工仔”,这是我们摄影部的主任在一次部门例会上说的,而这句话的缘由也恰恰是在讨论到摄影部的未来发展和摄影记者到底应该怎样做时引发的。与学校不同,当“摄影记者”这个名称作为一个职业挂在你的胸前的时候,要考虑的就不应该仅仅是编辑让我做什么。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我这次实习当中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懂得了摄影记者不仅仅是为文字记者的洋洋洒洒的文章做配图,因为这样你就会变成一个附庸于别人而生存的“打工者”,摄影记者应该是作为一个图片提供商一样,在不遗漏重大事件和重大题材之外,有自己的关注点,比如弱势群体,比如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和现象等等,这样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而许多成功的摄影记者成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独特关注。

“摄影记者要做的不是我去给你的文字配图,而是当你的文字需要照片的时候,从我已经有的照片积累中寻找合适的照片,这才是摄影记者的真正出路。”这句话虽然并非是完全正确或者准确,但是它让我了解了,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摄影记者,你不能够在忙碌中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

正是因为这个,我从11月底开始关注海口市晚上的街头“流浪者”,从大学生“艺人”到街头艺人,从几岁的小乞丐到年过六旬的老婆婆,都在我的镜头里面留下了他们的印记,也许我所关注的人群并没有那么的有代表性,但是她们都是经过了某些选择,每一张照片也都凝结了我对于这个群体的理解,当从头到尾把这些照片浏览下来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收获。

如果让我总结真正的一线的采访过程,我不得不说,摄影记者这个行业真的是一个辛苦、劳累、独行的职业,而且我深刻的理解到摄影记者是一个不易胜任的职业。回顾我的三个月的实习经历,也许真正的采访并没有占据我多大的时间,但是我学会了怎样去发掘新闻线索,自己独立完成新闻报导,而不用依附于文字记者;怎样去为采访做事先的准备;怎样去使用手中有限的器材完成新闻报道,还有重要的一个,就是,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新闻记者,当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时候,你就应该觉得我能够做到,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总结一下我的真正采访经历: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摄影记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伙伴就是相机,要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技术参数,了解自己在利用自己的相机进行拍摄的时候,自己能够接受的最恶劣的拍摄条件是什么,如果超出了这个允许范围,必须要想办法进行补救顺利完成采访拍摄,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新闻摄影记者。

我在海南实习的前半个月,基本上就是在部里面的记者指导下,在闲暇时间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性能,摄影记者的相机如同是文字记者的采访本和笔,必须要有百分之百的了解,时时刻刻让相机保持在最佳的状态,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完成采访拍摄。

二、谈谈“扫街”。

几乎所有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扫街”的意思,而我在上网的时候查阅一些摄影部实习生的实习日志的时候,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写到了初到报社的时候都将扫街作为获得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是,经过了这三个月的实习,我觉得扫街并非是一个好的方法。

在我所有发表的照片中,有一张配图和一组照片专题中的一张照片是我在扫街的时候拍到的,而我上传回报社的扫街照片有将近300多张,成功率不到1%,并非不赞同扫街,因为扫街可以锻炼一个人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的能力,许多的摄影记者也将扫街作为自己观察生活,保持感觉,锻炼结构画面能力的一种方式,只是各个媒体有着自己不同的定位,作为海南日报,它的新闻照片的选择更多的是带有事件性的,尤其是单幅的新闻照片,而作为文字配发的照片,它更有着明显的主题性,不是随便的扫街就能够获取的。

在海南的三个月,扫街给我的最大的帮助是在我以后的采访的时候,我能够清晰的知道某个地方在什么位置,附近有什么建筑,什么车能够经过那里,这些对我了解海南,进行采访提供了许多的便利。

三、寻找新闻线索。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不同,摄影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平时发生的新闻事件,一个摄影记者足可以应付,而且文字的合作性强,而一张新闻照片很少存在协作的问题,是你拍的就是你拍的,“记者某某,实习生某某摄”的字样,我觉得其实对实习生来说什么都代表不了。

那么作为实习生,想要发表自己的独立新闻照片就要养成自己寻找新闻线索,发掘新闻源的能力。非常遗憾的是,虽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摄影部的主任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特别的好。

说起寻找新闻线索,其实有很多的途径,将其说成是投机取巧也可以,但作为新闻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一个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功,而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因为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归根结底都是记者,都要学会找寻线索,有一个新闻鼻。

1、就是和编辑沟通,他可能会有一些文字需要配发图片,但是这种机会几乎很少,因为他们也要考虑摄影记者的关系问题,毕竟我只是在这里实习三个月的时间。

2、关注自家的报纸,报纸上会对一些大的活动进行预告,这样就可以获取一些活动的信息,等到活动的时候自己独立进行拍摄,然后将照片传回报社,增加照片刊登的机会;

3、关注同城的报纸和杂志以及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寻找一些新闻事件,在自己实习的报纸上没有报导的,变换思路或者将文字转化为新闻照片进行报道,我有两篇图片新闻就是在同城的《南国都市报》和《海口晚报》上获得的信息,然后去完成的;

4、多与带自己的记者联系,他会有一些额外的新闻资源让你去采访;

四、摄影记者的苦与乐

总结写到这部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与体验,众所周知,摄影记者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职业,大部分的摄影记者也都是这样工作着的(当然,可能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的记者们不用),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有苦有乐,“苦”是真的苦,而“乐”很多时候也是“苦中作乐”。

摄影记者苦,在我参加的各项采访活动中,我们摄影部的记者基本上都是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的,而且如果有一些大的活动,摄影记者要提前选择角度,踩点,跟你需要利用的位置的人打好招呼,方便第二天的拍摄。即使是这些都搞好了,你还不得不面对着老天爷的时阴时晴的脸,因为在海南,热带气候下,说不准什么时候上来一阵就会下起雨来。

XX年11月16日,恰逢海南岛第七届欢乐节开幕和花车巡游,我和我们部门的一位摄影记者在海口万绿园蹲点拍摄,XX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将在这里进行演出,因此还没有到开幕,这里就挤满了许许多多的市民,当然,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手里面拿着李宇春的大幅招贴画的“玉米”。

然而天公不作美,一整天,天气阴沉,临近开幕,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几个摄影记者还有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几个都市报的摄影记者挤在一个伞下面,用身体护住自己的相机,任凭雨水淋在自己身上。而且,我们还要不时地冲出去拍一些照片,几趟下来,全身已经全部湿透,我身上唯一干的地方是背上,因为背上还有一个书包,里面还装着我一只镜头。而“玉米”们则是相互鼓励,大声高喊:“玉米不怕累,小雨最珍贵。”

最后终于等到了开幕、李宇春登台表演的时候,雨稍微停了一段时间,我们抓紧进行拍摄,而我的裤子因为淋了雨,再来回跑动的过程中挣破,这也是我这次实习过程当中,最大的一次物质损失。回到报社顾不得吃饭和换衣服鞋子,就赶紧处理照片,赶去发稿,回来之后才泡上一包泡面,然后将湿透的衣服、鞋子换下,将破掉的裤子放到一边。

虽然第二天感冒了,但是回想这一段拍摄的经历还是十分的兴奋,以前憧憬的摄影记者的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自己也切切实实的经历过了。

三个月的摄影部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许多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对摄影的认识从一种单纯的爱好变成了摄影是用来记录社会变迁,亲历重大事件,关注人民生活的一种工具,而在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当中,蕴含着的更是新闻摄影的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媒体第一线的实习经历,让我对于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不再是大学校园里那种想当然的年少轻狂似的满腔热血,而是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摄影记者究竟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这几个问题是在我的实习前和实习的过程当中一直心存疑问的,而在摄影部的实习中和与几个记者的聊天中,我也对开始这个问题有着越来越深刻地了解。

第二篇:大学生专业传媒摄影部实践报告

大学生专业传媒摄影部实践报告

大学生专业传媒摄影部实践报告1

三个月的实习转眼就过去了,在这三个月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上面的采编的东西,还有许多许多,摄影部的主任和其他的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不管是在业务的探讨还是对于以后人生和事业的规划上,他们都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在这里我也要向他们表示感谢。生涯还有很久,三个月也仅仅是一个预热,我相信,前方的道路仍然很漫长,我还在路上。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京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最大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报刊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报社之后都会在报社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报社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报纸刊载,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不错,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新闻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报纸的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大学生专业传媒摄影部实践报告2

三个月的'实习转眼就过去了,在这三个月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上面的采编的东西,还有许多许多,摄影部的主任和其他的记者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不管是在业务的探讨还是对于以后人生和事业的规划上,他们都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在这里我也要向他们表示感谢。记者生涯还有很久,三个月也仅仅是一个预热,我相信,前方的道路仍然很漫长,我还在路上。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记者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记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记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记者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记者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京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最大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报刊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报社之后都会在报社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报社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报纸刊载,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不错,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新闻记者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报纸的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记者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第三篇:大学生专业传媒摄影部实习报告

三个月的实习转眼就过去了,在这三个月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上面的采编的东西,还有许多许多,摄影部的主任和其他的记者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不管是在业务的探讨还是对于以后人生和事业的规划上,他们都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在这里我也要向他们表示感谢。记者生涯还有很久,三个月也仅仅是一个预热,我相信,前方的道路仍然很漫长,我还在路上。

转眼间,三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如我所愿,我来到了位于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并且在海南日报的摄影部度过了这三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以前的师兄师姐到摄影部实习的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新华社的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三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摄影记者以及图片与报纸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记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报社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新闻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新闻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新闻照片要有涵盖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记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我们要做图片提供商,不做打工仔”,这是我们摄影部的主任在一次部门例会上说的,而这句话的缘由也恰恰是在讨论到摄影部的未来发展和摄影记者到底应该怎样做时引发的。与学校不同,当“摄影记者”这个名称作为一个职业挂在你的胸前的时候,要考虑的就不应该仅仅是编辑让我做什么。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我这次实习当中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懂得了摄影记者不仅仅是为文字记者的洋洋洒洒的文章做配图,因为这样你就会变成一个附庸于别人而生存的“打工者”,摄影记者应该是作为一个图片提供商一样,在不遗漏重大事件和重大题材之外,有自己的关注点,比如弱势群体,比如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和现象等等,这样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而许多成功的摄影记者成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独特关注。

“摄影记者要做的不是我去给你的文字配图,而是当你的文字需要照片的时候,从我已经有的照片积累中寻找合适的照片,这才是摄影记者的真正出路。”这句话虽然并非是完全正确或者准确,但是它让我了解了,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摄影记者,你不能够在忙碌中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

正是因为这个,我从11月底开始关注海口市晚上的街头“流浪者”,从大学生“艺人”到街头艺人,从几岁的小乞丐到年过六旬的老婆婆,都在我的镜头里面留下了他们的印记,也许我所关注的人群并没有那么的有代表性,但是她们都是经过了某些选择,每一张照片也都凝结了我对于这个群体的理解,当从头到尾把这些照片浏览下来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收获。

如果让我总结真正的一线的采访过程,我不得不说,摄影记者这个行业真的是一个辛苦、劳累、独行的职业,而且我深刻的理解到摄影记者是一个不易胜任的职业。回顾我的三个月的实习经历,也许真正的采访并没有占据我多大的时间,但是我学会了怎样去发掘新闻线索,自己独立完成新闻报导,而不用依附于文字记者;怎样去为采访做事先的准备;怎样去使用手中有限的器材完成新闻报道,还有重要的一个,就是,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新闻记者,当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时候,你就应该觉得我能够做到,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总结一下我的真正采访经历: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摄影记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伙伴就是相机,要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技术参数,了解自己在利用自己的相机进行拍摄的时候,自己能够接受的最恶劣的拍摄条件是什么,如果超出了这个允许范围,必须要想办法进行补救顺利完成采访拍摄,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新闻摄影记者。

我在海南实习的前半个月,基本上就是在部里面的记者指导下,在闲暇时间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性能,摄影记者的相机如同是文字记者的采访本和笔,必须要有百分之百的了解,时时刻刻让相机保持在最佳的状态,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完成采访拍摄。

二、谈谈“扫街”。

几乎所有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扫街”的意思,而我在上网的时候查阅一些摄影部实习生的实习日志的时候,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写到了初到报社的时候都将扫街作为获得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是,经过了这三个月的实习,我觉得扫街并非是一个好的方法。

在我所有发表的照片中,有一张配图和一组照片专题中的一张照片是我在扫街的时候拍到的,而我上传回报社的扫街照片有将近300多张,成功率不到1%,并非不赞同扫街,因为扫街可以锻炼一个人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的能力,许多的摄影记者也将扫街作为自己观察生活,保持感觉,锻炼结构画面能力的一种方式,只是各个媒体有着自己不同的定位,作为海南日报,它的新闻照片的选择更多的是带有事件性的,尤其是单幅的新闻照片,而作为文字配发的照片,它更有着明显的主题性,不是随便的扫街就能够获取的。

在海南的三个月,扫街给我的最大的帮助是在我以后的采访的时候,我能够清晰的知道某个地方在什么位置,附近有什么建筑,什么车能够经过那里,这些对我了解海南,进行采访提供了许多的便利。

三、寻找新闻线索。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不同,摄影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平时发生的新闻事件,一个摄影记者足可以应付,而且文字的合作性强,而一张新闻照片很少存在协作的问题,是你拍的就是你拍的,“记者某某,实习生某某摄”的字样,我觉得其实对实习生来说什么都代表不了。

那么作为实习生,想要发表自己的独立新闻照片就要养成自己寻找新闻线索,发掘新闻源的能力。非常遗憾的是,虽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摄影部的主任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特别的好。

说起寻找新闻线索,其实有很多的途径,将其说成是投机取巧也可以,但作为新闻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一个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功,而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因为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归根结底都是记者,都要学会找寻线索,有一个新闻鼻。

1、就是和编辑沟通,他可能会有一些文字需要配发图片,但是这种机会几乎很少,因为他们也要考虑摄影记者的关系问题,毕竟我只是在这里实习三个月的时间。

2、关注自家的报纸,报纸上会对一些大的活动进行预告,这样就可以获取一些活动的信息,等到活动的时候自己独立进行拍摄,然后将照片传回报社,增加照片刊登的机会;

3、关注同城的报纸和杂志以及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寻找一些新闻事件,在自己实习的报纸上没有报导的,变换思路或者将文字转化为新闻照片进行报道,我有两篇图片新闻就是在同城的《南国都市报》和《海口晚报》上获得的信息,然后去完成的;

4、多与带自己的记者联系,他会有一些额外的新闻资源让你去采访;

四、摄影记者的苦与乐

总结写到这部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与体验,众所周知,摄影记者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职业,大部分的摄影记者也都是这样工作着的(当然,可能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的记者们不用),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有苦有乐,“苦”是真的苦,而“乐”很多时候也是“苦中作乐”。

摄影记者苦,在我参加的各项采访活动中,我们摄影部的记者基本上都是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的,而且如果有一些大的活动,摄影记者要提前选择角度,踩点,跟你需要利用的位置的人打好招呼,方便第二天的拍摄。即使是这些都搞好了,你还不得不面对着老天爷的时阴时晴的脸,因为在海南,热带气候下,说不准什么时候上来一阵就会下起雨来。

xx年11月16日,恰逢海南岛第七届欢乐节开幕和花车巡游,我和我们部门的一位摄影记者在海口万绿园蹲点拍摄,xx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将在这里进行演出,因此还没有到开幕,这里就挤满了许许多多的市民,当然,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手里面拿着李宇春的大幅招贴画的“玉米”。

然而天公不作美,一整天,天气阴沉,临近开幕,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几个摄影记者还有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几个都市报的摄影记者挤在一个伞下面,用身体护住自己的相机,任凭雨水淋在自己身上。而且,我们还要不时地冲出去拍一些照片,几趟下来,全身已经全部湿透,我身上唯一干的地方是背上,因为背上还有一个书包,里面还装着我一只镜头。而“玉米”们则是相互鼓励,大声高喊:“玉米不怕累,小雨最珍贵。”

最后终于等到了开幕、李宇春登台表演的时候,雨稍微停了一段时间,我们抓紧进行拍摄,而我的裤子因为淋了雨,再来回跑动的过程中挣破,这也是我这次实习过程当中,最大的一次物质损失。回到报社顾不得吃饭和换衣服鞋子,就赶紧处理照片,赶去发稿,回来之后才泡上一包泡面,然后将湿透的衣服、鞋子换下,将破掉的裤子放到一边。

虽然第二天感冒了,但是回想这一段拍摄的经历还是十分的兴奋,以前憧憬的摄影记者的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自己也切切实实的经历过了。

三个月的摄影部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许多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对摄影的认识从一种单纯的爱好变成了摄影是用来记录社会变迁,亲历重大事件,关注人民生活的一种工具,而在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当中,蕴含着的更是新闻摄影的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媒体第一线的实习经历,让我对于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不再是大学校园里那种想当然的年少轻狂似的满腔热血,而是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摄影记者究竟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这几个问题是在我的实习前和实习的过程当中一直心存疑问的,而在摄影部的实习中和与几个记者的聊天中,我也对开始这个问题有着越来越深刻地了解。

第四篇:传媒摄影实践报告(范文)

传媒摄影实践报告

近两个月的实习转眼就过去了,在这两个月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上面的采编的东西,还有许多许多,摄影部的主任和其他的记者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不管是在业务的探讨还是对于以后人生和事业的规划上,他们都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在这里我也要向他们表示感谢。摄影生涯还有很久,两个月也仅仅是一个预热,我相信,前方的道路仍然很漫长,我还在路上。

转眼间,两个月的专业媒体实习就过去了,我来到了通化市志诚广告,并且在摄影部度过了这两个月的时光。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在摄影部的实习相对来说更加的有挑战性,因为到摄影部实习的学生并不多,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经验。即使是有的在摄影部,也是作为图片编辑,更多情况下是单纯和照片与文字打交道,而直接与人进行交流,参与到一线的摄影采访的机会比较少。

两个月的实习只能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完全的融入到报社当中,但是这次“涉‘摄’未深”的实习经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来说记忆深刻,或者说让我对摄影、以及图片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有几个事件,也许这些东西对别人看来是非常浅显的,但是这是我在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的,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值得总结的。

一、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照片?

这个思考源于一次摄影部与总编室的讨论会,众所周知,总编室的编辑们是决定最后上版的文章和图片的“老板”,与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换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这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上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照片印在我们的报纸上?

这样的讨论其实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媒体从业人士的讨论,即使是在我们清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近些年来,“读图时代”被众多媒体宣称到来,许多的报刊杂志也突出了新闻照片在各自的媒体当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选择照片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我实习期间的这次讨论可以说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摄影者选择了一些自己传回公司的稿件,将自己觉得应该见报的照片和实际见报的照片放到一起,让大家一起品评。其中很多照片的选择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与编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编辑中间对于照片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这次讨论中,我虽然没有能够发言,但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编辑在选择照片的时候是关注什么的,而且我感觉到随着摄影者水平的提高,广告照片质量的提高,编辑对于照片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在上升,以前觉得编辑对于照片是门外汉,其实他们可以说“阅片无数”,对于新闻照片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

“广告性第一”与“画面性第一”是这次讨论争论比较激烈的一对冲突,许多编辑认为作为一张广告照片要有涵盖整个广告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图胜千言”;而认为应该将“画面”作为第一位的摄影者和一些编辑则认为,既然已经有文字来说明新闻事件,新闻照片为什么不能采用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性质的照片,因为这些照片更能够体现出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

其实我觉得这种讨论的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新闻图片的理解上,不仅仅是摄影者需要提高,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作为摄影者,我们要在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术,将画面的美观与新闻相结合,而作为编辑,应该大胆的采用一些新颖的新闻图片,让画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补充,甚至尝试着去用文字配合新闻照片,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摄影记者拍摄好的新闻照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新闻照片与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新京报》、《新民晚报》、《新快报》等一些媒体在图片使用上给国内的媒体树立了一面旗帜,他们都有自己的图片总监,对上版图片进行把关和建议,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媒体上图片使用美观性与新闻性的最大程度的融合。

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们公司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待新闻图片的使用的时候说,图片和文字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报刊和报道要做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做到的,而且要为两者寻找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你要做、能做出什么样的新闻照片。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为刚刚从高等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说实习生来说,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习生来到公司之后都会在公司的资料室里面翻阅一周的报纸的缘故。

最初来到摄影部,老师让我到公司资料室看报纸,让我去看到底什么样的照片适合我们的广告刊登,然而就从这最开始,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我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单纯的置身事外的评价一张片子,用学校里面拍摄“糖水”的眼光来评判。结果一周下来,我记在自己的采访本上的仅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张照片感觉不错,而不是将照片放到一个新闻事件中。

后来摄影部的王军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其实摄影者并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事件发生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比如事件定位,比如编辑的眼光,还有更重要的现场的条件。“为什么我们说一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为在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出这种适合各种条条框框的照片的时候,摄影者用摄影的语言把所有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

这次谈话让我对于广告摄影有了很深的了解,再后来的拍摄当中,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一段话。现在有许多的人说,广告照片看上去长得都很丑,没啥意思。的确,现在的我国的大部分平面媒体采用的广告照片相比较起《瑞丽》、《时尚》这样的杂志来说是难看了许多,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在某些的摄影者的本身素质的低下,但是许许多多的照片其实是在一种非常“恶劣”的拍摄环境下拍摄出来的,因此,当自己在关注某个媒体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媒体和事件本身的环境,妄自去指摘广告照片的优劣并非是明智之举。

三、摄影者到底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

摄影者到底要做什么,这也是从我开始接触摄影一直到我到新文化报实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果是单纯的在学院摄影者,那么我们所处在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在学习之余,我们会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关注新闻事件,或者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做一些配图,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摄影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只知道编辑让我做什么,摄影更多的是作为平时的一种业余爱好。

“我们要做图片提供商,不做打工仔”,这是我们摄影部的主任在一次部门例会上说的,而这句话的缘由也恰恰是在讨论到摄影部的未来发展和摄影者到底应该怎样做时引发的。与学校不同,当“摄影者”这个名称作为一个职业挂在你的胸前的时候,要考虑的就不应该仅仅是编辑让我做什么。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我这次实习当中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懂得了摄影者不仅仅是为文字者的洋洋洒洒的文章做配图,因为这样你就会变成一个附庸于别人而生存的“打工者”,摄影者应该是作为一个图片提供商一样,在不遗漏重大事件和重大题材之外,有自己的关注点,比如弱势群体,比如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和现象等等,这样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而许多成功的摄影者成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独特关注。

“摄影者要做的不是我去给你的文字配图,而是当你的文字需要照片的时候,从我已经有的照片积累中寻找合适的照片,这才是摄影者的真正出路。”这句话虽然并非是完全正确或者准确,但是它让我了解了,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摄影者,你不能够在忙碌中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

正是因为这个,我从11月底开始关注通化市晚上的街头“流浪者”,从大学生“艺人”到街头艺人,从几岁的小乞丐到年过六旬的老婆婆,都在我的镜头里面留下了他们的印记,也许我所关注的人群并没有那么的有代表性,但是她们都是经过了某些选择,每一张照片也都凝结了我对于这个群体的理解,当从头到尾把这些照片浏览下来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收获。

如果让我总结真正的一线的采访过程,我不得不说,摄影者这个行业真的是一个辛苦、劳累、独行的职业,而且我深刻的理解到摄影记者是一个不易胜任的职业。回顾我的两个月的实习经历,也许真正的采访并没有占据我多大的时间,但是我学会了怎样去发掘创意,自己独立完成照片拍摄,而不用依附于文字者;怎样去为采访做事先的准备;怎样去使用手中有限的器材完成广告照片制作,还有重要的一个,就是,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摄影者,当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时候,你就应该觉得我能够做到,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总结一下我的真正采访经历: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摄影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伙伴就是相机,要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技术参数,了解自己在利用自己的相机进行拍摄的时候,自己能够接受的最恶劣的拍摄条件是什么,如果超出了这个允许范围,必须要想办法进行补救顺利完成采访拍摄,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新闻摄影记者。

我在这的前半个月,基本上就是在部里面的摄影者指导下,在闲暇时间了解自己的相机的各种性能,摄影者的相机如同是文字者手中的笔,必须要有百分之百的了解,时时刻刻让相机保持在最佳的状态,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完成任务。

二、谈谈“扫街”。

几乎所有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扫街”的意思,而我在上网的时候查阅一些摄影部实习生的实习日志的时候,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写到了初到公司的时候都将扫街作为获得创意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是,经过了这两个月的实习,我觉得扫街并非是一个好的方法。

在我所有发表的照片中,有一张配图和一组照片专题中的一张照片是我在扫街的时候拍到的,而我上传回报社的扫街照片有将近300多张,成功率不到1%,并非不赞同扫街,因为扫街可以锻炼一个人寻找广告的创意。许多的摄影者也将扫街作为自己观察生活,保持感觉,锻炼结构画面能力的一种方式,只是各个媒体有着自己不同的定位。

这两个月里,扫街给我的最大的帮助是在我以后的生活里,我能够清晰的知道某个地方在什么位置,附近有什么建筑,什么车能够经过那里,这些对我了解通化,进行采访提供了许多的便利。

三、寻找广告创意。

摄影者和文字者不同,摄影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平时发生的新闻事件,一个摄影者足可以应付,而且文字的合作性强,而一张新闻照片很少存在协作的问题,是你拍的就是你拍的,“实习生某某摄”的字样,我觉得其实对实习生来说什么都代表不了。

那么作为实习生,想要发表自己的独立广告照片就要养成自己寻找创意素材,发掘创意的能力。非常遗憾的是,虽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摄影部的主任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特别的好。

说起寻找素材,其实有很多的途径,将其说成是投机取巧也可以,但作为摄影爱好者,寻找素材是一个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功,而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因为不管是文字者还是摄影者,都要学会找寻素材,都要有一双洞悉世界的眼睛。

1、就是和编辑沟通,他可能会有一些文字需要配发图片,但是这种机会几乎很少,因为他们也要考虑摄影者的关系问题,毕竟我只是在这里实习三个月的时间。

2、关注自家的广告创意,报纸上会对一些大的活动进行预告,这样就可以获取一些活动的信息,等到活动的时候自己独立进行拍摄,然后将照片传会公司,增加照片出版的机会;

3、关注同城的报纸和杂志以及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寻找一些创意素材,在自己实习的公司里没有可发掘的,变换思路或者将文字转化为照片进行报道。

4、多与带自己的前辈联系,他会有一些额外的创意让你去实践;

四、摄影者的苦与乐

总结写到这部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与体验,众所周知,摄影者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职业,大部分的摄影者也都是这样工作着的,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有苦有乐,“苦”是真的苦,而“乐”很多时候也是“苦中作乐”。

摄影者苦,在我参加的各项采访活动中,我们摄影部的人基本上都是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的,而且如果有一些大的活动,摄影者要提前选择角度,踩点,跟你需要利用的位置的人打好招呼,方便第二天的拍摄。即使是这些都搞好了,你还不得不面对着老天爷的时阴时晴时降雨雪的脸。

两个月的摄影部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许多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对摄影的认识从一种单纯的爱好变成了摄影是用来记录社会变迁,亲历重大事件,关注人民生活的一种工具,而在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当中,蕴含着的更是广告摄影的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媒体第一线的实习经历,让我对于摄影者这个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不再是大学校园里那种想当然的年少轻狂似的满腔热血,而是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摄影记者究竟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这几个问题是在我的实习前和实习的过程当中一直心存疑问的,而在摄影部的实习中和与几个摄影者的聊天中,我也对开始这个问题有着越来越深刻地了解。

第五篇:(传媒专业)暑假实践报告(推荐)

我所在的这家有限公司是一间综合性比较强的公司,有商业发展,商业服务,广告设计,商品代理等多项服务。

公司主要把重点项目放到广告设计上,要广告就要有图文并茂的图册,有文字排版的设计,平面设计等等专业知识。我主要负责广告平面设计这类的任务。

平面设计软件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设计软件就是CorelDraw,在我们学校设计专业正好是有这一平面软件学的,但是,在学校学到的都是基础,来到公司看到各个前辈用软件的熟练程度比我打字还快,我不由得对自己的能力怀疑了,自卑感油然而生。在工作之余我拼命练习软件操作,在别人已经放假回家时,我独自在为我的前途努力拼搏,因为我相信,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

在公司里第一次工作似乎什么都不懂,幸好老员工我都很好,当我遇到有不懂的地方,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去请教他们总能得到悉心的指导。而且公司的制度也很不错,公司里做事也是比较“透明”的,有什么不满意的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发言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对我们这一实习大学生来说是很可贵的。在公司里我学到的第一件事是“礼貌”,当然,礼貌这一词在我们小学已经学过了,在这里谈岂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并非这样。礼貌,不止是语言上,还有衣着上,举手投足之间表达一个人外在的形象与内涵。

这次在公司里工作我学到很多不同专业的知识,例如工商管理,商业贸易,市场考察等等。当然,这只是巨大领域中九牛一毛的知识。我对当代社会用人单位的看法进行了简略的分析,现在大多数企业提倡“一专多能”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都喜欢上手快的员工,“即招即用,能马上为单位创造效益”是目前用人单位的普遍心态。这就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打工,通过实践增长本领,是大学生们不容忽视的。

当然,也有“背道而驰”的企业,招聘人才时需要服从为第一的原则,而不是专业技术,这就对刚刚出来社会的大学生有了很大的就业机会,因为没有很大的本事,但有服从公司企业的精神,而愿意学习,从而为公司服务。

其实工作中不一定有太多地方用到专业知识,需要的是要耐心、细心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际的去工作,只有基本工作做的够好,才能赢得上级和同事的信赖,才有机会展示的才华。单凭专业知识不可能在工作上高枕无忧,的是在做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怎样恰恰是从些事情上看出来的,正可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实中就是这样,当你上学时,做着工作梦。而当你工作时,你就开始怀念上学的时光了,个个都是这样!所以趁现在我们还有着多自由时间,赶快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吧!相信我们有一颗赤诚的心,定能胜利!

很高兴能有这次社会实践,总体来说,我可以说自己真真正正学习到了社会经验,相信这次的社会实践将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将影响我一生的足迹。

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打开视野,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作为一名大二学生.在XX年年11月17号开始了为期六周的专业实习。通过实习以了解社会、了解新闻业的情况、提高从事技能、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熟悉和掌握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走向社会,进一步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为今后的自己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

二、实习内容

在报社实习的这段时间,我经历了采访、写作、排版、校对的过程,用亲身实践的方式,巩固了课本中的知识。此外,在闲暇时间还会帮办公室里的人做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比如为订购报纸的苍梧晚报小记者们开发票、整理小记者纪念品等。

三、实习总结

(一)基本概况

我这次的实习单位是苍梧晚报教育专题部。这个部门的工作量并不大,每周四出一期教育周刊。部门内共有七位工作人员,王主任是我们办公室的主编,同时也是我们这次实习的指导老师,实习期间我们的活动和任务都是由他来安排。

(二)成绩和教训

这次的实习我收获很多,在记者老师的指导下我发表了两篇文章,参加了几次采访,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记得第一次随记者采访是和王主任一起去的。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去采访,虽然我学的是新闻专业,但一直没有实际采访的机会。这次和王主任一起去,我知道自己起不了多大作用,但可以肯定自己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到了采访地点,王主任向学校领导做了简单介绍,说到我时,他说这是我们报社的实习记者。这让我感到很荣幸,别人已把我当成了一名工作者,而非一个不懂事的在校生。采访大概用了三小时的时间。回来后王主任让我写篇简讯。虽然简讯对我这名大二学生来说是小事,但当我把稿子交上去的时候还是被批的一无是处。就连最基本的地点也写错了。王主任说别看简讯简单,但想写好也不容易,它对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名称要求要精确,不能出现错误。做新闻,语言一定要严禁。还有,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不论什么时候都要随手

记下你看到的东西。

实习期间也有单独外出采访的机会。其中一次王主任给我们安排任务,让我们每个人去一所学校采访。采、编、写全过程都是自主安排。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检验自己实力的机会。此次采访让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首先,采访中语言不够流畅,也许是前期准备不足的缘故吧,访问起来问题之间衔接不好。其次,对采访的进度难以把握,不能及时将被采访者的思想锁定在预设问题上。对于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好。不过整个采访还算顺利完成了。

除了常规的新闻采写,我还参加了几次编辑工作的具体操作。编辑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它对排版的要求很严格。一般一个版面要有三幅图片,这也是他们俗称的“三足鼎立”。这样才能撑起一个版面。版面不能太挤,这样读者看起来会觉得吃力。也不能太空,否则会让人觉得没内容。

校对工作是一项细活,校对时一定要细心,还要有耐心,不能漏掉报纸上出现的每一处错误。

在实习中我得出了如下几点经验和教训:

1、要勤学勤问,要胆大心细。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要敢于向记者老师询问。

2、要多注意和记者老师的关系,特别是相处得好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曾经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你,让你少走弯路。

3、自己要多关心和学习报社的一些评报,我每天都会去看报社内部的评报栏,这样能学到很多东西。

4、采访之前要自己准备好采访需要提问哪一些问题,这样到了那边才不会慌张。如果是一些重要的人物采访还尽量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这样回到报社写作的时候才能写得详细,写得客观真实。

(三)心得体会

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报业集团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报业集团作为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得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短短一个月的实习结束了,我从一个年轻莽撞的在校生变成一个成熟的实习生。从一个连路都害羞问而宁愿多走一点的人成长为一个胆大心细,遇事成熟稳重的人。实习不但让我增长了自己的业务知识,深刻的体会到了新闻采写的艰辛,锻炼了自己的新闻素养,更是增长了自己的见闻,锻炼了自我。在新闻的采写方面,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使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提高。只有自己亲身体验得来的经验,才是最深刻,也最能指导自己前进的经验。实习时间虽然短,但它是十分有意义也十分充实的。

下载大学生专业传媒摄影部实践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专业传媒摄影部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摄影实践报告

    摄影实践报告范文 篇1实习时间:xx年6月20日 至 xx年6月26日 共7天实习地点:太行山大峡谷石板岩写生基地。摄影实习的地点选在河南省林州的太行山脉。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西翼连......

    摄影实践报告范文大全

    摄影实践报告 我们带着激动与渴望进行了这次摄影实践,在经过几天的拍摄后,此次摄影实践就算圆满完成了,带着实践与收获满载而归。通过此次的摄影实践,让我明白了摄影是一门不容......

    摄影实践报告

    关于长沙太平街的摄影实践体会2011年 月 日 我们带着激动与渴望进行了长沙太平街之行的摄影实践。 太平街——“古老长沙”的缩影。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太平街就是古城......

    传媒暑期实践报告

    传媒暑期实践报告 传媒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回到四川,在邻水电视台实习,时间是从XX年7月14日至XX年8月14日,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实习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

    传媒专业实习报告

    ____年暑期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 重点参与和信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影视包后期的制作。了解了影视的性质,为毕业设计做了个定位,为更好的做出这个毕业设计去学习了promire等......

    传媒专业实习报告

    传媒专业实习报告1 一、实习目的重点参与x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影视包后期的制作。了解了影视的性质,为毕业设计做了个定位,为更好的做出这个毕业设计去学习了promire等软件,......

    传媒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传媒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广告传媒公司实习报告 首先,在还没有进公司之前就要认真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和工作制度,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其次,要学会与人相处、......

    传媒专业大学生英文求职信

    Dear Admissions Committee:I am pleased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recommend one of my capable students at the ABC University, Mr. Hung-Doe Doe, to your uni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