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磨坊》影评
题目:《红磨坊》影评 作者:沈晓晨
班级:机电学院机制(2)班
学号:
2011509286
《红磨坊》影评
初次观看红磨坊真心没有觉得那里出色,剧本老套。情节老套,除了男主角的歌声和女主角的美貌外,真是没有什么看头,可就是这样的老套俗气的片子却让我看的甚有触动和共鸣。我想也许这个发生在中世纪西欧的波西米亚的革命时期的故事与我们21世纪有一种必然的线性相关,这种相关性超越了地狱,超越了种族,更超越了时空,以至于使我这个对历史一无所知的盲客,被21世纪各种信息爆发所覆盖的人都能被其这老套的情节的电影所触动这种相关可以从男主角的歌声的艺人的追求,都可以隐约而又炽热显明的透露出来,那不老的青春,永恒的爱情。
爱情真是一个美好的话题,可又那么的卑微,克里斯蒂安,一个不顾父亲的反对,为了自由美,真理的美好的理想对爱情一无所知,却又对爱情充满炽热的期待的艺人。沙婷渴望自由,甚至渴望通过公爵的支持而达到拜托妓女身份从而走向新生。但却不知道,这种方式,完全将她一步步拖向深渊,文人与妓女总是那么多的相似,中国亦如此,如梦里寻花,醉花眼的柳三变,而他们的相恋与相爱也更能体现出世人的爱情观。
相爱,爱情,可能这个话题太过宏观,我也说不出来,一直认为相爱是浓浓的喜欢与无私的奉献和责任的结合,因而我不懂爱,可是我想,我可以支配我的喜欢,喜欢不同于爱,它是我感情的倾向,因而它很简单纯洁,不参杂任何的其他因素。所以我遇到我爱的女孩时我会说“我喜欢你”。我觉得那是一种真诚,可能我觉得说爱太沉重,非我所能够承受之重。爱也总是盲目的,非理性,所以说起爱情总是令我有种种的莫名的淡淡的悲伤,正如小说写的四部曲,起因-经过-高潮-结局。高潮总是伴随着结局,犹若有似无的爱情的炽热强烈的爱最后走向灭亡,这就是克里斯蒂安的结局,总觉得有一种凄美的感觉,因为克里斯蒂安的炽热,坦白,沙婷的接受,因为公爵的迫害。沙婷的妥协。最后克里斯蒂安的绝情却又引起沙婷内心,让沙婷无视一切,而只想和克里斯蒂安一起。仿佛是为了照应开片时的盛世狂欢的康康。结尾亦是盛大的歌舞,如此的成功,如此激动如此的高潮却又伴随着沙婷的病起而亡而结局,虽然本片的悲情元素不多,但仅此就让人悲叹,就像是鲁迅老先生的《祥林嫂》,开片就写到新年,祝福声中,祥林
嫂死去,强烈的对比,不需要多余的描述,就可以让人内心振动,产生极大的反差,所以可以说本片的艺术文艺性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片子里的爱情,公爵无疑是作为反面人物出场的,他是那个邪恶的城邦邦主,如果没有他,男主和女主便能从此幸福快乐。可是没有人注意到,红颜薄命的命运不是谁改变得了的,悲剧依然是个悲剧。我很同情那个公爵。至少,我就并未看出他做了什么太过份的事情,相反,他爱上了Satine,眼里便容不下其他人。他给她买大粒的钻石,为她的理想大笔投资,相信她并不高明的谎言。甚至他也算得上是君子风度知礼节,没有强迫Satine就范,只是要求她在演出结束后常伴身边。当然,他也派出过杀手想要干掉自己的情敌,可就连Christian自己也说,love drives you mad。。更何况,对比Christian将钱甩到Satine脸上的举动而言,究竟哪种伤人比较深?当然,我指的是两方都没有死的情况下。。影片的最后,公爵落寞离场,座位旁边只剩下那一大捧玫瑰花。他的投资只不过为他带来了一场她最不愿看到的结局。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Satine即将死去,他想的是成全这一对年轻人吧,她能幸福就很好。旁人看来,这样的成全不过是落败,他又有什么资格和这个愿为Satine付出一切的年轻人相提并论?我愿为你付出一切。。多么可笑的一句话。本来就一无所有,又何谈一切?
虽说本片讲述的克里斯蒂安一见到沙婷就惊为天人并且一见钟情,可是我就不是很相信。我从来不相信一见钟情,一见可以看出的除了外貌和家庭基本背景,还能看出什么呢?像有的人说一看就能看出情感性格的好坏。不知道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所以可以说一见钟情,中的只是外貌或者家庭背景,那并不是爱情,但慢慢的克里斯蒂安还是爱上了她,我从片中看出来了,那是强力的占有欲,以前看了一本书,觉得上面对友情和爱情有一个特别好的总结:爱情比友情多了一种占有欲,个人感觉的确如此,友情是可以分享的爱情却只能独享。
感觉片中的那种爱情是那种奉献的爱情虽然美好,诱惑人,让人内心共鸣,却很难让我向往,那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的那种淡淡的青春气息的爱情才让人心往神至。沙婷虽美丽动人,但却没有沈佳宜的那份小清新的气质,每每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总是有一种小感动,男生的根本动力就是女生,就像其中的男主角,其实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青春的回顾,有那个男生没有初恋的青涩,有那个
男生没有过纯洁的女神,又有那个男生不希望有个像沈佳宜一般的女生能够改变自己的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就像是《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的对脚踩五彩祥云的男子的向往一般这也是有梦的男生对女生的向往。所以感觉看了此片后,对爱情又多了一份向往,可渴望能够遇到改变自己的女生。
想到影片的那句话:The greatest thing you'll ever learn is to love and to be loved in return.But they can't afford it, and he doesn't deserve it.感觉我所说的一切,都不如这句话精辟,爱与被爱如此而已,不老的青春,永恒的爱情!
第二篇:红磨坊 影评
红磨坊
同样是歌舞电影,但该片却不同于《歌剧魅影》或《歌舞青春》,前者是低调的华丽,后者是明媚的青春,而《红磨坊》却是精致的爱情,甚至可以说是精致的狗血爱情。以男女主人公的悲惨的爱情为主线,由经典旋律的歌曲贯穿始终,剧情完整、情节讨喜、演员出色、音乐经典。
讲述的依然是穷作家爱上名舞女,有权富公爵来拆台的老套情节。舞女得知自己病入膏肓、命不久矣时,她决定放弃刻骨铭心的爱情以保住穷作家的小命。她假意投入公爵的怀抱,保住了穷作家创作的舞台剧。虽然在影片结尾他们和好如初,但舞女也同时死在了作家的怀中。
只有悲剧才更加震撼人心,悲惨的爱情才能让人们更加津津乐道。但是我不喜欢悲剧,不是因为它的悲惨,而是因为它的狡猾,它摸透了观众的心思,对口下药,在观众心里压抑很久。悲剧的力量很大,大到明知圈套却不可抗拒。
第三篇:红磨坊观后感
《红磨坊》片段音频与音效分析
红磨坊节选片段中交织重叠了两首歌曲,音乐一开始就是小提琴独奏将观众带入场景,全场充满忧伤情感,伴随着管弦乐团和声节奏不断的加快,观看者的情绪也被不断地调动起来,从而渐渐跟随音乐画面进入紧张的氛围。其中独奏的那把小提琴声音显得更加的急促,随着剧情的发展,弦乐团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的不断压迫,更显得小提琴的虚弱无助,但同时也在不断地挣扎,与画面形成呼应,如同男主人工此时此刻的心情,夹杂着愤怒、哀伤、无助与挣扎,舞者将残酷的事实化作粗狂嘶哑的歌声,更加衬托出小提琴声的无助与柔弱。当男主人公发出第一句歌声时,弱化的小提琴的演奏,整个弦乐队成为男主人公的伴奏,衬托着男主人公的声音,当男主人公开口唱“his eyes upon your face,his hand upon your hand,his lips caress your skin”前面都是很轻柔的在叙述内心的不满,直到最后一句,“it’s more than I can stand”声线完全打开,整个舞曲由钢琴的高音部分来领导,凌乱错杂的钢琴声更是将男主人公的心碎推向了巅峰的状态。接着两首歌的高潮开始交融,男主人公清朗深情地呼唤真爱,舞者粗狂浑浊地控诉欲恨。弦乐团的伴奏由低音转入高音,着重表现内心的斗争。画面不断交错剪辑,歌者,舞者,男人,女人,混乱的排练场池,漆黑的餐厅,各怀心思的人们,一切的一切,交错纷杂,鼓点将整个舞曲再次推向高潮。到了这一段结尾的时候,小提琴的声音几乎达到了最高点,尖锐急促。随着男女主人公的见面,伴奏声慢慢减弱,夹杂着风声,女主人公凝望着男主人公,开口唱出抒
情缓慢的歌声,音乐趋向于缓和与柔美,不在有尖锐的小提琴声。直到男主人公转身离开,女主人公拒绝公爵后,音乐再次回到紧张的气氛,中音混杂着低音,随即再次发出尖锐的小提琴声,表达了公爵的愤怒,暗示着暴风雨的到来,伴随着一个男生的吟唱,情绪再次被带入一个复杂的高潮。随即舞者再次开口嘶哑的歌唱,男主人公的歌声紧紧跟上,两种旋律交织在一起,混乱而纠结,画面不断插入女主人公为拒绝公爵而四处逃窜的景象,挣扎中各种物品不断跌落在地,各个声部的琴声混在一起,鼓点也在不断加重,还有其他歌者的和声,也依旧有着尖锐急促令人窒息的小提琴声,各种声音不断加强,气氛被推向一个最高点,直到最后一个黑人给了公爵重重的一拳,所有的声音戛然而止,整个音乐慢慢的舒缓了过来。整个片段音乐旋律让人深刻,电子节拍加上爱尔兰乐风,穿插活泼明快的小提琴演奏,淋漓尽致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和感情。
第四篇:红磨坊观后感
红磨坊观后感
红磨坊>观后感
(一)磨坊转动的时候,我的心开始流浪。'我爱的那个人,已经死了。'诗人的泪滴在打字机上。悲伤在周身蔓延开来,我能听见灵魂深处的颤抖。红磨坊,一个跳舞的天堂和妓院。Stine,艳舞女郎,物欲世界的黑色明星。'钻石,女人永远的最爱!'似的,她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但阴差阳错的误会,她把诗人当成了公爵。她向他献媚,说'我爱你'.可他便以为那是真的。事实上,他爱上了她。预感告诉我:那是一个错误,致命而美丽。终于,他忍受不住思念,贸然闯入她的小楼。理由是:'我想知道,你的那句话是不是真的?'呵,多么可笑?她终究还是清楚了他的身份。她拒绝了他。---这是爱情同金钱的较量。但当他唱出灵魂深处的旋律时,她却被打动了。于是两人共同演绎出了世上最美的爱情之歌。
做个真正的女演员,而不是色情表演,是她最大的梦想。而只有那个真正的公爵的>投资,这个梦想才能实现。公爵愿意投资,但条件是---让Stine做他的情人。她身不由己。诗人倾心为她创作的歌词,她却要被迫唱给一个她根本不爱的人听!当滑稽的语言争先恐后地出现时,内心,再也挥不去悲伤的感觉。他们偷偷地沐浴着爱情的光芒,却不知未来。因为剧烈运动和过度表演,Stine早已患了肺结核,可她自己却浑然不知。疯狂的贵族,耀眼的钻石,和着血的眼泪,殷红的鲜血,洁白的手帕,苍白无力的Stine……
种种的反复被渲染到了及至。而>戏剧性的场景的热烈叠现,只为了凄凉萧索懂得风声再起。由于>对手的暗示,观赏彩排的公爵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他愤恨地威胁经理:若她仍与诗人在一起,他会杀了诗人!她为保护他的性命,只身前往公爵的住处,想通过晚宴让公爵误以为她爱的人是公爵。但当公爵为她戴上一条璀璨无比的钻石项链时,她的眼中却映出了诗人的身影---他就在不远处,仰望着。她演不下去了。她无法再装出米迷人的笑容了。与此同时,公爵注意到了诗人。正当公爵企图非礼她时,一旁好心的侍者救下了她并将她送回了诗人身边。两人相拥而泣。他们准备私奔。可她再度病到。医生断言:'她时日不长了。'对于已经这样的她,经理只说了句:'别让她知道,演出继续。'同时又转告诗人,她已投入公爵的怀抱,不再爱他。面对如此痴情的他,经理只得跟他们分析了形势:只有她主动离开他,公爵才不会杀人。于是她含着泪说:'我根本不爱你!以前的一切都是假的!'于是,他离开了。
新的戏剧即将上映,那是他为她而写的。在首映那天晚上,他还是回来了。他只是想再次确认她是不是真的不再爱他了。又是阴差阳错得,他顶替了戏中的一个角色。他俩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他用歌唱的形式向她倾诉。她最终还是被打动了。在千万人的注目下,他们唱出了爱情的最高音。台下的公爵看出他们已不是在演戏。于是,他放弃了,颓然退场。幕布被拉上,剧院中是雷鸣般的掌声。而幕布后,她又一次发病,倒在了他的怀中。可爱情终究完美了,不是吗?完美地停在最完美的时刻,最想念的季节。那一刻,死亡留下的是最真实的美丽。
诗人为红磨坊创作>剧本的同时,也在创作自己的爱情悲剧。是金钱主宰艺术,还是爱情主宰艺术,又或是,艺术本身也是一种爱?而爱,又不得不服从与命运?他们最终冲破了一切阻碍,构筑了一份淋漓尽致的浪漫,却又被命运一把捏碎!'我们是低层的戏子。所以,承受不了爱情。'可爱的誓言依旧随风飘散,在呼号:直到永远……
>故事的结局定格在一抹蓝色,一滴泪,满地的落花上。为爱情哭泣……
红磨坊观后感
(二)一部风格独特又颇具匠心的杰作。
全片所有要素都围绕着'爱'这个深刻的主题。影片制作者不仅成功地再现了上世纪末梦幻巴黎的理想情调,还透过香艳迷醉的'红磨坊',演绎出一段曲折浪漫、足以流芳后世的爱情故事。真正诠释了'世界上最美的就是爱和被爱'、'爱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以及情感由欲望到爱再到怀疑、嫉妒、愤怒和死亡的发展历程。
感觉出影片的创作者是深达爱之三昧的。男主角的表演尤其激情四溢和富有感染力。
这是一曲用沙哑的声音唱出的人类永恒处境的悲歌,是人类不可逾越的宿命的无奈解嘲。全片自始至终令我感受着人类在处理爱与金钱、精神与物质、灵与肉这些两难问题的矛盾与困惑。
爱,是否真如那些艺术作品所描绘的那么灵妙?在我看来它就像糊了千层纸的大红灯笼,透出隐隐微光,烛照尘世。爱本是灵魂存在的自然状态,若它在尘世没有得到充分展现那只说明我们的灯笼糊得太厚了。
女主角跳坎坎舞时的歌词充分宣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规则。是的,妓女为了金钱可以和任何人睡觉,男人可以随时离开她们,美貌也会随着时间老去,唯有钻石是不变的,它那恒久不变的价值能提供给她们保障,使她们在那并没有多少好方法可以谋生的年代可以免于活得更凄惨,这就是公爵所代表的物质力量。
在这个现实的物质星球上,她们的选择有什么不合适吗?
矛盾在于她爱了。一代名妓爱上了一个年轻有才情的穷小伙子。于是规则不单纯是物质的了,于是整个事件开始进入内在的旅程。
发现爱就是肯定真我并确认内在的苏醒,由此带来的挣扎和痛苦都具有另一层意义。那不意味着物质世界和它的规则错了,当然爱更没错儿!
整部片子给我的启示是不要再瞎折腾了,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要达成的是一种微妙的平衡:爱与金钱、物质与精神、灵与肉。
人们一再困惑与痛苦的根源在于走极端。就像天平的两边不断摇摆一样,人类文明的历史也一直是在两极动荡——并要多数人厌倦并看清这种模式后才可能终止。
广义地说,女性的物质化——据当代>心理学家所说,比如追求稳定、追求长久等等与红磨坊的肉艳女郎们理直气壮地追求象征恒久的钻石并无本质不同。我从中看到的是某种永恒精神价值的投射;相反,她们要比那些在色相与欲望的表层流连忘返的男人们更接近内在的真理。
看完影片,想了又想。走在汉口最繁华的江汉路上,我的眼睛第一次不再那么四处张望。我不由自主地回顾起自己生活中曾经的种种矛盾与痛苦——有多少是出自肤浅,又有多少是缘于虚妄?有那么一刻我闪过一丝休歇的念头,休去休去,既然如此不如休去——唉,结果当然不出所料!
正如太阳每天照常生起一样,我也没能逃离我存在的地方……
红磨坊观后感
(三)《红磨坊》,一部老片子。虽然我一直没有看过,但是常听人提起。于是它便在我的头脑中留下了人们对这部'音乐剧'褒贬不一的评语。而后来因为我对音乐剧的不感冒,我便一直把它放在头脑的印象中,从没想过特意去看它。
然而时隔5年之后,我却被它感动了。《红磨坊》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讲述了一个浪漫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想告诉人们'不管如何,最令人感动的是爱和被人所爱'.这是本片的主旨,也是精华所在。
我被这句话深深打动。在我们的生命中,如果你经历过爱与被爱,你都是>幸福的,哪怕这种爱与被爱已经远去或者失去;如果你经历了不止一次的爱与被爱,那你一定是老天的宠儿,当你再回忆起那些片段的时候,苦的不再苦,甜的会更甜;如果你还尚未经历爱与被爱的话,那我只能说你要加油了,这种感觉是值得你用一生去追寻的,甚至是与生命一般宝贵。
有的影评人说,《红磨坊》剧情和场景杂乱。而在我看来,真正懂得欣赏影片的人应该从这些杂乱中找到真谛。红磨坊的所有演员给我留下的印象都很深刻,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很鲜明生动。不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影片中一个不起眼的小配角——小小的罗马尼亚人。他为了自己的理想来到红磨坊,当了一名编剧。乐观活泼的他拥有三个同样爱好音乐的好朋友,在红磨坊里他的人缘极好。他说的一句话于我有着强烈的共鸣,以至于我相信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男主角心灰意冷的时候,他告诉他:'别看我是个侏儒,>我的朋友不是皮条客就是妓女,但是我懂得艺术和爱情。'
他的话令我想起了我的一帮朋友。他们不因为身体的残缺或者生活的穷苦而自暴自弃,在他们身体里的每一根纤维都充满了艺术的细胞和跳跃的火焰,这种的热爱生活的性格深深打动着我,使我在步入社会之前便知道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得到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的关注,他们没有像样的乐器也没有音乐界的专家做老师,但是他们的艺术才能却丝毫不比那些'艺术家'们差,他们依然追求艺术,依然享受艺术,依然追求生命中的美好,哪怕那些在旁人的眼中看起来是多么无足挂齿或者滑稽可笑。于是,在我步入社会之后,我分外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分外尊重那些还保持着对艺术和生活有追求的人,分外在意身边那些依然保持善良和灵感的人们。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2002年那个冬天,那个一群人在燕山表演完聚在一起喝小二暖和身子的夜晚,天空中飘着大片的雪花,乐队的萨克斯手即兴拿起萨克斯在窝棚外的街道中间吹起了'回家'.说实话,我以前一直不觉得他吹的好。可就在那天,我听见了我这一辈子听到的最好听的'回家'.转眼间,5年过去了,有很多人和事都已经像雪花一样飘过,慢慢融化,没有了痕迹。但是每每想到这些场景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无比幸福。当5年前的那个年代,大家都在纷纷寻找就业出路的时候,大家纷纷追求高收入和稳定的生活的时候,我能拥有那样的时光,那样的朋友和那样的往事,真是弥足珍贵。
有些经历一辈子都不会遇上一次,但是遇上一次就让你记得一辈子。我恰恰被老天眷顾了,在那几年,我的美好的青春岁月。
第五篇:红磨坊欣赏
《红磨坊》欣赏
【摘要】本文以好莱坞的优秀歌舞片 红磨坊》为切入点,介绍了这个当时巴黎最具风情的夜总会和发生在这里的感人故事。探讨电影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引出了让红磨坊更闻名于世的法国天才画家劳特雷克。这个不幸的画家的一生和他的绘画风格都与红磨坊这块华丽的舞台息息相关,他一生钟情于表现红磨坊里的底层男女,并
用画笔表达对世情玩笑般的嘲弄和背后深沉的反思。
【关键词】红磨坊;劳特雷克;康康舞
一、狂欢的红磨坊
蒙马特位于巴黎北部的丘陵地带,一度很偏僻,l9世纪末这里才成为一个咖啡馆、酒吧、夜总会聚集的地方。1889年开业的红磨坊就是蒙玛特的著名欢场,也可以称得上是现今娱乐业的鼻祖,屋顶上为招引顾客设置的鲜红色的风车是其最大的特征。而这里便是200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红磨坊》的原型地。这间大名鼎鼎的夜总会以女子露大腿的康康舞扬名世界,每到夜晚姑娘们随着响亮的音乐,拎起飘逸的长裙,踢动着裸露的玉腿,强烈刺激的舞姿颇具挑逗性。在这里,严肃的世俗道德被灯红酒绿的狂欢所淹没。不管是上层名流还是下层平民都常常在这儿聚会。因此红磨坊很快就名声大噪,吸引了包括英国皇太子在内 的上流社会名士以及众多的年轻作家、艺术家,这里成了没有阶级界限的欢乐场。无论贫贱聪愚,人人来此纵欲狂欢,妓女与嫖客、毒品烟酒、寻找创作灵感的艺术家与络绎不绝的观光客群集于此,为这个地方更增华丽、颓废的魅惑色彩。
二、银幕上的红磨坊
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人间天堂一直都是生长爱情和艺术的地方。它不仅点亮了天才画家劳特雷克的多彩人生也赋予他无限的创作灵感,更被多次搬上银幕,成为银幕上的不老传奇。1953年嘉宝主演的同名电影《红磨坊》就诠释了画家劳特雷克和红磨坊舞女的纠缠情史。1955年法国导演尚雷诺又以明星舞娘“空中开腿妮妮”的故事为主线拍摄了一部《法国康康舞》。而今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的澳大利亚知名导演巴兹·鲁赫曼执导的歌舞片《红磨坊》,讲述的依旧是发生在这里的一段故事。好莱坞当红影星伊万·麦戈雷格和妮可·肯德曼分别在片中担任男女主角。故事讲述19世纪末的法国,极具天赋的青年诗人克里斯蒂安,为了追求艺术和反抗中产阶级世界的虚伪与压抑只身来到巴黎,他在巴黎新结识的画家朋友劳特雷克是红磨坊的常客,劳特雷克又把他介绍给红磨坊的老板哈罗德,为红磨坊编写新的歌舞作品。在这个迷幻的世界里,克里斯蒂安和红磨坊的明星—— 被称为“闪亮的钻石”的舞女莎婷疯狂地相爱了。出身贫贱的莎婷渴望成为真正的大明星,为实现梦想她不惜牺牲自己的色相。可是,根本不相信爱情的莎婷却遇到克里斯蒂安走入她的生命,可是克里斯蒂安的穷困潦倒和莎婷的职业却注定了他们不会有好结果。默诺公爵(理查德·洛克斯伯格饰演)是“红磨坊”的常客,也是拜倒在莎婷石榴裙下的达官贵人之一。当哈罗德为了改建“红磨坊”而以莎婷设下美人计骗他投资时,公爵爽快地捐出了大把的钞票。其实,公爵对莎婷忠实迷恋的背后,隐藏着他强烈的占有欲,他无时无刻不在计算着如何将莎婷据为己有。当默诺得知有人对他的占有构成了威胁的候,他那阴暗疯狂的心灵终于暴露了出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雇杀手来除去这个威胁。而莎婷也陷入两难之中,金钱的诱惑,权力的逼迫,梦想的追求,真爱的渴望,这一切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将这对年轻人最终碾碎在红磨坊这绚丽的舞台上。用歌舞片的形式来诠释这个歌舞天堂里的故事是必然也是最好的选择。影片营造的绚丽的视觉效果再现了红磨坊当年的鼎盛,也奠定了本片华丽的风格,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反映这个名利场里的示于人前的纵情欢乐,和转身之 后的冷落悲哀。影片生动地描述了19世纪末巴黎闻名于世的奢靡夜生活,描述了那时的爱情、死亡和再生、新技艺以及舞会的情况,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更为吸引人的是本片把古典与现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奢华颓靡的康康舞和甲壳虫、艾尔顿·约翰、麦当娜、斯汀、涅巢、皇后、U2以及Fat Boy Slim等乐队,歌手们耳熟能详的现代名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斑斓效果。影片开场便是一曲Diamonds are girls best.friend很好地点出莎婷拜金主义的交际花的身份,配合上绚丽的康康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红磨坊的璀璨浮华。整部影片对那个时代的描绘细腻而又颇具风情,酒精、夜总会、名妓、爱情、歌舞、艺术家,所有的这一切编织成了一幅那个时代巴黎的生动的风情画。本片获得了200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艺术指导奖和最佳服装设计奖,2002年美国电影学会最佳编曲和最佳编剧奖,并被美国《娱乐周刊》列为2001年必看的十部 影片之一。笙歌达旦、欢愉淋漓,糜烂俗丽中来不及慨叹今夕何夕。生命一日千里,匆匆进入尾声,初来乍到的爱情终究敌不过潜伏多时的疾病。她得知这绝望的消息,决意与他分手,重新投入伯爵的怀抱。既能减轻恋人的痛苦,又可挽救剧团的困难,悲惨的一箭双雕。伯爵也在这时如饥似渴,毫不掩饰内心的狂躁贪婪。劳特累特、剧团经理、花枝招展的舞娘,一干角色闪亮登场。这些配角的色彩也不单薄,他们是底层的、鲜艳的、有良心的。混乱中他们的出手,化解了杀机,保护住了摇摇欲坠的爱情。最后时刻,弥留的萨汀终究还是与恋人诉说了衷
肠,流离半世终于在凋落前做了春梦一场。嘴角挂着最红的血,脸上带着爱人的吻,萨汀死在最美的瞬间。“花不可见其落,月不可见其沉,美人不可见其夭。”不过是无奈的期望,生命就是用来惋惜的,那些美丽常常骤然逝去。最美艳的衣服轻覆最悲凉的人生。萨汀死了,红磨坊的康康舞永不停息。那些华丽衣裙里依然有美丽又卑微的姑娘,歌声不断,轻舞飞扬。
三、效果
因为主要的场景大半都是在舞台上的演出,所以服装以及一些相关饰品也成为本片的另一重头戏。为了能反映红磨坊的享乐主义以及带给人们视觉上感官的极度震撼,必须藉由服装来让那些舞娘尽可能的散发出诱人的性感,CM表示:“理论上,妮可应该是要穿上一种当时用来支撑厚重舞衣的木制内衣,但是为了让整部电影更富戏剧性与可看性,我们决定以美国三、四十年代的歌舞女伶像是玛琳黛德丽、葛丽泰嘉宝以及琼克劳馥„„等的穿着结合妮可本身的独特魅力,来打造出剧中当红舞娘的性感形象。”
由于是康康舞的演出,所以剧中舞者的舞衣都要设计成能够暴露出衬裙与衬裤的性感样式,还有就是华丽的舞台服装,由于其中有几件舞衣甚至是要靠重达30磅的多层次衬裙来达到自然外翘的俏丽效果,所以辛苦的演员还必须在里面穿上一件可以支撑厚重舞衣的薄支架。
除了注重女角的华丽服装外,剧中男演员的服装也是十分的隆重,像是剧场经纪人的肥仔流行装、几件男主角的服饰以及画家罗特烈克的衣服等,都是手工缝制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所有的戏服是由一大群专业的裁缝师于福斯澳洲片厂制作出来的,而其中一些比较精细复杂的衣服,更是远赴印度缝制完成!导演巴兹·吕尔曼在前作《红磨坊》中已经让观众见识到他华丽而且节奏感十足的视觉影像风格,这次在《红磨坊》中,巴兹·吕尔曼更大胆地打破时空限制,将40年代到80年代的流行音乐歌曲完美地融合并存在19世纪末的场景中。
在这部结合戏剧、音乐与舞蹈的电影中,观众不仅可以观赏到华丽的场景、性感的服装、魅力诱人的康康舞群,更可以欣赏到演员们的现场演唱,像是妮可就演唱了一曲玛丽莲梦露的名曲“Diamond Are a Girl‘s Best Friend”,而麦奎格也翻唱了艾尔顿强在70年代的代表作“Your Song”,极具声光娱乐效果。
【参考文献】
【l】齐风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2I陈池瑜-西方现代艺术的挑战与艺术理论的建构【Jl-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8(m)
【3】彭德.视觉革命fM1.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