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常特种设备使用知识培训
安全生产、预防第一
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指为了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的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内容包括采取各种安全技术和技术措施,经常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活动等。
日常特种设备使用知识
一、焊割动火安全要求
1、动火作业前安全准备
1.检查焊割设备是否完整好用,预防焊割设备自身发生事故
2.做好焊割现场的安全检查,清除各种可燃物;如果可燃物不能清除,在可燃物附近进行焊割时,必须要有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3.查清焊割件内部的结构情况,清除焊割件内部易燃易爆等可燃物
4.查清焊割件连接部位的情况,预热传导、热扩散引起火灾
5.配备必要的灭火器和设备
6.焊割作业人员自身防护,穿着不易燃工作服
2、动火作业中采取的方法
1.拆迁。在易燃易爆场所和禁火区域内,可把焊割件拆下,迁移到安全地带焊割
2.隔离。对无法拆卸的焊割件,把焊割部位或设备与其他易燃易爆物质进行严密隔离
3.置换。对可燃气体的容器、管道焊割时,可以将惰性气体、水蒸汽或水注入焊割容器、管道内,把残留的可燃气体置换出来。
4.清洗。对储存过易燃液体的设备和管道进行焊割前,先用水、蒸汽或酸液、碱液把残留的燃液体清洗掉
5.移取危险物。把作业现场的危险物品移开
6.敞开设备。被焊割的设备,作业前必须泄压,开启全部人孔、阀门等
7.加强通风。在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的室内作业时。先进行通风,将上述气体排出室外
8.提高湿度,进行冷却。作业点附近的可燃物无法搬移时,可采用喷水的办法,将可燃物浇湿,进行冷却,增加其耐火能力
3、焊割后做好安全检查
1.焊割后及时彻底清理作业现场,消除遗留火种
2.关闭电源、气源,收好焊割工具设备
3.检查焊割人员工作服有无烧灼痕迹和残留焊渣,防止阴燃
4.加强焊割作业现场的事后巡查
4、动火作业常见事故原因
1.焊接、切割作业中,炽热的金属火星四处飞溅是引起火灾和爆炸的主要原因
2.焊接、切割时的高温通过金属物件热传导,而引起火灾
3.焊接件的内部结构、性质未了解清楚进行盲目焊接,往往也回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4.在焊割金属容器时,由于对残留的可燃气体或液体未彻底清除,盲目焊割而发生爆炸事故
5.对临时进行焊割作业的现场,没有进行认真检查或没有彻底清除可燃物而引起火灾事故
6.在有易燃液体或可燃气体泄露的场所附近进行焊割作业,而引起爆炸事故
7.在有蔗渣、木柴、煤等可燃物等地点进行焊割时而造成火灾
8.焊割工作结束后,遗留火种引燃原有或后置可燃物而引起火灾
9.电焊导线自身短路或回路打火引燃其他可燃物或易燃液体
10.气焊、气割自用氧—乙炔、煤气等遇明火发生火灾和爆炸
二、其他焊割规定、要求
1、氧气瓶与乙炔瓶之间的安全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溶解乙炔气瓶(以下简称乙炔瓶)与氧气瓶广泛地应用于焊接和切割中,又经常同时使用,氧气为助燃气体,乙炔为易燃气体,氧气与乙炔又分别盛装在移动式压力容器中,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乙炔瓶与氧气瓶设置在同一个地点,必须有一个安全距离;施工作业时氧气瓶、乙炔瓶要与动火点保持10米的距离,氧气瓶与乙炔瓶的距离应保持5米以上;
2.氧气瓶不得与油脂接触,乙炔瓶水平滚动后,未竖直静放后不得投入使用;因为是溶解乙炔,气瓶里有丙酮,如果倾斜角度在30度以下的话,在阀门打开(使用过程)的时候,有可能导致丙酮流出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乙炔瓶表面温度在40℃以上,夏天露天作业必须遮盖避阴;
4.乙炔瓶与氧气瓶要分开存放,稳固、可靠;不可存放在可移动的工作车上。
2、电焊机的安全要求
电焊机一次线(搭铁线)长度应小于5m,二次线(焊把线)长度应小于30m。接线应压接牢固,并安装可靠防护罩。焊把线应双线到位,不得借用金属管道、金属脚手架、轨道及结构钢筋作为回路地线。焊把线无破损,绝缘良好。
3、高空焊接作业应遵守哪些规定?
(1)所用梯子必须严格检查,上下梯子应有人扶持,或加防滑脚垫;(2)佩带好安全带,并拴在牢固的物体上;(3)在高空的垂直下方10米内不准存放易燃、易爆物;(4)不准将电焊电线围在身上或搭在肩上,应拴在可靠的建筑物上;(5)在高空接近电源线工作时,必须经有关部门及安监部门同意后,并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准工作。
4、什么叫“回火”?它有什么危害性?
气焊回火是由于焊嘴过分接近熔融金属、焊嘴过热或被堵塞,混合气体难以流出等原因,使乙炔氧气混合气体的供给速度小于燃烧速度,火焰从焊枪向输送乙炔气的胶管回窜倒燃的现象。回火时气焊、气割作业中容易发生的一种事故,轻者在焊炬内发生啪啪的爆炸声,重者能将焊炬烧化,甚至导致乙炔发生器爆炸。
5、乙炔管爆炸燃烧怎么办?
发现乙炔管爆炸燃烧时,应马上关闭乙炔瓶总阀门,断绝乙炔供
给。
6、起重机常见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起重机常见事故发生的原因有:(1)脱钩;(2)钢丝绳折断;(3)安全防护装置缺乏或失灵;(4)物体脱落;(5)吊车倾翻;(6)触电;
(7)指挥信号不明或乱指挥;(8)吊物上面站人坠落;(9)起吊埋在地下物体时引起的伤害;(10)工作紧固不牢而散落;(11)起重设备带病运行;(12)设计和制造上的缺陷等等。
7、起重机在工作中遇到断电应怎么办?
起重机在工作中遇到突然断电的情况,司机应将所有的控制手柄扳回零位。
8、起重机司机一个掌握哪些安全知识?
起重机司机应熟知:(1)所操纵起重机各机构的构造和技术性能;
(2)起重机操作规程及有关法规;(3)安全运行要求;(4)安全防护装置的性能;(5)电动机和电气基本知识;(6)指挥信号;(7)保养和维修基本知识。
第二篇:特种设备使用的日常安全监管
特种设备使用的日常安全监管
随着交通建设工程形势的快速发展,工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施工现场使用的特种设备也日益增多,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特种设备进行使用和管理,尽可能减少因机械伤害导致的安全事故。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监督和管理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做好特种设备的有关日常监管工作(以下简称“监管工作”),为全省交通建设工程安全形势的平稳提供保障。
一、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一)特种设备只有在投入使用后,才能实现人们所需要的各项功能,才具有特定的危险性。
(二)特种设备事故主要发生在使用环节,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有的处在高温、高压、介质腐蚀环境,有的长期承受交变荷,有的在高空、高速下运行。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环境破坏。
(三)特种设备全过程安全监察的七个环节中,使用环节的安全监察是核心,其他环节都是为这个环节服务的,其他环节监督管理的效果最终都体现在使用环节。
(四)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
二、监管工作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手段
(一)基本制度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制度;特种设备管理与操作人员(统称作业人员)考核制度;在用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制度;安装维修改造许可制度;重点设备监控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制度;特种设备现场监督检查制度;事故调查处理与责任追究制度等。
(二)主要手段
1、宣传贯彻特种设备安全法规标准,提高全社会特种设备安全意识,增强使用单位遵守特种设备法规标准的自觉性;
2、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技术的培训教育,对作业人员进行考核;
3、对特种设备进行使用登记,进行动态监管;
4、对特种设备维修改造单位进行资格许可并实施监督检验;
5、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实施现场监督检查;针对特种设备使用的薄弱环节,开展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6、组织开展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大检查;
7、对使用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违法行为的,责令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纠正违法行为,必要时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处理;
8、督促使用单位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性能和管理水平,增强防范事故的能力,对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9、受理对特种设备使用违法行为的举报并予以调查处理;对举报人予以保密并按规定给予奖励;
10、建立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11、定期向社会公布特种设备安全状况;
12、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责任追究。
三、监督管理的主要措施和要求
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实施“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正确使用,精心维修保养”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确保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定期检验率、隐患整改率、事故结案率符合规定要求,确保特种设备安全使用。
(一)三落实
“三落实”指使用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含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使用单位应当核对其是否附有法规规定的相关文件。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企业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地位,也明确了地方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于特大安全事故失职、渎职情形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予以责任追究。这些无疑对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根据情况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内,设置相应数量具有特种设备基础知识和安全技术,懂得法律法规、管理业务、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应急处理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具体从事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工作。
2、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人员
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
(1)协助使用单位领导认真贯彻执行特种设备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标准;
(2)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参加特种设备订购、设备进厂、安装验收及试车。
(3)组织制定或修订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并对制度、规程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
(5)编制特种设备的年检定期检验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6)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应当向原登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注销。
(7)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8)参加特种设备的事故抢救、调查、分析、报告、处理;
(9)协助有关部门对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技术培训、考核;
(10)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使用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及技术资料的管理。
使用单位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的职责主要包括:
(1)贯彻贯彻落实特种设备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标准;
(2)组织对作业人员技术培训和进行安全教育;
(3)参与制订制定或修订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4)对特种设备各项制度、规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督促检查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和定期检修计划的实施;
(5)解决特种设备使用管理有关人员提出的问题,如不能解决应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3、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1)各级岗位责任制。这是使用单位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之一,明确岗位责任制度有利于分清工作职责,确定各自的工作范围,便于实行技术责任、经济责任和安全责任考核。
(2)基本工作管理制度。包括特种设备的选购、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登记、备件管理、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技术档案管理和统计报告等制度。这些制度的贯彻实行,奠定了使用管理基础工作。
(3)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制度。有安全检查、日常维护保养、检修、定期检验等。
(4)操作规程。主要包括工艺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这是保证正确使用特种设备,做到安全运行和维持正常生产(使用)的先决条件。
安全技术档案主要包括:
(1)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2)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3)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4)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修保养记录;
(5)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6)特种设备注册登记表(卡)。
(二)两有证
“两有证”是指特种设备要有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要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1、特种设备凭证(或标志)使用
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使用单位应当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机动车辆等设备的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统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作业知识和事故应急处理知识,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使用单位要努力培养“四懂四会”(懂特种设备的结构、性能、用途、工作原理,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的作业人员。在特种设备运行过程中,作业人员应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认真填写运行记录或工艺生产记录,严禁违章操作,拒绝执行违章的指挥。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及时采取安全规程规定的事故应急措施。
(三)一检验
定期检验是指经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接到使用单位提出的定期检验要求后,按照安全技术规范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的检验。通过定期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和消除危及安全的缺陷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使用单位应做到:
1、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上次检验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根据使用单位自身的特点,安排定期检验计划,确保检验工作如期实施;
2、检验时,要做到按计划的检验时间停车检验,并向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提供定期检验所需要的条件及资料,配合他们作好检验检测工作;
3、检验后,对检验合格的特种设备,或存在问题的设备,已经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并达到合乎使用要求的,要及时办理有关注册、变更手续。凡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4、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使用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四)正确使用
为达到特种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目的,应当正确确定特种设备使用条件,加强使用过程中技术要素控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超压、超温、超速、超负荷运转。在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学校、幼儿园、体育场馆、娱乐场所、旅游风景区等公众聚集场所运行的特种设备,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因此,使用单位更应采取措施保障作业人员能够正确使用特种设备。此外,还应当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设置安全隔离区和明显的安全标志,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五)精心维修保养
特种设备使用后能否经常保持完好状态,提高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达到安全经济运行,除了正确使用外,还必须精心做好日常检查、维修和保养工作。
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做出记录。使用单位在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自行检查和维护保养时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处理。
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和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自检、维修,并做出记录。
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使用单位自己维护保养,另一种是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单位进行的维修保养(如电梯维修保养),必须经省级质监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相应的维修保养活动。
使用管理安全要求及“明确并落实三方安全责任”:
1、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
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主体责任的内容:
(1)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
(2)按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3)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按《条例》规定申报注册登记;按期申报定期检验,不使用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设备;
(4)对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熟知管理制度,掌握操作规程,按章作业并持证上岗;
(5)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对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修保养,并定期检查;
(6)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对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使用年限的,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办理注销手续;
(7)制定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并适时演练;建立重点特种设备监控制度;建立事故报告制度,保证事故发生后立即报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相关部门,同时及时采取救援措施防止发生灾害,并积极配合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保证必要的安全投入。
2、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把关责任
3、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安全监察责任
四、机电类特种设备使用登记
(一)基本要求
1、使用登记
根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注册登记与使用管理规则》的规定,起重机械、场(厂)内机动车辆等机电类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到所在地的质监部门办理使用登记手续。厂内机动车辆完成注册登记后,还应当核发场(厂)内机动车辆牌照。
2、机电类特种设备封停的处理
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自行决定封停特种设备使用且其期限超过1年时,应当报该设备注册登记机构备案,办理停用手续。经确认的,在其停止使用期间,不对其进行定期检验。停用超过1年但未报登记机关备案的,或停用期限不足1年的,仍按照原期限进行定期检验。
3、报废的处理
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到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场(厂)内机动车辆报废后,交回牌照。
4、关于变更
变更使用单位要及时到原注册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5、设备注册登记后,一份《特种设备注册登记表》交由使用单位存档,另一份保留在登记机关存档。
(二)使用登记程序
使用登记基本程序为:申请-受理-审核-注册登记(发证)。
五、使用管理的常见问题
(一)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种设备的使用量迅速增加,特种设备在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特别是使用涉及面的扩大,使用者、操作者的安全意识、管理水平和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归纳、分析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有助于质监部门安全监察机构、企业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监察与管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问题
1、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法人的安全主体责任未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技术档案未建立或不完整。法人的法律法规意识淡漠,不重视特种设备安全投入,未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或虽有机构和人员,但职责不明。
2、不按规定办理使用登记手续,使特种设备游离于监管之外。
3、不按规定制定定期检验计划和申报定期检验、拒绝检验。以特种设备停不下来为由不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
4、使用单位未按《条例》要求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也未进行定期演练。
5、使用单位没有按照《条例》规定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作业知识教育和培训,未经考核持证上岗。使用单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6、作业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违章作业。
7、擅自改变特种设备工作参数。有些单位盲目改变工作参数或工艺,使设备超负荷运行,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缩短;部分设备发生故障或安全保护装置失效后,没有及时维修和更换,带病运行,埋下事故隐患;起重机械和场(厂)内机动车辆超载使用,降低了设备安全性能。
六、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
特种设备使用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是指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安全监察人员,为确保特种设备安全,到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及设备使用现场,对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情况,实施的监督检查,并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发出安全监察指令,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的行政执法活动。
(一)监督检查的分类
1、日常安全监督检查
日常安全监督检查是指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广泛、随机的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执行国家特种设备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情况,实施的常规性监督检查。
2、定期安全监督检查
定期安全监督检查是指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按一定间隔时间,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执行国家特种设备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情况,实施的周期性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二)监督检查的内容
监督检查的工作目的是通过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履行国务院《条例》等法规赋予的安全监察职责,监督检查的重点是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实施“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正确使用,精心维修保养”的情况,现场监督检查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
(三)监督检查的要求
1、各级质监部门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实施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时,对监督检查的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做出记录,并由参加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签字后归档;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拒绝签字的,安全监察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2、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中发现有违反有关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行为或者在用的特种设备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责令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或消除事故隐患,紧急情况下需要采取紧急处置措施的,应当随后补发书面通知。
3、发现重大违法行为或者严重事故隐患时,在采取必要措施的同时,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并通知其它有关部门,接到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及时予以处理。
4、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接到质监部门发出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后,如逾期未整改或拒绝整改的,质监部门应报上级质监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由上级质监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协调有关部门消除事故隐患。
5、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未消除前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不得将其投入使用。
6、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全面负责。对质监部门依法实施的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应当给予配合,及时提供所需的各种见证材料,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拒绝阻挠。
7、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存在属于违反《条例》或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的,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相应处理或处罚。
8、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施的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不代替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自查和有关行业组织的自律检查。
第三篇:特种设备知识培训试题
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测试
试卷编号:2014032000
2岗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动力车间使用的特种设备包括:、、、。
2、特种设备的特征,一是涉及安全,二是潜在的。
3、锅炉在运行时,不仅要承受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而且要遭受介质的侵蚀和飞灰磨损,因此具有。
4、锅炉房,每层至少应有出口,分别设在两侧,门应向。
5、压力容器是指盛装气体或者液体,承载一定压力的。
6、压力容器设计及其制造必须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定》中规定的符合等级类别的进行,其受压元件焊接工作,必须由经过考核合格的担任。
7、压力容器应定期进行检验,年至少一次外部检查,年至少进行一次内外部检验,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验。
二、判断题(每题5分,共30分)
1、锅炉严重缺水时可以立即进行上水。()
2、锅炉点火前,必须通风置换,清除可燃物使其浓度远远低于爆炸界限。()
3、一般压力容器破裂原因可分为韧性破裂、脆性破裂、疲劳
破裂、腐蚀破裂和蠕变破裂等五种形式。()
4、发生火灾时,可使用电梯尽快逃离。()
5、禁止靠在电梯门上,避免开门时摔伤。()
6、当被困在电梯内时,我们可以使用电梯内的报警按钮进行求救。()
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当你被困在电梯时,你该怎么办?
2、当电梯下坠时,我们该怎么办?
第四篇: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培训(自编)
特种设备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3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
1、特种设备的基本知识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厂(场)内机动车辆设备。
2、特种设备的使用
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对从事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改造、维修、检验检测的活动主体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对生产单位施行行政许:可制度,对使用单位实行核准登记,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核准,对作业人员实行考核,持证上岗。
特种设备购进后: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相关程序办理特种设备的安装及峻工验收手续。
使用前:要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使用中:使用单位要向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机构、申请定期检验,超过检验期的特种设备不得使用。
使用单位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特种设备的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考核合格,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从事相应的工作。
3、我公司特种设备
锅炉、压力容器、叉车、起重机械 锅炉:
是指利用各种燃料、电或者其他能源,将所盛装的液体加热到 一定的参数,并对外输出热能的设备,其范围规定为容积大于或 者等于30L的承压蒸汽锅炉;出口水压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 压),且额定功率大于或者等于0.1MW的承压热水锅炉;有机热 载体锅炉。压力容器:
是指盛装气体或者液体,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其范围 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且压力与 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2.5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最高工 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固定式容器和移动式容 器;盛装公称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2MPa(表压),且压力 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1.0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标准 沸点等于或者低于60℃液体的气瓶;氧舱等。压力管道:
是指利用一定的压力,用于输送气体或者液体的管状 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者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 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25mm的管道。厂(场)内机动车辆
国务院412号令已确定厂(场)内机动车辆的行政许可,列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范围。相关配套政策总局正在制订中。如:电平车、游 览用电动车等等。
起重机械
定义 是指用于垂直升降或者垂直升降并水平移动重物的机电设备。其范围规定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者等于0.5t的升降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者等于1t,且提升高度大于或者等于2m的起重机和承重形式固定的电动葫芦等。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二)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三)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四)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五)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六)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改造技术资料。
2015.9.10
第五篇: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员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依据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车间特种设备的管理,具体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压力容器、压力管道。
第三条车间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和节能全面负责。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节能责任制度。
第四条车间定期限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第二章特种设备的使用
第五条使用特种设备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条例和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
第六条车间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使用单位应当核对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文件
第七条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及时向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第八条车间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二)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三)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四)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五)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六)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改造技术资料。
第九条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车间应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公司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并作出记录。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自行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时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处理。
设备管理部门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第十条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特种设备不符合能效指标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第十一条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应当向原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特种设备使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的应当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使用特种设备并及时报告有关负责人。
第十二条公司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特种设备安全、节能教育和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知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
第十三条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有关负责人报告。
第三章特种设备维护、保养管理
第十四条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应符合国家法规、规范和技术要求。
第十五条特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由使用部门、操作人员负责,并做好记录。
第十六条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
第十七条特种设备检查实行班组日检、车间周检、公司特种设备管理人员月检的三级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有关部门必须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和附属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
第十八条对特种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合理保养,计划检修,巩固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指标的实现。
第十九条发现故障及时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故障,要详细记录,及时上报,并结合设备检修计划予以消除。
第二十条定期检查维护,并主动向操作工了解设备运行情况
第二十一条设备执行“定人定机“的专人负责制,认真填写运行记录。
第二十二条认真做好设备重点部位的维护保养工作。
第二十三条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工作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第二十四条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其他不安全因素应立即整改,或报告主管领导处理。
第五章特种设备应急救援
第二十五条对特种设备车间应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事故应急救援是指对威胁人员生命或造成公司财产损失的紧急情况,所采取的一系列抢险救治工作。
第二十六条全体员工在公司发生事故时,应积极参加紧急救援工作。
第二十七条发生事故或人员伤亡,知情人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电话或其他通信方式,将事故情况报告部门领导;部门领导应迅速报告公司领导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
第二十八条员工在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应采取可能的紧急措施后撤离作业
第二十九条公司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各有关部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迅速赶赴现场,根据本《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其它有效办法指挥救援工作,不论采取何种措施进行紧急救援,应首先采用减少人员伤亡、减轻伤员痛苦的各种措施。
第三十条事故应急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必须听从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指挥,各就各位地对事故进行必要的救援工作,并注意自我保护,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和使用防护器具,避免自身伤害。
第三十一条当事故性质严重,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应向市各应急救援部门和附近生产经营单位、社区求援。
第五章特种设备事故处理
第三十二条特种设备事故按设备损坏程度分为爆炸事故,严重损坏事故和一般损坏事故。
第三十三条爆炸事故是指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在使用过程中或压力试验中,受压部件发生破坏,设备中介质蓄积的能量迅速释放,内压瞬间降至外界大气压力以及管道泄漏引发的各类爆炸事故。
第三十四条严重损坏事故是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结构部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损坏等导致设备停止运行而必须进行修理的事故。
第三十五条一般损坏事故是指锅容管特在使用中轻微损坏而不需要停止运行修理,以及压力管道发生泄漏未引起其他灾害的事故。
第三十六条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事故部门应迅速向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设备部门和公司主管领导报告。如属于严重损坏事故、爆炸事故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按《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向特种设备监察部门等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七条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的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抢救人员和防止事故扩大,并在事故现场采取加拦绳,张贴“严禁入内“,“严禁破坏事故现场“标志,设人监督等措施,保护好事故现场。
第三十八条属于一般损坏事故发生后,由领导对事故发生前设备状况,事故伤亡、设备损坏及经济损失情况,以及事故原因和性质等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事故责任,提出事故处理建议。事故调查结束后,由事故调查组填写事故调查报告书。
第三十九条属于严重损坏事故、爆炸事故,由公司领导、设备部门以及事故有关人员联合成立事故调查小组,确定事故责任,提出事故处理建议。事故调查结束后,由事故调查组填写事故调查报告书。对造成员工重大伤亡事故或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构成犯罪的责任人,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制度由公司设备管理部门提出。
第四十一条本制度由公司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