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读后感
《勇敢传说》读后感
窦平南
昨天下午,我来到科文中心观看了一部3D影片《勇敢传说》,看完之后,受益匪浅:不仅一睹了一次视觉的盛宴,还明白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
故事主要讲了:小女孩丽莎是王国的公主,她到了成婚的时候,皇后母亲让三个同盟国的国王带着王子来参加新郎的选举。可王子有的矮、有的胖、有的残疾,公主谁也看不上,不想和他们结婚,皇后母亲不应许,最后比武选拔后,竟然阴阳差错的是那位矮冬瓜王子。她哭笑不得,但皇后逼她成婚。于是丽莎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独自一人来到了大森林。精灵引导她来到了一个老巫婆的店里,丽莎向老巫婆诉说了她的痛苦,希望巫婆能给她一种药,能彻底改掉她母亲的心。巫婆给了她一个蛋糕,她回来后把蛋糕给妈妈吃了。这时她的妈妈竟然变成了熊,而且第二天太阳升起的那一刻不救回妈妈就救不回了。通过巫婆的暗示,丽莎终于明白:心灵的愈合是把出走前一刀两断的全家福刺绣给用线补起来。丽莎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在第二天曙光升起的那一刻把刺绣给补好了,救回了妈妈。
其实,说实话,在生活中我与丽莎一样存在着一种小小的背叛心理。父母让我往东,我非要往西;父母让我穿这件衣服,我就偏要穿另外一件衣服……看了这部影片再联系一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父母做任何事的出发点总是我们:好茶好饭总是舍不得吃给我们吃,出去总是这里那里护着我们,上学东西忘带,父母总是不辞辛劳的送过来……
父母总是把我们放在第一位,深深地爱着我们,我们却让他们操心,这是多么的不应该!
同学们好好关心父母吧!让父母少一份操心多一份欣慰吧!
第二篇:电影读后感
电影看秘书
——《杜拉拉升职记》、《时尚女魔头》观后感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门新的课程,是《秘书实务》。这门课程主要教我们的是怎样做好一名秘书,它从各个方面来教,比如:穿着方面、工作的内容等。之前我虽然上过课,但总觉得不是能太好的理解这些知识。后来我看了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和《时尚女魔头》,它们让我对秘书的工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更清楚了一个秘书的工作到底有哪些。
这两部电影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讲述了一个新进职员怎么样锻炼成为一个受老板器重的秘书,深得老板的信任、能力也很强。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讲述的是一个菜鸟杜拉拉(徐静蕾饰)居然杀出一条血路,得到了全球500强企业DB的面试通知,又因为“狗屎运”成为DB的一名行政秘书。当杜拉拉第一次到DB上班时,DB豪华的办公楼,严密的组织结构,清晰明确的报告线,霓裳幻影般的职场达人,强势雷厉的职业经理人,优秀的企业文化„„DB所呈现的一切不仅是外企大公司的万千气象,更是一种类似上流社会的浮华与诱惑。这分明昭示着,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杜拉拉目不暇接,欣喜不已,像所有职场新人一样,她在心中立下宏愿,一定要努力奋斗出人头地,升职成为她的前进动力。虽然杜拉拉被接踵而来的打击挫折折磨得喘不过气来,但她凭着前辈留下的“职场秘籍”和一股子“拙劲儿”以及一些小小的运气,见招拆招误打误撞,笑料百出,先后经历了行政秘书、高级秘书、行政主管、HR的职业历程,在职场赤裸裸的争夺战里几经锻造百炼成钢,以HR经理的头衔完成了她从菜鸟到职场达人的华丽转身。而电影《时尚女魔头》似乎与《杜拉拉升职记》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女主角都是从一个小小的行政秘书开始做起,到最后都获得了老板的赏识和重用,最终都完成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获得了自己所想的工作。它讲述的是安迪·莎克丝(安妮·海瑟薇饰)是个来自小镇的社会新鲜人。因缘际会下,她得到了一个所有女孩梦寐以求的工作,成为知名时尚杂志《Runway》总编辑米兰达·普莱斯利(梅丽尔·斯特里普饰)的私人助理。但这并没有让安迪感到有多么的幸运,相反米兰达性格古怪,要求严格,而且几乎不讲人情味,这使得安迪在做她的秘书过程中受尽了考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几乎地狱般的锻炼。最终安迪完成了她的华丽的蜕变,成为了一个能力超强的秘书。
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它给我影响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杜拉拉对公司进行装修设计时,她所表现出的协调能力。由于总公司所批的资金预算有限,杜拉拉不得不减少一部分经理的办公室,还要每个部门自己的员工打包东西,所以一直在公司都很骄傲的销售部的员工很不配合,不肯打包东西,搬办公室,还说“销售部是其他的部门吗?销售部就是不一样的。”口气显得很自大,感觉居功自傲,但是杜拉拉并没有妥协,她口气也显得很强硬,说“销售部不能有什么特权,就应该和其他部门一致半小时后不打包的,就当垃圾清理干净。”正因为是这样,最终使公司的装修事情得以顺利的完成。也正是这一次的事情,使其他的人都看到了杜拉拉的能力,也使行政部的经理开
始赏识杜拉拉了。从这件事情中,我知道了当秘书在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坚持一定的原则的,只要关系到公司的利益和可以让直属上司获得功劳的,这样会让你获得你的上司的好感,得到提升的机会。其实,当秘书还不仅只要有这么一点点的能力的,可以说,当秘书就必须什么都懂一点点,不仅要会统筹协调,还要懂得合理安排上司的时间;不仅要做到随时待命,还要学会陪上司应付各种的应酬。有的时候,秘书还得要有超能力,做到平时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在电影《时尚女魔头》里,米兰达斥巨资让孩子去巴黎购物,还答应给孩子买未上市《哈利·波特》。自然这件事情落到了安迪的头上,米兰达要求安迪在几天几天之内要想办法弄到未上市的《哈利·波特》,根本不管它有没有上市。结果安迪花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找到JK.罗林——《哈利.波特》的作者,并且通过自己的办法拿到了未上市的《哈利.波特》。最后米兰达因为这件事有对安迪有了一定的赏识。正因为类似的事情,米兰达逐渐看到了安迪的能力,并最终对安迪有了充分的信任和赏识。就从这件事情,我知道了秘书真的的要有通天的本领啊!现在想想,秘书这个职位虽然权力不大,但在公司里也是很重要的,少了秘书这一个很基本的角色,我估计公司里的正常运作就有点困难了,而且秘书这一个职位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胜任的,它对人们的能力的要求还是蛮高的,几乎每一个成功的秘书都是有着超强的能力的,就像杜拉拉和安迪。
当然,秘书不仅仅要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同时秘书还要学会绝对的服从上司的命令,只要是合理的,就一定得照办、完成。就像《时
尚女魔头》里,不管是米兰达的私事还是公事,只要是米兰达吩咐的,安迪就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同时《杜拉拉升职记》里的人杜拉拉也是,在她当王伟(销售总监)的秘书的时候,王伟会一下子给她布置很多的任务,有的还是很紧急的,杜拉拉也要尽全力去办好,即使需要加班。在电影里,我还知道了一项秘书必须要学会的本领,那就是要学会保守上司以及公司的秘密。当玫瑰告诉杜拉拉王伟在年会后就会被公司解聘的时候,就特意告诉她,说不希望这件事情被外人知道,所以杜拉拉就一直瞒着王伟,虽然他们那时在同居,虽然她也很替王伟伤心。一直到最后,王伟问杜拉拉有没有事情瞒着他,她都没有告诉他这件事情。由此我知道,想做一个好的、成功的秘书,学会保守秘密是必须的。只有会保守秘密的秘书,老板才会放心的把有些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办,不仅是公事,有时还会是老板的私事。只有当你取得了老板的信任,才会得到老板的赏识,从而获得升职的机会。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你还是要把自己所做的事情让老板知道,这样获得升职的机会才会比较大的。我一直认为,在职场里,过分的谦虚是不可取的。
总之,我觉得这两部电影都不错,不仅让我看到了好看的电影,同时还让我更加的清楚了成为一个成功的秘书的必要法则。
第三篇:电影读后感
明天,不!再见,再见了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Conflicts, Loves, Passions, Drama, You Live Through a Supreme Experience as “War and Peace” Comes Alive On The Screen!曾经有人和我说过,如果你要学会去爱,那么你去看《战争与和平》,因为它可以让你领略到一种情感,爱: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同时,它也教会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这部电影同时也说明了一个事实,世上有很多的东西是人意想不到的,所以我们对生活要抱着乐观的态度。例如像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人公。
安德烈和娜塔莎从一开始就南辕北辙。对方身上那显而易见的区别恰恰成了各人眼里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于是,爱情在安德烈经历过生死对生活不抱希望的时候悄然而来的,在娜塔莎正想恋爱的时候从天而降的。从一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并不平等,娜塔莎总是仰望安德烈——“连我父亲都尊敬的聪明人”,还有害怕。娜塔莎打猎、跳舞,快乐的似乎忘了一切,可当尼古拉提到安德烈,她突然有些惊恐的怀疑安德烈是不是赞成、理解她的这种乐趣。娜塔莎对自己一向充满信心,但面对安德烈她却显得那么不自信。“怎么回事?这就是真的感情吗?”而安德烈也满足于这种仰望。
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换来。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知道.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可以掠夺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
第四篇:电影读后感
——电影《美国美人》观后感
前几天,我看了电影《美国美人》,甚是哀伤这人间的悲剧都来自我们不会把自己的情感表白,忽略了与人沟通。让我再一次想起《返老孩童》的那句对白:“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的人,要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对我们有多么的重要。”
《美国美人》故事梗概:一个看似幸福的美国家庭,男主角莱斯特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卡罗琳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珍妮。他的妻子事业有成,已经拥有了一个自己的房地产公司,而他自己在工作中却没有取得任何的成就,他为一家广告公司已经干了整整14年,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倦,因为他讨厌那些他不得不巴结的顾客以及公司里自以为是的老板。他相信他的妻子一定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们已经有好几年没有碰过对方了。卡罗琳把自己的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她看起来是一个自信的事业女性的形象,然而她的感情却在渴望着抚慰。女儿珍妮憎恨自己的父母,因为她感到他们几乎从未真正注意过她,于是她整日围着女友安吉拉转,而一天她发现她的新邻居瑞奇曾正在用摄像机身偷拍她,这使她每天的生活开始充满刺激。
悲剧起源于卡罗琳,一个只崇拜成功,完全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与价值观的可悲强势的女人。她是各种成功学,各种通向成功精神训练的应声虫,她要求老公也像她那样在人们前表演虚伪的幸福恩爱生活。为了所谓的成功努力着,紧张,缺乏安全感,带着对丈夫的鄙夷感生活着,在没有售出一幢房子的时候,躲在房间里拉上窗帘,抽泣,疯狂的打自己嘴巴,想用外包成功女强人形象的自己打败另一个无助脆弱的自我,成功是她的宗教,是她不惜一切代价想要追寻的东西,正是对成功的盲目追寻使她变的狭隘,也成为了自己的桎梏,变得更加神经质,敏感,自私,离自己的家庭越行越远。内心纠结的她,每天清晨修剪自家花园的玫瑰是卡罗琳一天中最快乐的一件事,玫瑰象征完美,它填补了卡罗琳空虚的心灵。她渴望感情的抚慰,却不在老公面前表达,好强地跟老公斗气,并且好几年不让老公碰她。对金钱和成功的崇拜,令女人情商低下并愚蠢着,她被地产大亨所谓成功者的光环所吸引并偷情,而没有看清楚他虚伪,逢场作戏的本质。
莱斯特早已意识到夫妻之间的危机,然而卡罗琳却毫无所觉。或许她内心深处早早就鄙视自己丈夫的无能,而从未尊重过莱斯特的真正想法。
泰戈尔悲悯地说过:世间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明明知道你裸睡在我身旁,而我又不能对你上下其手。是的,此话是真理!女人对男人最大的惩罚,不是打他骂他不做饭给他吃,而是关他性禁闭——这种冷暴力足以令男人痛不欲生。
有这样不懂生活真谛的老婆,使得莱斯特对生活毫无激情可言,每天如提线木偶般完成既定的生活角色,扮演着好丈夫、好父亲和好员工。面对强势的妻子、天真懵懂的女儿和想炒掉自己的老板演戏,这种一成不变的机械生活让他厌烦,使他对生活失去激情。他曾尝试挽救迷失在成功光环里的妻子,重拾初恋时美好的生活。在卡罗琳投怀送抱,与地产大王上床。她容光焕发,服饰打扮均艳丽动人回到家时,莱斯特也情不自禁,一边手持啤酒瓶在那意大利真皮沙发上欲与她亲热,一边深情地对卡罗琳说起他们曾经美好,充满激情活力的时光。岂料那啤酒快要倾倒在沙发时,卡罗琳突然大煞风景的叫他不要把啤酒倒在沙发上,指责老公不爱惜这套名贵的沙发。一套沙发竟然比老公珍贵。
终于有一天,莱斯特和妻子去看女儿在中学篮球赛拉拉队的表演时,他立刻被女儿的同学安吉拉的美丽深深地打动,心中的那种久已死去的感觉又重新的复燃了,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他决定开始重构自己的生活模式。他辞去了索然无味的工作,减肥健身,在当地的一个快餐连锁店炸汉堡包,听Pink Floyd的音乐,抽大麻。当然,他也开始向妻子坦白自己对夫妻生活的厌倦。他第一次为活着感到欣喜万分,感到自己有时间尽情享受曾经错过的缤纷的美丽。安吉拉,一个看似淫荡的娇娃,实际上却是个守身如玉的处女。她害怕自己过于平凡,故而要在性吸引方面显摆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脆弱的少女。她动辄说自己芳香所至,雄性见之都色迷迷的,不是盯着她胸部就是想入非非。其像木子美般处处显摆自己上床经历,浪声秽语地描绘自己和男人上床的细节。而17岁的男孩瑞奇居然不看她一眼,她像马夫人对萧峰一般耿耿于怀。她看到莱斯特对她失魂落魄,不怒反喜,刻意勾引。安吉拉接受了莱斯特,但莱斯特得知她还是处女时却主动放弃了,他开始明白自己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满足,与肉体无关。坐在餐桌前与安吉拉侃侃而谈的分明是个慈祥的父亲,而不仅仅是个男人。其实他需要反叛的不是生活,只是想找回那些本该纯真的感情,对女儿、对妻子最初的爱,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然而,死神却悄悄降临了。
莱斯特的死是一种误会。邻居瑞奇的父亲是一个海军陆战队退役军人,具有同性恋倾向,却不敢以同性恋身份示人,平时他压抑掩饰得很好
结果他被“正常”和“强权”压迫成了扭曲畸形的精神残疾人。他结婚生子,害怕儿子也被遗传他的同性恋倾向。因此他对儿子实施专制暴力残忍的管束,禁止同性恋者接近他的儿子。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这个18岁的男孩瑞奇居然没有变得很暴力,令人惊讶的是,瑞奇内心之强大,使人感叹。常人遭自己父亲的殴打与钳制,不是极端反弹就是极度懦弱,而瑞奇却自己生出应对之道,对世界自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看法,虽然他的言行在世俗看来未免有些神经质,睥睨一切。他贩卖大麻以维持自己用录影机记录周围世界的怪癖的开销,拍自己眼中的美丽事物,从塑料袋到珍妮。瑞克既能够战胜扭曲的体制,也能够欣赏飘逝的美丽。经济上的独立与眼光上的不同世俗,使他可以“做自己爱做之事,交天下可交之人”。而他唯一要应付的是自己老爸,不是因为屈服,而是亲情,否则他大可远走高飞,当他最终决定离家出走,临走还叮嘱母亲:“照顾好我爸爸。”
当瑞奇为莱斯特卷大麻时,瑞奇的父亲正在偷窥瑞奇,因为一堵墙遮蔽了真相,使得瑞奇的父亲误以为瑞奇和莱斯特进行性活动,以为莱斯特也是同性恋。瑞奇父亲撕下高傲伪装,到车库找到正在健身的莱斯特,他亲吻莱斯特,以获得情感上的慰藉(瑞奇的出走让他很受伤)。莱斯特推开他并说误会了,这让他很没面子——自己几十年来的伪装彻底暴露了。于是悲剧产生了,他恼羞成怒杀人。
电影最后,莱斯特看着以前全家人一起拍的全家福,感叹自己错过的时光,但当他开始觉醒时却被瑞奇的父亲打死。但他体会到的是一种朝闻夕死的满足感,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想到的都是充满真情,充满爱的画面,这正是他苦苦追寻的。
“我猜我死了应该生气才对,但这个世界这么美丽,不该一直生气。有时候一次看完会无法承受,我的心像涨满了的气球随时会爆。后来我记得要放松自我,而别一直想要抓紧着不放。所有的美就像雨水一样洗涤着我,让我对这卑微愚蠢的生命,在每一刻都充满了感激。你一定不知道我
在说什么,但是别担心,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这是莱斯特最后对我说的话。他的生命在这个世界消逝了,但他所留下的余温提醒着人们,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其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周围,只是要靠自身去品味,哪怕这过程再悲苦,再无助。
莱斯特对安吉拉的性幻想永远在铺天盖地的玫瑰花瓣中展开,其久旱逢甘露一般的铺张想象充分喻示了他的生命中是如何的缺少美。
人到中年都有一个梦,男人会在枯燥乏味中开始思念曾经的初恋,女人会在柴米油盐中开始怀念青春的激情,父母会在婚姻的束缚中营造快感的梦,孩子会在懵懂无知中营造长大的梦„„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生命何其珍贵,却没有人会在意,去尝试理解沟通、宽容和包容。
然而,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长期接受党国愚民教育的观众,看这部电影得到的感受却是:这部美国电影,尝试从阴暗面,去反思那些在人们想象中应该是完美的白栅栏、小房子、小家庭。对很多美国人来
说,这种城郊生活是他们的“美国梦”。但对有些人,这也许是一团扭曲的梦魇,充斥着未竞的愿望、被压抑的欲念和破灭的理想。平静的表面下经常隐藏着孳生紊乱、焦虑、伪善的土壤,似乎中国家庭温馨和谐,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雨人观后感
看完了《雨人》,惊觉亲情的魅力竟是如此细腻而又震撼人心。当片子到了最后,面对即将来临的离别,弟弟坦白出心中的不舍,憨憨傻傻的雨人竟然主动让两人的额头相贴。那个镜头缓缓地延续了将近一分钟,两人心灵的沟通在一刹那间迸发。虽然电影没有进行倒叙,然而之前二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却一幕一幕地从观众眼前闪过。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弟弟闪烁的眼神透漏出太多感触,然而终是沉默。就连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两人无声的共鸣仍不觉让人感动。
亲爱的雨人,你在想什么?
他是个不幸的孩子,先天的智力障碍没有使他得到更多的呵护。在弟弟出生以后,父母担心他会伤害这个弥补了家庭缺憾的新生儿,所以将他送到了护理院,从此与世隔绝。
然而,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雨人非凡的数学与记忆能力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每当那个时候,观众席上常常是哄笑一片——与雨人木纳的表情格格不入。
亲爱的雨人,你在想什么?
短短的旅程中,弟弟无数次的抱怨哥哥无法与自己沟通。他一次又一次的拂袖而去、大吵大闹,内心的暴躁不安宣泄而出。可是,只要他能耐心的询问和倾听,总是可以从雨人口中得知令人感动的秘密。
沟通的阻碍并不是因为智力问题,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被关怀,每个人都需要爱,只不过接不完的电话、处理不完的事务、解决不了的难题,让弟弟忽略了倾听。反观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何尝不是弄花了我们的眼睛?
雨人之所以可爱,有一点是因为我们仿佛可以在他身上看到永恒。当他笨拙地唱起儿时对弟弟唱过的歌;当他看到滚烫的热水,歇斯底里的尖叫,我们才明白在他对弟弟的感情有多深。30多年的岁月没有抹去他心中的亲情,就算与家人相隔,他心底深处仍然死死地拽着那几年与家人共处的回忆:他的“一垒,二垒”的喜剧对白、他的发黄的照片。这么大个人了,提到父亲时仍喊着“爸爸”。那些回忆已经刻在他心中最安全的地方,一旦被触碰,他就用最激烈的行为抗击,执着地捍卫心中的宝贝。
亲爱的雨人,你在想什么?
300百万美金,把兄弟俩个联系在一起;憨傻的哥哥最终感化了弟弟功利的内心,金钱与亲情的关系也到了如此微妙的地步。有人说,亲情是一种野蛮关系,因为你无法选择并且历时一生。然而,金钱却以更嚣张的姿态插足于人与人之间,让你无法阻止。
影片中,弟弟利用哥哥的特殊才能在拉斯维加斯赌城大获丰收,背景音乐里歌手兴奋的狂呼就是弟弟的内心写照。雨人的表情是木纳的,他一无所知,全然听从。弟弟越是激动,这种反差越是扎人。什么是亲人?什么是工具?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利用?雨人的单纯像是一面诚实的镜子,反射出人们急功近利的躁动。这是1988年的电影,到了今天,它依旧让我们心生向往。
海上钢琴师
关于钢琴,关于尽头,关于彼岸,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第五篇:电影读后感
自 强 不 息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 每当你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在幸福美满的家中听着《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时,有谁能想到它的背景呢? 今天有幸看了《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才知道:那是一个初中生的家庭,那个女孩叫志华,她和朋友一起放风筝。不幸风筝掉到了变压器上,志华去够结果胳膊被电击。后来她就用叫做人家用手能做的事。他在人生道路上非常坚强,最后她考入了省残疾人体育大学。
一双隐形的翅膀,虽然看不见,但是它永远带我飞过绝望和成长。我不用害怕前面的路有多麽艰难,只要我坚强勇敢的面向前方。路,还远,但是总能走完,因为时时刻刻都在走。
志华一直都在为生活的艰难而拼搏着,她会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她是多麽坚强,多麽有励志呀!人呀,健全的人呀,你们看了此片又有何感想呢?此时此刻我想作为一个正常人我却不能像志华同学一样坚强,人生道路上谁会没有坎坎坷坷的,但我总不能坚持下去,老是半途而废。
我想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应该来看看这部电影,因为它是一副良药,它可以把你从病魔中拉出来,也可以让你起死回生。
同学们我们是健全的人呀!想想《隐形的翅膀》那首歌,看看志华同学,我们是不是更要好好学习,坚强的活下去呢?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伴随这这首歌电影结束了,我又陷入了沉思……
坚强,成功的力量
——看《隐形的翅膀》有感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阵阵歌声从开满油菜花的大草原上传来。蔚蓝的天空中,漂浮着朵朵白云,一道美丽的彩虹架在天上,又圆又红的太阳冉冉升起。一个漂亮的女孩哼着歌,奔跑在田间的小路上。她,就是电影中的主人公——志华。为了拿一个风筝,不幸触了电,失去了双臂,但是,志华面对命运的挑战,没有低头,没有屈服,坚强的她用脚代替手,学会了穿衣、吃饭,走进了课堂,登上了领奖台。她的所作所为,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志华练写字的片段一直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她用脚趾紧紧地夹住铅笔,认真地写着。不行,再来,不行,再来……脚皮被磨破了,渗出鲜红的血。但是,志华并不灰心,终于,她带着自己“写”的漂亮的字,重新走进了学校,回到了课堂。对照自己,我真的很羞愧。在老师、同学的眼中,我是个好学生。可平时作业多一些,我也会埋怨,做一会就要停下来,吃点,玩会。遇到困难,不够坚强,总是希望有人来帮忙。在志华姐姐面前,我的手好像丧失了功能。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非凡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志华正张开隐形的翅膀,飞向成功。一声令下,志华如鱼儿跃入水中,在比赛的前阶段她仅处于第三位。她一定想起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爸爸挑灯做风筝为她赚学费;她一定听到了教练、老师、同学对她的声声呐喊;她一定看到了亲爱的妈妈剪了一双又一双的手,插在了龙风筝上,希望她拥有手,希望她能飞……这时,志华浑身都是劲,仿佛长出了一对隐形的翅膀,带着她飞向终点,飞向成功……终于,志华夺得了第一名,还打破了全国纪录。全场的同学都鼓起掌来,我也忍不住流下眼泪。
志华姐姐,我好佩服你!跌倒了又爬起,擦干眼泪坚持训练,你虽然没有双手,却能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学会了多种泳姿,获得全国冠军,你可真厉害呀!而我呢,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里,只学会了蛙泳,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我真想大声说:“志华姐姐,你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志华虽然没有双臂,但我认为她不是残疾人。志华比我们都要厉害,有着一双隐形的翅膀。这双翅膀带着志华飞出了困境,飞向她的梦想。我也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强,要有毅力,要有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歌声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给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