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背影复习题
1、文中的我回家的时候为什么哭了,这里的流泪包含了几层意思?
答: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因为祖母死了,回家奔丧,感到难过而留下的眼泪,二是因为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家里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所以哭了。
2、第五节两处写到作者说自己真是聪明过分,表现了作者当时怎么样的心情?
答:这两个聪明写出了作者当时对于父亲的不理解,突出了父亲的迂,作者觉得父亲那时言行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体现了作者对于父亲的爱视而不见。
3、后文写到当父亲为我去买橘子时,为什么作者哭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中从父亲去买橘子时的一系列动作,体现了父亲为了我艰难地去买橘子,触动到了我心底的深处,使作者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爱,从而理解了父亲。
4、文中写父亲送我送行时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中写父亲为儿子送行时,对于儿子的关怀和宽容,体现了浓浓的父子之情,以此来升华主题。
5、文章最后一节写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才能再能与他相见!”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段话写出了背影中父亲的作者的空间距离已渐行渐远了,但是儿子和父亲终究互相理解对方了,两代人心灵的沟通可以跨越时空。
6、“甚是仔细”“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划线词的含义分别是
甚:很,写出父亲嘱咐茶房时认真仔细的程度。
颇:很,相当地。写出父亲犹豫考虑的样子。这两个词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7、文中两次写到自己流泪,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看到父亲步履艰难地为自己买橘子,为父亲这种深切的爱子之情而感动。第二次流泪是因为被父爱感动得不能自已,一旦分别,心中依恋、不舍;想到之前的自以为和父亲前途未卜,不禁觉得辛酸。百感交集之下流下了眼泪。
8、文段中作者是怎样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先写外貌,接着写衣帽,再写动作,用特写镜头详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有自己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在全文的四次背影描写中,因为这个背影是重中之中,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最详细。
9、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答:文章最后写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应该说,儿子这时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而且还包含着老年父亲的影子,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写这个背影的作用,是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10、他用两手盼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怎样理解“努力”?为什么不能把“显出努力的样子”改为“十分努力”.答:努力写出了他身体的虚弱,“显得”是作者看出来得,而“十分努力”是自己的感受。
11、为什么写第一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答:第一次出现“背影”,开篇点题,怀念父亲,惦记背影;“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包含了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
12、体会句中加点字“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答:“又”字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突出儿子对父亲的深情;同时照应前文“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13、理解句子“进去吧,里边没人。”
答:父亲不让儿子送,催促儿子回车里照看行李,事实为儿子着想,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14、文章第六小节为什么要描写父亲的穿戴?
答: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15、“我赶紧拭干泪”“我赶紧去搀他”两句中的“赶紧”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1)怕父亲看见自己留泪而不放心。
(2)见父亲行动不便,怕父亲摔到。
16、《背影》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抒情散文(体裁)
17、文章最后又写到“我”的“晶莹的泪光”,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段主要是烘托父亲晚年的凄凉心境令人心酸。烘托父亲挂念子孙感情的深挚动人。
18、“最近两年”,父亲为什么又“只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答:这主要是由于“大去之期不远”,生涯绝望,放不下儿孙,这是“人之将死,其心也善”的心境。显示出父亲晚年心境的凄凉。
19、文章最后又写到背影这有什么作用?
答:与文章开头点到父亲的背影相呼应,与中间特写父亲背影相照应,形成全文的中心线索,突出主旋律,显示出背影已在儿子的心坎上刻下不可磨灭的爱痕和痛点。反托父爱的真挚和力量;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给读者留下悠长而难忘的回味。
20、作者几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答。
⑴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看到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而伤心地流泪。
⑵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之心,流下感动之泪。
⑶在晶莹的泪光中:接到父亲的信后,想着父亲现在的情形,表达了对父亲的担忧和深深的思念
21、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⑵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是一般自责,前者更准确生动。
22、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再
三、终于:说明父亲反复嘱咐已是很周到,但还是不放心,表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23、文章主题思想是什么?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24、“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25、下面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1)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近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
答1:表达对父亲的爱和不舍,等父亲是一种感情的流露。父亲找不着了是我进去的条件。2:如此表达中心不明确,以他开头,后来换成我,以至于有点突兀的感觉。不构成因果关系,衔接散漫。
26、“我的眼泪又来了”的“又”好在哪 ?
答:写出了“我”再次被父亲为“我”的所作所为做感动,同时也体现了父亲那深沉的爱 内容上表明了(1)表明是第二次流泪。(2)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结构上照应了第③句“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7、橘子买回来以后,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什么此时父亲表现出很轻松的心情?
答:这表达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因为把橘子送到了孩子手上,完成了父亲为孩子做点事情的心愿,所以觉得轻松。
28、1.父亲买橘子去时的句子中的动词对表现人物起了什么作用?
答:通过对父亲买橘子过程的描写中的动词,写来了父亲的身躯已经衰老肥胖以及买橘子过程十分困难,同时也更能衬托出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我被父亲的行为所感动和对父亲的歉疚之情。
29、最后一节中对背影的描写,内容上的作用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继续加深背影形象;
结构上的作用是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30、“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这一句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31、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说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
答:父亲当时有一件急事,处于生活的极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32、1、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答: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
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33、“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一句中把“熟识”,“再三”删去,好吗?
答:不能删去。是因为“熟识”一词写出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是靠得住的,而“再三”一词表明父亲嘱咐茶房的遍数之多,写出父亲对即将远行的“我“的不放心。害怕茶房有半点疏漏。进一步地突出了父亲对”我“浓浓的关爱之情。
34、文中详细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有下面几种理解,从中选出两项正确的。(AE)
A.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父亲”的形象。
B.这段描写说明父亲对儿子特别溺爱,不大放心。
C.“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
D.背影深刻地刻下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
E.背影反映了父子之问的深厚感情。
35、对下面两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①“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A.是指我说话漂亮,父亲太迂。
B.是指父亲太迂,我完全能料理自己。
C.是指父亲说话不漂亮,我聪明能干。
D.反语,强调那时太不理解父亲,现在追悔莫及。
36、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第二篇:初中课文——背影复习题
背影
一、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交卸()奔丧()狼藉()丧事().....
赋闲()踌躇()栅栏()蹒跚()拭干().....
颓唐()琐屑()举箸()迂腐()晶莹().....
二、划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按顺序订正:
情不自尽不能自己万簌俱寂满院狼籍再三嘱附托咐别人订正:
三、给多音字注音:
1.差别()差劲()出差()参差()
2.丧失()丧事()丧命()奔丧()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触目伤怀:.
2.触他之怒: .
3.踌躇了一会: ..
4.踌躇满志: ..
5.情郁于中: .
6.不能自已:.
7.举箸:.
8.惟有.
9.变卖典质:..
10.迂腐:..
五、解释词语:
1.祸不单行:
2.赋闲:
3.蹒跚:
4.颓唐:
5.琐屑:
6.情郁于中:
六、填空:
1.《背影》是一篇文家、诗人。他的代表作有散文、等。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背影》这篇散文,以“”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了父亲的深挚感情,抒发了作者之情。
3.《背影》一文的中心是通过的描写表现父子之情,采用法
1来选材构思。
4.课文主要写了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分别、望父买橘、回忆读信、北京思父几件事。其中作者着重写的是。
5.散文,从表达方式来看,有散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
七、体会语句表达的感情: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参考答案 :朴素的叙述,蕴含着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已”“了”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思念。
2.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别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话)
参考答案: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在这样的处境下,父亲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
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3.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话)
参考答案: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4.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的话)
参考答案:买橘,可见父亲为儿子想得周到怕他旅程辛苦,口渴;“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的嘱咐,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生怕儿子有什么闪失。简短的话语体现了父亲对
儿子深挚的爱。
5.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的话)
参考答案:临别的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怕
儿子的行李丢失。这些话语无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6.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参考答案:“赶紧”“搀”是因为父亲的爱感动了我,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疼惜之情。
7.“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参考答案:连用两个感叹号,使感情表达的更强烈,直接抒发对父亲怀念之情,余音袅袅,情思绵绵。一个“再”字蕴含了无限的情意。
八、简要回答问题: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的意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这里的“聪明”是反语,可以理解为糊涂,不懂事。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
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理解的追悔。划线处也可换为:(是作者在写作本文
时,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挚爱后的自责自嘲。)
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包含着“我”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包含着遗憾,但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3.说说本文“我”四次流泪的原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九、读《背影》第六节,回答问题。
1.注音并思考一下“蹒跚”“拭”的意思?
栅()栏()蹒跚()()拭()干
2.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3.“„„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中,三次突出“布”字 的作用:
参考答案: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4.父亲走路“蹒跚”的原因是:
5.写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连用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攀”“缩”“倾”等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
月台的艰难,难中见深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6.“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说说我为什么“怕他看见”?
7.(父亲买橘回来后)“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提示:父亲的动作和表情,是我的眼光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因为父亲,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
和满足。其实不轻松,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是怕儿子感到心里难过,因此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
8.“„„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
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体会父子之情,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回头”是依依不舍;
“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望”字,饱含深情,有感激父爱之
情,有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悔恨、自责之情。两小句话,表现了父子深情。
9.选文中写了我两次流泪,请你回答辆次流泪的原因。
参考答案 :第一次流泪,这是被父亲的爱所感动而流泪,是感动的泪;第二次流泪,是
因父亲“背影”的消逝而流泪,是惜别的泪,不舍的泪。
图书,13000册。152.082.66
通用设备:锅炉1个,空调10个等541.3771
第三篇:《背影》复习题、内容理解
《背影》复习一、二、三、文学常识:作者朱自清,课题《背影》。字词的书写和解释:狼藉、簌簌、赋闲(指失业在家)、踌躇(指犹豫不文章内容及中心: 决,拿不定主意)、颓唐、蹒跚、迂、栅栏等。
(1)开篇点题,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2、3)交代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不能删除)(4、5)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不能删除)
(6)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
(7)篇末点题,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首尾呼应。中心: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后与父亲在车站离别时的情景,通过儿子对父亲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表达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四、文章一共写到四次背影:
1、思念父亲,惦记背影
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3、父子分别,惜别背影
4、别后怀念,再现背影。
重点是第六段对背影的刻画,注意动词的选择(探、穿、攀、缩、倾)极其作用:细腻而又简练的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
注意人物描写:肖像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境不好,心情忧伤);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担心、不舍等感情都融汇在了这只字片语中)
五、“我”四次流泪的情感及原因: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惆怅之泪、思念之泪(与四次背影对应)
六、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背影: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
七、“我”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注意第五段中两个“聪明”的含义(反语,表达我内心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之情);注意篇末以“晶莹的泪光中重现背影”的作用(在情感上,把父子之情推向高潮,中年以后,“我”的人生阅历使“我”更深切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随着父亲的老迈,对父亲的感恩、思念之情愈加强烈。在结构上,与前文照应,使整篇文章的结构完整严谨。)提示:熟读课文,熟悉内容,掌握主旨,理解情感。
第四篇:《背影》
黄石
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2:58:33 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背影》,知道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没觉得多么感人。老师也试图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是一篇写父爱的名作,如何如何感人,感觉也还是言不由衷苍白无力。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2:59:22 后来当上了语文老师也教这篇课文,也开始人云亦云说这篇文章多么有名多么感人,并试图找到这篇文章的感动点,但似乎学生从未被感动过。于是告诉学生,也许你今天不会被这篇文章感动,只是因为你的人生阅历不够,情感体验还还不够丰富。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3:00:12 如今人到四十,也经历过一些生离死别,也体验到世态炎凉,终于对这篇文章有了新的体会。当一个儿子年轻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再需要父亲的庇护。也会有叛逆的时期,以此显示自己是个男人,不再是个男孩,对父亲不那么敬佩。还会觉得自己的父亲没有本事,没有给自己创造好的条件,比不上谁谁的爸爸。而做父亲也会对儿子诸事看不顺眼,总觉得儿子不懂事不成器,离自己的期望值很远。由此,父子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紧绷。《背影》中儿子对父亲的不理解就是由此造成的。桑梓梨(2603070817)23:00:34
何为父亲:恩重如山。何为儿子:孝感天地。有这个体验,才能懂透,教准,学到。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3:01:02
当一个儿子成家立业,也为人父亲的时候,他才明白父亲的这份责任和重担,才能体会做父亲的不容易。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渐渐老去,开始依赖儿子的时候。父亲不再对儿子挑三拣四,甚至开始顺从儿子。做儿子也终于体会到了一个父亲的不易和艰辛,开始原谅父亲的一些臭毛病。如能彼此体谅,还可以一起喝一杯谈谈心,没准还可以“多年父子成兄弟”了。《背影》的最后一段就体现了这样的一种转变。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3:01:47
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个人的亲身体验,有很多我们所不了解的背景和情感积累在其中,他是怀着多年积攒的父子之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今天我们读《背影》的时候,同样要加上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深体会那份流淌在血管中的父子之情。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3:02:54
这是本学期上完背影后,我写给学生看的心得体会。正道
初二 广东 李开(515335791)2015-11-16 14:32:25 今晚研讨预习„湖南桃园县教研室丁大永老师作品: 指向明确是华平教授这节课最明显的地方。开始的三种学法选择,表面上是要学生自主选择,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三个层面,同时也告诉学生,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课一得,把一种学习方法用好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中,学生选择了“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
一、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二、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三、提炼信息,把握内容;
四、细读文本,体会情感。这四步,既表明了方法,又兼显了流程,这就是真正的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解读精致是华平教授本节课让我为之惊叹的地方。
精致之一是用文本解读文本。我们解读文本特别粗糙,仅从表面自以为是。譬如写作背景,大部分老师的做法就是从教参上寻找,或者自己多方补充,何曾想过一切答案就在文本呀。
精致之二,创设情景仅一行文字。同样是本文,某些老师为了突出朱自清家里的惨状,或者是着力渲染描述,或者是用图片,或者是用视频,华平教授的做法是在课件上用“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引领,当我看到这一行字时,心里的悲凉自然腾起,我想学生一样。像这样的引领,课堂上还有很多处,我认为这就是华平教授的精致,运用文字的力量,“无声胜有声”。精致之三:借话引话,开启学生新的思维。很多时候,学生的答案往往不中要害,华平教授不加否定,也不进行点拨,仅是借话引话,让学生反复思考,然后让其自然达到豁然开朗。譬如老师问:为什么父亲的信能让朱自清就写了本文呢?学生说:大去之期不远矣。师借话引话:大去之期不远矣,就来了感情,要写文章了吗?学生猛然想起:信上还说了“惟膀子疼痛厉害”„„师借话引话:膀子疼痛厉害是能让人大去之期不远的病吗?他父亲心里到底想说啥?学生马上明白:我想见你一面,因为恐怕以后就见不到了„„这借话引话的精致,为什么我们平常就不能使用到位呢?我们最多就停留在借话问话上,就是不会引话。
初二 广东 李开(515335791)14:34:53
我为什么这样教《背影》? 李华平
为什么设计三套学习方案,让学生选择?
这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供了三套学习方案,让他们选择:(1)指向文体阅读能力的阅读学习;(2)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3)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学习。要求学生选择时要说明理由。这样做的原因是:
第一,课堂是学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把学习方案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是对学生学习权的尊重。当然,也不一定非得要设计三套方案才能体现这一点,但对学生需要学什么的关注,而不是仅仅关注我想灌输什么,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
第二,由于从没有接触过这个班的学生,对学情就不了解,因此在学生选择方案说明选择理由的过程中,我也可以探知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就是说,这一步也有投石问路的作用。
第三,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要充分考虑三套方案的分别实施,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难度的设计,对突破困难的办法的思考,实际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其实,这样的做法,我在2002年就运用过。当时,是一个全国性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与会者达1000多人,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作讲座,我执教高中篇目柳永的《雨霖铃》。我也是给学生提供三套方案供其选择。当时上课的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的一个学生,课后要了我的电子邮箱,与我保持了长达十年的电邮联系。2 为什么不重点教父亲买橘子的那一段?
这一段,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一段,也是不少老师喜欢教的一段。不过,这一段并不是作者表意的重心所在。散文,尤其是回忆性散文,重在表现“我之心”;解读散文,就要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特定时候、特定地点、特定情境表现出来的这一点、这一种、这一个方面的特殊的思想感情。《背影》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集中在首尾,这种情感的“特定性”体现在情感迸发的特定情境(写作背景)、父亲买橘子事件的特定情境(故事背景)。因此,我的这一课教学,就重在理解这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背景”是具体的背景,而不是到文本外部去找一大堆大而无当的材料——正所谓“米不够,水来凑”。我的教学中,是让学生在文中寻找“背景”、理解“背景”,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语文能力。
而父亲买橘子一事,只不过是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如果这件事情本身就真的那么感人,作者为什么不当时就写下来,而要等到八年后?这就是问题所在,八年前的故事只有等到某一个特殊的情感触发点才能变成文字。读散文,就要找到这个情感触发点,理解这种特殊的情感。遗憾的是,不少教师老是抓住父亲买橘子一段大做文章,希望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可见对散文体式特点的把握多么荒疏!(当然,利用这一段从写作的角度教精准的语言表达则又是很好的课。不同的目标指向,教学内容与方法都是不同的。)我的课,就是要循着散文体式特点教学生学散文,循着学生语文能力成长的规律教语文,循着学生语文思维成长的规律教语文。3 为什么要那么清晰地给学生呈现思维流程? 这堂课,根据学生选择的方案,我较完整地给学生呈现了“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的思维流程:
(1)初步感知,了解大意;(2)筛选信息,了解背景;(3)提炼信息,把握内容;(4)细读文本,体会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非常注意让学生讲出思考的过程和理由。
我这样做,就是要将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包括:阅读文本的一般流程,得出结论的基本依据,整合信息的思维方式。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有人喜欢追求课堂教学的“行云流水”,反对思维“痕迹”。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这是把教学单纯看作了看电影式的欣赏。须知,“教学”不等于“欣赏”。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就意味着要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也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包括思维的误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只有建立在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的放矢”。最严重而让人容易忽略的问题是,有些教师上课往往省略掉思维过程,而无意中犯了“代替学生学”的错误。比如,挑出文本中的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赏读。这里有一个问题,教师所认为的关键句子是怎样找出来的?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子?其实,辨析、找出关键句子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而我们的老师却是“为了他伟大的事业,没心没肝地把孩子撞倒了”(卢森堡语)。
我们观课议课一定要有专业的眼光,不能停留在消遣式的欣赏层面,而要进入学理审视的批评(赏析)层面。当然,此批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批评,而与“文学批评”中的“批评”有相通之处。看课议课的学问,就是教学批评学。
欢迎老师们继续展开讨论。我非常欢迎大家的批评(否定式、建议式的评论),正如不拒绝大家的表扬一样。
第五篇:《背影》(推荐)
《背影》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赋()闲()颓()唐()琐()屑()差()使()亏()空()勾()留()拣()搀()蹒()跚()2.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成就最大的是散文。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等。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
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而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2)请学生分段有感情的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分出段落,并了解段落大意。
1、第1自然段
交待了写作原因,用一个“最不能忘记”表现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是无比深刻的印象,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
问: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最不能忘记”呢? 明确:
2、第2~3自然段
问:“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那作者这里指的是哪些事情?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
问:第3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
3、第4~5自然段
问:在第4自然段中,写了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不送我到决定送我,作者为何刻意写这个环节? 明确:
问:这一段共出现过几次“聪明”?请找出来加以理解。明确:
问:在第4、第5这两段中,作者几次提到我的年纪?请找出来。明确:
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父亲在送行时对我的细心关照。我们可以把这两段概括为“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板书:第4~5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四、本课时小结
五、作业:课堂中的生字词每个5遍,课后考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
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一、复习上一课时所讲的主要内容
设计:上一节课,我们讲到第5自然段,同学们应该还有所印象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昨天所讲的主要内容。
昨天,我们讲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还记得板书是什么吗?(开篇点题 难忘背影)很好,那么第二第三自然段我们又是如何来概括其内容的呢?(描述家境 渲染气氛)第四第五自然段呢?(车站送行 细心关照)板书:
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讲,请大家翻开课本看到课文的第6自然段,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请大家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二、课文讲解
1、第6自然段
问:这一段主要写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
问:这一段,第一次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明确:
问: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个背影的? 明确:
父亲的衣着是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什么颜色?()为什么突出黑色?()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板书:蹒跚
写完父亲的蹒跚,作者又写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来描写父亲爬月台?()为何用“攀”不用“抓”?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
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板书:艰难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问:作者看到这样的背影,他的反应如何?
明确:
问:这一段的第二次背影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
明确:
问:当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正慢慢消失在视线之内,他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
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就是父亲与我在车站离别时的情形,文章具体写到了父亲的两次背影,一次是买橘,一次是看着父亲离开的时候。那么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我们可以概括为“车站离别 刻画背影”。板书:第6段:车站惜别,刻画背影
2、第7自然段,让同学们齐读第七段。
问:作者此次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 小结:这一段写的就是从那次浦口车站分别以后,作者看到父亲来信,又回想起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我们把这一段概括为“思念父亲,再现背影”。板书:第7段:怀念父亲,再现背影
全文总结: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四次背影,我们都已经一一解读过了,而这篇文章所要通过背影来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情感呢?文章从背影的角度刻画了父爱子、子爱父的感人画面,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反复揣摩。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文章感人至深,今天我们来品味他的语言特色。
二、揣摩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的含义。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理解: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理解: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理解: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理解:
5.“进去吧。里边没人。” 理解:
这几句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六 归纳写作特点。
1.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2.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感情。
对于这些特点,同学们一定要结合读课文细心体会,真正领悟了才能在写作时借鉴。七 朗读全文,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与写作特点。朗读时要体现感情。1.朗读比赛。两三人一组,看谁读得最有感情。2.写作练习。
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怎能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