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物理故事的运用技巧

时间:2019-05-14 05:5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讨物理故事的运用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讨物理故事的运用技巧》。

第一篇:探讨物理故事的运用技巧

探讨物理故事的运用技巧

段新(duanxinxyz)陈美华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阐述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技巧,旨在促进中学物理教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探讨,物理故事,运用,技巧

许多优秀中学物理教师,他们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物理故事讲课,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物理故事在端正学生学习目的、扫除学习障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教书育人、提高学习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他们的经验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条:

1.讲述物理故事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物理《原子核》一章中,当讲授到《裂变》一节,书中有一段旁白说明文字:“1946-1948年间,我国物理学家钱三强夫妇及其合作者,首次从实验中观察到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从理论上进行了精确的分析。”

教师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向学生讲述了物理故事《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与何泽慧的故事》:

钱三强、何泽慧是我国著名的一对核物理学家夫妇。他们从小就受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精神的熏陶,立志学习理工,决心长大后从事将黑暗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新中国的宏伟事业。1932年,钱三强、何泽慧均以优异成绩双双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清华大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极其严格,淘汰率很高,刚入学时有28位同学,到1936年毕业时只剩下5位,他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先去德国留学,钱三强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助理员,又于1937年赴法国留学和研究,并于1937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两人在异国,互不知晓。一个偶然的机会,钱三强获悉自己的大学同学何泽慧就在邻国攻读,经过数年通信交往,遂于1942年结为伉俪。

1943年,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共同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担任他们研究工作的导师是曾经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的女儿伊利芙娜·居里和女婿约里奥·居里(他俩也曾获得193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经过艰苦细致地实验探索,1946年他们终于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大约每三百个裂变中有一个三分裂,上万个裂变中有一个四分裂。

这个发现刚一公布时,法国科学界就给予极大的重视。导师约里奥教授认为这项工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年中他的实验室里第一个重要的工作,许多科学家也认为这对核裂变现象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但也遭到了某些科学家的怀疑与责难。

1947年至1948年,钱三强、何泽慧夫妇运用实验,并用图解的方法经过精细地计算,发表长篇论文,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对铀核三分裂现象的发现做了全面的、详尽的、深刻的介绍与论述,首次提出了“裂变前瞬间形成哑铃状的核物质,其中间部分即形成第三裂片”的观点,为后来的实验所证实,也与用电子计算机的计算结果相符合。他们开创性的工作,为各国科学家所公认,丰富了物理学的内容,促进了人们对裂变现象机制的了解,用自己的科学智慧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功成名就后,立即想到要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当他们在1948年决定回国的时候,小居里夫妇在他们的鉴定书上写道:“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近十年来,在我们指导下的这一代科研人员中,钱三强与何泽慧是最优秀的!”

学生听了这个物理故事后,受到巨大震撼,激发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都认为: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做到的事,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为了祖国的强大,宁愿放弃在国外丰厚的物质待遇,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这种高尚的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更使学生深受感动。

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之后,对牛顿是崇拜得不得了,认为他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有的学生天真地问老师:“牛顿有什么缺点吗?”教师在认真研读了《牛顿传记》后,编写了一个物理故事:《牛顿的悲剧》:

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前半生光辉灿烂、硕果累累,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名垂青史,为世人所熟知。然而,牛顿也有鲜为人知的极不光彩的另一面,那就是他同时又是一个自觉运用自然科学成果来论证上帝存在的虔诚基督教徒。英国本特列牧师在准备作题为《对无神论的驳诘》演讲的过程中,曾得到牛顿为之提供各种论据的热心帮助,使教会对本特列的演讲大加赞赏,几年后他被任命为三·一学院的院长。

牛顿的神学观念由来已久,且相当系统。他认为上帝是一个永恒、无限、绝对完美的主宰者,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上帝没有形体,但它浑身是眼,浑身是脑,浑身是臂,并有全能进行感觉、理解和活动。他认为,神创立了各个天体、星系以后,神力又是行星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如果没有神力的作用,各天体、星系将在引力的作用下,最后都落到中央那个系统上去了。现在天体之所以能均匀地散布在空中,全靠神力的维持。

美与丑是如此尖锐地集中于牛顿一人身上:一面是科学巨匠,一面又是宗教狂;一面思想深刻周密,一面又浅薄得缺乏最起码的常识。这不能不说是牛顿的一场悲剧。

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个世界观的问题。牛顿出身于一个宗教气氛异常浓厚的家庭,从小受到信仰上帝的教育。特别是他成名之后,当上了英国皇家造币厂厂长,成了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时,迅速地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放弃了对物理学的研究,竟用了长达25年的时间去研究神学,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堕落成宗教狂热分子,走向了反面。

牛顿的悲剧值得后人深思和引以为戒。

学生们听了教师讲述的这个物理故事,感触颇深。有位学生说:“谚语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牛顿也不例外。从牛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多么重要!我们不但要努力学好物理知识,更要努力学会做人。”

由此可见,物理故事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好渠道。

2.借助物理故事扫除学习障碍

学生们会经常向教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学习物理有什么秘诀吗?”聪明的教师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物理故事:《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

从前有个顽童,自小就不肯用功读书,老是贪玩,而且特别爱说大话吹牛,成天想入非非,总幻想将来要做一名大科学家。

这个小孩住在离爱因斯坦家不远的地方,他对爱因斯坦可是羡慕得不得了。爱因斯坦出门散步时,他总是老缠着爱因斯坦问这问那,非要这位大科学家告诉他成功的秘诀。

爱因斯坦同意了,便从口袋里掏出笔和一张纸片,在上面写下了一个数学公式:A=X+Y+Z。小孩愣了半天,左看右看,怎么也看不懂,他请爱因斯坦给予解释。

爱因斯坦微笑着对小孩说:“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不等爱因斯坦说完,那小孩又心急火燎地问道:“Z代表什么呢?”爱因斯坦对小孩眨了眨眼睛,一板一眼地说:“Z嘛!代表少——说——空话!”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小孩恍然大悟:“啊!这就是你成功的秘诀吗?”“Yes!”爱因斯坦和蔼地摸了摸小孩的头。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把他事业成功的经验概括得真是妙绝了,即严密又幽默。“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方法好,事半功倍;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勤劳、巧干、务实”才是事业成功的真正法宝。让我们把它铭记在心吧!

同学们听完故事后,心中茅塞顿开,很快找到了学习物理的正确答案: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学习物理再也不去投机取巧,依赖自己的“小聪明”,而是脚踏实地,苦学苦钻,循序渐进。

《摩擦力》的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突破“摩擦力方

向的判断”这一学习瓶颈扫除学习障碍呢?有经验的物理教师课前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物理故事《愚笨的沙俄将军》:

1851年8月18日,尼古拉一世首次乘火车从彼得堡前往莫斯科。沙皇的御用专列车定于凌晨四时出发。建筑大臣克莱因·米歇尔将军为了表示这一事件隆重,特命令部下从火车站开始,在一公里长的铁轨上全部涂上白颜色的油漆。然而,这位将军不懂得摩擦力的知识,以致弄巧成拙。火车开动后,只见车轮在洁白的铁轨上原地打转,而看不见车身向前移动。原来是白油漆起了润滑作用。于是,克莱因·米歇尔将军又不得不命令宪兵们跑到专列前面去,往这一公里长的铁轨上撒沙子,以使专列顺利通过。

这个生动有趣的物理故事,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为学生学习“摩擦力概念、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怎样改变摩擦力大小”等知识,突破“摩擦力方向判断”知识难点作了一个很好地铺垫,符合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运用物理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时下,中学流行一句顺口溜:“物理难,化学烦,数学题目永远做不完。”不少高中学生害怕学习数理化课程,对学习物理更是有很大的畏难情绪,甚至有的学生完全丧失信心,采取放弃态度。针对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教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物理故事:《牛顿成功的秘诀》:

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是位科学巨匠,他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确立了力学三个基本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创立了光的微粒说,发明了微积分等等。按今天的眼光来看,上述任何一项成果都足以使他获得诺贝尔奖。

牛顿为何能在物理学、数学等学科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他的助手H·牛顿说:“他很少在二、三点钟以前睡觉,有时到五、六点钟,„„特别是春天或落叶的时候,他常常六个星期,一直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灯火是不熄的,他通夜不眠地守过第一夜,我继续守第二夜,直到他完成他的化学实验。”

牛顿本人则谦虚地说:“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则全然没有发现。”

青年时代的牛顿,具有火一般的追求真理的热情,具有磁石吸铁一般的科研愿望,具有永远不知疲倦的干劲。他面对真理的海洋,毫不满足。他站在当时科学的最高峰,眼界开阔,思想敏锐,深入思考,反复实验,长期辛勤工作,终于在物理、数学等科学领域中取得了累累硕果,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学生们听了这个物理故事后,学习物理的热情一下子被教师点燃起来了。一位学生说:“我们用牛顿创立物理的火样般热情来学习物理,还愁学不好吗?”之后,全班学生形成了一个“人人爱学物理”的小高潮,出现了可喜的“三多”现象:对物理课程有兴趣的人多了,讨论物理习题的人多了,看物理参考书做物理课外习题的人多了。全班物理学习成绩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4.解析物理故事培养学习方法

教师在讲《原子核的组成》时,教材中有一段话:“实际上,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核的电荷跟质子电荷之比。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着另一种粒子,质量跟质子相等,但是不带电,他把这种粒子称为中子。卢瑟福的这一猜想被他的学生查德威克用实验证实。”针对这段教材,教师作了进一步引申:“科学猜想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有人就在发现中子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紧接着给学生讲述了物理故事《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教训》:

约里奥·居里是曾经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婿。他和夫人伊里芙·居里继承父母的事业,共同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奖。然而,这对夫妇科学家却有一件终生遗憾之事:错失发现中子的良机。

事情是这样的:1932年约里奥·居里夫妇为了研究放射性现象,做了阿尔法粒子轰击铍的实验。在实验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很强的辐射,这事实上已经发现了中子。但是,他们却没能把它认出来,错看为伽玛射线。

恰好这时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当他读到约里奥·居里夫妇这一实验报告后,马上加紧实验。只花了一个月时间,他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立即想起了自己的导师卢瑟福在1920年曾提出过存在中子的预言,于是当机立断认准那种很强的辐射粒子就是中子,从而取得了中子发现权,也获得了1935 年的诺贝尔奖。

为什么约里奥·居里夫妇会把中子发现权丢掉呢?究其原因,是他们囿于成见,没有摆脱研究放射性现象这一思想框框,又不太注意交流学术思想,信息不通畅,连物理大师卢瑟福关于存在中子的预言也一无所知。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真可谓一针见血!人一旦失去了科学敏感性,不去存心探秘,眼前即使出现再伟大的奇迹也会视而不见,空留遗憾。

教师讲完故事后问学生有何感想?有位学生回答得好:“我们读书做学问,要视野开阔,关注前沿,注意信息交流,遇到问题不要想当然,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穷追不舍,才能创新发明,有所作为。”

物理学的发展有四座里程碑,一座比一座高,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分别是这四座里程碑的杰出代表人物。有的学生问教师:“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会分别是这四座里程碑的杰出代表人物而不是别的人?他们有什么过人之处?物理学的发展是不是就此到头了?”为了解答学生的疑虑,教师特意讲述了物理故事 《慧眼识真金》: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创立了物理学、逻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是个大学术权威。然而,他也有许多错误。例如,他说:“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去推他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静止。”这个似是而非的论断,欺骗了世人近两千年。

16至17世纪时,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他想:有人推一辆小车在路上走,如果突然停止推车,小车并不立即停止,还会再走一段路。如果路面平滑,这段路就会更长些;如果毫无摩擦,小车便会永远运动下去。谁见过永远前进的车子呢?这个实验当然不可能实现,因为无法把摩擦全部消除,它只是一个“理想的实验”。

牛顿从万象纷纭的无数学说之中,挑出了伽利略的这一思想,作了理论概括,总结成力学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后来,爱因斯坦也高度评价了这一工作,他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运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英雄所见略同。牛顿和爱因斯坦,可谓慧眼识真金,他们的科学鉴赏力是何等高超!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我们对待权威不能迷信和一味盲从,对待错误观念,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才能对科学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听完故事后,学生明白了,懂得物理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尽的道理,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三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之所以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共同的特质:不盲从、敢怀疑、敢批判、敢创新。如果我们也能做到像他们一样,也能创造奇迹,为物理学的发展添砖加瓦,做出贡献。

编、讲物理故事是中学物理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故事应注意以下几点:(1)物理故事选材要紧扣教学内容,短小精悍,生动有趣;(2)物理故事编写应符合物理学史实,不能随意杜撰;(3)教师讲述物理故事要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安排,不能喧宾夺主,占时过多,千万不能离题扯得太远;(4)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理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真谛和深刻道理,使他们能从中获取教益;(5)我们期待一本融物理故事为一体的创新物理教材早日问世。

第二篇:物理故事

振兴教育 村官

精选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介绍

用手阻止核爆炸的人

自从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小男孩”、“胖子”两颗原子 弹之后,人们都为爆炸后的核威力而恐惧。在这次原子弹袭击中,有 数十万人丧生,两座大城市瞬间变成焦土。对这样一个神秘可怕的怪 物,历史上却曾有人把行将爆炸的原子弹掰开过。这听起来也许十分 荒唐,但确有其事。这位“超人”就是加拿大科学家斯罗达博士。事 情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德国人在欧洲用闪电战吞并了大 半个欧洲,每天都有数以万计人被屠杀。日本人在亚洲称霸,侵略中 国和东南亚,还偷袭了美国珍珠港。面对这两个疯狂的强盗,各国都

想研制一种新武器来对付他们。

加拿大的科学家也不例外。有一天,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斯罗达博 士正在实验室里主持着原子弹引爆临界试验工作。他周围有许多科学

家,也在全神贯注地进行着这项实验。

临界状态是原子弹引爆的关键。原子弹平时保存需要安全,用时 要在规定时间内爆炸。核装料装置平时要保持亚临界状态,以确保安 全;而在爆炸时,又必须使核装料迅速达到高超临界状态,以实现链 式裂变反应。科学家还发现,要从亚临界到高超临界状态的转变,可 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积木式的拼凑法,比如说把核爆炸装料分成两 块,每块都小于临界质量,但如果合起来却大于临界质量,平时两块 分开放着,每块都处于亚临界状态,不能发生链式反应,如果将它们 迅速地合起来,就组成了一块超高质量的核装药,便立即发生裂变。第二种方法叫压紧法,利用普通炸弹的爆炸力量把分散的和浓缩铀积 压到一块,使它超过临界温度而爆炸。斯罗达博士的试验,就是在探

索和解决这种引爆的难题。

那天,斯罗达正与同事们研究两块被放在轨道上的浓缩铀对合的 临界质量。就在这时,一场意外的事故发生了。拨动铀块的螺丝刀突 然滑落,两块铀在轨道上相向滑动,就在两块铀即将滑到一起的关键

时刻,斯罗达奋不顾身地用双手把它们阻隔开了。

这铀就是原子弹的核,只要合到一起,瞬间就会超过临界状态而 发生裂变爆炸,斯罗达将铀分开,避免了一起极其可怕的核爆炸,不 但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设备安然无恙,而且他的助手和同事们都得救了。

可是铀是一种强放射性物质,斯罗达这位优秀的科学家为了避免 这场核爆炸的灾难,受到高剂量的致命辐射,出事之后的第九天,他 就离开了人世。加拿大政府和人民为了表彰这位优秀科学家对人类所

做的贡献,把他誉为“用双手掰开原子弹的人”。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是关于著名物理学家费因曼描述他第二次去日本时遇到的情况.“在我所到的地方,每位搞物理的人都告诉我正在做什么,我也愿意同他们讨论.通常他们先一般地讲讲问题的所在,然后就开始写大串大串地起公式来.'等一下',我说,这个一般性问题有特例吗?怎么会没有?当然有.好吧,请该给我举个例子.这是为了自己,因为我不能普遍地理解任何事情,我心中必须怀着一个特例,注视它如何发展.起初有些人以为我有点迟钝,以为我不懂,因为我问了许多的'愚蠢的'问题,如'阴极是正的还是负的?阳离子往这边走,还是往那边走?, 但是过了一会儿,当这位朋友停在一串方程中间想说点什么的时候,我却说'请稍等一下,这儿有个错!那不可能是对的.'此人检查了一下他的公式,过了一会儿,果真发现了错误.他很惊讶,想道:'真见鬼,这家伙怎么搞的,开初他简直不懂,现在怎么会在这团乱早早乱糟糟的公式中找出个错儿?

他以为我在跟着他一步步地做数学推演,其实不是那么一会事.我心中有了特殊的物理实例,这 正是他企图分析的问题.我从直觉和经验知道这件事情的性质.所以当公式告诉我说这件事应如此这般时,我一感到不对头,就跳起来:'等等,那有个错儿!'这样,在日本,没有物理实例我就不懂,也不能和任何人讨论问题.但他们经常给不出实例.即使给出来,也往往是个弱例,就是说,这个问题本可以用简单得多的分析来解决.'因为我总不问数学方程,而是问想搞单位里问题的实例.爱因斯坦趣事

 爱因斯坦出席了一次为他举办的正式宴会,男宾都打领带,女宾都穿裸肩的礼服。

他的太太因感冒未曾参加,见爱因斯 坦回家,就急忙询问宴会的情形。于是,爱因斯坦告诉她,今晚有哪些 著名的科学家出席。

太太打断他的话,问: “不要管那些,你告诉我太太们穿的什么衣服?” “我可真的不知道,”爱因斯坦认真地回答,“从桌 子以上的部分看,她们没有穿什么东西。而在桌子以下的那 部分,我可不敢偷看。”

 在一次特意为爱因斯坦举行的舞会上,美国各地的“社会名流”喋喋不休地赞扬、吹捧他,让他坐立不安。

当肉麻的吹捧升级为热昏的胡说时,爱因斯坦再也忍受不住了,他拍着沙发站了起来,说:“谢谢你们对我的赞扬!如果我相信这些赞扬是出自真诚的内心,那么我应该是一个疯子。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疯子,所以我不相信,也不愿意再听到你们这些令人作呕的赞誉!”

 爱因斯坦在美国演讲,有人问:“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 多少?你如何记下许多东西?”

爱因斯坦轻松答道:“声音的速度是多少,我必须查辞典 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着的东西,我的 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 1930年,德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做《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闻讯后,耸耸肩道:“100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就足够了。”

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有一次在巴黎大学演讲说:“如果我的相对论证实了,德国会宣布我是个德国人,法国会称我是世界公民。但是,如果我的理论被证明是错的,那 么,法国会强调我是个德国人,而德国会说我是个犹太人。”

 一天,爱因斯坦在冰上滑了一下,摔倒在地。

他身边的人忙扶起他,说:“爱因斯坦先生,根据相对论的原理,你并没摔倒,对吗?只是地球在那时忽然倾斜一下?”

爱因斯坦说:“先生,我同意你的说法,可这两种理论对我来说,感觉都是相同的。”

 一个爱说废话而不爱用功的青年,缠着爱因斯坦要他公开成功的秘诀。

爱因斯坦厌烦了,便写了一 个公式给他:A=x+y+z。

爱因斯坦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 “z代表什么?”青年迫不及待地问。“代表少说废话。”爱因斯坦说。

 爱因斯坦的一位朋友给他打电话。

末了,她要求爱因斯坦把她的电话号码记下来,以便以后通话。“我的电话号码很长,挺难记。”

“说吧,我听着。”爱因斯坦并没有拿起笔。“24361。”

“这有什么难记的?”爱因斯坦说,“两打与十九的平方,我记住了。”

 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问他:“爸爸,你究竟为什么成了著名的人物呢?”

爱因斯坦听后,先是哈哈大笑,然后意味深长地说:“你瞧,甲壳虫在一个球面上爬 行,可它意识不到它所走的路是弯的,而我却能意识到。”

 爱因斯坦被带到普林斯顿大学他的办公室那天,有人问他需要什么工具。

“我看,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铅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他说。“为什么要大的?”

“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

 有一次,一个美国女记者走访爱因斯坦,问道:“依您看,时间和永恒有什么区别呢?”

爱因斯坦答道:“亲爱的女士,如果我有时间给您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的话,那么,当 你明白的时候,永恒就消失了!”

 一次,群众包围了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爱因斯坦的住宅,要 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清楚他的“相对论”。

当时,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

爱因斯坦走出住宅,对大家说:“比方这么说——你同你最亲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 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喏,这就是相对论!”

 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身患重病,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物理学研究。

并且,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推移,他的病情逐渐恶化。

医生对他的病情非常地担心,时时关注他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怕哪里出了什么闪失。毕竟,自己医疗护理的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啊!然而,爱因斯坦却对自己的病情并不十分在意,他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自然规律,不论你是凡夫俗子,还是伟人名流,谁都逃不过这个自然法则。与其在害怕死亡中惶恐不安,还不如多把时间花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以一颗平常和坦然的心去看待它。

因此,他与医生治疗配合的积极性并不高,常常不把医生对他的建议放在心上,有时甚至还忘了服药。一次,医生给他检查了病情后,配了一些药,叫他立即服用,并在一旁守着看他吃下。爱因斯坦虽然不大在意,但还是顺从地吃下了药片,看到医生放心地松了口气,他便向医生说道:“医生,这下你觉得好些了吗?”

 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时,曾在暑假前的学期结束会上发表过一个简短而风趣的演说。

当时学生们询问爱因斯坦在学术上有无新发现,他不得不即席宣布:“我有一个发现: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指暑假的开端到暑假的结束。祝诸位暑假愉快!”

物理学家给鬼片挑刺:穿墙违背牛顿第一定律

鬼怪真的会走,那么他们就不应具备穿墙而过的能力;通过吸血鬼吮吸受害者身上的血液,可将受害者变成其他吸血鬼,那么从第一个吸血鬼诞生之日起,只需两年半的时间,它们就可以将整个人类消灭……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理论物理学家科斯塔斯·伊弗特希米奥利用物理学和数学揭穿了好莱坞恐怖电影的伪装。他的论文近日刊登在一家物理学网站上。

鬼怪可以穿墙而过,违背牛顿第一定律

“在涉及超自然事情上,通过数学和物理学就能揭穿其中的谎言。”伊弗特希米奥教授表示。

他举了一个穿墙而过的例子,这显然是好莱坞电影作品中各种鬼怪最为常见的本领。不过,伊弗特希米奥教授和康奈尔大学研究生索汉·甘地表示,牛顿的物理学定律却表明,倘若鬼怪真的会走,那么他们就不应具备穿墙而过的能力。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物体原来处于静止状态,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将始终保持静止状态;对于任何运动而言,都会产生均等但相反的力。

因而,若想走路,我们须用双脚蹬地,产生一种逆向力量,向前推动双脚,使得我们身子向前走。伊弗特希米奥教授和甘地指出,如若鬼怪能穿墙而过,他们可能“无肉体”,因此也就不能施力。

“对鬼怪能走的描述同他们无肉体的规则显然自相矛盾。”

温度瞬间骤降与妖魔鬼怪降临有关,物理学能对此提供解释

在好莱坞恐怖电影中,周围温度瞬间骤降总与妖魔鬼怪降临有关。不过,伊弗特希米奥教授的论文称,物理学对此能提供一种解释。

“这几乎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固有模式,即狂风大作、温度骤降预示着鬼怪即将出现。对鬼怪现身的这一描写自然有助于从物理上解释这个问题。”伊弗特希米奥教授和甘地举例说,当两个冷热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会产生一股净能量———热量,从热物体传向冷物体,使热物体变冷,冷物体变热。

按照物理学定律,寒冷的感觉更多同热量从身体传递给外部环境的速度有关,而非与真正的温度。

在一个高处有一扇窗,或是门上带有裂缝的房间里,从外而进来的冷空气可以取代屋子里的热空气,产生一种热循环和涡流系统。这一现象若发生在人类身上,影响会更强,因为人类对瞬息万变的温度变化反应更为敏感,即便是相对小的变化亦是如此。

早在2001年,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理查德·怀斯曼博士就对有名的英国汉普顿法院“鬼屋”进行调查发现,那些隐形门是由于气流进入所致。产生的气流混合,能导致某些地方的温度骤降至2摄氏度。

数学的等比级数原理,排除吸血鬼的存在,因为同人类存在相悖

据传言,吸血鬼通过吮吸受害者的血液,可将受害者变成其他吸血鬼。

借助于数学的等比级数原理,伊弗特希米奥教授和甘地也排除了有吸血鬼存在这一说法。他们认为,按照这种说法,从第一个吸血鬼诞生之日起,只需两年半的时间,它们就可以将整个人类消灭。倘若吸血鬼一个月进食一次的话,那么所有吸血鬼的老祖宗就会在第一个月杀死一个人,又造出另一个吸血鬼。这样一来,总数就是,有两个吸血鬼和减少一个人,或吸血鬼2个,人则是负1个。

到下个月,这两个吸血鬼会杀死2个人……以此类推。N个月过后,就会杀掉2×2×2 ……×2 = 2n个人。他们说:“吸血鬼的数量呈几何式增长,而人类的数量呈几何式减少。”

“吸血鬼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它们的存在同人类的存在是相悖的。”伊弗特希米奥教授和甘地根据反证法原理得出结论。

[科普经典]物理学家趣闻轶事集锦

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的实验室里有一个学生非常用功。一天晚上,卢瑟福碰到他,就问:“那么你白天也工作吗?”这个学生自豪地回答说,“没错”,以为自己会得到表扬。卢瑟福却吃惊地问,“但是你什么时候思考呢?”

匈牙利血统的数学家埃尔德什与不知多少人共同发表过数学论文,但是未必与他们见过面,而是通信来往。或者,即使见过面,他也未必记得住人。有一次,他碰见一位数学家,就问他是哪里的人。那人说,“温哥华”。埃尔多什说,“是吗,那么你一定认识我的好朋友埃利奥特.门德尔松”。那人说,“我就是你的好朋友门德尔松”。

一次,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学生在走廊里堵住匈牙利血统的美国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呃,对不起,诺伊曼教授,能不能请您帮我看一道积分题?”“好吧,小伙子,只要是能很快做出的题。我可忙得很啊”。“我做这道积分题有些麻烦”。“让我看看。”(看题)“答案有了,小伙子,是2π/5”。“我知道答案,先生,答案在题的后面。不过我不知道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好吧,我再看看。”(看题)“答案是2π/5。”学生有点不知所措,“呃,先生,我――知道――答案,就是不知道怎么推导出来。”“小伙子,你到底要什么?我已经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出这道题了”。

艾尔伯特.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有一次他参加排练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可是,进入二乐章时,他连续四次都出错。此时大提琴手抬头看他一眼,说,“你的问题呀,艾尔伯特,就是不会数数。”

一天,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看到自己的助手无比兴奋地跑来了,说刚刚发现了万能溶剂。李比希问,“什么是万能溶剂呢?”助手说,“就是能溶解所有东西的溶剂”。李比希说,“那么,你把这个万能溶剂储存在什么地方呢?”

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费希尔一次遇见小说家赫尔曼.苏德曼,苏德曼感谢费希尔发现了佛罗拉(一种安眠药),“你知道,它的效力太强了,我简直不用服药,只要看一眼放在床头柜上的佛罗拉,就足以入睡。”费希尔说,“太巧了,我要是睡不着了,我就拿起你的一本小说。事实上,我只要扫一眼放在床头柜上的任何一本你的美妙的小说,就足以倒头便睡。”

德国著名物理化学家能斯特(1864-1941)开发出一种电灯,称为“能斯特灯”,这项技术产品的销售为他带来一大笔可观的收入。他的一位同事不无醋意地问他,下一项开发项目是不是制造钻石。能斯特说,“不是,我现在有的是钱,买得起钻石,不需要造钻石了。”

民用航空问世不久,一次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受邀请去外地做数学演讲,题目由他定。于是,它将题目定为“费尔马大定理的证明”。果不其然,听者如潮。可是,演讲内容与费尔马大定理毫无关系。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选一个与演讲内容完全无关的题目,他说:“费尔马大定理的证明这个题目是为万一飞机失事而准备的。”

53.”if I have seen further [than others]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大概有不少年轻孩子都因为这句话觉得牛顿巨谦虚 其实,其实这句话很损的

胡克,就是胡克定律那个,一直宣称万有引力是他先发现的,后来牛老大怒了,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其中包含了这句话。

意思嘛,很明显,就是说就算我的发现借鉴了前人的工作,那也只是借鉴了大 牛的那些,至于你,还不配

俺到老晚才知道这个事情,然后就知道,看来骂起仗来,物理学家不比其他人差 65.the more success the quantum theory is, the sillier it looks

猜猜这句话谁说的?

估计大部分人都能猜对,就算不知道,估计也能蒙到,是爱因斯坦说的

作为量子论的开创者之一,爱因斯坦后来对量子力学的态度,实在是 不提也罢,不过个人反对倒也罢了,可怜的born因为他,足足晚了二十 多年才拿到nobel,(1954,爱因斯坦去世前一年)

第三篇:物理小故事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小故事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肇庆市鼎湖区莲花中学 梁桂荣

摘要:物理学中有许多有关物理家的故事,它们有的启迪心灵,有的引入胜、有的发人深思、激励人心。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小故事,学生不但喜欢听,而且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小故事、教学、学习方法、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不仅对人类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发展。从古代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牛顿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体现了物理学家们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应更注重让学生从自然、生活中体验物理科学知识,注重对知识的认识过程、科学探究实践过程,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新课程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讲过故事、写科技小论文、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小发明、大自然考察等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十分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科学观念、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材中每章节都会有“信息浏览”这个内

容,主要介绍与本章节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也包括一名物理名人及他们的故事,例如:阿里士多德、沈括、加利略、瓦特、牛顿、安培、法拉第、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发生在这些名人身上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小故事,可以成为我们物理教学中文化教育十分丰富而又生动的的素材。这些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科学家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又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物理学中有许多有关物理家的故事,它们有的启迪心灵,有的引入胜、有的发人深思、激励人心。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小故事,学生不但喜欢听,而且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是一些小故事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故事一:水蒸汽的启示

小时候在瓦特的故乡——格林诺克的小镇于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一次,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说:“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

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答对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摹地,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象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呢。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正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

应用:八年级物理序言课——物理学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过程:学生听完故事,教师及时提出疑问:瓦特因为什么而成功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认真细致的观察、反复的实验以及不断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效果:通过小故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了物理学家奋斗的历程,这以后学习功率知识打下基础,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观察与实验”。瓦特正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的思考和返复的实验才找到蒸汽机的原理的。

故事二: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应用:八年级物理——浮力

过程:学生听完故事,教师及时提出疑问:曹冲用什么代替了大象呢?为什么能用石灰代替大象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大象与石头的排水量是相等的。

效果: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加深了对浮力公式:F浮=G排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代替法”是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之一,认识了物理知识的巧妙,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一个故事的寓意更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比较教师“口若悬河”的教学方法高低立见。

故事三:趣味物理“魔术秋千”

有许多城市为爱好强烈刺激的人预备了一种极别致的娱乐,叫做“魔术秋千”。我没有玩过这种秋千,所以只能从一本科学游戏集里抄下来一段描写它的文字:

在离地面很高的地方,有一根很坚固的横贯屋子的梁,梁上挂着秋千。大家在上面坐定以后,工作人员就关上门,撤去进屋子的跳板。这时候他宣布,他马上要让玩秋千的游客有机会去做一次短期的空中旅行了。说完以后,他就轻轻地推动秋千。然后自己就坐在后面,像驾马车的人坐在马车后面一样,或者干脆走出这间屋子。

这时候,秋千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看来就要荡得同横梁一样高了。秋千越荡越高,最后,它绕着横梁转了一周。运动越来越快了,这些荡秋千的人虽然大部分都已经知道这个游戏实际上是怎么一回事,也感觉到自己的确是在摆动,的确在做着迅速的运动。他们似乎觉得自己的头有时候是倒挂着,所以就本能地抓着坐位的扶手,免得跌下来。

不久,秋千摆动的幅度开始减小了,已经不再同横梁一样高了。又过了几秒钟,它完全停了下来。

事实上,这秋千始终挂在那里,没有动过,而是这间屋子在一种非常简单的机件帮助下,绕着水平轴在游客周围转动着。屋子里的各种家具,都是固定在地板上或墙壁上的。那个罩着大灯罩的电灯看来好像很容易跌倒,其实也是焊在桌子上的。管理秋千的工作人员好像曾经轻轻地推动过秋千,使它荡起来,而实际上是屋子轻轻地摆动了一下,他只是做一个推的样子。所有一切都促成大家的错觉。

应用: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

效果: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人坐在千秋上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请说出理由。”然后学生展有开了积极的辩论,有的学生说:人坐在秋千上是静止的,因为秋千上的栋梁是一直没有动;有的学生说:人的座位虽然不动,但它的房顶在慢慢地转动,此时以转动的房顶为参照物,坐位的位置相对改变了,所以人是运动的;有的学生说:人以座位为参照物位置始终没有改变,人是静止的,人以房顶为照物位置改变了,人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秋千上的人既是运动的也是静止的。正是“魔术秋千”神奇的吸引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撑握知识自然水到渠成。

故事四:小沈括的执着

小时候的沈括在背诗,当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句诗时,沈括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称誉沉括「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应用:九年级物理——磁偏角

过程:学生听完故事,教师及时提出疑问:你知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句诗是谁写的吗,还有两句是什么?《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你知道它里面写了些什么吗?请你在课后查阅。

效果:纵观八、九级的物理知识中几乎都是外国科学家研究出来的,能提级的中国科学家实在是缪缪无几,在这种知识环境中要及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在有点困难。一首优美的唐诗,使朴实的自然学科教学如临仙境;执着的沈括又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满腔热情。在教学中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我国古代科技成果能让学生记忆深刻,更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实现强国的梦想,建立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不同的物理小故事含着不同的意义,对学生的启示也不同,教师要根据小故事的特点,结合传授知识的差异和目的,适时地选择运用,才能做到娱乐、教育相得益彰。物理小故事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提倡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若在运用小故事中能结合信息技术,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图文并茂地演绎小故事,其教学效果必然更佳。故教学方法无固定章法,只要能达到教书育人,就是好的教学方法。物理小故事由于它寓意深刻、短小精致,乐人喜爱,已经成为物理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物理学的历史虽然短小,但物理学的发展飞速,使它博大精深,涌现了无数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家们奋斗的事迹和当中相关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探索科学前赴后继,成为人类宝贵的才富。如何利用这些财富正是我们教者需要不断努力去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物理新课程标准. [2]网络物理小故事.

第四篇:辩论赛要点及技巧运用

辩论赛要点及技巧运用

一、确立观点

确立观点应该至少具有:

1.包容性:观点应尽量包含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千万不要盲目扩大包容范围。

辩论赛中有些辩辞不好表达绝对,切忌给对方留下反击的漏洞。

2.深刻性:观点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应与实例相结合,将空乏的理论与直观的事例相结合,把攻击方式实体化,提高本方理论的杀伤力。力求: 对己——滴水不漏,坚不可摧 对人——独具慧眼,一针见血 3.说服力:立论的最重要特点,必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鉴于我们的辩论赛是高中生层次,多举事例,使得评委和中学生观众可以更好的理解,同时配合对比、排比等手法,可以使我方理论的说服力大大增强。

4.新颖度:我们是高中生,参加的也是青少年组的比赛,为了和青少年观众产生共鸣,提高我方士气,使我方观点更容易为他人所接受,加深给评委的印象等,除多引经据典,多使用事例以外,还应融入我们各自的个性,展现每个人不同的辩风,丰富我方辩辞,间接使接受我方观点变得简单易行。

二、如何更好地确立观点——对一些方面的说明

1.无论哪方观点,都没有绝对对错,这也是辩论赛辩题的最大特点,千万不要指望从根本否定对方的论点,基本上做不到。但是由于辩论赛题目涉及范围很广,很空旷,所以后文会提到一个很好的技巧——追加前提法。

2.辩论的双方辩题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这是辩论的特点。我们辩论时,就要做到使己方的合理性膨胀,淡化己方不合理性。同时,须发现、放大对方的不合理性,压缩对方辩题的合理性,以此使对方观点站不住脚,使我方获得主动。

三、提高训练

1.我方需在不断的模拟赛和每次模拟赛的筹备会中积极发言,创造赛场环境与赛场压力,在不断的快速应答中提高我方进攻、防守技巧,平时多读书,提高我方理论深度。

2.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 辩论赛不是哪一方说服另一方的比赛。你说服不了你的对手,我们的目的只是获得评委和观众的认同,让他们认可我们的辩论才华和技术,进一步赞同我方的观点,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出现赞同对方论点的做法。时刻坚持我方的观点!3.切忌“有论无辩”

辩论赛的观众们是来欣赏、评价你的辩论技术的,不是来听你高谈阔论的,所以比较强调正面交锋,忌讳回避太多,忌讳只立论不反攻,尤其需要多一些“不死守观点,冲到外围去和对方打游击战,用频繁的攻守交接使其无暇攻击我方核心”的战略。很多说话很有气势的辩手却弱于灵活反攻,赛前的一段时间,希望各位辩友针对性地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而想要提高这方面就必须着重提高整体意识,所以还望各位辩友,无论正方反方,在每次的会议中,专时专用,提高效率,会不再多,精辟就行。

四、立论——分类扣题 1.辩题分以下两种: 辩事辩题 辩理辩题

五、追加前提法

1.追加前提法可以缩小辩题的外延,丰富内涵,巩固本方,尤其是理论为主建设为主的正方。

2.须做到:有前提,有事例,有理论。

3.前提不可任意,不能乱加前提。请各位辩友运用此法时再三斟酌。

六、立论不软

1.注重的是辩才的发挥,而非理论的探求{因为怎么说都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错} 2.气势不能软!态度一定要强硬!(当然,态度强硬也需保持风度)3.切忌“承认对方有理”,却不为本方“弊处”做补救

4.维护本方论点,不考虑对方有理性(被他们说服了你就不要玩啦)5.扬我方“利”,攻对方“弊” 夺对方理,补本方弊(这个需要高超的技术,大家多多加油自己摸索吧!)

七、起、承、转、合(一、二、三、四辩)1.立论准备,小组讨论,说白了就是让你玩命吵架,从中发现好的辩词,好的思路,大家吵,才是真的吵。

2.按此法写一篇文章(4个自然段的作文)3.一分为四,融入新内容,加入每位辩手的个性 4.定稿,排练,演习

辩论时一定要冷静,不苟言笑,切忌小动作过多,引起观众评委反感。

辩论技巧的基础知识1 辩论犹如战争。先期的准备,如分析辩题、查找资料、设计问题等可称为战前准备。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古训无一不可在此体现。

先期准备尚有如此多的讲究,真正两军对垒时更是战略战术孰优孰逊的较量。辩论当然也是如此,辩论技巧的好坏不仅在于为全队赢取一个优越的局势,很多时候成功的战术运用更可以扭转劣势甚至反败为胜。虽然理论上无不可辩之题,任何辩题都具有可辩性,但限于选手知识、眼界、洞察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大众思维的惯性引导等等种种原因,参赛者往往在先期准备方面出现种种漏洞和不足。也就是说相对对手而言在赛前已经处于了不利地位。怎么办?这就靠技巧来缓解危机。兵法云:“兵者,诡道也。”

一、对抗技巧:

这是短兵交接的战斗。辩论双方在唇枪舌剑的较量中,往往呈现出尖锐的矛盾对立状态。而这对抗性,也正是辩论引人入胜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抗技巧的特点就在于针对同一事物能给出针锋相对的结论。1. 例证对抗

在论辩中,选取与对方所提及的相反的事例来与之对抗,从而构成尖锐对抗。如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中:

正方:对方辩友,请你们不要回避问题,台湾的正严法师救济安徽的大水,按你们的推论不就是泯灭人性吗?

反方:但是对方要注意到,8月28号《联合早报》业告诉我们,这两天新加坡游客要当心,因为台湾出现了千面迷魂大盗。(笑声,掌声)

当台湾大学队列举“正严法师”的例子时,如果复旦大学队就此是不是泯灭人性展开讨论,不仅难度大,而且将陷入被动。预示反方选取了“千面迷魂大盗”这一相反的实例,将对方的诘问有力地顶了回去,赢得了这一回合的胜利。2. 名言对抗

当对方引用名言来为其观点作证时,直接对名言进行反驳是不理智的。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引用与对方相反的名言与之构成尖锐对抗。如:

反方:就义利作用而言,利是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义呢,只是通过对利益关系的调节,来间接地影响社会发展。正是在对自身利益契而不舍的追求下,人类从洪荒蛮野走进现代化文明的瑰丽殿堂。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一语道破这种真谛:“利益是我们的唯一动力。”

正方:对方辩友跟我们说了一位法国人的话,那么我也想回赠对方一段法国人卢梭的话,他说:“爱人类,首先就要爱正义。”(掌声)

反方队从古今中外名家名言的宝库中找出爱尔维的话来论证重利的主张。同样,正方也从这一宝库中找出重义的名言来与之构成尖锐的对抗,使辩论更具有激动人心的色彩。

在论辩中要运用好名言对抗的技巧,平时对名言要有深厚的积累,辩论赛前更应准备好与对方观点相对应的名言卡片,以便运用。3. 史实对抗

当对方从历史典籍中挑选与对方观点有联系的史实来进行论辩时,我们也不妨从历史典籍中找出与对方观点相反的史料来与之构成对抗。可参照名言对抗,在此暂略。4. 数据引证

很简单,数字是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工具。不作赘述。5. 煽情对抗

煽情,就是通过公众的某些特殊利益,迎合公众的心理来挑拨“是非”,并凭借公众在情感上的好恶,把假象说成真相,或把某些问题推向极端,以次达到征服对方的目的。对于煽情的对手我们有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唤起公众对己方的支持和对对方的憎恶来与之构成尖锐对立,此谓“煽情对抗”。如关于“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中:

反方:我只想请大家设想一个很简单的场景,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他们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偏偏失去了健全的爱,这难道能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吗? 正方:君不见,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吵闹声中流着眼泪离家出走;又有多少孩子有家不愿回,流浪在外而误入歧途。他们是有一个家,然而,这样的家带给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6. 问句对抗 当论敌提出一个令己方难以回答,或是我方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时,我们不妨乘机向对方提出一个令他们难以回答的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如在“爱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中:

正方:光用社会的方法也不能解决,彻底解决的方法是从医学来,不是从社会!

反方:光靠医学能解决爱滋病吗? 正方:光靠社会能解决吗? 7. 反推对抗

当论敌依据某一条件,从中推出令我方为难的荒谬结论来向我方发难时,我们不妨从反面来推论,否定论敌所依据的推论条件,同样也可推出荒谬的结论,这样便可以巧妙的将论敌的推论推翻,此谓反推对抗。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当地吸纳”中:

正方:对方同学认为只要出去了就有钱赚,恐怕出去了还得流浪吧? 反方:那么,就是说,留在当地就有钱赚了?那他怎么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啊!(掌声)8. 顺推对抗

当对方依据某一条件推出某一结论时,我们不妨通过肯定对方的结论,并从中推出某一荒唐的结论,从而与对方构成尖锐对抗。这种方法称为顺推对抗。如“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中:

正方:对方辩友说先行不是前提,可是不要忘了,今天辩题中还有“应该”二字啊,应该加前提,不就是先行吗?

反方:先行就是前提了吗?女士优先就是说女士是男士的前提吗?(掌声)正方在这里的论断是“前提是先行的”,由“前提”得出它应该是先行的结论;反方则从“先行的”得出“它不一定是前提”的结果,比如女士优先但女士不是男士的前提,这样便与对方构成尖锐对抗。反驳得极为机智巧妙。

顺推对抗和反推对抗可以取得幽默风趣的辩论效果,常常被人们使用着。9. 归谬对抗

当论敌在辩论中使用过于武断的语句时,我们可以用归谬的方法,先假设对方的说法是正确的,然后将其引向与权威与名家与公众尖锐对立的处境,这样便可给对方论断以迎头痛击,从而与其论点构成对抗。如“人性本善”中: 反方:荀子也说:后天的所谓善是在“注错习习所积年”,什么叫“注错习习所积年”啊?请回答。

正方:荀子说错了!„„

反方:你说荀子说错了就错了吗?那么要那么多儒学家干什么?

在辩论中,当论敌的说法过于武断时,我们可以用归谬对抗来反击。同时也要注意表达的巧妙,切勿因绝对化的语言而被对方抓住小辫子。

以上是对于对抗技巧的常用手法。简单归纳而言,就是对针尖就要用麦芒。尤其在前五中对抗形式中,其主要精神就是找出相反的论据,采用相同的手法,直接正面对抗,以极端激烈的方式唤起观众及评委的共鸣。就兵家而言,就是白刃战、拼刺刀!

问的技巧

对抗就相当于短兵交接的白刃战,对抗的技巧就好比武艺。而提问就是攻击,提问的技巧就是兵法策略的运用。

一、直问技巧 如“知难行易”中:

反方:如果按照对方辩友所说的知难行易原则出现后,那接下来的步骤应该是很简单。那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告诉我们的理想国的境界,为什么到今天还未出现理想国啊?

正方:对方辩友,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达到理想国进去的方法和途径,还是知之不深啊!对方辩友,刚刚又说,知是很容易的话,那么我们请问对方辩友,这世界上有没有外星人呢?我们怎么去和外星人做交流呢、做朋友呢? 在这里,反方提出理想国到现在还没有实现来发问对方,击中要害;而正方则提出有没有外星人,应该怎样和外星人做交流、做朋友来直问对方,同样是击中要害,气势逼人。

应该指出的是直问看起来不难,但它要求辩手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同时也要求在前期准备时周详的考虑。当然,在提问时气势很重要,这里的气势是广义上的,可以与辩手自身的风格相联系。就是说,不论是冷面杀手还是微笑杀手,必须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和自信。就兵家而言,直问就是强攻,区别于白刃战的是,它要求针对敌方的薄弱环节以绝对优势强攻,务求一击必杀!直问的最大优点就是:很多时候,直问的效果可以完全扭转之前不利的局势!尤其当发现对方无法给出合理答复的时候,综合连续发问、点名发问,步步紧逼置对方于死地——对方当然还会不断辩解,但在观众尤其是评委心里,他们已经被竖起了倒拇指!

当然,先期的准备毕竟有限。更多的时候,对方的破绽是在比赛过程中无意识中暴露的,这就是我们刚说的,要求辩手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就是说要会听。那如果对方守得很好,或者我们听不出来的时候怎么办?咱们把毛主席的话改一下,有破绽要攻,没有破绽,制造破绽也要攻!这就是我们即将谈到的

二、迂回设问

在先秦散文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说,某某子(总之是一位嘴皮子很利索的先生)要去劝说一位大王。一般呢,那位大王知道自己做的事有些不得众意,所以先下令,有敢来做说客的,斩!然后,那位叫某某子的先生不顾别人的劝说,很牛地去了。到了之后先和大王谈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有些则是谈些大王感兴趣的东西,然后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说到他的来意了,偏偏大王在之前聊天时已经对类似的事件发表过很义正词严的批评了,于是现在正好变成自我批评了,只好奉守“沉默是金”或者开明一点的就顺水推舟改变了之前的做法。这方面的例子有“触龙说赵太后”、“孟子说齐王”(就是那个说得“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故事)等等等等,谁让咱们春秋战国时出了那么多牙尖嘴利的辩手呢? 言归正传,相信大家也知道那某某子先生为什么不直接说关键的,没命等他说完!在谈判中,对方往往有一条自己的底线,如果你直接攻击,他可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的。甚至根本不来听你说得有没有道理,只要你一谈起这个话题,他就会像受惊的刺猬一样把全身的刺都竖起来,他动不了,你也无从下手,僵局!

第五篇:物理名人故事 (精选)

焦耳小时候的故事

英国着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打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先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牛顿(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牛顿是举世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幼年充满了辛酸,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便去世了,之后母亲改嫁,他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23岁毕业于着名的剑桥大学后留校工作。后因逃避伦敦流行的鼠疫来到母亲的农场里。在这里,他被一个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吸引住了。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那么这种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球?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显示了出来。它解释了当时所知道的天体的一切运动。同时,牛顿又完成了一

项重要的光学实验,从而证明了白光是由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合成光。

1687年,牛顿出版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着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里,他钻研了伽利略的理论,并归纳出着名的运动三大定律。除此之外,他发现的二项式定理,在数学界也有一席之地。1704年,出版《光学》一书,总结了他对光学研究的成果。牛顿61岁那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此后年年连任直至逝世。作为举世公认的、最卓越的科学巨匠,他仍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1727年3月20日,84岁的牛顿逝世了。作为有功于国家的伟人,他被葬在了英国国家公墓,受到世人的瞻仰。

一个改变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这样,一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故事是这样的:“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辉。

感悟: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以为自己比身边的人聪明就满足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沮丧了。这是多么的愚蠢啊!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导。

钱学森

钱学森(1911一2009),中国著名科学家.

1911年12月n日,钱学森生于上海.1934年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6年10月转学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开始了与冯?卡门教授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情

谊.1938年他获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教授.1950年他开始争取回归祖国,但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才于1955年回到祖国.1958年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举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他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杰出代表.1989年6月29日在美国纽约召开的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表彰他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夭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做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钱学森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主”、“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他被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下载探讨物理故事的运用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讨物理故事的运用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趣味物理故事

    1.人手触电时,为什么有时不把手抽回来? 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我们知道,不论是否存在电流, 在一般情况正导线中、电器中的正、负电荷的电量是相等的, 对外的静电作用是相互抵......

    趣味物理故事

    物理趣味故事 1、阿基米德与皇冠 传说古希腊的国王,想制一顶与泰尔的王冠一模一样的纯金王冠,便召见一位高明的首饰匠,向他说明了旨意,并如数让他称走了黄金。 过了一段时间之......

    物理小故事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212)是古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除了伟大的牛顿和伟大的爱因斯坦,再没有一个人象阿基米德那样......

    物理教学故事

    教育是美丽的,更是快乐的 唐代慧宗禅师酷爱兰花。一次,因要外出弘法讲经,行前吩咐弟子定要看护好寺中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崇敬禅师,殷勤有加。一天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时疏......

    物理小故事

    11.1.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

    物理励志故事

    1.焦耳:我爱物理 焦耳不光是个物理单位,而且还是一位物理学家。小时候,为了他热爱的科学,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

    编写故事技巧及

    编写故事考试技巧 主题,使人有种“恍然大悟”或“原来如此”的感慨,并且耐人寻味。 一、什么是戏剧故事 戏剧故事是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进行展开的语言艺术......

    物理考试技巧总结

    物理考试技巧 1、 审题是关键。审好题是是解决物理问题成败的核心。因此审题 时要冷静、全面,认真细心,注重思考题中关键性的词语,弄清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