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农民父亲
父亲已满70岁,因养了两个没有多大出息的儿子,仍在脸朝黄土背朝天,躬耕几亩土地维持生活。父亲是中国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农民中的一个,但父亲是值得我一生都敬佩的人之一。
父亲是自强自立的。父亲16岁就死了爹,19岁就死了娘,留下父亲和当时未出嫁的姑姑。爷爷去世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有不少的人死于饥饿。当时我的父亲免不了
饥肠辘辘,虽成绩优秀,也只好读到高小毕业,便依依不舍地离开心爱的校园,回到农村,与锄头、镰刀、犁头等农具打交道。奶奶去世后,父亲既是姑姑的哥哥,又是姑姑的半个“爹”,因为他既要呵护姑姑长大,又要张罗姑姑的婚事等等。凭着自立的精神,父亲在结婚后两年多还清了给奶奶办丧事时的欠款,让村里人刮目相看。过了几年,积累了一些金钱和粮食,于是新建了一间当时流行的架子房,彻底改变了我们家的居住条件。
父亲是吃苦耐劳的。父亲犁田、栽秧、割水稻等等,不仅样样在行,而且做得又快又好。在大集体的年代,父亲总是得较多的工分。父亲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经常到30里外的茅坪挑煤炭,我曾跟随父亲去过一次,在路上接煤炭多次。挑煤回家的路上,爬坡上坎,即使在寒冬腊月,挑着煤炭的父亲也是汗流浃背,在路上要歇好几气才能回家。最难忘的是,有一年的农历腊月,父亲挑煤炭,在离家仅有两里远的路上,担着煤炭的父亲脚下一滑,不慎掉下一米多高的水田里,还崴伤了左脚,但他仍硬撑着把煤炭挑回了家。以前,父亲帮左邻右舍抬过做房屋地基或猪圈底板的条石,边抬边喊号子,以鼓气加油——农家出生的人都知道,那是力气活。以前,父亲也抬过丧。一个生产队的某人死了,用木质棺材装着,他(她)的家人请阴阳先生看好地、择好期后,请人把棺材抬到指定的位置,用泥土掩埋。父亲记不清他抬丧多少次,他回忆说几十次肯定有。
父亲是能干的。父亲凭那时的高小文凭,脑瓜子灵活,为人处世好,曾担任生产队副队长兼记分员(记工分)。父亲把工作做得有板有眼,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多次领回区委、区公所、人民公社的奖状。大集体时,每年年底,奉上级指示,父亲都要带上那把心爱的算盘,与其他同志一起,到全大队的每一个生产队清账。父亲把算盘珠拨得噼噼啪啪响,且又快又准确,得到其他同志的称赞。
父亲一身正气。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家人,领了生产队的一头小猪回去饲养,以挣工分。不久,小猪生急病而亡。有村民主张要那家饲养户赔偿,父亲坚决反对。那家人很感谢父亲给他们公道。八十年代,那家人的两个儿子先后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经过摸爬滚打,有了一官半职,回到老家,还拜访我那已经未当干部的父亲,送些好烟好酒,嘘寒问暖。
愿命运坎坷、正直善良、勤劳辛苦的父亲健康长寿。
第二篇: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的父亲
我眼中的父亲
我的父亲退休以后,用闲暇的时间写了厚厚的回忆录,手写稿已经很破旧,我下决心耗时大半年帮他整理成电子稿。这也算了却我的一桩心愿。
父亲从儿时写到上学、工作、成家,文采谈不上,叙事记录也不够精彩,平铺直叙而已,我看了却是很有触动:不仅仅因为我是他儿子,很多的事我也是看到他的回忆录才了解,看的越多越是敬重他老人家。很开心八十的老父亲身体很好,还能把自己的回忆录写完,而且思路如此清晰,真觉得很是了不起!换作我到了他这个年纪未必能做得到。
我的专业是绘画和书法,谈文笔纯属骗人。我只是站在儿子的角度看自己的父亲,客观地讲述一个八十老人真实的过去和现在。我无法用“平凡”或“伟大”来概括父亲,我只能这样说:他是百姓眼中的好人,好书记。
丹阳的时光
父亲在丹阳镇创造了无法复制和超越的历史,这源于他这个镇党委书记一个单纯而朴实的愿望,就是:要让家乡的老百姓富起来。为此,他付出了十几年的努力。在他任职期间,父亲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难得回到家中,又常常会有人因为工作上的事找上门来,(那时通讯还不发达,有事只能当面说。)父亲常常前脚踏进门后脚就得离开,在家的时间很少,连我的学业都无暇顾及。
父亲虽然是镇里的“一把手’但家里经济却十分拮据,母亲只是印刷厂的临时工,收入很少,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父亲的工资。那时候的餐桌上一个月不见荤腥自然就成了常事,一家人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父亲只有外套没有补丁,其它的衣服都是母亲补了又补,他还是很在意这个镇党委书记的形象。那时我不懂事,就盼着家里来客人,因为有客人来家里才会有顿好吃的。
虽说父亲对家庭的付出极为有限,但是对工作却是心甘情愿倾尽所有,无怨无悔。在父亲的领导下,丹阳镇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脱颖而出,使得丹阳镇从原先不起眼的小镇,发展成安徽省数一数二的富裕乡镇,乡镇企业税收过千万,进而跻身全国百强镇的行列。
他刚刚接任镇党委书记时,政府外欠债3.8万元。1990年父亲调离丹阳的时候,他留给丹阳人民的实际财富是262万。在1990年,262万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数字!父亲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他留给自己唯一的财产就是:自建的三间小平房。(颇有意味的是,在他调离后仅三年,丹阳政府竟然变成了负债几十万的政府。)
父亲在丹阳镇当了十几年书记,他解决过多少人的就业问题我不清楚,我只知道母亲一直做着临时工,没有固定收入,更谈不上退休金。父亲总觉得亏欠母亲很多,2008年12月年国家出台了城镇养老政策,我给母亲买了养老保险,这才让父亲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我曾和一位老师送教下乡到丹阳镇,在车上他对我说,你这次回去可真是荣归故里了。我懂他的意思,但我告诉他,在丹阳这个地方还没有人可以超越我的父亲,他是丹阳人民的骄傲。敢说这样的话可见我底气有多足,也感谢这位老师后来在上课中特意提到我的父亲。
一次破例
父亲对工作从来是无条件付出,不要求任何回报,他对送礼办事的他特别反感,总是拒之门外。但该办的事他还是照办,后来大家渐渐也知道他这个书记的“习惯”。姐姐们出嫁时,只有几个直系亲属知道,都因父亲拒绝别人礼金,婚礼办的简简单单。但也有过一次破例,因为我的婚事。
此时父亲离开丹阳已十几年,也退休了,考虑到大部分亲戚在丹阳,我的婚宴设在了丹阳的一个酒店。丹阳有很多父亲当年一手扶起的企业,那些企业的老板听说是老书记的儿子结婚,二话不说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私家车无偿给我使用一天。这次他们的好意父亲没有拒绝,我的婚礼用车很体面,气氛也很热闹。父亲叮嘱母亲,来的车一定要还礼,所有的礼金一定要上账详细,将来一定要还。为了还这份人情,父亲晚年没少费心思。
卖房 我结婚后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就和父母挤在当涂教师进修学校分的一处七十多平米的房子里,有了孩子后,方寸的空间更加显得局促。
2005年我和父亲商量着买房的事儿,我们看中了一个八十多平米的房子,总价十四万,对方要一次性付款,按理说父亲从政三十多年,担任的都是书记、校长等主要领导,退休之前已是副处级干部,在县城也算的上 “大官”,父亲生活又很节俭,退休后手里有个十万、八万的应该很正常,但他老人家和我加起来才勉强凑了七万。父亲百般无奈,最终决定把他最喜欢、最留恋的丹阳的老房子卖了。
丹阳的这三间小平房曾是父亲规划中的将来颐养天年的地方。记得当时买老房子的人特意请父亲和我吃了饭,写了份协议。父亲毫不犹豫的签了字,拿出了土地证转交,并告之对方没有房产证。如果将来重建,他可以协助办理。很显然他看出买房者的担心。“您老书记在丹阳的声望就不止这七万块,您在丹阳镇当了十几年书记,稍微歪一歪还缺这点钱”这是当时买房人的原话,他只是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后来,我的经济条件好转,和父亲说,如果他愿意,我可以赎回卖掉的老房子。父亲很坦然地说:“离开了就离开了,要记住的永远都会记住。留着那处小房子没有意义了,你们过得好爸爸就心满意足,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听了这话,我不免有些伤感。
孝子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父亲至今只掉过两次眼泪。第一次是爷爷去世。因他在“安徽省农学院”读书,母亲怕影响他学业隐瞒了消息,父亲回来以后在爷爷坟前大哭一场。
奶奶生前经常生病。每次父亲都请人用“农用车”把她从乡下接到镇上来治疗。治好了又接到家里让母亲精心照顾。奶奶生病一年十来次,每次好了没多久就要走,父亲就这样接来送去,毫无怨言。奶奶去世时,父亲按农村的传统习俗,披麻戴孝向来祭拜的亲友行跪拜大礼,守在奶奶灵前两天两夜未吃未睡。几天下来脸色很难看,无奈之下我请姑妈做工作,让他回去休息,由我顶替他守夜,父亲才勉强答应。
奶奶办丧事的费用父亲全部承担了,不让叔叔掏一分钱;丧事办完亲友来的人情、份子钱他也一分没要,全部留给叔叔。父亲说,这是他最后一次给母尽孝了。
在奶奶下葬完毕亲友们离开之后,他拿起铁锹培上最后一锹土,然后双膝跪下说了声:“老娘,您安息吧!” 那一刻,七十多岁的他老泪纵横。
他和孙子们
父亲退休后有些民营企业聘请他去做管理工作,都被他谢绝了。父亲说过去的几十年工作中很少能顾及家庭,亏欠家人的太多,心甘情愿的为孙女三个外孙做好“后勤服务”。我的女儿在父亲身边长大,小时候很调皮,走几步就抱住爷爷的腿,要爷爷背着,周围的人都说这个孩子是趴在爷爷背上长大的。记得女儿刚刚会走路的时候,从地上捡起长一点的烟头放到父亲手里,和他经常一起的老伙伴们笑他没有教育好孙子,父亲却一脸严肃的告诉他们:“这就是“孝顺”!孩子这么小,只有这个能力,知道爷爷抽烟,捡烟头给爷爷吃,很了不起了!”旁边的人都被他的话给逗乐了。
爱是最好的教育,在父亲那里女儿学会了《三字经》,记住了几十首唐诗,她幼小的心灵深处一直被爷爷的乐观、阳光照亮着。女儿逐渐长大,对爷爷越加的敬重,“大事情”一定来问爷爷,爷爷的话最管用。爷爷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女儿比我还着急,总是催促我们赶快给他去看,一次老人家住院,女儿去看他,话没说几句女儿眼泪就掉下来,虽然当时我有些疲惫,看到这一幕还是很欣慰。
乐观的晚年
有一种遗憾是“我们懂了,你却老了;我们好了,你也老了”
父亲虽然老了,依然关心国家大事,读书看报从不间断。父亲经常强调自己是个农民的儿子,能够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是党对他的信任。因为这份信任,所以,能为家乡人做点事心里才踏实。我明白无论他在哪里,在他的心里一直都装着家乡的一方百姓。
父亲的世界里满满的都是正能量,无论什么事在他眼中都是充满希望的。我几乎没有看到父亲流露过悲观的情绪,2017年初他不幸遭遇了一场车祸,导致“肱骨粉碎性骨折”,尽管这样,躺在病床上,他还安慰我:“没有跌到头万幸了,捡了条命。”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集》里说过:“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希望,希望减轻了我们的苦恼,为我们在享受当前的乐趣中描绘出来乐趣的远景。”我觉得父亲比伏尔泰的“希望”还要高一个层次,他是用行动努力让希望变成现实的人。
如今,看着许多父亲的同龄人已经老态龙钟,我暗自庆幸自己的老父亲依然精神矍铄,这应该和他有着坦荡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关。
父亲老了偶尔会有点小倔强,我基本都顺着他,也尽力按他说的去做,只想他晚年过得开开心心,我也少一点遗憾罢了。
我现在的住处离父亲很近,我常去看他,他也常来看孙子,习惯送父亲过两个十字路口,总有些不放心,只有看他过了最后一个路口我才会离开。
老人家现在过的依然很节俭,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奢侈一点的衣服,我们参加工作后给他买的衣服他也总是外出才舍得穿,总想着要帮我们,渐渐地意识自己老了,我们姐弟几个也确实不需要他再操心了。
我现在很少回丹阳,回去少了,便常有“儿童相见不相识”之感。一次,我回乡在路边买水果,特意找个上年纪的人,想打听一下朋友的住处。旁边有位老人一直盯着我看,嘴里不停嘀咕着:不会是老李书记家的儿子吧?出于礼貌,我说“是的”,结果两位老人直接把我送到了朋友的住处,水果的钱硬是没要。我根本不认识这两位老人,路上就听他们嘴里重复很多次的那句话:你父亲是个好人啊!他在丹阳当书记时,丹阳可风光了。那一刻我的内心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温暖和骄傲。
这就应该就是父亲留给我们子女的最有价值的财富,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他坚守着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最高贵品质,他的内心一定有着一个比天空还要宽阔、纯净的世界。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老百姓眼中的好人,好书记。
仅以此文献给八十岁的老父亲!
李诚
2017年9月12日
第三篇:我的农民父亲
我的农民父亲
我的父亲是个老实巴脚的农民,已经50多岁了,虽然没有魁伟的身躯和出众的本领,可十多年来,父亲一直以一个农民的优秀品质陶冶着我,促我一点点成熟,一步步前进。
父亲说, 他出身的家境应该是不错的,但由于爷爷生病,花去了全家几乎所有的积蓄,父亲便成了他同龄人中经历苦难最多而且是能干的一个人。父亲从十三岁开始,便独自掌牛握犁在田间穿梭耕地,十四岁挖泥磕砖烧砖窑,十五岁学做木工活,白天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晚上还要给家里喂牛喂猪。那时下窑挖煤挣钱较多而且较快, 于是父亲十七岁时,便和成年人一起,头带矿灯帽,脚蹬雨胶鞋,在矿井下挖煤 ,他用稚嫩的双肩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为了维持生计,父亲在一次捡废铁途中几乎断送性命。父亲还烧过铝矿石,拉过大砖,跑过东北,贩过瓜果,摆过地摊,当过泥瓦匠,现在为了供我上学,甚至还在整日劳碌奔波。近几年来,尽管家里经济条件稍好了些,但只有逢年过节,父亲才忍不住呷几口小酒,喝到兴致时,还要高兴地唱几句:“苏三离了洪桐县,只身来到大街前,过往君子听我言……革命的小酒天天有哇!”
父亲中年才喜得一子,按理说,姐弟三人中,我应视为掌上珍宝,宠爱有加。然而在我刚刚懂事时,父亲就经常带我到田间参加劳作。拿着父亲为我特制的锄头和耙子,光着脚丫和父亲一起翻地的场面,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这使我从小对劳动有了一层更深的理解。在童年的记忆里,大门廊下那只大筐里,常常盛满我捡来的树枝枯柴。现在每逢星期天放学回家,我总是先放下书包,挑了水桶,匆忙到村头井口汲水。是父亲培养了我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我的骨子里对劳动和生活存有一种特殊的深情厚意。
父亲没有多大学问,可对我说话总是情真意切,句句充满鼓励,嘴角和眼神流露出真切的挚爱。当我第一次离开家到他乡求学时,父亲看着我,谆谆告诫我要勤奋好学:“学习不要怕苦,不要怕累,希望你能磨炼自己,将来出人头地。”这让我在学习和生活的摸爬滚打中从不偷懒;在泛舟学海的逆流波涛中永远搏桨奋发勇往直前。父亲时常勉励我说:“你继承了我的优点,很好,望儿发扬。”这使我在初中学习生活中有了动力和目标。
父亲虽为七尺男儿,眼泪也有轻弹之时;虽是铁骨硬汉,却不失柔情关爱。每每忆及他在家人面前流泪的场面,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前些年大姐出嫁,父亲亲手把姐姐送上车,就在车子就要启动的刹那,父亲再也抑制不住情感的潮水,第一次在我面前流下眼泪。在初中两年多时间,每逢星期天我乘车前往学校求学时,父亲总要腾出空来到车站送我。有好多次,我都发现父亲眼睛充满期待,望着父亲瘦小的身影消失在车站的风里,我再也矜持不住,任眼泪汹涌恣肆一泻汪洋。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父亲用爱熏陶着我。我曾历任班长、学习委员、学科课代表,我不仅要努力完成学业,更要为班级和学校尽我的职责。大量的学习和工作消耗着我,是父亲给了我强健的体魄和吃苦精神。有时我刚想偷懒的时候,眼前便浮现出他那瘦小佝偻的身躯,浮现出他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辛勤耕作的身影,浮现出他脸上一颗颗汗珠溅在地下被摔成八瓣的情形,此时我会立刻精神抖擞,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迈进 ……
‘
第四篇:关于父亲节的作文:我爱父亲 一个农民父亲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我爱父亲 一个农民父亲
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也许在现在我们对农民下一个定义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无法对这个中国最大的群体作一个简单的概括。自古以来,农民就和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农民,就有剪不断的土地情结。我说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父亲一生没有离开自己的土地,虽然他也曾经试图在土地之外的世界作一些努力,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土地,让他的一生有了些许亮丽的色彩。
父亲是随共和国成立而出生的那一代人,这一代人目睹和经历了新中国几乎所有的政治事件和经济灾难,五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当然他们也体验了改革开放的甘甜与辛酸。他们这一个群体是见证中国建立和发展历程的一代人,这一代人为新中国作出了种种努力和探索,包括默默生存默默经营土地的农民。
作为农民的父亲,童年和青年时期可以说是充满坎坷和不幸的。抛却农民本身的贫穷和艰难不谈,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自然的和人为的灾难,对于他来讲,已经是太多太沉重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不止一次地谈起过他的童年的艰辛与困苦。他说这种艰辛与困苦直接造成了他企图通过读书来摆脱土地的失败——父亲只断断续续读了三年的小学课本。
父亲年轻的时候做过好多好多事。父亲说爷爷本来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他写的一手好字,作过公社会计,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党员。大跃进那几年为了自己几个孩子避免饿死的厄运而犯了错误,被撤消了职务和党员的资格。从此后,爷爷带着父亲他们就做起了“生意”。所谓“生意”就是推着独轮车从微山湖贩鱼到枣庄。爷爷和父亲用独轮车推动着全家人的艰辛岁月。后来,爷爷年纪大了,推不动独轮车了,父亲一个人去了钻井队,在那里打磨着自己的青春。
父亲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喜欢到处走走转转但我的出生改变了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我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出生的,那一年父亲离开了钻井队,回到了我和母亲的身边,安分守己地和土地打起了交道。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家乡的边陲小镇,父亲不安分的心又动了。他和本家的一个兄弟联手贷款买了一辆机动三轮车,作起了粮食生意。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在或近或远的村镇里穿梭,收购各种粮食谷物,然后再到或近或远的地方卖掉。开始的时候,生意蛮好。父亲那时虽然很辛苦,内心里却是非常高兴,善于谋划的他这时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他说等将来有了钱自己要搞养殖,养鱼或养兔子都行。可是事情并没有如他所想象的那样顺利。和父亲在一起做生意的本家兄弟在一次车祸中烫伤了腿,三轮车也受了损伤,生意只得停了下来。那时,贷款的期限临近,无奈之际,父亲只得卖了车子,偿还了债务:父亲的梦想破灭了。
但父亲没有灰心。这之后不久,他承包了村里的一块凹地,他说要把凹地改造成一片鱼塘。于是那个寒冷的冬天因为父亲的又一个梦想变得格外温暖起来。我至今还能清晰地记起每天的清晨,父亲光着膀子在凹地里挥舞着铁锹和洋镐的情景。父亲高高扬起的洋镐和他那流着汗水的肩膀在冬日的阳光下散发着希望的光泽。父亲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汗水挖出了一个大大的鱼塘。第一年养鱼,父亲不知道到哪里去买鱼苗,费了不少周折才打听到卖鱼苗的地方。鱼苗买来了,往鱼塘里放水时才发现鱼塘渗水太厉害。这是父亲没有想到的。父亲做事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仔细论证的习惯。这让他吃了不少亏。但鱼总算养起来了。父亲每天都会在那里呆上半天,出神地看着在水里游来游去的鱼,盼望着收获的日子。父亲那时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渴望,他总是面带微笑地默默给鱼儿喂料和换水,从来不敢有丝毫懈怠,但没有料到的事发生了,这年夏天下了三天三夜大暴雨,山上发了洪水。父亲眼睁睁看着满塘即将收获的鱼儿随着洪水游走了,父亲落泪了。他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准备鱼网和鱼栏,痛苦地在家里躺了好几天。我们全家的心情让这个夏天的雨水打湿了。
但这并没有打击掉父亲的信心。第二年春天,他照例放了鱼苗,又满怀希望地一次次给鱼苗换水喂料,等待着这一次能够有好收成。可老天不遂人愿。这一年夏天特别地热,鱼苗莫名其妙地开始成片成片的死亡。心急如焚的父亲四处求医,但终究没能挽救一池鱼儿的命运。父亲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第三年,不甘心的父亲又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又重复了和前两年一样的命运,又一次失败了。
有些心灰意冷的父亲只好重新将鱼塘改造成凹地,栽上了白杨,那里从此多了一片绿荫。
之后村里进行改选,有人推荐父亲做村长。他犹豫了半天,没有答应。后来他却做了比村长还小的“官”,当起了第四生产队队长。应该说父亲是很尽职尽责的,队里的大事小事,他都尽力去做。可这并没有改变乡亲们对村干部的恶劣印象,尽管父亲企图让自己和其他村干部区别开来,但误会还是产生了。加上这一年父亲因为村里的事情得罪了本家的一个亲戚,更加心灰意懒了。在母亲的坚持下,父亲最终还是辞掉了这个得罪人的职务。
那以后,父亲还试着养过兔子,还是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这时候,父亲已经近知天命之年了。
我没有料到父亲在遭受过一系列打击以后还会承包那么多土地。也许在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和土地的不解之缘。他说也许自己这辈子只有和土地打交道的命。父亲在说这些话时充满了无奈。我清楚他心里的苦楚,却没有说过什么安慰他的话。在我看来,即便是种地,父亲也并没有获得他所期待的那种成功。春去秋来,父亲在自己的土地上年年播种着,收获着,辛劳的成果是一袋袋会说话的粮食。父亲说他种的粮食会说话,我知道那是只有热爱土地的人才能听懂的语言。可父亲年纪毕竟大了,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对父亲说过别再包地的话,你种一年的粮食不如我一个月的工资来得实在。可他不听。说的多了,他总是说我不懂,他说我不懂庄稼人的心思,不懂农民的难处。“你以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假如再遇到六十年代的大灾难,你到哪里去买粮食?”父亲说。我的确没有真正弄懂父亲常说的“缸里有粮,心里不慌”的道理。但我知道,中国的农民是最苦的。
父亲说他一生虽然没有做过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事情,但他并不后悔。至少他是一个成功的农民,他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一群不再是农民的儿女。我爱父亲,一个农民父亲。
第五篇:我和父亲
我和父亲
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飞翔。
父亲没进过一天学堂,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脱离贫困,造成了他长年阴沉着的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这是他的至理名言。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领教中,不断加剧加深的,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应验了那句全村闻名的“至理名言”。为此,我时常想,也许就因为这种应验现象,才使得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父亲的“至理名言”中度过的!所以,就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所获得的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地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也只是应付性地写一下“钱已收到,勿挂念”等类似的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咀嚼和阅读自己生命中一再忽略的、仇恨的那份沉重的父爱。
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小侄子在信中详细地讲述了父亲来信的原因: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吃馍,拿起来刚咬一口,两颗大牙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一看呢,馍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小侄子写信。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被对父亲的恨包裹着而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