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特困生行为偏激的原因
浅谈农村特困生行为偏激存在的原因和教育问题
我们学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街道中学,长久以来,积贫积弱。薄弱的学校,薄弱的生源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中的绝大部分同学家境贫寒,许多学生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中,在歧视的眼光中成长起来,致使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着许多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情感的缺失和冷漠,自暴自弃,自信不足成为很多学生的通病。
近几年来,我校的贫困生一直在80名前后,接受我县教育基金会不同类别的教育资助,其中接受A级资助的有8名。这8名特困学生都是因为父母双亡或者被父母抛弃的孤儿,他们大多被寄养在高龄的爷爷奶奶家或者其他亲戚家。笔者通过对这8名特困生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了解、分析后发现,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上网等等,同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抑郁、苦闷、矛盾、自卑等心理问题。就以08届刘启龙学生为例,该生父亲已亡,母亲改嫁,无任何经济来往,刘启龙同学是由80岁高龄的爷爷抚养。该生在校期间多次偷窃宿舍同学财物,夜间外出上网,经常性参与学校打架事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最后他还是偷盗家中钱财外逃辍学。对于这名学生的教育,我们是失败的,可每年我们学校都有两三位这样的学生出现,另据有关部门统计,在青少年犯罪中,单亲子女也占了多数。这些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特困生的教育问题已经变得日趋紧迫。对于这些农村特困生地教育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一、探究特困生行为偏激的原因
根据8名特困生行为习惯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影响特困生行为偏激的因素:
1、家庭结构。
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完整或残缺对子女生活、学习都有着很大影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如离婚家庭,单亲家庭,使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导致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
2.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否融洽,气氛是否和谐。家庭氛围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家庭关系和谐,亲密无间,幸福温暖,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家庭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四分五裂,却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发生心理变态。
3.抚养人的素质。
抚养者和监护人的性格、文化水平、职业及价值观直接影响被抚养人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取向。对于出现特困生的这个偏激行为,一般来说,抚养人均是无教育能力或者缺乏抚养责任感,对特困生长期的放之任之的结果。
4、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缺点与失误。
学校教育是培养良好品德、预防和矫正不良品德、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这些行为偏激的特困生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考虑学生层次差别,使特困生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针对特困学生的“非特殊”教育
1、教师高度重视,积极挑起帮助和教育特困生的重担
因为特困生家庭结构的特殊性,我们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这些学生建立档案制,并注重保密,在学生群体中做到不易察觉的“一视同仁”。教师处于与特困生接触的第一线,更是要密切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状况,并及时进行情绪疏导,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提升特困生调控情绪能力。
2、努力将特困生融入到集体生活,体现自身价。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豁达的心态尊重特困生的人格尊严和生活方式。特困生的心理有时特别脆弱,也非常敏感,因而不能有丝毫的歧视、嘲笑或戏弄。其次要在课堂上对特困生多提问,多让其参加集体讨论,从而让单亲家庭学生感到同学和老师都非常关注和重视他们,从而逐渐在心目中尽量淡化特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距离和差别。最后要不断发现特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呈现出现的亮点。关注他们身上或大或小的任何进步,并不断的鼓励和引导特困生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特困生在学生集体中树立良好形象。
3、对特困生长久的运用“爱心、信心、耐心”教育。
因为特困生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上严重缺乏爱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出错是难免的。用宽容对待学生身上的出错,用爱心对待学生生命个体之间的差异。用爱感染学生,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去付出,行为习惯再偏激的学生也会产生内疚并寻求改变。因此,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应当允许学生出错,要知道出错也是教育。让这些特困生的偏激行为师爱中融化,在不断注入的人文气息中溶解。
在教育和等待中求得特困生偏激行为的转化。要知道化是一件十分细致而艰巨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将此项工作进行到底。特困生的违纪行为较多,因此受惩罚的次数也比较多,但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为逃避惩罚而学会说谎、欺骗,以此来保护自己,在行为上造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养成虚伪的不良性格,或者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的这种不良性格,要能够在爱心加信心的基础上再多加些耐心。给这些特困生以足够的耐心。但要注意对他们的一点点好的表现应该表扬,但是不能夸大表扬,对待他们违纪行为更应该耐心教育。不能置之不理,“奖罚有度,耐心引导”我相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一定会感受我们他的“爱”。
“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完美到完美,从失误发展为成功。”
尽管这些特困生遭遇了家庭破碎的不幸,而且比一般的学生缺少关爱和幸福感,但是我们教师没有遗弃对他们的教育,社会没有遗忘对他们的关爱,只要我们教师真正奉出爱心和耐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特殊资助的困难学生,那么就一定可以为他们弥补爱的缺失,改进他们的偏激行为,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从而让特困生学习得快乐、生活得幸福,他们也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第二篇:关于青少年偏激行为的一点体会
生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群体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里态度,处事态度,有的人遇事可能会很偏激,有的人则很沉稳,有的人处于这两者的中间。处于中间的人可以说是拥有了信念与理想的人。其实偏激与信念不是说有跨不过的界限,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交集。现在如果有一个人,他总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什么想法都一股股的暴露出来;跟别人讲话时总是很激动,恨不得要杀了别人的样子;总是自以为是,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想追求什么东西嘛又不敢轻易尝试,害怕失败;这种人说实在的有时候确实是很难相处。在他看来,他的偏激行为就是一种信念,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想法。
那我们要如何解读偏激呢?
首先对偏激要有个理性的认识,什么是偏激行为。偏激行为是人在遇到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的事件时产生的想攻击别人、以维持自身心理平衡的一种冲动行为。构成过激行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使的主体是正常的年轻人。二是行为造成一定消极影响。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分几个方面,有学校教育的偏执,有家庭教育的失败,还有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缺乏,心理障碍等多种原因。
所以总的来说要克服偏激的心里就要受到健康向上的教育的熏陶,对于父母要多鼓励自己的儿女多参加一些活动以让青少年不至于产生孤立的心里。让他们随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这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青少年要提高自我约束的意识,不要受不良文化的熏陶,当困难来临的时候,不是感性的来看待,不是通过一些激动的方式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应该多寻求一些方式和方法来克服。
偏激者心中的”信念“!
每个人都会遇到偏激的行为,有时可能你都无法控制自己,就好像心中有一种信念在驱使着自己,不受控制。犹如被洗脑一样,一切行为都不受自己的控制,有的时候就像一个疯子一样。偏激的人有信念,而真正不正常的人则是一种天生的缺陷综合症人。这是两者的不同。有的人把偏执的人定义为神经病,完全不符合实际。因为偏激的人在有些时候是有理智的,而神经病人完全是不受意识所驱使。一味的发生一些我们正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事情。所以说有信念还是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第三篇: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彬彬,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独生子,身高大约1.55米左右,长得很匀称。除三岁时患疝气,作过手术外,没有得过什么重大的疾病。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个体户。父母都是本科学历,是大学时同学,和老人同住,家庭和睦。
彬彬从小随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外祖父母带他,外祖父是位退休老教师,外祖母是国企退休的职工。在幼儿园大班前彬彬给人的印象是性格温顺,甚至有些胆小,很懂事很听话。这和彬彬外祖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他们经常教育彬彬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或告诉老师。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彬彬与某个小朋友发生了争抢的事(很多时候是小朋友与他争抢,老师也只是习惯性和家长说说),外祖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争抢,有什么玩的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所有的玩的用的都是一样的。
上了学前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想用铅笔给彬彬画一个黑眼圈。彬彬想起妈妈说过:眼睛是不能随便碰的,特别是有尖的东西,会把眼睛戳瞎的,很危险!于是,他就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把那个小朋友给推倒了。那个小朋友吓得爬起来跑掉了。自那以后,他学会了动手。进入小学后,越发突出,一旦同小朋友发生口角,他就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争端,老师和同学都说他“不好惹”。而且脾气变得很犟,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不能打岔,也总喜欢同人抬杠,认自己的死理,明明自己错了,就是硬着嘴不承认。在他的认识里,好的就是好的,怎么都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一点好处也没有。
比起同龄的孩子,彬彬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小学五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父母、外祖父母都爱看书,受家庭影响,彬彬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四年级学习成绩有所下滑。最近2个月升了五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认为彬彬是班里主要的刺头分子,经常叫他到办公室训他,于是彬彬开始反感,不认真听课,成绩也下降了。来做心理咨询的一周前,和班主任老师的矛盾极端化了,不管家长怎么劝,就是不去学校上课。
事情是这样:一周前班主任的课上,数学课代表叫彬彬,和他说话。彬彬随口就回应了一句,被老师听到了,老师批评他上课说话,扰乱课堂纪律。但却只批评他一个,丝毫没说数学课代表上课说话的事。这让他非常气愤,课堂上就和老师叫上劲了。老师把他撵出教室,他背上书包就回家了。他说老师做得太不讲理,明明是他们俩个说话,为什么只批评他一个。老师偏心,小看他,故意瞅他毛病,和他过不去。这个学他不能上了,他看到这个老师就恶心,想起这个学校都恶心。这些事,他却并没告诉父母,父母见他怎么说都不进学校,到学校问他的同学才知道的。
不去上学,彬彬的脾气变得非常大,情绪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甚至摔东西,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从老师那里近一步了解到他的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最近的学习成绩下降非常明显。
彬彬和心理医生这样说:“讨厌班主任老师,对自己不公平”;“现在没兴趣学习”;“爸爸妈妈说心理老师能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做个好孩子,我都不相信,懒得跟他们说”;“别人欺负我,我就要反抗,不想忍”。
彬彬的父母向心理医生述说有关彬彬的情况:彬彬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比较紧张。相比在幼儿园时,较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现在的班主任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的事也时有发生。近一年中,即使在家里,与父母话也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心理医生给彬彬所出现的问题情况作了以下总结,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偏激行为和交往不良倾向;
2.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 3.学习适应性不良。
然后心理医生和彬彬及彬彬的父母定下了如下两个心理咨询目标:
1、小目标。减少彬彬的偏激行为;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2、大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心理咨询调整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心理咨询用了100分钟,心理医生首先通过父母及外祖父母了解孩子的情况,然后和孩子沟通,认同孩子身上优秀的一面,探知到他内心的痛苦,明确他想改变这种让自己不舒服状况的愿望;并帮他树立改变自我、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心理医生们和彬彬建立起了友好的心理咨询关系。规劝他回学校,给他留了一份作业,让他挑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刺,挑了刺都记下来,下一次拿来给心理医生看,心理医生将和他一同去评价他们做得是不是让人不舒服,教给他怎么样对付他们,让自己更爽。告诉彬彬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彬彬的了解,并澄清彬彬的“委屈”。彬彬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二次心理咨询是一周后,这次咨询用了70分钟。首先彬彬父母向心理医生陈述这一周彬彬的良好变化,彬彬告诉心理医生老师找他谈话了,向他道了歉,他说我也向老师道了歉。心理医生检查完彬彬的作业,给予彬彬一定的肯定与表扬。然后就拿出心理医生准备好了一个日常人际冲突的小故事,把它演绎成小心理剧,从多个角度来演绎冲突的变化与结果。他们一起玩得非常开心,在心理剧中彬彬认识到自己的偏激与不足之处,告诉心理医生他会改变自己。心理医生给他推荐了一些名人传记和历史故事让他去看。同时也和彬彬父母商定好,对彬彬良好改变的奖励方法与方式,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本次的心理作业是找优点,父母与彬彬相互找对方的优点,不许说缺点。
一周后进入第三次心理咨询,这次咨询用时70分钟。这次咨询他们一起读卡耐基著的书。然后讨论,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彬彬自己和自己建立了一个契约,进行自我培养。作业:看书卡耐基《人性的优点》,找自己任课的每一个老师五个优点,同时写一篇文章,教给自己如何交朋友。
第四次心理咨询还是一周后,这次咨询用时是60分钟。主要是巩固前三次咨询的内容,家长和彬彬反馈“感觉同学们开始喜欢我了”;“我不再讨厌班主任老师了”;“爸爸妈妈经常鼓励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发脾气也没用”。“孩子回家后愿意说话了,经常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回家后很自觉的做作业了”。“多表扬孩子还是有好处的”。
第五次心理咨询依然在一周后进行,这次咨询用时60分钟。彬彬的月考成绩出来了,他的学习成绩由班里差生一下进入班级前十五名内,高兴得不得了。心理医生带他作了一个团体音乐治疗。在音乐团体中,彬彬学会合理评价别人和自己,找到并树立起自己人生的目标与计划,进行自我管理。
第六次心理咨询是在两周后,主要是对心理咨询效果作一个总结,肯定彬彬人际交往良好、学习方法的有效性,鼓励他再接再历,做得更好,一生都快乐。后通过一年的回访和跟踪,发现心理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偏激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第四篇: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本站推荐)
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独子。身高大约1.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公司职员,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非常听父母的话。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一旦同小朋友发生口角,他就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争端,老师和同学都说他“不好惹”。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最近2个月升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
最近,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最近的学习成绩下降明显。
心理测验结果:
1、《阿肯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BCL》①测验结果:总粗分57,超过分界值40分;标准分71分,高于常模(50,10)两个标准差。
2、《EPQ少年版》测验结果:结果有效;E:54分;P:71分;N:62分。
3、《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测验结果:IQ分值:118
二、主诉
王XX称,“讨厌班主任老师,对自己不公平”;“现在没兴趣学习”;“爸爸妈妈说心理学老师能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做个好孩子,我不相信,懒得跟他们说”;“别人欺负我,我就要反抗,不想忍”。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父母主诉:最近,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开始紧张,相比从前,较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现在的班主任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偏激行为和交往不良倾向;
2.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
3.学习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偏激行为;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攻击性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成绩的下降,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急易导致反社会和攻击型人格的养成。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
1999年10月23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父母做CBCL;儿童EPQ和智力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目标;
4)与孩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布置咨询作业:
a.“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b.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c.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2次
1999年11月6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突破“偏激行为”应对策略。
方法:
会谈、行为治疗代币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布置咨询作业:
a.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b.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c.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3次 1999年11月20日
目的:
1)
学会合理评价;
2)
提高自控力; 3)
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治疗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句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
a.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
b.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4次
1999年12月4日 目的:
1)
巩固咨询效果; 2)
发展学习策略; 3)
增强自信心。
方法:
会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布置咨询作业:
a.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b.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 c.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5次 1999年12月18日 目的:
1)
巩固咨询效果;
2)
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进一步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家长的评价:
“感觉同学们开始喜欢我了”;“我不再害怕班主任老师了”;“爸爸妈妈经常鼓励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发脾气也没用”。
“孩子回家后愿意说话了,经常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回家后很自觉的做作业了”。“多表扬孩子还是有好处的”。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偏激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治。某男A,16岁,高二学生,身体发育正常,父母在外地打工,文化程度本科。本人就读寄宿学校,无重大疾病史,家庭无精神病史,身体健康。
精神状态:
待人冷漠 外表忧郁 面无表情 性格孤僻 沉闷内向
心理测试结果: 卡特尔人格测试
乐群性2分 忧虑性8分 持强性4分 敢为性2分
背景情况介绍:
因父母常年在外跑销售,故来访者从小跟祖父母和其小姑生活在一起。祖父母对他生活很照顾,万事都很顺着他,但小姑对他要求较严格,学习抓得很紧。一直到初中三年级,来访者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上游,成长过程还算平稳。可是,上了寄宿高中,由于学校离祖父母及小姑家较远,也由于小姑调动了工作,没时间来照顾他。因他的表哥表嫂离学校相对较近,就把他又转托给表哥及表嫂照顾,高中学习相对较紧张,学习压力较大,面对压力,他感觉力不从心,适应不过来,又因为自身较内向,没有向人倾诉。
由于之前一直在祖父母家,习惯了被宠爱,基本上没做过活,在寄宿学校生活自理甚觉困难,时常想家。加上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跟同学无法沟通交流,觉得同学都看不起他。而休息日回到表哥表嫂家,表嫂看不惯他的“小皇帝”作风。这样一来,他干脆就不回表哥表嫂家里,以学校功课忙为借口不回,却独自一个人在学校忍受孤独。因偶然机会,一个同学见他周末独自一人在寝室,邀请他去网吧教他打游戏,由此而迷恋上网络游戏。最长泡网时间长达三十六小时。由于长时间泡网,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由于泡网而旷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造成恶性循环。班主任找到其表哥表嫂了解情况,才把他从网吧带回。无奈之下,表哥表嫂带他前来咨询。
来访者主诉:
父母不在身边,就没感受到关爱的感觉。就只有爷爷奶奶疼我,照顾我,但他们跟我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只能从生活中照顾我。经常都有孤独感。上了高中,连偶尔可以谈谈话的小姑也不在身边了,学习压力感觉很大,很多东西觉得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也不想去接受。到表哥家去,表嫂又看不惯我,总觉得我什么都不会,是个笨蛋。同学们觉得我自理能力差,也处处瞧不起我。
周末,其他同学都回家了,只有我一个人留在学校,感到很没意思,很孤独,因为那个同学的邀请,我也觉得实在无聊,所以和他一起去玩网络电脑游戏。结果发现在网上能找到人聊聊天,向陌生的朋友倾诉一下自己的苦闷,同时还能打打游戏,在网络上管觉能找到些快乐和安慰,非常高兴。后来网络游戏越打越上瘾,加上学校先期管理不够严格,自习课也没有老师看管,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便相约一起去泡网,再后来就根本不想去上课了。时间 长了,课程落下很多,所以也就更没有心思学习了,而且也觉得跟不上进度了。
家人反映 :
表哥:弟弟上高中后,他父母就把他托付给了我们。开始,周末弟弟回家,也不爱说话,表嫂问他学校里的事情,他也是问一句说一句,表嫂看他行为懒散,说他几句,他就到赌气到自己房间里不再出来。后来弟弟该回家的时候不回家,打电话到寝室他说功课忙,我们也不太好再去打扰。再后来,打电话到寝室老找不到人,也问过同学,都不清楚他在做什么。最近,老师反映他不学习,还旷课,被抓到他伙同他人一起去网吧泡网,屡教不改,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说他,他就反驳说高中毕业了就参加工作,不想考大学,想自己赚钱独身生活。
分析与评估: 促使因素:从小缺少父母亲人关爱。学习压力加大,自身不能调整进而适应。缺少老师关注。学校管理不严格。先前因素:父母常年在外,缺少家庭关爱。性格内向孤僻,较少言语。与祖父母无共同语言。附加因素:与表哥表嫂相处不融洽,与同学无法正常交流沟通。咨询师简析与评估:
来访者从小在受宠爱的家庭里长大,因为有祖父母的照料和小姑的管束,成长还算平稳。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访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自我价值观也在成长,他已经不只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照顾,他需要父母的关爱,需要家庭的温暖,需要成人的榜样作用,需要与父母做深入的交流,但这一切对他而言都是空想,无法实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等低级需求的基础上,就会产生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而该来访者的爱和归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感受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观,于是他在孤独中走进了网吧,继而在网络上寻求安慰和寄托。
来访者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上升趋势很快,在这个时候,人格上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遇到环境或其他方面的不适应,容易产生自卑感,来访者在生活中原本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在班级里他因为他的内向和沉默,无法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额外关注,这群中间生是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略的一群,这使他感到生活没有意思,学习不知道是为了什么,高中的学习比之初中紧张得多,学习压力很大,他长期的内心苦闷此时无处发泄,致使无法专心于读书。加上他的自理能力差,更使得同学小看他,由此而加重了他的自我封闭状态,行为更加孤僻。
表嫂的态度让他感觉到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同时,更加感觉到自己似乎是别人的包袱。于是,他开始在网络中逃避现实,借此来解脱和麻醉自己,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根据心理测试和观察,排除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行为表现所属范畴
来访者心理与行为表现所属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般性心理问题的咨询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点
情感缺失性孤独 自我价值感否认 网络成瘾 厌学
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与评估,与其家人和本人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周围环境,感受到来自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关爱与期待。
2、重新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3、提高自控能力,逐步戒掉网瘾。
4、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
参考性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用认知领悟疗法、支持疗法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身价值和周围环境;重建来访者的学习信心,进而戒掉网瘾。
来访者主要是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感觉不到父母和其他亲人的关爱,造成来访者内心孤独,缺少爱和归属感,进而产生迷茫。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和支持疗法能够帮助来访者认识到父母和其他亲人的良苦用心,使其内心充满温暖和幸福感,进而产生学习动力。否则,如果任其不良认知继续发展,造成自我完全封闭,将会导致本人社会功能下降,出现心理障碍。必要时让来访者参加团体咨询以巩固咨询效果。
咨询过程的阶段性划分
1、诊断评估
2、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3、心理帮助治疗阶段
4、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五篇:行为偏激儿童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行为偏激儿童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10特教本(1)班
黄雁
11141001013 摘要:本案例是一位初一学生心境和品行混合为主的行为偏激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其主要症状是为早年的创伤性经历导致抑郁情绪产生,并在青春期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激发早期的抑郁情绪加重,并因此导致个性孤僻、人际关系不良,较难适应外部环境,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障碍,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通过收集临床资料,并结合咨询过程,综合考虑求助者特点,对求助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并采用行为疗法给与咨询帮助。经6次咨询,基本达到咨询目标。关键词:初中生
行为偏激
性格
心理咨询 一、一般资料
邓某,男,12岁,初一学生,身高大约160cm左右,体重53公斤,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有母亲带来咨询。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邓某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也算活泼开朗,与小朋友相处融洽,上大班时,父亲因病逝去,从此后就变得沉默寡言,喜欢独处,小学时比较听话,成绩较好。性格偏内向、喜欢一个人发呆,但服从教导,做事认真负责,还时常受到老师表扬,很少受到批评。较少参加团体活动,但也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小学毕业后,考入一所重点中学(进班时成绩很低)。原来的伙伴也都散了,同时,重点中学里面的都是学习好的同学,学习竞争气氛比较浓,且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邓某学习很吃力,也没用一个好朋友,觉得很不习惯,并开始认为自己笨。对班级活动不感兴趣,对学习也失去信心,于是开始上课睡觉,不交作业;上语文课还表现出有点兴趣,曾被老师表扬过,但语文考试时常不及格;英语成绩最糟糕,经常被老师挖苦。有一次课堂上受到英语老师批评时,前桌的同学转过身来对他笑了一下,随机就在课堂上对前桌同学大打出手,班主任调查原因时,邓某解释说前桌的同学在嘲笑他,他受不了。从此以后多次与同学发生冲突,多以暴力方式解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听不进去,并经常顶撞老师。课间时间常一个人发呆,心情沮丧。家人说回到家总喜欢一个人呆在自己的屋里,经常言语表述自己活着没意思,干脆死了算了,但无自杀行为,睡眠不好,常头痛,疲乏。基本生活维持还好。
心理测量结果:
1、《阿肯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量结果:总粗分57分,超过分界值40,分,标准分71分,高于常模(50、10)两个标准差。
2、《EPQ少年版》测量结果:结果有效;E:54分;P:71分;N:62分。
3、《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测量结果:IQ分值:118
二、主诉:
邓某称,“这一久我特别想念爸爸,要是爸爸还在的话,他肯定会辅导我的功课,我的学习成绩也不至于这么差了,同学们自然也就不敢这样欺负我了。我总觉得爸爸还活着(哭),他只是去外地出差了,我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很多想对爸爸说的话都会写在日记里,又是我真的想我死了算了,那样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哭)。但又想到我舍不得妈妈,她一个人带我太辛苦了,她为了我出去给别人打工,我好希望自己就是一个大人了,是一个男子汉,我要好好保护妈妈,不会让别人欺负我们的。我一点也不想上学,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老师只看重成绩,其实有时有一些题目我是会做的,但我故意做错,有时甚至不做,我就是想气气老师。我也不喜欢那些同学,他们经常嘲笑我,还常在我面前炫耀他们的爸爸多么多么有本事,我讨厌他们,我不想和他们说话。”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母亲主诉:孩子在上幼儿园大班时,父亲因病去世了,但是孩子还小,就一直骗他说爸爸出差去了,他爸爸的葬礼也没让他参加。后来孩子渐渐长大了,也就知道了真相,孩子与他爸爸感情很好,一直不愿接受爸爸去世的事实,在别人面前一直强调爸爸去外地出差了。最近,孩子在学校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有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开始紧张,更加较少参加团体性的活动,显得很不合群。余弦值的老师关系也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老师反感老师对他的批评教育,会在课堂上于老师发生争执。回到家中,较少与母亲说话,且爱发脾气。不允许别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经常怄气,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直接不听课,作业不会,也不问老师和同学,也不愿意让别人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班主任主诉:邓某性格过于内向,不会主动与老师同学说话,常发呆,对老师同学的一些善意的表示也会反感,总认为那是嘲笑他。有时还会对同学大打出手,我也曾严厉的批评他,但效果甚微。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倒数,上课常睡觉,还说只是打瞌睡,控制不住。在班上没有什么好朋友。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低落,且不稳定,整体心理状态较差。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产生的特殊背景、持续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身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史以用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判定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偏激行为与交往不良倾向
2、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亲子关系)
3、学习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协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长期目标:
1、消除不良情绪,处理好与父亲离别的分离焦虑
2、减少求助者的偏激行为
3、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
4、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性(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应原理:阳性强化法、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不良情绪二引起的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攻击性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成绩下降,都是因为其不良的情绪导致的。而这抑郁情绪的产生又是由于没有及时处理好因父亲去世而导致的分离焦虑。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反社会和攻击性人格的形成。
2、咨询过程中的权利的义务:略。
3、咨询时间与收费:略。
七、咨询过程
第一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母亲做CBCL;儿童EPQ和智力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目标;
4、与孩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布置咨询作业:
母亲回去后拿出孩子儿时有父亲的照片,说父亲在世开心的事,引导孩子讲自己的悲伤宣泄出来。
第二次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疏导抑郁情绪,解决与父亲的分离焦虑。
方法:会谈、打包技术、空椅技术
过程:
1、准备笔和纸让求助者给父亲写信,并在心中与父亲告别。
2、运用空椅技术,让求助者给父亲读出这封信。
3、最后运用打包技术,把对父亲的思念暂时藏起来,把精力放到学习上。
4、布置咨询作业:
母亲和孩子分析冲突事件,引导孩子该怎样做。第三次 目的:
1、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2、突破“偏激行为”应对策略
方法:会谈法、阳性强化法、行为治疗代币法
过程:
1、自画像,写出优缺点;
2、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4、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5、布置咨询作业:
a.母亲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b.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c.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第四次 目的:
1、学会合理评价;
2、提高自控力;
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治疗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句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老师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
a.找英语老师以及曾与自己起冲突的至少两个同学的3个优点;
b.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五次
1、巩固咨询效果;
2、发展学习策略;
3、增强自信心。
方法: 会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布置咨询作业:
a.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b.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
c.继续“代币”激励。
第5次 1999年12月18日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家长的评价:
“感觉同学们开始喜欢我了,我不再那么讨厌老师了;妈妈经常鼓励我”。
“孩子回家后愿意说话了,也自觉的做作业了;成绩也提高了”。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偏激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姚芳传、王克威主编.精神科查房手册[C].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3、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4、王长虹、丛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C].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