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雷锋似的好党员--献身于终身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做雷锋似的好党员
—献身于终身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重庆市涪陵第六中学校 赵海燕
父亲今年66岁了,头发已经花白,腿脚也不大灵便,但只要有人上门喊一声:“老赵啊,你能不能帮我„„”父亲就又成了老样子,马上丢下手里的活儿,乐呵呵地跑去帮忙了。
父亲是个老党员,17岁入伍到沈阳军区46军3180部队22分队,因为表现优秀,20岁就在部队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正是雷锋逝世两周年。全国掀起一片学雷锋的热潮。父亲所在的部队,因为地理位置离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邻近,经常有“雷锋班”的同志来做关于雷锋先进事迹的报告。父亲深受鼓舞,从那时起,他就立志做像雷锋那样的人,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父亲在部队中积极参加帮助当地人民建设的义务劳动。家中至今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父亲与战友们在一次参加完义务劳动后的合影。照片中年青的父亲穿着朴素的草绿色军服,呈标准的军姿坐在板凳上,脸上透露出严肃和坚定。
退伍回乡后,父亲被安排到重庆长江轮船航运公司工作。船上的工作异常艰苦。夏天的甲板烤得像一团火,舱内像蒸笼;冬天下河的风呼呼地吹,脸上像一把冰冷的刀子在割。但父亲在驳船上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从船员做到驾长,从没想过调换过岗位。船上采取的是轮班休息制,遇到同事家里有急事,父亲就让出自己的假期,顶上同事的班,而且不要分文报酬。
父亲一年到头很少回家,母亲带着年龄尚小的我和姐姐生活得非常辛苦。当时家里生活很拮据,有人就向父亲建议:“老赵啊,你看下河(指湖南,湖北,江西一带长江下游省份)的棉花,花椒,还有好多商品跟我们这儿的差价那么大,你就用驳子每次装点回来,我们合作做生意,这中间的利润啧啧—”说的人极力 撺掇着。我父亲这样回答人家:“这是在搞投机倒把!我是党员,绝不做这样的事,再多的钱我也不赚!”说的时候还气呼呼地,硬把人家“好心建议”的人弄的当场愣住,盯着我父亲活像看一外星人。其实父亲也知道,很多船上的人都靠这“投机倒把”的生意发了财,但他就一“异类”,坚决不同流合污。这事儿让父亲在家乡远近都出了名:老赵就是一石头脑袋不开窍,发财的机会也不要。
父亲擅长修修补补的手艺。从年轻时回乡探亲一直到退休后长居老家,他就是周围乡邻的“义务修理工。”家里几大柜的工具零件,粗细不一的铁丝、钢丝圈,电线圈,各种规格的钉子,螺丝,锯皮,钻头,榔头,凿子,剪刀,夹钳等等。别人的铧犁,锄头,门锁坏了拿来请父亲帮忙,为方便取用他就乐呵呵地在家里的地板上将需要的工具一字排开,像在开展览会。别人还以为这些是父亲从船上带回来的,只有母亲知道它们是父亲耗费了工资的很大部分添置的行头,为的是开个“免费修理铺”帮邻里排忧解难。为了帮别人修理农用或家用器具,我经常看见父亲在大热天忙得大汗淋漓,或是在冬天手上裂了一道道深可见肉的冻
疮。有一次,邻居拿来一件工具修理,并表明次日就需急用。父亲马上放下自己的活儿,就着家里昏黄的灯光忙活开了,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半夜。有时候,别人觉得特麻烦的事不好意思开口让父亲帮忙,我父亲就上门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同村有家农户家里非常贫穷,唯一的男劳动力上山打柴摔断了腿,父亲不仅给他家扛了几大袋米,还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为他做了一副像模像样的拐棍。
其实,从小到大,我对父亲的意见是很大的。父亲是典型的“家懒外头勤”,为了帮助别人,时间上顾不过来的时候就把家里许多男人做的活儿也留给了母亲做。父亲很少带我们玩,他总是在忙,总是在义务帮助别人。有的时候还有人得了帮助却并不满足。父亲修好他的锯子,临走他还要顺带拿走几根崭新的锯皮儿。要知道所有的工具全是我们自己花钱买的啊!经常有人找父亲借钱,到了约定的时间却不归还,父亲从不上门追帐,久而久之这钱就成了拿不回来的“无头债”。父亲却从不介意,母亲问他他就说:“人家家里穷,孩子又多,就当咱做好事了。”他穿着破了几个大洞的汗衫,要他的女儿用自家的推子理他的平头只为省下几元钱。但父亲,对外人,一直都那么大度,一直都那么大方。很多次,听见别人说我父亲“傻”,我就偷偷地跑到屋后小山坡上掉眼泪。父亲自己受委屈,还连带着家人受委屈,他这么做究竟是—图的什么?小时候的我,真的很难理解我的父亲和他的那些行为。
长大懂事后的我,第一次读了《雷锋日记》,第一次看了《党员文摘》,第一次通过广播电视了解到这个社会还有很多父亲这样的人。我感动于他们的事迹,回想自己的经历,终于明白了:父亲,一辈子都在以雷锋精神塑造着自己,以严格的党性要求着自己。只要能为人民服务,他不怕做“傻子”,他就是那“最可敬的傻子”。我的父亲,曾经在他的入党决心书中写下要终身为人民服务的字句。他,用了整整一生,践行了最初的誓言。
第二篇:党员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要有对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要自找“麻烦”,自我“加压”;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在本职岗位上无私奉献,对党员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为人民服务,只有良好的愿望不行,还必须把良好的愿望与过硬的本领结合起来,做本岗位的模范、为人民服务无止境,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找事干,自我“加压”、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一定权力,为人民服务的条件更加充分,身上的责仟更加重大,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也更加重要、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是彻底的。我们党员要为人民服务,坚持“以服务为中心”的经营方针,团结开拓,诚信奉献,建设××,具体材料请详见:全心全意人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历史选择。在新的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党员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一心为人民,一切为人民,克已奉公,无私奉献,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以服务为中心”是我们××一直贯彻的经营方针,是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延续,是我司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的基石。“以服务为中心”的客户经营模式在现实中有很多体现方式,首先在观念的树立上有所突破。过去,我们也许认为我们仅仅是收费企业,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往往都围绕着“实现收费”这个目标,而对于过往司乘人员的需求更多体现在通行费的交付上,是被动的过程。现在,“以服务为中心”的新模式是更多站在司乘人员的角度来审视整个收费过程的,交付最适合客户的服务,引导客户通过我们的服务改善管理,提升能力,取得更好的效益。我们党员要在“以服务为中心”的实践中,要勇当模范带头作用,站在服务的第一线,最大地发挥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做好工作。具体针对于我们的行政人员,更要树立全面的服务观,树立一种全客户的服务思想:过往司乘人员是我们一线收费人员的服务对象,一向收费人员是我们行政部门服务对象。我们一定要想一线收费人员之想,急一线收费人员之急,做一线收费人员之需。集体要求要做到:第一,要有对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为人民服务,只有良好的愿望不行,还必须把良好的愿望与过硬的本领结合起来,做本岗位的模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司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更好地创建“六个一流”企业的要求,就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从事技术工作的党员,要努力钻研,革新创造;在管理岗位上的党员,要研究工作规律,努力开拓创新;在服务岗位上的党员,要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第二,要自找“麻烦”,自我“加压”。为人民服务无止境,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找事干,自我“加压”。我司经营至今很多事都在做,运作一直都很稳定;即使是按照现在的方法贯彻下去,也能维持管理正常。但是,这不利于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层次的提升,更不利于我司进一步做强做大。因此,我们特别是党员职工要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找“麻烦”,自我“加压”,解决态度冷漠生硬、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做出更大的成绩。
第三篇:做最美教师 为人民服务
做最美教师 为人民服务
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做最美教师,为人民服务》。一直以来,我为生在大名这片热土而自豪!一直以来,我总爱哼几句大名山歌,“哎!桃花山顶上者刮南风,刮开了杨柳的芽芽,东面的山沟里队伍过,说着是要把鬼子打来……”请原谅,我的歌声总难表达其中的意境。但在我心里,这首本土民歌真是亲切啊!七十年前,先辈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大名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人民教师,如何有效践行群众路线,做好本职工作,把大名精神发扬光大,我认为,须深刻理解三个问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为了谁?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
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人民教师,要的就是一颗热爱学生的赤子之心,乡村教师更得躬下身子,摸清哪位同学上学的路最崎岖,哪些同学的父母常年在外,哪些同学不能吃辣的饭菜,哪些同学有心理问题……只有把这些琐碎的细节做好了,那才叫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要问“依靠谁”,《毛泽东选集》中有一句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干好一切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教师,是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支劲旅。
咱大名的老师,不仅要把丰富的科学知识高效地教给学生,更应该把我们的大名精神虔诚地传承下去。我们常说“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这就必须握好一把尺子——群众赞成的,我们就鼓励;群众期盼的,我们就做好;群众反对的,我们就坚决纠正。
谈到“我是谁”,我想引用这样一首诗歌:
你可曾听说 你可曾记得
一个女孩子
她叫张丽莉
松涛阵阵为她呜咽
电闪雷鸣因她失色
一只美丽的白鸽
从天空坠落
一名好教师 就叫张丽莉 书声琅琅令他快乐 花红果硕是她盼渴 一条条矫健的龙 在东方腾空
张丽莉老师,在卡车失控冲向学生,悲剧即将发生的瞬间,她将学生推到一旁,自己却被压到车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我是谁”。她说“当我醒来,慢慢地知道发生我在身上的事情后,我曾经痛哭过,但还是接受了这个现实。因为,我还能感受到温暖的阳光、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还能体会到人间的真情,我真的特别知足。”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和父母度过了将近30年的美好时光,而那些孩子还小,他们快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也许我们会说“遇上我,我也会这么做;遇上我,我也会这么说”。其实,在我们的工作中,能做到的,远比张老师的事容易得多。朋友们,还是让我们多学学道德模范的事迹,多看看乡村最美教师的生活吧!
我们大名,贫瘠甲天下,但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党员、干部、群众,始终不离不弃!中川乡老鸦教学点吕转芳,“红嘴山新愚公”郭富山……正是这些人一起,传承着红色的大名之魂,描绘着绿色的富裕之梦,谱写着金色的教育之歌!
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人民群众,做好本职工作,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大名贡献自己的力量,把大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
第四篇:党员为人民服务事迹
孔繁森(1944-1994年),聊城市堂邑五里墩村人,1961年7月于聊城技校毕业后,应征入伍,1964年被评为济南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同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15周年观礼。1966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任聊城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到聊城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工作。曾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7月赴西藏自治区。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1981年4月回聊城,历任中共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聊城行署副专员、党组成员。1988年,再次赴藏,任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11月29日,在带领工作组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为纪念孔繁森、发扬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中共中央总书记、xxxx,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先后为孔繁森题词,对孔繁森同志给以极高的评价。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市长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
第五篇:党员为人民服务事迹
党员为人民服务事迹
孔繁森(1944-1994年),聊城市堂邑五里墩村人,1961年7月于聊城技校毕业后,应征入伍,1964年被评为济南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同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15周年观礼。1966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任聊城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到聊城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工作。曾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7月赴西藏自治区。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1981年4月回聊城,历任中共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聊城行署副专员、党组成员。1988年,再次赴藏,任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11月29日,在带领工作组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为纪念孔繁森、发扬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中共中央总书记、xxxx,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先后为孔繁森题词,对孔繁森同志给以极高的评价。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