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伊甸樱桃富翁犯罪心理的形成
<<伊甸樱桃>>富翁犯罪心理的形成摘要:就绝大多数犯罪人来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自觉的过程.他们的犯罪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伊甸樱桃>>这部小说里的富翁之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般标准的,那是一个渐进的,自觉的过程,他的犯罪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贯穿于富翁内心的强烈的是复仇心理。
关键词:犯罪心理
《伊甸樱桃》是关于人性贪婪的寓言,是抽向金钱和物欲的鞭子,是对贪婪人性的恶毒诅咒,是对人类社会的悲悯和人类前途的浩叹!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个青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一位神秘人物邂逅,获赠一支名贵的万宝龙水笔,随之便逐渐堕入一个“物质的陷阱”。在富翁的导引之下,“我”在物欲的围城中,无法自拔。生活到处都充满着围城。从一个围城出来,却被一个更大的围城包围着,心灵就在这一层层的围城中,逐渐被腐蚀,被啃噬。然而铸造这座围城的便是冷酷无情、蛇蝎心肠的富翁。充满仇恨的内心,将以前对付过他的仇人断四肢,灭五官折磨至死。最终,利用自己的财富,慢慢摧残折磨大学生的心灵,彻底叫对方跪在自己脚下,实现了自己的复仇计划。本文将对富翁的犯罪心理形成过程进行探讨。
一、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两类。主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主体外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情景因素。小社会环境因素是指个体生活的具体环境,它更为直接地影响着犯罪心理的产生。它是社会环境的其中一个因素。<<伊甸樱桃>>的第十八章里富翁回去过去的时候,得知其从小就钟情于她的女朋友,因为大家经常取笑他们是两夫妻,导致女朋友非常讨厌他,经常对他非常残忍。拿石头砸他,拿树枝抽他,拿玻璃扎他。甚至还叫社会上的小混混打他,挨了四拳之后,反捅了十四刀那个小混混,有了杀人之心。这样的环境,无形当中影响了其犯罪心理的形成。而情境因素是指直接影响犯罪人形成某种犯罪行为动机的周围环境因素,主要包括(1)侵害对象。(2)现场其他人。(3)现场条件和气氛.(4)机遇。<<伊甸樱桃>>里,女朋友第三次打完胎之后,那个高干子弟就又找了一个新的女人。文中写到“我把他叫到操场上,他带了十几个人,我这边就只有我自己。他说:你要我就送给你,反正我也玩腻了,他妈的,打胎打得松松垮垮的„„”言语触动了富翁内心的底线,为了自己心爱的女朋友,在高干子弟的挑逗下,将他的食指撅断了,导致坐了三年的牢。在主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形成了仇
1恨的心理,杀人之心预示着其犯罪心理的出现,其为了女朋友和人打架,撅断他人手指,故意伤害等不良行为已经出现。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包括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有
1、反社会意识;
2、强烈的、畸变的需要;
3、犯罪动机;
4、不良兴趣。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有
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2、扭曲的道德意识;
3、错误的法律意识。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有
1.特定的气质;
2、消极的性格特征;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4、不良的行为习惯。本文挑其中的几个因素展开讲述。
(一)强烈的、畸变的需要
正常人都会有七情六欲的,可是正如网上说男人要色而不淫一样,那种欲求也是要有限度的,而且满足这种欲求的方式必须是合适的,否则就会产生不良后果.<<伊甸樱桃>>里的富翁显然对复仇具有强烈的心理需求,是强烈的畸变的需要。年轻人处心积虑地接近,中年富豪心知肚明但是装作浑然不觉,利用自己的财富,逼迫年轻人承认自己的真实意图,并利用这一点摧残折磨对方的心灵,彻底叫对方跪在自己脚下。富翁在年轻人的痛苦表情中,得到了内心的满足和宣泄。
(二)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和扭曲的道德意识
对一样东西有强烈的欲求,人常有之,可是人们的品德和自我意识都是因人而异的,大部分人品德良好, 自我意识强,自会用合适的,合法的渠道满足那种需求,可是也有少数一些人品德缺陷,自我意识缺乏,导致需求欲望强烈,内心常出现矛盾,冲突,紧张和焦虑,挫折感,难以自我调控;或者通过不正当的宣泄来平衡自己的心理。在实施犯罪的时候,需要本身变得模糊不清,犯罪行为受麻木的内心所支配。<<伊甸樱桃>>里的富翁也有类似的表现,比如在《菲拉格慕》那一章中,在富翁开车带大学生转了一圈之后,大学生面对眼前的富翁,“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一个是清醒的,一个是混乱的,清醒的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混乱起来却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在看到外界的生活情景,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斗争,显示出富翁品德缺陷和抑制力的缺乏,他生活的环境又再一次将他往犯罪的道路上推。
(三)错误的法律意识
在外界诱因刺激下,有可能产生模糊的,朦胧的,没有特定指向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心冲动,从而进入了萌发犯罪意向的阶段.<<伊甸樱桃>>里的富翁生活在一片奢靡之中,家里的收藏品都是一些充满血腥的画作,环境产生了一种刺
激,而且是那种很模糊的,朦胧的,没有特定指向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心冲动,欣赏画作的他失去了理智,觉得血腥是一种艺术。这是外界诱因刺激下的一种模糊的内心冲动,正是如此朦胧之内心冲动带领着他走向更深的犯罪。
在这样的情况下,富翁的犯罪心理结构更进一步的发展。
三、犯罪决意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以及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因素的存在,富翁的犯罪动机形成和确定犯罪目的确定。行为人受强烈的个人心理需求所驱使,常常作有利于己的一厢情愿的判断,而排斥反对动机,选择作案动机.犯罪动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犯罪目的的选择.<<伊甸樱桃>>里,由于女朋友在大学让某高干子弟始乱终弃,断了子弟一指,富翁被送进监狱。出狱以后,女朋友找到他,两人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子弟又来了,带着他的钱和保镖。为了复仇,富翁同意子弟当着自己的面上女孩子一把,代价是100万人民币。接着为了满足内心的贪婪,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在物欲和靡奢之下,早已失去了理智。正是复仇的犯罪动机造就了富翁的犯罪心理贯穿于自己生活的始终.他选择了假装与大学生成为好兄弟来去实现他复仇的犯罪动机,在相处中回忆过去,在情愫中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慢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富翁的犯罪心理最终形成。
二十一世纪,人不再是人,而是在金钱与权力,物欲与性欲支配下的一尸躯壳,没有人性,没有情感„„
第二篇:《伊甸樱桃》读后感
多数人死于贪婪
——读《伊甸樱桃》有感
一年五班司维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这是古希腊的那个睿智的奴隶伊索在他的那本著名的寓言集中写下的一段话。把已经流传了千年的话语置于一篇21世纪的文章之中,似乎有不合时宜之嫌,然而,在阅读了《伊甸樱桃》之后,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对这句古老的格言心有戚戚——贪婪,不仅正在毁坏着我们的现在,预支着我们的将来,甚至,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令我们成为过去——这决非耸人听闻。
该书的主要内容叙述一个青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一位神秘人物邂逅,获赠一支名贵的万宝龙水笔,随之便逐渐堕入一个“物质的陷阱”。在神秘人物的导引之下,他逐渐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奢侈品之中,生活里充满了高分贝的“欲望的呐喊”,在锦衣玉食、香车美女的簇拥之下,主人公的心灵渐被腐蚀,原本一息尚存的良知也在强烈的物欲的反复攻击之下不断崩溃,直至堕落到饮血、食人的地步。最终,当他发现四周在欲望雾霭笼罩下似真似幻的世界正随着自己一同腐坏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伊甸樱桃》中的财富世界就像金庸笔下的高手过招,招无巨细,一招一式全部拆给你看。“万宝龙、Dior、劳力士……”等世人梦寐以求趋之若鹜的世界名牌被他解构换算成日常生活中的大米鸡蛋豆腐——这些符号化的产品实际是这个财富世界的代言人。他冷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环境破坏财富文明,甚至不惜在后记中撂下人类终将灭亡的预言——如果说作者对爱情友情理想之类的怀疑是一种主观怀疑,那么,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类财富等的巨大怀疑则是基于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出的,可以说,他的“狠话”是一种负责任的“盛世危言”。人类需要有人提这个醒。
《伊甸樱桃》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开了个“名牌博览会”——小说的每一章,从标题到后面的附录,都是用世界顶尖名牌产品串起来的。但如果以为慕容雪村只是满足于像其他小资作家一样为自己贴时尚标签,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每件名牌的介绍最后,慕容雪村都会不厌其烦地将名牌的价格进行换算。比如:在介绍意大利名牌阿玛尼(Armani)的最后,慕容雪村说:“在中国大陆的专卖店中,一件含43%棉、57%混纺材料的阿玛尼T恤售价7900元,相当于中国内地一个蓝领工人全年的工资,如果买成铅笔捐助失学儿童,可以买40000支,每年用40支,可以让一个孩子用上1000年。”
如果人类终将灭亡,这种局面是谁造成的?只能是人类本身贪婪的人性。林语堂认为好的小说是描写人性的,尽管鲁迅曾经作过批驳,但是我认为林语堂是对的。慕容雪村在这本书里描写了这种几近疯狂的人性,他描写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式于连。“为一百万出卖情人”、“为钱杀弟”、“为钱杀父杀母”的疯狂故事读来让人不寒而栗,但是我们谁不也能说这是假的。谁都不敢保证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不会发生。
当然,小说《伊甸樱桃》绝非禁欲主义的枯燥说教,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聚焦在个体生命的遭际之上,无疑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事实上,无名青年及其短暂人生所折射出的是作为族群的人类的整体命运走向。日复一日的攫取,反复不停的索要,惊人的浪费与毁灭性的开发是物质条件极端富足的现代社会的痼疾,近几十年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早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共同的贪婪令人类在不断追求享乐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如果不适时的警醒,结局如何,自不待
言。
与其说《伊甸樱桃》是篇小说,不如说是个寓言,一个关于人类自取灭亡的寓言,就像末日审判的提前预演。第一次如此赞叹慕容雪村的文字,平白真实绝不矫揉造作,不时出现幽默的讽刺句子,是那样准确地让人苦笑一声,接下来却是揪心的疼痛。让人感到匠心独具的是,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以一种奢侈品来命名,初看时觉得好奇而赞叹,给人以小资情调的错觉。但到了中途却感到异常压抑和悲愤,慕容雪村不停地颠覆着我们的价值观,这些昂贵的天价品牌,并不能铺就某些人实现物质梦想的道路,反而将开启毁灭的地狱之门。
总之,全书反映了出一个观点:丑陋一旦被价值取向遮掩,它会比什么都美丽。这本书写出了人类贪婪疯狂的人性,写出了对巨大财富文明世界的讽刺和嘲讽。这是一本疯狂的书。这是一本沉重的书。这是一本荒诞的书。这是一本颤栗的书。
第三篇:犯罪心理的形成
犯罪心理的形成【小组成员】:赵梦迪、蒋维、张丁雯、顾晨依、夏钟钰、夏晓东、顾仲恺、王慧傲、闵敏、陈雄思
主题:年幼经历对于人心理建设的影响
1、“雨夜屠夫”案情回顾:
林过云,原名林国裕,犯案前是一名夜班出租车司机,先后杀害四名夜归女性。他将受害人的尸体带回家中强奸,然后肢解受害人作标本,为人体残肢拍照,再将性器官放入雪柜中保存。更变态的是,林过云把全部过程都拍成了小电影,以便于日后欣赏。由于林过云犯案时多为下雨的晚上,所以被冠以“雨夜屠夫”的称号。
案件于1983年3月3日起开审,经过二十日的审讯。4月8日,由七名男性组成的陪审团一致通过,林过云四项谋杀罪名成立,被判处绞刑。当法官宣布判决结果时,林过云镇定如常,没有显露半点惊讶的神色。但由于自1966年11月16日后,香港再没有执行过死刑,因此,港督会同行政局赦免林过云死刑,改判终身监禁。
2、林过云年幼经历
林过云的童年非常不快:他生长在一个复杂的家庭,父亲有三个太太;童年的时候,曾经在婆罗乃生活过。根据他生母所讲,林过云与他爸爸的关系童年时开始已经很差,他爸爸对子女的管教严厉,时常对林过云拳打脚踢。有一次更因为林过云吃饭前没跟其他家人说“吃饭”两字,而打了他一记耳光,将他撞向墙壁。直至成长之后,林过云与家人关系疏离。虽然住在同一屋檐下,但是他经常逗留於房间内,不与家人一起进膳,亦不与家人交谈。不过,他爸爸在作供时表示,不认同自己管教过严,只是林过云的性格太反叛。又觉得社会应该要负上责任!
3、林过云的经历导致的变态心理
【弗洛伊德:人的本性基本上是消极的人类是低级的“野兽”,只有文明进程可以控制放纵的欲望和破坏性,社会进程与人类本能的追究自私的趋势相抵触,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产生个人的心理问题。】
犯罪者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犯罪动机:林过云在法庭上表白他自己的杀人时的心态说,他杀死第一名女子时并无犯罪感,只是被一种愤怒驱使,因其是妓女,林过云表示自己是替天行道。其后杀死第二、第三名受害人是因为自己上了瘾。但杀到第四个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厌倦。第四名女死者梁惠心是个17岁的女学生,林过云表示自己也不明为什么要杀她。当被问及梁惠心的时候,他曾经数度落泪!
林过云在供词中表示,他想让这批女性器官的照片成为历史图片,想让全世界的人都 1
看到他拍的照片。他说:“我每逢做大事,都要记录下来,这个是我的习惯!”林过云自称,肢解女尸及奸尸是因为他对解剖学有浓厚兴趣,以及有极强的好奇心。
4、反例:风雨哈佛路女主角
【内容简介】:丽兹(索拉·伯奇 Thora Birch饰)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贫穷的丽兹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随着慢慢成长,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漂亮的完成答卷,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从现在起,丽兹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开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
5、对比分析:同样是身处在恶劣的环境,结果为何差异巨大?
【家庭因素】:家庭对一个人人格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空间,是最早接触的“社会”,作为家庭主角的父母更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教育引导、言行、举止都将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父母正面、积极向上、家庭和睦则孩子易养成良好的品格,但反之,负面影响严重的就会成为导致子女实施犯罪行为的诱因。
在一个病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他们目睹了暴力和冲突,情感上的不和谐,以及社会的不公正待遇等,其犯罪驱使力比其他青少年要大得多。特别是暴力冲突,比如林过云,幼年总是受到父亲的拳打脚踢,致使他与家人关系冷漠,使他长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道德观、价值观也在自闭的环境中发生改变,暴力冲突易使家庭弥漫紧张、恐惧的气氛,对子女心灵留下阴影,同时也使他们变得不信任其他人,甚至对整个社会都缺乏安全感。长大后更可能有暴力倾向,严重的就会像林过云一样有偏激的心理问题。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不论是溺爱、虐待、还是放任都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偏差和实施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惩罚与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紧密相连。
【社会因素】:大环境下的氛围易催化个人心理的转变。
社会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二空间,是即家庭之后又一重要的因素。大环境下的熏陶极易影响一个人自身的价值观改变。当看到周围的人都认为是对的事时,即使本身的性质是极其恶劣的,也会自然而然地随波逐流认为是正确的,也就不存在什么“羞耻心”了。所以,树立社会中的正义风是多么的重要,而放眼当今社会,逐渐被名利、物质所掩盖而磨灭,改变破在眉睫。
【总体分析】:
林过云出生在一个畸形的家庭环境中,父亲对其近乎禁锢式的童年教育以及极少的接触社会和自闭是他日后变成变态杀人魔的主要诱因。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男孩子都是好动的尤其是在童年的时候,他们渴望有自己的梦想,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将来为之不懈奋斗,但是他的父亲无情的抹杀了这一切,于是各种郁闷,不平衡,叛逆的思想在一天一天的积累滋长,同时又得不到良好的释放直到有一天产生了物极必反的效果,当林过云有一天恢复了自由,逐步的接触这个社会的时候他的行为举止以及思维方式已经与常人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他需要一种变态的快感去释放压抑在他心中的戾气。也正是由于这几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其最后
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再来反观风雨哈弗路中的女主角,之所以她能够在逆境中奋起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较大的关联,美国是个相对来说较为开放的社会,父母很少会去过分的压迫孩子做什么事情,表面看来《风雨哈佛路》中的女主角有着类似于林过云的童年经历,但实则两人所面临的问题却是截然不同的。《风雨哈佛路》中女主角虽然多灾多难但她其实是自由的,她为了自己的生活不得不更早的接触这个社会去体验人生百态,在这点上她和林过云的童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得她往后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不仅无法摧垮她反而是对她的一种磨砺让她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想要生存下去她应该去做什么,试问这样一个从小就靠着自己一路奋斗历经艰难的人又怎么会如林过云一样踏上不归路呢?
所以对一个孩子来说出生后的家庭不幸并不一定成为他们误入歧途的主要因素,而如果将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扼杀在孤独和黑暗中的,那么结局必将是凄惨和悲凉的。
6、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 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犯罪心理的预防】
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对于社会成员的人格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犯罪科学的研究表明,不良社会环境是影响和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要想控制和减少犯罪,需要从改良社会环境做起,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完善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格健全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当然,社会环境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对于犯罪人或者有人格缺陷的未成年人纵容。对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或者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社会越轨行为要及时作出有效反应,不能因为怜悯而使他们失去被矫治的良好机会,否则将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损害。
此外还要重视开展心理卫生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理想,才不会沉湎于身边琐事,从而减少无谓的烦恼。其次要接受现实的自我,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需要坦然地承认及欣然地接受。再者,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人有交际的需要,与亲属、朋友、同学、同事交往能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使个人的苦闷有地方倾诉,不易积存郁结。
【犯罪心理的矫治】
罪犯心理矫治,就是利用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消除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不良行为习惯,帮助犯罪人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一切方法和活动。
首先,犯罪与心理疾病之间具有一定的重叠交叉,一些被看作是犯罪的现象,同时也属于心理疾病的范围。因此,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可以移植到犯罪心理矫正领域。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说,犯罪也是一种异常行为。变态人格的主要特征就是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包括不能适应社会行为规范。在这一点上,犯罪行为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也具有类似的性质。最后,部分犯罪是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有些犯罪是由个人的情绪障碍引起的,情绪障碍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之一,所以,要最终矫正该种犯罪行为,就必须使用心理
治疗方法消除情绪障碍。
罪犯心理矫治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一)、精神分析法
主要目的是通过当事人的心理分析,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痛苦释放出来,使其彻底领悟自己以往的行为之所以不同于他人的原因。
(二)、行为疗法
直接以人的失常的行为为治疗对象,运用学习原理改变罪犯的行为。其特点是忽视引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而强调对不良行为的矫正。
(三)、认知疗法
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四)、现实疗法
根据犯罪人的人格特征、行为表现,分析现实生活的挫折与矛盾引起的情绪问题、行为和性格障碍,以培养犯罪人现实的、负责的正确的行为为治疗目标的一种疗法。
(五)、内省疗法
是让犯罪人处于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中“闭门思过”,反省自己的过错,回忆自己犯罪的原因,反思改造的措施,从而达到心理改变的一种犯罪心理治疗方法。
(六)、心理剧
它是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在指导者的引领、支持和帮助之下,使个体重新经历情绪冲突的体验;在探索个体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心里矛盾等过程中,让个体通过行为模仿行为或行为替代尝试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第四篇:马丁伊甸读后感
《马丁.伊甸》
《马丁·伊甸》叙述了主人公马丁·伊甸因为爱上一个上流社会的女子,从一个普通的水手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知名作家的历程。《马丁.伊甸》素材基本上来自于作者杰克伦敦的真实生活。杰克伦敦来自美国社会的贫困不堪的底层社会,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身漂泊历险。主人公马丁继承了杰克伦敦的火一般狂暴而坚毅的性格。这本书可以看做是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
马丁在遇到露丝的那一刻,生命便开始朝着另一个方向行进。他爱露丝,爱露丝所生活的社会。露丝激发了他对生活的憧憬和热情以及全部的潜能。他开始努力工作一遍存下一些钱,开始锲而不舍的阅读和写作,像一块吸水的海绵,不断吸收着那些书本的知识。可悲的是,当他能够融入她的阶层时发现那些都不是他想要的,慢慢的露丝自满的知识已经跟不上马丁的脚步。而马丁作为一个来自社会底层,但是他却有知识有理想,他社会底层的朋友完全不明白他;另一方面,上流社会充斥着糜烂的气息,贪婪,人云亦云,这些人也不能理解他。他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单的人。既不能回到原来的地方,又不愿意污浊自己去融入那个所谓的高贵的上流社会。这种处境大概与杰克伦敦的现实处境一般罢。
马丁也许爱的是不是真的露丝,不是真正的上流社会,而是他理想中的露丝和理想中的世界。所以当他最后完成跨越之时才会如此绝望,一直支撑自己奋进和写作的梦想瞬间破碎,那个理想中的世界竟然如此污浊。布里森登死后,他不再有同伴,没有人再能理解他。回不到从前也无法接受上流阶层,最后只能走向毁灭。
“你是可能毁了我的写作和事业。现实主义支配着莪的天性,而资产阶级精神却仇恨现实主义。资产阶级是怯懦的,他们害怕生活,而你的全部努力就是让莪害怕生活。你可能让我公式化,你可能把我塞进一个生活鸽子笼,在那里生活的一切价值都是飘渺的,虚假的,庸俗的。庸俗性就是资产阶级的风雅和文化的基础。你打算把我变成你们阶级的一员,你到现在仍然不会明白莪我再说些什么,我的话对你来说是奇怪的谬论,可对于我来说却是要命的现实。”马丁在成名之后拒绝主动献身的露丝所说的话大约是全书的高潮之一吧,这淋漓尽致的话不仅是表达了马丁的愤怒和无奈,也是作者的呼喊。
小说一方面,通过真实生动的描写马丁艰难奋斗最终成为了著名作家的坎坷经历鼓舞告诉人们没有不可能,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会让你无限靠近梦想;一方面通过对资产阶级的体面人物的描写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小说在描写马丁成名之后的生活,笔调变得灰暗、阴霾,不再似马丁初遇露丝时满身动力的活泼笔调,似乎已经预示着那不会完满的结局一般。
“我愿做一颗华丽的流星,愿我的每一颗粒都呈现那动人的光辉,而不做那沉睡并永远不灭的行星。
第五篇: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形成与预防
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形成与预防
〔摘要〕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不良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及时、准确、合理的刑罚和其他非刑罚制裁措施能够有效增加低龄职务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破除其侥幸冒险心理;严厉惩罚的震慑作用也能使其自我调节结构要素发挥作用,抑制弱化犯罪心理的形成,从而达到减少低龄职务犯罪的作用。
〔关键词〕低龄职务犯罪;犯罪心理形成;犯罪心理预防。
一、低龄职务犯罪概述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违背职责的要求,运用国家不认可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故意或者过失地导致危害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的结果而应受到制裁的行为的总称。本文所述之低龄职务犯罪是指35岁左右的国家工作人员(也包括依法从事公务的非国家工作人员)所进行的职务犯罪。把握好其特点将有助于犯罪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1.涉案罪名集中。低龄职务犯罪尽管分布领域很广,但涉案罪名一般集中在贪污和挪用公款两大罪名上,这与大部分低龄职务犯罪分子职级不高、主要负责处理财务、会计等事务工作有关。如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1998年至2000年查处的20件低龄职务犯罪中,绝大
[1]部分犯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而在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检察院1981年至2001年立案侦查的105件案件中,贪污挪用案件为87件,更是达到
[2]了立案总数的82.86%之多。可见故意型低龄职务犯罪较多,因此下文分析犯罪心理时也主要以分析故意职务犯罪心理为主。
2.涉案金额较大,犯罪性质恶劣。与年轻人爱冒险、图刺激心理相对应,低龄职务犯罪人往往作案不计后果,因而一旦犯案涉案金额较之其他年龄段更大,犯罪性质更为恶劣。如湖北省建设银行青山支行年仅26岁的房地产信贷科科长助理金某挪用公款819万用以放高利贷;又如32岁的贵阳市财政局出纳员许杰转走预算外资金7200余万,[3] 爆出贵州省建国以来最大一起经济犯罪案件。3.犯罪分子文化程度较高。凭借良好的文化教育背景,加之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数众多的年轻国家工作人员被提拔上了中层岗位,其中的不良分子往往利用其业务骨干的地位进行职务犯罪活动。以广州市为例:1997年至2003年3月,该市35岁以下青年职务犯罪总人数364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29人,占
[4]62.9%,研究生17人。低龄职务犯罪主体在案发前往往得到组织上的重点培养、单位领导的器重,被家人、社会寄予厚望。他们的犯罪在毁掉自己前程、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的同时,也是对组织资源的一种浪费,更令家人痛心,甚至还会影响干部队伍的廉政文化建设,动摇社会群众对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政治信任,给各方都造成极大损害。
二、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5]的总称。研究低龄职务犯罪心理,能更深入地了解低龄职务犯罪分子(或潜在的低龄职务犯罪分子)的内心动态,从而更好地对已出现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和预防。
(一)低龄职务犯罪的典型心理。
1.贪婪心理。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使“金钱至上”的观念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市场”。低龄职务犯罪分子大多数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对金钱顶礼膜拜的贪婪心理使他们不惜违法犯罪,肆意收受财物,贪污挪用公款。
2.失衡心理。年轻的国家工作人员在眼看学问不如自己、努力程度不如自己的同辈人通过经商暴富、目睹同一批进入机关单位、国企的人迅速升迁后,认为自己是“老实吃亏”,从此开始利用手中权力为己牟利,求得“补偿”。
3.从众心理。事实上,在某些权力要害部门,贪污、受贿的犯罪分子的确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近年来腐败“窝案、串案”频发便是其例证。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国家工作人员混迹于腐败环境之中,与腐败分子的密切交往,将职务犯罪行为中性化、合理化,视收钱送礼、以权谋私为当然。
4.侥幸心理。低龄职务犯罪分子的高学历、高智商使他们自视甚高,以为凭借自己的高超手段能够遮掩住犯罪、规避惩罚;而监督机制的匮乏无力和职务犯罪的低查处率也让他们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正是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年轻的蛀虫们孤注一掷、铤而走险,最终将自己送入犯罪的牢笼。
5.虚荣心理。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言:“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作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的职务犯罪分子往往乐衷于人们的阿谀奉承,对名牌商品有着无穷的兴趣,凡事讲阔气、讲排场,为满足内心的虚荣面对“糖衣炮弹”毫无惧色,一一笑而纳之,从此恶行不断,陷入职务犯罪的泥沼。
6.对抗心理。年轻人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容易对批评、建议产生对抗抵触情绪。有的低龄职务犯罪分子就是因为对单位领导批评不满而滥用职权以泄私愤,或对工作职责持冷漠态度,这是在过失型职务犯罪中常见的一种心理。
(二)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结构。
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绝不仅仅以上列举的几种,而且在每一个犯罪案例中这些心理因素也不是单一地诱发犯罪,而是多种不良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机组合并综合为低龄职务犯罪行为提供内在动力。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到配作用的那么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主要包括:(1)认知结构要素;(2)动力结构要素;(3)自我调节结构要素;(4)特征结构要素。在社会多元思潮的影响下,众多低龄职务犯罪分子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自我认识具有片面性和不准确性,自我控制能力低,极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影响和低俗事物的引诱,最终走上歧途。研究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结构能够通过将低龄职务犯罪分子的心理结构同其他年龄段职务犯罪分子、同一年龄段守法国家工作人员的心理结构相比较,发现其中的区别,揭示低龄职务犯罪分子产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从而更好地制定预防、侦讯、矫治的心理对策。
(三)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
1.强烈需要的膨胀发展。人人都有各式各样不同的需要。有的需要较弱,难以激起人们的活动动机;而有的需要较为强烈,较易推动人们为满足它而积极行动。事实上,以合法的方式如个人奋斗等去追求满足正当的强烈需要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低龄职务犯罪分子需要的特点在于其个人需要恶性膨胀和畸形发展:
一方面,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们薪酬有限,渴望享受的欲望严重脱离了其实际支付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结构中吃喝玩乐的低层需要占绝大部分,而对事业的追求却迷失了,马斯洛所谓的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似乎回归为零。
2.人格缺陷的激发。单纯的强烈需要的存在还不足以形成完整的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产生的真正心理基础是人格缺陷。人格缺陷是因社会化过程中的失误而形成的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低龄职务犯罪分子普遍存在意志薄弱、自制自控能力薄弱、法纪意识淡薄、以个人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等人格缺陷。这些人格缺陷,导致当私欲膨胀时,低龄职务犯罪分子最终选择的是以不法方式而不是通过个人进取奋斗去满足这些欲求。
3.犯罪意向的萌发。所谓犯罪意向,就是由违法欲求引起的冲动、意图或行为倾向,它是主体由人格缺陷经过违法尝试后形成犯罪心理的标志。一旦出现合适的犯罪时机,低龄职务犯罪分子便由模糊抽象的犯罪意向转而生成清晰具体的犯罪动机和目的。这种抽象的犯罪意向以上述的需要的恶性膨胀和人格缺陷的存在为基础,潜伏于行为人的内心深处。
4.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
[6]在犯罪意向萌发后,经由适于实施职务犯罪情境的刺激和犯罪机遇的诱发加之自我控制能力的匮乏,便会形成犯罪动机。
5.犯罪决意的作出。低龄职务犯罪分子在犯罪动机形成后,还会根据自身的心理结构特点,考虑采取何种手段满足其欲求。此外,在犯罪决意阶段,低龄职务犯罪分子还会根据客观情况捕捉着手实施职务犯罪的时机,侦查人员可从判断作案人是仓促行事、犹豫不决,还
[7] 是老奸巨猾、轻车熟路中,判断其性格和意志特征。
三、关于低龄职务犯罪心理预防的几点建议。
1.积极开展犯罪心理预测,测准潜在低龄职务犯罪人。
任何人,无论其表现多么单纯善良、正直廉洁,都有可能做出越轨之事。由检察机关或单位纪检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定期运用观察、谈心、询问等多种方式对低龄国家工作人员物质需要方面的变化(如奢侈品消费的激增)、人际关系的变化(如与某些商人交往过密)、精神状态的变化(如终日惶惶不安,工作严重分心)进行调查研究,展开综合评估,预测调查对象进行职务犯罪的可能程度,使“潜在犯罪人”能及早浮出水面。这一工作的开展将极大地有助于对犯罪倾向的低龄国家工作人员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为预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提高低龄国家工作人员的待遇与素质,改善其主体心理结构。2005年9月18日,《瞭望新闻周刊》中也指出在全国多个行业的职工平
[8]均工资中,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排名处于中下位次。“相对贫困”的经济地位便是形成失衡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提高低龄国家工作人员待遇,进而改善其心理结构。通过在学校、单位向青少年传达廉洁的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结构,是防止日后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香港,廉政公署预防职务犯罪从青少年甚至幼儿园抓起给人印象深刻。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向青少年传达反贪信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
[9]他们在反贪中的作用。
3.优化外部环境,削弱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诱发。外部环境既包括大社会环境因素,还包括了家庭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交往环境因素等。我国目前恰恰处于迪尔凯姆所谓的过渡时期,计划经济的弊端与市场经济的负作用同时存在,西方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在这一时期发生激烈的碰撞,使得各种社会矛盾显得特别突出。金钱至上、享乐至上、虚无主义等腐朽风气在社会甚至工作单位、家庭的弥漫,对年轻国家工作人员起着不良导向作用;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也决定了近期内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制度建设难以尽善尽美,单位监督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加之法律法规的缺位,也诱发着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在当前条件下,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可能扭转不良风气在社会中的强势走向;同时加紧法制建设的步伐,完善监督管理方面的制度漏洞,减少职务犯罪机会并建立起严密系统的权力监督体系;此外,工作单位、家庭等小社会环境的净化也应该得到重视,单位的防腐教育工作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注重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健康,防止贪腐习气在一个集体内盛行;将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战线延伸到家庭之中,充分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监督、提醒、规劝,构筑起预防低龄职务犯罪的“亲情防线”。
4.加大打击力度,弱化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形成。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并不一定立刻外化为低龄职务犯罪。惩罚机制尤其是刑罚机制是抑制弱化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重要一环。事实上,尽管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一直强调要严惩职务犯罪,但是整体看来,职务犯罪的查处率并不是很高,也就是说,低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成本”并不高。
据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研究表明,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大约在10%-20%之间。其中被判刑的比例也过低:每100名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只有42.7人被立案侦查,只有6.6人被判刑;每100名被检察机关立
[10]案侦查的干部中只有15.5人被判刑。在其他类型职务犯罪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而在量刑方面,就连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苗有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不讳言:“近几年职务犯罪判得比较轻,老百姓有意见。”[11]因此,完善对职务犯罪惩罚的立法,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灵活运用党纪、政纪和刑法对不同危害程度的低龄职务犯罪及时采取轻重不同的处罚措施,努力使每一个低龄蛀虫得到应有惩罚,是低龄职务犯罪心理预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2][10]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职务犯罪专业委员会编。《中国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3]马志忠,郝翠荣。职务犯罪低龄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4]杨国亮,鲍子平。青年干部职务犯罪的成因透视与预防重构[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5)。
[5]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高锋。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7]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李友德。论完善我国公务员薪酬的有效途径[J]。消费导刊,2008(3)。
[9]周洲,腾志强。职务犯罪预防[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1]黄秀丽。堵死为贪官开脱的门道———最高法、最高检规范官员轻判的幕后故事[N]。南方周末,200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