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2:0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

第一篇: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

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自身心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因素中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需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社会因素,同时应加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工作。本文从社会因素方面讨论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并就如何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体系,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字:青少年;犯罪心理;社会因素;犯罪预防

青少年是指处于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特定阶段14至25岁的主体。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由于目前多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日益突出,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其自身心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果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并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社会因素,青少年犯罪是可以预防的。社会因素作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诱因,值得探讨。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

奥地利犯罪心理学家杜立奥说过:“人的社会性缺陷是人产生犯罪心理的根源。”通过分析目前青少年犯罪情况,可以发现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诱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人形成健康的心理,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显著的消极作用,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根据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一些背景材料分析,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本身的性格特点,与他们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1、亲子关系的影响

培根、蔡尔德和巴里进行了一项交叉文化调查,这次调查发现:在父子之间很少接触的社会中,少年盗窃发生率最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亲密程度低,使儿童缺乏安全感、信任感,易产生逆反心理,更易接受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

2、家庭结构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及亲密程度。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在各项家庭职能的发挥上 有所差异。一个理想的家庭应该是父母健在,并且能对子女负起养育责任的家庭。根据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家庭有缺陷的青少年的犯罪率高于完整家庭。(1)父母故亡

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使子女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受到沉重打击,失去父母的慈爱和教育,这样的孩子往往内心痛苦,精神忧郁,形成孤僻、冷漠的个性,会漂向社会,走上邪路。(2)父母病残

父母一方或双方伤、病、残,生活不能自理,往往失去管教能力,不能很好的尽到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约束,容易犯罪。(3)父母离婚 因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造成的双亲不全比因自然死亡而造成的双亲不全,对子女的消极影响更大。父母离异使孩子的心理、人格、行为习惯受到极大的影响,孩子得不到父母双方的关爱,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认为被父母一方抛弃,易形成冷漠、嫉妒和猜疑的心理特征,对家产生一种厌恶心理,转而投向社会,受到不良人员的引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 响。不当的教育方式包括简单粗暴和极度溺爱。(1)暴力型家庭

这类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粗暴,对子女要求过严,一旦做错事便打骂体罚,拳脚相加,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缺乏安全感,造成子女与父母在情感上、思想上的对立,产生逆反心理并有伴有暴力倾向。同时子女在受到打骂时,内心并未屈服,因为年幼无力反抗,只是表面服从,易形成表里不一,表面顺从,内心残忍的双重性格。这些都可能成为激发犯罪行为的潜在心理因素。(2)溺爱型家庭

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想尽办法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纵容他们的不良行为,使子女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形成贪婪懒惰,好逸恶劳的性格,缺乏同情心和是非观念。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进入社会后,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挫折耐受力低,因难以适应社会而导致犯罪。

4、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

经济上贫寒或过于富裕的家庭大都有经济利益矛盾冲突。家庭物质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只顾赚钱,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这类家庭的青少年易被高消费所吸引,因经济上无法得到满足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物质条件好的家庭,父母对子女倾向于放任,使其物质欲得到满足,占有欲极大膨胀,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使用过激手段,走向违法犯罪。

5、父母不良品质的影响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父母的不良行为,如自私自利、酗酒、吸毒、赌博等都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被子女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到,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有违法犯罪记录的双亲,更易于给子女带来不良影响。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场所,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心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学校在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误区:

1、教育内容失衡

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以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过度重视升学率,忽视法制教育和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目的具有片面性,重智育轻德育,使学生道德观念淡薄,法制意识薄弱,缺乏是非观。个别教师对成绩不好的“差生”更是另眼相待,不管不问,这些学生因学校追求升学率而被过早的推向社会。这些辍学生一旦闲散在家,由于他们对社会阴暗面毫无准备和抵抗能力,加之在学习失败中产生的自卑心理和情绪障碍,极易走上歧途。

2、管理制度不合理

一些学校设立了严苛的规章制度,对有缺点的学生采取体罚或退学的教育方式,容易加重学生的自卑感,产生报复心理。一些学校管理过于松散,对学生逃学、打架等不良行为无有力措施加以制止,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校纪不严,不良风气盛行,造成学校秩序混乱,学生因逃课、辍学流向社会,成为社会不良人员。

3、教师队伍素质下降,缺少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青少年的成长总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有些教师歧视、侮辱“双差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不自觉地认为“自己不行”,从而自暴自弃。有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态度简单粗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弃学、辍学。

4、与家长缺乏沟通

有些学校怠于与家长沟通孩子成长情况,使双方都无法及时掌握孩子心理、情绪变化情况,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居住环境的影响

居住环境对青少年心里健康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居住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居住环境中不良事物和现象的影响

在一些城市和农村存在着相当多的不良现象,为青少年提供了消极的榜样,如邻里之间因为一点私利而吵架斗殴、偷盗不断、赌博成风。在这种风气恶劣的居住环境中生活,会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居住环境中不良人员的影响

在一些城市的居住小区和乡村,存在着一些对社会有危险性的不良人员,他们或为私利预谋犯罪,或存在未改造彻底的犯罪意识。这些人利用居住近、接触方便等条件,有意无意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犯罪思想,或引诱教唆法律意识淡薄、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四)工作环境的影响

工作环境是人们接触较多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刚刚走出学校的青少年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缺少外部约束,个人行动更为自由,如果工作场所风气不正,由于思想单纯,刚刚进入社会的青少年容易迷失方向,出现犯罪行为。

(五)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1、市场经济的影响

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竞争不断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增加,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忍受着待业的煎熬,在内心和社会之间造成紧张的压力,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容易犯罪。同时经济的开放使一些青少年看到“不需要多少知识”做个体户、商贩能发大财,就产生“不读书照样赚大钱”的想法,从此不求进取,求知欲下降,贪吃爱玩,游荡社会,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社会文化的影响

(1)大众传媒中不良内容的影响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发达,但一些庸俗、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其中,青少年认知分辨能力尚未成熟,自制力弱,极易受到不良内容的侵蚀。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强,不少青少年模仿传媒中的暴力行为,以身试法。这些不良内容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互联网的影响

网络因其极大地信息量及方便快捷的操作,正在快速普及。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中充斥的色情和暴力的内容也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人身攻击、格斗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游戏使青少年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引起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强,自制力弱,容易被网络吸引,沉溺其中难以自拔。成瘾的青少年一旦上网欲不能得到满足,极可能采用非法手段达到上网的目的。(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风气。一些人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这些高消费对青少年极具诱惑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正在侵蚀着青少年,使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放弃原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而变得只追求物质、唯利是图、讲吃比穿,以非法手段捞取钱财。

3、法制疏漏的影响

任何国家立法和司法工作都存在一些疏漏,这些疏漏会成为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如劳改场所对罪犯教育不够,重劳动轻改造,使一些罪犯思想深处的犯罪意识并未得到彻底的改造,在社会中传播犯罪思想,影响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发展。同时新的犯罪手段和方法的出现,但由于打击控制犯罪的手段、装备、人员等落后于形势的要求,对侦破犯罪产生不良影响,使个别青少年抱有侥幸和冒险心理,增强了犯罪倾向。

二、在防止青少年犯罪问题上应做的工作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当青少年表现出不良的言行如逃课、大吃大喝、进出娱乐场所等,家长、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人格、心理、行为习惯并未成熟,如果加以有效地引导,可以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一)加强家庭的教育作用

1、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的言行关系到子女的健康成长。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优良品质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引导教育子女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助人为乐、正直善良等优良品质。同时要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系统地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其用正确的方法更全面的教育孩子。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与子女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子女心理、情绪变化。培养子女健康的情绪。家庭成员应互帮互助,彼此尊重,彼此关爱,营造融洽又充满朝气的家庭环境。

3、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家长要先教子女做人后成才,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同时,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情况和思想道德品质,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既不武断暴力,也不溺爱纵容,让子女在家长的教育中感受到爱和温暖。

(二)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学校是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学校的教育管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学校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阵地。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放到与智力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使其懂法、守法,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和预防功能,使青少年不敢以身试法。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使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建立心理咨询室,由专业人员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解答,运用疏导、鼓励、指导等方法予以帮助,促进学生人格、情感发展。

3、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所有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对后进生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对其进行帮助,不随意处分、开除。要创造条件将学校教育向外延伸,补充社会知识教育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抵制各种不良倾向,同时丰富课余生活,娱乐身心,陶冶情操。

4、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要整顿校风校纪,明确规定应当遵守什么、提倡什么、严禁什么、反对什么。切实解决有些学校校风不正,学生纪律松散等现象,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同时要巩固在学率,减少辍学生。

5、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家庭和学校是教育青少年的两个主要阵地,互相密切配合,一方面可以使家庭教育得到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延伸学校的教育手段。教师应经常联系学生家长,交流教育经验,听取意见,家长也应主动研究孩子教育问题,亲自参加或辅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三)完善社会的调控功能

1、净化社会风气

加强社会环境治理力度,限制大众传媒中不健康内容的出现,消除青少年模仿犯罪行为的根源,宣传先进人物事迹,为青少年树立优秀榜样,宣传良知,弘扬正气,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大投入,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

目前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还很缺乏,政府有责任为青少年创造更多健康的活动场所,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同时对已有的场所应加强管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

3、加强社会控制

加强社会控制包括加强公共场所和社会方面的治安控制,加强治安巡逻,加强技术性防范措施等。通过加强社会控制,减少犯罪机遇,消除犯罪的冒险和侥幸心理,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4、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人生理想、道德情操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5、加强社会援助

加强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对未成年的孤儿,社会要通过孤儿院等福利机构负责照料,对流浪儿进行收容、养育,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种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依然存在。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受社会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学校、社会、居住环境、工作环境起着重要重要。这其中任何一项单独因素都会促进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这些因素的负面交互作用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的影响更令人畏惧。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群策群力,构筑一张庞大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网络,让青少年在纯洁、美好的环境中茁长成长,才能真正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负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第二篇:论青少年犯罪心理1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

班级:心咨0932姓名:饶润彬、刘洋、王

摘要:

从犯罪主体来看,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杨守建说,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几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其中,严重刑事案件明显增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1999年的1.9%

在青少年犯罪人员当中,犯罪起因是因为临时起意的犯罪动机占到了41.6%,是因为冲动因素的占到了37.5%,其中单亲家庭占到了23.6%,有56%的青少年犯罪者玩过游戏机,39%的是受到游戏机里虚拟世界的影响。而在性犯罪中95%的犯罪人员观看过淫秽影碟或是黄色书籍……

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由于青少年犯罪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文化、社会、心理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从各类信息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以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为其主要形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涉毒犯罪近年来逐渐增多。

从犯罪主体来看,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杨守建说,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几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其中,严重刑事案件明显增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1999年的1.9%。

再根据统计数据得之:我国每年会增加15万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其中会有3万人成为少年犯,这占到了我国犯罪总人数的 14%,其中25岁以下的犯罪人数占到了总犯罪人数的35%。

这些信息骇人听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明日国家建设的栋梁,是未来的希望,所以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进行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有着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心理特征有如下几点

1、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躯体和心理方面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表现为身体急剧的变化。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地生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

2、实现同一性2、1 实现自我的同一: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的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想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社会又是什么等。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中,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2、2 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并试图把这些价值和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

3、依恋关系的变化3、1 独立意识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由于价值标准受到同辈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因此,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摆脱家庭束缚”的倾向。

3、2伙伴关系密切 : 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在伙伴关系中,同伴之间对共同问题的讨论及反面的经验提供了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术。

4、认知改变:

青春期由于形成运算的出现而使思维完善,他摆脱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即已懂得试验、假说、推论这类形式化的思考,运用理论来推想因果关系,开始懂得处理复杂的信息或资料。他们学会自我批评,各个方面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能性,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这些青少年独有的心理特征使得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更容易走上歧路,这是一段危险的心路历程,如果不加以倾心呵护这必然造成不可估价的价值,但是我们所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在我们身边不时会看到或是听到有关青少年走入犯罪道路的我们不敢相信的事实:

十五岁的小张刺死了同班同学十二岁的小李,事情的起因就是那么一件芝麻大的小事。上初中三年级的小杨同学伙同同伴抢劫一家商店在发生激烈争抢时当场被店老板用菜刀杀死,同类的事情 不胜枚举,这些事情再次提醒家长,学校,社会,关注青少年犯罪心理如燃眉之急,一刻也不能停留。据有关部门调查得出 :

在青少年犯罪人员当中,犯罪起因是因为临时起意的犯罪动机占到了41.6%,是因为冲动因素的占到了37.5%,其中单亲家庭占到了23.6%,有56%的青少年犯罪者玩过游戏机,39%的是受到游戏机里虚拟世界的影响。而在性犯罪中95%的犯罪人员观看过淫秽影碟或是黄色书籍……

青少年临时起意而犯罪

这与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密切相关他们根本就没有恶意,可以说这类犯罪行为是纯洁的犯罪,大部分是因为家长、老师引导、教育不够或是教育方式不科学引起的,这也与该类青少年的独特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可能他们的心理状况不同于一般同龄人,这就需要家长从小在心理上给于疏导,更多的关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心理想法。

青少年因冲动而犯罪

这类少年的心理自制力肯定低于同龄少年,他们本身的心理状况也存在问题,父母就应该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察觉出来,并征求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加以矫正,从小训练其心理素质,锻炼其心理自制力并言之其理。青少年犯罪人员其家庭背景为单亲或是分裂占到了一定比例

单亲家庭孩子所得到的爱是不协调的和不足的,青少年犯罪人员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父母更多的给予孩子关爱,了解并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且自身提高素质,科学的教养子女。

青少年犯罪人员接受低俗文化而犯罪

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在这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思想,逐渐引领他们步入泥潭,这需要社会营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以纯净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根源上预防犯罪心理的发生。其次,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点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等多种课程,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

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由于青少年犯罪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

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国内就业不足

找不到工作使无可事事的青少年有时间去违法犯罪。过早不入社会的生活促使青少年成熟的比较早,有些人在十五、六岁就具有了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要求。他们成熟之后,在生活上就有了独立的愿望。他们容易经常“自我设计”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周围的人尊重他、理解他,希望自己成为对、对家庭有用的人。就业除经济意义之外,还反映出他们一种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个问题一旦得不到解决,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生活的困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到自己正当权利没有得到正当保障,产生反抗心理。

政府、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这一点对青少年犯罪起到催化作用。有些地区的政法机关对犯罪活动打击不力,许多重特大案件长期不能破案,或虽已破案,由于案件久拖不决,失去应有的现实意义,起不到震慑犯罪的作用。有的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立案不查或久拖不决给那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一种侥幸心理,以为可以逃脱的制裁,以至于使其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能自拔。有的公安机关办案人员为了某些经济利益或达到某些领导下达的抓人指标,该从轻的不从轻、不该拘留的也拘留了。还有的劳改、劳教场所管理不善,不力,使他们在服刑或管教期间不仅没有受到改恶从善的教育,反而彼此了不少犯罪的经验,有的甚至在释放途中就继续作案。

社会的原因

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种关心爱护青少年、制止青少年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好风气,很多人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去理解其思想行为的表现,以一种大压小的态度对待青少年,或者视青少年为弱者,作为欺负和利用的对象。对失足青少年更是采取了歧视的态度,甚至不愿给其从新做人的机会,在就业、入学方面设置了重重障碍,使失足青少年再度滑向犯罪的边缘 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狠抓文化教育

利用马列等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加以灌输,从思想上给以扼止犯罪动机。

2、纯净社会氛围

包括文化氛围,关爱青少年的的社会氛围

3、学校开设心理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所,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给予专业解决,学校还应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4、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之关键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

参考文献:

【1】刘戬《法律与生活》2003年3月上半月(总第233期)——《透视青少年犯罪~构筑预防三工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和第五条(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4】王湛(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4日,《预防青少年犯罪要内外并举》

第三篇: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根据老师上课公布的90年代的数据,14至25周岁犯罪人数占总人口的34.67%,占犯罪人口的74%,而这一数字至今仍在不断增长;同时,青少年的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手段也越来越多样,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由此可见问题的严峻。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如此居高不下?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

1.错误的人生观: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较低,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这也是支配他们实施犯罪的最主要动因;

2.法治观念的欠缺:许多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低不懂法或没有守法意识而很容易实施一些触犯法律的行为;

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体现在青少年对事物没有很好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容易受情绪影响实施犯罪行为;

4.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很多青少年实施犯罪只是单纯的为了生理需要和感官刺激,缺少更高层次的追求;

5.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青少年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喜怒哀乐往往显露于外,容易不顾后果;

6.冒险性:青少年在不成熟的主观意志支配下容易出现盲目冒险的不良行为,许多青少年一开始犯罪就是处于冒险心理;

7.易受暗示性: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接受他人教唆或暗示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1.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产生的身心矛盾: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体各方面如体态、内分泌、第二性征等逐渐有了明显变化并趋向成熟,但此时他们的心智仍未完全成熟,于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

2.青少年自身心理冲突产生的矛盾:此时的青少年心理具有两重性,幼稚与成熟并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等导致青少年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容易成为犯罪动因;

3.家庭、学校的影响:青少年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一旦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破裂、学校教育不平等,都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社会的影响:青少年此时接触社会开始增多,但其认识和辨别能力无法应对社会上大量复杂的信息,同时也容易收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

既然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严峻问题,我们就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其发生。预防青少年犯罪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家庭预防: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和睦稳定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应当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行为方式,一出现偏差立即纠正,将犯罪心理的产生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学校预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所谓“差生”的管理,不应对他们有歧视或偏见;要注意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以教育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不良因素,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社会预防:社会应当注意对青少年的保护,避免不正之风的扩散,同时加强对媒体和网络的监管,防止青少年接受毒害思想。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犯罪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犯罪心理学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四篇:青少年犯罪心理

苏老师在NLP培训课堂提到过,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而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苏老师在NLP培训课程为你讲述青少年犯罪心理:

我国就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现象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中绝大多数是心理扭曲后,不同的犯罪行为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出现。

(一)“攀比嫉妒”心理

这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总觉得社会对他来说不公平,别人有的自己却没有,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于是就有夺回“应得”的欲望和冲动。现在的孩子的生活非常优越,使我想起了一篇文摘,文稿说的是现在的“中国小皇帝”,他们怕吃苦,怕受累,不愿干活,提起学习就摇头,连学生最起码的作业有时候也得让家长代劳。轮到自己打扫卫生、大扫除之类的,家长们得拿着扫帚去“义务劳动”,这些家长的行为真让人费解。

(二)“孤注一掷”心理

这相当于赌徒的心理。他们把人生看成是一场赌博,认为“赌注越大,得利越多”。甚至认为“这年头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于是敢于冒任何风险,这些青少年心理一般都孤僻,不爱与人沟通,他们往往发生在单亲家庭。这些青少年缺乏父爱和母爱,缺乏人生坐标的指引,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考虑别的因素,我行我素,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于社会公德、法律、公约等一概不看、不问、不知。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已经触犯法律也不知道,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也不知道,这些青少年的存在对社会的危害性特别大,建议社会多关心、开导这些青少年。这些青少年的存在对社会的危害性特别大,建议社会多关心、开导这些青少年。

(三)“浓缩人生”的心理

一些青少年心理深处有这样的想法“艰苦一辈子,不如潇洒走一回”,“吃苦一辈子,不如享受一阵子”,“多活几年受苦受累,不如少活几年图个快活”。有的人甚至认为“只要今天能享尽天下福,过上神仙般的日子,即使明天与世无缘也值得”。在青少年犯罪团伙中绝大多数承认自己是为图一时享受、刺激和痛快。这些青少年都是“享乐主义者”,“怕苦、怕累、多享受”是他们的宗旨。他们大多都没有什么理想,也不想有什么成就。如果有理想的话那就是“吃喝玩乐”。这种人和“寄生虫”没什么分别,只知道寄生在社会身上,从不对社会做什么贡献,吃玩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样的心理不值得推荐。

(四)“偏激浮燥”心理

个别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女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好奇心强,求富心切,急不可耐。一旦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就情绪浮燥,感情冲动,丧失理智,就走向极端,不惜铤而走险。脾气暴躁属于发育期综合症,某件事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于能赚钱的行业,不识别它的好坏以及合法性,只要能赚钱就干,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正确的性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树立科学、健康、进步和有益的性观念,提高他们在性问题上的辨别力、鉴赏力和选择力。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我们不仅受自己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必然收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性的各种信息和思潮靠禁是禁不住的,不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的性知识,非科学的东西就会影响他们”只有向青少年传授正确的性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减少社会上的青少年“性”犯罪。

(五)“法不责众”心理

一些青少年认为“法不责众”,“法也不难治众”。中国这么大,违法犯罪经常出现,“混水摸鱼,被抓获的是少数”。在调查心理青少年犯罪中,就有80%明知违法,触犯了法律,但又普遍心存侥幸。有的甚至认为我不够法定年龄,即使进去了,我还是尽快出来,不相信,甚至认为不可能会绳之以法。

(六)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理

由于社会上的阅历浅,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差,缺乏正确的、良性的、积极向上的诱导,好奇心驱使青少年去干某种事情,去体验某种享受。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在做,心想,这是什么感觉啊?这种心理驱使她去尝试,结果上了瘾,不能自拔,毒品能消减人的意志,损坏人的机体,降低国民素质。“打击毒品,远离毒品”是每个青少年应该去认真做好的。

(七)“贪慕虚荣”心理

因贪慕虚荣而走向犯罪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现在青少年受西方资本主义享乐观的深刻影响,认为自己这一代就应该吃好、穿好、玩好。处在这种负面的阴影下生活,青少年的身心在高消费的虚荣心的强烈驱使下就开始偷、抢、骗等等,利用各种手段满足自己的强烈愿望。

(八)“盲从作案”心理

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有的就是跟在一起玩,从思想上根本不考虑这件事为什么要干,能干不能干,干了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后果严重不严重。这些严重的后果对自己有没有影响等等。

第五篇: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高校莘莘学子犯罪的事件频频发生,让同龄的我感到很诧异。恰恰是他们正处于象牙塔,又增加了我的不解。犯罪人有文化、有思想、懂法律、没有不良嗜好,也没有任何违法犯罪的不良记录。完全不同于一般而言的不听家长话、打架斗殴的不良青少年,也不属于文盲、法盲犯罪。他们做出这种事来,并且还形成一定规模的“组织”,对社会的冲击不言而喻。值得反思犯罪现象背后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给社会、给青少年自己一片灿烂的天空。

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对老师授课知识的一些理解,我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犯罪特征以及犯罪心理的预防上对青少年犯罪心理进行浅析:

1.形成原因: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有其复杂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片面的人生观和薄弱的法律意识,不成熟的认知结构,情绪易激动性和意志的双重性,盲目从众性心理等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同时,不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2.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一般有: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和智能化。每年的青少年犯罪率在不断增加,犯罪类型在增多。所以,我认为应该针对犯罪青少年的认识低下与是非颠倒的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及相应的道德、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明辩是非的能力。

3.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预防方法:

根据青少年的知、情、意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讲究教育的心理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帮助青少年及时摆脱情绪上的痛苦。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常会让他们产生情绪障碍,在一定外界诱因的刺激下,容易一时冲动而违法乱纪。当这类情况出现时,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排除心理困惑,使其冷静对待。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及各青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多开展适合青少年兴趣爱好的集体活动。这不仅能使他们的精力得到正当使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也是克服青少年精神空虚,借机挑衅的犯罪心理的有效措施。正确对待青少年的欲望和需要。对于他们的合理需要应尽力给予满足,即使一时难以满足,也要作耐心劝导,以防止他们通过不正当甚至是违法的手段去满足合理的需要;对其不合理需要,要进行循循善诱的解释教育,使他们认识其危害,并加以克服。教育青少年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及时对青少年进行性的知识的和伦理教育,帮其排除性心理困惑,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性道德观念,防止青少年的性犯罪。

除上述外,还可以有以下几点预防方法:

1)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如:转变教育方法、普及家长教育等。

2)加强学校教育,如:明确教育理念、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

3)改善社会环境,如:为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营造文明向上的成长环境的等。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这一代青少年的成长状况关系到一个民族日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好坏。我们不愿意看到中华民族就此衰败,也不愿看到中华民族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所以提出更好的预防方案和解决办法并付诸实施,才会避免悲剧的发生。相信随着人们工作力度的加大及其他一些社会学科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域的渗入,青少年犯罪预防领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面貌,也希望国家和社会可以给予预防青少年犯罪更多的关注。

下载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犯罪心理的形成

    犯罪心理的形成 【小组成员】:赵梦迪、蒋维、张丁雯、顾晨依、夏钟钰、夏晓东、 顾仲恺、王慧傲、闵敏、陈雄思 主题:年幼经历对于人心理建设的影响1、“雨夜屠夫”案情回顾:......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 1、青少年为什么会犯罪?诱因? 2、青少年的犯罪心理? 3、如何使青少年摆脱心理阴影? 4、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5、青少年犯罪的日后趋势? 青少年犯罪主......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 前言:自1978年国内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社会形态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变化的新局面。这是由于:一方面,社会经济......

    试论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随着现如今社会网络传媒的空前发展,青少年的成熟年龄越来越低了,见识多,早熟,接触的新事物对他们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所以现在的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特......

    论大学生犯罪心理

    论大学生犯罪心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有关大学生犯罪案件的报道频见于各种新闻媒体,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人的行为是在人脑意识支配下实施的,人的犯......

    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摘要: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各种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形成与预防

    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形成与预防 〔摘要〕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不良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及时、准确、合理的刑罚和其他非刑罚制裁措施能够有效增加低龄......

    论两岸关系形成的历史因素(精选多篇)

    论两岸关系形成的历史因素 摘要: 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台湾海峡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这个中国历史上内战所遗留下来的问题牵动着人们的心,一直备受关注。两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