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及对策(5篇)

时间:2019-05-15 00:0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十四到二十五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当今,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从多方面呈现出来,致使青少年犯罪案件不断增多,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尤以侵财、暴力、性犯罪较为突出。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大问题。其严重性,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研究,全面分析青少年如何一步步地走向犯罪道路的各种因素,对制定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对策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从国外屡见不鲜的校园枪击案到我国频繁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案件及贵阳六中孟超事件等。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被视为当代社会三大公害之一。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研究,有助于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提供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正,针对青少年犯罪提出预防对策。这不仅对转化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也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

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之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疯狂性和手段残忍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轻人爱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手段疯狂残忍。

2.犯罪行为突发性。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若不计后果,变容易酿成恶性犯罪。

3.连续犯罪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了强化,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从而产生了连续性犯罪行为。

4.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作案犯罪伎俩,以显示自我,满足自我的胜负欲而犯罪。

5.报复性和逆反性。青少年虽然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主,希望能够获得平等的对待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轻则反感对抗抵触,重则予以报复。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青少年犯罪心理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社会环境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的青少年有着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人原有的以集体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被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所取代,不断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贪污腐化、赌博和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不断产生。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刺激着他们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可能是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导致子女犯罪的直接原因。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城市孩子普遍为一脉单传,且家庭生活富裕,被父母过分溺爱。使得他们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负面个性因素。不仅缺乏自立自强的能力,也缺少对亲人、老师、大众的恭敬仁爱之心。这就使得他们极易走向犯罪道路。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家庭离婚率的直线上升所造成的家庭结构缺失、父母双方关系不和等,使得不少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有效的家庭教育,造成了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一旦遇到不良习气和坏人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另外,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生活和学习各方面都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完成。在这样高强度高压力的家庭环境之下,造就了孩子好强好胜的心理,他们不但失去了生活的自主权,同时也失去了童真和快乐。更有甚者,会因为承受不住各种压力与逼迫,精神紧绷,产生双面人格,在不能抑制自己情绪之下,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青春期因素。青少年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虽然生理发育成熟,心理上却不够成熟,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两者之间的落差,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还有一些学生,成长一帆风顺,遇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能力低。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大部分青少年的意志具有脆弱性和顽强性。在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方面表现出脆弱性;在追求感官刺激与物欲,讲究哥们义气等方面又表现出顽强性。这种双重的意志品格容易使青少年偏离社会主流文化,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个人因素。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但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会产生心理障碍。青少年时期的情感发展出于波动与稳定、幼稚与成熟之间。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是复杂的、多维的、矛盾的。突出地表现为情感的稳定性与易感性,情感的丰富性与狭隘性、情感的外向性与封闭性共存的特点。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工作。具体对策如下:

1.社会预防。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争取舆论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律知识学习氛围,使得法律基础知识能够为青少年所了解,认识到实施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在客观上起到抑制青少年犯罪的效果;净化社会环境,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应该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参与的大型课题,不仅仅是家庭及学校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收到不良的媒体内容、网络资源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越来越多。不良媒体对隐形暴力的渲染,对淫秽内容的传播,各种游戏中的暴力色彩无一不是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推波助澜。因此为了青少年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加强各种媒体资源的监管,净化青少年的社会环境。

2.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进行各种进行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家长应该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素质培养,尽量营造一个温馨友爱的家庭环境。

3.学校预防。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4.自身预防。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适当地与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

第二篇:青少年犯罪心理

苏老师在NLP培训课堂提到过,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而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苏老师在NLP培训课程为你讲述青少年犯罪心理:

我国就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现象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中绝大多数是心理扭曲后,不同的犯罪行为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出现。

(一)“攀比嫉妒”心理

这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总觉得社会对他来说不公平,别人有的自己却没有,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于是就有夺回“应得”的欲望和冲动。现在的孩子的生活非常优越,使我想起了一篇文摘,文稿说的是现在的“中国小皇帝”,他们怕吃苦,怕受累,不愿干活,提起学习就摇头,连学生最起码的作业有时候也得让家长代劳。轮到自己打扫卫生、大扫除之类的,家长们得拿着扫帚去“义务劳动”,这些家长的行为真让人费解。

(二)“孤注一掷”心理

这相当于赌徒的心理。他们把人生看成是一场赌博,认为“赌注越大,得利越多”。甚至认为“这年头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于是敢于冒任何风险,这些青少年心理一般都孤僻,不爱与人沟通,他们往往发生在单亲家庭。这些青少年缺乏父爱和母爱,缺乏人生坐标的指引,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考虑别的因素,我行我素,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于社会公德、法律、公约等一概不看、不问、不知。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已经触犯法律也不知道,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也不知道,这些青少年的存在对社会的危害性特别大,建议社会多关心、开导这些青少年。这些青少年的存在对社会的危害性特别大,建议社会多关心、开导这些青少年。

(三)“浓缩人生”的心理

一些青少年心理深处有这样的想法“艰苦一辈子,不如潇洒走一回”,“吃苦一辈子,不如享受一阵子”,“多活几年受苦受累,不如少活几年图个快活”。有的人甚至认为“只要今天能享尽天下福,过上神仙般的日子,即使明天与世无缘也值得”。在青少年犯罪团伙中绝大多数承认自己是为图一时享受、刺激和痛快。这些青少年都是“享乐主义者”,“怕苦、怕累、多享受”是他们的宗旨。他们大多都没有什么理想,也不想有什么成就。如果有理想的话那就是“吃喝玩乐”。这种人和“寄生虫”没什么分别,只知道寄生在社会身上,从不对社会做什么贡献,吃玩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样的心理不值得推荐。

(四)“偏激浮燥”心理

个别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女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好奇心强,求富心切,急不可耐。一旦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就情绪浮燥,感情冲动,丧失理智,就走向极端,不惜铤而走险。脾气暴躁属于发育期综合症,某件事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于能赚钱的行业,不识别它的好坏以及合法性,只要能赚钱就干,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正确的性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树立科学、健康、进步和有益的性观念,提高他们在性问题上的辨别力、鉴赏力和选择力。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我们不仅受自己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必然收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性的各种信息和思潮靠禁是禁不住的,不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的性知识,非科学的东西就会影响他们”只有向青少年传授正确的性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减少社会上的青少年“性”犯罪。

(五)“法不责众”心理

一些青少年认为“法不责众”,“法也不难治众”。中国这么大,违法犯罪经常出现,“混水摸鱼,被抓获的是少数”。在调查心理青少年犯罪中,就有80%明知违法,触犯了法律,但又普遍心存侥幸。有的甚至认为我不够法定年龄,即使进去了,我还是尽快出来,不相信,甚至认为不可能会绳之以法。

(六)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理

由于社会上的阅历浅,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差,缺乏正确的、良性的、积极向上的诱导,好奇心驱使青少年去干某种事情,去体验某种享受。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在做,心想,这是什么感觉啊?这种心理驱使她去尝试,结果上了瘾,不能自拔,毒品能消减人的意志,损坏人的机体,降低国民素质。“打击毒品,远离毒品”是每个青少年应该去认真做好的。

(七)“贪慕虚荣”心理

因贪慕虚荣而走向犯罪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现在青少年受西方资本主义享乐观的深刻影响,认为自己这一代就应该吃好、穿好、玩好。处在这种负面的阴影下生活,青少年的身心在高消费的虚荣心的强烈驱使下就开始偷、抢、骗等等,利用各种手段满足自己的强烈愿望。

(八)“盲从作案”心理

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有的就是跟在一起玩,从思想上根本不考虑这件事为什么要干,能干不能干,干了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后果严重不严重。这些严重的后果对自己有没有影响等等。

第三篇:青少年打架现象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打架斗殴的原因及其对策

现在的中学校园不时的会发生学生打架斗殴事件。打架,顾名思义是相互正直斗殴,对对方有攻击行为。而攻击性行为是指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身体或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青少年是人生旅途中最美好的时光,但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情感的两极化现象明显,有时容易冲动行事,从而引发打架事件。下面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主观因素:

1、遇事冲动,缺乏理智。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缺乏明辨是非,识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自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感情容易冲动,遇事相当不冷静,更不会考虑后果;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烈,爱管闲事;喜欢身体力行,模仿能力强等。

2、自我意识强烈,以自我为中心。

如今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当在集体生活中遇到摩擦和小矛盾时,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以自我情绪体验为主,也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3、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有些青少年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发展暂时落后,被认为是后进生,所以在学校中被人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企图通过打架斗殴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关注,从而满足被尊重的需要。

4、个别学生有心理障碍。

也有个别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有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在遇到棘手的矛盾冲突时也会产生打架斗殴的行为。

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邻里邻居的争吵,社会青年的酗酒闹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的污染着纯洁的中学生。电视、网络、书报上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诸如武打片、恐怖片、网络游戏等过分渲染凶杀、暴力等,这些都会腐蚀模仿能力较强的中学生。

2、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拳脚相加。还有两口子之间常对着孩子的面大打出手,毫不避讳。生活在一个暴力家庭的教育环境里,潜移默化接受的就是些暴力教育。其次,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学生,享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自卑感强,不允许受到同学的歧视、侮辱、另眼相看,这样的中学生也容易滋生打架念头。

3、学校教育的纰漏。

首先,个别老师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学生。其次,部分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最后,多数学校开设课程不全,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有的学校不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生认识不到打架斗殴会造成严重后果,情节严重的甚至要负法律责任。

对策一

就社会而言,(1)公安机关要坚持不懈地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从严从重惩处那些恶性聚众斗殴,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分子,起到威慑敲击震虎的作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2)政法机关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的活动,在中学生中进行经常性的法制知识普及。(3)文化部门,要努力推出适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视作品,要净化文化环境,坚决封杀涉及凶杀、武打、暴力的作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对策二

家庭教育要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1)作为父母,要严格自律,以身作则,树立子女学习的好榜样,最大限度的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教育子女方式方法要得当,多与孩子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或攻击性行为时,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教育孩子在发生矛盾时要多从自身找问题,宽容理解他人。鼓励孩子用理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稍有不满就大打出手。

对策三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1)办学单位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要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为学生一生利益负责。(2)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丰富校园生活。(3)要合理地、科学地对教师、学生作出评价,构建多文化的评价机制,要重视分数评价,但不唯分数论。(4)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相互尊重,团结友爱思想深入人心。要教育学生不要恃强凌弱,以大欺小,不要不顾后果鲁莽行事,要扭转不平等思想和报复心理,认清打架的危害。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提高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可以经常召开法制教育的主题班会或专题讲座。(5)在处理完打架事件后要及时进行情绪疏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和后果的严重性,并告之以此为戒,决不再犯。

第四篇: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

前言:自1978年国内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社会形态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变化的新局面。这是由于:一方面,社会经济制度的改进使得旧有的价值观念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整个社会处于价值失范状态。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西方的金钱观念、个人主义等一些意识糟粕的渗入和不断强化也是导致社会整体意识形态失序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旧价值观念交替碰撞导致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青少年犯罪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它不仅在青少年群体中发展迅速,而且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对青少年犯罪(或称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进行剖析。

定义: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青少年犯罪。所谓青少年,在犯罪学研究中的概念,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这个概念跨越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界限,是比较宽限度的一个定义。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实施的犯罪,亦指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阶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至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通称。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已满14岁至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受刑事惩罚的行为,叫做青少年犯罪。

原因分析:从青少年犯罪的历史记录来看,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仅2004年,慈溪市人民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高达102件,其中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153名。单单从国际社会将青少年犯罪列为继环境污染、毒品传播之后的“社会第三大公害”可见其近年发展速度之快、覆盖人群之广、危害之重。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相似,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科学欣欣向荣的发展的年代。但是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最容易发生社会问题的时期。很多中国社会今天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过去也曾在美国社会出现过,虽然中美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却是相似的。笔者借用以下三种美国社会学者的理论的视角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原因进行解剖: 方向一:社会控制论(Social Control Theory)

社会控制理论是西方学者在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运用最多的一个理论派系,与其它众多的理论相反,社会控制理论不问人们为什么会犯罪,而是问人们为什么要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为什么不违反规章制度和法律。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违反社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主要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社会的有效控制,如果这种社会控制一旦失效,人们就会违规犯法。

人们这种违规犯法的倾向在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必须受到社会有效的控制,如果一个人犯了法而又不会受到惩罚的话,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犯法。社会控制理论认为,青少年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同家庭关系的弱化,父母不妥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子女对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疏远,青少年对家庭的依赖程度直接影响社会对青少年的控制能力。

方向二:心理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

心理分析理论主要由弗洛伊德所开创,由很多犯罪学家采用来分析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Akers,1997;Siegel and Senna,1998),人的个性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本我,二是自我,三是超我。本我(它)与生俱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生理需要:包括性的要求和对食物和其它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品的需求,这些需要遵循追求快乐的原则。自我(我)是一个人的个性中有意识的、理智的部分;一个人的自我的发展,使其生理上的自然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之间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平衡。超我(高于我)的发展是一个人接受了父母、社区、以及周围其他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的结果,是一个人的个性中道德品质部分,个人用它去检验其行;超我是社会文化在个人个性上的体现,也是个人个性中内在化以后的社会文化。

人的个性是在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形成,如果这两者间有一个比重过大,这个人的个性就不正常;如果本我在一个人的个性中占了主导地位,他就可能会不惜犯法去满足本我的要求;如果超我在一个人的个性中占了主导地位,而本我的要求受到过分压抑,这个人就会精神焦虑,并出现行为失范。正常的社会化过程有利于健康的个性发展。但是,如果社会化的主体(如父母亲)使用惩罚性的、反复无常的、或是专横的教育方法,那么孩子的个性发展可能失去平衡。因此,青少年的违法行为可能是个性深层矛盾的反映。就人的本性而言都是反社会的,人只有经过一个妥当的、平衡的社会化过程,才会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方向三:差异交往理论(Differertial Association Theory)。

差异交往理论的最早创始人是萨瑟兰(Sutherlard,1947)。根据这一理论,一个人的行为主要是由他的社会交往所决定的,一个人犯罪行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同有犯罪行为的人交往的结果。根据萨瑟兰的这一理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如其它行为一样,是从其他人那里学来的。这种学习的过程完成于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再加上群体具有的环境影响力,当一个人学习犯罪行为时,也学到了犯罪的技能,同时还学到了犯罪的动机、理由和态度。

一个青少年在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中,虽然受到违规犯法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遵纪守法思想的影响,同样,一个青少年在与行为不良的青少年接触时,也在与其他行为正常的青少年交往。然而,由于所他接受的违规犯法的思想超过了遵纪守法的思想,也由于他接触不良青少年和不良行为的程度超过了他接触正常青少年和正常社会行为的程度,所以才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是差异交往理论的基本原则。

人们的社会交往由于频繁程度不一样、持续的时间不同、关系的重要性不同、以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如果一个人首先同罪犯交往,而且同罪犯交往的频繁程度、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超过同一般人的交往,那么这个人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一个人学习犯罪行为,通常是在兼有犯罪行为和反对犯罪行为的环境中学会的,犯罪行为的学习过程相似于其它行为的学习过程。

举例说明,青少年攻击型行为主要是从三个地方学来的;第一是从家庭成员那里学来的;第二是从周围的社会环境学来的;第三是从媒体那里学来的,电影和电视上的暴力行为往往更加生动具体(Akers,1997)。

青少年犯罪的浅层小结:

无论是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心理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还是差异交往理论(Differertial Association Theory)。最后分析的结果均不约而同的归结到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上。毫无疑问,家庭在青少年的教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照这次调查中有效回收的129份问卷中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的反馈;分别有81人选择“父母因工作繁忙导致青少年疏于管教”(占总有效问卷中的63%),74份选择了“父母的溺爱”,68份选择“父母的管教方式过于偏激”为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当代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已经大不如前。90年代以来,我国的离婚率呈直线上升,“婚变型”家庭逐年增多,大量的单亲家庭使大量的青少年失去父母双方刚柔相济的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这将直接导致这些青少年世界观的失衡和犯罪可能性的提高。

家庭教育中方法不当也是造成青少年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

(1)“溺爱型”。容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达不到满足,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高压型”。奉行棍棒政策,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

(3)“放任型”。易使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监护,造成性格孤僻冷漠,经不起诱惑,一遇坏人引诱,容易沾染不良习气,走上歪路。

在了解了犯罪青少年产生的类型并走访了一些家庭和慈溪市政府相关部门后,我们总结了几点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1.与正常青少年相比较,行为失范的青少年往往缺乏父母的支持,缺乏对父母的感情与父母的关系疏远,常常觉得得不到父母的爱、父母的重视和接纳,子女对父亲的疏远则更容易导致行为失范。

2.虽然有些青少年同不良的青少年交往密切,但只要他们同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就不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反之,有些青少年虽然很少与不良的青少年交往,但是,如果他们同父母关系疏远,走上犯罪的可能性依旧很大。

3.虽然朋友对青少年行为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吸毒问题上),但青少年对于朋友的选择常取决于同父母的关系,如果家庭成员之间能保持正常的沟通和密切的往来,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将则很小。

4.父母对青少年的管教和要求缺乏一致性会导致他们行为失范,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应适中,过严或放纵都会造成青少年行为失范。

5.如果父母能有效地监督子女的行为,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或娱乐活动,对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抱有较高的期望,那么,子女犯罪的可能性将会大幅度降低。

6.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和谐的关系,子女就有可能犯罪。

7.家庭结构的不健全会对子女的发展产生副作用,这种影响对年纪较轻的孩子或女孩子更大。然而,家庭结构对子女的影响也可能因家庭成员的关系改善而减少,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往往比家庭结构更重要,当然,双亲家庭比单亲家庭更容易给子女恰当的指导(Bahr and Wang,1992)。

应对:和谐的家庭氛围、完整社会结构,良好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和谐而交融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遵纪守法。反之,**的社会环境和充满矛盾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行为失范或犯罪。

相较于美国八十年代的青少年,我国现代青少年的失范行为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程度上都有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吸毒、未婚怀孕、团伙犯罪等犯罪的比例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以权力控制理论(Power Control Theory)为代表的社会控制理论为解决青少年行为失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调查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支持与青少年的失范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行为正常的青少年比那些行为失范的青少年更多地受到父母的监督,也更容易同父母讨论自己碰到的问题。行为正常的青少年所受到父母亲的管教通常是适度而有益的。与之相反,行为失范的青少年却很少能得到父母亲妥当的管教,父母对他们的管教不是过严就是过松,在家中受到虐待的子女,遇事易于使用暴力。此外,父母缺乏一致性的管教同样会导致青少年的失范行为。在家中,如果父母参与一些孩子们的娱乐活动,重视他们学习上的成就。那么,孩子行为失范的现象将会相应减少。

有些研究还表明,如果父母的管教得当,子女同父母的关系良好,父母对子女有足够的监督;那么,即使家庭结构不健全,住房条件差,父母酗酒,甚至父母有犯罪行为,都不至于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然而,也有证据显示,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对一些关键问题作出决定的时候,得到来自父亲或母亲的指导常少于那些生活在双亲家庭的孩子,那些同继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或没有与亲生父母在一起的孩子,行为失范的可能性则很大,从性别差异来看,无论是男孩或女孩,其失范行为都与他们同父母关系密疏有关,就差别而言,常取决于家中父母是否平等,如果父亲在家庭起支配作用,男孩行为失范的可能性就大于女孩,而父母地位平等,二者差异就不明显。

在问卷中,大多数(75/129)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应该从改变犯罪青少年的周边环境入手来引导他们远离或者防止他们再度进入原来的不良环境。这不仅是每个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和社会群体应建立的公德机制。

在学校的责任方面,普遍认同的看法则是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两项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55%和30%。

笔者对问卷结果的解释类同控制论。认为适度的控制和法规有利于青少年进行自我约束。除了家庭以外,青少年呆在学校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学校特别是住宿制学校应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有比要的情况下也应适当使用控制机制来协调和限制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

结尾:在即将完成这篇报告的时候,笔者又在网上看到了本省有关的青少年犯罪的信息。想象我们的父辈一定不象我们需要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和选择。21世纪是一个知本家的时代,而把握好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最有效地删除了明天信息危机。

法律与传媒分院

慈溪实践小分队

2005年8月

第五篇: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根据老师上课公布的90年代的数据,14至25周岁犯罪人数占总人口的34.67%,占犯罪人口的74%,而这一数字至今仍在不断增长;同时,青少年的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手段也越来越多样,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由此可见问题的严峻。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如此居高不下?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

1.错误的人生观: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较低,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这也是支配他们实施犯罪的最主要动因;

2.法治观念的欠缺:许多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低不懂法或没有守法意识而很容易实施一些触犯法律的行为;

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体现在青少年对事物没有很好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容易受情绪影响实施犯罪行为;

4.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很多青少年实施犯罪只是单纯的为了生理需要和感官刺激,缺少更高层次的追求;

5.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青少年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喜怒哀乐往往显露于外,容易不顾后果;

6.冒险性:青少年在不成熟的主观意志支配下容易出现盲目冒险的不良行为,许多青少年一开始犯罪就是处于冒险心理;

7.易受暗示性: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接受他人教唆或暗示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1.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产生的身心矛盾: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体各方面如体态、内分泌、第二性征等逐渐有了明显变化并趋向成熟,但此时他们的心智仍未完全成熟,于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

2.青少年自身心理冲突产生的矛盾:此时的青少年心理具有两重性,幼稚与成熟并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等导致青少年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容易成为犯罪动因;

3.家庭、学校的影响:青少年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一旦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破裂、学校教育不平等,都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社会的影响:青少年此时接触社会开始增多,但其认识和辨别能力无法应对社会上大量复杂的信息,同时也容易收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

既然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严峻问题,我们就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其发生。预防青少年犯罪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家庭预防: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和睦稳定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应当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行为方式,一出现偏差立即纠正,将犯罪心理的产生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学校预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所谓“差生”的管理,不应对他们有歧视或偏见;要注意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以教育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不良因素,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社会预防:社会应当注意对青少年的保护,避免不正之风的扩散,同时加强对媒体和网络的监管,防止青少年接受毒害思想。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犯罪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犯罪心理学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载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及对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及对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 1、青少年为什么会犯罪?诱因? 2、青少年的犯罪心理? 3、如何使青少年摆脱心理阴影? 4、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5、青少年犯罪的日后趋势? 青少年犯罪主......

    试论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随着现如今社会网络传媒的空前发展,青少年的成熟年龄越来越低了,见识多,早熟,接触的新事物对他们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所以现在的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特......

    浅析青少年网吧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网吧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法学——白葱琳 学号:20130202072 一、摘 要 根据公安机关的初步统计,在近两年的被抓获的青少年罪犯当中,有近80%的人曾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榆中县第九中学金平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进入21世纪后,青少年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调查表明,中小学中,有近30%的学生有......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奉新二中 涂明琴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进入21世纪后,青少年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调查表明,中小学中,有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汇编)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高校莘莘学子犯罪的事件频频发生,让同龄的我感到很诧异。恰恰是他们正处于象牙塔,又增加了我的不解。犯罪人有文化、有思想、懂法律、没有不良嗜好,也没有......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1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班级:心咨0932姓名:饶润彬、刘洋、王 丹 摘要: 从犯罪主体来看,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杨守建说,由于发育年龄......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社会治安形成了极大的隐患,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针对影响未成年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