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
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
摘要:目前,厌学问题一直是解决青少年问题的难题之一。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针对青少年厌学问题及危害,结合相关心理学知识分析了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减少青少年的厌学情绪。
关键词:青少年 厌学问题
心理学
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青少年的厌学现象越来越突出。据相关数据表明,2013-2014年我国城乡仅初中在校生流失287万,小学生流失428万。使大量的学生流入社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至少有约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漂流在社会。通过中国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对全国中小学生的调查分析,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中学生仅有10.7%,高中生仅有4.3%,学生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不是听课、作业、练习、考试,而是实验,电脑,读课外书。可见,青少年厌学已经是普遍现象。青少年厌学问题及其造成的危害及其严重,心理决定行为,因此,十分有必要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青少年的厌学问题并探索解决对策。
一、厌学的心理过程、特征及危害
(一)厌学形成的心理过程有四步:厌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根据塞里格曼(Seligman)的理论[1], 我们可以将学生厌学的产生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获得失败的体验。心理学家将无论如何努力都没有结果的状况称为 “不可控状况”。在此状态下, 人会体验到各种失败和挫折。第二、在失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认知定势。这时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反应与结果没有关系, 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或外部事件”的认知。一位学生经过努力, 仍得不到成功时, 在体验到失败的基础上, 就会形成一种“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学习状况”的认识。第三、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预期。如果学生的多次努力都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结果时, 就在自己的行动和学习的结果间建立了稳固的联系, 认为自己不仅目前无法成功, 即使将来也不会取得成功。这种预期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无能为力,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 前景无望, 由此便对学习放弃了努力, 产生了厌学倾向。第四、厌学倾向对行为的支配。当学生的厌学倾向开始持续地发挥作用时, 厌学心理就形成了。
(二)厌学有三点特征:第一、心智活动差,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差,基础知识薄弱,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抵制状态。因对知识接受能力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做小动作,爱犯困。第二:厌学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兴趣,情感,动机,意志这四个方面都表现为被动消极。经常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第三、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行为感染力,在班级里搞小集团,破坏班级的正常秩序[2]。
(三)厌学的危害有三点:第一、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因为厌学而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上网打游戏,早恋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影响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正常运行。学生因厌学而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学生是学校的一员,所以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学校的知名度。学生有可能因厌学而违反学校纪律,如迟到早退、考试作弊,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行。第三、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厌学的学生甚至可能会辍学,是社会上充斥着没有文化的青少年,对社会的治安是一种很大的威胁。
二、厌学的影响因素
厌学主要形成的原因来自环境。首先从家庭环境看: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全部希望和寄托,弄得孩子思想压力很大。有的家长和老师对学生教育、引导不力。个别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对孩子不加管教,任其随心所欲,忽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夫妻不和或离异家庭影响孩子的精力与学习。其次从学校环境看: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办学效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和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学生思想压力很大。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方法呆板,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从文化环境看:不规范的文化、娱乐市场对青少年厌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我国虽然加大了文化、娱乐市场的管理和整治力度,文化环境正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些原本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了网吧的牺牲品,受此影响个别学生甚至还走上了违纪、违法的犯罪道路。
除此之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厌学形成的主要心理原因有四点:
(一)消极的定势
定势是指个体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和行为倾向,它受个体先前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需要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体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前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泽通过实验证实, 定势不是某种局部的心理现象, 它不仅是完整的个体状态或个性模式, 而且是其主观需要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定势构成个体心理活动的内部条件, 内在地决定着个体的活动倾向。对于厌学学生,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 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 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 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往往固执己见, 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
(二)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自我概念能够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 帮助个体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为, 对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 厌学学生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厌学学生自我概念低,态度消极, 对自己没信心, 对学习无兴趣。与同伴相处时, 他们大多自卑多疑, 认为自己不受欢迎, 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三)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 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厌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 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 倾向于制订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 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与其他学生相比, 他们更多想到的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失败的情况, 遇到挫折时, 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 不加努力便会放弃。
(四)低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 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为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活动中能够全力投入并力求精益求精, 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其成就动机较低, 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 学习时漫不经心, 遇到困难时自暴自弃。在他们心目中, 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渴望,尤其是经历多次失败之后, 他们往往不再指望自己获得成功[3]。
三、厌学的解决对策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厌学形成的关键不是挫折本身, 而是个体看待挫折的方式。因此, 其治疗的根本就是改变个体对挫折的错误的因果推断, 即提供帮助让其认识到先前的观念是错误的, 通过引导其对这些错误进行修正以建立新的认识, 即是认知疗法的基本思想。认知疗法可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是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二是帮助学生学会收集相反的证据。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就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从自身、从周围他人以及事件本身寻找相反证据。三是帮助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让学生将失败归为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可控因素或题目太难等外部因素, 这样学生就不会过于自责、产生无望, 可以有效保护其自尊和自信;让学生将成功归为自我的努力和能力,体会到成功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就会对未来的学习充满成功的期待, 从而产生自豪感、满足感。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行为强化。强化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常用的方法, 通过强化手段可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 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性行为。在学习中适当运用强化手段, 可以矫正学生的厌学行为, 使之逐步建立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最早提出的。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 强化可以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期待, 成为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又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
四结语
解决青少年厌学的办法及措施青少年厌学问题比较复杂,要解决青少年厌学问题,必须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1.强化家庭教育,发挥家长作用。2.发挥整体效能,优化育人环境。3.强化学校德育,改革德育教学。参考文献
[1]殷永松: 《试论学生习得性失助感及其防治》[J], 《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年第 8 期, 第 9 页
[2]闫兵:《当代中学生厌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D],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4 [3]王娟娟:《厌学的心理学分析及矫治》[J],《管理论坛》,2014:54-57
第二篇: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奉新二中 涂明琴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进入21世纪后,青少年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调查表明,中小学中,有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自私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刻不容缓的责任。
[关键词] 青少年(中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上,心理上与社会环境和谐协调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面对挫折和逆境,能较平稳地度过社会和家庭的变故以及灾难的打击。青少年一般在6--17岁之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素质比较弱,自控能力不强。我们只有了解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预防和解决它。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
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心理隐患。
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所学校。”家庭良好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的教育不当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隐患。自90年代以来,大批的独生子女来到校园,他们由于受到家庭的不同影响,有的学生懒散,有的好胜争强,有的孤独封闭,有的多愁善感,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品性和心理缺陷。大部分学生没有受过挫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都较差,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重负,形成心理障碍,甚至形成心理疾病。此外,单亲家庭的影响,分数挂帅,盲目攀比等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患。
2、学校处理不当,造成心理失调。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或教师在教育思想、方法上的不当或失误也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例如,对于个别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屑,同学鄙视,就形成心理压抑,从而破罐子破摔、无心向学、精神不振。有的还因不善交往,造成心理失调,诱发心理疾病。
3、社会负面影响,造成心理障碍。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孩子们变得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迁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和呵护;现实社会的万紫千红、五彩斑斓,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欲诱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为,都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的传媒,信息化的作用等负面的影响,都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碍。
因此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与我们的平日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任课老师要摒弃学生心理品德教育与我无关的错误认识,认真研究与学科相关的心理品质教育方法。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各科老师要互通信息,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积极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做到防患于未然,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了解的方法可用心理问卷调查、观察、谈心等方法。可以将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些事情作为心理测试题来考察学生。如“当你和同学闹矛盾时你怎么办?”“当老师批评了你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当别人比你强时?你怎么办?”通过类似的问卷调查,就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等各方面的情况。观察法、谈话法和交流法也很有效,通过教师用心观察,和学生推心置腹的谈话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搞清学生的心理问题之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三、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上,学校应与家庭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教师要利用好家长会、家访、家长联系册等与家长接触的机会,有针对性交换看法,制定目标,分工教育。学校还有必要开办家长学校,使家长了解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缺陷家庭的孩子更要注意。
四、要设立心理咨询室。
有条件的学校,可选聘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采取面谈和书信等方式,同有心理需要的学生建立沟通渠道,使他们可以倾诉心理的苦衷,解除心理负担,释放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诸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对学生定期进行一些心理常识的介绍、讲座使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打消顾虑,勇敢地面对自己心理的压力,健康的成长。
五、要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优美整洁的外部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的心理都有良好影响。因此学校要注意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师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关系要融洽。还要广泛利用各种途径,如板报、宣传栏、挂图、校园广播站等介绍心理知识、典型人物事迹。
总之,现实教育问题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从心理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严格自律,自尊自信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第三篇: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榆中县第九中学金平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进入21世纪后,青少年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调查表明,中小学中,有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自私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刻不容缓的责任。
[关键词]青少年(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只有了解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才能在教育教 学中有意识地去预防和解决它。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呢?
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社会的思想垃圾、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等,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外,遍布城乡的网吧、台球厅等更是诱发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
家庭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教育方法不当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里,长辈对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一方面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舍不得让他们参加任何家务劳动,另一方面又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过分地要求他们,强使他们接受超越幼小心灵承受力的教育。过度的溺爱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恶习;过度高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此外,有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学习和升学
目前,我国学生升学的学习负担太重:在学校里整天被束缚在冗长乏味的课程中,课外活动徒有虚名,回到家中还要埋头于做不完的作业中。看会电视都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习方法陈旧,既激不起学习兴趣,又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从而使不少青少年产生了疲劳心理,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记意力下降、情绪不安、烦燥。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心理健康。同时,学校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偏差,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致使学校教师,家长都围绕着考试转,频繁的考试,反复地排名,搞的青少年十分紧张。而且这种升学压力已波及到小学生,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小学生为了考上好初中,初中为了考上重点高中,高中又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都在为分数而超负荷运转。一旦考分低。随之而来的便是教师的批评,家长的埋怨甚至打骂。所以每当考试,很多青少年便惶惶然,长此以往会诱发许多心理疾病。
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的“心理危险期”。这时期,青少年生理上迅速发育,造成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及心理诸
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致使青少年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的反差越来越大;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片面性和主观性;青少年精力旺盛,感情丰富,但又带有冲动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时期。我国历来在这方面的教育就相当薄弱。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更是少得可怜,即使有那么一点,也可能是从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得来的,零零落落,很不健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青春期有普遍提前的现象。而对于这种悄悄到来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认识,不能及时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渡过这个阶段,因此,他们不是采用消极封闭自己,使自己更加忧郁,就是采用大胆地欣赏追求异性,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早恋或非正常交往,导致心理疾病.致使这一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网络的影响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在增长学生的见识,启发他们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管理的不完善,非法的不良的网站、网吧林立,一些肮脏的性、暴力等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东西充斥网络,而这些又得不到有效控制。可青少年的分辨能力、自控能力都还很差,这就自然产生了许多令人忧心忡忡的现象。据有关调查,不良网络、网吧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杀手”。我们从相关的媒体的报道中也可以经常看到因网络而引发的各种青少年犯罪、离家出走、失踪等问题的例子,而其中有的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可网络对我们的青少年的吸引力是无可抗拒的。再说,作为一个现代人离开电脑、离开网络是不可想象的。学生要上网查阅资料、娱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阻止。校内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上网欲望,学生就往校外跑,导致学生逃学比例的增加。这其中的种种现象、种种矛盾对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惧学、意志薄弱,不能承受挫折与困难,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出现了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心理知识教育,心理训练和心理影响等途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启发帮助,以增进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发其潜在的能力,改善其心理状态、情感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与我们的平日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任课老师要摒弃学生心理品德教育与我无关的错误认识,认真研究与学科相关的心理品质教育方法。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各科老师要互通信息,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积极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做到防患于未然,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了解的方法可用心理问卷调查、观察、谈心等方法。可以将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些事情作为心理测试题来考察学生。如“当你和同学闹矛盾时你怎么办?”“当老师批评了你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当别人比你强时?你怎么办?”通过类似的问卷调查,就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等各方面的情况。观察法、谈话法和交流法也很有效,通过教师用心观察,和学生推心置腹的谈话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搞清学生的心理问题之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三、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上,学校应与家庭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教师要利用好家长会、家访、家长联系册等与家长接触的机会,有针对性交换看法,制定目标,分工教育。学校还有必要开办家长学校,使家长了解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缺陷家庭的孩子更要注意。
四、要设立心理咨询室。
有条件的学校,可选聘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采取面谈和书信等方式,同有心理需要的学生建立沟通渠道,使他们可以倾诉心理的苦衷,解除心理负担,释放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诸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对学生定期进行一些心理常识的介绍、讲座使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打消顾虑,勇敢地面对自己心理的压力,健康的成长。
五、要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优美整洁的外部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的心理都有良好影响。因此学校要注意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师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关系要融洽。还要广泛利用各种途径,如板报、宣传栏、挂图、校园广播站等介绍心理知识、典型人物事迹。
总之,现实教育问题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从心理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严格自律,自尊自信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第四篇:当前小学生厌学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小学生厌学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2年6月25日)
厌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厌倦感、失去兴趣、持冷漠态度,甚至产生厌恶逃避(如逃课、辍学等)当我们说一个孩子有“厌学症”时,是指他在一段时间内对学校怀有厌学的行为。倦、厌恶甚至是害怕的情绪,无法参与和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要特别声明的是,这里讨论的厌学,不包括“发育迟缓”或“学习迟缓”的学生。厌学的后果学生主要是智力正常但“不用功的学生”是学习成绩下降、逃学、辍学等。
一、当前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第一,小学生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有迟到、早退、逃课等。之所以迟到和早退是因为对学习、对学校有了厌烦感,想慢点接触学习和学校或快点远离学习和学校;逃课是因为他们对学习、学校的厌烦上升到了厌恶,不想接触。
第二,小学生厌学在课后作业上的表现有少做、漏做、抄袭、不做作业等。调查中发现有37名小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有2名小学生会因作业太多而厌恶一门课,不想学。之所以有这些表现是因为对学习产生厌烦、厌恶情绪,为了早点脱离学习,不惜少做、漏做、抄袭甚至不做作业。
第三,小学生厌学在考试上的表现有答题时文不对题、乱答一气,或者在试卷空白处对试题甚至是出题的老师评论,或者在考试不到 30 分钟就交卷走人,严重的还会在考试中公然作弊。
第四,小学生厌学在课外的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沉迷于游戏、网络等。
二、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厌学形成的原因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和自身因素等。
1.学校因素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只是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及人际交往氛围是一促使学生好学的动力,而不良的校园环境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生活学习在不良的环境中,部分学生会在无形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催生他们厌学心理的一个潜在因素。调查发现有 35名小学生非常喜欢自己学校的学习环境,但有4名小学生却非常不喜欢,而这4名小学生就可能因为不喜欢学校的学习环境而产生厌学心理。2.家庭因素
“教育历来与‘亲情’有着天然的关系”,除了学校因素外,厌学也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联。调查中,当被问到“如果成绩不好,你会在意谁的看法?”这一问题时,有34名学生选了家长,所以可见家长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有 5名小学生觉得现在的学习是为了“爸妈”是支撑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但要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当,也会让小学生厌学的。下列情况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
(1)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过高 “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深深地在中国人的心中扎根,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念头,因而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常常超出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当这些要求和期望变成小学生无法承受的外在压力时,小学生就会出现敷衍行为,严重的,则产生逃课和叛逆行为。如在回答“你觉得你的学习成绩受哪个因素影响最大?”这一问题时,有 20的小学生认为是家长。
(2)错误的教育方式 家长常常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对学习的一些行为态度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对学习的行为态度。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些家长过度的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听之任之。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家长的教育与引导,父母的不重视、听之任之和一些不良的身教,都会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的学习下降,最终导致厌学。调查发现,有 22名小学生觉得家里对他的学习有影响;有17名小学生觉得家长对他的影响最大。
3.社会因素
(1)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有6名小学生会因为“其他事情”不做作业,这“其他事情”主要是指上网、看电视,而今,网络铺天盖地,已然成为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杀手。其他的的大众文化中批量化、模式化、反个性、反艺术、庸俗性的内容不在少数。而这些大众文化常常会成为时尚流行,这种泥沙俱下,良莠并存的流行方式对小学生而言是负面影响。显而易见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没有是非分辨能力,容易受外界影响。另外,现在有一些娱乐场所违规开放,使一些小学生尝到了游戏、上网的甜头,再也静不下心来学习,这样的小学生就会厌学。
(2)读书无用论 “利益至上”的思想影响下认为读书无用。这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人在“金钱至上”些读书无用的思想有一些影响到了可爱的小学生们,调查中发现,有8名小学生认为学习不重要,这种态度正是产生厌学的土壤。
4.教师因素 “教师的劳动性质、肩负的责任使他们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若是老师的教育教学的方法不对,就会使课堂变得很枯燥。虽说近年来实行新课程改革,但“分数”还是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过分的追求分数,会让教师使用题海战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老师要的是分数,家长要的是分数,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要的还是分数,学生被分数压得抬不起头来。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已波及小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半数的六岁到十四岁的儿童学习超时和睡眠不足。这种高强度得学习压力也是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此外个别老师会在学生成绩不好时批评他们,使这些学生的厌学情绪加剧,最终导致“破罐子破摔”。
5.自身因素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首先,学习动机方面,没有强而有力的学习动机。就我了解的情况而言,目前有25名小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认为学习不困难学生只有14名;其次,学习方法方面,有24名小学生觉得学习很重要,而觉得学习不重要的小学生有15名,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我了解的情况而言,有25名小学生有好的学习方法,而没有好的学习方法的小学生有14名。以上这些也是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此外,部分学生的厌学应归咎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常言道,习惯成自然。所谓习惯,就是指主体经过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是指学习主体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小学生有25名,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小学生有14名。这里所说得“不良习惯”包括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和没有自主思考的习惯等。小学生厌学不能一概视为对学习没兴趣,有一部分的小学生是因为努力学习了但没有成功、没有好的成绩,认为自觉不是块。所以要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作为老师要有“成功教育”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读书的料子”过程中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对策
1.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
做到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联手教育孩子,使小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老师和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厌学现象,不要太过着急与焦虑,着急与焦虑对解决问题是没有帮助的;也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孩子,因为这种批评和指责也是小学生厌学的因素。老师和家长应该安慰孩子,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挫折,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学校的教学方式,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营造温暖欢快的学习气氛。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孩子的学习情况,多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努力弄清楚孩子厌学的原因,与孩子一起去克服这些导致厌学的因素。老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自己选择正确的课后生活,如禁止小学生上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厌学的小学生有很多都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缺乏学习动力,老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另外,老师和家长还要合理的安排小学生的学习、休息、玩乐的时间,不要加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也不要让小学生无止境的看电视、上网。
2.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一旦养成,会产生一种支配人的巨大力量。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显示,学习成绩的好坏,有20%与智力有关,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习惯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小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杜绝了小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厌学的风险。总而言之,想要彻底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可喜的是,教育界一直在关注学生厌学问题,社会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深入调研寻找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的方法。比如现在全国已经展开了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密切合作努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社会的政策、学校的老师、学生的家长缺了哪一个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没有效果。所以为了我们祖国的花朵,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这样,小学生厌学的问题方可得到最终的解决。
第五篇:《小学生厌学成因与对策》研究方案
《小学生厌学成因与对策》研究方案
一、课题界定:
厌学是指不喜欢学习,厌倦学习,认为学习是不快乐的。小学生厌学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要消除厌学情绪,就的研究学生厌学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找出对策。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的研究》这一课题就是要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出现厌学情绪的研究,找出学生厌学的原因,以及找出相应的对策,消除学生厌学情绪,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学习效果决定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被动地学习。学习兴趣的提高,就必须先消除学生厌学的情绪。
2、研究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为学生快乐学习奠基。学习是快乐的,找出学生厌学的原因,消除厌学情绪,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
3、研究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为教师快乐教学提供基础。学生有学习兴趣,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时才会更轻松,更快乐。
三、课题研究对象:
本班中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
四、研究目标:
1、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2、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查找学生厌学的原因。
3、根据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找解决对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五、指导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3、新课程关于提高学生 素养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的理论。
六、研究内容:
1、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在校表现以及在家的学习情况。
2、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要是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3、学生的作业本等能反映学习情况的书面材料。
七、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直接观察研究对象,解决学生有哪些厌学的表现。
2、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谈话、作品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厌学原因。
3、教育实验法:选定个别研究对象为实验对象,针对其厌学原因,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八、研究过程:
(一)研究时间:本课题研究时间为 2009年9月——2011年6月)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10月)深入调查,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本校的“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的研究方案”子课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探讨
2、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6月)
1、根据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
2、收集事实材料,分析整理材料,提炼出学生厌学的原因和对策。
3、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进行资料整理、分析、整合,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4、推广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