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作者:彭琨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出现的犯罪现象,对高校稳定与社会和谐产生负面影响。本论文在探讨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的基础上,对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犯罪心理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17-01
一、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一)价值取向出现转变,爱慕虚荣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将高档商品当成是一种时尚。有些大学生还将物质利益当成是衡量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的物质性越来越突出,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由金钱来决定。但是,大学生并未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地位,其生活费还要依靠父母,在有限的金钱与无限的欲望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再加上同学与同学之间,在家庭经济背景上存在差别,这就在同学们之间产生很大刺激。然而,某些大学生不顾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进行盲目攀比,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但是由于没有实力去获得更多收入,便通过抢劫、偷盗等违法犯罪活动来获得。[1]
(二)来自学习、就业与生活方面的压力
大学生由于受到来自学习、就业与生活方面的压力,导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低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在人格与心智方面独立之后,其生活与经济方面还不能独立。大学生生活在相对来讲较为封闭的环境之中,其未融入到社会当中,对自身多个方面还有较高的期望值,当现实和期望值之间不一致时,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业、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压力就越来越明显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让大学生处在学习紧张、不能独立生活、面临找工作难之中,这些方面的因素使得大学生长期处在紧张状态下,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不健康的人格与心理,在大学生得不到相关帮助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犯罪。
(三)独生子女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在中国是独有的社会现象,其有效解决了人口众多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不断增多,这一群体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展现出来。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不通过竞争就能获得大量的物质与家人的关爱中,其往往呈现出自尊心强,而心理承受方面的能力则相对较弱,遇到事情喜欢去争强好胜,但社会责任心却较弱等方面的特点。许多学生
在进入大学之前,其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都很优秀,但是在其步入大学校门之后,其逐渐成为了平凡的一员,有部分大学生所独有的优越感逐渐消失,其产生了不自信、抑郁和消沉等多方面的负面情绪,当意志在逐渐变得脆弱以至于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其往往走上犯罪的道路。[2]
二、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特别是当前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社会选择需要广大大学生去加以判断和选择。由于大学生在金钱等物质诱惑下,自身的理解力与承载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才导致了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加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在这一时期内,高校教师不只是要将要对大学生加以教育与引导,更要将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帮助大学生实践正确的人生价值而不断努力。
(二)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压力
压力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动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长期生活在校园内的原因,和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别,并且分析问题的角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别,在其走出校园之后,如何去平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成为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与就业方面的关键。高校教师在生活上,要经常关心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对其讲解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大学生明白校园外的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三)有效解决独生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所处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需要引起切实关注的社会问题,家庭在为独生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与机会,和子女进行深入的沟通,促进其在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而作为大学生重要成长环境的高校来讲,也应该充分重视解决独生子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那些出现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构建心理档案的方式来对这些学生加以管理。但在对这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也应该采取人性化的方式,由每一年级的专职辅导员掌握这些档案,并根据每一位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建立随访制度。在随访的过程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矫正,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传授,切实帮助大学生实现正确的心理迁移,让其真正走出犯罪心理的误区。
总之,大学生出现犯罪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由价值取向出现转变,来自学习、就业与生活方面的压力,独生子女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等引发的,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压力,有效解决独生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等措施,帮助大学生彻底走出犯罪心理的阴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叶韦韦.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5):180-181.
[2]梁静.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83-87.
第二篇:论大学生犯罪心理
论大学生犯罪心理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有关大学生犯罪案件的报道频见于各种新闻媒体,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人的行为是在人脑意识支配下实施的,人的犯罪行为也是在人的犯罪心理的支配和控制下进行的,与其心理因素关系密切,通过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对策,有助于遏制大学生犯罪,维护高校校园及社会的安全稳定。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类型多样化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
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
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
(二)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冲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许多检察官在办理“校园犯罪”案件时发现,正是社会上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女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逐渐加快,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他们不再拥有昔日大学生身为少量“社会精英”的自豪,而是对前途充满渺茫,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这是出于一种犯罪变态心理。”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陈光中教授,在听说了近期的几起大学生犯罪事件后说。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的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观念也大大不同于从前。“他们的思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颓废、自私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甚至以此为起点开始走向犯罪。”
3、对法律藐视的心态。
法官在调查中发现,不懂法不是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犯罪的大学生大多对法律条文的规定有大致的了解,有的甚至攻读法律专业。在犯罪大学生中,有的学生明明晓得那样做是违法的,但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所以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这是一种藐视法律的心态。
4、性心理不健康。
大学期间,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从青春期开始的逐渐性成熟以及性意识的增强必然使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关注异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引导他们形成良好、正常的性道德观念,再加上受到各种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就有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如当今校园里发生的多起奸杀命案中就不乏此类情况。
(三)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
(四)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学校只抓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此外,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五)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很多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也可称之为人格障碍。当子女考入大学后,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一旦子女犯罪,他们才感到惊讶和后悔。反之,家长的溺爱也是重要的家庭原因。
三、减少大学生犯罪的途径
(一)处罚大学生犯罪后受到相应的处罚是一种减少犯罪的最直接的途径。
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方面通过罚款或者监禁等处罚大大减少和控制了犯罪大学生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其他的大学生也起到了一定警示和预防犯罪的作用。在以前,刑罚往往是对犯罪的机械的反对,不大注意刑罚的实际效果。而在现代社会,刑罚的重心已由犯罪转移到犯罪人,适用刑罚时注重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以防止犯罪人再犯罪为宗旨。从处罚上看,犯罪大学生多数是被单处以罚金,少数被处刑罚。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些学生有的的确无逮捕的必要,他们改过的几率很大,但学校往往对学生一开了之,实际上有不负责任的嫌疑,所以对于大学生犯罪,一定的处罚时必须的。
(二)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大学生的违法犯罪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积极开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第三篇: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心理研究
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心理研究
摘要:伴随着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上台,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正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与过去GDP高歌猛进、世界各国为之惶恐不同的是,新时期下的经济增幅全面减缓、杠杆率升高,GDP增幅减缓至7.5%左右,餐饮业、酒店业等服务性行业遭到重创,尤其是部分高档餐厅及酒店的全年营业额甚至减少了50%以上。如果读者认为在这样经济放缓、就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人人忙于生计无心犯罪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IPO核查过半,从最初的近900多家企业排队申请,到现在抽查、自查过后只剩700多家企业,万福生科造假无疑是供我们研究的典型。此外,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贪污、巨额骗贷被捕无疑是一个信号,标志着高学历者运用高超的经济手段骗取资金、拟上市企业与保荐单位串通造假财报骗取上市等经济犯罪已不再是简单的贪污公款、合同诈骗、信用可诈骗等传统经济犯罪所能概括的了。此时,这些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心理必然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将通过对新旧时期经济犯罪心理的对比、等进行研究。
关键字:新经济犯罪;贪污腐败;金融诈骗;心理分析;预防对策
一、传统经济犯罪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严重侵犯国家管理制度、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传统经济犯罪更多的集中在以国家工作人员为主、企业高管为辅的犯罪主体上,多以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以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犯罪。传统经济犯罪心理由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构成。
(一)客观环境因素
1.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享乐至上”、“金钱万能”等消极的思想意识、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对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这对走在经济发展前线的官员、企业管理层人员产生了极强的腐蚀力。这是其犯罪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分配差距逐渐拉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收入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在这种冲击下,国家工作人员心理上的自豪感、优越感发生动摇,渴望拥有同政治地位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心理萌生。
3.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权力滥用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和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权力被挂上了商品的标签而成为某些人角逐和竟价的对象。另外,由于执法部门缺乏一定的制度,又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造成国家工作人员权力过大,而市场主体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其行贿、进行权钱交易在所难免。
(二)主观心理因素
1.抗腐能力弱导致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犯罪心理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生观是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个性心理的动力结构。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有的国家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放松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面对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经不住诱惑,于是便萌发出“权钱交易”的犯罪心理,进而大肆贪污受贿、诈骗,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社会控制弱化和法律意识淡漠,增强犯罪心理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力、监督制约机制不落实,增强了那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国家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从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
二、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
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是指呈现出发案数量猛增、涉案金额巨大、类型更趋多样化并向市场经济的热点部门拓展、犯罪手段隐蔽、狡猾及智能型犯罪突出等局面的经济犯罪,以金融犯罪、巨额标的物的高官犯罪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时期经济犯罪。
(一)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特征
1、案件性质更加恶劣,相当一批高官落马
几年来我国查处的省部级官员就多达100多,这在世界范围内,在其他国家、地区基本上是没有的,当然这也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于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涉案数额越来越大,对社会的影响上越来越大。就如河北省的一个贫困县,只有33万人口,只有1个多亿的GDP产值,该县县委书记受贿额超千万,站到当地GDP的十分之一,不仅仅只是绝对数值上,对社会的影响也更大。
2、涉案主体更加复杂
新经济犯罪份子进行腐败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是呈现亲属化、团体化犯罪倾向,犯罪分子与亲属、特定关系人、其他官员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共同腐败。许宗衡案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其家中的亲属全部调到深圳的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实权部门工作,许宗衡在外也不是亲自出面,而是由其妹夫对外活动。许宗衡同时也将官员分为几个层面,有的是一个战壕的,有的是可以拉拢的,有的是不能深交的,因此许宗衡案牵扯出不少政府官
员和亲属。这些都是涉案主体更加复杂,团体化、亲属化的一个表现。
3、作案更加隐蔽
现代社会讲包装,现在的新经济犯罪分子也颇为精通包装之术。这是作案手段隐蔽在公众表现上的。从作案手法上来讲,也是更加隐蔽,现在的新经济犯罪分子从直线敛财到曲线敛财逐步转变,利用职权帮助特定关系人进入市场,自己不当期兑现利益。北京海淀区区长周良洛案在复杂、隐蔽程度上更具有代表性,别人给他送了100万美元,周良洛不愧是清华毕业的高材生,他要送他钱的人把这个钱投入深证股市,然后通过购买的一些农民工身份证开的账户转移到香港,然后存入外资银行,然后再分批分次一点、一点的转入其妻子用他人身份证件开的账户。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查办起来时相当具有难度。
(二)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心理研究
1.外部环境
①官员、高管高学历化
2013年5月,招商银行传奇行长马蔚华宣布退休,其接任者田惠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关系学硕士;同年,工商银行新任行长易会满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政界高官更是高学历者比比皆是。这些高学历官员和高官在面对经济利益、取得收益的手段及思想上都有许多共同点,他们一方面对国家政策高度敏感、非常善于解读政策,从而搭上政策的便车正大光明获取财富,另一方面,多年的高素质教育培养出了他们良好的法律素养,使得他们基本上不会铤而走险实施传统型的经济犯罪,他们往往更多的留心观察市场经济走向和国家政府管制,通过“擦边球”或金融工具等高智商、高科技手段取得利益。
②政府放权、透明度增加
新一届政府推动的政府职能改革,在2013年“两会”后,首先以取消部分审批权力和放权给地方等形式而提速推进。政府主动约束权力和下放权力,不但对中国整体改革意义重大,对提振经济活动意义重大,也关涉中央和地方、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层层利益纠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说也间接地促进了官员变相敛财、间接促进了他们与更高明的“对策”相接触,从而钻新政策的漏洞获取财富。
③上市的巨大利益回报
万福生科造假无疑是企业上市巨大利益回报的体现。公司上市有利于增加股票新公司的市场流畅性、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将来可以经由增发新股筹集资金、公司比较容易筹集新的资金以及新公司可以经由增发新股票兼并其它事业、可以以优惠价认股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为公司服务、通过股市提高公司的声誉等优势,因此,上市的巨大利益回报无疑是新经济犯罪所看重的外部环境之一。
2.内部环境
①吹牛撒谎,以假乱真的虚妄性
虚妄,就是不符合事实,毫无客观根据。有的金融诈骗犯公开扬言:“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不吹成不了气候,小吹发小财,大吹发大财”。冒充身份是诈骗犯的杀手锏。当前,经济诈骗犯冒充身份的规格越来越高。由过去冒充共
产党员、一般干部发展到冒充党、政、军高级干部或是他们的子女;由过去冒充业务员、技术员发展到冒充研究所长、高级工程师、总经理、董事长等,由过去冒充一般港客发展到冒充港台巨商、国际商界要人,由过去冒充一般知识分子发展到冒充专家、搏士、出国留学生等。有的甚至连续变换不同身份,吹得神乎其神。
②贪婪图报,谋利求富
贪婪是一切贪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是巨额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具有贪婪心理的人,往往由战战兢兢到心安理得,又由心安理得到肆无忌惮。犯罪所得的快乐情感体验使犯罪分子的贪欲逐渐膨胀,而又由于多次贪污受贿强化了其贪婪的心理定式。
③钻空投机,侥幸自恃
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机制的不健全,社会的许多领域和环节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缝隙和漏洞,导致了所谓“灰色经济”行为的大量存在和流行。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为维护国家利益去填补这些漏洞,而是觉得此时正是自己发财的良机。还有不少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的性质,会产生严重的法律后果,却希望和轻信这种后果不会发生,处于一种侥幸的心理状态。
④劳苦补偿,预设退路
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及企业高管认为自己为公费心费神、劳苦功高并付诸青春,但正常收入依然无法平衡他们内心对青春、利益的关联性需求,通过“额外灰色收入”予以补偿合情合理、自古使然。这种心理多见于年龄偏大、接近退休的管理者,认为自己是“夕阳西下”了,苦了一辈子也就算了,怎么也应该在有职有权时为儿孙留点遗产,积累点“家业”,于是便铤而走险,多年建立起的思想防线在金钱的诱惑下崩溃了。“五十九岁”现象多是出于这种心理状态。
三、预防新时期经济犯罪的对策
在新时期下,预防新时期经济犯罪不仅要依靠群众的监督职能,积极举报犯罪行为,落实举报制度,而且应制定相应法律打击犯罪,让行政司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做到有法可依、执法严明、违法必究。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大打击力度,强化复合交叉的侦查能力,营造
“严而不怠”的执法机制
打击犯罪最有力的手段就是通过司法部门及时侦破案件,运用各种各样的合法手段进行侦查使犯罪分子受到严厉的打击。如美国学者提出的预防经济犯罪的观点:“从理性选择假设出发,其自然而然得一个结论就是应当尽可能增大经济犯罪的成本,减少经济犯罪的收益,从而从动机上遏制经济犯罪。”因此,针对新经济犯罪呈现集团化趋势且区域跨度大的特点,对于影响恶劣的特大案件要集中各种力量进行专案专办,因此各地司法部门和执法部门要互相配合积极协助,让心存侥幸者丧失犯罪利基,不敢也不愿意冒险犯罪,才能遏制犯罪。
要加大打击力度,强化复合交叉的侦查能力,提高侦查队伍的办案能力。首先要从公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入手,加强侦查人员的法律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好《刑法》、《刑事诉讼法》及与经济案件有联系的其他法律法规,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遇到管辖问题时,应当相互协调,提供强有力的犯罪动机情报,提高侦查队伍的办案水平,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其次,对公职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特别是金融、财税以及保险等与经济犯罪有关的专业知识。第三,通过公务员考试招聘一些经济类的专业人才,这样就能更好的提高办案的速度与效率。
(二)加强情报沟通,行政司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构建全
民参与的监督机制
目前民众对新经济犯罪的认识尚浅,不知其具有严重危害性,容易被忽视,应提高公民对新经济犯罪的认识,把新经济犯罪的危害性等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微博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如我国学者肖建国认为:“公众参与犯罪预防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刑事系统能否成功地对付大量的违法犯罪,在很大程度上领事于公众的参与活动。”因此,对新经济犯罪中团伙型犯罪要择重处罚,并在新闻报道上大力宣传犯罪分子对国家、社会、人民产生的危害以及应受法律制裁的下场,以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鼓励群众利用法律武器积极与新的经济犯罪作斗争,提高公民对新的经济犯罪的警惕性。
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新经济犯罪对于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性,并间接的危害到人民的利益,当发现时为时已晚,因此,行政司法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要注意相衔接,加强情报信息沟通,严厉打击犯罪预备阶段,并将犯罪信息及时、准确传达给社会公众。同时,健全举报制度,保障举报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着重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鼓励群众大胆举报,拓宽案源,达到全面、及时发现经济违法行为,构建全民参与的监督机制。
四、结论
当前,新经济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已超越人们所能承受的程度,预防和遏制新经济犯罪已经迫在眉睫。对此,一方面,我们应结合体制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理性看待新经济犯罪的客观性和社会性,避免出现对新经济形式本身动辄得咎甚至全盘否定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我们则应严肃对待新经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从体制、制度和执行等层面多管齐下,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的法律制度,规范新时期下的商业行为,从而从新时期经济发展这一主体层面不断推进社会管理的进步与创新。
第四篇:新时期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原因及对策
欠发达地区新时期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
谢泽源 何平谢梅林
摘要:笔者调研发现,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外围拉动力,农村教育的贫困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内部外推力,学习的贫困是导致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最直接、最关键和最普遍的原因,“断乳期”的躁动及对独立、自由、成长的渴望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心理原因。控辍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力解决,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眼光去审视和研究。行政责任控辍、加大投入控辍、提高教师水平控辍,教学改革控辍,健全机制控辍,突破关键环节控辍,构建亲情校园控辍是解决新时期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辍学;原因分析;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问题的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O9YB001:,主持人:谢泽源
作者简介:谢泽源(1967-),男,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中学高级教师,赣南师范学院特聘教授,赣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首届中小学教育学科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谢梅林(1983-),男,江西省兴国城岗中学教务主任,中学一级教师。何平(1982-),男,江西兴国人,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干部。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发展转型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初中办学面临着新背景、新任务。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农村初中出现了较为严重学生辍学现象,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基础教育正常发展和义务教育成果巩固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问题,笔者选择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率较高的某县进行了调查,初步分析研究了新时期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分析
① 1
(一)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外部拉动力
目前有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研究,大多强调地方经济落后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等经济负担原因。我们调研发现,农民经济负担的确是导致子女初中辍学的原因,但已不是主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摆脱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小康生活,大多农民家庭完全可以支持子女读完义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后,经济负担已经不再成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了。在问卷调查中,回答‚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子女辍学的重要原因的仅占15.86%%,一般原因的25.86%。相反,‚打工潮‛、‚用工荒‛重要原因的占到30.83%,一般原因的43.61%。可见,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逐步成为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座谈中会同志较一致反映,当前劳动密集型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类型,这种经济类型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也可以适应大多数的工种。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荒‛的出现,对农村初中生主动辍学起到了强大而直接的‚拉动‛作用。不少初中生正是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中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才纷纷主动弃学闯入‚打工潮‛行列。
过去,在家长看来,子女辍学在家‚没事可做‛,如今子女辍学后不仅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而且能给家庭带来一定收益。这样,不少家长对子女辍学便由以前反对转变为现在的容忍,甚至支持。
(二)农村教育的贫困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内部外推力
所谓农村教育的贫困,是指农村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等方面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政策上的城市取向,远离农村教育和学生实际。教育政策上的城市取向是初中生辍学的深层次原因。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将眼光集中在城市的发展上,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虽然,近些年来,各级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城市取向的思路已有较大的改变,并不断加大了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但作为一种心理与行为定势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在各项社会决策之中。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主要表现在:无视城市和农村孩子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课程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农村教育只是城市教育的翻版,远离农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在座谈中,许多辍学学生及其家长都反映,农村初中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明显城市化,不顾及农村学生见识少,智力开发较迟、发展基础较差的特点以及农村学校师资和教学条件比城市学校差的实际,使许多学生感到难以学会,即使能升上高中,考大学也无望,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倒不如早点回家。这和问卷中辍学原因回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导致占70.87%,‚读书无望‛90.68%的结论基本一致。可见,这种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教育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上学的积极性,直接诱发了学生厌学,为他们日后辍学埋下了的不良的种子的重要原因。
2.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教学条件落后。问卷中,回答‚学校条件差,设备设施不足‛ 导致辍学的占79.54%。我们的调查也发现,农村初中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等方面与城市初中相差甚远,绝大多数学校无法达到国家要求开设课程所必备的设施标准。就教学而言,教师讲的和学生看的除了教科书还是教科书,枯燥乏味的教学对学生几乎失去了吸引力。
3.学校管理僵化、单一,不顾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辍学原因问卷中,回答‚学习生活单调,无吸引力‛占50.37%,回答‚学校管理不好、管得过死‛占80.45%。在与辍学学生及其家长的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许多学校管理过严、过死。学生感到‚就象天天被关在监狱里一样,不得越雷池半步‛。有的学生形象地描述说,‚周一开始路漫漫,周二开始走向深渊,…周四是黎明前的黑暗,周五是胜利大逃亡‛。这反映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积怨多深,他们打心底里就不愿学,即便不辍学往往也是在学校混过剩下的日子。
4.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机械,教育情感冷漠。在辍学原因问卷中,回答‚后进生被忽视‛的占79.7%,‚和老师关系紧张的占69.17%‛,‚和同学关系紧张的占58.65%‛。座谈中,学生也较普遍反映,课堂教学‚满堂灌‛,缺乏启发性,剥夺学生的自主性;偏爱‚尖子生‛,对‚尖子生‛百般呵护,悉心‚开小灶‛。对后进生缺乏爱心,或放任自流,有时甚至歧视、讽刺、挖苦等现象在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由于在小学阶段的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好,成绩较差,到初中后学习跟不上,便经常遭教师的白眼,受同学的冷漠。久而久之他们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产生读书无望自卑心态,从而诱发辍学的念 4
头。
5.教育评价标准单一,使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影响,社会各界一直以文化课考试成绩标准和应试选拔思路来评价一所学校,学校也以此标准来评价一位教师,教师便以此标准来考察和培养学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常被忽略。这种单纯以应试选拔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使得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得不到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的应有重视、理解和尊重,甚至受到歧视。例如不给他们相应的辅导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等。这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常常受到严重打击,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萌生主动退学动机。‚初二年级辍学高峰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点。因为从初二开始,学校中的中考氛围开始越来越浓厚,学校这时主要的精力都是集中在那些中考‚有希望‛的学生身上,管理上一切都要以中考有希望的学生为中心,有些学校干脆就把‚好生‛和‚差生‛进行临时分班管理,这无疑严重削弱了‚差生‛继续学习至初中毕业的愿望。
(三)学习的贫困是导致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最直接、最关键和最普遍的原因
教的贫困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是学生辍学的诱发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内因,辍学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学生的手中。调研表明,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的学习贫困才是导致他们辍学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问卷中,回答导致辍学的原因时,认为‚学习基础差、厌学‛的占91.73%、‚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占93.98%,‚读书无望‛的占90.68%。可见,在一定意义上说,后进生就是准辍学生。这和有关学者的研 5
究结果‚辍学生,我的名字叫差生‛完全一致。
学生学习的贫困是指学生在自我认识、学习行为、学习成绩等方面明显后进。这是促成农村初中生辍学最直接、最关键和最普遍的原因。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认识上的后进,导致学生形成‚读书无望‛的心态。后进生由于学业成绩长期较落后,加上不良的评价,容易逐渐形成一个十分糟糕的自我镜像:‚我笨,我脑子不行,我学不好了‛。当一个学生认为自己不可能学好课程的时候,他很难产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和愿望,接着而来的行动,常常是放弃,直至辍学。一位辍学生说:‚其实我也总想学好,将来能考上大学。但无论我怎么努力学习,由于学习基础很差,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慢慢地使我感到自己不是块读书的料,不如早点回家去外地打工。这样还可以替父母减轻一点经济压力。‛从‚读书无用‛变为‚读书无望‛ 是新时期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一个新特点。
2.行为上的后进,导致学生厌学。有的学生并非学习天资不好,只是比较活泼好动,比较调皮,常常‚无事生事‛、‚招惹是非‛,上课管不住自己,加上学业成绩又不好,常常挨老师的批评,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受同学的冷眼,从而丧失学校生活的温暖,导致厌烦学校的一切,最终辍学。有位辍学生说,‚开初我的学习还是有中上,只是贪玩,以至于经常违背班规校规,经常受老师的处罚。也记不清老师当众‘羞辱’了多少次、体罚了多少回。后来我的成绩也就慢慢下去了。现在我看到老师就怕,惟恐自己又出事了,我真巴不得早点离开这个学校。‛‚不是所有的差生都马上辍学,他得达到讨人嫌(被人厌烦)的程度‛才辍学。这是初中生辍学的一种重要规律。
3.学业上的后进,导致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有些学生对某些课程的学习感到枯燥、厌烦、害怕。例如,有的学生一提到学英语就头痛,有的学生害怕写作文,有的学生害怕解应用题。他们自身缺乏想学的愿望,只是在教师和家长强迫约束下才皱着眉头干着‚苦差事‛。许多学生辍学的原因,常常是动机、兴趣和学习困难交织在一起的。学业成绩不好→得到的评价不好→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下降→不好好学→得到的评价更差→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更下降→更不好好学→破罐破摔放弃,直至逃学、辍学。这已成为初中生辍学的最基本的规律。
(四)‚断乳期‛的躁动及对独立、自由、成长的渴望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心理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独立、自由,群体归属感特别强。对长辈具有明显的反抗和叛逆心理,对摆脱长辈的约束有强烈的愿望。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尤其是外出打工,往往能满足初中生渴望独立和长大成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调研发现,辍学生选择外出打工占98.23%。调研也表明,初中生辍学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不是经济收入,更多的是满足一种自由、独立和成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打工使辍学学生挣脱了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束缚,逃离了家务和学业的樊篱,他们可以在外地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活动,从根本上获得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再加上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满足自己特定的消费需要,在他们看来真是自由得潇洒。另一方面,通过打工期间的社会锻炼,这些学生似乎一夜之间完成了一种从少年向青年的转变,进入了成人的角色,例如学会了抽烟、喝酒、谈恋爱等等,他们从内心获得了一种成熟感、成就感和自豪感,真是乐得嘻嘻,7
何乐不为?
五、控辍的几点建议
农村初中生辍学是在大的社会背景外因以及学生主观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学校教的贫困和学生学的贫困产生的厌学情绪和青春期心理需要等内部因素是学生离开学校的向外动力,而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等外部因素则是学生离开学校的外部拉动力,家长、学校等方面对学生任意辍学的容忍和默许态度是学生辍学的‚润滑剂‛和‚心理稳定器‛。学生正是由于‚心理稳定器‛的缺失在 一‚推‛一‚拉‛中辍学了。控辍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力解决,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眼光去审视和研究。
1.行政责任控辍---明确部门责任,形成控辍合力,实行综合治理。控辍的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都要将控辍工作列入乡(镇)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要实行乡(镇)‚一把手‛负责制,不断强化乡(镇)人民政府对保学控辍工作的领导。要建立领导包片、干部包校的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乡、村、组干部,达不到控辍目标任务乡(镇),追究责任主体的责任。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做好保学控辍工作。工商、劳动保障、公安、司法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违规使用童工、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少年做工经商的业主、‚流生‛的家长的处罚力度,做到有案必接,违法必究。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做到闻警必动、常抓不懈。教育、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要联合力量为经济困难学生多方争取各种社会援助,为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学生贫困性辍学。教育、司法、法制等部门要 8
密切配合,加强法制宣传,浓厚保学控辍工作氛围。通过《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政策法律的宣传,让家长、社会清楚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明白义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不断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大投入控辍---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学校差异。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综合考虑各地和学校的实际,倾斜投入政策,因校制宜地加大农村学校经费投入,增添农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着力改善农村初中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生存环境,不断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异。要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政策和经费到位。从长远来看,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调整义务教育负担的比例,由县级统筹为主逐步转向省和中央为主,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
3.提高教师水平控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对学生缺乏爱心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1)建立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支持组织,进一步完善县级教研机构、学校、教研组和全体教师共同组成的横到边、竖到底的立体校本教研网络,不断提高农村初中校本教研的实效性。(2)建立切实可行的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机制,引导教师立足常态的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小课题(专题)研究,重点在学校特色、学科特色、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所突破。(3)建立促进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输血‛机制。要建立健全农村初中教学帮扶制度,组织专家和 ‚名师‛,有计划、有步骤地送教上门,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现场直播‛。(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情 9
感控辍‛。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要更注重育人,对学习困难学生、弱势群体子女以及有缺陷的学生给予应有及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做到关爱每一个孩子,对任何一个孩子都不能表现出一点点冷漠和放弃,坚决杜绝歧视和排挤差生的现象。
4.教学改革控辍---转变观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改革评价制度。调研表明,很多学生辍学是因为承受不住学校根据考试成绩把他们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的心理压力而致。为此,要重新审视、改革以考试为核心的教师业绩考评制度。要变只看考试分数的惯用做法为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多元化发展。除了学业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其他的特质和潜质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评价,关注形成性过程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纸笔测验,而是运用日常观察、访谈、记录、作业、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成长记录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唯有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个体的尊重、成功的体验和进步的喜悦。(2)适应农村需求,推进农村教学改革。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一个面向全体,平等和谐、活泼轻松、双向互动、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平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3)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在保证完成课程计划前提下,调整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教育,既为学生升学奠定基础,又为学生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
5.健全机制控辍---创新机制,健全制度,实施全面目标管理。(1)健全发现流生的机制。调研表明,有不少学校的经验 10
值得总结推广,如:有的学校建立了全员参与制度,校长和班主任之间签订控制流生责任状,学校规定全校教职工对任何一名学生都有管理教育的责任,要求全体教职工不管是否是自己所教所管的学生,一旦发现有旷课在外的,都要及时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劝其回校上课,并及时向有关班主任通报;有的学校还建立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家访制度,一经发现有辍学的苗头、现象,就及时进行家访,与家长取得联系,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使学生安心学习;有的学校还建立了控辍目标责任制和控辍工作责任制,分别制定从校长到任课教师的控辍目标责任,每学年初都由校长代表学校与班主任签订控辍目标责任状,并且把工作情况列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规范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责任,这些措施和机制确保了控辍工作落到实处。(2)健全解决流生的机制。严格手续,切实规范学籍管理;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孩子‛的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贫困生、学困生活动。(3)健全政府问责机制。对控辍工作不力的乡(镇),提出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因乡(镇)人民政府不认真履行控辍责任造成工作损失的,责令改正;对学校和教师不积极履行职责,不严格按程序操作,造成工作失误的追究责任,违反法律法规的追究法律责任。开展 ‚无流生学校、班级‛的评比制度,把控辍工作与评选优秀班主任和班主任津贴的发放等次挂钩,与任课教师的津贴发放挂钩。
6.针对性控辍---摸清辍学规律,采取相应措施,突破关键环节。一是主抓重点区域。把辍学率高的区域或学校列为重点,集中人力,打主动战。对辍学重点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控,给校长念‚紧箍咒‛;对辍学率高的重点村组,校长应亲自蹲点,11
联合乡(镇)政府有关人员以及村委会干部等集中力量攻关,各个击破;对辍学率高的重点班级,应采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班级的办法,组织人员不厌其烦地上门动员,反复抓、抓反复。县(市、区)教育局领导干部应分工合作,蹲好一个点,抓好一条线,管好一片子。二是主抓重点学段。初
二、初三年级是辍学高发年级。控辍工作的重点是初二第二学期,关键是初三年级。学校要建立领导干部和教师控辍联系制度,校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年级,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人联系初
二、初三的一个班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联系若干名学生。通过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形式,在班级设立‚值日生‛,专门负责登记班级日志,留心一些行为反常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建立流生预测预报的信息渠道,把握控流工作的时效。三是抓重点时段。每年春季开学、每学期开学初的一周左右时间是学生辍学的高发期。因此,每年春季开学、每学期开学初的一周左右时间也是控流工作的重要时段。学校在这些时间要及时动员师生,主动出击,把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抓重点人群。要高度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家庭离异、流动人口子女以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跟踪分析。学校班主任要熟知本班级这类学生,主动了解情况,发现苗头,及时报告,并采取积极措施,妥善解决。
7.构建亲情校园控辍---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打造亲情校园,整合教育影响。(1)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校园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并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2)打造‚亲情校园‛,构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增强学校的吸引力,班级的凝聚力和教师的亲和力入手,积极营造‚亲情校园‛,打造控辍的首道心理 12
防线。学校要对每个学生的经济状况、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变化等方面展开调查,建立有辍学倾向学生的资料档案。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人人寻找关怀对象,经济困难的,捐助一点,学习困难的多关爱一点,在一件衣物、一顿饭菜、一次个别辅导、一次促膝长谈的‚亲情校园‛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促成勤学,乐学的氛围,克服辍学逃避的消极思想。(3)办好家长学校,开好家长会。农村落后的经济、文化状态决定了家长落后的生存理念。家长学校和家长会是沟通家校联系的桥梁,是给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辅导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重要载体和保学控辍的重要平台。
注释:
① 该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51万,初中学生2.96万。调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根据该县乡(镇)人口规模、学校规模、教育发展等实际情况,选择了具有较明显代表性的3个乡(镇)初中。采用“听”、“查”、“问”、“谈” 相结合的方法,即听取县教育局领导和乡(镇)初中学校辍学情况介绍,查看县教育局和3所初中学校档案材料,对学生进行和辍学生家长问卷,召开小型座谈会等。
参考文献:
[1]谢泽源,谢梅林.教与学的贫困: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根本原因[J].基础教育研究2004,(10).[2] 欧贤才,王凯.自愿性辍学:新时期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新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5).[3] 杨润勇,王颖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8.[4]刘正亚,梁新友.关于合肥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6,(01).作者档案:
谢泽源(1967-),男,江西兴国人,江西省赣州市教科所教育理论教研员,综合教育科科长,中学高级教师,赣南师范学院特聘教授,赣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首届中小学教育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作者俱乐部会员。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经验
总结100余篇,其中在《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探索》、《上海教育科研》、《教育学术月刊》、《基础教育课程》、《基础教育参考》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有20余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材料》全文转载、摘载、索引。
通信地址: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邮编341000.联系电话:*** E-mail:xiezeyuan@126.com。
第五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社会治安形成了极大的隐患,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针对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运用全社会的力量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 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 认识模糊 德育偏失。
我们一直亲昵地把少年儿童称为祖国的花朵,是因为他们纯洁可爱,天真无邪,是整个社会的未来。但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仅滨城区检察院近两年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0余起80余人,占到整个刑事案件的10%,这些娇艳的花朵在被病毒感染后,疯狂地实施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罪恶行为,给社会形成了极大隐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有必要对未成年人参与违法犯罪的心理进行深入探析,以期找出症结,对症下药,预防和减少该类犯罪的发生。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
1.对犯罪风险的心理认识有偏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象“杀人偿命”之类的道理为人们所共知,对于青少年犯罪人而言以上这个道理也自然懂得,但是一些青少年犯罪人由于法律意识淡漠,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对自身犯罪行为理应受到的刑事处罚非常模糊,因此在其犯罪前虽然知道犯罪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但究竟什么样的风险了解不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过低地估计了自身犯罪的风险程度,对真实的犯罪风险缺乏了解。
2、冲动心理使犯罪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由于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在酒后、同伙的唆使下或者在受到他人的挑衅、引诱或攻击时,一般会出现反常心理,由于瞬间的冲动,一时失去理智,从而情不自禁地实施了犯罪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3、结伙犯罪和模仿作案的心理非常突出。由于单独作案成功率低,而群体作案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成功率高。未成年人多数是与同校、同村、同爱好的同龄人共同作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发现不少由在校生组成的带有浓厚封建行帮色彩的犯罪团伙,有的还参加带有黑恶性质的犯罪团伙。如我市去年审理的史建东等黑社会性质组织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学生,他们为了找个靠山,在社会上和学校里混不受欺负,都想方设法加入到该组织中,参与了多起有组织犯罪,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犯罪手段模仿性强,日趋成人化。主要表现在他们模仿从电视、录像中学到的反侦查手段,一般犯罪前有预谋,作案后有对付侦查的伎俩。如有一名16岁的盗窃犯,每次偷钱时只偷少量的,他认为这样每次只偷两三百元,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了,失主也不会因为这么一点钱去报案,即使报了案;派出所一般也不会管这种小事。足可以看出他在作案前,对人们的心理进行了充分的分析。
3、结伙犯罪和模仿作案的心理非常突出。由于当前我国在财富分配上存在较大差异,居于分配弱势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人会对社会现状不满,却又不愿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参与竞争,改变自己的现状,而是将眼光放在了一些可以不劳而获的行当上。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他们也会产生提高社会地位,满足物质需求的想法,而社会、家庭、学校往往不会使他们的愿望得以充分实现,这样大部分在人格上已相对独立的未成年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冲突,当这种冲突超越了其自身的耐受力,而仅凭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时,有一部分青少年就会产生一定的反社会心理,最终导致他们通过实施犯罪满足自己的需要。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原因既有主观认识上的过错,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一)未成年人自身因素
1、对法律的认识模糊。许多未成年人往往很难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别,只知道违法行为是不好或不道德的,把违法行为误认为是一般的不良行为。如很多校内抢劫案,作案的未成年人经常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使用暴力抢同学的小额钱物,甚至饭票也要。在案发后,他们往往不以为然,认为司法机关小题大作,他们中很多人认为这种事就像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一样,虽然也知道是不道德的,但对这种行为构成抢劫罪觉得不可思议。在受到刑事处罚后才如梦方醒。
2、对自己行为后果认识模糊。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认识不清。如某地发生的一起两人被杀案,死者均身中多刀,惨不忍睹,公安机关破案后,杀人犯竟然是一个17岁的未成年人,他因为一时冲动杀人后,躲到一个同学家中,为获取潜逃资金,又残忍地将其同学的母亲杀害。他杀人时的凶狠残忍和不计后果,犯罪后的若无其事和满不在乎,归案后对犯罪行为的漠然心态和茫然无知,不能不引起办案人员深刻的思考。
3、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模糊。未成年人的模仿能力很强,加之半成熟半幼稚状态,分析鉴别能力较差,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不
清,容易导致不能明辨是非地加以模仿,加上学校、家庭、社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使他们形成了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少未成年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犯罪道路,变成危害社会的犯罪群体。
(二)客观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与社会环境的污染有着直接联系。
(1)对影视、报刊图书产品管理不到位。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色情、凶杀、暴力性画面充斥了各种杂志报刊、影视作品、枪杀片、色情影碟片在市场上屡禁不止。这种宣扬暴力、尊崇暴力的影视作品,给未成年人造成了形象的直观危害。无情地侵蚀着他们的心灵,而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模仿能力极强,极易受到此类作品的影响和腐蚀,产生犯罪的欲望。
(2)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一大诱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着社会安置力不够、失业人口相对较多的状况,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一个庞大的社会“游民层”的存在。身处这个“游民层”中的未成年人,由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当中部分人意志消沉,无事可干,但又贪图高消费,再加上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不细,使他们游荡于社会,思想空虚,极易与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在外来不利因素影响下,极有可能误人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环境因素: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不称职的父母是导致孩子犯罪的直接原因。俗话说:“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启蒙老师”,许多未成年人的家庭属于“问题家庭”,父母管教方法不尽科学,导致未成年人形成易冲动、无责任感、自卑、孤僻等扭曲的性格,进
一步导致学习困难、中途缀学或者因违纪违法被开除学籍,再加上认识能力偏低的特点,他们极容易受到诱骗,堕落成违法犯罪者。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中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几乎可有可无,沦为应试教 育模式下的附属品。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考分成绩。这样根本无法对未成年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有效地引导。另外,管教方法简单粗暴。对“双差生’不是以正面加强教育,而是打骂、体罚,不让上课,结果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抗的心理和情绪与日俱增。有的学校对“双差生”随意开除,把问题推向社会,使之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后备军”。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引起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应采取“以防为主、打击为辅、防打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促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合力,全民参战,齐抓共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1.公安、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清除污染社会环境、特别是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垃圾。据统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在校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从事文化娱乐业的,要进行认真清理,对从事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宣扬暴力、迷信等不良书刊报章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厉查处。并严格落实“在中小学200米半径以内,不得设置台球、电子游戏机经营点”等有关规定,取缔、查封非法的歌舞厅、录相厅、台球室等经营场点;清查整顿了校园内外非法经营摊点和出租房屋。
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安全宣传教育。为了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观念,提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关机关特别是司法机关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安全宣传教育,如在中小学开设法制课,由司法机关选派人员担任法制辅导员或法制副校长,协助学校把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纳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安全教育计划中,采取举办法制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的防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实施“家庭预防、教育”工程。察觉未成年人犯罪蛛丝马迹的,当首属其家庭成员。特别是初犯阶段,父母如能及时制止、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抓好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有关部门可与少年家庭签订防治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通过落实承包责任制巩固家庭这个堡垒。对于整无忙于生意、事业,忽视子女教育的家长,要促使其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对那些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纵容,或“棍棒教育”的家长,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进行必要的培训,促使其摒弃不良的教育习惯。使每个家庭都能真正起到教育、预防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