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15:1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第一篇:现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现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为研究起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原因探讨,提出对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状况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压力总量压力持续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重。据新华社北京5月20日专电(记者 白靖利)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顿时,“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即失业”等各种词汇一时间风靡全国。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呢?又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本文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扩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1999年5月中央作出扩大招生规模的战略决策,使我国教育成为了“大众教育”。这被西方通讯社称之为“惊人的一跃”的决策,除了扩大内需和减轻就业压力外,还产生了很多正面的影响。然而在这些优点的背后也藏着许多的不利影响

1、扩招的速度过快。据教育部统计,随着高校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31万,2011年增至660万,2012年则达到了680万,而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为699万比2012年多了19万人。高校扩招飞速前进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大学生的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大学生市场供需矛盾化突出,使得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竞争压力大。

2、高校扩招结构不合理。高校扩招过于理想化,忽视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需要。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办学规模,生师比过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基本是直接来自应届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缺乏实际经验,只知道满堂灌和概念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从而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扩招过程中教育质量下降。从精英式的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学生们学习只是为一张文凭。在大学里,大学生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60分万岁,61分浪费”,教育成为了一种“应试教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

近几年,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高校扩招的后遗症余威太大,仍沿至今,每年仍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年年叠加累积,愈演愈烈。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意味着教育目标的多样化,这就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模式,而大学现在都在建设发展研究型大学,单一的培养模式,忽视了人才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求职者所学的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

2、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高校就业指导缺位,机构不健全,队伍专业化水平过低。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大学往往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的这种“应试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认为读书就为了考试,考试过了就能拿到毕业证,毕业证拿到了,几十年的“寒窗苦读”就结束了,就迈向社会工作了。因而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读课本知识,不懂开拓相关知识,自然所能学到的知识面就相对狭窄,专业技能也不精。学生只知道背书读书,忽略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大学里的学生往往能高谈阔论,却无法付诸实践。

(三)企业用人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企业招聘需求不明确。企业在招聘前没有认真做好职位分析,没有清晰明确的招聘计划和工作方案。一些企业聘用应届大学生的条件过于苛刻。不论什么职位,一概要求高学历和高经验,更出现了招保安要硕士生的笑话。似乎优秀人才就是一个过得去的学历和一段看似相关的经历。然而,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哪来的相关经验呢?倘若每个用工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那么学生的工作经验该从何而来呢?由于用工单位的这种盲目招聘条件,导致许多毕业生望而却步,难以实现 “人尽其才”。因而常常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市场上则出现大量的人才未能就业的现象。

(四)大学生自身问题对就业的影响

1、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准确,眼高手低,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更好的工作。而放弃了眼前的机会。还有一些名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总是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是社会上的精英,目标就是非大公司不去,当然那些公司的招聘名额也是有限的,例如:1997年段会军曾以物理化学满分的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流体专业。2001年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回到山东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南躲庄村老家务农。7年前,只因父亲段世江一句“那么好的学校找不到工作”便离家出走,整整7年从未回家,至今音信渺茫。61岁的母亲已经哭瞎眼睛。父亲段世江让记者转告儿子:“无论你现在是贫是富,只要你平安,只要你活着就好。”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许多孩子只会学习,只会考试,但就是不会与人交往,人前不会说话。有的学生在校学习行,可走进社会就不行了。文凭只能证明你从哪里来!至于能到哪里去则不能再依靠北大,而要依靠自己。

2、由于我国的地区结构发展极为不平衡,形成了东南部发展较快,而西北部发展慢的格局,所以大学生们往往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3、大学生自身素质跟不上市场需求。大学生在就业时常常表现出职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社会无法接轨,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人来共同努力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人事制度,创新观念、改进工作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一)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应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培育就业市场、扩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做积极的工作。要大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支持应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积极鼓励校企合作,设置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专业,加大培养力度构建学校企业之间的就业桥梁等。通过制定各种灵活就业的鼓励政策以及跨省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能享受的优惠政,不断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同时强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等一系列能够优化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环境的政策。政府作为供给方的主要控制者,要大力推进岗位信息发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承担公共信息的发布工作,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岗位信息和职位空缺信息的统一发布制度,扩宽信息发布渠道,规范人才市场,从而减少就业中的摩擦性矛盾。

(二)教育部门应制定各类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高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重点教学理念。首先要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能尽早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帮助学生准确的给自己定位和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其次,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对相关数据的整合分析,可以及时的了解就业形势,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高校通过信息整合后,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和调整专业,有所选择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帮助。最后,应积极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扩大高校就业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招聘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利用高校的知名影响力,给企业推荐优秀的人才,让优秀的人才能在更好的工作中发挥的更加出色。

(三)构建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招聘用人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在招聘前根据实际认真做好职位的工作分析,切莫尚自提高相关职位的学历要求,如销售人员一职,初中以上学历都能胜任的,就不必硬性要求要本科文凭的人才。招聘人员在招聘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招聘人员在招聘时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主观随意性,应按照企业制定的相关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招收适合的人才。同时企业应完善人才的培训制度,不必一开始就要求应聘人员要三年或五年的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往往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这时的他们最需要的也是工作经验。因而企业可以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促进新员工了解该职位有关信息和今后的工作职责,以便于新员工能更好的胜任该职位。规范企业招聘制度,是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大学生应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

1、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羊群效应”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就业的一个严重障碍,因此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是势在必行的。在如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应放低姿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目光长远,不必执意于到大城市工作,不必拘泥于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另辟奇径。在校期间还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勤工俭学,不但能赚取零花钱还能累积实践经验。大学生还应有创业意识,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校创业培训活动,增长知识,累积经验,以便于毕业后自主创业,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另一途径。不但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还为就业市场增加了就业岗位,一举两得。

2、大学生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为自己进行学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客观的认识了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未来目标。熟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为自己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让大学生有一个精彩的职业生涯。

就业不但是民生之本,人才资源也是国际竞争的最终竞争,因而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对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就业形势深受社会的瞩目,因此,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变得迫在眉睫。当然,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迎接挑战,以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开创大学生就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魏森安.大学生择业现状及其社会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周淑美.试论我国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现代企业教育》.2007.12

4、李夏.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

题目: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宏观方面就业环境的影响,也有高等教育结构以及毕业生个人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原因。

1.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适应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由毕业生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升级的速度紧密相关。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尽管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宣扬的多为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能动作用,诸如扩大内需、缓解社会就业矛盾,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等等,很少触及到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致社会、学校和个体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准备不足。

2.社会对劳动力需求速度与社会劳动力增长速度不相适应

作为就业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市场,无疑受到所处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采取一种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致使新增的众多企业和经济项目对劳动力的吸纳需求相对下降,造成了 “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现象。1980~1989年,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国 GD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3 %、12 %和 8.3 % ,就业增长率分别为 310 %、1.2 %和 0.9 % ,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分别为0.332、0.1和0.1,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所需就业的劳动力却迅速增加。“十五” 期间,每年城镇平均新增劳动力 290 万人,加上现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等,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 2 200 多万,按GDP 每年增长 7%~8%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700万到 800 万,就业岗位缺口为1400-1500万人,再加上农村还有1.5亿的富余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3.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和招生的盲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进行调适。通常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开什么专业。政府、高校也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并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导致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偏离,产生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矛盾。另一方面,在招生过程中,各高校都是根据政府分配的计划来招生的,但是具体到学校开设的专业及各专业计划招生的数量,实际上由校方决定,什么专业最热,就多招什么专业的学生。学生及家长也是一样,通常只根据当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来决定所选择的专业。而一旦决定,便是4 年不易改变,4年以后市场是否能完全吸纳,谁都把握不准。

4.家庭、学生因大学教育的较高投入,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形成就业观念的障碍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对于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高校发展的经费瓶颈问题,推动我国高校制度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不仅已超出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收费水

平相比明显偏高。据统计,1989年全国高校学杂费标准为208 元,1993年为610元。从 1994年到2000年,各年普通高校平均学费依次为:800元、1200元、3200元、3500元、4500元, 2000 年比1994年上涨了4.6倍。而同期,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不到1倍。学生还必须考虑一笔不小的住宿费和生活费,然而,2001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6860元, 而人均消费性支出为 5309元,收支相抵结余为1551元,农村居民 2001年人均收入为 2366元,人均生活费支出为1741元,收支相抵结余仅为625元。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费用一般只占普通家庭收入的10%~1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有大批收入水平不高的民众是不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条件的。他们之所以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债台高筑供养子女上大学,就是期望子女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中获得相应的回报,通过大学教育改变自己的地位、身份,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这种过高的就业期望,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观念上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5.城乡差别、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影响高校毕业生的供求状况我国传统的毕业生就业渠道是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从国有企业来看,目前仍然处在转轨改制、减负增效的过程中,生产经营尚未完全走出困境,下岗问题仍然突出。国有经济在原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余地已经不大,因而很难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政府机关来看,中央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后,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大量精简、分流,不仅导致毕业生进入行政机关的机会大大减少,甚至他们还要和行政机关精简下来的人员竞争就业。许多事业单位目前人满为患,超编运转,单位内部子女、家属就业负担沉重,接纳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毕业生的需求动力不足,毕业生到这部分地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上述五个方面原因外,还有学校、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学校方面:培养质量普通下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就业工作的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工作模式滞后等。用人单位:用人行为不规范,虚假承诺,关系择人,盲目追求高学历,择人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经济歧视、户籍歧视等。学生自身的原因:择业期望值过高,个人综合素质低,特别是一部分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协作精神、职业道、思想政治觉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另外,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推广非正规就业手段乏力等,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03年刚达到15% ,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17.8 % ,发达国家为61.11 %。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1.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表现最为充分。一方面,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经济体制、结构决定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经济总量规模决定高等教育的总量规模,市场供求决定高等教育的供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也有反作用,只有当社会经济总量的规模扩大、速度提高时,对高等教育的规模、速度的需求才会随之扩大。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

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只能依靠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当前,要优先发展那些就业增长空间较大的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生的就业实力

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人才就是产品。只有“适销对路”,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必然导致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因此,高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环境,积极研究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另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加,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程和教学安排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建立多元化和灵活的学生评价机制逐步由偏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转向注重能力鼓励毕业生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

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涉及到学校工作各环节。因此,一定要建立由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要按有关规定,确保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三到位;在就业指导方面重点做好四件事:一是加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势的替换,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变化。大众化的教育阶段,需要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二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因特网, 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三是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四是择业技巧指导。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在就业供需见面过程中,往往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从而错失良机。要对学生进行面试技巧指导,提高就业、择业能力。

4.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和生产第一线,扩大学生的就业视野

作为学校,首先应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其次,学校应针对人才需求多元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既重专业教育,又重素质教育,构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政府,首先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工资补贴等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行业工作;其次,政府人事部门要对大学生的人事档案和户籍实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探索取消高校新生录取的国家干部身份的有效方法,在户口、人事管理、社会保障、身份积累等方面制定一些鼓励大学生到私营企业、个体、三资企业、农村艰苦行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保护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时的身份积累的继承性、连贯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要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调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水平及社会保障,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我们深圳大学的“三支一扶”工作就做得很好,很多年轻人原意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5.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激活学生的就业潜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毕业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一要学生个体在思想观念上做出调整、改变保守和依赖思想,树立自救意识和使命意识,通过创业来推进中国的就业扩展,大学生应脚踏实地,从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长期效应着想,不要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报酬、岗位、职务、地区等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因素。二要国家在政策上做出调整,营造一个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必需的创业经济和机会。三要学校在培养方式上做出调整。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在师生中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创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导向与氛围,在学生中经常分析创业者成功的个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创业设计和创业计划比赛,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理念。另外,学校应教育学生改变单一线性成才模式的观念,鼓励成才之路的多样化。

6.疏通非正规就业的渠道,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和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指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等)从长远看,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起着保护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学生的创业;从目前的情况,在单一的正规的就业模式难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情况下,非正规就业必须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的生长点。然而,现实的许多因素阻碍着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发展。首先,学生自身和家长的传统就业观念中普遍存在着就业取向的“福利化”和就业期望的“非风险化”、“身份”观念、“一次终结性就业等思想,尤其是家长对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冷漠和排斥心理,成为阻碍非正规就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次,政府对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还没有机制保障。因此, 作为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教育、指导、帮助学生及家长转变观念,破解学生非正规就业的观念和心理障碍。作为政府,要把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纳入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中,从法律的角度确保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地位,建立有利于非正规就业的市场环境,并为此提供信息服务、资金援助和政策、法律支持。

最后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谢谢!

参考文献:

[1] 李从松 《大学收费政策变迁的制度博弈》价格月刊2002

[2] 陈 鸣《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性分析》教育财会研究2003

[3] 张利菊《高校收费与个人支付能力的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3

[4] 蔡克勇《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上)》理工高教研究 2002

第三篇: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

指导对策

刘守斌

武汉市残疾人劳动服务中心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大学生、残疾人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入手,介绍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残疾人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制约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探讨性地提出了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日显突出,加上今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残疾人大学生首当其冲,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就业难问题更显突出。“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强自立,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1〕解决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残疾人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本文从分析当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难的原因入手,提出相应的指导对策。

一、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和残疾人及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规模逐年上升,加上近五、六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145万人到2009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迅速增加到611万人,毕业生人数增长3~4成,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镇转移,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会遇到的问题,我国的人口总量决定了供大于求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外向型企业生产经营受到的冲击较大,去冬今春我国出口企业倒闭和停产、半停产面较大,造成全国有近2000万农民工回乡,虽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拉动内需和刺激经济的相关政策,使整个经济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呈回暖迹象,但整个经济的恢复还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据今年10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反映,目前我国全社会登记失业人口仍近1000万人,加上返乡农民工的大量就业需求,整个就业压力很大。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残疾人首当其冲,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

2.社会对残疾人关注不够,支持理解不够。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残疾人有歧视,更多的企业与单位不了解残疾人能干什么,排斥甚至侮辱残疾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残疾人的心理受到伤害,工作环境受到影响,心理压力较大。有些单位对残疾人有偏见,把残疾人视为“残废人”,认为他们是社会和单位的包袱;有些单位认为使用残疾人有损企业的形象,尽管残疾人大学生有能力,但是能力并不能够弥补他们的身体缺陷,用人单位一样因为缺陷把残疾人大学生拒之门外,某些录用了残疾人的单位,也不能正确地看待残疾人,对残疾人的专业和技能持怀疑态度,使用上有很大的歧视性,使残疾人的专业技能无法施展。

3.残疾人就业岗位不足,就业方式不够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供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应相对增多,如微机操作、文秘、会计等,但现阶段的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大多还停留在一个低层次的水平。据湖北省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83.95%的残疾人集中从业于农、林、牧、渔和水利业,充实和完善。

5.家庭以及残疾学生对就业的期望较高,不能正视自身的缺陷。一名大学生,经过十五、六年的学习,家庭对其的投入巨大,对于学生家长而言,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投入的财力和精力,加上国家对残疾人就业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能够在残疾学生毕业后得到一份可观回报的工作,使孩子自食其力地生活是十分自然的希望。对于残疾大学生而言,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与常人不一样的困难而取得大学学历,能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是自己学习最终的结果。但是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他们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大学毕业后多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并十分稳定的好工作”。但是这样的岗位能吸纳残疾人大学生必然有限,如果大家把目光都锁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必然加大就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些残疾人眼高手低,不能正确正视自己的身体缺陷,能从事的事情不愿做,一张口要做坐办公室高工资的工作,而自身的能力条件又不能胜任,使用人单位大摇其头,影响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

6.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许多高校没有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的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指导,而更多的是大四毕业之前开办几场讲座的突击指导或是开办一门由一个专业甚至一个年级在一起上就业指导课,而针对残疾人特点的专业指导就更少。这些应付层面的就业指导对学生根本起不到实质的指导,忽视在职业生涯设计、自主创业、个性化择业等方面结合在一起的全程化指导,缺乏个性化、层次感,有时反而会使学生就业思维紊乱。此外,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

社会公民从内心上接受残疾人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真诚关爱和扶持残疾人,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形成“扶残、助残”的社会良好风尚,有关部门应对各用人单位进行有关残疾人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把维护公平,反对歧视作为用人单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摒弃对残疾人一无是处的错误观念,正视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价值,鼓励用人单位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按照国家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特别是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

3.提高残疾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要以就业导向调整专业方向,拓宽专业领域,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提高残疾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残疾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强化创新、创造、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基础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对残疾人大学生的集训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力度,把就业和职业康复结合起来,残疾大学生要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立足岗位成材。

4.加强残疾人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利用全国现有的残疾人就业信息服务网,建立“分类别、分层次、分行业、分职位、分岗位”的就业服务网络,为残疾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个便利的沟通平台。

5.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全程化体系。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全程化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如大一新生为职业启蒙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从进入大学阶段一开始就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

二、大三为职业定向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

注释:

①《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就业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4)《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读本》。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利益,它既是大学生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成为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然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我们自身共同做出努力才能得到完善的解决。

众所周知,二十年前,对于寻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从一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前途一片光明,毕业生受到政府部门、教研机构和大型国企的争抢,时过境迁,现如今,大学生往往一毕业就会加入世界上最为宠大的失业大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大学毕业生个人急、学生家长急、社会各界急”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真实写照。大学生就业总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严峻,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不是单纯一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因为它是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来探讨有关的原因。

从外部原因上看,首先,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因此也影响高校就业的增长空间。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引发大规模的就业冲击。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破产,部分大中型企业裁员无奈裁员降薪。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总招聘数。

第二,从学校方面,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 更需要人才的全面发展, 而当前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在综合能力上欠缺,专业素质也不过硬。同时,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相对

滞后。课程内容陈旧, 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缺乏对专业的调整权, 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去培养人才。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完善。在实现毕业生的 “自主择业” 过程中, 就业指导就更为重要。目前, 有些学校还没有充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缺少对毕业生进行思想、信息、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第三,在用人单位方面,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因此在选人时,必定会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的浪费。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四,受社会和家人的观念的影响。在许多人眼中,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尤其是对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说,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都很高,而且也认为他们理应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不错的工作在许多人看来主要就是政府,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及国企等所谓“铁饭碗”的部门。对于这些学生的家长而言,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自然也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个收入较高又相对稳定的工作。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但这些人们所谓的“好工作”能吸纳的劳动力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把目标索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必然加大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

从内部原因上看,第一,大学生就业认知有偏差。大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同时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影响就业的因素认识不足。

第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失衡。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在价值主体上个人取向增强。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很少考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二是在价值目标上注重经济价值,功利主义较突出。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比如奉行“稳定高于一切”,看中的是单位姓“公”还是姓“私”,或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

第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一方面,毕业生“心比天高”,另一方面,他们的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可见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感想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感想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优秀、精华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基层是社会各种组织中的细胞,是处于最低位置的一层,也是跟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层,基层的稳定与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组织的稳定与发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一方面,可以为基层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本该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观念、体制和结构性矛盾三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的融合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很多问题及困难。其一是观点因素,其二是体制因素,其三是结构性矛盾。正因为这些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如今,我们正在大学里学习,我们应该把握住现在这一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及素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实践》这一课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那时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发展的起源、过程,从中学到这一伟大主义的发展历程。同时,我希望也可以从中更好的了解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提高自己对国家的了解,更好的对自己的国家有更深刻的理解。

下载现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却不大。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将日益......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日期:2009-11-06] 来源:四川大学作者:章 程 [字体:大 中 小] 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教育进步的长远大计。据统......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制度环境下,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

    浅析影响中职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5篇模版)

    浅析影响中职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近几年来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从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

    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摘要: 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退役指令性后强制安置的方法已经被淘汰,社会也不断提高就业要求,而我国退役运动员大多由于受教育程度低,......

    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姓名 (山东医专 医学基础部 临床医学专业 10级临床---班 学号:-------------) 摘要: 目的了解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全

    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姓名 (山东医专 医学基础部 临床医学专业 10级临床---班 学号:-------------) 摘要: 目的了解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