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04:5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第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却不大。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将日益激烈,就业难度也将会持续增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这需要国家、高校以及高校毕业生自身等方面的积极努力,妥善加以解决。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解决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2009年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指出:明年的劳动力供给将进一步增加,其中高校毕业生800万人,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520万人,创近年来新高,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将超过3 000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宏观经济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的转变和社会的转型,在某些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我国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种宏观经济的转变和社会的转型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变化中,我国开始出现“下岗”一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这给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带来了空前的挑战。还有就是,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我国也从传统的“统包统分”转变为毕业生与市场的“双向选择”模式,这也对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的情况是,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是要给高校毕业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原先的被动就业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就业,这在思想和观念上都对高校毕业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的影响

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的过大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人口问题不仅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制约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全国招收研究生51.09万人,比上年增加6.45万人,增长14.45%;其中,博士生6.19万人,硕士生44.90万人。在学研究生140.49万人,比上年增加12.19万人,增长9.50%;其中,博士生24.63万人,硕士生115.86万人。毕业研究生37.13万人,比上年增加2.65万人,增长7.69%;其中,博士生4.87万人,硕士生32.2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39.49万人。而且,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披露,“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高达2 700万人。在每年新增的1 700万适龄劳动人口中,在城镇就业的约为700万。这就是说,城镇新增劳动人口的绝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生。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人数在迅速递增,这给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带来沉重的压力。虽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长,但是,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远达不到需求量水平。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3.高校规模扩大和高校扩招的影响

高效协同办公轻松企业运营—致得E6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高校规模的扩大和高校的连续扩招,也给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了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难问题已成为高校毕业生、高校以及社会共同的感受。进入新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以每年60万人左右的数量激增。高校毕业生从2000年95万人已经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人左右,总量增加近六倍。扩招不仅致使人数的急剧增加,而且扩招加剧了毕业生学历层次、专业结构的失衡。近几年来的高校扩招,许多高校来不及论证,就扩大所谓热门专业的招生数,以期获得最大的招生利益,导致在人才市场上有些专业的毕业生“滞销”。扩招还对教育、教学的质量产生影响,使毕业生的质量下降。这些毕业生由于没有受到严格、恰当的教育培训,不能适应社会的现实变化,因而被社会所拒绝。此外,扩招还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人民群众的教育消费,毕业生及家长的预期回报心理加强,就业期望值偏高,与社会需求相对不足产生矛盾。高校的扩招虽然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刺激了人民群众的教育消费,但从理论上或从长远的角度看,学生和家长都希望有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不愿到贫困地区、艰苦行业和低收入单位工作,出现了“好多事没人干,好多人没事干”的怪圈,人为造成了一种就业难现象。这些因素的产生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1.国家政策措施的积极引导,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

国家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担当着一个积极主导的角色。国家在不断地、积极地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11月20日,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了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确保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相关领域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出台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新政策,并且制定地方性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办法,建立为农村基层输送大学生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尤其是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探索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新的支撑平台;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就业。可见,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重视,正在积极努力地去解决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高校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2.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步伐转变。高校毕业生应该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应当不仅仅只培养出“知识型”人才,更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人才。使市场与高校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在,许多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产生了结构性的脱节现象,高校应当根据社会的需求开设专业和设置课程,不断地改革教学形式和内容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毕业生与市场的衔接度,增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另外,高校应当充当一个中介和桥梁作用,把高校与市场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让学生在刚进入高校之初,就开设就业教育课程,使他们在入学初就有一个良好的就业观。对于在校的学生要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给他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实践活动,使他们尽量有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在就业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为未来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高校应当积极地与用人单位联系,搭建桥梁,提供就业信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一定能够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3.高校毕业生自身应转变就业观念,适合社会市场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毕业生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化就业的现代就业观念。首先,高校毕业生应当改变自身的就业观念,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增强自身竞争力,多利用实习、实践等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不应该等待机遇,而要树立“不等、不靠、不攀比”的思想,着力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高校毕业生应当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定位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寻求与社会接轨的机会。高校毕业生不要把自己的就业期望定的过高,切莫“眼高手低”。高校毕业生应当理性的看待这一问题,从自身问题找起,转变观念,积极地投身到就业市场中去。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抓住机遇,把困难当做尝试,拥有顽强的自制能力,坚定的自我信念,面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其次,高校毕业生可以先就业再择业,这也是比较现实的就业和发展模式。在明确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需要把握住当前可以抓住的一切机会,首先实现就业,在岗位上努力地工作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学习人际交往和职场规则,使得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而后可以通过再就业形式,改善自己的境遇。这样在就业的道路上,高校毕业生从身心到思想上都有了一个充分的准备,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找到自己的定位。总之,面对现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高校毕业生应当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做好就业准备。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第二篇: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日期:2009-11-06] 来源:四川大学作者:章 程 [字体:大 中 小]

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教育进步的长远大计。据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约有65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与此相对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中国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就业市场萎靡。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客观而严峻地展现在政府、学校、学生面前。面对困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分析原因找寻对策,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我们认为必须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入手,寻找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到应对的办法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第一,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出口贸易受损严重,造成大量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透露,据初步统计,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供需比2007年年底为0.98,2008年第四季度则急剧下降至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1]。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2009年到高校招聘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招聘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尤以金融、房地产、制造等行业为甚。另一方面,个别企业权且没有大幅裁员或减少招聘人数,但他们对招聘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却大幅提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

第二,持续的高校扩招与人才需求增长的不协调。“十五”期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总计是1090万人,而在“十一五”期间这一数据将达到2700多万,增长1600多万,增幅近150%,年均新增大学毕业生70至100万[2]。这期间,我国正处于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高峰和流动人口高峰等“多峰叠加”的人口高峰期。城镇劳动力逐年增加、下岗工人再就业以及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等等,将对全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持续压力。

第三,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我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低、增长慢,发展相对滞后,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相差较大,专业的“冷热”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层次,造成大部分“冷门”专业

人才供求矛盾大,就业困难。另外一方面,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及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工资水平高,物质生活条件富裕,大部分毕业生都趋向于到这些地域求职,造成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人才供给过剩,而广大西部落后地区、农村艰苦地区却长时间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第四,企业用人观念缺乏理性,用人标准错位。正因为目前人才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大多数企业单位在进行校园人才招聘时一味追求高学历,过分关注文凭,提高就业门槛。这种学历歧视也直接导致了人才高消费和人才浪费。除此之外,用人单位还经常对性别、外貌、身高、生源地、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特殊限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二)人才教育培养因素

第一,培养内容、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或滞后。市场经济发展的在不断深化,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更新。虽然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然而高等学校由于以下原因却不能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和市场需求。这些主要原因有,有的高校有的专业教材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或更新不够,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有的教师重授学生以“鱼”而轻授学生以“渔”,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使高校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或者滞后的现象,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不适应社会建设对人才的要求的弊端。

第二,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根据2006年有关调查显示,企业最关心应届毕业生的条件依次是:个人实际能力(78.5%)、社会实践经验(53.0%)、专业方向、职业道德、表达能力,最后才是个人学习成绩(21.4%)

[3]。而当前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相对还不够,高校应联手社会、企业积极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

第三,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够完善。在高校几乎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功能几乎局限于对毕业班学生组织几场招聘会,等待企业与学生上门提供有限搭桥作用,统计就业率、上报就业率,甚至是为了完成就业率目标而忙碌。真正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入指导方面的功能非常之少,更没有开展诸如能力测评、综合考评、跟踪指导等服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人数不足,除了忙于事务性工作外,难以有精力开展深入的职业规划指导、咨询等工作,很多高校也未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的课程辅导。当然,此项工作已经引起各高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正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推进。

(三)学生个体因素

第一,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择业观念狭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择业区域过

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各大型中心城市。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 调查报告”显示,2006届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比例分别为,北京(24.69%),中部和西部地区(仅为9.62%、7.39%)。其次,择业部门集中于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外企、政府机关、国企作为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最后,在择业认识上,普遍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大学生普遍缺乏“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4]。第二,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认识,缺乏长远的职业思考。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在面对选择时左顾右盼,存在攀比心理,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不断在应聘与选择的矛盾中浪费机会、资源。

第三,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当前,很多企业在考虑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看重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等这些“软能力”。而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少数毕业生性格上具有个性突出、为人自我、缺乏宽容、合作精神不强的特质;学习上重视课程、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其他能力的锻炼,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往往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技能,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政府、学校、学生应该三位一体,全面切入,共同努力,才是可持续有效之计。下面我们从政策扶持、平台援助、长效规划、个体指导方面探讨就业指导对策。

(一)政策扶持

第一,户籍、档案、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化户籍、档案制度改革,降低户籍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束缚影响,尽可能考虑取消户籍在各区域的限制、地方保护性的户籍歧视,可喜的是政府已在尝试户籍的改革,减少档案关系给毕业生带来的麻烦;改革用人制度,促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

第二,落实“三支一扶”政策,深化优惠、支持力度。加强宏观调控,创新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调控人才东西部合理配置,通过财政优惠、计划性、激励性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机构、农村、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地区以及艰苦行业就业。其中对到基层、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必须加大优惠力度,及时兑现承诺,增强信任,促进良性发展。第三,制定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政策。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必须调整的今天,民族自主品牌急需尽可能多的创建,对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的鼓励政策可以有效推动毕业生利用已

有资源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营建规范的经济市场、政府服务,简化相关的创办程序以利于自主创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大学毕业生信用体系,强化毕业生的诚信教育与约束,为企业大胆招聘应届毕业生,大胆进行新员工的培训学习提供信用保障。

第五,落实高校学分制改革。我国高校很多都不是完全学分制,有一部分学生对高考时选择的专业,或是一知半解、或是听任家长意见,因而上了大学后,学习动力不强,对专业不感兴趣,进而对学习效果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职业定位。学分制管理、学分互认、专业调整等政策可以改善这类问题。

(二)平台援助

第一,校企合作职业创业实践、锻炼平台。针对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的现状,各高校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建,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有针对性培养人才,也可以提升大学生在课堂外的实践能力、认识社会机会。

第二,各高校就业科学化平台。目前,相当多高校的就业信息通过本校网络公布给本校毕业生,对其他高校的学生是封闭的,这是高校就业资源配置不科学的后果。对此,需要从宏观上推动,促进搭建就业市场化、信息共享化、资源配置科学化就业平台。

第三,深化搭建职业咨询平台。鉴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限于就业指导事务性工作的现状,我们认为需要深化就业指导功能,拓展职业指导规划功能,搭建职业咨询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职业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与能力。

(三)长效规划

第一,从基础教育开始职业启蒙教育的长效规划。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有的甚至工作了几年,仍处于为生活而工作的迷茫状态,至于职业热情、职业享受更无从谈起。其深层原因,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缺失职业启蒙教育,高等教育中也是近些年才零散提供几场不系统的讲座。由此分析,我们认为应学习国外的经验,从中小学就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更新家长、教师的观念,让学生能在学习成长的路上不断思考、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

第二,大学专业、课程、内容的科学长效规划。设置市场调研机构,定期反馈市场需求变化,根据调查结果,宏观控制,科学有效地设置专业,控制招生人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结构,促进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能够与市场的需求有效对接。

第三,大学新生开始职业规划、职业测评、就业跟踪全程长效规划。在现实情况下,高

校应尽早全程化进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职业测评、就业跟踪长效规划等工作,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学习实践课程,以警醒学生对就业、职业规划的思考,培养关注职业信息、注重综合能力、加强组织沟通、参与实践锻炼的良好习惯,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参与社会工作的适应力、发展力。

(四)个体指导

第一,动员宣传,转变观念,注重就业力自我培养。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缺失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因此需要对每个大学生个体尽可能更新传统观念,渗入职业规划教育的观念,提高自我需求意识,从观念的层面认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有效性,并促进转化为行动力,加强学生对软能力不断提升的自我要求;更新对职业种类的客观定位、发展性的选择职业、自我期望的准确定位等评价观念。

第二,引进人才测量评价,提供客观依据。目前很多学生对职业指导规划只是略有所闻,但并未体验到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的有效性,尤其是非毕业生,加之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学生难以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认为基于现实,从引进人才测评,帮助学生认清自我特质、潜力,给予学生思考分析自我职业定位寻找提供有效的依据入手,推动职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困难的可行方向。

第三,结合学生实际,建立具体职业指导档案。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提供学生能力测评依据的基础上,需要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加强职业指导跟踪力度,给予学生建立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档案,并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变化,不断地更新指导意见,并反馈于学生。第四,增强心理调适,树立自信,培养豁达、积极、包容的性格。针对学生成长、学习实践方面必然出现的一些困惑与困难,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给予学生耐心、全面的心理调适指导,调整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矫正对社会价值的理解、对现实职场生活的认识,坦然正视受挫困难的考验等,通过调适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业软能力等。参考文献:

[1] 温清浩.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世纪桥,2009,(8).[2] 中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70%高出教育部官员预期[N],第一财经日报,2005-11-17.[3] 狄成杰,朱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06,(11).阅读:3084 次

录入:admin

第三篇: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就业困难原因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就业困难原因探析

——以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为例

唐永辉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湖南 邵阳 422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艺考”的逐渐升温,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分析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就业困难原因,对于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有着重要意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就业期望值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高校扩招和“艺考热”的带动下,艺术类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2009年更是达到最高峰,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由于就业市场逐步饱和及培养质量的原因,高额教育投入带来的是部分学校、部分艺术类专业就业困难的状况,深入研究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就业困难原因成了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

1、艺术类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存在随意性,即灵活就业的学生所占比率较高。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非正规部门就业,即劳动标准(劳动条件、工时、工资、保险福利待遇)、生产组织管理及劳动关系运作等均达不到一般企业标准的用工和就业形式,主要是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的就业。其特点是毕业生就业后,其户口、档案、党团关系挂靠在学校或者人事代理机构。以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艺术设计专业2009届毕业生为例,就业方式中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达到了91.6%,这一比例为邵阳学院所开设专业中最高的。

2、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后再择业的流动性较大。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尤其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服装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等为各高校近几十年甚至近十年才普遍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就业买方市场尚在成长期很不稳定,用人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导致应届毕业生存在不稳定感,工作更换较频繁;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属于高投入的专业,本科四年时间的学费之和根据各高校收费标准的不同在四万元至十万元之间,是其他专业的一倍甚至数倍,导致很多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然而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高投入带来的未必高产出使很多艺术类毕业生“这山望着那山高”,导致频繁更换工作。

3、艺术类毕业生不同专业就业冷热不均,与市场结合紧密的应用类专业就业较好,而传统的美术学、音乐学等专业就业难。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应用类的专业如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音乐表演等专业在艺术类专业中就业率排在前列,而纯艺术类的如版画、油画、雕塑、美术学、音乐学等就业渠道狭窄,就业市场需求有限。

二、艺术类专业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1、艺术类考生生源质量以及高校培养学生质量下降最终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高考录取相对纯文化考生容易,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为了孩子能稳妥考上大学,纷纷让孩子在初中甚至临近高考恶补“艺术”以应付高考;另一方面,高校为追逐经济利益在教学设备、师资水平、教学场地、后勤服务都跟不上的前提下,盲目开设艺术类专业,扩招艺术类学生,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了艺术类相关专业,甚至连很多理工类院校也是如此。在此种背景下培养的艺术类人才很大一部分达不到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导致就业困难。

2、艺术类专业就业市场供需失衡。高校扩招及“艺考热”培养出了大批艺术类大学生,而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有限,受到全球经融危机冲击后就业市场增长更加放缓,对口的工作岗位趋于饱和,就业市场长期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要求更高学历、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更高的毕业生。目前的现实情况表明,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很多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任然沿袭了多年以来的教学规划和课程设置,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艺术应用类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学生毕业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才能适应岗位需要,很多用人单位宁可花高薪聘请拿来即可用的有经验的人员,而不愿花时

间培训将来还不一定是自己员工的大学生。而相对于纯艺术类专业诸如版画、油画、雕塑、书法、美术学、音乐学来说,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师范类,就业范围相对较狭窄,而且市场需求也小,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4、能力与就业期望存在差距,总的来说就是毕业生的获取工作岗位的能力与就业期望值之间的矛盾。这里指的能力是说艺术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获取用人单位认同的综合能力。在上述背景下培养出来的艺术类毕业生质量在下降,而由于在校期间的高投入是的毕业生本人以及家长的就业期望值较其他专业更高,“眼高手低”的局面导致就业困难。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值得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深思,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影响到了整个专业的招生情况,深入探讨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才能为艺术类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苏长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4).[2].李志强.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9,(5).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

摘要: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存在若干抑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因素,使城乡对高校毕业生巨大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提高城乡就业水平是破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12-0039-04

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40%,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认为,就业率在90%以上表示毕业生供不应求;70%~90%之间表示供求基本平衡;50%~7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压力;30%~5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困难;30%以下表示可能产生就业危机。按此标准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确出现一定困难。这是否说明,经过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连续数年出现就业难,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已供过于求?对此,学界普遍持否定观点。郑功成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61.1%的水平。以大学毕业生仅占我国劳动力5%的比例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看,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并不存在过剩问题。王德文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仅相当于新增就业人数的1/4到1/8,与新增就业人群的总体相比,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又具有择业竞争优势,从总量上判断,大学毕业生就业应该不成问题。既然大学毕业生并不存在总量过剩而是仍处于“求大于供”阶段,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却表现为供过于求?对于这个问题,现有文献的解释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只存在于城市、发达地区等主要劳动力市场,而农村、欠发达地区等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数量绝对不足。那么,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即使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无业可就”也不愿意到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对此,学界有着不同解释。赖德胜把过高的工作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看作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相对过剩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绝对不足并存的主要因素。曾湘泉认为,这种性质的就业难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调节、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基本素质密切相关。郑功成认为,城乡之间的鸿沟使大学毕业生只能考虑城市,地区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又促使大学毕业生只能更多地挤向发达地区。如果对不平衡的发展格局视而不见而简单地责备大学毕业生缺乏到艰苦地区就业的社会责任,显然不符合每个人在择业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自利性的法则。针对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多重分割的局面,本文从城乡劳动力市场视角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表现

(一)高校毕业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城市劳动力市场能提供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企业管理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和技术辅助工作岗位,准入的学历“门槛”高。该市场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发展前景好。然而,现在的部分高校毕业生难以存城市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在城市劳动力市场,我国高校毕业生之所以供过于求,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供给增长异常迅猛。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从2000年的107万人陡然升至2009年的611万人,净增504万人,扩大了5.7倍。如果加上以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已超过700万人。其中,打算到城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直占较大比重。二是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需求少。以温州大学为例,从2006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只有1.4%、2.4%、1.0%的毕业生如愿到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就业。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严重失衡,高校毕业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岗位更加激烈。

另外,我国一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除存在工资福利水平低、就业不稳定等问题外,还缺乏社会保障,劳动权益也得不到保护。对200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雇主类型调查表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民营企业及个体企业”雇佣了34%的“211”院校毕业生、44%的非“211”院校毕业生、60%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是所有类型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然而,高校毕业生在这种类型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似乎也越来越呈“供大于求”这种态势,那些进入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使我国7万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幸存下来的中小企业大多在艰难挣扎,这使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二)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劳动力市场很难找到合适岗位

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由于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相差甚远,而且提供的工作缺乏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与发展机会,因而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选择到县以下乡镇和农村就业的比例一直极低,2003年为6.2%,2005年为7.4%,2007年为5.8%。即使他们愿意到农村就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据报道,在全国率先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的201名农村定向培养毕业生,真正回到农村的不足10%,原因在于回到农村后,即面临“做农业人多地少,干副业无从下手,想创业又受到种种限制”的困境。这说明目前农村对高校毕业生的潜在需求还没有转化为现实需求。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形成的根本原因

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呈现“供大于求”态势,是因为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存在抑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因素。

(一)产业结构扭曲与三次产业水平低制约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

产业结构扭曲能通过两种机制抑制劳动力需求增长:其一,产业结构的扭曲削弱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作用。其二,产业结构的扭曲还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不协调,从而削弱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劳动力投入比重非但没有降低,其绝对量反而不断增长;第二产业增长最快,但尚难以吸纳众多的毕业生;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增长却比较缓慢。产业结构扭曲特别是非农产业结构的扭曲,必将削弱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农产业创造城镇就业需求的能力。以上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弱化,就业弹性系数不断降低。从“九五”时期到“十五”时期,我国平均就业弹性系数由0.13下降到0.11,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量从94万人减少到80万人。

另外,三次产业水平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不足和就业弹性系数不断降低的根本原因。我国第一产业总体上属于传统农业,对人力资本要求很低,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吸纳众多高校毕业生。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工作岗位一般劳动力就能胜任,没有为高校毕业生创造相应的就业需求。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现代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严重制约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及待遇低对高校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近年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巨大差距,首先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761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781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高达3.31:1,绝对额相差11 020元。而由于农村比城市的消费品价格上涨更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与经济发展差距相比,城乡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也较大。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存在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社会保障缺失、医疗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缺乏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设施和条件。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农村对高校毕业生潜在的巨大就业需求难以通过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信号发送出去。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也倒逼高校毕业生挤进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意愿格外强烈。

(三)高校毕业生热衷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特别是高收益行业就业

由于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而是被户籍制度、人事编制及其他相关政策所分割。以上海为例,大专以上学历的本地劳动力与外地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大。199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本地劳动力与外地劳动力的工资差是1.7倍,1997年扩大到2.3倍,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6.4倍。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收入的行业差异也非常大。高收益行业从业者的平均工资比低收益行业高49%以上。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差异还体现在录用与解雇、劳动条件、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正是这种巨大落差导致高校毕业生更热衷于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高收益行业就业。另外,近年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趋于萎缩,供求严重失衡必然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竞争异常激烈。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提高非农产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能力

就业的产业分布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变动是现代生产方式变革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规律性现象。只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相互协调,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城乡就业总量扩大进而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否则,只会抑制经济增长与城乡就业总量扩大,进而弱化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的引擎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非农产业结构偏离度止降转升,产业结构扭曲程度再度恶化。这是我国一般劳动力就业弹性系数和高等教育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城乡就业总量增长缓慢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破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首要任务,是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与调整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现代第三产业,努力提高非农产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能力。

(二)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

首先,必须彻底摈弃没有城镇化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从产业分工与协作的需要出发,科学规划和促进多层次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并在城市群与产业梯度联系中积极促进小城镇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城市就业机会。其次,必须在政策理念与设计上从城市偏向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深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清除两种户口、两种身份、城乡分割、公民权利不平等的制度根源,保障公民自由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构建城乡劳动力的平等就业机制,消除高校毕业生城乡工作转换成本。

(三)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就业水平

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最终来自三次产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我国高校毕业生之所以形成就业需求不足的市场态势,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各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不高,以吸收一般劳动力为主,没有为高校毕业生创造相应的就业需求。因此,必须提高各个产业特别是第一、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具有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关系依法管理、失业时紧时缓和劳动力频繁流动等特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还缺乏高标准的劳动力市场设施和统一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问题仍较明显,还没有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还没有覆盖全社会;劳动关系法制化建设任重道远。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劳动力流动极为困难是高校毕业生不愿到这些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需着力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水平,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

(责任编辑:李 琪)

第五篇: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由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大学生扩招,造成当下毕业生过剩,高校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文章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帮助毕业生了解经济发展的局势,并且能够认识到当下企业的人才需求,以期能够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量增长,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经从XX年的X万人增长至XX年的X万人,大量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政府和社会近年来高度关注每年几百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新常态,产业机构也在不断调整,市场一片欣欣向荣,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得到缓解,但是还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大多数企业的面试官通过与高校毕业生面试,对高校毕业生基本上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当代高校毕业生,刚刚毕业踏入社会,都会觉得自己高别人一等,对于薪资要求甚至要高出社会标准,名牌高校毕业生这种心高气傲的心理状态尤为严重,对于一些薪资待遇较为一般的企业甚至不加考虑。以扬中为例,扬中处于四线城市,2018年人均GDP突破16万元,处于镇江首位,属于平安洲、安居岛,每年都有本地生源应届毕业生逾千人,但回本地工作的人数仅占生源数的1/3。他们找工作倾向于省会城市及苏南城市的外企、国企和名企的行政管理岗位,朝九晚五,还拿高薪,大多不考虑本地的企业。扬中市人社部门虽然每年都开展“江洲学子看家乡”活动,但收效甚微,本地毕业生还是往“外”走。所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大体相似,眼高手低也是限制他们无法顺利找到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不可否认高校毕业生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但是真正的工作并不是单单只靠理论就能够胜任的。

(二)社会原因

当下高校毕业生着实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同时用人单位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选才难问题。扬中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招聘活动,如“周六才市”“夏季毕业生就业双选大会”“校园宣讲会”“百家企业高校行”等,五年来共带领扬中市千余家企业赴东北、西北、中部地区以及省内的苏南、苏北等地开展高校招聘活动,尽管政府“搭台”都很到位,但由于企业“唱功”不足,吸引的听众平平,远远达不到所期待的效果。究其原因,首先,扬中市区位无明显优势,虽同处苏南经济板块,但知名度和苏锡常地区城市差距较大,毕业生对扬中市了解不够,来扬就业不是毕业生首选,且本市人才政策效应不强。第二,企业主动参与度不高。绝大部分企业对外出招聘心存疑问,即便参与也没有认真准备招聘资料,不少企业现场收集简历后未及时安排面试,导致效率偏低。第三,企业提供待遇一般,大部分企业刚入职毕业生月薪3

500~4

000元,提供食宿已成为各企业引才的“标配”,无明显优势。第四,企业更加青睐于到岗就能够开展工作的员工,再加上高校毕业生心高气傲,跳槽离职情况频频发生,很少企业有重新培养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勇气。

(三)经济原因

毕业生就业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且这种危机还有随时扩大的可能。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国际社会都受到金融海啸的波及,金融机构连锁性破产,裁员**出现。此外,金融危机在实体经济领域也开始不断扩散,为整个实体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冲击。就扬中市而言,本市知名规模企业不多,主导产业为智能电气、新能源、装备制造,且都为民营企业,产业相似度高,形成了产业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因供需关系的调整导致企业倒闭也时常发生。当前虽然扬中市经济处于转型期,这一特定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最多的既不是空有一身力气但知识、技能含量极低的农民工,也不是只具有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与技能不足的理论型人才,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经济社会所处的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决定人力资本需求结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策略

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很有必要,但是最关键的还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造成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根本原因多种多样,不但是因为国情,还与国际的经济形势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受着外部环境的冲击以及教育自身发展和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等问题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客观正确地认识到问题所在,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将就业压力最大限度的延缓。

(一)政府方面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建設宝贵的资源,高校毕业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作为一股生力军,随时可以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中来。政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紧密关联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以及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稳定。政府始终关注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个问题,为了能够切实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中央到基层,全国上下都在齐心协力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作为政府,要切实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法律、行政甚至经济等手段并用,调节就业市场。首先,在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提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适时调整高校所设专业;其次,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对高等教育机构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高校毕业生新时代就业意识;最后,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进行拓展,如政府购买就业服务,特殊群体精准帮扶就业等形式,并大力扶持大学生自创业,将自主创业制度门槛降低,相应的减少中小企业的赋税,以促成毕业生早日实现就业。

(二)社会方面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首先,在企业层面上,应当最大程度的设置就业岗位,在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接纳更多的应届毕业生;企业负责人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义务,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为社会和谐稳定多作贡献。其次,在高校层面上应当在思想上重视,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首位,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还应当在行动上重视,加大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配备力度,提供一对一就业咨询等相对细致的辅导工作,对尚未就业毕业生做到“主动联系一次、提供辅导咨询一次、向用人单位推荐一次”。再次,在家庭层面上,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切忌盲目;密切关注各级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为孩子就业做好“信息服务员”,为孩子就业做好强有力的精神和信息支撑。

(三)学生自身方面

作为高校毕业生,应当勇敢地面对当前的就业困境,大胆的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党和社会的帮助下,正确认识当下的就业形势,顺应时代的變化,将自身的就业观念进行转变,就业能力随之提升,进而确保能够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去迎接人生的新阶段。

一方面要多找机会,毕业生要充分利用社会营造出的就业市场,按照市场的规律行事,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市场这一大环境中。换而言之,就业不能单单靠等,好工作不会主动找你,要积极主动的去寻求机会,提升自身的竞争意识以及综合竞争能力,方能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要放低姿态,不要总是一味的死抓大企业、大公司、大机关以及大城市不放,并且还严格坚守着自身的薪资标准,这样会让高校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铩羽而归。面对现实,不要一味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和过于理想化,要明白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梦想的道理,要让自身能够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并通过踏实的工作以及勤恳的工作态度,获取别人的肯定,实现自身的价值。要学会提升自我,丰富自我,先工作后工资,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并且能够接受别人的评价,多学多看。树立起重事业轻地域的思想观念,投身于基层事业,磨砺自身,在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同样能发光发热。

三、结语

本文就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和主要问题做出探究,深入分析了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以及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并提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针对性意见,以期能够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早日投入到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中。

下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从 1999开始,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

    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姓名 (山东医专 医学基础部 临床医学专业 10级临床---班 学号:-------------) 摘要: 目的了解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全

    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姓名 (山东医专 医学基础部 临床医学专业 10级临床---班 学号:-------------) 摘要: 目的了解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的开题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的开题报告一、 本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已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连续进行大规模......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精选五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文章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主......

    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维权问题及对策

    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维权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试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现状展开探讨,从大学毕业生法律意识淡薄、高校法律宣传普及工作的失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

    现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现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为研究起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原因探......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含5篇)

    题目: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