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全

时间:2019-05-12 12:4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全》。

第一篇: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全

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姓名

(山东医专 医学基础部 临床医学专业 10级临床---班 学号:-------------)

摘要: 目的了解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评价两个专业的课程和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随着高校的扩招, 医学毕业生也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就业困难问题已经凸现。文章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三个方面, 对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 认为应当在社会大力支持、学校正确导向和学生积极配合的基础上, 完善社会就业体制, 加强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改变医学生就业观念,从而解决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 医学生就业观念能力培养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 从2004年起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之势, 2010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同样, 医学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也以每年10%-50% 的速度增加, 2010 年医科专业毕业生有119万, 是继2009 年后第二个超百万毕业生的年头。虽有数据显示, 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但根据专家预测,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大量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多集中在农业、工业、高端涉外行业等方面。由此可见, 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的增长不明显, 同时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区域性发展不平衡, 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医学生难以做到及时、充分、合理就业,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新形势下研究医学生的就业现状, 分析医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解决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的。

一、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人数上升, 就业率日趋下降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 医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严重失衡。目前, 各层次医学毕业生已由供不应求变为

第二篇: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姓名

(山东医专 医学基础部 临床医学专业 10级临床---班 学号:-------------)

摘要: 目的了解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评价两个专业的课程和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随着高校的扩招, 医学毕业生也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就业困难问题已经凸现。文章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三个方面, 对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 认为应当在社会大力支持、学校正确导向和学生积极配合的基础上, 完善社会就业体制, 加强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改变医学生就业观念,从而解决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 医学生 就业观念 能力培养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 从2004年起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之势, 2010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同样, 医学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也以每年10%-50% 的速度增加, 2010 年医科专业毕业生有119万, 是继2009 年后第二个超百万毕业生的年头。虽有数据显示, 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但根据专家预测,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大量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多集中在农业、工业、高端涉外行业等方面。由此可见, 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的增长不明显, 同时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区域性发展不平衡, 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医学生难以做到及时、充分、合理就业,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新形势下研究医学生的就业现状, 分析医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解决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的。

一、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人数上升, 就业率日趋下降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 医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严重失衡。目前, 各层次医学毕业生已由供不应求变为究生供不应求, 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 专科生供过于求。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 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 临床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 前者就业率略高于后者。但总的看来,医学生一次就业率正呈逐年下降趋势, 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

(二)城市医疗人才呈饱和状态, 且层次逐渐提高

医学生大都渴望进入中心城市的医院工作, 但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 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 有的还出现了超编。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比较高, 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 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

(三)基层人才断层日趋严重

尽管中西部地区医学人才较为紧缺, 基层农村缺医少药, 但本科生多数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基层医院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岗无编, 没有高年资医生带, 业务容易荒废、职称晋升机会较少。还有一些基层医院病人少、效益低, 没有能力接受大学毕业生, 医疗服务水平无法提高, 医院经营状况惨淡, 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普遍出现毕业生下不去或留不住的现象。

(四)医学毕业生已把考研作为就业的最佳途径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仍很突出。大多用人单位要求高学历毕业生, 有的直接打出了科生免谈, 最低研究生 的录用招牌。因此, 考研已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的选择, 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由于对外联系少、信息不灵通,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把考研作为就业的!个重要途径。更有部分学生把考研当作唯一的就业途径, 放弃了就业、实习,丢失了就业机会。

二、医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社会就业体制不完善

医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社会就业难的具体反映。由于宏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劳动力供需不平衡, 劳动力结构层次不合理, 造成我国大部分行业普遍就业困难。伴随着行业、专业对大学生需求的冷热不均, 医学生也面临地区需求冷热不均的现象。地区需求的冷热不均影响了医学生的就业取向, 大量毕业生像其他专业学生一样, 蜂拥挤向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广大农村, 尤其是边远地区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 基层医疗机构也亟待充实大批医疗人才, 但毕业生大多不愿选择此类单位。此外, 医学生就业市场尚在建立中, 在医学生就业市场上占据主体地位的仍是公立医疗单位, 此类单位非常看重学历、外语和科研能力, 硕士已成为学历要求的起点。由于数量和用人成本等原因, 非公有制医疗单位大多数要求尽快产生效益, 倾向于聘用有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和离退休专家。各级医院的发展重点基本上也从扩大规模转变为内涵建设, 医学类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倾向招聘紧缺专业毕业生;多数用人单位不太注重人才储备, 有些盲目提高学历层次。

(二)学校扩招与就业脱节

由于医学院校的扩招及报考人员的增多使得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当前高校与市场人才的供需的匹配性差距较大, 矛盾较多, 尤其表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方面。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还没有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 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 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缺乏全程、严格的规范与评价体系。此外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状况不尽如人意,就业服务不够主动, 就业指导师资紧缺, 职业化程度偏低, 就业工作投入不足, 没有真正实现就业工作的 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

(三)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由于对医生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 加之学医耗时长、成本高, 家庭和社会对医学生有很高的期望, 尽管工作难找或有其他就业机会, 医学生大多数不愿意放弃临床岗位, 普遍就业预期偏高。此外因首次就业, 毕业生多对国家就业方针和政策不熟悉, 没有很好地掌握有关择业的方法与技巧、程序与步骤, 就业准备不够充分。多数毕业生不太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 找工作存在依赖学校和家人的心理, 就业主动性不够。多数毕业生缺乏艰苦创业意识, 不愿意去基层医院。

三、解决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完善医学生就业市场, 为医学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 其主要标志就是服务体系、竞争机制、调控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的健全。所以,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 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首先, 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稳定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现行的政策和法规。要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 既要规范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管理, 又要保护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渠道, 以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再次,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鼓励医学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山区就业。

(二)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正确引导医学生就业, 实现医学人才的最优配置

医学院校要构建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就业服务体系。就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 指导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 加强就业技巧训练, 指导医学生从容应对就业障碍。应在低年级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并在高年级及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组织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 宣传有关就业的形势和信息, 使学生找准位置, 端正就业思想,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目标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择业标准观, 以积极主动、实事求是的就业态度更好的就业。

(三)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医学院校应该把本科培养任务定位于巩固大学基础教育, 培养医学基础知识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基本人文修养、有良好医德医风的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高质量医学人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只死读书、做书呆子, 而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多掌握一些技能,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加强自我学习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 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要适应当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 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 能触类旁通。同时, 用人单位都希望来本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踏踏实实工作的作风,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决定了医疗活动是多部门、多科室、多层次人员合作起来进行的, 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医护沟通, 医患沟通有助于提高医疗活动效率和患者依从性, 减少医疗纠纷, 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四)拓宽就业思路, 调整医学毕业生的期望值

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 大众化 时代, 医学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 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 医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数量都呈递减的趋势, 大中城市、大医院的用人需求逐渐趋高, 而基层医疗单位的需求逐渐抬头。国家非常重视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今后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将发生变化, 城市重点补充社区, 农村重点补充乡镇, 整个就业重心将下移,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医学毕业生生应主动降低就业层次, 拓宽就业地域, 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去施展才华。要拓展就业领域, 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 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 如保健、康复、美容、医药、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临终关怀、养老院等单位工作;要敢于从事相关职业, 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人才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律师;要敢于到那些新办的外资或私营的医院去。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才能实现医学生及时、充分、合理就业。

参考文献: [ 1]姜 鹏, 孟令军, 刘 喆.医学生就业取向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9): 1094-1096.[ 2]翟理祥.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 J].职业,2007, 21: 70-71.[ 3]江凌凌, 童 燕, 刘晓鲁.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J].西南军医, 2007(4): 108-110.[ 4]杨 泰, 姜 鹏, 陈 敏.社会需求对医学生就业取向影响的分析与对策[ 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7): 513-515.[ 5]岩 磊, 王 爽.对医学生到基层就业问题的思考[ J].辽宁教育研究, 2007(5): 102-103.[ 6]吕世军, 马 博.对新时期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J].药学教育, 2007(3): 7-9.

第三篇: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日期:2009-11-06] 来源:四川大学作者:章 程 [字体:大 中 小]

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教育进步的长远大计。据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约有65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与此相对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中国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就业市场萎靡。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客观而严峻地展现在政府、学校、学生面前。面对困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分析原因找寻对策,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我们认为必须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入手,寻找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到应对的办法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第一,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出口贸易受损严重,造成大量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透露,据初步统计,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供需比2007年年底为0.98,2008年第四季度则急剧下降至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1]。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2009年到高校招聘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招聘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尤以金融、房地产、制造等行业为甚。另一方面,个别企业权且没有大幅裁员或减少招聘人数,但他们对招聘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却大幅提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

第二,持续的高校扩招与人才需求增长的不协调。“十五”期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总计是1090万人,而在“十一五”期间这一数据将达到2700多万,增长1600多万,增幅近150%,年均新增大学毕业生70至100万[2]。这期间,我国正处于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高峰和流动人口高峰等“多峰叠加”的人口高峰期。城镇劳动力逐年增加、下岗工人再就业以及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等等,将对全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持续压力。

第三,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我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低、增长慢,发展相对滞后,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相差较大,专业的“冷热”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层次,造成大部分“冷门”专业

人才供求矛盾大,就业困难。另外一方面,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及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工资水平高,物质生活条件富裕,大部分毕业生都趋向于到这些地域求职,造成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人才供给过剩,而广大西部落后地区、农村艰苦地区却长时间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第四,企业用人观念缺乏理性,用人标准错位。正因为目前人才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大多数企业单位在进行校园人才招聘时一味追求高学历,过分关注文凭,提高就业门槛。这种学历歧视也直接导致了人才高消费和人才浪费。除此之外,用人单位还经常对性别、外貌、身高、生源地、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特殊限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二)人才教育培养因素

第一,培养内容、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或滞后。市场经济发展的在不断深化,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更新。虽然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然而高等学校由于以下原因却不能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和市场需求。这些主要原因有,有的高校有的专业教材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或更新不够,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有的教师重授学生以“鱼”而轻授学生以“渔”,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使高校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或者滞后的现象,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不适应社会建设对人才的要求的弊端。

第二,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根据2006年有关调查显示,企业最关心应届毕业生的条件依次是:个人实际能力(78.5%)、社会实践经验(53.0%)、专业方向、职业道德、表达能力,最后才是个人学习成绩(21.4%)

[3]。而当前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相对还不够,高校应联手社会、企业积极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

第三,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够完善。在高校几乎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功能几乎局限于对毕业班学生组织几场招聘会,等待企业与学生上门提供有限搭桥作用,统计就业率、上报就业率,甚至是为了完成就业率目标而忙碌。真正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入指导方面的功能非常之少,更没有开展诸如能力测评、综合考评、跟踪指导等服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人数不足,除了忙于事务性工作外,难以有精力开展深入的职业规划指导、咨询等工作,很多高校也未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的课程辅导。当然,此项工作已经引起各高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正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推进。

(三)学生个体因素

第一,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择业观念狭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择业区域过

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各大型中心城市。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 调查报告”显示,2006届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比例分别为,北京(24.69%),中部和西部地区(仅为9.62%、7.39%)。其次,择业部门集中于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外企、政府机关、国企作为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最后,在择业认识上,普遍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大学生普遍缺乏“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4]。第二,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认识,缺乏长远的职业思考。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在面对选择时左顾右盼,存在攀比心理,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不断在应聘与选择的矛盾中浪费机会、资源。

第三,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当前,很多企业在考虑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看重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等这些“软能力”。而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少数毕业生性格上具有个性突出、为人自我、缺乏宽容、合作精神不强的特质;学习上重视课程、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其他能力的锻炼,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往往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技能,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政府、学校、学生应该三位一体,全面切入,共同努力,才是可持续有效之计。下面我们从政策扶持、平台援助、长效规划、个体指导方面探讨就业指导对策。

(一)政策扶持

第一,户籍、档案、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化户籍、档案制度改革,降低户籍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束缚影响,尽可能考虑取消户籍在各区域的限制、地方保护性的户籍歧视,可喜的是政府已在尝试户籍的改革,减少档案关系给毕业生带来的麻烦;改革用人制度,促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

第二,落实“三支一扶”政策,深化优惠、支持力度。加强宏观调控,创新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调控人才东西部合理配置,通过财政优惠、计划性、激励性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机构、农村、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地区以及艰苦行业就业。其中对到基层、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必须加大优惠力度,及时兑现承诺,增强信任,促进良性发展。第三,制定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政策。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必须调整的今天,民族自主品牌急需尽可能多的创建,对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的鼓励政策可以有效推动毕业生利用已

有资源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营建规范的经济市场、政府服务,简化相关的创办程序以利于自主创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大学毕业生信用体系,强化毕业生的诚信教育与约束,为企业大胆招聘应届毕业生,大胆进行新员工的培训学习提供信用保障。

第五,落实高校学分制改革。我国高校很多都不是完全学分制,有一部分学生对高考时选择的专业,或是一知半解、或是听任家长意见,因而上了大学后,学习动力不强,对专业不感兴趣,进而对学习效果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职业定位。学分制管理、学分互认、专业调整等政策可以改善这类问题。

(二)平台援助

第一,校企合作职业创业实践、锻炼平台。针对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的现状,各高校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建,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有针对性培养人才,也可以提升大学生在课堂外的实践能力、认识社会机会。

第二,各高校就业科学化平台。目前,相当多高校的就业信息通过本校网络公布给本校毕业生,对其他高校的学生是封闭的,这是高校就业资源配置不科学的后果。对此,需要从宏观上推动,促进搭建就业市场化、信息共享化、资源配置科学化就业平台。

第三,深化搭建职业咨询平台。鉴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限于就业指导事务性工作的现状,我们认为需要深化就业指导功能,拓展职业指导规划功能,搭建职业咨询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职业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与能力。

(三)长效规划

第一,从基础教育开始职业启蒙教育的长效规划。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有的甚至工作了几年,仍处于为生活而工作的迷茫状态,至于职业热情、职业享受更无从谈起。其深层原因,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缺失职业启蒙教育,高等教育中也是近些年才零散提供几场不系统的讲座。由此分析,我们认为应学习国外的经验,从中小学就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更新家长、教师的观念,让学生能在学习成长的路上不断思考、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

第二,大学专业、课程、内容的科学长效规划。设置市场调研机构,定期反馈市场需求变化,根据调查结果,宏观控制,科学有效地设置专业,控制招生人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结构,促进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能够与市场的需求有效对接。

第三,大学新生开始职业规划、职业测评、就业跟踪全程长效规划。在现实情况下,高

校应尽早全程化进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职业测评、就业跟踪长效规划等工作,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学习实践课程,以警醒学生对就业、职业规划的思考,培养关注职业信息、注重综合能力、加强组织沟通、参与实践锻炼的良好习惯,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参与社会工作的适应力、发展力。

(四)个体指导

第一,动员宣传,转变观念,注重就业力自我培养。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缺失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因此需要对每个大学生个体尽可能更新传统观念,渗入职业规划教育的观念,提高自我需求意识,从观念的层面认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有效性,并促进转化为行动力,加强学生对软能力不断提升的自我要求;更新对职业种类的客观定位、发展性的选择职业、自我期望的准确定位等评价观念。

第二,引进人才测量评价,提供客观依据。目前很多学生对职业指导规划只是略有所闻,但并未体验到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的有效性,尤其是非毕业生,加之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学生难以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认为基于现实,从引进人才测评,帮助学生认清自我特质、潜力,给予学生思考分析自我职业定位寻找提供有效的依据入手,推动职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困难的可行方向。

第三,结合学生实际,建立具体职业指导档案。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提供学生能力测评依据的基础上,需要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加强职业指导跟踪力度,给予学生建立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档案,并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变化,不断地更新指导意见,并反馈于学生。第四,增强心理调适,树立自信,培养豁达、积极、包容的性格。针对学生成长、学习实践方面必然出现的一些困惑与困难,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给予学生耐心、全面的心理调适指导,调整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矫正对社会价值的理解、对现实职场生活的认识,坦然正视受挫困难的考验等,通过调适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业软能力等。参考文献:

[1] 温清浩.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世纪桥,2009,(8).[2] 中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70%高出教育部官员预期[N],第一财经日报,2005-11-17.[3] 狄成杰,朱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06,(11).阅读:3084 次

录入:admin

第四篇: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

指导对策

刘守斌

武汉市残疾人劳动服务中心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大学生、残疾人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入手,介绍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残疾人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制约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探讨性地提出了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日显突出,加上今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残疾人大学生首当其冲,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就业难问题更显突出。“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强自立,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1〕解决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残疾人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本文从分析当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难的原因入手,提出相应的指导对策。

一、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和残疾人及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规模逐年上升,加上近五、六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145万人到2009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迅速增加到611万人,毕业生人数增长3~4成,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镇转移,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会遇到的问题,我国的人口总量决定了供大于求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外向型企业生产经营受到的冲击较大,去冬今春我国出口企业倒闭和停产、半停产面较大,造成全国有近2000万农民工回乡,虽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拉动内需和刺激经济的相关政策,使整个经济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呈回暖迹象,但整个经济的恢复还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据今年10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反映,目前我国全社会登记失业人口仍近1000万人,加上返乡农民工的大量就业需求,整个就业压力很大。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残疾人首当其冲,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

2.社会对残疾人关注不够,支持理解不够。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残疾人有歧视,更多的企业与单位不了解残疾人能干什么,排斥甚至侮辱残疾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残疾人的心理受到伤害,工作环境受到影响,心理压力较大。有些单位对残疾人有偏见,把残疾人视为“残废人”,认为他们是社会和单位的包袱;有些单位认为使用残疾人有损企业的形象,尽管残疾人大学生有能力,但是能力并不能够弥补他们的身体缺陷,用人单位一样因为缺陷把残疾人大学生拒之门外,某些录用了残疾人的单位,也不能正确地看待残疾人,对残疾人的专业和技能持怀疑态度,使用上有很大的歧视性,使残疾人的专业技能无法施展。

3.残疾人就业岗位不足,就业方式不够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供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应相对增多,如微机操作、文秘、会计等,但现阶段的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大多还停留在一个低层次的水平。据湖北省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83.95%的残疾人集中从业于农、林、牧、渔和水利业,充实和完善。

5.家庭以及残疾学生对就业的期望较高,不能正视自身的缺陷。一名大学生,经过十五、六年的学习,家庭对其的投入巨大,对于学生家长而言,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投入的财力和精力,加上国家对残疾人就业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能够在残疾学生毕业后得到一份可观回报的工作,使孩子自食其力地生活是十分自然的希望。对于残疾大学生而言,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与常人不一样的困难而取得大学学历,能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是自己学习最终的结果。但是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他们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大学毕业后多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并十分稳定的好工作”。但是这样的岗位能吸纳残疾人大学生必然有限,如果大家把目光都锁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必然加大就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些残疾人眼高手低,不能正确正视自己的身体缺陷,能从事的事情不愿做,一张口要做坐办公室高工资的工作,而自身的能力条件又不能胜任,使用人单位大摇其头,影响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

6.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许多高校没有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的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指导,而更多的是大四毕业之前开办几场讲座的突击指导或是开办一门由一个专业甚至一个年级在一起上就业指导课,而针对残疾人特点的专业指导就更少。这些应付层面的就业指导对学生根本起不到实质的指导,忽视在职业生涯设计、自主创业、个性化择业等方面结合在一起的全程化指导,缺乏个性化、层次感,有时反而会使学生就业思维紊乱。此外,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

社会公民从内心上接受残疾人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真诚关爱和扶持残疾人,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形成“扶残、助残”的社会良好风尚,有关部门应对各用人单位进行有关残疾人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把维护公平,反对歧视作为用人单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摒弃对残疾人一无是处的错误观念,正视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价值,鼓励用人单位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按照国家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特别是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

3.提高残疾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要以就业导向调整专业方向,拓宽专业领域,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提高残疾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残疾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强化创新、创造、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基础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对残疾人大学生的集训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力度,把就业和职业康复结合起来,残疾大学生要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立足岗位成材。

4.加强残疾人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利用全国现有的残疾人就业信息服务网,建立“分类别、分层次、分行业、分职位、分岗位”的就业服务网络,为残疾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个便利的沟通平台。

5.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全程化体系。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全程化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如大一新生为职业启蒙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从进入大学阶段一开始就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

二、大三为职业定向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

注释:

①《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就业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4)《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读本》。

第五篇: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摘要:

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退役指令性后强制安置的方法已经被淘汰,社会也不断提高就业要求,而我国退役运动员大多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低下,高强度训练造成的身体伤害等因素,导致就业困难。在分析这些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运动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减少运动伤害,提高全社会对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支持,加强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创业指导等措施。

一、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全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较快,用人单位已大大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较好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要求也普遍提高。而我国专业运动员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

我国运动员进入专业训练团队的时间一般较早,如体操运动员一般4、5岁就开始专业训练,相对封闭的生活和训练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失去了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机会。有的项目在运动员年龄较小的初期可能采取半天文化课学习,半天专业训练的方式,而在中后期往往都是全天的专业训练,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很少。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优秀运动员教育水平所占比例为:小学水平占8.53%,中学水平占37.32%,高中、中专水平占33.59%,大专水平占18.54%,大学本科水平占1.72%。跟许多同龄人相比,运动员在文化程度、社会劳动技能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和不足。没有经过系统的基础教育,有的运动员退役后即使上了大学,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只能是个“挂名教育”,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从小的封闭或半封闭训练使他们基本没有接触社会的机会,所以很多运动员在心理上显得非常单纯,对社会的了解不够。这些原因都导致大多数的运动员除了自己的专业以外,什么都不懂,并且不能快速的适应社会。在科技日趋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显然不能符合很多岗位的要求。

(二)竞技体育运动要求有很高的身体训练强度。我国目前的运动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竞训人员仍然沿用粗放式训练。由于竞技体育的残酷性,金牌战略更是使一些教练员在训练时往往加大了训练强度而违反科学规律。据统计,我国运动员大多在少年时就要开始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从事训练时间越长,运动水平越高,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使得相当比例的运动员在退役后身体都存在着一定的伤病,严重的可能造成伤残,这也使得一部分退役运动员的择业面更加狭窄,也造成了很多的企事业单位不愿意录用身体有明显伤病的退役运动员,怕给自身造成负担。

经过调查,大多数专业运动员平均每天的训练时间在6小时左右,常年高强度的训练很容易造成身体的疾病,例如射击类项目运动员多发肩颈,腰椎疾病,球类项目运动员多发关节疾病,举重项目运动员多发膝盖,腰部疾病,而训练或比赛过程中的意外更是容易造成运动员的伤病。例如我单位下属训练单位就有一位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导致左眼几乎失明。这些身体上的原因使得很多运动员不能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或不能更好的为用人单位服务。在运动员本身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下,加上身体的问题,更加恶化了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形势。

(三)社会对于专业运动员认识有偏见,对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的支持力度往往不够。由于上述运动员的教育水平等局限因素造成社会对于专业运动员的认知普遍有偏见,大多数人认为专业运动员由于从小就接受封闭式的身体训练,很少有时间学习文化知识,较少接触社会,思想也比较单纯,往往“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味的认定运动员工作能力低下,不愿意给退役运动员提供工作机会,即使愿意提供,一般也是就业层次相对较低的岗位,如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岗位,文化技术等行业的脑力劳动岗位比较少。

二、改善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退役运动员自身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发挥其体育专业优势。任何就业措施及政策的落实转化到长期的效果上,都要依靠退役运动员自身较高综合文化素质的支撑,因此,提高退役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是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就业不稳定的基础性手段。退役运动员的前身必定是在役运动员,所以要解决退役运动员的问题就要从在役运动员抓起。对于 在役运动员,应树立以提高运动员综合文化素质为目标的大教育观,合理安排训练、和文化课时间,从教学目标、师资配备、教育资金、教学考核体系、教材教法等方面入手,全面动员管理者、教师、教练员等相关人员,在运动员的文化课堂、课外活动、训练课以及日常生活等活动过程中,加强对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加强在职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素质已越来越受到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许多业余体校或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合二为一,或与普通中学联合办学,体育与教育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大力提倡“体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质。将来这些运动员退役时就不再面临缺少文化知识,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低的局面。对于现在已经退役的运动员,再从头进行系统的基础教育已经来不及,应当把重点放在掌握有用的工作技能方面,建立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上。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技能不见得一定有高深的知识所支撑,做会计不见得一定懂高数,做文秘不见得一定是大学中文系毕业,使运动员掌握一门或几门技术和职业技能,比如汽车驾驶,办公自动化等等,退役运动员完全可以在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从事相对简单的技能性工作。大多数专业运动员虽然文化水平偏低,但他们熟练掌握了一门体育专业知识。运用其掌握的体育专业知识是退役运动员重新就业的最好出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身的需求大大增加,来自人才市场的信息表明,一些适合全民健身的项目普遍缺少具有相当专业技能的社区辅导员。如果一些退役运动员能够到基层去进行体育的辅导、推广,既对提高全民健身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又能有效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

(二)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安全性,减轻运动损伤,减少意外伤害 运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体的承受能力有限,科学的训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训练损伤,提高运动员再就业的资本。加强对运动损伤的宣教工作,在训练和比赛中,要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对预防运动创伤意义的认识。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在制定教学、训练计划时既要符合科学的训练原则,也要符合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规律。同时,加强医务监督工作,加强训练和比赛中的保护。

(三)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支持

退役运动员为祖国的荣誉奋力拼搏,为国争光,贡献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全社会都有责任关怀、帮助他们。运动员流血流汗后不能再流泪,应 有效利用各新闻媒体和相关部门加强宣传退役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精神和事迹,以及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竞争优势,为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退役运动员的生活、就业问题营造浓厚的氛围,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条件。加大对退役运动员们的关注与宣传,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再就业环境。让他们能够微笑着离开运动队,融入社会,我们的体育事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很多运动员在十几年的运动生涯中,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体育事业。社会支持是运动员获得成功退役的重要原因。这种支持不仅表现在行为事件的方面,更表现在及时的心理援助方面。心理的援助会增加运动员的自我评价,提升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再就业机会。

三、总结:

总之,要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困难,国家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优秀运动队在做好训练的同时大力培养运动员科学文化素质;运动员本身也应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只有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退役运动员的二次就业困难。

参考文献:

(1)朱培榜.对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2)李冬冬.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3)刘仁盛,高慧.我国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实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03)

(4)孟凡强,冯火红,崔颖波.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制度缺陷与对策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01)(5)宋健,杨建军.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S1)

4(6)田佳,体育保健学

(7)张凤霞.山西省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就业现状的初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24(8)杨再淮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 [J].体育科学.2006(4)

下载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却不大。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将日益......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由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大学生扩招,造成当下毕业生过剩,高校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毕......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利益,它既是大学生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学毕......

    现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现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为研究起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原因探......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含5篇)

    题目: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就业困难原因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就业困难原因探析 ——以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为例 唐永辉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湖南 邵阳 422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艺考”的逐渐升温,艺术......

    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可选择的就业范围相当广的。从医疗机构,到政府机构,再到科研机构都有生存的空间。下面从不同的行业对医学类专业的就业情......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 摘要: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存在若干抑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因素,使城乡对高校毕业生巨大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