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浅谈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逐步上升的毕业生人数,使师范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如何解决师范生就业困难是当务之急,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剖析原因,着眼于现实,明确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转变就业观念,并积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做好师范生的就业工作,增强和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关键词:师范生 就业 困难 对策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静梳历史的脉络,可以看得出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线。教育工作既是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也是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可见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而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则是对增强未来教育力量的坚实根基,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未来教育的质量。本文在分析师范生就业困难原因的同时,从不同方面分别给予相应的举措,为师范生就业提供参考意见,给师范生的就业方向注入新的活力。
一、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教师岗位的需求量处于饱和状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下降趋势,随之而来的造成各地中小学校的适龄学生生源进入萎缩状态,而
目前小学、初中、高中所需的教育岗位也几乎满额,对教师岗位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每年的新师资需求都是靠学校的老教师退休后留下的空缺。加之高校扩招,导致这几年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中小学教师应聘过程中,不仅面对应届毕业生,而且也面向在职没有编制教师及往届毕业生,教师岗位竞争压力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造成了师范生就业困难。
(2)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规模的调整和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同时毕业生人数也是逐年增加。每年需就业和待就业的人数高达2000万,促使师范毕业生的人数大量增长供大于求的矛盾显现,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造成师范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面对就业市场需求量减少,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师范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中小学人数的锐减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师范生就业出现膨胀性失业的局面。
(3)自身就业值过高,期望与实际现状不符
目前高校师范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多,而实际掌握师范技能较少,平时不注重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导致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适应能力不强,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些师范生喜欢用想象喂养自己,认为自己毕业之后就会有稳定的工作,其实这恰恰相反。在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就业期望值过高,只想选择到大城市及发达地区、工资待遇好、公办学校有编制的单位去求职,有的师范生没有遇到合适的就业单位,宁可先待业,也不愿意到偏远、不发达地区就业。没有从自身的
角度去思考一下,所学的知识及能力是否能够胜任自己想要就业岗位,从而自身提高了求职门槛,减少了就业机会,造成就业困难。
二、促进师范生就业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
1、政府要提供各方面的措施和政策,加强师范毕业生的导向工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和就业政策,引导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规范就业市场,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根据师范毕业生的需求,保证就业渠道畅通,加强宏观管理。政府应在毕业生步入社会就业时,在宏观方面上设置合理的招生规模、预测调控方向,引导专业人士对将来的就业市场及需求进行预测,以便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健全师范生的培养方案,鼓励高校根据社会需要、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对设置的专业课程、授课方式上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让师范生能在大学期间就能真正学到对今后发展、就业有用的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注入新的能量与信心。
3、政府部门面临就业问题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途径、政策、资金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及扶持,让毕业生及时获得大量就业信息,并且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投身西部地区、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去实现就业和创业,锻炼成才。
(二)高校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
1、高校应紧跟市场的需求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学科结构,优化配置专业资源。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基
本功、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方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就业市场需求。高校的要把培养扎实的就业技能训练作为整个大学生涯的目标,提供各种平台和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实战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师范生将要从事教育这一行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让师范生灵活的运用其知识和技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便师范生将来为进入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师范生就业,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坚持走教师教育特色的道路[1]。同时高校可有针对性组织师范生开展说课、教学技能比赛、顶岗实习等师范专业相关的活动比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说课经验及师范生的各项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竞争力,为今后顺利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2、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从进入大学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师范生提前了解就业和创业方面的知识。高校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人才建立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和创业指导队伍,形成一股合力,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学校也可邀请校友或有经验学识的人与学生座谈,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调整自己的努力目标;定期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通报就业信息;定期对师范生进行个体指导,重点放在心态疏导上,此外,也可以根据年级的不同制定具体的指导目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成长,也有助于学生成功就业。
(三)师范生自身应对对策
1、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师范生自身应有危机意识,加强师范专业的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师范生能否顺利就业,自身过硬的素质才是关键。扎实的职业技能是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水平、现代教育技术、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等等,平时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加强自身的基本功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2、师范生应该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合理地对自身进行评价与定位,明确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坚持不懈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要善于抓住就业机会,在就业前要正确的对自己能力、水平、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力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形成理性的择业行为,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经验,循序渐进,从而使自己的能力逐步提升。
3、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师范生在校期间就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扎实的基本技能,不断努力学习,增强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对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奠定基础。要善于捕捉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把就业的着眼点不仅仅只局限于教师职业,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这也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的一咱新趋势和新途径。
4、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淡泊的品质,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然,修身,治国,平天下。
参考文献
[1] 周平.高校师范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调研与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2] 李旸.浅谈如何开拓师范生就业的新局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9).[3] 郭立场,刘晓颖.新形势下师范生就业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23).[4] 张芬,沈辉.试论高校师范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J].教育与职业.2012(06).[5] 张宗太.高等学校师范生就业形势分析及问题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5(07).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师范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就业市场
论文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推进,社会管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亦日趋明显,教育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必须顺应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与创新。为此,对师范院校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拿出相应的对策,是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适应市场、与时俱进的重要环节之一。
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社会管理从“人治”到“法治”这一转变的趋势也逐渐明显’各个领域内的法律、法规、制度、执行办法等的实施,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序、开阔的空间。在这种大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凸显出其市场意义与市场价值。这几年由于高校扩大招生,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率的高低成为直接影响高校招生和生存的关键因素。因此,思虑与探索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自然也就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值得研究和必须解决的严肃问题。
师范院校毕业生与理工科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市场不尽相同,前者由于受到师范院校办学性质影响,有一定局限性。那么,如何加强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搞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如何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存教育、诚信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稳定已有的就业渠道及市场,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和市场,提高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些都是每一个从事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内藏古自治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以往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毕业生与全国师范院校毕业生一样,均属统招统分,培养方向是为教育系统及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学费不交,住宿不花钱,吃饭有补贴,毕业后有工作,实行的是包分配的就业政策。就是说,学生只要上了师范院校,毕业后保证就业确保工作。虽然当时只能在自治区内就业,出区、改行受到严格控制,但就业率是10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随之而来的是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并轨。从此师范院校也开始收缴学费、住宿费等。体制的变革使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和就业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原来的包分配转化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在新的就业政策指导下。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的短线专业(语、数、外、计算机)出区仍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在区内已可改行就业。不久后就业政策又有了新的变化,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自由择业”、“灵活就业”,并且取消一切限制,即自治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可在全国范围内就业。就业形势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的一些短线专业就业形势仍然较好,供不应求。如:语文、数学、外语等专业。另外,物理、历史、政治、地理、传媒、化学、生物等专业近几年看好;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学、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从2001年至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里,可以了解到近几年就业率的相关信息。
2001年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41.5%;2002年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55.67%;2003年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61,45%;2004年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79.23%。
由于2001—2003年统计方法并未统一,有诸多因素,如灵活就业就没有统计在内,而2004年增加了灵活就业和自主择业,因而就业率普遍提高但不管怎样,统计数据表明四年的就业率呈上升趋势。
二、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师范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教育体制的进~步向纵深发展,就业政策的放宽和形式的多样性,使就业理念、体系从根本上发生转变,这对毕业生就业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内蒙古自治区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其他省市同类毕业生相比并不乐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渠道不畅通,人员流动不起来,急需的毕业生进不去;各鼹市经济发展不一,人才的引进使用、重视程度、培养方向有局限;高校扩大招生后,毕业生逐年增多,社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给师范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2.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更加严格。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有些用人单位尚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选人过于挑剔,用人观念脱离实际,“人才高消费”意识偏重等等,这些都人为地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毕业生对现在的就业理念、体系、形势认识不清。许多学生对就业政策了解不足,就业概念过于狭窄,就业期望值偏高。一些毕业生向往大城市,宁愿到高工资、高待遇的单位和地区就业,也不考虑下基层、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自身定位欠准确。
4.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基础教育发展在培养层次、水平上比例不协调。自治区教育厅2003年统计资料表明,全区初中学校多于高中学校。如:职业中学320所,其中,初中201所,高中119所;普通中学1762所,其中,初中1381所,高中381;中学总共2082所,其中,初中1582所,高中500所。另外,各盟市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受当地经济发展影响,办学力度不够,这也影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5.师范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在就业槊道上,除上面所提到的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制度改革滞后外,还有学校进人受编制、人事、财政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制约;基层学校没有用人自主权;基层学校教职工结构配置不尽合理,特别是高中教师合格率偏低,基础课教师严重短缺;大量的非教学人员占用编制,真正的教学岗位缺编,表面上造成教师岗位超编、实际教学力量不足的现象,这些势必影响到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顺畅。而各师范院校在办学规模与办学质璧以及财政拨款、生源状况、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上、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力和设备投入诸方面均有差异,这也是影响自治区师范院校提升就业率的因素之一。
6.部分专业的就业率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比偏低。由于择业期延长(二年)。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表现得更为客观理智,社会需求旺盛专业的毕业生,选择余地较大,这些专业学生们不急于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率的统计。
上述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如不能得到有效改观,势必进一步制约全区师范毕业生的就业以及就业率的提高。进而影响自治区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师范院校的招生与生存。
三、解决内蒙古自治区师范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以上提到了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就业工作及就业率的几种因素。由于师范院校本身的办学特点和局限性,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不能完全照搬理工科等院校的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师范院校自身的特点与优势综合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l.师范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常抓不懈。当今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任重而道远。搞好此项工作,首先,师范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育人为主导,根据师范生的教学任务和特点,在教学理念、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育人层次,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深入人心,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使学生们适应社会变化,把握机遇。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处;使用人单位放心,才能保障师范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其次,还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保障就业工作的连续性。为此,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专(兼)职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就业专业教育,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学习新的就业政策、理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有所创新,形成一个从上到下齐抓共管的局面。
2.就业指导教育到位。加强就业指导课,脚踏实地地开展就业教育工作,严禁“雷声大、雨点小”。在就业指导课中应加入用人单位招聘各种形式的模拟实验训练课程(包括用人单位各种陷阱),使学生在应聘时能掌握应聘要领,应变自如,辨别真伪,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生存教育;加强对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教育,使毕业生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要教育毕业生认清社会形势的发展,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及就业状况,认清自我,摇正位置,切忌好高骛远。要正确指导毕业生珍惜就业机会,克服“有业不就”的现象,在可为可不为之间选择可为,坚持做到“先就业、再择业”克服一次选择定终身的传统观念,从“艰苦”的工作傲起,从“低微”的岗位做起,为自己将来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增加经历、拓宽空间。
3.要更加准确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定位。今后毕业生就业政策全部放开,谋取一个适台自己的职位应该不是难事。关键要注意三点:一是实力,二是定位,三是准备。关于实力。孔子说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就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担心没有任职的本领。社会上用人单位很多,关键是我们的毕业生能否适应这些岗位没有真本事,没有诚信,不会为人处事,不能履行职责.不管你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即使一时被接收,也不会长久。所渭定位,本质上就是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正确认识自己,并能够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知彼,就是对客观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如要考虑就业大环境,即毕业生供需总形势,还要充分考虑自身长期条件、优势特长。毕业生就业定位不仅仅是给自己定位,关键还要在考虑用人单位心目中的定位。所谓准备指的是定位后的实施,而实施不能没有准备。就业求职是一门学问,它有内在的规律。过去计划分配,不需要这门学问。现在“双向选择”,不懂这方面知识,就会失去机会。所以说,毕业生应该做好上面三点,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就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4.加强对毕业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工作。订出具体时间,安排人员对自治区各盟市毕业生工作后的具体表现进行跟踪调研,了解并整理出用人单位对学校、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和进一步加强改进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工作,以使学校教育更适合社会需求。
5.加强师范院校就业信息网的建设。当今世界高科技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日益强大,应用领域越来越宽。师范院校就业工作也应顺应科技发展,建立快捷有效的信息网络。当然师范院校就业信息网的建设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这取决于各院校对此项工件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此外,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建设要与教育部就业信息网、自治区就业信息网及全国各省市就业信息网链接,让毕业生得到充足的就业信息,使毕业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寻找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实现理想的就业岗位。
6.加强就业市场、就业渠道建设。要保持已有的就业市场,畅通信息渠道。相关工作人员要经常了解、研究、探讨今后就业市场的发展方向,在现有的政策上,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到西部地区就业。在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网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向区外发展就业市场,请进来,走出去,建立一个稳定的、广阔的就业渠道,全力为毕业生服务,保障每一个毕业生都有一个理想的就业岗位。
7.自治区政府、教育厅可以适当考虑在各盟市中多建一些普高,或扩大原有普高的招生人数。同时改建一些不适合当今市场经济要求的职高、中专等,或将他们转换为普高,或办一些适合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职高。同时,还要根据自治区少数民族的特点,大力发展各盟市的少数民族教育,多办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学校。这样做,一则以为师范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师范毕业生就业率;二则以保证初中生毕业后人人有书读、有学上,从而提高整体社会受教育层次;三则有利于社会稳定,为社会治安减少压力,为青少年接受正规良好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
8.与兄弟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相互交流与沟通,是为了积极有效地研究探讨今后内蒙古自治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使不同办学性质和不同的办学条件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基础上齐头并进。要争取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进感情,不断创新的前提下,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总之,教育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促进教育向高层次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师范毕业生就业率如何提高,已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从旧的就业观念向新的就业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必须统一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要充分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认识到当今社会师范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上下一条心,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齐心协力,创造性地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内蒙古师范生的就业工作才能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三篇:现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现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为研究起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原因探讨,提出对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状况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压力总量压力持续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重。据新华社北京5月20日专电(记者 白靖利)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顿时,“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即失业”等各种词汇一时间风靡全国。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呢?又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本文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扩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1999年5月中央作出扩大招生规模的战略决策,使我国教育成为了“大众教育”。这被西方通讯社称之为“惊人的一跃”的决策,除了扩大内需和减轻就业压力外,还产生了很多正面的影响。然而在这些优点的背后也藏着许多的不利影响
1、扩招的速度过快。据教育部统计,随着高校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31万,2011年增至660万,2012年则达到了680万,而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为699万比2012年多了19万人。高校扩招飞速前进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大学生的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大学生市场供需矛盾化突出,使得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竞争压力大。
2、高校扩招结构不合理。高校扩招过于理想化,忽视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需要。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办学规模,生师比过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基本是直接来自应届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缺乏实际经验,只知道满堂灌和概念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从而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扩招过程中教育质量下降。从精英式的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学生们学习只是为一张文凭。在大学里,大学生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60分万岁,61分浪费”,教育成为了一种“应试教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
近几年,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高校扩招的后遗症余威太大,仍沿至今,每年仍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年年叠加累积,愈演愈烈。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意味着教育目标的多样化,这就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模式,而大学现在都在建设发展研究型大学,单一的培养模式,忽视了人才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求职者所学的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
2、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高校就业指导缺位,机构不健全,队伍专业化水平过低。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大学往往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的这种“应试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认为读书就为了考试,考试过了就能拿到毕业证,毕业证拿到了,几十年的“寒窗苦读”就结束了,就迈向社会工作了。因而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读课本知识,不懂开拓相关知识,自然所能学到的知识面就相对狭窄,专业技能也不精。学生只知道背书读书,忽略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大学里的学生往往能高谈阔论,却无法付诸实践。
(三)企业用人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企业招聘需求不明确。企业在招聘前没有认真做好职位分析,没有清晰明确的招聘计划和工作方案。一些企业聘用应届大学生的条件过于苛刻。不论什么职位,一概要求高学历和高经验,更出现了招保安要硕士生的笑话。似乎优秀人才就是一个过得去的学历和一段看似相关的经历。然而,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哪来的相关经验呢?倘若每个用工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那么学生的工作经验该从何而来呢?由于用工单位的这种盲目招聘条件,导致许多毕业生望而却步,难以实现 “人尽其才”。因而常常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市场上则出现大量的人才未能就业的现象。
(四)大学生自身问题对就业的影响
1、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准确,眼高手低,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更好的工作。而放弃了眼前的机会。还有一些名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总是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是社会上的精英,目标就是非大公司不去,当然那些公司的招聘名额也是有限的,例如:1997年段会军曾以物理化学满分的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流体专业。2001年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回到山东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南躲庄村老家务农。7年前,只因父亲段世江一句“那么好的学校找不到工作”便离家出走,整整7年从未回家,至今音信渺茫。61岁的母亲已经哭瞎眼睛。父亲段世江让记者转告儿子:“无论你现在是贫是富,只要你平安,只要你活着就好。”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许多孩子只会学习,只会考试,但就是不会与人交往,人前不会说话。有的学生在校学习行,可走进社会就不行了。文凭只能证明你从哪里来!至于能到哪里去则不能再依靠北大,而要依靠自己。
2、由于我国的地区结构发展极为不平衡,形成了东南部发展较快,而西北部发展慢的格局,所以大学生们往往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3、大学生自身素质跟不上市场需求。大学生在就业时常常表现出职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社会无法接轨,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人来共同努力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人事制度,创新观念、改进工作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一)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应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培育就业市场、扩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做积极的工作。要大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支持应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积极鼓励校企合作,设置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专业,加大培养力度构建学校企业之间的就业桥梁等。通过制定各种灵活就业的鼓励政策以及跨省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能享受的优惠政,不断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同时强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等一系列能够优化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环境的政策。政府作为供给方的主要控制者,要大力推进岗位信息发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承担公共信息的发布工作,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岗位信息和职位空缺信息的统一发布制度,扩宽信息发布渠道,规范人才市场,从而减少就业中的摩擦性矛盾。
(二)教育部门应制定各类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高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重点教学理念。首先要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能尽早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帮助学生准确的给自己定位和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其次,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对相关数据的整合分析,可以及时的了解就业形势,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高校通过信息整合后,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和调整专业,有所选择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帮助。最后,应积极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扩大高校就业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招聘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利用高校的知名影响力,给企业推荐优秀的人才,让优秀的人才能在更好的工作中发挥的更加出色。
(三)构建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招聘用人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在招聘前根据实际认真做好职位的工作分析,切莫尚自提高相关职位的学历要求,如销售人员一职,初中以上学历都能胜任的,就不必硬性要求要本科文凭的人才。招聘人员在招聘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招聘人员在招聘时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主观随意性,应按照企业制定的相关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招收适合的人才。同时企业应完善人才的培训制度,不必一开始就要求应聘人员要三年或五年的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往往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这时的他们最需要的也是工作经验。因而企业可以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促进新员工了解该职位有关信息和今后的工作职责,以便于新员工能更好的胜任该职位。规范企业招聘制度,是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大学生应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
1、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羊群效应”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就业的一个严重障碍,因此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是势在必行的。在如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应放低姿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目光长远,不必执意于到大城市工作,不必拘泥于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另辟奇径。在校期间还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勤工俭学,不但能赚取零花钱还能累积实践经验。大学生还应有创业意识,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校创业培训活动,增长知识,累积经验,以便于毕业后自主创业,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另一途径。不但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还为就业市场增加了就业岗位,一举两得。
2、大学生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为自己进行学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客观的认识了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未来目标。熟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为自己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让大学生有一个精彩的职业生涯。
就业不但是民生之本,人才资源也是国际竞争的最终竞争,因而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对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就业形势深受社会的瞩目,因此,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变得迫在眉睫。当然,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迎接挑战,以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开创大学生就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魏森安.大学生择业现状及其社会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周淑美.试论我国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现代企业教育》.2007.12
4、李夏.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
题目: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宏观方面就业环境的影响,也有高等教育结构以及毕业生个人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原因。
1.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适应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由毕业生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升级的速度紧密相关。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尽管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宣扬的多为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能动作用,诸如扩大内需、缓解社会就业矛盾,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等等,很少触及到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致社会、学校和个体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准备不足。
2.社会对劳动力需求速度与社会劳动力增长速度不相适应
作为就业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市场,无疑受到所处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采取一种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致使新增的众多企业和经济项目对劳动力的吸纳需求相对下降,造成了 “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现象。1980~1989年,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国 GD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3 %、12 %和 8.3 % ,就业增长率分别为 310 %、1.2 %和 0.9 % ,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分别为0.332、0.1和0.1,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所需就业的劳动力却迅速增加。“十五” 期间,每年城镇平均新增劳动力 290 万人,加上现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等,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 2 200 多万,按GDP 每年增长 7%~8%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700万到 800 万,就业岗位缺口为1400-1500万人,再加上农村还有1.5亿的富余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3.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和招生的盲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进行调适。通常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开什么专业。政府、高校也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并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导致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偏离,产生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矛盾。另一方面,在招生过程中,各高校都是根据政府分配的计划来招生的,但是具体到学校开设的专业及各专业计划招生的数量,实际上由校方决定,什么专业最热,就多招什么专业的学生。学生及家长也是一样,通常只根据当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来决定所选择的专业。而一旦决定,便是4 年不易改变,4年以后市场是否能完全吸纳,谁都把握不准。
4.家庭、学生因大学教育的较高投入,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形成就业观念的障碍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对于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高校发展的经费瓶颈问题,推动我国高校制度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不仅已超出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收费水
平相比明显偏高。据统计,1989年全国高校学杂费标准为208 元,1993年为610元。从 1994年到2000年,各年普通高校平均学费依次为:800元、1200元、3200元、3500元、4500元, 2000 年比1994年上涨了4.6倍。而同期,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不到1倍。学生还必须考虑一笔不小的住宿费和生活费,然而,2001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6860元, 而人均消费性支出为 5309元,收支相抵结余为1551元,农村居民 2001年人均收入为 2366元,人均生活费支出为1741元,收支相抵结余仅为625元。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费用一般只占普通家庭收入的10%~1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有大批收入水平不高的民众是不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条件的。他们之所以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债台高筑供养子女上大学,就是期望子女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中获得相应的回报,通过大学教育改变自己的地位、身份,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这种过高的就业期望,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观念上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5.城乡差别、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影响高校毕业生的供求状况我国传统的毕业生就业渠道是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从国有企业来看,目前仍然处在转轨改制、减负增效的过程中,生产经营尚未完全走出困境,下岗问题仍然突出。国有经济在原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余地已经不大,因而很难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政府机关来看,中央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后,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大量精简、分流,不仅导致毕业生进入行政机关的机会大大减少,甚至他们还要和行政机关精简下来的人员竞争就业。许多事业单位目前人满为患,超编运转,单位内部子女、家属就业负担沉重,接纳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毕业生的需求动力不足,毕业生到这部分地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上述五个方面原因外,还有学校、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学校方面:培养质量普通下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就业工作的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工作模式滞后等。用人单位:用人行为不规范,虚假承诺,关系择人,盲目追求高学历,择人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经济歧视、户籍歧视等。学生自身的原因:择业期望值过高,个人综合素质低,特别是一部分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协作精神、职业道、思想政治觉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另外,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推广非正规就业手段乏力等,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03年刚达到15% ,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17.8 % ,发达国家为61.11 %。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1.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表现最为充分。一方面,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经济体制、结构决定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经济总量规模决定高等教育的总量规模,市场供求决定高等教育的供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也有反作用,只有当社会经济总量的规模扩大、速度提高时,对高等教育的规模、速度的需求才会随之扩大。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
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只能依靠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当前,要优先发展那些就业增长空间较大的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生的就业实力
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人才就是产品。只有“适销对路”,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必然导致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因此,高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环境,积极研究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另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加,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程和教学安排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建立多元化和灵活的学生评价机制逐步由偏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转向注重能力鼓励毕业生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
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涉及到学校工作各环节。因此,一定要建立由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要按有关规定,确保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三到位;在就业指导方面重点做好四件事:一是加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势的替换,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变化。大众化的教育阶段,需要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二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因特网, 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三是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四是择业技巧指导。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在就业供需见面过程中,往往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从而错失良机。要对学生进行面试技巧指导,提高就业、择业能力。
4.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和生产第一线,扩大学生的就业视野
作为学校,首先应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其次,学校应针对人才需求多元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既重专业教育,又重素质教育,构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政府,首先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工资补贴等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行业工作;其次,政府人事部门要对大学生的人事档案和户籍实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探索取消高校新生录取的国家干部身份的有效方法,在户口、人事管理、社会保障、身份积累等方面制定一些鼓励大学生到私营企业、个体、三资企业、农村艰苦行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保护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时的身份积累的继承性、连贯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要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调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水平及社会保障,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我们深圳大学的“三支一扶”工作就做得很好,很多年轻人原意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5.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激活学生的就业潜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毕业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一要学生个体在思想观念上做出调整、改变保守和依赖思想,树立自救意识和使命意识,通过创业来推进中国的就业扩展,大学生应脚踏实地,从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长期效应着想,不要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报酬、岗位、职务、地区等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因素。二要国家在政策上做出调整,营造一个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必需的创业经济和机会。三要学校在培养方式上做出调整。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在师生中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创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导向与氛围,在学生中经常分析创业者成功的个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创业设计和创业计划比赛,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理念。另外,学校应教育学生改变单一线性成才模式的观念,鼓励成才之路的多样化。
6.疏通非正规就业的渠道,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和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指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等)从长远看,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起着保护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学生的创业;从目前的情况,在单一的正规的就业模式难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情况下,非正规就业必须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的生长点。然而,现实的许多因素阻碍着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发展。首先,学生自身和家长的传统就业观念中普遍存在着就业取向的“福利化”和就业期望的“非风险化”、“身份”观念、“一次终结性就业等思想,尤其是家长对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冷漠和排斥心理,成为阻碍非正规就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次,政府对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还没有机制保障。因此, 作为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教育、指导、帮助学生及家长转变观念,破解学生非正规就业的观念和心理障碍。作为政府,要把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纳入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中,从法律的角度确保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地位,建立有利于非正规就业的市场环境,并为此提供信息服务、资金援助和政策、法律支持。
最后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谢谢!
参考文献:
[1] 李从松 《大学收费政策变迁的制度博弈》价格月刊2002
[2] 陈 鸣《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性分析》教育财会研究2003
[3] 张利菊《高校收费与个人支付能力的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3
[4] 蔡克勇《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上)》理工高教研究 2002
第五篇:湖南省免费师范生就业
湖南省免费师范生就业
2010-11-16 11:27:00作者:就业指导中心浏览: 446 次
湖南省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细则
各市州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编办、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单位关于认真做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湘政办发〔2007〕49号)精神,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教师〔2010〕2号),我们制定了《湖南省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细则》,现印发给你
们,请遵照执行。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厅
湖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湖 南 省
财 政 厅
二O一O年十月二十九
日
湖南省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 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细则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的通知》(教
师〔2010〕2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单位关于认真做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湘政办发〔2007〕49号)精神,为切实做好我省生源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以下简称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组成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全省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制定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指导各地落实任教
岗位、编制、人事和工资福利等政策措施。工作小组办公室设省教育厅。
第二条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分工负责,通力合作,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任教岗位、人事接转、编制和各项保障措施,确
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
第三条 保障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是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性举措的关键环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职责,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
第二章 信息管理
第四条 每年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省教育考试院应于当年12月底前将免费师范生录取信息(含电子文档)提交省教育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
位人事管理处。
第五条 加强与培养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培养期间免费师范生留级、休学、退
学、死亡等异动情况。
第六条 由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建立免费师范生信息库和信息管理系统,负责免费师
范生信息和《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管理工作。每年10月底前,向市州教育局、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局、编办、财政局发布下一免费师范毕业生信息。
第三章 就业岗位及编制
第七条 免费师范毕业生依法取得教师资格后,按照 国办发〔2007〕34号文件和《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规定就业,一般回生源所在市州辖区内中小学任教,履行国家义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10年以上。在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
服务两年。
第八条 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所需编制,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掌握全省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情况,会同机构编制部门在核定的中小学编制总额内确定,提前安排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编制计划。各地应首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确保
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
第九条 每年11月底前,由市州教育局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部门,根据下一本地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人数、所学专业,结合本地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编制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计划,落实就业岗位及编制,报经市州人民政府同意后,连同《湖南省20XX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任教岗位信息表》(见附件),报省
教育厅(附电子文档),同时报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和省财政厅。
第十条 市州教育局应会同有关部门,于每年12月底前,主动与培养学校联系,做好下一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任教岗位落实、双向选择、供需见面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组织用人学校与免费师范毕业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为毕业生落实任教学校和岗位提
供便利。
第十一条 鼓励和支持免费师范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免费师范毕业生要求跨市州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的,由本人书面申请,经生源所在市州和接收市州教育
行政部门签署意见,报省教育厅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第十二条 《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由免费师范毕业生本人、培养学校和用人学校三方共同签订,并各持一份。各市州应于5月底前将落实在本地任教的应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名册分别报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和省财政厅备案,并同时报送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含电子文档)。
第四章 就业手续办理
第十三条 应届免费师范毕业生持本人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和《免费师范毕业
生就业协议书》到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就业手续。
第十四条 落实任教岗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档案、户口等,由培养学校直接迁转至任教学校或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毕业时暂未落实任教岗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其档案、户口等由培养学校迁转至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由市州安排任教学校和岗位后,再迁转至任教学
校或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
第十五条 免费师范毕业生任教学校所在地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制和财政等部门,要及时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办理人事接转、党团关系、入编、工资卡和“三险一金”等
关系和手续,落实国家规定免费师范毕业生应享受的各项政策待遇。
第五章 相关政策
第十六条 免费师范毕业生上岗任教后即享受当地公办教师同等待遇。在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按规定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原派出学校的工资福利待遇。
第十七条 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取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学位证书,具体办法按《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0〕3号)规定执行。任教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免费师范毕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第十八条 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各地不得将协议规定服务期未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调整到非教育教学机构。
第十九条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为到农村任教服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提供周转住房等
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十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为免费师范毕业生提供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六章 履约与跟踪管理
第二十一条 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履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将违约记录记入人事档案,并在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http://)
上公布违约处理决定。
第二十二条 免费师范毕业生上岗任教后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由任教学校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按相关规定组织实施。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协议服务期内出现中途毁约、死亡等
异动情况的,由任教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将有关信息汇总报省教育厅。
第二十三条 对毕业后未按《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约定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由省教育厅依据协议书作出违约处理决定;对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未满10年且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擅自离开中小学教育岗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由任教学校主
管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协议书作出违约处理决定。
第二十四条 违约免费师范毕业生退还的免费教育费用和应缴纳的违约金、滞纳金,由作出违约处理决定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追缴和管理,作为其他非税收入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用于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免费教育费用缴付额度按培养成本计算,违约金和滞纳
金按《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的约定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建立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制度,省教育厅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厅、省编办、省财政厅对各地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督查,并以适当方式公布督
查情况。
第二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由省教育厅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省财政厅
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实施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