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12:4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第一篇: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 舒雨

摘要:面对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越来越迷茫,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焦虑、急躁、自卑、羞怯或自负、攀比等心理问题。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环境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客观把我形势、认清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正文: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面对每况日下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特别是刚从学校这个象牙塔里出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我认知失调

1.自负心理。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很有才华, 高人一等, 因而傲气十足。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清醒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正确估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自命不凡,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对工作挑三拣四,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在择业过程中过分挑剔, 结果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出现很大反差。一旦不能如愿, 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现象。

2.自卑心理。部分大学生极度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学历层次不高、人长相平常、既没有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可调配,总是自惭形秽,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择业中, 缺乏自信和勇气,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不敢竞争。老是悲观失望、缩手缩脚, 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3.盲目攀比。事事攀比的大学生, 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 极易受别

人干扰。他们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在就业过程中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瞻前顾后, 人云亦云, 盲目攀比, 见异思迁,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上,这也不利于就业。

(二)情绪困扰

1.焦虑心理。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还未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们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惑和焦虑。部分大学生在还未毕业就感觉就业前景渺茫,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担忧和失助,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只要一想到将来就业就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影响顺利就业。

2.急躁心理。很多大学生听说就业难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急躁现象。他们在就业目标上缺乏理性思考,行动上漫无目的;认识上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结果事与愿违。在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送出简历后希望用人单位快速给予答复;有的学生东奔西跑,四面出击。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 在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的情况下草草签约, 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期望偏差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便追悔莫及。

3.挫折心理。大学生生活经历比较简单, 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在就业问题上容易受到挫折。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一旦在就业过程中受挫就陷入无边的苦闷、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无法自拔。这往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甚高造成的, 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 挫折感就越重。如果在挫折中不是认真反思, 而是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 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三)人际交往障碍

1.依赖心理。部分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甚至饭来张口,衣来升手,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 害怕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不懂得如何去拼搏争取,在求职过程中,抱着守株待兔的心理,总想依赖于学校,老师,父母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坐以待“毕”,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2.羞怯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 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腼腆扭捏、不好意思的现象。他们谨小慎微, 不敢放开说话, 不能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他们希望公平竞争, 但在机遇到来时, 却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从而影响他们的就业。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

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环境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

1.青年期特有的心理特点。大学毕业生一般在22 周岁左右, 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普遍具有好冲动、好幻想的特点, 接受新事物快, 自我意识强, 有一定的叛逆心理, 同时独立性强,有一定的责任感。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心态不稳定, 心理和生理发展不是很同步。他们在大学期间习得的专业知识并不完善, 从校门到校门, 阅历肤浅, 这些都会导致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会有很大的差别。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 部分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就会表现出心理问题, 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障碍。

2.个人就业能力的欠缺。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竞争、机遇和挑战, 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但由于教育体制本身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导致其能力和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们还不能完全客观地评价自我和认识社会, 在择业时就难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3.就业思想观念的偏差。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状况认识不够, 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一部分毕业生仍然认为自己是“社会精英”, 自我定位较高, 成才期望值也较高, 以为自己与其他劳动力不是一个档次, 理应到大城市, 到机关坐办公室。具有这种观念的毕业生, 在就业过程中绝大部分都会“碰钉子”而遭遇心理挫折, 从而产生心理失衡, 出现心理障碍。

(二)社会环境和制度方面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 这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 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在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和竞争, 它在唤醒人们竞争意识的同时, 也促使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受此影响,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地域选择和社会地位, 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自身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 忽视国家和社会的整体需要。

2.人才供需矛盾。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较低, 学生的学费便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 许多学校盲目扩招, 争先恐后设置那些师资限制少、投资低的专业, 造成专业趋同, 就业群体专业结构不合理, 增加了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同时, 部分高校师资力量欠缺, 专业落后, 知识老化, 也使毕业生的“含金量”不足, 在择业过程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压力。

3.就业制度不完善。1985 年开始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1993 年开始实行“自主择业”, 2002 年建立市场导向、政府推荐、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结果是把就业责任主体从国家变成毕业生个人, 明确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 目前就业机制还不健全, 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规范不全,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因而还显得比较狭窄, 且不是完全畅通。同时, 还未完全形成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就业机制。

4.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政治思想、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教育实践中, 却往往忽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忽视社会责任感培养, 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单一, 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教授毕业生有效的择业方法和技巧。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大学生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客观地认识自我。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知自我。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明确自己的性格特点及优势和劣势,明白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避免择业时的盲目性。同时,还要将自己与社会上他人及职业要求作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增强自身的就业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的质量。就业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历史抱佛脚”就可以换来的,而是靠长年累月的锻炼和积累得来的。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求职能力,包括

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作等。另外,大学生初涉职场,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在遇到挫折时要懂得调整自我心态,有能力改变能改变的事,有勇气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分清这两种事。遇到情绪不良时,要懂得用适当的方法宣泄化解,譬如运用自我激励法、情绪转移法或自我慰藉法等。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在就业时,既要注意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能太过急功近利、求贤怕苦。在就业时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在正确的就业观指导下促进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社会学校方面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平台,完善相关的就业体制

1.社会方面。创造应有就业环境,完善相关的就业体制,保证就业的公平公正,促进毕业生就业。大学生是社会素质较高的一群,解决其就业问题是全社会的大问题,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学校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还要针对性的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使得不少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坚强后盾,解决他们的就业心理问题,十分重要,这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从心理学角度对他们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予以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客观把握形势、认清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心态,才能实现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方成智 王胜.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心理教育研究

冯霞.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对策

贺志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 年第4 期

牟莹.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科技信息

王国燕 鲁丽娟.大学生就业心理之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特别关注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又有了新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处于完满状态,才可说有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高,倍受社会瞩目和期待,但尚处于成长阶段,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比一般的社会人群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较高。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他们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一)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交往能力较弱,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或缺乏心理准备,不知怎样交往或交往失败。因而感受到强烈的“人际危机”,故封闭自己的心理,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二)应对挫折能力差

大学生在追求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遇到某些心理挫折,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冲突,失落、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同时,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加之就业选择中的种种压力,使得相对缺乏实际生活磨难的当今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不足,容易导致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

(三)情感焦虑,情绪体验强烈

一方面,从生理发育来讲,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会为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情感活跃的时期,他们对外部世界及内心世界许多方面的自我体验都比较敏感,尤其当涉及到的是与他们相互联系的事物时,很快就会引起情绪、情感反应。由于人际交往的障碍,闭锁心理的形成,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

(四)不完全社会化

大学时期,由于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即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由于这种不完全社会化,使得大学生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

二、对策

我们高校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必要引导,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各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学生确立适应自己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使之能通过艰苦努力,最终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二)以社会实践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让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加人到各种活动中,有利于淡化大学生头脑中既有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色彩,重新调整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合理位置,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韧性。

(三)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并适当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是从主体、从根本上人手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开设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及有关常识,既能减少因自身生理、心理发展而带来的不安和忧虑,也可为大学生的社会化奠定心理基础。对那些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适当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帮助其排除心理障碍,真正走出心理误区。

第三篇: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规模和生人数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大学教学质量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2008年末2009年初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更为突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于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和退役军人等劳动力总量的增加,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等种种因素,中国面临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高峰,全社会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客观的说,这是有失公允的。我认为,总体来说,有两个大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中国大学生处在中国社会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

中国经济在增长,为什么中国在GDP增长达到11%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就业难的问题?据美国之音报导,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政治学教授苏黛瑞就中国大学生为什么过剩的问题发表评论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能够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经济的结构也不适合吸收社会上的劳动力。其实质原因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遵循着一个畸形的模式,中国GDP增长的50%依赖出口。国家和地方的硬件投资开发包括建桥,修路,建各种市政美容设施,修各地政府机关大楼,建各种工业旅游园区等形象工程也是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00万一步步跃升到如今的610万。但在这些年间中国的GDP不过从10万亿增加到30万亿,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粗放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所吸收的劳动力大部份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工。

社会就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相关配套制度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却未能跟上这种就业机制的变化。尤其户籍制度的存在就限制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二、大学生对大学教育和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准备不足,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有人责怪现在的大学生学业不精,没有吃苦耐劳的训练,找工作还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客观地说,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原因不在孩子而在社会环境。社会是什么样的他们不知道。等到跨出大学校门才发现,社会的要求与孩子们长期所受的教育根本是两码事,人家要求的他不会,他们会的人家不需要。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发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我们的经济发展没能及时为劳动力资源的升级换代提供足够空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要求存在差距。

先前的很多研究者都把责任推给大学生,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无论原因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大学生就业难是眼前不争的事实,作为对社会负责的高校应该探索教学改革,全社会都应该正视这一问题,不能一味的遮掩,回避,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处于当前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自然要受到整个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更何况近几年来各大学一直在扩大招生,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过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原因细分的话,我觉得有以下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社会大环境

1.经济的原因

(1)经济转型期的就业状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2)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会指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但是大城市的吸收能力相对于试图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的数量显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2.社会的原因

(1)二元的社会结构。二元的社会结构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一定的错觉。中国约有2/3的农村人口,他们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城市之外,中国的大学生几乎都在城市就业。由此看来,中国的城市从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应该比计算的平均情况高约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当然会有一定难度。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户口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现实中,它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关于生源,户口的限制为大学生的自由就业设置了不低的门槛。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导致毕业生难以正常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社保体系基本覆盖了城市人口,而农村人口几乎完全被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尽量避开农村也不是没有来由(二)高校的原因

1.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

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地点选择的均匀分布。调查表明,有约超过2/3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的大城市就业,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有约六成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第一份工作,而我国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2.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与专业设置方面仍没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路,重视招生,轻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有待改进。(三)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1.消极等待,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向用人单位主动地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赢得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的关系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过分看中职业稳定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部分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做择业的惟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致使部分大学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而生。

3.向往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就业行业和地区意向出现“偏好”,缺乏创业精神。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与西,南与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选择发达地区的占70.7%,愿意到落后地区的只有29.3%。在就业行业上,大学生们普遍向往已经“人满为患”的大企业和国家机关,而对容量大的服务业、基层、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领域不感兴趣。对于三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等行业形成就业偏好。这种心理势必会造成城市就业问题和人才分布格局的不合理。

4.过分重视自身的品牌,追求“门当户对”

在名牌高校里面,许多毕业生考虑自己出自名门,有着很响的品牌,在求职时也应该找一个像样的工作职位,这样才不至于掉价,因此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会执着地追求高工资或高知名度的单位,而对于一般的工作机会往往不屑一顾,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社会可以做什么

1.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就业形势总是要受到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供给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机会。从政府角度讲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1)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确保新增一定规模的就业机会。(2)调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多半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体制灵活,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人才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工作

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高校要确立市场观念,强化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从“进原料”到“出产品”的全过程的工作,使“产销”对路,提高就业率。这需要:(1)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预测工作。(2)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强化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3)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市场的需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产”目的是“销”,高校要有市场竞争意识,重视“产品”的包装和销售工作,这样才能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从而提高就业率。

3.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逐渐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失业保险逐步扩大到包括所有企业类型以及自谋职业者,发展失业社会救助,为部分新增劳动力提供救助。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保护毕业生的利益。(二)大学生们可以做什么

1.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竞争就有失败,想要避免失败,就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增强自身在求职场上应对挫折的能力。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用人单位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危机感就没有主动适应竞争的进取心;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就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一蹶不振,失去自信。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

大学学习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而不是一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不能设置过窄,大学生不能过分看重专业。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的用人单位也是比较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意味着较强的增值能力。

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生活在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求职者,更应该正确面对。要主动融入集体,适应校园内的正常交往,这也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3.不要在求职场上迷失自我,切忌自负和自卑

大学生要从“天之骄子”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准确定位自我。“天之骄子”的自信应建立在个人的才智上,而不是大学生的身份上。社会发展至今,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群体而已。天才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而言,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合理的起点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毕业生,则要说:请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勇敢地尝试,你就多了一个机会,不敢迈出第一步,你就没有机会走得更远。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有没有充满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在于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总之,我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长远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大跃进,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完善各种经济、政治及就业制度,同时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四篇: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探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探析

【摘要】: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 凸显出来。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问题 对策

一、常见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们来讲,既增加了就业难度,也增加了就业心理负担。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情绪障碍

1、焦虑。在择业过程中,大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引起毕业生焦虑的主要问题有: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是否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在招聘中屡屡被拒绝怎么办等。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

2、急躁。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心理紧张等现象,有的甚至会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急躁使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3、抑郁。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导致情绪低落而产生抑郁心理。抑郁心理往往在性格内向、气质类型为抑郁质的毕业生中最易出现。处于抑郁状态的毕业生,一般较长时间陷于择业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情绪就很难平静。(二)自我认知障碍

1、自卑。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卑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2、自傲。这部分毕业生自认为高人一等;或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在择业时,他们的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一旦产生自傲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烦躁的心理现象。

3、依赖。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向用人单位展示和推销自己,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和家庭,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有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一方面想找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奔波,所以对职业选择左顾右盼,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劣势。

4、攀比。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碰到的机遇各不相同,因而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青年毕业生大都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强。大学生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毕业生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5、从众。大学生处在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潮流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众心理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在择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选择大城市、机关工作。其实这样做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大众并不会从职业发展、个人前途、国家需要等方面去考虑,每个大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三)人际心理障碍

1、怯懦。怯懦是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人际心理障碍。有的大学生在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印象,以致于不敢放开说话。这些同学渴望公平竞争,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

2、冷漠。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心理,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当一些大学生受到挫折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意志麻木等消极态度。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只能听天由命,对前途失去信心。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3、嫉妒。嫉妒心理,就是指看到别人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觉得不甘心,并产生恼怒的情绪。有嫉妒心理的大学生往往自私、心胸狭窄、虚荣心强。嫉妒的对象往往是与它们专业、才貌、兴趣相近或是性别相同的同学。在就业过程中,嫉妒使他们对人际关系逐渐冷漠。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健康稳定的择业心理,这不仅有利于择业目标的合理定位,也有利于择业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就业环境和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原有吸纳大学生的行业在萎缩,而且,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公务员队伍在精减和分流,事业单位也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这些原有的吸纳大学生的主渠道越来越窄。与此相反的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却在成倍地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现出来。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总数比2003年又增加68万人,达到了280万人,增幅达32%。同时,该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再就业约有2000万人,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峰叠加0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紧张。社会整体就业难的大环境,使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产生了担忧和疑虑,造成焦虑性等不良心态。

(二)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和就业机制不健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地域范围和社会评价,片面追求就业的/福利化0、/非风险化0,过分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嬗变,造成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从、患得患失等不良就业心态。又由于就业制度本身尚处在继续深化之中,就业机制还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尚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加上就业市场尚未规范,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由此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妨碍了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的心态失衡。

(三)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将更多的是融知识、能力、管理和创新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一些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没能按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从而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一些高校在扩招后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等现象。教育体制的弊端造成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淡化和弱化的倾向,没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导致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没能主动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择业心态。

(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结构性缺陷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和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次,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往往脱离现实,择业常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三,由于大学生都属于初次就业,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一旦遇到问题和挫折,则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学校大力支持与配合

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择业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应树立健康的择业思想和择业观

1、调整就业期望值。毕业生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

业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大学急剧扩招,使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了解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能力、气质、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

重要成分,它与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意识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3、增强择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源动力, 它体现了求职者的精神面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进而决定了择业能否成功。试想,一个精神萎缩、畏首畏尾、迟疑不决的人如何打动别人呢?所以大学生要不断地按照社会的需求去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增强

择业自信心,实现顺利就业。

4、培养自我的独立性。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社会并不

把他们当作学生来看待,社会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十分重要。有了这种独立意识,才能积极和有意识地去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和自理。具备独立应付工作的能力,而不是等待别人的安排和指导。

5、做一些相关的心理测验。毕业生可在专业人员的指

导下,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二)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1、理性情绪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解释和评价引起,如果改变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到理性观念,情绪困扰就消除了。例如有的学生在择业中受到挫折便消沉苦闷,其原因在于他原本认为“择业应当是顺利和理想的”,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定势,才导致不良情绪。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消极状态时,要善于从中分析、抽取非理性的观念,概括出理性的看法,使自己走出非理性的误区。

2、合理宣泄法。大学生择业中处于焦虑、抑郁等状态时,不能一味地把它们藏在心底,而应进行适当的宣泄。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甚至可以大哭一场,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爬山等去缓解这种不良情绪。但宣泄情绪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宣泄要适度,没有破坏性。

3、情绪转移法。情绪低落时,可以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例如,学习一些新知识或技能,或是参加一些自己有兴趣的活动,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

4、自我激励法。毕业生在择业面试中常常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进行调节。例如,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来调节情绪,在心里默念“我会发挥得很好”等语句,或者将其写在纸上。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之中,处理不当就难以保证心理健康。倘若对就业的各种情况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就能自如地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尽快适应社会,实现顺利择业。

参考文献: [1]刘燕,大学生就业障碍及其调试[J].社会研究,2005(4):67-68.[2]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8.[43高宏.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16.[5]荣建华,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试[J].大学生就业,2005,(16):72-73.[6]邱显清,德育改革与创新[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8.[7]张钰.试论大选生择业心理误区与就业指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4(4):36-47

第五篇: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制度环境下,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的社会性问题,如何解决此问题是当务之急。本文浅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解决大学生就业有以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职业发展教育

一、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因素

1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首先,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毕业生数约为660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150万,总共超过800万。其次,国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及其他城镇失业人员增多。最后,政府放松进城务工人员限制以及城镇化进程的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也大为增加,形成对就业机会的重要争夺力量。新增劳动力、失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冲击就业的三大因素,这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另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人才竞争、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岗位需求人数一定程度上的下降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地区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倾向于发达的东部地区,致使有着较大用人需求的中西部地区找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院校次之,地方院校再次之。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倾向于高学历,研究生的供需率小于本科生的供需率。从专业看,紧缺专业如通讯、计算机、机械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3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弱。90年代以来经济每增长1%仅增加约80万个岗位。经济波动、产能过剩及贸易摩擦引发就业风险。4 市场经济的不公平歧视现象。市场转型期的市场与计划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力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存在各种就业歧视现象,如地区歧视、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等各种歧视

5就业体制机制障碍问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错觉,严格的户籍管理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择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得毕业生尽量避开农村等地区。企业用人制度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合理的人才使用观。

(二)高等教育因素

“计划招生”与“市场就业”的矛盾,招生工作忽视对就业市场的预测。高校缺乏一定的市场敏感度,专业设置滞后,趋同现象严重。学校就业指导关注就业率,注重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注重静态就业而忽视职业发展的动态,职业发展教育严重滞后。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尚不健全。

(三)大学生主体因素

1自身定位不准,职业目标脱离实际,就业期望高于社会实际,盲目自负,要求过高。有的缺乏竞争意识,难以转变角色,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对待就业消极依赖,观望徘徊。

2职前修炼不足,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职业能力欠缺,实际能力与社会要求有差距,这也是造成很多企业拒绝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只是在将要毕业时才关注相关的职业信息和进行择业就业准备。

4职业价值取向有失偏颇,非理性择业观,择业地位观、动机观、苦乐观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对策

(一)社会经济方面的对策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从整体上降低就业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就业岗位的贡献作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大的发挥中小企业的就业吸引力。

政府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宏观调控就业市场,切实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利和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就业。例如现阶段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切实完善与就业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

企业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招聘选拔人才,树立合理的人才使用观,改革企业用人制度。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力度,充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

(二)学校方面的对策

在教育育人为本的前提下,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进行课程改革,增强社会适应性。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学校特色,注重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及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适用性,积极发展通识教育,走内涵式发展路子。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转变就业指导部门的行政职能到服务性职能,建设一批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师队伍,加强课程建设能力,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切实提升大学生职前素质。

重视与就业市场特别是企业组织的联系,建立顺畅的就业渠道,这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同时要追踪调查毕业生的任职情况,建立完善的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对策

1积极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定位,进行职业测评,在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确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并在不断反馈调整中实施行动。

2知识和能力是紧密相联系的,建构系统扎实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积极参与校园社团活动、学校实习见习活动以及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态度的培养的内化迁移整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好职前修炼,提升自己的职业认同力、职业形象力、岗位胜任力、社会活动力和自我推销力,塑造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多途径就业,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社会资源就业。也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也是大有可为的,或者自主创业。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树立理性的择业观,端正职业价值取向,坚持动态发展的职业发展观点。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合理配置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而解决此问题需要各方协同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全面的应对策略。

下载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1、盲目自信的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求职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求职是大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大......

    小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小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专题讲座 适中中心小学 谢莉萍 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所致;......

    现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现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为研究起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原因探......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含5篇)

    题目: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随着金融危机的来袭,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格局的发生了巨大改变,实行社会主义经济的我国也深受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各大高校却不断对外扩......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因世界经济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也深受影响.同时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在剧烈增长,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