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02:5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2012级教师教育学院 体育教育专业 1220801103 郑静

[摘 要] 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目前部分大学生不讲社会公德现象,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思考这类现象,和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公德; 原因 ;思考;看法

一、大学生公德的现状

一个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格取向,决定着一个新生代的道德水平。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一体化、文化交融化的全球开放环境下,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必将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全方位的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坚持以中华美德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和铸造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公德,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原因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新生的社会公德建设的主体,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有了较强的公德观念,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令人堪忧。校园里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在生活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者是只关注个人卫生,不关注公共卫生,在食堂、公共汽车、影院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在学习中,任意剽窃他人劳动成果,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在图书上乱写乱画,在互联网中任意欺诈,传播淫秽色情内容;在社会中,随意践踏草坪,乱闯红灯等缺乏社会公德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原因致使当代某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变得如此淡薄呢?

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

中国伦理文化是一种注重个人德性修养和发展的私德伦理体系,主流学派儒学从“人性本善”作为伦理思考的出发点,认为个人德性的根据只在自身,孟子著名的“心性说”对此作了充分的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德性乃“我固有之”,非“外铄”也。而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理想的核心也是“独善其身”。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封建臣民,心无公共生活,缺乏社会公德也就不足为奇了。

2、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及宗法制度造成了社会公德的缺失 回顾我国历史,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臣民社会”根深蒂固,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城市经济出现之前,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道德关系局限于家庭、家族、朋友的范围。虽然也有个人与国家的道德关系,但在中国世代相袭的宗法传统下,国家就像放大了的家庭,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就如同家庭成员与家长的关系,于是,调节这些关系就带有家庭私人性的特点,道德强调的是个人德性,人们在观念上是忽略社会公德的。3.当代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缺陷

(1)学校教育是最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的层次性和深刻性是其它教育无法取代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道德课程都有,按常理来说每个人都有深厚的道德知识底蕴,每个人的道德修养都应当很高,其实不然,首当其冲的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从重视小学、初中、高中的升学率到重视大学的就业率,学校重知识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挥棒下,“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其次在学校教育方法上:形式单一,照本宣科,简单的理论灌输,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洞,虚幻的理论,流于形式,没有学习的兴趣,觉得更没有学习的必要,其思想更是不会达到“真信,真用”的水平。(2)家庭教育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重要性,但是现在存在许多家庭,比较重视子女的知识和智力教育,认为子女学习成绩好最重要,节假日忙于应付各种辅导班,所有一切时间都是在为考试成绩而战,就连一些子女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父母也是全部包办,而对于思想品德和精神品格方面的教育很少,何况,有些父母的为人处事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符合社会公德的。这又能如何将遵守社会公德的观念灌输给自己的儿女呢?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增强了时间和效益观念,但是另一方面,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这些人心目中,金钱是就是一切,为了金钱,什么道德法律都可以抛置脑后,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人们再也无法互相信任,而只能互相猜忌和设防,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大学生也是正处在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敏感时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不加引导,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可能形成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的冷漠心理,形成道德品格的缺陷。

最后,我国的道德法律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民法通则》中虽然也有“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的法律条文,但缺乏实施细则,司法操作有难度,现有的遵守社会公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时,道德规劝作用就显得力不从心。

三、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的思考

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大学生应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在公共场合主动排队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 ;在马路上看到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四、我的看法

1、在当代的大学生中,特别是职业学校,他们为了拿到自己的毕业证在考试时候作弊现象严重,还有各种等级考试之中的作弊也严重,面对着中问题,学校加大对考试作弊的问题加重惩罚,加大对手机作弊的控制。

2、毕业过后的失信问题,首先,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由于毕业就业的渠道是招聘形式,要自己准备材料,很多用人单位也正是通过自荐材料这一途径来了解、评价、衡量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而影响录用或聘用,但是一些毕业生就弄虚作假,有的伪造各种证书,有的涂改成绩,有的在校期间从未受过什么表彰,却摇身一变,成为“三好学生”等,最终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还是需要自身的素质的提高,当然也是需要社会的帮助,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参考文献: [1]刘学平,梁贵红.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5):28-29 [2]余世锋.浅议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琼州大学学报,2006.6(3): [3]周赞佳.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成因及对策刍议[J].集美航海学院学报,1997(3):57-61 [4]郭聪惠.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失偏状况分析及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5-117 [5] 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81-382 [6]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2-73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促使大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有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校自身的方面的原因。因此,应当通过不断宣传、教育来提升学生们的人文意识,并创造相应的人文环境和评价体系等来重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重建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易贲》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此“人文”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通行法则。中国《辞海》对“人文”一词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现阶段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科技空前发达、咨询传播空前迅速、个人意识空前高涨,进一步发展潜力巨大,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简单的说,就是要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使所学到知识内化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基本心理品质。重视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协调好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学者、教授认识到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的危机。总结起来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1.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忽视人文知识学习。

随着竞争机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专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掀起了“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把考证、考研作为唯一的目标,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与热忱,尤其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被很多学生忽视。在有关大学生学习取向的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外,最想学习的是如计算机、网络知识、实用技能等实用知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受重视。据某网站一次针对3511名大学生调查显示,有81.3%的学生不知道《诗经》中有诗歌多少篇,收集了哪些朝代的诗歌;有23%的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全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68.7%的学生不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21.16%的文科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没有前途,在大学生的课余学习中,文科学生不钟情于“文”,而大多数理科生对于人文知识更是“敬而远之”,甚至是极力避免。

2.信仰危机与价值观的迷失。

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导人们去发现人生的真谛,形成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新的学说、观念大量涌入。人们的价值取向伴随各自的条件、信念与选择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多层化、立体化的情状,传统价值观破灭和新信仰缺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迷失。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大学环境里,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度日,不明白自己的未来的目标。对于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产生了困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成为怎么样的人。大学生的表现尤为突出。四年的大学时光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其实最主要是看我们到底怎么用它。有些学生从上大一就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大学这四年就为自己的未来、理想而奋斗;而还有些同学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在大量余暇的时间里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最后迷失了自己,对于自己的未来自己也不清楚。

(二)当代大学生的内在修养较差

1.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

比如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不少学生语言、文字不规范,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弱,而且字迹潦草,文理不通,相关的语文理论知识缺乏。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素质令人担忧,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全被网络占满了,上大学后,由于过度沉溺于网络,很少接触经典著作。对于其他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则普遍了解较少。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对于人文科学,如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知之甚少。

2.当代大学生修养和行为意识明显呈下降趋势。

文明修养缺乏,不懂得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举止不文明,公德意识淡漠,如随处丢垃圾,上完厕所不冲水;洗手后不关水龙头,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男女同学交往举止失范等。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缺少深厚感情。其价值观明显趋于功利,只讲实惠,不讲德行。在择业、交友、恋爱,甚至入党方面,动机不纯,见钱眼开。大学生违纪、违规现象经常发生。3.心理素质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社会问题、个人问题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较弱,遇到挫折心灰意冷,不能有效地排遣和调适自己的心理障碍。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在入学前,过的都是亲人监管、处处呵护的生活,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很多人缺乏责任意识,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不知道在挫折面前进行调解,平衡心态。心理承受能力差,因失恋、考试成绩差、生活中的变故便丧失生活的勇气等等。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然而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

(一)文化冲突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迷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我国,社会多元文化并存。一方面大相径庭的东西方文化使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思想体系以及个性的行为方式,从而极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西方文化中“个人本位”、“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的思想意识,以及较强的功利心和追求物质的强烈欲望。另一方面因为大学生本身的传统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盲目被西方文化吸引,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了解越来越少,多数学生崇尚留洋、高抬“海归”。能够背诵历史名篇名著的人、熟知历史、了解名人的大学生已经风毛麟角。这种现象与日韩等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欠缺。

(二)市场经济气息侵入校园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迷失了自我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迷惘,教师经商、学生下海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校园内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风气日盛,而教育和教学却难以成为真正的兴奋点,致使本就脆弱的高校人文气息逐渐被功利思想所遮蔽。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为毕业后的“高薪就业”奔波,如考取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证书、会计证书等等,目的是为日后工作加重砝码。在这样急功近利的氛围之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有的缺乏自身人格的塑造,常常郁闷消沉,无法正视挫折和失败,竞争力较弱;也有的专业知识很牢固,但是人际交往关方面往往处理不好,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网络的普及,尤其是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日益进步,让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大学生有了课余新的娱乐消遣方式,大家都在积极地享用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文明与进步。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大的便利。网络的普及,让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沉溺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当中。大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常常从文化底蕴不够丰厚、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方面表现出来。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学业压力大,同学间的竞争又很激烈,大学生愿意读一些调侃、幽默、搞笑的书来调节自己。一些网络作品迎合了这一点,凭借调侃、浅显、甚至有些颓废、文字游戏式的语言影响着学生。导致大学生对那些包含了民族感情、民族气韵,凝聚着历史感和使命感的经典名著不屑一顾。大学生长期热衷于网络文学的阅读,必将导致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直线下降,这对于中学期间已打下的语言基础功底的进一步提高极为不利。在由图文构成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少数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精神世界里,不断与陌生人聊天寻求虚拟的刺激。与现实的真情和亲情渐行渐远,感情沟通日益缺乏,代之以虚幻的“父母”、“朋友”等等光怪陆离的词汇和情景充斥于脑海,加剧了网毒较深者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文精神的丧失。大型网络游戏的兴起,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迷其中荒废了学业。在学校周边的网吧中大部分都是结伴打游戏的大学生的身影。迷恋网络游戏不仅使他们无心学习,还使他们充满了暴力思想,有严重的暴力倾向,更别说现在已不新鲜的网络诈骗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使得我们将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素质远远的抛在脑后。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

(四)一些高校忽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不仅文科学生缺乏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理工科学生也明显缺乏其本专业之外其他领域的科学常识。在对理工科的大学生教育中,教给学生的大多数是工具性的内容,看起来他们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但是由于这些知识被局限于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使得科学并没有作为一种文化被学生所掌握。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的过早分科,大学阶段学习又过分专业化,科学技术的知识得不到补充,在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传授、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更应重视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教育。如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甘于寂寞的人生信仰,实事求是、忠于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百折不回、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与人友好合作的良好品格,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品质等等。加之有些理工科院校原本都是从综合性大学中分离出来的专业性极强的院校,专业知识深但面窄,而对专业领域之外的文史哲知识或常识学习很少。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选修课,要求大学生修学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此外,高校从领导到学生重外语轻汉语、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下降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的四级英语考试不及格学校规定不能授予学位,而对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没有设置任何门槛,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缺乏文采,甚至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重物质利益、轻人文关怀,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高校管理方式的缺陷

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管理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注重政治导向,忽略学生的个性需求,强调共性要求,崇尚师长权威等。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缺乏个性,缺乏现代平等、自由的意识便容易扼杀其创造性,而创造性对培养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而言是其中关键素质之一。有些学生习惯于师长权威监管之下,一旦离开权威的监管,有些学生便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而恣意妄为,从而形成其性格的另一面放纵性。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离开父母的寄宿生,有些学生在脱离监管后边放纵自己,做出违纪甚至违法的事情。另外,高校管理有时会出现揠苗助长,目标不切实际的现象。在大学生的德育管理中,要区别一般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要注重做人基本准则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教育。人文素养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而共产主义精神是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对一片水、一座山、一只鸟、一棵树产生欢喜情怀,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终极悲悯,这样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而非“生物人”或者“工具人”。

三、现阶段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人文素质的缺失,容易使人迷失前进的方向,成为单面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面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危机与其将要肩负的重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校的人文教育功能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广泛普及人文知识,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意识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特点,它重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启智力和陶冶情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可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从学科理性高度超越“小我”困扰、提高价值判断力、达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教育应当使学生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加强其自身人文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将人文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人文素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事,就要先做人,提高人文素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是做人做事的基本保障,从而认真对待人文社科课程,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将人文精神与科学气质有机地渗透与融合。其次,知识转化成素养还要有一个转化过程,先要认同,要化为自己的行动,一定的思想或理念会影响行为,行为会影响习惯。如果能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成为读书的主人,从而内化为气韵和品格。那么,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将是最基本的强有力的保障。在2009年河南的公安招录体制改革中,率先增加了对文科综合知识的考试,这也可以看出不仅仅是高校,在整个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对于人格的健全,对于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教学中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应当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过程,大学教育应当建立起以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向的合理的人文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精神,是对人根本性的整体教育。应当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通过人文学科的实施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理论、道德修养。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从管理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共同树立起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心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 对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教职工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步入人文艺术的殿堂,接受历史、文学和哲学的熏陶,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净化心灵,健全人格,使大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要求。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浓厚的人文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更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会随着教育环境熏陶而不断提高。因此,高校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全方位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高校可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认识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像大学生合唱团、舞蹈队、乐团、文学社、记者团、心理咨询门诊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使学生融为一体,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通过开办各种人文学术讨论、定期请知名学者举办讲座等形式,构建富有活力的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蓬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的作用。通过举办科技节、文化周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张扬其个性,展示其才华,使之感到生活的快乐,培养团队意识,营造民主、和谐、向上的氛围,最终塑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

(四)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评估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高校对大学生素质的评估主要采用量化的手段。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潜在的,还无法完全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虽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用测评的方法来考查,但无法看出其内化的程度;人文素养必须通过大学生的行为或能力外显出来,需要循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内化为人的素质,通过素质的修养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目前高校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估体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评估标准体系,有助于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版.[2] 毛正天.冉小平《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人才培育(J).2013年 [3] 卢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危机》[M].北京: 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4]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 三联出版社 2002版 徐汝舟译本

[5] 刘淑红.《大学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1月 [6] 李新宇.当代大学教育的三大缺失[ J ].社会科学论坛, 2012,(2).[7] 黄旺生.《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6月 [8]哇国荣.构建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J].江苏高教,2010,(6)[9]张宏雷.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分析EJ].中国青年研究,2008,(9)[10])操菊华,邓新洲,康存辉.基于共同关注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刍议口].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12,(5)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

及对策研究

学院名称:电气学院专业班级:电信科学类姓名:罗伟学号:

12021204110206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罗伟

(武汉轻工大学,电气学院,电信科学类1202,1204110206)

摘 要: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查找道德缺失的原因,总结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对策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党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青年大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约有25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有利条件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环境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成长的环境必然在其思想意识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严重缺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国家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国民总体素质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不容乐观,更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距甚远。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第一,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并希望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尽管如此,一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中仍存在道德缺失成分。功利思想明显,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

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在得到别人资助时心安理得,不思感恩与回报。一些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视为人生追求的核心,从而造成价值取向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自私人格。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造成个人贡献与社会索取失去平衡。

第二,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部分大学生缺乏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重视不够,缺少检点。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如在课桌上乱写乱画、逃课、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室里吸烟吃零食、随地吐痰扔垃圾、随意撕毁折叠涂画公共图书、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发布不健康消息、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不得体等,缺乏社会公德。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

第三,拜金思潮泛滥,贪图安逸享乐。据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的物质消费档次越来越高。而精神消费场所,大学生爱去的场所依次是网吧、KTV、电影院、洗浴中心、酒吧等,总的趋势是对娱乐、休闲活动设施和场所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课余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高消费带来的消极后果是相当严重和不容忽视的。这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的奢侈风,又使得拜金思潮泛滥,对当今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二、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因素分析

第一,家长过分溺爱所至。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与日俱增,对子女的各种投资有增无减。但他们过多的关注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子女道德品质和行为等方面的养成教育,让孩子利用假期、双休日参加各种补习班,剥夺了子女参加适度劳动、加入大自然、参与实践、关心社会与他人的权利和机会。这样许多父母忽视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这种教育上的片面性无疑给处在养成教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传递了一种错误理念:成绩就是一切,其他皆无所谓。再者,不少父母追求生活享受,自身行为不检点,不能给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二,学校德育教育的缺陷。目前各类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同时,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师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向学生们灌输“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四字的道德规范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大话、空话,在孩子们的心中激不起一点波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对于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文字,他们又如何将其付之行动呢?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目前,一些领域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有所蔓延,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以及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第四,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由于大学生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论文抄袭、考试违纪舞弊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做“枪手”、助学贷款欠款不还等行为,也并不觉为耻。

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合住、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文

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主要内容,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传跨越时空,亘古至今,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现如今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社会上是高层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与拼搏。众所周知,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道德思想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大学生应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坚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第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培养其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内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多数青年学生都能认同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公德意识。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产生了道德和观念上的错位和倾斜,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提高认识。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最基础的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高校已经意识到,公德教育的贯彻实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全面合格的人才。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日本人以良好的道德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的成效。英国教育部颁发的道德教育大纲中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该大纲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信用、尊重别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日本也以其良好的国人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校园的日常管理中,校方要重视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巩固好的文明行为,在文明行为基础上加强教育管理,特别是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好的文明习惯,才能形成好的社会公德。养成教育应该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而是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造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形成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注意荣辱观具有重要作用。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景点建设,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现金文化的熏陶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院校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提高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又成为素质教育的根本。邓小平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此外,渗透教育也能为塑造新一代青年的健全人格发挥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道德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改革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道德规范教育、道德实践教育,切实调动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为培养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秀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内江科技,2006,(5).[2]刘德寰,杨力伟.改革开放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2,(1).[3]谢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4]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第四篇: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国”的科学论断,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以德治国的思想写入了十六大报告,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德治提高到与法治并举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连续被写入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道德建设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等也时有发生;上课交头接耳、谈恋爱、接打电话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参加集体活动时特立独行、滋扰活动秩序等等也时有发生。

2.社会公德行为失范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水平高但道德观念缺失。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有的在BBS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在网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站, 也有一些学生不讲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当做自己的论文发表。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与规范,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

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优秀的社会公德氛围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有些大学生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2.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造成了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传媒文化的多层次多视角情况下,不能针对社会新现象的产生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空泛说教而导致“知行相悖”。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不良影响。此外,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也有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孩子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给子女形成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

4.网络文化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指道德建设的总体趋势而言的,道德建设应以“仓廪实”、“衣食足”做基础,但是,道德就其主体部分而言,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须从外部灌输,加强教育。江泽民在谈到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写的《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书时指出:“德国人需要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灌输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这个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2.改革、创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

教师要走近学生、接纳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欢用行政权利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强制性的约束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学生并具有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的教师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良的校风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启他们的智慧,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并能在行为层面有所践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小德,甚至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不高的原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不高的原因及对策

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中不乏精英和骄子,作为国家的栋梁和未来,对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有关部门对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网络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2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个学校,川音有46%的学生有一定法律意识;四川大学有61%的学生有一定法律意识;四川石油大学有64%的学生有一定法律意识。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法律法规意识了解程度不够,造成很多大学生已触犯法律,却不自知,还有大学生因心理因素而犯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阶段缺乏法律课程,普法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家看看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就会发现,除了数理化、语文、外语、地理历史之外,作为社会学科的政治,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还有文化生活,就是缺少了法律知识,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没有接触过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缺失造成了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意识的淡薄造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而且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学生学习知识仅仅是为了考试,这种竞争甚至由高中辐射到了学前班,学生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加,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不适,难免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而引发犯罪。总之,因为课程设置中法律知识的缺失和考试压力的日益加大是引发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二、一些社会现象也是引起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违法犯罪中现象日益猖獗,有些违法犯罪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成了某些人炫耀成功的资本,非法经营,钻营等带来的一夜暴富成了人们眼中成功的典范;加之,司法机关执法不严,出现了一些冤假错案,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了信心,加之近年来权钱交易,一些官员的胡作非为而逍遥法外,使得人们认为权大于法,不再把法律放在眼中。以上种种原因,给世界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大学生也想不劳而获,大学生更想坐享其成,把法律和道德置之脑后,使得犯罪呈高发态势。

三、道德滑坡冲击着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唯钱是图,唯利是图,置道德于不顾,道德的滑坡导致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依法治国本身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四、对法律的信任度不高,态度不坚决;

作为消费者当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会采取自认倒霉或过激的暴力手段;如在个人利益、亲情和法律面前,更多学生会选择前两者。纳税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但迫不得已时才交纳;大部分学生认为捡到的东西应物归原主,否则形成不当得利之债,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这由个人的道德决定,法律不应介入;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距较远,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只要不违法,法律就与自己没关系,对法律不太感兴趣,因而对《法律基础》课不重视,法律意识比较淡漠。这些都表现出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法律知识懂得不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那么,针对以上现象,应该怎么办?

一、高中应开设法律常识课,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高中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是次品,学生除了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有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社会科学素养,尤其是要有一定的法律素养,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正当防卫?什么是防卫过当?什么是激情犯罪?等等,这样就会对违法犯罪现象有一个后果的认识,不至于因法律知识缺失而引发犯罪。

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如今大学教材已经把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合二为一了,每周基本上只有一节课程,或许各大高校可以尝试一种“课时少,内容多”的教学方式,不仅在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更加体现在关注法律基础教育方面。开展课堂积极讨论,丰富课余活动,调动学生对这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

三、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北京大学精神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如在云南大学发生的“2.23”特大杀人案,马加爵于3月15日晚上在海南省三亚市被抓获。云南人力资源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惠主任说,从提供的资料来看,马加爵可能是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这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属分裂性质,表现在他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则属攻击性质的人格分裂,表现在从提供照片上看,马加爵蛮有攻击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平时很压抑,如遇上某些事情的话,就有可能爆发,且喜欢报复打击。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四、全社会应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营造良好法律氛围。

社会和学校应加强法制氛围的制造:社会应该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法制观念,进行普法教育。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让互联网同样也成为法律宣传的一个新平台。摒弃网络弊端,发扬网络平台的广泛性。加强社会注意荣辱观的教育,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进而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大学是一个学术重镇,要有活跃而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宽松而自由的创新环境,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最后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下载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经 济 管 理 论坛 中国科技信息 2005 年第 9 期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y.2005糜 婷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311201 摘要: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关系着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发展,但是由......

    企业信用管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企业信用管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李建桥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01期 摘 要: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环境下,赊销成为主要的交易方式,这......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所谓的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师德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5篇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令人忧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学校、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

    社会公德缺失案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缺失案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是什么 为什么会社会公德缺失 生活上又有哪些例子呢 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 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姓名: 张圣杰、李晋 学号:K30714043、K30714024 专业:07社会工作 导师:田飞 日期:4月13日 一.文献回顾 1.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对于......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犯罪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种犯罪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目前,犯罪也开始向低龄化发展,不少青少年和......

    浅议当代大学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及对策

    《管理心理学》课程(结课)论文 题目:浅议当代大学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及对策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二O一六年十一月 浅议当代大学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