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姓名: 张圣杰、李晋 学号:K30714043、K30714024 专业:07社会工作 导师:田飞 日期:4月13日 一.文献回顾
1.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对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研究在最近十年有显著的发展。许多专家和学者意识到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一定程度的缺失,调查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全面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
华中科技大学的凌新华从社会化角度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状况。他认为责任意识的缺失的主要表现在:1.在理想追求上,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的。2.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3.在思想观念上,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他提出由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相碰撞,使得许多人,特别是大学生难以选择正确合适的标准。高校德育缺乏合理的机制和有效的手段也是一个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刻不容缓。
学者陈秀春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对策。其研究分析为社会环境、个人、教育三个方面。她提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及对策: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加强德育教育,注重精神修养,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加强大学生积极服务社会的引导。
南昌大学的朱蕴丽着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根源。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在传统的道德标准与市场经济衍生下的不同价值体系产生碰撞时, 大学生往往会误将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弱肉强食”的一些法则当作自己思想行为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她又提出责任意识文化的断层的影响。中国儒家的责任意识的文化积淀本来是相当丰厚的, 如“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是我们民族社会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然而现在应试、应考教育人文理念中的责任意识往往是过眼云烟式的“快餐文化”, 学生不可能系统地去领略。
2.本人对以上研究的评价
我认为当前学者们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状况和原因的调查研究,虽然在具体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都认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有弱化的趋势,并且是由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一些学者对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分析并不全面,如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他们上通宵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没有人生奋斗目标。而且一些学者强调大学生自身原因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个问题是社会历
史的产物,是教育缺乏和不足的结果,当然大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责任。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物质横飞、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要说单纯的、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了,就连身经百战的社会人士都要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去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进而获得较多的财富和较高的权利和地位。社会环境使得大学生趋于重视个人利益。家长无尽的灌输竞争、财富的思想也让我们变的不再像以前的大学生了。可是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它。社会需要责任意识,大学生更加需要。因此,我们要探究这个问题的状况、原因,以此找出解决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1、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技术
本研究主要采取实证主义方法论,通过对客观世界的非常具体、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我们会具体的调查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对调查结果做出客观的、全面的分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我们遵照的标准。我们采取调查研究的基本研究方式,以安徽大学本科生为总体的抽样调查,而资料收集的方法是自填式问卷,以节省时间和人力,确保匿名性。通过统计分析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2.研究使用的理论
(1)人的社会性、社会关系理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社会的、政治的动物。马克思也认为个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于整个社会系统中,与社会、与个体都有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因此,处于子系统中的我们对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个体自觉承担责任才会使得社会更加顺畅健康的运行。而社会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更是社会运行中重要的一环。存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我们就必然要与社会上其他集团和个体交流接触,在此过程中,我们对他人就有责任,如见义勇为的责任。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即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个社会一旦有了积极良好的责任意识会就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而社会中的个人积极的责任意识不仅会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对于当代大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应该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肩发展。
(2)社会变迁理论:社会变迁指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现象和过程的总称。一般主要指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等方面。社会变迁的因素:1.生产方式的变迁。社会变迁的根源和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及人的劳动技能的发展。2.阶级关系的变迁,推动阶级社会变迁的实际或直接动力就是阶级斗争。3.自然环境的变迁。4.人口的变迁。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和发展。5.文化的变迁。科学技术革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对社会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当前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即社会的变迁,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标准混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西方各种各样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的剧烈冲击,使得当代大学生无法选择合适的健康的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标准。因此,一些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弱化,特别是责任意识的缺失。如公车上不主动让座,个人得不到好处就不会帮助别人等等。
(3)自我暗示理论:自我暗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不同的自我暗示对个人具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在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心理作用下,人们会发出较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而在
消极的暗示作用下,人们会发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并表现出责任意识的缺失是一种常态的状态。所以不同性质的暗示对个人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具有十分完全不同的影响。而且,自我暗示的诱因可分为个人的和社会的,即个人在进行自我暗示时主要看是否受到来自个人心理道德和社会氛围与环境的影响。而责任意识的强弱又表现为受到不同诱因的强烈程度,即当积极的暗示受到个人和社会的强烈暗示,那么个人就会发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同样地,当消极的暗示受到强烈的影响时就会发出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在不同性质的暗示受到两个不同诱因的影响时,个人和整个社会就表现出极大的矛盾与不和谐。
三.研究内容
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情,即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在现在这样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被更多的关注。甚至有人提出责任胜于能力的观点,对于成功,有无责任意识往往比能力的大小更为重要。而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对于处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的多重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一定程度缺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是否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是否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为了解这些情况并探讨改善不良状况的方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此次研究课题应运而生。
1.选题来源:
社会中,责任无处不在。责任意识对于现代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却在渐渐地淡化,重个人利益,轻社会集体利益,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 知行不一致, 公德意识差等等。我们的个人经历也使得我们对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较为担忧。2008年春暖花开的一天,从市区回来的室友告诉我们小偷在公交车上众目睽睽之下行窃却无人制止,而可悲的是车上的大多是我们大学生。最终室友高呼一声阻止了盗窃行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令人担忧。从一些学术报告和论文中,我也时常会遇到大学生责任意识问题,学者对这以问题做了许多的探讨。媒体网络上这一问题更是高曝光率。以上所述就是本次研究课题的来源。
2.四个标准:
(1)重要性: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牵系着千家万户,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还接受着国家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淡化,而新的道德体系却尚未建立。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他们的责任意识如何是关系着整个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建设富强民族的期望寄托于大学生们,然而大学生中早婚早孕、见义勇退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屡见不鲜,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已十分严重。面对着这种矛盾的认知,我们认为对局部的大学生做一次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是十分必要的,以便于深入了解我国社会在转型时期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缺失的严重程度以及导致缺失的深层的社会的、心理的等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清晰而宏大全面的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程度和原因分析的轮廓。
(2)创造性:此次研究是在综合国内外部分学者关于大学生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论述的基础上开展的。他们突出的从社会剧烈变化、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传统社会道德和现行经
济体制的矛盾等方面研究了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根源和严重程度。由于此次研究是从研究者个人兴趣和专业学习的角度提出的,因而研究者试图从社会学方面进行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探讨,并力图提供一个较为清晰而全面的架构。研究者将从社会变迁、社会关系、自我暗示等方面来研究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弱、缺失程度和原因。研究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在社会变迁对大学生的历时性发展和变化,研究了社会关系和责任意识的正相关关联以及自我暗示和责任意识的相互关系。
(3)可行性:在准备此次课题时,研究者已做了充足的文献回顾和思考。而且,此次的选题来源于研究者自身的个人经历和现实的社会生活,研究者有着强烈的感受并且认为目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是相当严重地,已严重地影响到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价值取向的建立和和谐社会的发展。虽然此次研究是调查当前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及原因分析。但鉴于客观条件的要求,我们只以安徽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并且此次研究将采取科学缜密的抽样方法对安徽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保证代表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成本和麻烦,增强研究的可行度和意义。
(4)合适性:此次课题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及原因分析,由于研究者的专业和兴趣,研究者着重以社会学理论的视角来总结责任意识缺失的状况和剖析深层的社会原因。如前所述,研究者将从社会变迁、社会关系、自我暗示等方面来进行合理的操作化并且力图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成员关系复杂、相互关联,个体的心理暗示和整个社会的社会氛围,以及社会道德体系的紊乱和弱化等方面作有益的探索。
3.具体研究的内容:
21世纪,选择人才的标准不仅仅只是能力,学历,知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责任意识更成为当今社会和各大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重要的准则。“责任胜于能力”不无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即使能力再强,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不会为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而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其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具体是什么呢?缺失状况是否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还是只是一小部分大学生的情况?造成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是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还是学校、家庭德育的不足和缺失?或者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为解开上述疑惑,本课题运用社会学中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关系)理论及社会变迁理论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是严重还是没有到令人担忧的地步?
(2)责任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如社会公德意识,家庭责任意识,行为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意识。
(3)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当前学校、家庭的德育情况,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4.研究假设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为:1.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如重个人利益,轻社会集体利益,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就不会去做。2.家庭责任意识薄弱,一些大学生荒废学业就是家庭责任意识薄弱的体现。3.行为责任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没有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意识, 知行不一致, 公德意识差。言行举止粗俗, 缺乏文明礼貌随意污染环境、损害公共财产等。4.自我责任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他们上通宵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没有人生奋斗目标。
(2)造成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点:1.社会转型期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又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轻视甚至无视社会集体利益。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子女又过分溺爱,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很低。并形成自私、自利,不善解人意,缺乏协作,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3.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受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一直采取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不够,也很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认识还不足,在学校里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而不管他人的感受。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正是由于大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才造成了他们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四、研究进度安排 1、3月4日—4月5日:选题 2、4月5日—5月1日:操作化
3、问卷设计
4、资料发放
5、资料收集与整理
6、数据分析
7、撰写研究报告、制作课件
8、答辩准备
五、经费开支计划
六、参考文献
1.凌新华.从社会化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J】,教育论丛,2006:169-171 2.陈秀春.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成因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第7卷第6期,155-156 3.朱蕴丽.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J】,党史文苑,2007(9):70-72 4.龙景奎、刘国栋、王文龙,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心理,2006(9):第24卷第5期,73-75 5.王娜、范海荣、赵丽亚,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调查研究【J】,读与写杂志,2008(2):第5卷第2期,62-63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2012级教师教育学院 体育教育专业 1220801103 郑静
[摘 要] 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目前部分大学生不讲社会公德现象,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思考这类现象,和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公德; 原因 ;思考;看法
一、大学生公德的现状
一个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格取向,决定着一个新生代的道德水平。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一体化、文化交融化的全球开放环境下,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必将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全方位的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坚持以中华美德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和铸造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公德,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原因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新生的社会公德建设的主体,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有了较强的公德观念,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令人堪忧。校园里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在生活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者是只关注个人卫生,不关注公共卫生,在食堂、公共汽车、影院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在学习中,任意剽窃他人劳动成果,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在图书上乱写乱画,在互联网中任意欺诈,传播淫秽色情内容;在社会中,随意践踏草坪,乱闯红灯等缺乏社会公德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原因致使当代某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变得如此淡薄呢?
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
中国伦理文化是一种注重个人德性修养和发展的私德伦理体系,主流学派儒学从“人性本善”作为伦理思考的出发点,认为个人德性的根据只在自身,孟子著名的“心性说”对此作了充分的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德性乃“我固有之”,非“外铄”也。而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理想的核心也是“独善其身”。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封建臣民,心无公共生活,缺乏社会公德也就不足为奇了。
2、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及宗法制度造成了社会公德的缺失 回顾我国历史,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臣民社会”根深蒂固,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城市经济出现之前,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道德关系局限于家庭、家族、朋友的范围。虽然也有个人与国家的道德关系,但在中国世代相袭的宗法传统下,国家就像放大了的家庭,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就如同家庭成员与家长的关系,于是,调节这些关系就带有家庭私人性的特点,道德强调的是个人德性,人们在观念上是忽略社会公德的。3.当代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缺陷
(1)学校教育是最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的层次性和深刻性是其它教育无法取代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道德课程都有,按常理来说每个人都有深厚的道德知识底蕴,每个人的道德修养都应当很高,其实不然,首当其冲的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从重视小学、初中、高中的升学率到重视大学的就业率,学校重知识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挥棒下,“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其次在学校教育方法上:形式单一,照本宣科,简单的理论灌输,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洞,虚幻的理论,流于形式,没有学习的兴趣,觉得更没有学习的必要,其思想更是不会达到“真信,真用”的水平。(2)家庭教育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重要性,但是现在存在许多家庭,比较重视子女的知识和智力教育,认为子女学习成绩好最重要,节假日忙于应付各种辅导班,所有一切时间都是在为考试成绩而战,就连一些子女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父母也是全部包办,而对于思想品德和精神品格方面的教育很少,何况,有些父母的为人处事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符合社会公德的。这又能如何将遵守社会公德的观念灌输给自己的儿女呢?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增强了时间和效益观念,但是另一方面,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这些人心目中,金钱是就是一切,为了金钱,什么道德法律都可以抛置脑后,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人们再也无法互相信任,而只能互相猜忌和设防,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大学生也是正处在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敏感时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不加引导,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可能形成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的冷漠心理,形成道德品格的缺陷。
最后,我国的道德法律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民法通则》中虽然也有“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的法律条文,但缺乏实施细则,司法操作有难度,现有的遵守社会公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时,道德规劝作用就显得力不从心。
三、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的思考
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大学生应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在公共场合主动排队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 ;在马路上看到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四、我的看法
1、在当代的大学生中,特别是职业学校,他们为了拿到自己的毕业证在考试时候作弊现象严重,还有各种等级考试之中的作弊也严重,面对着中问题,学校加大对考试作弊的问题加重惩罚,加大对手机作弊的控制。
2、毕业过后的失信问题,首先,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由于毕业就业的渠道是招聘形式,要自己准备材料,很多用人单位也正是通过自荐材料这一途径来了解、评价、衡量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而影响录用或聘用,但是一些毕业生就弄虚作假,有的伪造各种证书,有的涂改成绩,有的在校期间从未受过什么表彰,却摇身一变,成为“三好学生”等,最终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还是需要自身的素质的提高,当然也是需要社会的帮助,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参考文献: [1]刘学平,梁贵红.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5):28-29 [2]余世锋.浅议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琼州大学学报,2006.6(3): [3]周赞佳.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成因及对策刍议[J].集美航海学院学报,1997(3):57-61 [4]郭聪惠.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失偏状况分析及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5-117 [5] 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81-382 [6]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2-73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缺乏,现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要求做人应当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常言所说的“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就是讲做人要诚信。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追求真理,人性追求诚实”。他把诚实看作人性中的真理,是做人的宝贵品格,其实讲的也是诚信。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可见,诚信在古今中外均被看作是做人最可贵之品质。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弄虚作假严重,是非观念淡薄
1、入学档案造假。一些学生受社会转型期某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上急功近利,为求在大学期间获得更好的发展,不惜在入学前档案造假,不是学生干部写成学生干部,没有获得的荣誉奖励也都写上,甚至不是党员的伪造假的入党材料,冒名顶替别人之名上学等等。这些行为为高校在大学生入校后因材施教以及选拔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添置了障碍,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良性发展。
2、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有些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枪手”队伍。
3、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
4、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
5、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方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弄虚作假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严重挫伤努力学习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水平下降,水平的下降直接影响就业。
二〉信用意识缺乏
1、骗贷逃贷。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
明骗取助学贷款。这些骗贷逃贷行为,致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
2、拖欠学费。恶意拖欠学费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所欠金额每年都在递增。
3、随意违约。大学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
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的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据报载,目前大学生就业遭遇诚信危机,违约罚金已高达3万元。
三>缺乏真诚与信任,人际关系淡漠
有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孤僻狐疑,不相信别人,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人际会关系淡漠。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甚至盗窃财物者有之;为争夺恋人、抢夺升学、留学机会而不择手段者有之;逢场作戏,未婚同居,多角恋者有之,于是因恋爱不成而轻生或是凶残报复的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人际关系的淡漠,容易导致学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学校的不稳定性性因素加大。
四〉虚荣心强,隐瞒事实。
1、有些大学生虚荣心强,不愿暴露农村家庭境况,忌讳谈论父母,而又喜
欢追赶潮流,追求名牌,于是虚称开销能力透支消费。而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借钱不还,借物不归。也有大学生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2、为了面子而谈恋爱。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但有些大学生见
周围同学都恋爱了,自己碍于面子也开始谈恋爱,但是却缺乏对感情的正确态度,缺少责任,只把谈恋爱当成游戏,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危害
1、从个人角度来说,没有养成诚信的品质,不利于大学生成才。
2、从他人角度来讲,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利益。
3、从学校角度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损于高校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
4、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在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
心理。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贪污腐败、夸虚报、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 出现了诸如守信者得不到相应的鼓励和收益, 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不说谎话办不成大事等消极现象。这些负面因素极大地腐蚀着学生的心灵, 从而导致诚信的失范。
2、家庭诚信教育偏失
家庭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 家长的言行举止, 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至于考试作弊, 则不以为然。有的父母在子女面前不注意个人言行, 给子女留下不良形象, 如要求孩子勤奋、不贪玩, 自己却整天扑在麻将桌上;教育孩子要文明、不吵架斗殴, 夫妻间却打骂不断;让孩子要诚实、不弄虚作假, 却当着孩子的面做虚假事, 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养成带来不好的影响。
3、学校诚信教育实效性欠佳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的教育历来是重智轻德,在学生的智力培养和道德引导上一手硬一手软,对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中出现的失范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诚信育人的观念不够强。
2〉教育方式、方法不当。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内容不贴近实际, 重理论轻实践, 重灌输轻引导,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政治说教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3〉高校内部管理的不规范。某些高校存在招生舞弊、各种评比掺水,乱收费等不诚信现象,同时,在对违纪学生处理、奖学金评定、党员发展等工作中出现走后门、开绿灯等不公正现象。
4〉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缺乏职业道德,说话做事不诚实、不守信、不负责,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诚信形象,给学生造成恶劣的影响。
5〉许多高校缺乏健全的诚信制度与诚信教育制度,没有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的诚信状况记录,更没有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
4、大学生自律意识较差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很多学生都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处世,社会生活经历比较简单,道德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的能力,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网络时代每天大量的垃圾信息,生活中的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反面事例,很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形成错误的诚信观。
另一方面,虽然多数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当关系到自己个人利益或安危时,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这主要是意志力的问题。
5、约束机制缺乏
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在传统社会,诚信是在封闭的生产关系、人员很少流动的社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诚信基本上是作为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约定俗成,而非法律规范。人们往往将诚信建立在道德良心的基础上,主要靠传统、习惯、舆论去遵守,因此缺乏严肃性、连续性、系统性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诚信问题很难成为普遍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广泛、频繁、紧密、复杂,在这种关系和环境中,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当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应,而新的维系手段--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制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时,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四、大学生诚信重建的对策
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的重建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它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1、营造氛围是诚信重建的前提。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
一是要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诚信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基础保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把诚信重建摆上议事日程,切实抓好抓好。
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全方面多角度开展诚信理念的宣传。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规范政府行为,全力打造诚信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诚信重建中的主导作用。党政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依法行政,在抓好自身诚信的基础上,带动各行各业开展诚信活动,使诚信理念在社会各领域渗透,推动整体诚信意识的提高。
2、加强教育是诚信重建的重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从家庭教育来看:首先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诚信的表率。其次要把智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来抓,从小抓好孩子的品质教育。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要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加强管理。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在学校办学理念上要坚持诚信原则,排除权(钱)学交易对教学工作的干扰。在师德建设上,要坚决杜绝学术抄袭、剽窃等不诚信的行为。第三,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教育工作方法有多种,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心理暗示法等,要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作用,不能孤立地采取某一种方法,发挥各种方法的互补作用,同时,要整合所有的教育资源,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3、完善机制是诚信重建的保证。制度问题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全
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因此,诚信重建不仅要抓好教育,培育诚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和制裁。诚信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信用体系及制度的基础法律,信用中介机构的管理法规,制订对欺诈行为的惩处办法等等。目前有很多大学如上海大学已建立国内首份大学生信用档案,天津师大推出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等等。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奖惩等情况,实行电子化管理,在学生毕业时,信用档案跟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二是诚信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三是诚信奖惩机制。将诚信的状况与评奖评优、入党等相结合,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贷款等。
诚信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守诚信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大学生的言行准则。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乔丰强.深化大学生诚信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2004(4).[2]方庭.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诚信缺失与对策[J].云梦学刊,2005(1).[3]李燕宇.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促使大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有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校自身的方面的原因。因此,应当通过不断宣传、教育来提升学生们的人文意识,并创造相应的人文环境和评价体系等来重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重建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易贲》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此“人文”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通行法则。中国《辞海》对“人文”一词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现阶段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科技空前发达、咨询传播空前迅速、个人意识空前高涨,进一步发展潜力巨大,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简单的说,就是要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使所学到知识内化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基本心理品质。重视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协调好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学者、教授认识到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的危机。总结起来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1.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忽视人文知识学习。
随着竞争机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专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掀起了“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把考证、考研作为唯一的目标,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与热忱,尤其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被很多学生忽视。在有关大学生学习取向的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外,最想学习的是如计算机、网络知识、实用技能等实用知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受重视。据某网站一次针对3511名大学生调查显示,有81.3%的学生不知道《诗经》中有诗歌多少篇,收集了哪些朝代的诗歌;有23%的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全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68.7%的学生不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21.16%的文科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没有前途,在大学生的课余学习中,文科学生不钟情于“文”,而大多数理科生对于人文知识更是“敬而远之”,甚至是极力避免。
2.信仰危机与价值观的迷失。
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导人们去发现人生的真谛,形成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新的学说、观念大量涌入。人们的价值取向伴随各自的条件、信念与选择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多层化、立体化的情状,传统价值观破灭和新信仰缺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迷失。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大学环境里,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度日,不明白自己的未来的目标。对于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产生了困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成为怎么样的人。大学生的表现尤为突出。四年的大学时光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其实最主要是看我们到底怎么用它。有些学生从上大一就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大学这四年就为自己的未来、理想而奋斗;而还有些同学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在大量余暇的时间里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最后迷失了自己,对于自己的未来自己也不清楚。
(二)当代大学生的内在修养较差
1.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
比如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不少学生语言、文字不规范,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弱,而且字迹潦草,文理不通,相关的语文理论知识缺乏。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素质令人担忧,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全被网络占满了,上大学后,由于过度沉溺于网络,很少接触经典著作。对于其他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则普遍了解较少。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对于人文科学,如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知之甚少。
2.当代大学生修养和行为意识明显呈下降趋势。
文明修养缺乏,不懂得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举止不文明,公德意识淡漠,如随处丢垃圾,上完厕所不冲水;洗手后不关水龙头,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男女同学交往举止失范等。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缺少深厚感情。其价值观明显趋于功利,只讲实惠,不讲德行。在择业、交友、恋爱,甚至入党方面,动机不纯,见钱眼开。大学生违纪、违规现象经常发生。3.心理素质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社会问题、个人问题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较弱,遇到挫折心灰意冷,不能有效地排遣和调适自己的心理障碍。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在入学前,过的都是亲人监管、处处呵护的生活,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很多人缺乏责任意识,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不知道在挫折面前进行调解,平衡心态。心理承受能力差,因失恋、考试成绩差、生活中的变故便丧失生活的勇气等等。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然而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
(一)文化冲突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迷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我国,社会多元文化并存。一方面大相径庭的东西方文化使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思想体系以及个性的行为方式,从而极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西方文化中“个人本位”、“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的思想意识,以及较强的功利心和追求物质的强烈欲望。另一方面因为大学生本身的传统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盲目被西方文化吸引,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了解越来越少,多数学生崇尚留洋、高抬“海归”。能够背诵历史名篇名著的人、熟知历史、了解名人的大学生已经风毛麟角。这种现象与日韩等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欠缺。
(二)市场经济气息侵入校园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迷失了自我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迷惘,教师经商、学生下海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校园内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风气日盛,而教育和教学却难以成为真正的兴奋点,致使本就脆弱的高校人文气息逐渐被功利思想所遮蔽。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为毕业后的“高薪就业”奔波,如考取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证书、会计证书等等,目的是为日后工作加重砝码。在这样急功近利的氛围之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有的缺乏自身人格的塑造,常常郁闷消沉,无法正视挫折和失败,竞争力较弱;也有的专业知识很牢固,但是人际交往关方面往往处理不好,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网络的普及,尤其是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日益进步,让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大学生有了课余新的娱乐消遣方式,大家都在积极地享用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文明与进步。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大的便利。网络的普及,让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沉溺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当中。大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常常从文化底蕴不够丰厚、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方面表现出来。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学业压力大,同学间的竞争又很激烈,大学生愿意读一些调侃、幽默、搞笑的书来调节自己。一些网络作品迎合了这一点,凭借调侃、浅显、甚至有些颓废、文字游戏式的语言影响着学生。导致大学生对那些包含了民族感情、民族气韵,凝聚着历史感和使命感的经典名著不屑一顾。大学生长期热衷于网络文学的阅读,必将导致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直线下降,这对于中学期间已打下的语言基础功底的进一步提高极为不利。在由图文构成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少数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精神世界里,不断与陌生人聊天寻求虚拟的刺激。与现实的真情和亲情渐行渐远,感情沟通日益缺乏,代之以虚幻的“父母”、“朋友”等等光怪陆离的词汇和情景充斥于脑海,加剧了网毒较深者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文精神的丧失。大型网络游戏的兴起,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迷其中荒废了学业。在学校周边的网吧中大部分都是结伴打游戏的大学生的身影。迷恋网络游戏不仅使他们无心学习,还使他们充满了暴力思想,有严重的暴力倾向,更别说现在已不新鲜的网络诈骗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使得我们将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素质远远的抛在脑后。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
(四)一些高校忽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不仅文科学生缺乏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理工科学生也明显缺乏其本专业之外其他领域的科学常识。在对理工科的大学生教育中,教给学生的大多数是工具性的内容,看起来他们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但是由于这些知识被局限于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使得科学并没有作为一种文化被学生所掌握。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的过早分科,大学阶段学习又过分专业化,科学技术的知识得不到补充,在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传授、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更应重视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教育。如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甘于寂寞的人生信仰,实事求是、忠于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百折不回、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与人友好合作的良好品格,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品质等等。加之有些理工科院校原本都是从综合性大学中分离出来的专业性极强的院校,专业知识深但面窄,而对专业领域之外的文史哲知识或常识学习很少。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选修课,要求大学生修学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此外,高校从领导到学生重外语轻汉语、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下降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的四级英语考试不及格学校规定不能授予学位,而对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没有设置任何门槛,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缺乏文采,甚至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重物质利益、轻人文关怀,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高校管理方式的缺陷
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管理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注重政治导向,忽略学生的个性需求,强调共性要求,崇尚师长权威等。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缺乏个性,缺乏现代平等、自由的意识便容易扼杀其创造性,而创造性对培养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而言是其中关键素质之一。有些学生习惯于师长权威监管之下,一旦离开权威的监管,有些学生便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而恣意妄为,从而形成其性格的另一面放纵性。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离开父母的寄宿生,有些学生在脱离监管后边放纵自己,做出违纪甚至违法的事情。另外,高校管理有时会出现揠苗助长,目标不切实际的现象。在大学生的德育管理中,要区别一般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要注重做人基本准则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教育。人文素养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而共产主义精神是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对一片水、一座山、一只鸟、一棵树产生欢喜情怀,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终极悲悯,这样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而非“生物人”或者“工具人”。
三、现阶段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人文素质的缺失,容易使人迷失前进的方向,成为单面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面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危机与其将要肩负的重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校的人文教育功能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广泛普及人文知识,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意识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特点,它重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启智力和陶冶情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可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从学科理性高度超越“小我”困扰、提高价值判断力、达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教育应当使学生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加强其自身人文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将人文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人文素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事,就要先做人,提高人文素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是做人做事的基本保障,从而认真对待人文社科课程,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将人文精神与科学气质有机地渗透与融合。其次,知识转化成素养还要有一个转化过程,先要认同,要化为自己的行动,一定的思想或理念会影响行为,行为会影响习惯。如果能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成为读书的主人,从而内化为气韵和品格。那么,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将是最基本的强有力的保障。在2009年河南的公安招录体制改革中,率先增加了对文科综合知识的考试,这也可以看出不仅仅是高校,在整个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对于人格的健全,对于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教学中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应当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过程,大学教育应当建立起以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向的合理的人文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精神,是对人根本性的整体教育。应当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通过人文学科的实施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理论、道德修养。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从管理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共同树立起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心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 对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教职工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步入人文艺术的殿堂,接受历史、文学和哲学的熏陶,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净化心灵,健全人格,使大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要求。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浓厚的人文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更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会随着教育环境熏陶而不断提高。因此,高校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全方位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高校可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认识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像大学生合唱团、舞蹈队、乐团、文学社、记者团、心理咨询门诊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使学生融为一体,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通过开办各种人文学术讨论、定期请知名学者举办讲座等形式,构建富有活力的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蓬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的作用。通过举办科技节、文化周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张扬其个性,展示其才华,使之感到生活的快乐,培养团队意识,营造民主、和谐、向上的氛围,最终塑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
(四)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评估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高校对大学生素质的评估主要采用量化的手段。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潜在的,还无法完全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虽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用测评的方法来考查,但无法看出其内化的程度;人文素养必须通过大学生的行为或能力外显出来,需要循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内化为人的素质,通过素质的修养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目前高校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估体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评估标准体系,有助于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版.[2] 毛正天.冉小平《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人才培育(J).2013年 [3] 卢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危机》[M].北京: 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4]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 三联出版社 2002版 徐汝舟译本
[5] 刘淑红.《大学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1月 [6] 李新宇.当代大学教育的三大缺失[ J ].社会科学论坛, 2012,(2).[7] 黄旺生.《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6月 [8]哇国荣.构建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J].江苏高教,2010,(6)[9]张宏雷.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分析EJ].中国青年研究,2008,(9)[10])操菊华,邓新洲,康存辉.基于共同关注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刍议口].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12,(5)
第五篇:浅议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浅议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摘要』: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断被人们注视并期望着,但转型社会的双重甚至多重价值取向却不容质疑地早已渗入“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心中。本文从众多统计数据中深刻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并试从多方面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责任意识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个话题,似乎因为去年的“非典”疫情突兀地横亘在人们眼前,在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特殊时期,总会出现大学生们走在潮头的身影,总有一批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学生活跃在最关键的时刻。但在这次“非典”的考验面前,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坚守在校园中,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了一些“另类”现象:一个又一个大学生违反校规离开校园;有的同学因固定食堂和每天数次的消毒而不耐烦;也有的同学终日惶惶,或是在空虚无聊中打发光阴……这些,是不是面对整个社会危机应有的态度呢?
一、什么是责任意识
简单地说,责任意识就是指自己了解、知晓、觉察到自己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事。它包含几层涵义:⑴责任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源于外界对个体所负职责和义务的要求;⑵责任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是个体对自己所负职责和义务的反映,是个体所认识到的职责和义务;⑶责任意识具有动力作用,可以引导个体的行为,责任意识因而会成为行动的动力,控制、调节个体的行为。
责任意识既包括个体对自己所负的对国家(社会、民族)职责的认知,同时也应该包括对他人、对家庭、甚至对自己职责和义务的觉察的认知。因此,责任意识包括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意识、对他人(包括集体、家人、朋友等)的责任意识、对自己(包括对工作、学习、生活等)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其实是责任主体对自身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们对高尚的行为、优秀的品质、崇高的理想所产生的“敬意”,对卑下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所产生的“耻感”。在价值整合度较高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何者为荣、何者为耻、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洁、何者为污、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高尚、何者为鄙俗等,是一目了然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能不假思索地做出符合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行为准则判断。而在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受到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的影响,似乎无论那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一种反向标准,它同样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使得人们常常在价值评价中显得模棱两可,从而陷入矛盾之中。
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㈠ 个体意识不断强化
随着改革开放激活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程度日益提高,多数大学生将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同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提升了社会责任意识。在回答“假如国家突然遇到危险或困难(灾难、敌国入侵等),您的选择是什么” 时,有30.85%的大学生回答:“国家需要,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有59.14%的大学生回答:“尽自己最大力量给予帮助”;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3.83%的大学生回答:“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有1.29%的大学生回答:“与我无关”;有1.34%的大学生回答“无论怎样做,自己都不能吃亏”,3.44%的大学生回答:“说不清或不做回答”。
社会转型期的评价失范必然导致行为选择的迷茫,这种选择的矛盾冲突,在大学生身上表现的十分明显。那些在“国家突然遇到危险 2 或困难时”,采取“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的态度和“无论怎样做,自己都不能吃亏”的人,就反映了其责任意识的矛盾性,他们在祖国需要时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即使为祖国服务也不能吃亏。这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受利益驱动原则的影响,信奉等价交换原则,致使责任意识发生了扭曲。
㈡ 鱼和熊掌意欲兼得
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当代大学生从高高在上的理想境界回到现实生活。追求目标也从政治转向经济、从理想转向现实、从精英意识转向注重个人利益与自我价值,追求现实中即时可以得到的东西,他们在理想与金钱、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方面,开始抛弃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而力图二者兼顾。在他们看来,理想与责任也可以是享受人生之快乐,只是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与责任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趋向社会需求与个人利益兼得的现实性价值取向。
㈢ 责任意识与行为表现的矛盾
大学生认同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评价。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评价符合大学生的实际,他们认为,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应该肩负社会责任,充满理想,不能无忧无虑,得过且过。但一直生存于父母羽翼之下,从未涉足世事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层次大多停留在孝敬父母和努力学习的较低层面上,在为国家利益着想上,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不应只为国家利益着想,不赞同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大学生存在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现象,为国家利益着想自己比其他同学做的更好,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其他同学比自己做的更差。
三、建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机制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应当与时俱进。学校教育应当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广大青年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有差别、有重点的展开工作。
其次,社会责任意识还应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必然在复杂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当代大学生长期在“象牙塔”里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有机会拥抱真实的社会生活,应当多开辟一些实验实习基地,适当多地增加在外实践的环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
再次,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应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不随地吐痰向来被当做是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反映,很少有人会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理解,但SARS教育了我们,不随地吐痰,讲究个人卫生也是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表现。由此可见,我们谈社会责任意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而应该切实具体到小的言行,并使之日常生活化。
参考文献:王绍玉等著《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