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较为普遍和严峻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应当着重从学生、教育体制、课程设置以及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加强工作。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力;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人才。在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背景之下,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但也存在着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混文凭的现象,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高校教育质量。因而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一些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时间观念淡薄,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打扑克等娱乐方面,而基本的学习时间却没有办法保证;厌倦学习,听课缺乏兴趣,上课纪律差,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甚至千方百计的逃课;无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以及怎样学习,作业抄袭应付老师乃至不完成作业的大有人在,并且考试时只靠突击。
二、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1.社会转型时期的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求学思想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善。但是同时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体制运行仍然不健全,社会上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平和腐败的现象。一些商人知识文化水平虽不高但是通过非法手段牟取暴利达到了致富的现象,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而社会不正之风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对前景感到迷茫。大学生择业就业机制尚不健全,就业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且在就业双向选择中常出现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致,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
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与频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冲击碰撞。个人利益至上,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价值观逐步侵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的思想也渗透进来,严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体系中,价值观占主导地位,价值观不够健全,对其他事物的看法也会出现偏差。”[1]由于文化的冲击,价值观念的不同,使得大学生在人生定位上出现了偏差,进而对大学生的学习认识,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2.教育制度的缺陷对大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度不高。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精神上的贫困。“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处于‘贫血状态’,即既有的教育已经很难使广大青年获得足够丰富、正常的精神滋养,以帮助和支撑他们能够较好的应对自身成长过程中及前
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2]我国的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即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学生读书是为了上大学,上名牌大学的影响之下,被动甚至是强迫地学习,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和考试的机器,一切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学校都会尽量减少和压缩。这样使得学生的内心世界出现严重的空位,兴趣、爱好、潜能和天赋等受到严重的压抑,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得其学习兴趣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得到削弱甚至扼杀。这种现象令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不知如何主动学习,没有自我发展的意识。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使得大学生缺乏危机感。“高等教育由于专业设置的多元化,专业水平的多层次性,各高校对学生的专业要求难以形成可供操作的量化标准。”[3]大学由于缺乏必要的淘汰率,形成了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环境,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高校的考核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与漏洞,考试时通常由任课老师出卷,复习课上划重点,而毕业论文的审核则只是走走过场。这使得学习认真刻苦与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拿到同样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没有任何的差别,这也造成了学生学习动力的不足。
大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及个别教师素质较差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当前大学教育课程设置功利性太强,人文精神不足,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主观需求。大学不仅应当培养有知识的人,而且应当培养有文化的人,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满足其价值追求,个性发展需要,使之具有远大的理想,广阔的胸怀,从而从深层次上激发学习动力。同时我国部分高校专业设置陈旧,高校在扩张时未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对专业结构,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知识面较窄,实践能力较差,无法符合社会的需要。少数高校的教师素养不高,教学方法上无创新,内容陈旧,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责任心不强,都较难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自身素质的欠佳使得大学生学习无自制力与抗挫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脱离了老师和父母的管教与束缚,感觉到自己是被解放了。新环境、新知识和新愿景不断激发学生对自身进行探索和思考,指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宽松舒适的氛围有可能使得一些学生只是沉浸在社团组织或其他活动当中,而没有将自己主要的工作即学习摆上日程,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得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脱离了自己的主线。因而如果不能及时地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则他们就无法正确地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没有了自制力,荒废学业。
大学生处于风华正茂、青春年少的时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得他们的情感日益复杂。学生不仅要学会独立生活,而且也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等。但由于中学时代的一切包办,只注重学习方面,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的抗挫能力越来越差。一旦他们遇到挫折时就会苦闷,怨天尤人,不知如何是好,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对策
1.进行正面疏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与目标是产生持久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而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将小我置身于大我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市场经济的利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将他们的个人成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纳入到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的轨道上来,使二者统一起来。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危机意识教育,增强他们学习的紧迫感。
2.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办学体系是由国家统一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的,忽视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与社会和市场对高等教育的参与过程,从而将学生隔离起来搞教育,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脱节,无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高校应当加强调研,了解当前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与标准,根据需要设置相关的课程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学校与社会紧密接轨,使大学生学有所成,将来能有用武之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公正、合理、有效的淘汰机制。淘汰机制是一种利益驱动机制。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如果没有一定的淘汰机制,就会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慢慢地失去上进心,只是沉浸在安逸的环境中“消亡”。若处于竞争淘汰的环境之下,学习成就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紧密相连,则淘汰机制就有可能转化为内在的竞争意识而形成学习动力。在适当的淘汰机制之下能够使得我们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而在非淘汰的条件之下,我们却培养出大量名义上有文凭而实际上却不合格的学生。因而应该引进适当的淘汰机制,以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从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符合社会发 展的人才。
4.完善课程设置,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大学在必修课之外应该多为同学们开设一些选修课,使得大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科,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更好地应对来自社会的挑战。学校应该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保证其前沿性,将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得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能够了解自己所学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从而激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教师在上课时不应该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多与同学们互动,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学习和进步,结合一些实例引出所学的相关的知识,进行小组辩论等。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养成独立钻研的能力。
5.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宽松活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够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较好地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师生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稳定。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学生受到感染会不由自主地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因而学校应该加大建设校园文化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气息,增长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舞台,以便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6.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目标的缺失,即大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不能对自身进行很好的定位分析,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在大学期间,应该及早引导大学生了解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要求,使大学生能够尽早地进行人生职业规划。通过职业规划,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并发现自己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不足,调动大学生完善自我的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并通过对职业的调查了解,发现自身与理想职业的距离从而为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去做各种准备,使得其具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总之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可以增强学习的有序性,使得大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高等教育阶段的生活即大学生活是人生旅途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人生方向。学生学习动力的加深使得他们能够珍惜大学时光,努力学习,从而能够在大学期间获取能量积累资源,进行专业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并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应环境,提高自我素质,成为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增强同样有利于保证高校的教育质量,促进高校的发展,因而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学习动力不足的 原因及对策
我常想其实人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小的时候学习走路、说话,学着叫爸爸妈妈,这不需要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渴望,都有学习的愿望,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慢慢地丧失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看作对自己快乐的剥夺呢?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怎样消失的?如何在他们学习动力下降时提升他的学习动力?在学习动力消失前做好预防工作?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和研究。
一、中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制约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以下一些表现:
1.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既无长期目标 , 也无近期目标 , 对自己在高中期间以及每学年、每学期究竟要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很少考虑。怀疑自己是否需要学习,或者怀疑学习某些知识是否必要。
2.无成就感 , 无抱负和理想 , 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既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措施没有兴趣 , 也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缺乏的学生由于对学习总体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 所以也不可能努力地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兴趣的中心不在学习上,对学习消极应付。具有这种表现的中学生大部分是学业不良者。他们不但觉得学习没有必要,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更认为学习简直就是活受罪,是苦差事,因此上课不听讲 , 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认为考试就是让自己丢丑。所以在学校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大都是与学习无关的奇闻轶事、影视明星、青春偶像、歌坛新秀、玩游戏机、去影视厅、打架斗殴,干出违反纪律、迟到、旷课、早退,甚至蜕变为品德不良者。恶性循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既有社会上的客观背景,更有学生自身和学校、家长的主观原因。认识这些背景,了解农村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深层原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意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冲破困难后体会成功,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战胜各种问题的勇气和毅力,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重要意义。
针对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修复学生内心情感系统的发动机。
(一)通过激发中学生的理想目标,打开他们的心锁。
如果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就像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懒散。高目标、低要求,让学生把大目标化解成可胜任的小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不断强化胜任感、成就感,从而燃起自信的火焰,重新启动发动机。要加强对中学生成就发动机的教育。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就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仲仲、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好。因此,中学生应以学业进步、求知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应以考试过关为学习目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发动机。
(二)“以德促学”,激发学习动力。
1.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该由教师、父母替自己负责,通过体验,唤醒学生心中的“责任感”。要让责任感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成为自觉的行为,成为潜在的内部动力系统。使学生将已养成的责任感迁移到各种活动中并内化为自身品质,使学生能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平衡、自我调控能力,具有强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学生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很自觉、认真、负责,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呼唤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他们心中播种责任心,给学生一个信念——我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努力做好作为学生应做的每一件事情。2.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唤醒学生心中的爱。懂得父母之爱的博大、无私,让每个学生“爱”的幼苗在内心长大,学习动力训练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爱。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显示为感恩的行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可以由此引发出良好的学习效果;迁移到渴望回报父母,又会激发用一流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需求,使它变为学习的内在力量。
3.健全学生的人格。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高度的学习责任感,使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自己强烈的愿望。我们在以德促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上进心。当学生的追求进取心成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树立“以学习为荣”的意识,自觉地见贤思齐,勤奋不辍;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的探索精神,使他们终身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人际沟通、合作的能力。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能顾及他人心中的感受,再加上不懂得看别人的优点、长处,缺少包容心,总是带着嫉妒、自私的性格特点,只能使自己的人际圈越来越小,从而使自己缺少朋友,导致情绪状态不佳,影响学习动力。通过调查,让同学们在“快乐、学业、友情、家庭、健康”中,选择一项对自己最重要的选项,尽管只是假设,但学生们落笔的时候还是感到心情沉重。在以往训练中,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把家庭和健康列为首位,出人意料的是,这些高中学生却多把友情列入首位,甚至为此不惜放弃极重要的其他四项。由此可见友情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缺少友情,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心情影响到学习动力。
(四)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学生的源动力。有的学生想学好,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又缺少科学的引导,耗费了时间,成绩并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产生自我否定,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学习不是简单的“做题”、“背”就可以了,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不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学生自身要强化学习策略意识,积极主动构建自己懂得学习策略。学校教师在强化学习动力指导中,要特别关照那些智力一般的学生,对他们的努力与勤奋着重给予鼓励和信任,用以引发及强化他们内在的勤奋性格和顽强毅力。要让学生知道,勤劳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智力发展中能起到以“勤”补“拙”的特殊作用,持之以恒同样可以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五)增强耐挫力,激发上进心,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碰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恢心、退缩是意志脆弱的表现,接受挑战,锲而不舍,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能化苦为乐,百折不挠,享受超越自我的快乐,坦然面对累与苦,就会发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就诞生了。重塑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自信是人成才的第一要素,面对学业,坚信“我能”而不是我“不能”或“让我试试”,让学生放大自己的长处,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体验活动,找到我是独一无二的感觉。我也有很多的优点,学会赏识自己,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胜任感、成就感,从而把失去的自信一点点找回来。让学生们懂得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现在的不够优秀,并不代表永远不够优秀,要学会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寻回梦想,重新启航。
“育人”教育强调的是,不仅能达到增加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现实的能力,真正使知识内化,并通过外化表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为社会培育合格人才。
数学教育研究只有深入具体的场景——数学课堂,直面实践,才能把握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张显已有数学教育理论的影响力,在课堂中研究属于数学教育自己的问题,在实践中形成数学教育理论。问题——始终是我国数学课堂分析的聚焦点,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数量和类型是影响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构成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从认知的角度考察有效的数学课堂教与学运行的主动力——问题。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正是在考察大量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教学用问题”概念,并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归纳、并总结出影响数学课堂学习研究的课题——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教学用问题和问题链是影响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启动、维持和“动态——生成”的动力源。本研究是在研课的基础上,对录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首先对教学动力和学习动力进行了一定的前提性思考;然后基于数学课堂现实,对数学课堂教学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提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理论,构建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教与学分析框架,并用分析框架对五个案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优化“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组织教学原则。主要成果: 1.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特征探讨 “流变的特征—意向性,障碍的特征—穿透性,环境的特征—情境性,本质的特征—实质性,动力的特征—问题性,方法的特征—启迪性”等六大特征是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对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描述,并提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是一个“自相似系统”。2.提出三级三维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 三级三维动力系统的“启动”、“维持”与“意向——生成”是对数学课堂学习动力过程的描述,是本研究的特色。3.“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分析框架 “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课堂教与学分析框架是本研究的成果,框架是在思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欲将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有效地落在实处,整体的融合性、动态的生成性和问题的驱动性是本分析框架的特点,准备变量、预设变量、过程变量与成果变量作为分析变量。4.教学用问题、问题链的研究与“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优化的组织原则 元认知提示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导向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唤起性问题、判断性问题构成了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运行的“教学用问题”,它们有机的结合组成了有效课堂教与学的问题链。“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优化的组织原则是回归实践的研究。【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 分析框架 教学用问题 问题链 组织原则
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调查及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带的高二年级,班里有一个孩子成绩很不好,尤其是英语,孩子人品没的说,只是学习态度很成问题,常常是作业不交,上课睡觉。与他交谈,很直接的告诉我,我不想学,上高中只想读一个专科(三科总分150分)。当我问起他,为什么只想读专科时,孩子告诉我,因为专科读三年,本科需要四年,虽然他知道本科学历比专科学历珍贵,但他不愿意多读一年书。当时我很诧异,因为就我对他的了解,他绝不会是因为考不上而吃本科的酸葡萄。之后,我和家长坦诚的进行了沟通,在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小学时曾当过三好生,是那种做不完作业急的直掉眼泪的孩子,但是初中阶段就明显的学习动力不足,那么,上高中有这样的想法真的不让人意外。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学习动力不足一个例子,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不可能不接触一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这种动力不足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想其实人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小的时候学习走路、说话,学着叫爸爸妈妈,这不需要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渴望,都有学习的愿望,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慢慢地丧失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看作对自己快乐的剥夺呢?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怎样消失的?如何在他们学习动力下降时提升他的学习动力?在学习动力消失前做好预防工作?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和研究。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动机:(motivation):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动机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2、学习动力: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又称学习动机,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习动力的主要内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习动力的欠缺是许多学生失去学习信念,丧失学习兴趣,或自暴自弃或游手好闲的根本原因。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教育的缺憾!为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对于学习动力都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一方面,在研究的思路上,东西方学者出现了分歧。西方学者一般以某种动机理论为依据,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研讨学生从事学习的原因,认知论主张学习动机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生活空间失去平衡的结果,如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学习行为取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即心理互动的空间,也就是“心理动力场”,它“主要有个体的需要及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组成”。归因论以认知观点对学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原因作解释。诱因论则提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受一时性因素的影响,如奖赏与惩罚,赞扬与批评等。而本能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发自内在的冲动,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主张“本能内驱力是一种动力”等等。我国学者则明确提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如林崇德提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获意向,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
另一方面,有学者从情感角度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即情感动力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力教育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效果就大;情绪低落,效果微小。只有依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目前,现已存在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我们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研究高中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提供了思路。
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们远郊区县的学生中,尤其部分村子拆迁后的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毫无目标,怕吃苦,没恒心,对自己没信心,被动学习,厌学情绪等比较严重的学习动力缺乏问题。学习动力缺乏令老师和家长感到非常棘手,同时也令学生本人感到很痛苦。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然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这还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它会导致学生形成自卑,懦弱之类的个性特征,给他们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很好的面对困难,更谈不上积极融入社会。面对这种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重要意义。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意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冲破困难后体会成功,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战胜各种问题的勇气和毅力,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0-09-05 12:52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作者:牛凤燕 点击: 270次
学习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动力对学习行为起导向作用。一旦学习动力不足,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行为难以持续。然而,当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奋斗目标模糊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大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动力,就将失去为理想奋斗的航向,必将踌躇不前或一无所成。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存在诸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进人大学后没有及时确定学习目标,心理落差大。进人大学前以考入理想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缺乏长远目标,因此,虽然学习动机非常强烈,但却属于狭隘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很多同学一且考上大学,实现近景目标,就进人了“动力真空带”,出现厌学情绪。此外,进人大学前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特长和业余爱好,进人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于是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迫切的想锻炼自己在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而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2、大学前后学习模式的巨大差异,部分学生学习适应困难。大学前后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入大学前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对比较被动且有章可循;而大学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要求学生具有独力思考和研究学习的自觉性。大学里课程门类多、课时多,教师讲课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这样一来,对于依旧沿着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学生便产生了学习适应困难。加上大学教师与学生课后对话少,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致使疑难问题越来越多,部分学生无法听佳授课内容而产生苦恼,对学习失去信心。
3、专业思想动摇,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失去信心。学生在入校前,填报志愿非常茫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自己所选择的理想志愿,对所学专业、发展目标、就业前景等了解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学习了。所以在学习上常显茫然和被动。调查显示,学生所读的专业是否自己选择,对学生在校时的学习状况影响较大:凡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由自己选择专业或由父母提出参考并指导其选择专业的学生,进人高校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放松学习,认真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往往能取得好的成绩;而由父母做主,或经学校调剂的学生,进校后其学习成绩一般较差,也最容易出现降级、退学、转专业等情况。
4、就业的困扰。自2002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年俱增,从2008年的550万,2009年的超600万,到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630余万。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严峻。面对这一现状,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困扰越来越突出。有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比较普遍地认为自己在大学中并没有掌握实用的知识,埋怨学校没有教会他们更多适应市场所播要的技巧和能力,因此极易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消极情绪。
针对当年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目标不明确的现象。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1、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引导他们及时确定高尚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理想。一年级是大学阶段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新生入校后,学校领导、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专业老师都应该及时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聘请知名教授、青年学者为新生开设系列讲座,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贵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部孺要,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远景性学习目标。
2、创造全员育人的学校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与加强理想教育同样重要,提高教学效果,主要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人手,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多样性,教学难度应该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学生对所讲授学科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如果说理想教育是帆,那么专业教育就是桨,它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中起着不可取代的导向性作用。一方面,学生入学后,学校及时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专业前沿知识以及就业前景等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今后大学的学习打下方向性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所在学院的学生工作人员和专业负责人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过程性的专业思想教育,避免学生因专业思想动摇而产生的学习倦怠、学习目标不明等消极情绪。
4、学校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体系。学校应善于将国家、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人发展实际需要有效的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一般可由强制目标和激励目标组成。强制目标包括教学大纲、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毕业和取得学位证书必需完成的要求等等,它是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时期的不同阶段予以完成的短期目标,作用在学生身上体现为一种压力,因此设计强制目标要注意难度的选择,难度过大容易使学生气馁,失去信心;过于容易又不能对学生构成压力,发挥不了作用。所以目标设计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赋予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跳一跳才能达到。激励目标一般表现为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具有长期性和导向性。此目标体系应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应与时俱进地给予修改调整。设计目标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原则,学校与学生充分互动、反复讨论,学生参与目标体系的制订。这一目标体系的制订,使学生一进大学就明白在校时期的阶段目标,一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目标引导;另一方面,使学生可以运用目标管理法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实施目标管理,结合其内在学习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主动利用好外部有利条件,从而有效增强学习动力。
5、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面对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人的新形势,学校除了不断拓宽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努力构建起“一个目的、一个基础、一个手段”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更好地促进这部分大学生成功就业。首先,就业指导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的,即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获得求职择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其次,就业指导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即学生个人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最后,就业指导要以持续改进过程为手段,即必须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自主意识强等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科学的持续改进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地去解决一个又一个与就业有关的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引导学生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克服学习动力不足带来的懈怠情绪。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原因极其对策思考
班别:外语院
10级英教四班 姓名:邹楚敏 学号:2010154432
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原因极其对策思考
摘要:当代大学生存在着精神动力不足,究竟何谓精神动力?是什么原因导致精神动力不足呢?我们有什么对策解决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关键词:
大学生精神动力
原因
对策思考
当高三这个艰苦岁月过去的时候,当我们揣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到大学时,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享受时刻将要带来。苦尽甘来的那份喜悦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那么进来的人有的继续孜孜不倦的在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相反有的人进来却放松自己,逐渐开始颓废,每天混混沌沌地过日子。这一群人就在我们中间,我们能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有些人为了奖学金,为了以后的职业而努力表现自己,有些人上课却迟到,无故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这个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神动力不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精神动力不足的呢?
什么是精神动力呢?“所谓精神动力, 是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主要由精神因素激发产生, 以精神满足为直接目的, 导致主体有目的的行为的精神力量。”[1]
当我们了解精神动力的概念后,我们来了解精神动力不足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对大学的理解存在误区
很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一种解脱,就有“跌饭碗”,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因为高中老师为了使应付高考的学生更有动力,老师经常会说大学就是一个天堂,进入大学就不用愁了,可以尽情的玩,可以在想看电影的时候就看电影,而且大学生谈恋爱是允许的。所以老师们的一番苦心,就令到同学们对大学产生一个误区,一个玩的天堂,一个享乐的公园。进来混混沌沌拿个毕业证就会有份好工作等着,因为“我是大学生”这个观念贯穿头脑,直插心房。所以来到大学,心情开朗,想着享乐四年,快活逍遥,不管外面就业形势多么严峻,他们都毫不在乎,因为太自以为是了。
(二)目标的缺失
在高三,几乎每位同学都在为着自己的理想大学而奋斗,争分夺秒,珍惜一点一滴的时间。失败了,哭过就得爬起来。因为有着远方的导航灯—理想支撑着。无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这就是高中学子的真实写照。可是一旦上大学了,同学们就会发现一直追求的目标得以实现,留下的只有内心里头的空虚。年少无知的我们忽然迷失了方向,何去何从,无法预测。心里深处那块石头被释放,谁还想再装进一块重重的负担呢?这些同学们没有自己的明确目标,详细的计划,坚定的意志,他们就没有前进的方向。目标的缺失使一个人精神动力不足。这就验证了一句托尔斯泰所说的话: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三)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以前的一贯学习方法都是以老师说教,学生笔记的方法为主,来到大学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没有老师的约束,一些人就会逐渐失去勤奋的动力,逐渐发展为惰性,终日无所事事,上网聊天,女孩喜欢看韩剧,男孩喜欢玩游戏,萎靡地度过日子。以前是给别人约束着,今天却给你自由,但不好好珍惜这份自由就会导致整天看起来精神不足似的,越来越颓废,结果害了自己。还有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会容易让你逐渐迷失方向。倘若经常沉迷于KTV,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你就会发现心力交瘁,最终无心向学。(四)周围环境的熏陶
经历了高考那段艰苦岁月,来到大学有不少一些同学抱着“六十分万岁”的观念,得过且过地过日子。理想信念、精神追求都变得虚无缥缈起来,金钱、享乐成了主宰, 出现了“金钱至上”、信仰偏差的状况。这种思想易在一个人中扩散,一个宿舍蔓延,逐渐影响到一个班级,一个群体。因为大家生活在一起,很容易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一种不好的精神状态蔓延了,那么一个群体就极其有可能面临着精神失落,理想缺失等精神动力不足,慢慢失去了激情的局面。就例如:在一个班集体里,一个人上课时觉得无聊就玩手机,那么其他人看见后,有些人觉得他可以玩,我也可以玩吧。这就是这种环境的熏陶。况且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 学生的交往对象已不再局限于校内师生、亲朋好友, 更多是通过互联网、广播影视等途径来与交往。如此, 人际交往范围扩大, 获取信息也多, 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作为“精神原料”摆在他们面前,如何辨别选择、如何内化到自我意识形态中并形成稳定的观点, 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一番激烈甚至痛苦的挣扎。在没有正确引导教育和足够意志力的前提下, 他们往往陷入矛盾困惑中, 无从选择, 找不到目标, 理想信念多样化、价值多元化、信念不坚定, 最终导致精神动力不足状况的出现。在社会学校的大熔炉中,要能把握住自己,不受不良思想的影响,避免精神动力不足的情况发生。
我认为加强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对策思考有以下4点:
(一)对大学生加深对大学的理解
在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应注重对学生加深对大学的理解,安排一系列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大学,应该在大学四年中要学会那些基本技能。可以邀请一些比较优秀师兄,师姐来给大一新生进行“洗脑”,例如讲一下现在的就业形势,四年执着追求的梦想,四年奋斗的历程。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比较优秀的师兄师姐们大学四年可以怎样有意义地度过的,可以怎样活得有声有色。
(二)树立远大的目标
法国的蒙田曾说过: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可知要确立一个目标是多么的重要,只要有远大的目标作指引,那么你的路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我们其实可以叫每一位大学新生在进学之前写一篇关于自己的目标文章或者长远一点,可以做一个职业规划。来到大学后就要交的第一份作业,这样子他们可以利用假期来搜索资料,尽快把目标确立下来。从而找到自己航行的方向,不至于四年混混沌沌就过去了。当然,在平时也可以开展关于理想的征文比赛或者演讲比赛。从各方面来确保每一位同学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朝着自己的方向迈进。充满动力的我们会冲得更远。
(三)逐步引导同学适应大学生活
进入大学主要一个靠自主学习来培养自我,再不同于高中那种学习方法。可以的话,我们应该提供一些大学的学习方法,他们告诉自主学习为主,要求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可以要求他们每天把自己的不良习惯,行为记录下来,可以把自己每天进步的空间记录下来,这样好好约束自己,不至于过上颓废的,萎靡腐烂的行尸走肉生活。助理班主任可以以自己为例子,讲述自己的大学学习方法。任课老师也可以涉及一些大学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动的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不至于要经常去KTV,去逛街来消磨时间。(四)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需要大家来齐心协力来构造。校园各种氛围变好,那么你就会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在改变着自己。就例如:一群人在晨读,你就无法安心地坐在那里玩手机。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让大学生投身到实践之中,因为精神动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 有计划、目标而无实际行动称不上精神动力的调动。调动起大学生的精神动力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等活动,所以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是很必要的。参考文献
[1] 郝登峰.现代精神动力论[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第五篇: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及措施
主要原因:
1、进人大学后没有及时确定学习目标,心理落差大。进人大学前以考入理想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缺乏长远目标,因此,虽然学习动机非常强烈,但却属于狭隘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很多同学一且考上大学,实现近景目标,就进人了“动力真空带”,出现厌学情绪。此外,进人大学前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特长和业余爱好,进人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于是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迫切的想锻炼自己在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而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2、大学前后学习模式的巨大差异,部分学生学习适应困难。大学前后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入大学前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对比较被动且有章可循;而大学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要求学生具有独力思考和研究学习的自觉性。大学里课程门类多、课时多,教师讲课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这样一来,对于依旧沿着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学生便产生了学习适应困难。加上大学教师与学生课后对话少,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致使疑难问题越来越多,部分学生无法听佳授课内容而产生苦恼,对学习失去信心。
3、专业思想动摇,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失去信心。学生在入校前,填报志愿非常茫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自己所选择的理想志愿,对所学专业、发展目标、就业前景等了解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学习了。所以在学习上常显茫然和被动。调查显示,学生所读的专业是否自己选择,对学生在校时的学习状况影响较大:凡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由自己选择专业或由父母提出参考并指导其选择专业的学生,进人高校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放松学习,认真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往往能取得好的成绩;而由父母做主,或经学校调剂的学生,进校后其学习成绩一般较差,也最容易出现降级、退学、转专业等情况。
4、就业的困扰。自2002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年俱增,从2008年的550万,2009年的超600万,到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630余万。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严峻。面对这一现状,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困扰越来越突出。有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比较普遍地认为自己在大学中并没有掌握实用的知识,埋怨学校没有教会他们更多适应市场所播要的技巧和能力,因此极易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消极情绪。
学校角度措施:
1、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引导他们及时确定高尚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理想。一年级是大学阶段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新生入校后,学校领导、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专业老师都应该及时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聘请知名教授、青年学者为新生开设系列讲座,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贵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部孺要,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远景性学习目标。
2、创造全员育人的学校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与加强理想教育同样重要,提高教学效果,主要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人手,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多样性,教学难度应该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学生对所讲授学科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如果说理想教育是帆,那么专业教育就是桨,它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中起着不可取代的导向性作用。一方面,学生入学后,学校及时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专业前沿知识以及就业前景等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今后大学的学习打下方向性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所在学院的学生工作人员和专业负责人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过程性的专业思想教育,避免学生因专业思想动摇而产生的学习倦怠、学习目标不明等消极情绪。
4、学校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体系。学校应善于将国家、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人发展实际需要有效的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一般可由强制目标和激励目标组成。强制目标包括教学大纲、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毕业和取得学位证书必需完成的要求等等,它是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时期的不同阶段予以完成的短期目标,作用在学生身上体现为一种压力,因此设计强制目标要注意难度的选择,难度过大容易使学生气馁,失去信心;过于容易又不能对学生构成压力,发挥不了作用。所以目标设计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赋予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
跳一跳才能达到。激励目标一般表现为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具有长期性和导向性。此目标体系应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应与时俱进地给予修改调整。设计目标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原则,学校与学生充分互动、反复讨论,学生参与目标体系的制订。这一目标体系的制订,使学生一进大学就明白在校时期的阶段目标,一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目标引导;另一方面,使学生可以运用目标管理法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实施目标管理,结合其内在学习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主动利用好外部有利条件,从而有效增强学习动力。
5、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面对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人的新形势,学校除了不断拓宽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努力构建起“一个目的、一个基础、一个手段”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更好地促进这部分大学生成功就业。首先,就业指导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的,即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获得求职择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其次,就业指导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即学生个人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最后,就业指导要以持续改进过程为手段,即必须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自主意识强等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科学的持续改进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地去解决一个又一个与就业有关的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引导学生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克服学习动力不足带来的懈怠情绪。
学生角度措施: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许多学子们的学习动机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定拟取的。大学生并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社会经验远远不足,许多事情都是以个人意志来做的,而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们影响几乎是决定性。正确的价值取向会给他们以正确指导,从而是正确的做法。同样,错误的价值取向会给他们错误的指导,从而是错误的做法。有些大学生做事,或许很个性,但却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拥有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学习者个体拥有的关于他自身存在的而且与他的性格特点相一致的主观评价和意识的全部。自我概念的最主要含义是自我形象。自我形象指每个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其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和意识。自我概念与师生关系,同学间关系以及他自己的性格特点都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学习者从老师、同伴那儿得到良好反馈,他会更加自信,他会有更加强烈的动机去取得更大的成绩。Williams &Burden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受到学生自我评估的影响。学习者的自我概念会对他的课堂表现产生很大影响。学生个体应努力消除对自己的自我形象持消极否定态度的错误观点,全面地了解自己,乐观地寻找机会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3.确立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学习目的有远期与近期之分,远大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社会需要基础之上的,例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近期学习目的是以学习的具体活动或具体教学要求相联系,如准确理解某个词义的含义就是课堂教学要求的反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长远的明确目标,又要有短期具体的学习目的,后者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成功地达到远大学习目标的关键。
4.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不仅具有促进人的学习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使人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促进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可以说就有了很好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入手:
(1)学生可以通过找课本中有用的、切合实际的、易与现实联到一起的东西去读,使自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才会想去学习。
(2)组织一些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的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这是提高兴趣的重要途径。
5.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在人的成长道路上,失败与挫折就像预先为人设下的激流险滩,只有通过它,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要挺住,不气馁,敢于承认和正视挫折的存在,要有与挫折抗争的精神,学会在失败中奋起,在挫折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