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及对策
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及对策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如何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所有学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着力从中学生的学习动力的角度,调查研究影响中学生学习动力的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以及学习动力状况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深远影响。以期为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找到一把开启“发动机”的金钥匙,帮助中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一、中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制约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以下一些表现:
1.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既无长期目标 , 也无近期目标 , 对自己在高中期间以及每学年、每学期究竟要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很少考虑。怀疑自己是否需要学习,或者怀疑学习某些知识是否必要。
2.无成就感 , 无抱负和理想 , 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既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措施没有兴趣 , 也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缺乏的学生由于对学习总体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 所以也不可能努力地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兴趣的中心不在学习上,对学习消极应付。具有这种表现的中学生大部分是学业不良者。他们不但觉得学习没有必要,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更认为学习简直就是活受罪,是苦差事,因此上课不听讲 , 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认为考试就是让自己丢丑。所以在学校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大都是与学习无关的奇闻轶事、影视明星、青春偶像、歌坛新秀、玩游戏机、去影视厅、打架斗殴,干出违反纪律、迟到、旷课、早退,甚至蜕变为品德不良者。恶性循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既有社会上的客观背景,更有学生自身和学校、家长的主观原因。认识这些背景,了解农村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深层原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针对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修复学生内心情感系统的发动机。
(一)通过激发中学生的理想目标,打开他们的心锁。
如果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就像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懒散。高目标、低要求,让学生把大目标化解成可胜任的小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不断强化胜任感、成就感,从而燃起自信的火焰,重新启动发动机。要加强对中学生成就发动机的教育。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就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仲仲、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好。因此,中学生应以学业进步、求知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应以考试过关为学习目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发动机。
(二)“以德促学”,激发学习动力。
1.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该由教师、父母替自己负责,通过体验,唤醒学生心中的“责任感”。要让责任感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成为自觉的行为,成为潜在的内部动力系统。使学生将已养成的责任感迁移到各种活动中并内化为自身品质,使学生能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平衡、自我调控能力,具有强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学生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很自觉、认真、负责,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呼唤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他们心中播种责任心,给学生一个信念——我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努力做好作为学生应做的每一件事情。
2.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唤醒学生心中的爱。懂得父母之爱的博大、无私,让每个学生“爱”的幼苗在内心长大,学习动力训练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爱。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显示为感恩的行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可以由此引发出良好的学习效果;迁移到渴望回报父母,又会激发用一流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需求,使它变为学习的内在力量。
3.健全学生的人格。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高度的学习责任感,使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自己强烈的愿望。我们在以德促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上进心。当学生的追求进取心成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树立“以学习为荣”的意识,自觉地见贤思齐,勤奋不辍;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的探索精神,使他们终身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人际沟通、合作的能力。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能顾及他人心中的感受,再加上不懂得看别人的优点、长处,缺少包容心,总是带着嫉妒、自私的性格特点,只能使自己的人际圈越来越小,从而使自己缺少朋友,导致情绪状态不佳,影响学习动力。通过调查,让同学们在“快乐、学业、友情、家庭、健康”中,选择一项对自己最重要的选项,尽管只是假设,但学生们落笔的时候还是感到心情沉重。在以往训练中,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把家庭和健康列为首位,出人意料的是,这些高中学生却多把友情列入首位,甚至为此不惜放弃极重要的其他四项。由此可见友情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缺少友情,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心情影响到学习动力。
(四)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学生的源动力。有的学生想学好,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又缺少科学的引导,耗费了时间,成绩并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产生自我否定,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学习不是简单的“做题”、“背”就可以了,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不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学生自身要强化学习策略意识,积极主动构建自己懂得学习策略。学校教师在强化学习动力指导中,要特别关照那些智力一般的学生,对他们的努力与勤奋着重给予鼓励和信任,用以引发及强化他们内在的勤奋性格和顽强毅力。要让学生知道,勤劳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智力发展中能起到以“勤”补“拙”的特殊作用,持之以恒同样可以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五)增强耐挫力,激发上进心,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碰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恢心、退缩是意志脆弱的表现,接受挑战,锲而不舍,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能化苦为乐,百折不挠,享受超越自我的快乐,坦然面对累与苦,就会发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就诞生了。重塑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自信是人成才的第一要素,面对学业,坚信“我能”而不是我“不能”或“让我试试”,让学生放大自己的长处,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体验活动,找到我是独一无二的感觉。我也有很多的优点,学会赏识自己,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胜任感、成就感,从而把失去的自信一点点找回来。让学生们懂得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现在的不够优秀,并不代表永远不够优秀,要学会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寻回梦想,重新启航。
“育人”教育强调的是,不仅能达到增加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现实的能力,真正使知识内化,并通过外化表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为社会培育合格人才。
第二篇: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一)通过激发中学生的理想目标,打开他们的心锁。
如果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就像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懒散。高目标、低要求,让学生把大目标化解成可胜任的小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不断强化胜任感、成就感,从而燃起自信的火焰,重新启动发动机。要加强对中学生成就发动机的教育。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就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仲仲、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好。因此,中学生应以学业进步、求知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应以考试过关为学习目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发动机。
(二)“以德促学”,激发学习动力。
1.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该由教师、父母替自己负责,通过体验,唤醒学生心中的“责任感”。要让责任感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成为自觉的行为,成为潜在的内部动力系统。使学生将已养成的责任感迁移到各种活动中并内化为自身品质,使学生能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平衡、自我调控能力,具有强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学生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很自觉、认真、负责,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呼唤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做一个 1
有责任心的人。在他们心中播种责任心,给学生一个信念——我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努力做好作为学生应做的每一件事情。
2.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唤醒学生心中的爱。懂得父母之爱的博大、无私,让每个学生“爱”的幼苗在内心长大,学习动力训练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爱。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显示为感恩的行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可以由此引发出良好的学习效果;迁移到渴望回报父母,又会激发用一流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需求,使它变为学习的内在力量。
3.健全学生的人格。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高度的学习责任感,使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自己强烈的愿望。我们在以德促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上进心。当学生的追求进取心成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树立“以学习为荣”的意识,自觉地见贤思齐,勤奋不辍;
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使他们终身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人际沟通、合作的能力。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能顾及他人心中的感受,再加上不懂得看别人的优点、长处,缺少包容心,总是带着嫉妒、自私的性格特点,只能使自己的人际圈越来越小,从而使自己缺少朋友,导致情绪状态不佳,影响学习动力。缺少友情,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心情影响到学习动力。
(四)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学生的源动力。有的学生想学好,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又缺少科学的引导,耗费了时间,成绩并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产生自我否定,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学习不是简单的“做题”、“背”就可以了,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不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要特别关照那些智力一般的学生,对他们的努力与勤奋着重给予鼓励和信任,用以引发及强化他们内在的勤奋性格和顽强毅力。要让学生知道,勤劳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智力发展中能起到以“勤”补“拙”的特殊作用,持之以恒同样可以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五)增强耐挫力,激发上进心,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碰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恢心、退缩是意志脆弱的表现,接受挑战,锲而不舍,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能化苦为乐,百折不挠,享受超越自我的快乐,坦然面对累与苦,就会发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就诞生了。重塑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自信是人成才的第一要素,面对学业,坚信“我能”而不是我“不能”或“让我试试”,让学生放大自己的长处,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体验活动,找到我是独一无二的感觉。我也有很多的优点,学会赏识自己,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胜任感、成就感,从而把失去的自信一点点找回来。让学生们懂得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现在的不够优秀,并不代表永远不够优秀,要学会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寻回梦想,重新启航。
第三篇: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①时间观念淡薄,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打扑克等娱乐方面,而基本的学习时间却没有办法保证;
②厌倦学习,听课缺乏兴趣,上课纪律差,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甚至千方百计的逃课; ③无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以及怎样学习,作业抄袭应付老师乃至不完成作业的大有人在,并且考试时只靠突击。
原因:
①教育制度的缺陷对大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度不高。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精神上的贫困。②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使得大学生缺乏危机感
大学由于缺乏必要的淘汰率,形成了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环境,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高校的考核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与漏洞,考试时通常由任课老师出卷,复习课上划重点,而毕业论文的审核则只是走走过场。
大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及个别教师素质较差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③自身素质的欠佳使得大学生学习无自制力与抗挫力。
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脱离了老师和父母的管教与束缚,感觉到自己是被解放了。新环境、新知识和新愿景不断激发学生对自身进行探索和思考,指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宽松舒适的氛围有可能使得一些学生只是沉浸在社团组织或其他活动当中,而没有将自己主要的工作即学习摆上日程。
④大学生处于风华正茂、青春年少的时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得他们的情感日益复杂。⑤目标缺失,失去前进的动力。
⑥学习成就感缺失,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⑦专业思想动摇,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失去信心。
第四篇: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英山县第一中学 胡冰心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通过认真调查分析,总结归纳我认为学生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1、不了解自身潜能优势——“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这类学生因为基础落后成绩不理想,看不到自己有多大希望,表面在学,心中却在放弃的边缘。根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往往不客观,仅仅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绝望。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学习基础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在差异当中成绩落后学生往往看不见自己的长处而总是盯着自己的短处。进入高中之后每隔学科都有频繁的周考月考,在不断的和同学进行比较分数的时候,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也在不断的受到打击,最后完全丧失自信。作为教师或者班主任针对这部分学生最好的方法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不断的发现他们的亮点,并在合适场合让他们能感知到。当他们慢慢发现自己也有很多可取之处,他们就会慢慢恢复信心。有希望才有未来。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名同学进入高中成绩比较落后,情绪低落比较消极,还有退学的念头。我通过观察发现他的同学关系很好,协调组织能力强,因此班级的组织协调任务就交给他,每次出色完成任务都给予表扬或者奖励。以前讲课时,他很害怕教师点他回答问题,因此我从容易题目入手,经常向他提问,后来他慢慢习惯,并且回答的问题难度越来越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对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都比较积极,而且班级组织管理也更加出色。
2、目标不明确——“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知道为啥而学”
现在的学生一出生就在优越环境中成长,他们不会也不需要思考我将来怎么生活,他们大多数感觉这样的条件是与生俱来的,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多数是为父母、为老师、为考上好大学而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没有思路和方向,只是随大流,过一天算一天,这样学习往往成了他们的负担,学习越久负担越重,久而久之就出现厌学情绪。要解决这样问题,首先要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是需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生活,目前优越的条件是父母努力的结果,而自己将来要想过上优越的生活就要努力付出,读书是为了将来生活展开铺垫,而不是为了父母和老师。其次就让学生离开父母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学生接触一些社会生活让他们能明白要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靠别人去完成。最后就是和家长沟通,和家长协作帮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
3、学习技能低——“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会学”
这类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滞后,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任务经常完不成、容易陷入书山题海、产生知识漏洞。学习是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诀窍,很多学生也想努力搞好学习,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学习。要改变这些学生状况我觉得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提高他们学业目标的管理能力。学习落后实质就是基础落后,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计划去完成和实现。其次就是提高他们时间管理能力,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不会学,主要是在学习上投入不够,他们没有完整的规划学习时间,而是被动接受。学习有很大部分靠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很多学生除了课堂之外其他时间就无所事事,不知道怎么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只有把课内课外时间管理好,他们才能提高学习。其他还有就是课堂效率、各科技巧等方面,可以让他们向其他同学借鉴或者自己总结反思提高课堂效率掌握一些各科学习技巧。
4、认知能力低——“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学不会” 这类学生与学习有关的基础认知能力,比如:工作记忆能力、思维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有待提升,这些能力有一项不足则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且学生尽管在学习上付出很多努力,但收获甚微,还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这类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教师。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能扬长避短。其次就是要多给予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收获,这类学生由于刻苦认真但是经常感觉收获小或者没有容易丧失信心。只有不断鼓励让他看到希望,才能具有学习动力。最后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点,不能一直把自己和成绩好点学生比较,应该和自己过去比这样容易看到自己的进步,一味额别人比往往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的感觉,容易泄气。
5、情绪不稳定——“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没法学”
这类学生容易受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等因素影响从而无法安心学习。比如常见的考试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坚持性差、厌学、抑郁等等,这些困扰过度地消耗了学生的心理资产,纵使潜能再好也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最终学习也受到严重干扰。还有些学生自制力差,周围一些同学上网、玩游戏等,他们也会跟着做。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搞好学校和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让班级同学都在积极向上有很浓的学习氛围,用良好的环境来改变这些学生。再次就是和家长沟通,实时掌握学生的动向和想法,通过谈心聊天座谈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是学校的普遍现象,我们要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是每个教师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一定能帮这些走出困境较好的完成学业。
第五篇: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学习动力不足的 原因及对策
我常想其实人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小的时候学习走路、说话,学着叫爸爸妈妈,这不需要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渴望,都有学习的愿望,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慢慢地丧失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看作对自己快乐的剥夺呢?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怎样消失的?如何在他们学习动力下降时提升他的学习动力?在学习动力消失前做好预防工作?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和研究。
一、中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制约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以下一些表现:
1.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既无长期目标 , 也无近期目标 , 对自己在高中期间以及每学年、每学期究竟要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很少考虑。怀疑自己是否需要学习,或者怀疑学习某些知识是否必要。
2.无成就感 , 无抱负和理想 , 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既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措施没有兴趣 , 也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缺乏的学生由于对学习总体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 所以也不可能努力地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兴趣的中心不在学习上,对学习消极应付。具有这种表现的中学生大部分是学业不良者。他们不但觉得学习没有必要,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更认为学习简直就是活受罪,是苦差事,因此上课不听讲 , 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认为考试就是让自己丢丑。所以在学校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大都是与学习无关的奇闻轶事、影视明星、青春偶像、歌坛新秀、玩游戏机、去影视厅、打架斗殴,干出违反纪律、迟到、旷课、早退,甚至蜕变为品德不良者。恶性循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既有社会上的客观背景,更有学生自身和学校、家长的主观原因。认识这些背景,了解农村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深层原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意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冲破困难后体会成功,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战胜各种问题的勇气和毅力,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重要意义。
针对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修复学生内心情感系统的发动机。
(一)通过激发中学生的理想目标,打开他们的心锁。
如果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就像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懒散。高目标、低要求,让学生把大目标化解成可胜任的小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不断强化胜任感、成就感,从而燃起自信的火焰,重新启动发动机。要加强对中学生成就发动机的教育。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就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仲仲、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好。因此,中学生应以学业进步、求知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应以考试过关为学习目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发动机。
(二)“以德促学”,激发学习动力。
1.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该由教师、父母替自己负责,通过体验,唤醒学生心中的“责任感”。要让责任感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成为自觉的行为,成为潜在的内部动力系统。使学生将已养成的责任感迁移到各种活动中并内化为自身品质,使学生能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平衡、自我调控能力,具有强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学生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很自觉、认真、负责,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呼唤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他们心中播种责任心,给学生一个信念——我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努力做好作为学生应做的每一件事情。2.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唤醒学生心中的爱。懂得父母之爱的博大、无私,让每个学生“爱”的幼苗在内心长大,学习动力训练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爱。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显示为感恩的行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可以由此引发出良好的学习效果;迁移到渴望回报父母,又会激发用一流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需求,使它变为学习的内在力量。
3.健全学生的人格。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高度的学习责任感,使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自己强烈的愿望。我们在以德促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上进心。当学生的追求进取心成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树立“以学习为荣”的意识,自觉地见贤思齐,勤奋不辍;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的探索精神,使他们终身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人际沟通、合作的能力。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能顾及他人心中的感受,再加上不懂得看别人的优点、长处,缺少包容心,总是带着嫉妒、自私的性格特点,只能使自己的人际圈越来越小,从而使自己缺少朋友,导致情绪状态不佳,影响学习动力。通过调查,让同学们在“快乐、学业、友情、家庭、健康”中,选择一项对自己最重要的选项,尽管只是假设,但学生们落笔的时候还是感到心情沉重。在以往训练中,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把家庭和健康列为首位,出人意料的是,这些高中学生却多把友情列入首位,甚至为此不惜放弃极重要的其他四项。由此可见友情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缺少友情,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心情影响到学习动力。
(四)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学生的源动力。有的学生想学好,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又缺少科学的引导,耗费了时间,成绩并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产生自我否定,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学习不是简单的“做题”、“背”就可以了,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不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学生自身要强化学习策略意识,积极主动构建自己懂得学习策略。学校教师在强化学习动力指导中,要特别关照那些智力一般的学生,对他们的努力与勤奋着重给予鼓励和信任,用以引发及强化他们内在的勤奋性格和顽强毅力。要让学生知道,勤劳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智力发展中能起到以“勤”补“拙”的特殊作用,持之以恒同样可以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五)增强耐挫力,激发上进心,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碰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恢心、退缩是意志脆弱的表现,接受挑战,锲而不舍,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能化苦为乐,百折不挠,享受超越自我的快乐,坦然面对累与苦,就会发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就诞生了。重塑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自信是人成才的第一要素,面对学业,坚信“我能”而不是我“不能”或“让我试试”,让学生放大自己的长处,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体验活动,找到我是独一无二的感觉。我也有很多的优点,学会赏识自己,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胜任感、成就感,从而把失去的自信一点点找回来。让学生们懂得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现在的不够优秀,并不代表永远不够优秀,要学会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寻回梦想,重新启航。
“育人”教育强调的是,不仅能达到增加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现实的能力,真正使知识内化,并通过外化表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为社会培育合格人才。
数学教育研究只有深入具体的场景——数学课堂,直面实践,才能把握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张显已有数学教育理论的影响力,在课堂中研究属于数学教育自己的问题,在实践中形成数学教育理论。问题——始终是我国数学课堂分析的聚焦点,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数量和类型是影响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构成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从认知的角度考察有效的数学课堂教与学运行的主动力——问题。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正是在考察大量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教学用问题”概念,并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归纳、并总结出影响数学课堂学习研究的课题——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教学用问题和问题链是影响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启动、维持和“动态——生成”的动力源。本研究是在研课的基础上,对录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首先对教学动力和学习动力进行了一定的前提性思考;然后基于数学课堂现实,对数学课堂教学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提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理论,构建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教与学分析框架,并用分析框架对五个案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优化“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组织教学原则。主要成果: 1.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特征探讨 “流变的特征—意向性,障碍的特征—穿透性,环境的特征—情境性,本质的特征—实质性,动力的特征—问题性,方法的特征—启迪性”等六大特征是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对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描述,并提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是一个“自相似系统”。2.提出三级三维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 三级三维动力系统的“启动”、“维持”与“意向——生成”是对数学课堂学习动力过程的描述,是本研究的特色。3.“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分析框架 “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课堂教与学分析框架是本研究的成果,框架是在思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欲将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有效地落在实处,整体的融合性、动态的生成性和问题的驱动性是本分析框架的特点,准备变量、预设变量、过程变量与成果变量作为分析变量。4.教学用问题、问题链的研究与“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优化的组织原则 元认知提示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导向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唤起性问题、判断性问题构成了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运行的“教学用问题”,它们有机的结合组成了有效课堂教与学的问题链。“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优化的组织原则是回归实践的研究。【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 分析框架 教学用问题 问题链 组织原则
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调查及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带的高二年级,班里有一个孩子成绩很不好,尤其是英语,孩子人品没的说,只是学习态度很成问题,常常是作业不交,上课睡觉。与他交谈,很直接的告诉我,我不想学,上高中只想读一个专科(三科总分150分)。当我问起他,为什么只想读专科时,孩子告诉我,因为专科读三年,本科需要四年,虽然他知道本科学历比专科学历珍贵,但他不愿意多读一年书。当时我很诧异,因为就我对他的了解,他绝不会是因为考不上而吃本科的酸葡萄。之后,我和家长坦诚的进行了沟通,在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小学时曾当过三好生,是那种做不完作业急的直掉眼泪的孩子,但是初中阶段就明显的学习动力不足,那么,上高中有这样的想法真的不让人意外。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学习动力不足一个例子,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不可能不接触一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这种动力不足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想其实人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小的时候学习走路、说话,学着叫爸爸妈妈,这不需要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渴望,都有学习的愿望,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慢慢地丧失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看作对自己快乐的剥夺呢?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怎样消失的?如何在他们学习动力下降时提升他的学习动力?在学习动力消失前做好预防工作?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和研究。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动机:(motivation):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动机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2、学习动力: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又称学习动机,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习动力的主要内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习动力的欠缺是许多学生失去学习信念,丧失学习兴趣,或自暴自弃或游手好闲的根本原因。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教育的缺憾!为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对于学习动力都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一方面,在研究的思路上,东西方学者出现了分歧。西方学者一般以某种动机理论为依据,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研讨学生从事学习的原因,认知论主张学习动机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生活空间失去平衡的结果,如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学习行为取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即心理互动的空间,也就是“心理动力场”,它“主要有个体的需要及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组成”。归因论以认知观点对学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原因作解释。诱因论则提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受一时性因素的影响,如奖赏与惩罚,赞扬与批评等。而本能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发自内在的冲动,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主张“本能内驱力是一种动力”等等。我国学者则明确提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如林崇德提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获意向,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
另一方面,有学者从情感角度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即情感动力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力教育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效果就大;情绪低落,效果微小。只有依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目前,现已存在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我们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研究高中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提供了思路。
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们远郊区县的学生中,尤其部分村子拆迁后的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毫无目标,怕吃苦,没恒心,对自己没信心,被动学习,厌学情绪等比较严重的学习动力缺乏问题。学习动力缺乏令老师和家长感到非常棘手,同时也令学生本人感到很痛苦。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然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这还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它会导致学生形成自卑,懦弱之类的个性特征,给他们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很好的面对困难,更谈不上积极融入社会。面对这种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重要意义。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意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冲破困难后体会成功,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战胜各种问题的勇气和毅力,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