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时间:2019-05-14 05:1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第一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打开孩子的心结

一、基本资料:

我任教的四1班学生张颖,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做事认真努力,上课不爱发言,整天不开心,为了解开心中疑惑,我与她交谈了几次,才探知事情的来龙去脉:话说四年前,张颖可以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手里呵着,心里疼着,后来,弟弟降生了,父母把所有的关爱都转移到弟弟的身上。时间长了,她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心想:“为何落差怎么这么大呀?”委屈与无助包围着她,她的学习成绩本来就不是很好,现在更是破罐子破摔,作业也不愿做了。

二、教育方法:

我意识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为此,我特地家访了一次。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与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家教的失误,会给孩子的发展酿成苦酒。与她父母进行沟通后,初议方案:

1、做表率:家长应减少不良言语、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给予孩子正确的模仿榜样。在我善意的提醒下,他们感受自己教育的简单以及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错误。

2、学会与孩子沟通:了解她,打开心灵的窗户,让孩子的点点滴滴想法为父母所知晓,让父母的点点滴滴烦恼快乐与孩子同分享。

为了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又从网上有关心理咨询的网站翻阅了大量的心理教育方面的指南书籍,把一些文章的重点摘录下来,不定期地交给她父母或在家长会上讨论,共同学习。

三、评析:

可以说,整个心理事件的发生根源于我们传统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在打开张颖心结中,自我评析如下:

首先,心理问题来源于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也依靠学生。所以心理疏导必须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多重身份——心理问题者、经历者、治疗者,让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在心理疏导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在心理沟通中,创造一个充满真诚、温暖、理解和信任的气氛,这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发泄、敞开心扉,达到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在这个案例中,我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通过角色互换等手段让他体验到别人的需要及感受,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摆正自己在班集体及家庭中的位置,了解到不要总是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而应注意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自己取得的进步,找到“自我”的感觉。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我并不觉得轻松。因为这一群小学生来到学校不仅要丰富自己学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个旧思想、旧传统依存的现代社会里,如何直面人生,打开紧锁的心结,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盛元小学

刘卫红

我班有一名叫梁民华的男孩子,小小的个子。刚来时,躲在妈妈身后,不肯放手,他那大大的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流露出那份惊恐和不安。他不爱说话,课堂上也不发言,在学生早读时,他只是默默地坐着,课间十分钟也不怎么玩耍,只是静静地站着,是一个极安静的孩子。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的交谈了解到,这孩子从小胆子就小,在幼儿园时做操都不跟,在家依赖性强。有一次在活动课上,老师说他是班上最嫩的一个,接下来他就不愿去上课,有时连饭也不吃,有时都拿他没办法。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由于从小性格内向、敏感、自尊心强,刚去幼儿园寄宿,第一次离开父母,感到孤立无助,焦虑不安,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孩子一旦对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丧失自信,还可能会跟着连带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自信,最后造成多方面甚至全面地落伍,如果孩子发展到严重的自信心丧失,还会出现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异常。个案处理:

一、尊重他,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已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 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我封闭。梁民华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症结就在于自卑、自尊心强。要纠正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1、在思想上开导他,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很爱他。老师就是他的好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和老师说,老师会帮你的。他拼音学得不够好,就鼓励他说他很聪明,只要稍加努力,上课大声读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同学、老师都会帮助他,和他一起努力的。

2、注意多表扬,不“语罚”。

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反效率; 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 关爱,希望老师的赞扬,十分厌恶那些疏远、冷落责备他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他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例如,当 着同学的面表扬他做题比较细心;课堂提问回答的真棒;值日很认真;每当他有一点点进步时,就给奖励一颗小红星,时间久了,他会越来 越有自信,会主动上课举手发言,会主动跟同学们一起玩,会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 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 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其实,学 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 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我的思考: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 学生。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乐乐同学,男,15岁,成绩一般,性格内向。在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结结巴巴,总是担心回答不对大家会笑话。从小就胆小,不怎么跟同学玩,甚至与同桌都很少交流,人际关系欠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影响:

来自于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好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舒畅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乐乐父母一心忙于赚钱,全部精力都在生意上,小学与爷爷奶奶居住,但与爷爷奶奶之间的交流很少,放学后他经常一人独自呆在房间里。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生活。

(二)学校影响:

由于与身边亲人沟通的少,在学校乐乐也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对同学冷淡,不多理睬,总是独来独往的,所以人际关系不佳;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锻炼,造成了孤僻且胆怯的性格。

三、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方法:

1、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认识到造成乐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在于沟通少,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氛围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父母不要只顾赚钱,要多与孩子沟通、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利用课余时间,我一次次地与乐乐的父母联系,通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父母就算是再忙也肯抽出时间主动陪孩子聊天,听孩子说一些学校发生的事情。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乐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愿意和同学一起玩,口吃的毛病也得到了改善。

2、鼓励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

3、引导交友。教师介绍班上性格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和他交朋友,让他们互相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

4、参与课外活动。带他参与课外活动,并且让他担任一个角色。如由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到当协助主持人,或者由协助主持人变为当主持人等,来参与组织开展活动。让他从不敢说到敢说,既增进了他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增长了智慧。

5、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上课时教师引导他回答问题,多给他说话机会,只要他稍微有一点进步,及时给予他肯定、表现,增加他的信心。

四、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他的胆怯心理现象逐渐减弱,性格方面有很大的改变,经常见他出现在集体活动的人群中,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在课堂上也积极举手,能较顺畅地发言了,口吃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学习上也进步很快,与班上许多同学成为了好朋友。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班主任培训心得

郭子森

07学年,我担任高三9班的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与工作的过程中,一位学生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这位学生名叫张龚,是高三9班学生。在找他谈过多次心之后,我了解到他还有许多潜力可以挖掘,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过努力,情况大有好转。

基本情况:初进一中时成绩较好,后来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状况,上课开小差、睡觉,作业不认真及时完成,日常的学习中也出现了与老师的抵触情绪,一旦提到某某老师竟然会达到咬牙切齿的地步,导致其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一个学年之后,在文理分科时因较差的成绩而被编入了文科班。并且在文科班内的成绩排名也不理想。

个性特征:为人热情,但热情有余理智不足,易出现头脑发热的现象。对自我要求不高。

家庭情况:父母均为官场人,有着典型的官场人脾气——热情,但脾气较急躁,父亲对儿子要求较高,但教育相对比较简单,若做得不够好,轻则骂,重则打。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好。

具体措施:摸准心态,启迪诱导——与学生谈心。因为他的主要症结在于他的“逆反心理”的存在。“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幸好他的逆反心理并非针对我,而是针对本校另一位老师出现的,因此在谈心之初我并没有直接提到这位教师,而是从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入手,首先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他,让他对自己提高要求,当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我再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是其他时间找他谈心,聊天,渐渐地他把我当成能推心置腹谈话的“好朋友”,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再给他逐一分析我校教师,尤其是与他曾经有过师生关系的教师。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到刚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奉献精神,他们其实都是热爱和关心自己的学生的,只是他们处理问题时有时不那么细致。并引导他寻找这些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成果:慢慢地,他的成见淡化了许多,虽然说不上对引发他逆反心理的那位教师有什么好感,至少许多事件上他比较能持相对公证的态度去看问题。心理症结得到了缓解,加上学习抓得紧,于是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班里的工作相当认真负责,甚至还曾被其他学生称为“小老师”。目前已经进入高三阶段的学习,学习态度比他在高一之时有了完全的改观,希望他能在明年的高考中以他自己的水平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精选)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张小青,女,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本是再婚的,但她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她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她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孩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孩子,多点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到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她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她聊天,给她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她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她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下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蒋同学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十分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增强自信心王新茹小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们有缺点、有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五年级有一位叫11的孩子,作业经常不做。为了指出并使他改正这一缺点,我先在脑海中仔细地......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欺负学生,与老师对立 一、案例介绍: 在一节班会课上,我在开“团结互助“”的主题班会。当谈到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挑衅欺负他人时,我让班级学生畅所欲言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4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裕展希望小学 一、处理好师生之间关系,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现今,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新课标又提倡“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作者: 瑞一 发布时间: 2010年1月20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爱心小屋 内容与要求: * 感受相爱中的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用智慧和信心克服困难,创造幸......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平行与垂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含义,掌握平行线的特征。2、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的含义,掌握垂线的特征。 3、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专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基本情况: 奇奇,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我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