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李代满
读《爱迪生》有感
在人的一生中,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珍惜这一生的时间,当你将要逝世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大碌碌无为而后悔。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无怨无悔的人。他曾经说过:“天才,那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爱迪生以自己84年的漫长人生,为人类奉献出了全部的精力。使我们的世界充满光明、舒服和欢快。
爱迪生读小学时,被人们认为是低能儿。居然,长大后竟对人类的文明有如此大的贡献,像电车、电话、留声机等1000多种发明,完全是任凭着他超人的研究精神发明的,那是因为他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努力所取得的。
可以想像,1000多项发明,这需要多么大的恒心和毅力啊!而爱迪生却不怕因难、不怕艰险,从不退缩,他用大无畏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光明了世界。
爱迪生的发明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明电灯造灯丝材料时,经他选择的矿物、金属等种类就达到1600多种。困为找不到适合的灯丝做最好的材料,使灯泡不能长时间地工作,导致许多人嘲笑、讥讽、批评和羞辱他。爱迪生确实受降以到很大的打击。可是,他并没有灰心,而重新做,继续研究电灯的制作,经过14个月的实验,在排除矿物、金属等物质的同时,另辟思路。先用各种纤维,如线、纸、植物等皮及他想到的约6000多种材料。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不懈的实验,最后,爱迪生成功了。
经过读了《爱迪生》后,我明白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遇到困难或遇到紧急事情不要灰心,而是要坚定地振作起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只有这样,生命才能开花结果,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信心。
只要我们对未来了信心,我们就一定能过到理想的目标。
六年级(2)班李代满
第二篇:满井村读后感
满井村读后感
不损,不溢,泰然自若,兢兢业业。正是这样的满井,滋养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北科学子。
来到北科已经有快及三个月的时间了,从最初的陌生,渐渐的在一天天的生活之中渐渐熟悉起来,每日往返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所见所闻又是别样的风采。
很幸运,初来乍到就能有机会看到银杏大道的秋天,笔直的银杏树,泛黄的叶片,秋风拂过,似是飘起了一场金色的雪。若是正闲,走在这一片银杏搭起的穹顶之下,信步而行,或踩或踢脚下层层叠叠的银杏落叶,感受着夏季的暑气退去,寒意渐进。不觉中,疲惫已经尽皆消散,整个身体充斥着空灵的感觉,若是再有一缕阳光漏过枝桠和叶片的间隙,轻轻印在脸上,更是让人舒服的不禁闭上眼,好好享受这宁静。住在六斋,学在外院,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能够亲身在这一片银杏树下历经春夏秋冬,体味学校的一点一滴的变化。
虽然未曾见过满井真荣,但也不止一次的听说满井的历史。一口深井,供应着建校之初全校的水源,不曾干涸,也未曾略带浑浊,静静的坐落于校园一方,默默的哺育着北科人。这不也正体现着北科人自始至终所坚持的精神吗,兢兢业业的付出,不求回报,空谈误事,注重实践。或许,六十余年匆匆而过,满井早已不在,但每一个北科人的心中都有一口满井,滋润着他的心灵。满井早已经从一口深井,变成了北科的一个符号,变成了北科的一种象征,变成了北科的一种精神。
再苦再累,也不曾有人抱怨,轻轻呷一口满井的水,又能精神满满的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之中。
这力量神奇吗?我不这么认为,我更相信这是心灵的力量,是一代又一代北科人为了国家,为了社会奉献自我的愿望所给予自我的支持,是一代又一代北科教师孜孜不倦教书诲人,一代又一代北科学子精进学业提升自我的努力的力量。最爱周总理的那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看似平凡的话语,却正是道出千千万万中华学子心中的夙愿,也正是这句话,不断激励着北科的学子,夜以继日、学理论、重实践。每当我读到这句话,心中的热情总是澎湃许久难以平复。十余载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用一身的真才实学报效祖国。祖国仍在飞速的发展,祖国前进的脚步,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来为她注入新的动力。只有努力、只有勤奋、只有自强,才能不负悠悠十余载韶光,才能在这十余载年华过后,不负最初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北科建校至今已六十有一,而这匆匆六十年中,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在这校园中生活学习的人也在改变,不变的,正是如满井一般,北科人的那颗赤城的心。想在建校之初,多少名师学者放弃自己已拿捏在手的优厚待遇、舒适的生活,来到这个校园,来到这个还未成型的校园之中。而他们这一来,就再也不曾离开。他们,就如同这一片土地,默默的养育了多少祖国的栋梁之才。最值得尊敬的,便是学校中,一位又一位兢兢业业的老师,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在科学上,奉献在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上。就如同学校中一棵又一棵参天巨树,不论
是树成才,亦或是人成才,需要的都是时间于精力的付出。十年树木,更不用说百年树人。还记得在我的学习路上,曾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导过我:“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就应当是这样,北科营造了这样的一种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给每一个学生最好的资源。最用心的栽培,让优秀成为了北科人的不可磨灭的印记。不只是学业的优秀,更是人格的优秀。求实鼎新正是学校对我们深深的教导与告诫,只有努力,才无负期待。
蓟门巍巍,屹立国家希望,满井苍苍,泽润钢铁脊梁。这不只是一句歌词,更是北科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校历史的纪念,对未来的美好展望!身在北科,我以这苍苍满井为骄傲,期待着未来,我也能为北科带来哪怕一点小小的骄傲,就好。
第三篇:花满枝桠读后感
花满枝桠读后感
在今年春天的雨季,我看了这本书,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有一种触感,也许悲伤会让你感到温暖。
它是那么朴实,朴实得近乎于诚恳。
它的故事是那么简单,简单的近乎也真实。
作者用她那简单的文笔,而就在简单的文笔下,却是娓娓动人,让人不禁流下泪痕。
书被分为了几个年龄段,16岁的家不是家|、17岁的一夜长大、18岁的山花满头、19岁的咫尺天涯、20岁一生眼泪。每个故事之间的联系都是那么紧密,都是那么催泪动人。(www.xiexiebang.com)本书的主角她的一生起伏不断,母亲择嫁,朋友背叛,对于她而言他就是一个悲伤的女孩,不会感到一点温暖。可是峰回路转,他听到了他的承诺。
“好,我一生一世,不给莫愁流泪。”
人世一生纤薄短暂,像是星芒微露,但在他的承诺下,她的心里已不是满满的悲伤,而是有了像冬日的暖阳的温暖。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悲伤真的会给你温暖,任凭旧事如藤,牵绕纠缠,也会开出繁花满枝桠。
第四篇:《爱满杏坛》读后感
润 物 细 无 声
——《爱满杏坛》读后感
双峰县特教学校 贺胜元
读一本好书,就像给心灵洗澡,最近拜读了李龙如先生主编的《爱满杏坛——奖章里的故事》,书中26位教师感人的事迹,镌刻在我的记忆里,似一股股清澈的山泉,在我的心灵深处流淌,深深地拨动着我的心弦。群英谱里,陈文鸿校长是繁星中最璀璨的一颗,更是我身边的一位可亲可敬的园丁,数十年如一日撑起了双峰特教这块特殊的天空,凭着满腔的热血和大爱,坚守在无声的世界里,在平凡岗位上干着不平凡的事业!
书中和陈校长一样的名师,他们的事迹虽不算是惊天动地,却也可歌可泣,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梯”的风采,这些优秀教师把师德诠释得淋漓尽致,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学习,他们是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前进的指路明灯,堪称校园里的精神偶像,激励着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一步步向名师靠拢!
名师们一个个感人的事例告诉我们,教育是爱的沃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们为教育付出的是大爱、真爱,因为爱,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无论病魔缠身,伤痛折磨,他们都执著地守着这三尺讲台,谈笑风生,辛勤耕耘。新化的方佑青老师,为了大山的孩子,身患癌症还坚持工作不放弃,多次昏倒在讲台;娄底一小的李飞燕老师,生死关头念学生;涟源七中的王寿山老师,身残志坚,在逆境中打造精彩人生;娄底二中的肖培丰老师,实施“耐心教育”,爱心化雨,润物无声;涟源一中李军书老师,淡泊名利,爱生胜子,把爱的阳光洒向学生的心田;新化县北渡中心小学“最美校长”杨建一,为了校园安全,赤手空拳与歹徒搏斗,流尽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双峰花门二中的彭景云老师,扎根山村,是学生心目中的“妈妈老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的典型事迹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教师真诚的付出,最终会换来学生最真心的回报,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粘合剂。
其次,教育贵在坚持,要想成功,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娄底一中范彦江校长,30年如一日,执着于走学者型、专家型发展道路,既催生了教改梦,又成就了专家梦、强校梦;娄底一中的何贻新老师被誉为“坚持大师”,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抛弃不放弃;娄底三中的黄锡金老师,一门心思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每天早出晚归,勤干苦干加巧干,带出了“最牛班级”;双峰特教学校的陈文鸿校长,执着坚守,在最困难的时候,哪怕是借钱过日子,也没放弃过教学,没有忘记作为一个老师的职责;双峰板洞小学王道根老师,扎根全县条件最艰苦的袖珍学校----板洞小学,传承薪火40年,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用爱心恒心艰辛创造奇迹;新化偏远山区的奉光辉老师,既当老师,又当爹妈,几十年如一日照管着山里的留守孩子……其实,我们身边这样富有爱心和耐心的好老师又何其少呢?他们工作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恪尽职守,不计名利,坚守在三尺讲台,从黑发到白头,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再次,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要潜心教研教改,勇于创新。本书中这26位先进典型,既是师德典范,又是教改先锋,他们业务精湛,学识渊博,成绩斐然。今后,我要把这26位先进典型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找一找自己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自觉笃行,向先进看齐,打破常规,更新思路,积极投身教研教改,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踏着名师的足迹,我不仅想,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灵魂对灵魂的塑造,境界对境界的提升,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理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是创造,是生活最真实的体现,教书其实就像种花、种菜一样,得细心打理,耐心地等待开花结果。
此刻,掩卷长思,浮想联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老师生动的写照;也有人把老师比作明灯,在夜行时点亮前进的路;像云梯,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往上爬…… 其实,亲爱的孩子你可知道,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你们需要什么,我就愿意成为什么!
2016
年11月20号
第五篇:满井游记读后感
满井游记读后感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我读完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就想起这首《春天在哪里》。
袁宏道一生酷爱山水,幸好他当时担任的职务又比较清闲,因此有空就想外出走走,《满井游记》就是记叙他在北京做学官时,一次寻春的经历。
文章通过描绘北京近郊满井一带初春的美好景色,显示了早春蓬勃的生机,曲折的表现了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于山石林泉的情怀。
文章开篇就写北京早春天气的恶劣,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而作者呢,只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渴望出游而天气又不允许,就象关在笼子中的天鹅,闷闷不乐。
到了第二段,作者就变成了脱笼之鹄,从笼子中跑出来,飞向美丽的满井,飞向广阔的华北大平原。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比喻冰皮始解那一刹那间的湖光惊艳的情景,既表现出湖水的明净见底,又表现出它的冰凉宜人。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把静态且无生命的山色比作动态有生命的美女。那美丽的少女刚洗过脸,梳洗过秀发,美目顾盼,令人神魂颠倒!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作者由物及人,排比构句,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早春郊游图。汲着新鲜泉水,煮着刚出的新茶,那该是须髯飘飘的老者;举着酒杯,在春风中畅饮,引吭高歌,那该是青春派文人;骑着小毛驴,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是回娘家的****,应该是专来寻春的少女,北方的姑娘就是这样的大气、爽气,给春天画上一个耀眼的惊叹号!
鸟在沙滩上慵懒的晒着太阳,鱼在水中轻快的吞吐着细浪,明媚的春光照得天地万物喜气洋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大自然何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于一室之内的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也揭示一个哲理:这个世界上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满井!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爱美的人的足迹中!春天在哪里,春天在一切爱美的人的心中!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湖广公安(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