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 同学们,2008年带给我们了许多欢乐和阳光,然而,谁也不曾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撕裂了中国大地,造成了上万人伤亡,几十万人流离失所,但也有不少的幸运儿,凭着爱和坚定的信念,逃离了死神的魔掌!今天,让我们沿着信念的脚步,去认识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对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子!师板书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生齐读: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评价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评价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生1:课文讲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坚持不懈的寻找自己的孩子,其它的孩子父母都放弃了,而这位父亲却没有放弃,在发现儿子阿曼达的时候,儿子让别的同学先出去,儿子也很了不起。
生2:课文主要讲了在美国洛杉矶地震中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凭着爱和坚定的信念创造了奇迹,最后他们父子无比幸福的紧紧相拥在一起。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生齐读)师:请大家默读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先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白处,以便我们交流体会。生:读句子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父亲挖的时间非常执着的再找儿子。
生:我感受到了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很辛苦。
师:感受的很深刻,把你的感情放到句子里再读这句话。
师: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出时间的流逝?为什么不这样精练地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相机出示该句)
生:课文那样写,突出了挖的时间非常长,而且挖得很艰难,不断有人阻止父亲。
师: 36小时是多长的时间呢?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呀!在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中,父亲不吃也不喝,不休也不憩,一直在拼命地挖着,为的是——
生:救出儿子!
师:多么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让咱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此时却没人再来阻挡他,这是为什么呢?请你在课文5——9节中找找答案。生:人们判断他精神失常了
师:为什么人们判断他精神失常了?
生:无论人们怎么说,怎么劝,怎么做,父亲反反复复地说着这样的话。课件出示: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
生:有失去孩子的父母、救火队长、警察
师:我们分角色朗读体会,其他的同学读父亲的回答
生1:失去孩子的父母劝阻的话::“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齐:“谁愿意帮助我?”
生2: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齐:“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生3: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生齐:“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父亲听从了这些好心人的劝阻吗?他为何要如此倔强、执著呢? 生:父亲没有听从劝阻,因为在他心中有个信念.师:什么信念?
生: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师:父亲凭什么断定儿子在等着他呢?
生:因为父亲曾多次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
师:哪句话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课件出示: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父亲也是凭着这句话知道儿子在等着父亲。师:这是父亲对儿子郑重的承诺,凝聚着深沉的父爱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师:于是,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并执著坚持的正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不断回响他耳边的也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危险来临时,给他信心和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摇头叹息,说他精神失常时,支撑起他的仍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
师:让我们走出父亲的内心世界,回过头来看看父亲此时的模样。
课件出示并引读: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呢?(联系录象中的内容播放美国洛杉矶地震视频,让生感受地震带来的灾难。)
生:在这36小时里有可能滚落下来的石头砸到父亲。
生:父亲极度担心自己的儿子,所以不顾一切的找自己的儿子,不管自己伸出怎么样的环境中。
生:有可能在父亲的身边有房屋倒塌。
师: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深厚的父子亲情,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了不起的父亲!让咱们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这句话。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课文哪些句子表现了儿子的了不起?(指名读相关句子,并谈体会)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儿子记住了爸爸的话,也是爸爸的话在支撑着他。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通过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儿子非常的了不起,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先让同学出去,他还记住了爸爸的承诺。
师:多么了不起的小小男子汉!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承诺——” 生接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文中类似的句子出现了几次?这样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生交流
生:是父亲给儿子的承诺
师: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父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是父子联系起来的纽带和幸福重逢的关键。
师:就这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彼此的深深信任,凭着永不言败的执著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让我们一起扣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劫后余生的父子吧!”
生练习写
师:当老师第一次读完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把它送给大家。
生读:课件出示:
儿子,你在哪里?我看不见你,你的呼喊——却刻在我的血液里。
不论多么艰难,我总要找到你!
爸爸,你在哪里?我看不见你,你说的那句话——却响在我的脑海里。不论多么难受,我总要等到你!
不论发生什么,我们生死不离!
相信生命不息,爱是全部的动力。
血脉创造奇迹,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诗歌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中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课件播放图片)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师生互道再见!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doc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及阅读心得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读得很清楚,声音还可以再响亮一点吗?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读课文。)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生: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读)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再读。
师:还从哪里读出了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大地震。
生:(读)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今日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王老师这里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播放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这是洛杉矶大地震后拍下的照片。高高的地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漂亮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这个消防队长望着豪华的商业街变成了一地瓦砾,束手无策;地震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灾难之后的洛杉矶遭到巨大的破坏,变得如此荒凉,这样的地方就叫做——(课件出示“废墟”一词)
生:“废墟”
师:刚才我们还看到了火光冲天的——(课件出示“爆炸”一词)
生:爆炸
师:还看到一片又一片的——(课件出示“瓦砾”一词)
生:“瓦砾”
师:这一课还有一个生字,我们要读准它的平舌音。(课件出示“砸”)
生:砸
师:生字学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件中的生字词语。
师: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就在这样的一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然后就去一地废墟的儿子的学校救儿子。
师:结果呢?
生:结果他不仅救出了儿子,还救出了儿子的14个同学。
师:说得清楚明白。王老师给你一个建议,如果能够再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就能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有一年,美国的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个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之后,就冲到了儿子的学校,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
师:父子俩终于又——
生:父子俩终于又团聚了。
师: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生:他们父子俩是一位了不起的父子。
师:是一位吗?
生:这是两位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他们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再来一遍。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01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12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15分钟)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坚持了很久,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
生:我觉得这位父亲,他能为儿子付出一切,别人来劝说他,他的回答只是我一定要救出我的儿子。
师:不听别人的劝阻。还有吗?
生:我还从第3自然段看出这位父亲了不起,因为他想起对儿子的承诺,所以他就去兑现他的承诺。
师: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咱们就一个一个地来交流。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还有警察,他们都劝了父亲,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消防队长怎么劝?
生:(读)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警察怎么劝?
生:(读)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师:而且最后两句话还——
生:一模一样。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生:第一次他说“谁愿意帮助我?”有点恳求的心情。
师:从第一句话里,你读出了恳求。
生:第二句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的感觉。
师: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我是从他问消防队长的话中体会出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师:还有谁给他补充补充。
生:他很想救出他的儿子,心情非常急切。
师:你们知道消防队员在大地震之后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吗?
生:是负责救援工作的。
师:所以,见到消防队长——
生:他见到消防队长,以为是来帮助他救儿子的。
师:他以为儿子有希望了,所以,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他的心情是非常的——
生:急切。
师:还有谁愿意说?
生:还有就是警察的话:“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可父亲的回答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父亲的回答呀,有一点生气。
师:有点生气?快给我们说说。
生:父亲听到警察的话,肯定这样想:“我的儿子还在废墟里,你却让我回家?”“你不是来帮我救儿子的吗?”(学生的发言极富情感,引发热烈的掌声。)
师: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生:突如其来,伤害巨大的地震。
师: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生:能。
师:谁来说说?
生:父亲的坚持表现了他对自己儿子的爱。
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王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而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被压在废墟下面,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每个父亲都会这样做。师:你也不会离开?
生:不会。
师:(走到另一生旁边问)你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而且我还曾经答应过儿子,说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他在一起。
师: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
生:承诺。
师:原来是这样。我想问这位父亲(师又问另一学生),你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
生:因为我怕他们不理解我救儿子的急切的心情。
师: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们能理解。你为什么不去跟大家说清楚?
生:儿子还埋在废墟下,假如我去跟他们说清楚,就会耽误几分钟,儿子就会有生命危险。
师:因为我没有时间,我要争取分分秒秒的时间去——
生:救儿子。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生:谁愿意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父亲。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课件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男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
生:因为这句话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父亲完全是用手来挖的,而且这“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人感到他挖的时间很长,很漫长。
师:你读懂了这个“挖”字,请你读。
生读句子。
师: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
生:父亲当时没有任何工具,而且当时也没有任何人来帮助他,这段描写,一是写出时间很漫长,二是写出父亲的辛苦劳累和坚持不懈。
师:体会很深刻,请你读。
生读句子。
师:王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在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
生:他可能会掏,会搬。
生:他可能还会挖,会刨。
生:我认为他可能还会扔。
师: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生:这个“挖”字更能体现出父亲的辛苦劳累。
师:一个“挖”字坚持了36个小时,你看出了他的劳累。
生:透过“挖”字,我还看出了父亲是多么真心地想救出他自己的孩子。
生:透过这个“挖”字,我看到这位父亲是用双手来挖的,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他一直在挖,他一边挖一边想,儿子不会有事,他永远跟儿子在一起。
师:透过“挖”字,你看到了父亲的形象,也体会到了他的内心。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师:他挖了——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30分钟)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他挖了很久。
师:体现出时间的漫长。
生:这样写更能表现父亲的坚持。
生:通过这样写,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心。
师: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
一生读句子,很急促。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促?
生:我要读出父亲心里的焦急。
另一生读句子,语速缓慢。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缓慢低沉?)
生:因为时间过得那样漫长,父亲那样劳累。
师:都读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了不起。还有谁来?
一生读句子,由慢到快,声调逐渐升高。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这样才能读出我对父亲的崇敬。
师:是啊,那是怎样的36个小时呀?
生: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
师:也许会发生——
生:大爆炸。
师:也许会发生——
生:塌方、余震。
师: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生:36小时。
师:让我们读一读他艰难挖掘的时间的进程,他依然坚持挖了——
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生:是信念。
生: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生:是父亲救出儿子的决心
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出示课文片断)
全体女生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全体男生读上面的语段。
师: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全班学生齐读。
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请你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已经写完了的同学的话。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
生:亲爱的阿曼达,你渴不渴?饿不饿?你害怕吗?我来了,我要救你出来,一起回家。
生:亲爱的阿曼达,你在哪儿?如果你怕了,就想一想,我就在你身边,我向你承诺过,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的。你一定要坚持住,爸爸马上就来。等着我,我亲爱的儿子。(掌声)
师:你的心声一定会传到阿曼达的耳边。
生:亲爱的宝贝,你在那黑暗的废墟中渴吗?饿吗?害怕吗?如果害怕就闭上眼,想想我和你在一起时那些快乐的回忆。你一定要坚持,你忘了我常对你说的那句话吗?爸爸来救你了,相信爸爸,爸爸永远爱你。(掌声)
师:爸爸永远爱你!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
生:父亲。
师: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
生:父爱。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阅读心得: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是人教版五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专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14个孩子的传奇故事。
文章描写具体,情节跌宕起伏,真挚感人。结合“父母之爱”这一专题,应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感受父爱如山和父与子的深厚感情,并联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心理变化较复杂。但王老师大胆选择“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全析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牵引学生游动于字里行间。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她教学思路清晰,让学生真读书、真思考。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
1、王老师的课以境入情,层层递进。她从整体入手,更可贵的是没有忘记字词的教学。接着从整体到部分,抓住父亲的了不起这一部分,走事情――心情――情感这条路线。先抓住了父亲的三个语段,再抓住了父亲的外貌描写,适时插播了5.12汶川大地震的辅助资料。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让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和老师眼含泪水品味着那股深沉的父爱。
2、王老师的课非常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即“怎么写”的问题。要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在言语实践中(读、议、思、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语言文字的审美享受,致力于提高语文素养。如:父亲的问话,他人的劝阻;36小时表达形式。
3、王老师的课很简洁,简洁才能指向明确,获得重锤敲击般的效果。如:总体板块设计;废墟的处理。
第三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一、直面地震灾难,感受人们心灵。师板:地震,生读。
师:地震,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可怕的地震,看后请谈谈你的感受。(播放视频录像)
生1:我感受到地震很可怕,它夺去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生2:地震中的人们很不幸,也很无奈,我很同情他们。
师:是啊,地震——这个来自地狱中的魔鬼,不仅吞噬了人们的生命财产,更可怕的是它还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现在请你再来读读这个词。(一生读出沉重)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次地震中的一对感人的父与子(师补充完题:17 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假如有人问:什么情况中的父与子,哪个词要重读?(生:地震)读一读。假如有人问:地震中的什么人?又该怎么读?(生读,把父与子重读)
二、梳理课文内容
师引: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在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就请同学们翻开书93页,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师:书读好了吗,问题想好了吗,那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生:大地震)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1: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30万人,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这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第一点印象,请你再来读好这句话。(生读,把两个数字读重,师及时表扬。)
师: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你还可以从哪看出来这是场大地震? 生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昔日欢声笑语,如今是一片废墟,这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的印象。老师这里有一组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呈现图片,师描述。)
师:地震过后的洛杉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变得如此荒凉,这样的地方叫做(生:废墟),在视频里我们还看到火光冲天的(生:爆炸),还看到一片又一片的(生:瓦砾)。请你再连起来读读这三个词。(生读)
师:你读得很有感情,透过这三个词我们仿佛看到了地震的悲惨景象。这一课有一个生字,咱们要读准它的平舌音“砸”。(课件依次出示:废墟 爆炸 瓦砾 砸)师: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父亲和儿子发生一件怎样的事?
生:在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儿子压在了学校倒塌的教学楼的废墟下,父亲想起了对儿子的承诺,坚持挖掘,把儿子和他的同学们救了出来。
师:说得清楚明白,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说清楚,就更好了。谁再来试试。(又一生说得更具体、清楚)
三、提领关键句,品读父亲的“了不起”
师:那么,在这样一场大灾难当中,其实人类就如同蚂蚁一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就灰飞烟灭,可是父亲和儿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那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1至12自然段,这部分课文当中许多有关这位父亲的描写,请你们仔细地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地方,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画下来,也可以做上批注。(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读好的同学请举手,好,那我们就来交流:你从哪读出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生:我从很多人都劝父亲离开,但是父亲没有听,而是一直坚持挖掘,感受到父亲了不起。
师:你很会读书,你说的就是课文这部分内容(大屏幕呈现:“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师:快说说都有哪些人在劝他离开? 生:有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看看父亲的回答是这样三句话,(课件用不同颜色显示父亲的回答)你有什么发现? 生:父亲都是在问谁愿意帮助我。
师:意思怎么样?(生:一样)同样的一个意思,最后两句话完全一样。虽然是一样的意思,虽然有些重复,可是父亲的心情是一样的吗?
生:我觉得不一样。第一次父亲的心情是恳求人们帮助他,第二次消防队长过来,父亲以为是来救儿子的,所以心情是焦急的,消防队长没有帮助他,警察又来要他马上离开,此时父亲就愤怒了,甚至有些发狂,发疯了。
师:你真会读书,不仅体会到了父亲的心情,还读懂了父亲的所思所想。透过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重复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那就让我们带着体会走进课文。老师和大家合作,和你们一块来读。准备好,请大家看着大屏幕,请你们就读父亲的问话。
师引读:当有些人上来拉着父亲,劝说他时,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生:谁愿意帮助我?)消防队长过来,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焦急地问:(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消防队长没有帮助他,警察又走上前来,要他马上离开,父亲一心要救儿子,听了这样的话,他简直就崩溃了,他问道:(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我想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而震形又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儿子还没有救出来,我坚信儿子还没有死,我一定要把儿子救出来。师:如果你是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你,你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我对儿子有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你真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去读书。大家都找到这一句了吗?齐读。
师:亲爱的父亲啊,你有这么多想法,为什么不说呀?(生:时间紧迫)是啊,时间没有了,儿子还没救出来,父亲心里着急啊,这是因为他对儿子有一份(生:深深的爱)
师:亲爱的同学们,就从这简简单单重复的三句话中,咱们读懂了他的乞求,他的焦急,甚至是有点崩溃,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师指板书,生读:了不起的父亲)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读懂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大屏幕呈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语深深地感动了你?谈谈你的体会,然后带着你的体会读。生:我从“挖”字体会到父亲没有任何工具。
师:没有任何工具,只靠一双手。你还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生:我体会到父亲挖得很艰苦。
师: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是老师不明白,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许做的不只是这一个动作吧,他可能要?(生1:搬)他可能要(生2:刨)可是作者就写了这一个挖字,从这一个挖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与坚持。
师:是啊,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就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他挖了……(生接读: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父亲此时此刻已经挖了36小时,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要这样来罗列时间的进程呢?不着急,先和同桌来讨论讨论,然后举手回答。生1: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说明时间的慢长。
生2:这样写让我体会到父亲挖的很辛苦,体力越来越弱。
师:你们体会得很好,练习把自己的体会放进句子,读好时间的进程。(生自由练习)师:谁愿意来读一读。生1:(读得缓慢、低沉)
师:我听出来了,你读得越来越慢,越来越弱,为什么呀?
生1:这样读就显得时间过得很慢,父亲挖得越来越艰难,体力不支,所以越来越弱。师: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2:(读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急促)师:你为什么这样来读?
生2:因为时间过去越长,父亲心里就越着急,所以我读得越来越急。
师:了不起!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四个时间的词,我们的同学却读出了自己各自不同的理解,那我们看看,这是怎样的情形下的36小时呀!
(师指板书,生齐答:地震中的36小时)也许会发生?(生1:余震)也许会发生?(生2:爆炸)也许还会发生……(生3:坍塌)
师:可是父亲依然挖了…(生接读);时间不推了,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也许父亲始终一无所获,也许他会挖到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他依然坚持挖了…(生接读)师:是什么支撑着父亲36小时的苦苦挖掘呢? 生:是父亲的承诺。
师:读。(生读父亲的承诺)又是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承诺支撑着他,还有什么支撑着父亲苦苦的挖掘? 生:是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通过“挖”这个动作,咱们读懂了如山的父爱,而此时此刻这苦苦坚持的挖掘让我们又一次要感叹:这是一位(师指板书,生:了不起的父亲)
师:36个小时过去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父亲的模样。(大屏幕呈现: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让我们记住,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始终在坚持的父亲的形象。(女同学读)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四、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师: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后,始终定格在我脑海中的这样一个画面,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段言语。(大屏幕呈现:汶川地震感人图片,播放感人背景音乐,师深情描述。)
师: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父亲的心。(大屏幕呈现:小练笔: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请你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师:请写完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读读你写的。
生1:父亲会对儿子说:“儿子,坚持住,记住父亲对你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相信父亲一定会把你救出来的。”
生2:父亲会说:“儿子,一定要坚持,爸爸来救你来了,我一定要把你救出来!”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动情的话语给我们描绘出这样一位深情的父亲,这让我想起这样一首小诗:总有一个人把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将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生: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生:父爱)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在日常生活中你并不在意它,但当遇到危险的时可能会创造奇迹。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对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子!师板书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生齐读: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这是一场怎样的大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看屏幕上的生字词,请同学来读。
生自由读、指名读等。一起来书写“爆”字,练写两个。师:这是一场怎样的大地震? 生1:这是一场突如起来的大地震?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2: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生3: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师:地震中的父与子发生了怎么的故事?
生1:课文讲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坚持不懈的寻找自己的孩子,其它的孩子父母都放弃了,而这位父亲却没有放弃,在发现儿子阿曼达的时候,儿子让别的同学先出去,儿子也很了不起。
生2:课文主要讲了在美国洛杉矶地震中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凭着爱和坚定的信念创造了奇迹,最后他们父子无比幸福的紧紧相拥在一起。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生齐读)
师:请大家默读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先请同学说一说哪里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白处,以便我们交流体会。
生:读句子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父亲挖的时间非常执着的再找儿子。生:我感受到了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很辛苦。
师:感受的很深刻,把你的感情放到句子里再读这句话。
师: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出时间的流逝?为什么不这样精练地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相机出示该句)
生:课文那样写,突出了挖的时间非常长,而且挖得很艰难,不断有人阻止父亲。师: 36小时是多长的时间呢?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呀!在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中,父亲不吃也不喝,不休也不憩,一直在拼命地挖着,为的是——
生:救出儿子!
师:多么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让咱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两句话。
生配乐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此时却没人再来阻挡他,这是为什么呢?请你在课文5——9节中找找答案。生:人们判断他精神失常了
师:为什么人们判断他精神失常了? 生:无论人们怎么说,怎么劝,怎么做,父亲反反复复地说着这样的话。课件出示: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
生:有失去孩子的父母、救火队长、警察
师:我们分角色朗读体会,其他的同学读父亲的回答 生1:失去孩子的父母劝阻的话::“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齐:“谁愿意帮助我?”
生2: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齐:“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生3: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生齐:“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父亲听从了这些好心人的劝阻吗?他为何要如此倔强、执著呢? 生:父亲没有听从劝阻,因为在他心中有个信念.师:什么信念?
生: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师:父亲凭什么断定儿子在等着他呢? 生:因为父亲曾多次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 师:哪句话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课件出示: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父亲也是凭着这句话知道儿子在等着父亲。师:这是父亲对儿子郑重的承诺,凝聚着深沉的父爱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师:于是,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并执著坚持的正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不断回响他耳边的也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危险来临时,给他信心和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摇头叹息,说他精神失常时,支撑起他的仍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
师:让我们走出父亲的内心世界,来看看挖了36小时后父亲此时的模样。课件出示并引读: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呢?(联系录象中的内容播放美国洛杉矶地震视频,让生感受地震带来的灾难。)
生:在这36小时里有可能滚落下来的石头砸到父亲。
生:父亲极度担心自己的儿子,所以不顾一切的找自己的儿子,不管自己伸出怎么样的环境中。
生:有可能在父亲的身边有房屋倒塌。师: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深厚的父子亲情,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了不起的父亲!让咱们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这句话。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课文哪些句子表现了儿子的了不起?(指名读相关句子,并谈体会)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儿子记住了爸爸的话,也是爸爸的话在支撑着他。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通过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儿子非常的了不起,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先让同学出去,他还记住了爸爸的承诺。
师:多么了不起的小小男子汉!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承诺——” 生接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文中类似的句子出现了几次?这样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生交流
生:是父亲给儿子的承诺
师: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父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是父子联系起来的纽带和幸福重逢的关键。
师:就这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彼此的深深信任,凭着永不言败的执著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让我们一起扣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劫后余生的父子吧!”
生练习写
师:当老师第一次读完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就想到了汶川大地震中同样伟大的父亲。(课件播放图片,跪寻女儿的父亲、背着儿子尸体回家的父亲、用血肉之躯救下婴儿留下手机短信的母亲)感受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惊心动魄的情境,但是父母的爱就是早晨起来的一杯牛奶,就是天冷时为你添上的一件棉衣,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小练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对父母的爱!
下课!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放录像)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
2、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 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
开始吧。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处处来看。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
2、急切
3、崩溃
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 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
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C、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
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父爱。
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