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父母要有感恩之心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喃喃学语叫出第一声爸妈,到第一次踩着小脚丫跌跌撞撞地走路。第一次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回考试成绩,第一次离开父母……
也许你从没注意到在这无数次的第一次中,在这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爱。你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成功,甚至是每一次失败,每一次犯错误父母都会牢牢记在心头,陪在你身边,给予你默默的支持……
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三年前的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从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又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们却毫无怨言。
小的时候,我总把父母对自己的爱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可是又有多少人是把父母放在第一位的呢?有的人总是不断地报怨自己的父母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对父母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与父母顶撞!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为我们付出那么多精力和心血啊!我是女儿,父亲和母亲的脚都洗过。给母亲洗脚是因为我深着母亲,想为母亲做点儿事儿。母亲的脚不大,也就是穿三十六号鞋的样子,她的脚很软皮肤也很细
腻,我给妈妈洗脚,水凉了就加一些热的……妈妈就抚摸着我的头说:“我的小姑娘长大了。”我抬头看妈妈的时候她的眼中竟含着泪……
给父亲洗脚是因为父亲大病卧床,母亲忙不过来。父母的脚很大,我还记得父亲要穿四十二号的鞋,父母的脚可粗糙了。我给父亲好好的泡了泡脚,给他刮了刮脚。父亲因为病痛的折磨已经很久不笑了,可是那天父亲笑了,笑得像个小孩子……我永远爱着我的父亲母亲,也请朋友们用行动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爱……虽然我们永远无法还之万一,但我们还是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不要总是想着将来赚大钱来报答他们,他们没有太多时间,人生无常啊……再也不想看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了……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还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泡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
感恩的心的生活是美好的,生命犹如一张白纸,有了感恩的心,这纸上便会出现粉红。一生都怀抱感恩,纸的底色也便是粉红,也就有了美好的人生。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报答养我育我的父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感恩,它虽说是一个行为动词,但它不止需要行动,更重要的是需要做到真心实意。简单地说,感恩便是感激,发自内心的感激。
关于感恩父母的文章
(二)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你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你洗脸、教你做人的道理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回报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远渡重洋、留学海外,我们时刻要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正如世纪老人巴金所说:“我是春蚕吃的桑叶就要吐丝。”春蚕付出了,也获得了,得到的却是人们的赞美与钦佩。
曾记否,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因为我们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曾记否,父母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我们,因为我们是父母的结晶,是爱的延续。
曾记否,你讨厌父母的唠叨,无意间,你和父母之间产生了隔阂,可是总要等到失败后,才知道父母讲的都是金玉良言。曾记否,翅膀还未硬的你,却想摆脱父母,展翅飞翔。可是总要等到自己受伤后,才知道父母的怀抱是最温暖的避风港。
我不是诗人,也不是歌唱家,既不会用精湛的词藻来赞扬父母,也不会用唯美动听的音乐来歌赞父母,我只能用点滴行动来感恩父母。生活中,你为父母做的每一件小事,其实都是在感恩父母。曾听说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户家庭的三个儿女每天必做的事是写一封感谢信,其中的内容确是诸如“昨天爸爸买的匹萨饼真香”,“妈妈给我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之类的简单句,我心头一震,原来他们给父母写信,不是因为父母帮了他们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感觉到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也许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听了这则小故事,有没有触动你的心灵,如果有,从现在起,当父母为你呕心沥血时,对父母道上一句“谢谢”!当父母疲劳时,为他们到上一杯浓茶,帮他们捶捶背;当父母生病时,躲在病床前陪陪他们,陪他们多说会话;当你远在他乡时,给父母打上一个电话,捎上一句祝福……
风中的风铃再次响起,似乎在奏响一首感恩之歌,感谢父母的唠叨/因为他们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因为他们是为消除你前行的障碍/感谢父母的斥责/因为他们是为了助长你的智慧/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
让我们行动起来,点点滴滴,感恩父母!
第二篇:教师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教师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稳坪镇铁坑完小:张房玉
一、感恩社会
教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韩愈的《师说》中给了我们答案“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原文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对社会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传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古之师者,强调学生要有文化,强调是“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古代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具有复杂性。一方面官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不少有识之士极力倡导尊师重教,而另一方面普通教师尤其是私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缺乏保障。统治阶级推崇拥戴那些亦官亦师或有钱有势的名师大儒,而广大的普通教师,特别是私学教师在社会上属于受压迫受剥削的行列,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往今来,有不少思想家、科学家都从事过教师职业。他们一方面从事文化研究和传播,一方面培养人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古往今来,也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对教师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主张给教师以崇高社会地位,倡导社会应尊重教师。中国古代儒家把教师的地位看得很高,常常把教师与君王相提并论。《尚书·泰誓》中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将君师视为一体或将君师并列于同等地位。荀况进一步把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自汉唐至明清,历代都有大儒。这些人饱学多识,学生也多能根据礼教事师。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教师与其他劳动者一起成为国家的主人,其政治地位随之大有提高。特别是到了8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更注重从各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对培养人才、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国家不仅多次强调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而且专门制定《教师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师应享有的权利和待遇,确立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要全社会尊重教师。同时,各级政府还选举教师当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公开表彰、奖励优秀教师,以及从教师中选拔人才进入各级政府的领导班子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地位,使广大教师看到了希望,受到极大鼓舞。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教育是民族兴旺的希望,教师是教育振兴的关键,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被全社会所认同。
二、感恩国家
教师感恩国家的财政供养,国家给了教师一个展示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老师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尽情的歌,欢快的舞。作为教师的我们,感恩这份工作。因为工作,我们变得充实,因为工作我们拿了国家的薪水得以养家糊口。
现之师者,面对学生不爱读书,显得无奈,古有戒尺惩之,现有条文醒之,面对眼前教育有点茫然。可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教师从根本上摆脱了受剥削、受奴役的境地,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把教师视为四化建设的宝贵财富,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比如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确立教师节,颁布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法律,设立“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等。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我国的《教师法》专门就教师的权益、待遇作了具体规定。这为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
当然,如今的世界斯文扫地,教师得不到丝毫的尊敬,在社会上没有一丁点的地位;人们整天只知道指责师德败坏,并还时不时对老师们提出严苛的要求。越是这样的形式我们老师越要秉持一颗感恩之心。因为教师是感恩教育的执行者之一,定能上行下效。
老子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同样的,教师就如同学生的海洋,要向百川(学生)归海,就必须提高师生关系中的向心力,平等的地位也就成了最起码的选择。而那些更高明的老师,则是时刻都会在学生面前放低自己的身段,让学生在自己提供的自由的疆场上驰骋,熟悉方法,获得知识。放低身段,成为孩子王,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感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每一个闪光点甚至是他们的缺点与不足——在我看来,这都应当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必然选择。
三、感恩家庭
教师感恩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家和万事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什么?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掉心上的冰雪寒霜;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遮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风雨雨;是一潭清澈的溪水,能够洗涤掉繁杂的世事回归安静的心灵;是一阵清风,可以拂去烦恼和忧伤;更是那一缕情丝,穿透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家是宁静的,家是温暖的,家是甜蜜的,家也是安定的。她可能不华丽,但一定要雅致。那点点滴滴的幸福,实实在在的欢乐,时刻都可以把她装扮得暖意融融。她可能不富裕,但一定要洋溢着爱和情,一句贴心的话,是浓浓的亲情,厚重的给予。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人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爱人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儿女们失落时奉上一番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四、感恩学生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感恩的是自己的学生。有了学生,教师才得以教学相长;有了学生,老师的才智才能显示;有了学生,老师的每天才活得充实,是学生给了老师快乐,给了老师自信,给了老师无穷无尽的工作力量。
首先,我们应当感谢的就是那些优秀学生,是他们给了我们教学上的成就感与自信心。他们工工整整书写出的作业,让我们批改的时候,一目了然,效率极高;他们自觉自发的预习学习,让我们省去许多唠叨,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钻研教学;他们优异的学习成绩,让别人对我们这些老师刮目相看,无形中,也提高了我们的名望;他们个性张扬的特长,在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把他们作为班级的榜样。
其次,我们也要感谢那些表现中等的学生。他们是班级的大多数,他们是班级的中坚力量,他的坚持不懈,他们想攀上顶峰的渴望,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感恩的对象。因为他们,我们可以大刀阔斧的塑造;因为他们,我们找到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后,可以让班级整体成绩迅速提高;因为他们,班级多了一群乐于服务的群体,他们一般都不怎么自卑,他们又一般都不老想着学习,他们一般都没有多大压力,他们总想用些时间去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因此许多杰出的人才大多出自中等生。
再次,那些后进生,也应当是我们感恩的对象。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人性的缤纷,他们的不足都是率性而天真的,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们的那些缺点与不足也是一种人性之美;是他们,让我们学会了挑战自己,训练了自己的耐心,挖掘了自己教育的潜能,更能让我们明白自己有多么的优秀;是他们,让我们也曾惊喜连连,我们付出了真心,付出了汗水,他们总会在某一时刻表现出自己人性的光辉,这份光辉是惊喜,更是回报,在差生的身上,我们同样能够找到成就感,丰富自己的教学生活。
说了这么多,我更想说,感恩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教师优秀,学生欢喜;学生优秀,教师也必定欢心;欢心与欢喜中,师生的情感就像水乳一样交融。感恩的心,也由此而产生。
因此,感恩学生的前提是自己要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做一名有觉悟的老师。秉持一颗感恩之心,就是秉持一份觉悟。真诚的感动源自心与心的交流,感恩的心也就是交流中碰擦出的心灵火花。
最后让我们一起秉持一颗感恩的心去关注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关爱学生,了解其心灵的脆弱,送上及时的鼓励;去与学生展开真诚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改正自己之不足,在走向完美的过程中,送出一颗颗感恩之心,也收获一颗颗感恩之心。
第三篇:六班演讲稿 做人要有感恩之心
做人要有感恩之心
古人有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一个清晨,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里,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感恩信。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工作。老大在字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的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语句。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常有人问,感恩是什么?其实感恩,包含着许多含义,许多内涵。
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么?感谢对手,感谢敌人,不是乐观么?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不是乐观么?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
让我们一起感谢日升日落,感谢快乐伤痛,感谢天空大地,感谢天上所有的星星,感谢生活,感谢得到和失去的一切,以及无所得无所失的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拈起生命的美丽!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学会珍惜你的幸福,学会感谢你身边的一切,因为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第四篇: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汇总
做人要有敬畏之心
时间:2012-05-08 10:29:01
来源:都匀市新闻中心
作者:都匀市老年大学 熊恒辉
编辑:lm
一、对“敬畏”的理解
在2012年2月下半月《党建文汇》里有这么一篇文章,讲的是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谈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要求领导干部要“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敬畏法律,就是要懂得职位无论多高,都要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敬畏组织,就是要懂得自己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不要老觉得组织“亏欠”自己,牢骚满腹不思进取;敬畏人民,就是要懂得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做的一切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敬畏舆论,就是要懂得有职有权,就要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严于律己。
中组织部李源潮部长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的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上以及多个场合的讲话中多次谈到敬畏。李部长在讲话中说: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网上对李源潮同志的“三个敬畏”有很多解说,最具代表性的理解我以为是以下这种说法。先说敬畏历史。敬畏历史,就是尊重历史,要求干部做人、做事要努力争取 “千载留芳”,更不能“遗臭万年”。有了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就不会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地去搞“短期行为”、“政绩工程”,不会去干“发祖宗财,断子孙路”的“一锤子买卖”,也不会去干“崽卖爷田不心痛”的蠢事,而是放眼长远,科学发展,干一些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事。古人说“政声人去后”,意思是说看一个官员是否有所建树、是否清正廉洁,往往并不看他在任时有多少“花架子”、“假把式”,人们对他有多少溢美之辞。因为,这有可能是假象。重要的是要在他下台之后甚至他“百年”之后,盖棺论定,客观评价。
再说敬畏百姓。敬畏百姓就是不忘人民,服务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当干部,到底是恭恭敬敬当公仆,还是作威作福当 “老爷”?干工作到底是为人民干的,还是给领导看的?手中的权力到底是人民赋予的,还是上头某个“恩人”赏赐的?吃的饭、住的房、穿的衣、坐的车到底是人民给的,还是天上掉下来的?有些干部搞颠倒了这些关系,以“精英”自诩,以“上智”自居,视百姓为“下愚”,说话口气很大,但说的多是空话、大话、假话;办事“魄力”很大,但办的多是虚事、“面子事”、劳民伤财的事。对百姓所需、所急、所难之事,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能哄则哄,能骗则骗,就是不下真功夫。久而久之,小事拖成大事,好办的事拖成难办的事,矛盾激化,酿成事端,他们又把自己应负的责任上推下卸,或怨上头政策不力,或怨下头“不明真相群众”不理解。他们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是天,百姓是地,没有老百姓,干部什么都不是。
最后说说敬畏人生。人一生其实很短,掐头去尾,真正能干事的时间就那么三四十年,能干到百岁的能有几人?古人有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之说,摒弃其悲观厌世的消极意思,赋予其积极意义,我们的干部确实应该抓紧“一秋”的短暂时间,多做事,做好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岳飞的千古名句。对这些名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历史含义,我们今天姑且不论,但其中所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是不朽的。
李源潮同志和俞正声同志关于“敬畏”的论述,让我对“敬畏”这个词想了很多,并对“敬畏”这个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开1980年版的《新华词典》,“敬畏”一词的意思是尊敬佩服而又有些畏惧。
“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是指“慎,谨慎,不懈怠”。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中国从来不缺乏敬畏,从古至今,中国人信神、信命、信祖先、信圣人、信金钱、信风水……,敬畏祖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敬畏文字、敬畏公平正义……,所有这些都是敬畏。《论语·季氏》中孔子也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那么,今天我们敬畏了什么?
不少人认为当今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骗子横行等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敬畏缺失,我认为不无道理。在某些时候,我们是佩服有余,尊敬不够、敬畏不足,有的人甚至根本什么都不必敬畏。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不懂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应敬畏什么的人更是可悲。
李源潮和俞正声同志的“敬畏”论是站在极高的层面讲的,针对的都是相当级别的干部,当然,放到我等普通干部身上,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我要讲的,是我自己个人的感受,是针对我们最基层的干部、朋友谈体会,谈基层干部作为基层民众的一个个体,在工作生活中怎样看待和对待敬畏,因为只有懂得敬畏,才能摧生动力、规范言行、懂得取舍、融洽左右、构建和谐、产生活力、取得效益。
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遇有逾规,亦不出大格”。敬畏就是“怕”,就是要学会怕一些东西,怕规则、怕纪律、怕人言,懂得怕了,就自觉地规范了自己的言行;懂得怕了,其身自不必违规违纪,所言必中规中矩,所行亦适可而止,即便偶有违规,也不至于超出大的原则,超越政策红线、超出做人底线。
二、为什么要敬畏
我讲的敬畏,讲的怕,并不是要求大家凡事都要谨小慎为,我只想说做人要有一定的做人底线。应该坚持的原则就要毫不留情地坚持,应该大胆决策的工作就要果断拍板,应该批评的要站在与人为善的层面坚决指出,我是站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讲敬畏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敬畏一些东西,是要我们不违反原则、不超越红线,保持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保持共产党员最起码的本色。
生活中有不少人是不懂得敬畏的。网上盛传的广东一个乡镇的领导酒后驾车被查,他扬言他是什么什么,结果被修理。他就是没有敬畏他的职业、身份,自以为他的职业、身份讲出来后会哧倒一批人,结果适得其反,他的上级怎么能够容忍他如此霸道?不处理他,对上交不了差、对下讲不出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知敬畏的家伙,自己被处理不说,还给党的声誉和公务员的声誉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还有一个例子,河北大学校园的一个浑小子,开车撞人了,还口出狂言称他爸是李刚。这小子也是一个不知敬畏的家伙,他不知道敬畏他的父亲,不知道敬畏他父亲的职业和身份,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他对法律和规则的藐视,以及对父亲权势的自信。结果害得他老爸到处扑火,连连道歉。
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某些东西也是缺乏敬畏的。比如,对纪律我们缺乏敬畏,导致我们上班迟到早退;对效率我们缺乏敬畏,结果导致我们执行率偏低;对职业缺乏敬畏,结果导致工作拖拖拉拉等等。要想纠正这些毛病,做到“搞好工作争创一流,作好表率争当先锋,广结善缘朋友特多”的工作与人缘口碑俱佳,我们还是要学会敬畏点什么。
三、敬畏点什么
我个人才疏学浅,除刚才讲的李源潮同志和俞正声同志的“敬畏”外,我个人理解,我们这些多少拿着国家俸禄的小吏,要想做好一件事情,要想当好一个表率,要想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就是要有点敬畏,方方面面的敬畏。
敬畏职业。职业,即以此为生,精于此道。不以此为生,难以精于此道。因此,必须怀着对职业的敬畏之心来工作,敬业、勤业、创业,强化职业道德,端正职业态度,把职业作为自己喜爱的艺术来看待。
有新华社记者作过一次调查,曾经观察某地的公务员上班情况,八点半上班时间,到了九点半还有人员陆陆续续,边吃边说说笑笑的上班,丝毫没有紧张和因为迟到的焦急。与此同时,不时有媒体报道一些部门人员上班喝喝茶,看看报,聊聊天,一天就如此打发。这些现象的产生,反映了对职业责任的漠视和轻待。
敬畏职业,首先体现在基本的职业道德。守时,敬业。其次,体现在对职业的深重理解上。一个公务人员,要理解职业的根本是最便捷的服务于需要服务的人员,给他们提供最大的便利。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常常是门难进,脸难看,动则脾气冲天。使办事的人跑上十次八次才能办成,浪费精力,效率低下。而这,体现的不是服务的精神,而是一种官老爷权力炫耀的心理,是对职业的不敬畏、不尊重,缺乏对职业敬畏的观念,缺乏服务的精神,给办事的民众造成最大的效率损失,更有甚者,藐视公民合法权益、滥用职业权力,弱化、恶化了政府形象。
如果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认真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清楚地明白我是以此为生,做不好就是我的能力或态度的问题;再往深层次想一想,找个工作不容易,找份职业相当难,做不好事情,愧对单位、愧对同事、愧对纳税人不说,长此以往就有可能会丢掉眼前的工作,由此派生出对职业的敬畏,我们就会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创新地设法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就会自然而然提高。
对职业心存敬畏,不只是为了对领导有个交代,也不只是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而是要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要怀着一定的使命感和道德感去面对每天所从事的或琐碎或单纯,或简单重复或需要不断创新的工作。只有心怀敬畏,才会在工作中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力、激情和勇气,才会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做,才会全力以赴,勇于担当责任。职业是求生的手段,责任是一种良心的驱使。
当我们害怕我们做不好职业的时候,我们就会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认真完成每一道程序,认真担当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就会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敬畏纪律。纪律是对人的行为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就是规矩,就是要让我们围着规矩转,不违规、不出轨。纪律是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保障,是规范,是秩序,是行为规则。有些人八点上班九点到,时间长了,单位就松松跨跨,个人就变成了老油子,个人无思进取,单位缺乏行政效能。有些人政策规定不能搞,偏偏个人强出头,时间长了,单位变成了不讲原则的单位,个人变成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天王老子,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缺乏对纪律、对原则的敬畏,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搞,这样,上级担心影响自己连累自己,下级担心跟着上当跟着吃亏。所以,无论是对上级还是对下级亦或是自己,要对纪律、对原则有点敬畏,上班前要想一想我会不会迟到,下班前要想一想会不会早退;做事前要想一想会不会违规,拍板前要想一想有没有后患。
对纪律心存敬畏是一种素质,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修养。有句古话讲:“畏法度者最快活”,讲的是怕法、怕纪律就不会逾越法律纪律的红线,就心底坦荡快活地生活。我想,只要我们恪尽职守,遵守作息时间、遵守工作纪律,把纪律作为言行指南,我们的工作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起色。
当我们害怕违反纪律、违反原则的时候,我们就会设法管住自己的大脑、管住自己的手脚,规规纪纪做人做事。
敬畏时间。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时间可能在无所事事中白白流逝。2008年汶川地震,不管你是饱经沧桑的老人,还是襁褓中的婴儿,不论是家财万贯的大款,还是不名一文的小卒,都在瞬间化为尘埃,所以说生命只有一次,而且是短暂的、脆弱的,时间在那一刹那凝固。
我想说的是,时间和生命对于个人来说,都是短暂的,我们也知道,时间与生命理论上同属一个概念,不同之处在于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表现,也正是这种连续性规定了时间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永恒。
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找准了用有限的生命与珍惜时间谜为群众服务的切入点,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然而,我们现在有的人就是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珍惜时间,没有用这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真正的工作中去。在工作中拈轻怕重,在酒水应酬中混满工龄,没有想到要做事,做一些符合老百姓要求的实事。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一样的二十四小时,一样的每分每秒。说实话,我到街上买小菜从不还价,不是说我有多少钱,而是我能体会到卖菜的小贩们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倒菜,之后或许在寒风中或在骄阳下几个小时,赚点利差恐怕就几十块钱的艰辛,而我们日不晒雨不淋,一个月三几千块钱,扣除法定的四个星期,一个月我们充其量上班二十二天,以3000元的月收入计算,一天折合人民币大约136元,这还不包括一些国庆长假、春节长假、中秋、清明等法定的节假日。比起卖菜的小贩们来,我们轻松得多、时间充足得多、从容得多。但是,我们有的同志不懂得换位思考,不懂得敬畏时间、珍惜时间,一天的工作,非要三天四天才完成,八小时没有真正用在工作上,上班玩游戏、摆龙门阵,时间在他手里一分一秒的过去,工作却在他的手里耽搁,一事无成。我之所以讲要敬畏时间,是因为“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是要告诉大家,岁月摧人老,要记得“昨日骑竹马、今日白头翁”的紧迫,在敬畏时间中做好每一件事、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
当我们害怕时间在我们手中悄悄流逝的时候,我们就会懂得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工作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敬畏信誉。对于我们来说,信誉就是人品、就是名声,是好是坏由不得我们自己评说,那得由我们周围的人来评判。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训”,是我们炎黄子孙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品质资本,能否诚实守信一直是国人检验人品优劣的基本标准。“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是《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季布的同乡,楚人曹丘生第一次见季布时说的话,意思是给我黄金百两,不如给我一个季布的承诺,表示季布从不轻易许诺,一旦允诺,必守信不移。后人常借这句话表示不轻诺,诺必守。《论语·里仁》也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古人不随便说话,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做不到是很可耻的,轻诺者就是因为说的话常常兑现不了而被人看轻。人无信不立,一个有诚信的人才有资格被信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言而有信,有高尚的品质和过硬的能力才能赢得信任。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干部,必须坚持廉洁、高效、务实的作风,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成为百姓实实在在的靠山,这样才是真正没有辜负民众的信任,才能赢得信誉;如果你是一个领导干部,就要明白“权为民所赋”的道理,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权力是群众交给的,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信誉。
信誉的建立,需要真诚的日积月累;而信誉的崩溃,一句谎言就够了。不论是国家和民族,还是集体和个人,只要待以信任者以欺骗、愚弄,就是对信任者的背叛。没什么比信任危机更可怕,它无声无息却充满负面的能量。“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失信于民的国家,一定会走向灭亡;一个失信于群众的集体,一定会被群众抛弃,一个失信于民的干部,一定缺乏号召力。所以说,我们要敬畏一点信誉,不要说要流芳百世,至少不要遗臭万年,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不搞面子工程、短期行为,要做就实实在在的做,立信于民,人言可畏,不要被群众背后骂娘。由此,群众也才重拾对党、对干部的信心。
当我们懂得害怕自己的信誉名声扫地的时候,我们才会处处谨小慎微,表里如一。
敬畏身份。身份,是一个人职业的特殊符号。有的人可能是局长、书记,再怎么不行也是端着铁饭碗的“公家的人”,是吃国家傣禄的人,我们在座的人,都是一些有身份的人。你走到农村,随便走进一户农家,主人保证会称你为领导,因为在他们眼中,他们才是最底层的民众。既然我们是一群有身份的人,我们的一举一动,就代表着某种涵意,或是林业干部、或是农技干部、或是水利干部、或是书记或是局长,也就是说,我们的手中有一定的资源,老百姓对我们是有所求的。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形成的道德心理习惯没变,道德上“以官为师”的心态没变。如果说我们在迈向现代文明社会过程中出现道德和价值迷茫或混乱的现象,那么根子还在一些人“官德不修”、身份敬畏缺失,或贪污腐败,或公权私用,或执法不公,或权钱、权黑勾结等等,久而久之,带坏了民德民风,败坏了社会风气。这当中最大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某些人,不修官德人品,不懂得敬畏自己的身份。
福建省长乐市某局的陈姓局长,在接到群众的电话后说“局长电话一般群众不能打”,因为这句话,陈局长已被停职。这里,陈局长首先就不懂得敬畏自己的身份。局长,首先应是公仆而后才是局长,本职就应当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有事为什么就不能打领导的电话呢?领导也好、干部也好,我们的电话本身就应该是为民服务的重要工具,“一般人不能随便打领导的电话”,说到底,就是一种疏远群众、对百姓缺乏负责的工作作风,是严重的官德失范。
官德失范的背后,显示了很大一部分官员以及寄身于特权阶层中的一些人,缺乏起码的敬畏之心。将手中的权力私有化,将手中的资源利益化,没有站在党和政府的层面考虑自己的身份,不该说的乱说、不该讲的乱讲、不该拿的乱拿,败坏了党风政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我一直跟我的同事讲,我们是党领导下的最基层的干部,我们做不好工作,群众就有意见,久而久之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就会亡党,党都不存在了,我们还吃什么?做生意?没有这个本钱,也没有这个智商;做苦力,没有一身的干劲和技术,说白了什么也干不了。所以,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现有的身份,说话办事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对群众好一点,把事情做得到位一点,真正做到对组织和人民群众负责。敬畏身份,就是要提醒我们,要时常担心自己做错事、办不成事,毁誉于身份。
当我们懂得害怕身份也是一种监督的话,我们就会和气得多,低调得多,办事就爽快得多,到位得多,群众和我们之间的感情就深厚得多。
敬畏同事。古人云: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在一起工作生活就是同志加朋友的关系。所谓同事,就是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奋斗的互相支持工作、共同进步的人。人,工作生活处在一起真的是一种缘纷,在机关工作的同事感受可能不是那么强烈,但在乡镇确实如此。你想,星期一上班大家拢到一起工作生活五天,而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只不过两天,同事间哪一个是哪样的德性,个个心知肚明,按理说,知道了对方的长短优劣,就应该知道和谐共处,但有的人就是与同事处理不好关系,彼此间向仇敌一样,影响工作不说,自己也凭空生了好多闷气。
同事间关系不和,大可以影响工作,小可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我说要说要敬畏同事,因为敬畏同事,我们能为自己营造一个团结、友爱、诚信的和谐人际关系;敬畏同事,我们才能赢得尊重,才能同舟共济。
我们有的同志,总是喜欢指手画脚,听不得不同意见,老子天下第一,别人都不如我,这样是很难赢得民心的,也难以产生合力;我们有的同志,气量太小,容不得人,自己有点成绩沾沾自喜,别人犯点小错斤斤计较,把缺点和错误归结于别人,放大别人的不足,很难取得同事的信任的;我们有的同事,爱贪小便宜,拈轻怕重;我们还有的同事,爱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等等,不一一而足。但不管我们身边的同事为人处事如何,我们在工作中还得接触,在生活中还得交往,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看待别人的长处,敬畏别人的长处。
实际上,敬畏同事就是尊重同事,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事间大有卧虎藏龙的英才,或在电脑操作上高人一筹,或在文字功底上高人一等,或在实际工作中创意不断;他们或性情豁达,或行事谨慎,或孝感动天,总之,身边的同事总有一样或多样的品质优秀于我们、超越于我们,与之相处要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敬畏别人的长处。《论语·子张》中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大节不越轨,小节稍有出入是允许的,说的就是要有包容心,眼里虽然容不得沙子,但也要允许别人在生活工作中有一点点小小的过失,不要过多地纠緾不影响大局的细节。《抱朴子·审举》中也说,“寸锦足以知巧,刺鼠足以观勇”,意思是说从一块小小的锦缎,可以看出织锦技艺的精湛;从打杀一只小老鼠,足以看出一个人的勇敢,也就是说要看到一个人的长处,把它放大,自然就觉得这个人是可以交流交心的,关系也就融洽得多。
所以说,不管我们身边的同事如何,我们只要找准我们和他与之交往的切入点,与人为善地包容他的不足,放大他的长处,我们就能营造和谐共事的氛围。
当我们懂得敬畏同事的时候,我们就会尊重同事,团结同事,不为油盐琐事纠緾,不为工作小节失和,我们就能产生共谋发展的合力,产生共同做好工作的动力,提升工作质量的向心力。
当然,需要敬畏的还有很多,比如敬畏长辈、敬畏自然、敬畏文化、敬畏良心等等,我们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要敬畏党纪;以一颗纯洁的心为党做事,绝不玷污党的纯洁;我们作为一个公务人员,就应该敬畏法纪,永远为人民服务。当我们心怀敬畏的时候,我们就会懂得仁爱,就会知道感恩;当我们在思想中时常怀着敬畏感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廉耻之心、敬业之精神、创业之动力,我们也就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第五篇: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
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
孔子说君子至少应该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畏”指的是敬畏,而不是恐惧或恐惧。
领导干部必须尊重法律、尊重组织和尊重公众。近年来老虎苍蝇相继落马。这意味着,苍蝇老虎们毫无敬畏之心,其后果当然是受到法律和纪律的惩罚。领导干部不仅要敬畏自己的言行,更敬畏党的精神和纪律,敬畏组织。
要有对组织有敬畏之心,就必须自觉服从组织的管理约束。“照镜子防患于未然”,及时净化心灵,自觉抵御诱惑,不断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敬畏组织,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组织,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自觉维护大局和团结。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组织是领导干部的“家”。如果组织不培养,就会失去成长的空间,失去强有力的支持,甚至会被侵蚀。尊重法律。“没有规则,就没有标准。”党纪国法就是“纪律”,不遵守“纪律”的人将依法受到处罚。没有规则,没有平坦的道路,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安全。我们尊重法纪,依法行政。守法是行政人员的基本道德基础,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尊重法律法规,才能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