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地理1
几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自动化、联合化
4、增加收入,特别是可以增加外汇收入
5、教育投入改善 旅游经济的不利的影响
陆路:公路、铁路、管道、输送带 水路:内陆水道、海洋航路
空路:航空线、空中索道、空中钩运
技术经济特征
(一)运输能力大
(二)运行速度快
(三)运输成本低
(四)运输经常性好
(五)能耗低
(六)通用性好(七机动性差
(八)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九)占地多 道路运输:
1、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2、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
3、在中、短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较快
4、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5、掌握车辆驾驶技术较易
6、运旅游区划的原则
1.综合原则2.旅游文脉相似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 造成噪声污染
垃圾数量巨增,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增加垃圾处理难度
在旅游旺季时人满为患,景区内游客容量远远超过旅游环境承载量 造成交通堵塞 诱发社会安全隐患
影响并间接的改变着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
量较小,运输成本较高
7、运行持续性较差
8、安全性较低 水路运输:
(一)运输量大(二)通过能力强
(三)运费低廉
(四)速度较低
(五)风险较大
2.空间效应物流的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臵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臵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能随时了解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2)物流的时空特征
确的地点、正确的条件下、将正确的商品送到正确的顾客手中。物流管理的任务可以概括为5个Rights:以最少的成本,在正确的时间、正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物质运动过程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物流不仅存在时间特征,而且具有向高价值区流动趋向。3.我国的物流布局:
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已基本形成,即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
【【中国内陆腹地的物流布局,以大城市为中心,以铁路为纽带,形成物流结点。但我国的物流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较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薄弱。】】 4. 多式联运布局与物流地理
多式联合运输简称联运,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输企业,根据同一运输计划,遵守共同的联运规章或签订的协议,使用共同的运输票据或通过代办业务,组织两种以上运输工具或两种以上的运输衔接,以及产供运销的运输协作,联合实现货物或旅客的全程运输。国内多式联运
地方干支线联运、城乡集散联运、产供运销一条龙运输、水上专用联运、铁
路专用线联运
上提高了货物的运输质量。
多式联运的常见问题
(1本较高的铁路运输或汽车运输,使水运优势不能发挥。)在同时可以利用水运及陆运时,不利用成本较低的水运或水陆联运,而选择成(2)铁路、大型船舶的过近运输(3)运输工具承载能力选择不当(4)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我国商业物流经济的发展现状
1.物流观念陈旧2.物流基础薄弱
我国发展商业物流经济的步骤 3.物流环节不太合理4.缺乏物流基础数据
(一)采用政府建设平台、企业投资的模式建设物流中心区 (二)整合商品物流配送网络
(三)促进物流系统的整体化和系统化运作 (四)逐步实现物流配送的社会化 (五)加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设
1.旅游经济活动的性质
旅游经济活动的概念:旅游需求者和旅游供给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由于这种关系引起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总和。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人文旅游环境 性质
旅游经济是一种受客源地需求推动的敏感性经济旅游经济是一种受目的地供给约束的波动性经济旅游经济是一种受主客文化差异影响的跨文化经济
旅游经济有利的影响
1、拉动经济增长
2、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增加就业机会4.旅游中心原则5.行政区划兼顾原则6.现状与远景相结合原则物流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概述
最有价值的就是把旅游产品提供给物流平台上所有的代理商和消费者,把旅游产品通过物流平台以最低的成本推向全国各地。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的意义:让全国的旅游产品快速流动起来,(集中 → 互动 → 分销 → 交易 →支付)实现交易。加快现代旅游与物流业的互动是调整旅游经济结构,对于巩固和 发展旅游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
高效的旅游物流系统可以协调旅游企业和旅游运输企业或工具与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销售量之间的配合,以实现最低与最合理的物流价格。旅游企业根据旅游产品补货的频率和进度,最终决定使用何种运输及中转仓储,尽量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并且利用高效物流体系创建市场统一价格。旅游物流体系将给旅游企业带来调控市场和价格的有效手段。3.传统如何向现代转化 物流的发展阶段
(一)物流发展的萌芽和初始阶段
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物流发展的萌芽和初始阶段。
(二)物流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60至70年代,是物流快速发展时期,也是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时期。
(三)物流管理的重点战略转移阶段
20世纪重点转移到对物流战略的研究上。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的内容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
(四)物流的现代化阶段
20世纪代化阶段。90年代以来至今,物流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阶段可以称为物流的现
4.物流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物流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各种物流的地域布局,包括物流运输枢纽和综合运输网的布局,运输活动和地理因素的空间联系,客流和货流的形成,流向和流量分析,运输枢纽和经济腹地的关系,运输区划及其变化等。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与城市地理学有关联的研究课题。
物流经济地理还研究包含各地区物产分布、商品集散的中心和范围、贸易联系、货运情况等,着重研究商业的地域组织、市场区位、商业中心和腹地的经济联系、商品销售和居民的社会经济结构关系、商业活动的季节变化等。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社会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空间分布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物流经济地理学逐渐成为研究工业生产布局
论述: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1、两者的统一
在自给自足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间隔较小,可以直
接接触,生产者在转让商品所有权的同时,也把商品实体转交给了消费者,此时,商流与物流是统一的。2、商流与物流的分离
⑴商流与物流的分离是可能的商流与物流分离的根本原因是:两者流通的实体-----资金流与物资流的相对独立性。物资受到实物形态的局限性,其运动形式、运动渠道与资金流有很大的不同。资金流可以由银行间的结算系统通过划账方式瞬间完成,从而完成了买卖交易,实现了所有权的转让。但是相应的物资的转移还要经过运输、存储、配送等一系列漫长的过程来实现。商流与物流分离的表现形式
⑴物流在前,商流在后
①赊销。卖者先将货物转给买者,经一段时间后再取得相应货款。
②先发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为了促销商品,打开市场,卖方有时采取先发货
后付款的结算方式。
③分期付款。在这种方式下,买方首先支付部分货款,取得商品的所有权,然
后通过延期或分期付款的方式将所余货款结清。 ⑵商流在前,物流在后①预购。指买者预先将货款支付给卖者,经一段时间后取得相应货物的一种购销方式。
②款到发货的结算方式。为了避免结算风险,大多卖方企业采用款到后发货的结算方式。
第二篇: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
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2.学科体系:是指一学科内部的分支系统。
3.区位:主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
系等方面的意义。
4.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
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5.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
得的优势。
6.跨国公司:是多区位公司定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在两个国家具有生
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7.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8.区域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的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
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9.产业集群:是一组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同处或
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0.经济地域综合体:是指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根据当地的自
然条件,运输条件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的安置企业,从而才获得特定经济效果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二.填空
1.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为:1)资源禀赋2)资源配置能力3)区位条件4)外部环境
2.区域空间结构典型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2)点轴式3)网络式4)区域城市对称分部
3.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
4.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广泛性、层次性、区域性、多面性、差异性、时间性
5.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全球集中生产型、市场地生产型、专业化生产型、跨国一体化生产型
6.公司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功能部结构、产业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7企业空间扩张规律: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企业空间扩张规律、我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
8.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
9.企业增长动因: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
10.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全球经济形成多级格局
11.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区域之间在空间上相邻有利于开展区域活作。
12.经济区的类型: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 1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14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消费市场状况(消费者数量,人口,生活方式),购物空间接近性(空间距离,交通),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竞争数量及水平),地价
15.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16.区位理论分为: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
17.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三.简答
1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的工业
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理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
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
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
别是他的指向理论也超越了原本的工作区位范畴,而发展成为经济区位布置的一般理论 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 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专业部门是建立在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之上的,分
布是一自然资源分布为依据,不受行政区 的限制 3)经济地域综合体内不仅形成完整 的生产体系,还要发展完善的为区域
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建立社会发展所需的教育,医疗等部门 4)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计划的建设而成的 3区域产业合理性评价:
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的发挥本
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4库兹涅茨法则:
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
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5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特点:
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中心职能相对应
2)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
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3)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是成几何数变化的 6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7从研究体系的不同,学科体系的分支:
1)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2)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3)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对象,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环境的关系。(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
4)公司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四.论述题
1、发展中国全球化对策:
答:1)将产业政策从对具体产业和部门的干预转向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一般性的调节政策,目的在于间接的促进整体的经济竞争
2)将政策转向支持出口导向的生产,使地方经济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从而获得更大的比较效益
3)重视区域政策,通过帮助一个国家的落后地区或者一个地区中的落后国家,来降低乃至消除地区间发展的差异
4)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以促进竞争力,支持现有企业的私有化和重组,对中小规模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制度上的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稳定,经营灵活,富有朝气等优势,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答:(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除此之外,对农业力学而言还有两个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原理: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二是在据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收益越大。总而言之,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2)经济学上的意义:在经济上,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重要意义首推其研究方法。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这队之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后来的工商业区位理论,特别是空间相互作用和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分析无不以杜能的农业区位学说为出发点。
第三篇:经济地理
1.边际效应: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MU=dU/dQ递减规律:在单位时间内,随着消费同一种商品的数量增加,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的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增量不是以恒定的速率增加,其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2.机会成本:用一种或一组资源生产商品而牺牲了用该种资源生产其他商品所带来的收益。
3.边际成本:每生产最后一单位所支付的成本
4.边际收益:边际产量X价格
5.边际产量: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物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的增量。
6.GDP: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的最终物品和劳务市场价值和。
7.CPI:测度是普通消费者在购买一组固定物品。
8.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9.需求门槛: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需求模式,才能支付其基本的运营成本。
10.线路运行费与场地费:线路运行费与运输距离呈线性相关。站场费与装卸、基础设施和管理维护费有关。11.杜能农业区位论:形成机制:R=pQ-CQ-KtQ=(P-C-Kt)Q(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12:逆杜能圈:辛克莱尔考虑到城市周边非农业用地,大城市的城市用地与边缘地带的农业用地形成激励的竞争。由于作为城市用地,通常比农业用地获得更高的利润,城市边缘区的农民,在期待土地转为城市用地和随时准备抛售土地的心理下,多不愿意在土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务,而使农业经济趋向粗放。
13.韦伯工业区位理论:运费指向论: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
集聚指向论: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应用研究: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尺度研究 纳瓦佛等人的农村聚落环研究
14.规模经济:一个企业随着产量扩大,因平均单位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所带来的收益。
15.范围经济:一个企业同时生产多种产品形成的经济性。交易内部化是实现范围经济的主要手段。
16.横向一体化:现有生产活动扩展,以内部增长和追求规模经济为主
17.纵向一体化:向原生产活动上下游扩展,以追求范围经济为主
18:多样化:企业跨行业或部门发展和经营,以外部发展为主
19.产品周期理论:发达国家始终处于新产品阶段,而次发达国家始终处于旧产品阶段,发达国家不愿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然后双方进行贸易。
20.公司生产单位区位特征:全球集中生产型,市场地**,专业化**,跨国一体化**
21.跨国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广泛性,层次性,区域性,多面性,差异性 22.跨国投资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特点:互补性:跨国公司与区域各具优势,合作的基础。竞争性:双方为利益而竞争,最后达到都可接受的结果。变化性:①全球经济环境,生产系统和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不断变化②跨国公司在区域的投资时间改变两者的关系。
主要因素:社会政治背景,结构状况,相对地位
23.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 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
24.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区域增长的火车头。
特征:具有高速增长的特点,具有高的商品率,是区域之间分工的主体,具有强的关联效应,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25.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26.高比较优势系数: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出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它是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
27.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1.佩蒂.克拉克定理1)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2)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产业。
2.库兹涅茨法则1)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产值所占国民经济比重和农业劳动路所占的比重均不断下降;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业产值及其劳动力比重大体是上升。2)原因: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其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层次逐渐提高。三次产业之间生产率差异。
3.霍夫曼定理1)内容: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2)工业化阶段中的霍夫曼比例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这时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比例是1(+/-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4.高加工度化
(1)内容:即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会由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结构向以加工、制造工业为中心的结构转化。(2)原因:延长产品的加工链,载流产品附加值。
(3)实例:纺织和服装行业、木材和家具、钢铁和机械。前者原材料和后者组装加工工业
28.极核式空间结构:(1)点到增长极,再到极核式空间结构
29.区域空间结构演变:(1)前工业阶段(农业社会)的空间结构:均质无序,空间要素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相对封闭,相互之间缺少联系。
(2)过渡阶段(工业化初期)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化的起飞阶段,增长极产生打破原有均衡的状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迅速扩大,区域要素开始跨地区流动。
(3)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中后期)的区域空间结构:点轴空间模式发育,新的不同等级的经济中心不断产生,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成为网络型,区域内差异不断缩小,区域将形成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30.扩散机制:1.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2.生产要素扩散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3.形成原因: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政府的政策作用。
4.类型:就近分散,跳跃式分散,等级扩散,随即扩散.31.集聚机制: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会扩大区域差异,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不平衡。
形成原因: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区域内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
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往就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地方发展。
3)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由于集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所以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
32.集聚与扩散的关系:1.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中,集聚和扩散同时存在2.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集聚和扩散的效应强度不一样。即工业化早期,集聚效应占主导,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工业化后期,扩散效应占主导,扩散效应大于集聚效应。3.两者均存在一定的惯性也是意味着在集聚不经济之前,应主动调节,避免之发生。33.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
非均衡增长理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
新增长理论: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有形投资流向高技术商品生产和服务投入越来越多,人力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石。
34.梯度推移学说:
1.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梯度:(1)区域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如人均收入,生活物质,精神质量(2)区域间技术水平的差异(3)区域间的市场成熟程度差异(4)区域间市场主体意识的差异
2.基本观点:工业化、现代化、技术、市场等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顺次推进。推进方式: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推移;城市向农村推移。
35.区域分工理论(国际贸易理论):
1.绝对成本学说:各国生产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对外贸易,贸易双方和多方均获得利益。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
2.相对成本学说:根据“两权皆利取其重,两权皆弊择其轻”的原则,选择成本相对优势的产品进行生产,然后进行贸易。代表人物:大卫 李嘉图
3.资源禀赋学说:各个国家利用本国最丰富的资源进行生产,然后进行贸易,即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贸易分工和发生的主要原因。代表人物:赫克歇尔 俄林
4.新贸易理论: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使得生产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或地区也可以产生贸易。代表人物:克鲁格曼
5.绝对成本学说与相对成本学说的意义:如果A国在生产所有产品的 成本都比B国要高,按照绝对成本学说,A国只能通过从B国进口所有产品,仍然这事不现实的。按照相对成本学说,即使A过在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都比B国要高,但A国可以通过相对比较优势将部分产品输出B国,而进行相互贸易。所以,相对成本学说是对绝对成本学说的一个突破。
6.资源禀赋学说的意义: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说认为同一商品的生产成本国家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但为什么生产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生产成本呢?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说都没有给予解释。资源禀赋学说给予了解释,认为国家间、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国家间同一商品生产成本差异的根源所在。因而,认为要素禀赋差异是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前提。也就是说资源禀赋理论是对成本学说的进一步解释。
第四篇:经济地理
专业:10物流班级:2班姓名:李星学号: 2010040091071分数:
浅析陕西大荔食品工业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荔县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和农特产品资源的研究,分析了存
在的主要问题,并建议立足于县域实情,加强“产学研”联合协作,实施名牌战略,重视食品安全与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关键词:大荔县;食品工业;产学研;名牌战略;食品安全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也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长青产业。它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中中占最大比重,因而对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巨大。大荔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农特产品资源丰富,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对实现富民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
1大荔县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荔县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县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据粗略统计,全县有食品加工企业1 20余家(个体加工户除外),初步形成了面粉、食用油、肉制品、烘焙食品、农特产NT、矿泉水、果汁饮料和乳制品等8大行业。2009年,全县食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 1.5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实现产值6.8亿元,占食品加工企业总产值的57%。全县有丛笑面业、同州油脂、荔华乳业、奥威食品等1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金紫阳集团等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八鱼农科集团1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李景壁”、“八鱼”、“秦盛”3个省级著名商标,有省名牌产品3个,分别为“李景璧”牌大荔带把肘子、“八鱼”牌食用植物油和“秦盛”牌杂粮馅饼、月饼。截至目前,景璧肉制品、秦盛食品、红汇食品、紫阳面粉、八鱼油脂、绿奥矿泉水、飞龙特产、美特食品等20多家重点企业的50多个产品已通过国家食品质量安全认证,进入省市县各大商场超市,产品质量倍受消费者信赖。奥威食品公司的芦笋、葡萄和甜椒罐头以及宫达实业公司的浓缩苹果汁出口欧美等国家,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元。
2大荔县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优势和潜力
大荔县是全国粮棉油等十大农林牧渔商品基地,国家农业部确定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枣乡,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的全国食品工业 1
强县。区域农特产品资源优势明显,所产的黄花菜、红枣、西瓜、花生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被形象地称为“1008”。常年种植黄花菜3333hm2、花生13333hm2、胡萝1-2000hm2、芦笋2000hm2、红枣26667hm2、西瓜6667hm2,并且黄花菜已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以优质、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开发出一大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绿色安全农产品,全县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7个,面积40000 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9个,总产50万吨,是发展食品加工业得天独厚的原料基地。大荔县还是陕西省的畜牧业大县,闻名全国的秦川牛产地,全县牛存栏8.5万头(其中秦川牛存栏8万头),生猪44.1万头,羊13.7万只,鸡98.4万只,奠定了畜产品加工的基础。统计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都是食品工业,食品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0%以上,是第一大产业,而我国只占7%。目前,我国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不足40%,发达国家已达到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90%或95%。差距很大,发展的潜力亦很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虽下降,但绝对值上升,用于工业食品的支出会成倍增长。大荔县在粮油加工、畜禽加工、农特产品加工、果蔬加工和矿泉水加工这些主导产业上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3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食品工业企业与县域农产品资源不够协调
一是有资源、没龙头。目前大荔县沙苑地区胡萝I"-年-产量5万吨,而且所产红萝卜经检测加工转化率高,但没有食品加工企业带动,一直以来胡萝卜除日常家庭消费外,其余全部销往外县外省。二是资源多、企业小。大荔县花生年产量4.5万吨,黄花菜3.6万吨,芦笋2万吨,红枣20万吨,虽然加工企业较多,但规模很小,仅是小作坊式的粗加工,深加工及精加工很少。再如,全县没有一家标准化的秦川牛屠宰加工企业,秦川牛外供的一直是活体和粗加工牛肉,而且肉牛屠宰量仅为1200万头,占全县肉牛出栏量的5.75%,生猪屠宰量32000万头,占生猪出栏量的4%。
3.2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
从行业结构上看,食品产业链延伸不够,加工增值能力较低。比如在小麦加工这个产业链上,大荔县仅有面粉、糕点、花馍这些产品,像挂面、方便面、饼干、速冻汤圆、水饺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就没有;从企业规模结构上看,食品加工企业大的少,小的多。大荔县育红水源地的优质天然矿泉水医饮兼用,日涌流量56 000 000L,享有“中国之冠、世界少见”的美誉,但至今只有3个企业小规
模加工瓶装和桶装矿泉水,没有大企业知名品牌带动开发;从产品结构上看,产品品种少、档次低、包装差,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目前国内红枣加工有枣干、枣粉、枣汁、阿胶枣等百余种产品,而大荔县丰富的红枣资源只用来做少量的低档蜜枣加工,红枣加工潜力巨大。
3.3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
现代市场是知名品牌的市场。虽然近年来产生了像“秦盛”、“红汇”、“绿奥”、“碧缘”、“家珍”、“丛笑”、“飞龙”及“杨大”等食品品牌,但无论从品牌质量,还是从知名度上,整体来说还不算高,获省级著名商标仅有3个,中国名牌还是空白。另外,在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上还存在欠缺,几乎没有知名食品企业入驻。
3.4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全县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制作和简单的机械生产,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限制,产品质量较低,而且受资金投入及企业主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创新能力不强,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4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建议和措施
4.1根据县域实情,着力发展食品工业这一主导产业
首先,食品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县域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资源条件,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畜禽加工、果蔬加工和特产加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其次,食品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食品工业发展要结合新型工业化。园区是新型工业化的载体和平台,要树立大工业、大食品、大市场、大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引导食品企业和新上食品工业项目向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大荔核心区(陕西省首批重点支持的县域工业园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集中,加快食品产业集群,打造关中一天水经济区食品加工基地。建立食品产业发展基金和食品企业创业投资启动资金,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项目,加速现有中小食品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食品企业和加快培育发展本地龙头企业,迅速提高全县食品工业的整体实力。
4.2加强“产学研”联合协作。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积极与陕西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等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加速食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组织骨
干食品企业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自主研制能力。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食品工业的步伐,增强企业开发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3实施名牌战略,打造食品行业知名品牌
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宣传县政府争创名牌产品的奖励政策,优化实施名牌战略的社会环境,增强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有的名牌产品要巩固提高,在此基础上继续培育新的名牌产品。要挖掘优秀传统食品商标,培育一批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特色品牌。利用“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的招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开展食品工业专项招商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来荔考察,投资建厂,形成品牌带动效应。
4.4重视食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质量与安全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要督促食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贯彻IS09001和HACCP等质量管理标准;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原辅材料质量的产前管理,严格设备管理,严格生产工艺规程要求,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上加强质量把关,严禁不合格食品出厂销售,认真抓好食品安全(QS)市场准入工作,确保食品安全。参考文献
【1】马武斌,胥笑莉.依托资源优势发展食品工业【J】.渭南政报,2006,(2).【2】谷帆.许昌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5)
【3】常超.关于我市食品工业产业集群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情况的调查【J】.渭南经济,2010,(3)
第五篇:经济地理作业
顺义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前景
工商101 郑帅 10050102
51摘要:北京市顺义区位于北京市的东北部,西连朝阳,紧邻通州、平谷、怀柔、昌平、密云,是首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首都国际机场坐落在顺义境内,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工业基础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后盾,发达的交通线则彻底联通了经济发展这条大动脉,绝佳的政策支持为经济发展服下了一颗定心丸,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显示出顺义良好的发展前景。以“滨水、生态、国际、活力、宜居”为建设目标,以区域产业带动为先导,以国际交往功能为核心,以高尚文化休闲、高品质配套为特色,努力将顺义建设成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国际化新城,这是全体顺义人的共同目标。
关键字:顺义;区位;临空经济;现代制造业
一、顺义区的地理位置:北京市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城区距离市中心30公里,地处北纬40°00'--40°18',东经116°28'--116°58'。顺义东临平谷,北连怀柔、密云,西接昌平、朝阳区,南接通州区、河北三河市。区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1020平方公里。地处燕山南麓,华北平原北端,属于潮白河冲积平原的下段。平原面积占95.7%。地势北高南低,坡度为6/10000,北部山地最高点海拔637米,平原海拔25-45米,平均海拔35米。区内户籍人口564万,常住人口70.3万,区境内有回、满、蒙等25个少数民族。
二、顺义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概况:
顺义区地处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中心位置,是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要区域。作为首都国门第一形象区,顺义既立足首都、辐射全国,同时,这种辐射作用也可向外辐射到乃至整个亚太地区,是中国走向世界、连接国际的靓丽码头。因此,顺义的区位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顺义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连续三次跻身于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在全国80个基本实现小康县(市)中位居前列。98年,被评为国家级城郊型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市)、全国明星县(市)等。
(二)农业基础地位稳固
顺义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全区粮食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农田喷灌化、作业机械化、种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顺义是北京市重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先后建起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猪场、鸡场,涌现出一批蔬菜、瓜果基地镇,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副食品生产体系,主要副食品产量占郊区商品总量的1/4。全区农业正在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区镇工业蓬勃发展
顺义坚持调整结构、扶优扶强、组建集团、科技兴企、争创名牌等发展战略,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涌现出燕京啤酒、北京醇白酒、顺美服装、鲲鹏食品等名牌产品,形成了食品酿造、汽车配件、建筑建材、服装纺织、机械电子等十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全区拥
有三资企业6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4亿多美元。
(四)市场建设兴旺发达
顺义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相继建成的农副产品、建材、煤炭、服装等50多个专业批 发市场使年贸易成交额达到近10亿元。一批中大型商场的建成,以及近年来甘家口百货,新世界购物中心的相继加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购物环境的档次,改善了购物体验。
(五)投资环境优越
顺义区是中国20家最佳投资区之一。交通便利、通讯快捷、电力充足。城区环境幽雅、街道宽阔整洁,是北京市卫生城之一,基础设施配套,基本上形成了水、电、热、气、交通、通讯配套的多功能新型城市。沿机场周边建起的两个区级工业开发区,已吸引国际上众多知名大公司兴办企业。
(六)临空经济发展迅速
依托首都国际机场,顺义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较早的确立了“空港国际化、全区空港化、发展融合化”的运行机制,经过不断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顺义区的主导经济发展
(一)主导经济发展概况
顺义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在已经形成了以临空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多点支撑的经济格局进一步巩固,按照“做强东西,拓展南北”的发展框架,临空经济区初具规模,临空指向型经济快速发展,临空经济区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70%、财政收入的85%,特别是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一期封关运行,航空产业园奠基开工,为延伸产业链条、加速临空产业聚集搭建了重要的战略平台。以航空物流、国际会展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而以汽车制造、电子通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迅猛,全区工业总值占全市1/7,汽车产业总产值占全市的51%。首钢冷轧、现代汽车第二、第三工厂等一大批项目竣工投产,北京现代制造业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临空产业
1、顺义临空经济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992年,顺义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依托机场、服务机场,大力发展空港口岸经济”的思路,先后在首都国际机场东侧规划了林河工业区、在机场西侧规划了空港工业区和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2000年,顺义区“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空港国际化、全区空港化、发展融合化”的运行机制,并在首都国际机场北侧规划建设了北京空港物流基地。2003年,顺义区明确提出要抓住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和民航体制改革的机遇,加强与首都机场和世界各大航空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的构想。截至目前,随着规划的深入以及各种经济要素的集中,应该说,临空经济区的轮廓日渐清晰,功能分区日趋合理,其中,空港工业区和天竺出口加工区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空港物流基地主要是以航空物流业为主,北京林河工业区以及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则是以数控机床、微电子集成电路、汽车制造等现代制造业为主。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顺义临空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185亿元,占到全区生产总值的70%;实现属地财税收入62亿元,占到全区属地财税收入的88.5%,显示出了区域经济 “发动机”和“助推器”的强大动力。
2、顺义临空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临空产业中航空运输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租赁商务服务以及房地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税收增长形势。2006年1-9月份共计完成各项税费收入14.5亿元,占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59%,同比增收2.9亿元,增长24.7%。航空运输业、房地产业发展稳定,同比增幅分别为23.2%、2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迅速,同比增长45.1%,对地方税收的贡献逐渐加大。
(1)航空运输业。临空经济是依托机场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航空运输业税收的持续增长是临空经济对地方税收最直接的贡献。截至2006年9月,注册登记在顺义区的航空运输业企业为52家,包括首都机场股份、国航、南航、新华航、奥凯航空等一批知名航空企业,上述企业实现地方税收5.6亿元,占该区地方税收总额的22.7%,入库税款较大的税种主要集中在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方面。随着机场扩建的推进、民航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航空运输业必将表现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2)现代制造业。由于依托机场,采取航空运输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大量高附加值、对市场敏感度较高、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对此种方式形成了较大的依存度,如电脑芯片、软件、生物医药、电子产品等等。由此,也带动了机场周边地区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仅就空港工业区而言,集中了村田电子、松下、索爱普天、JVC、韩美药品等诸多企业。现代制造业企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大部分企业都有外资参与,他们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方面。随着顺义打造首都现代制造业基地步伐的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其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为明显。
(3)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国外临空经济的发展经验,一般来说,都会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做强临空经济的重要支点,顺义在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着力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截至2005年底,顺义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5家,民营科技企业298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00亿元,增加值55亿元,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6.7%。依托空港、林河等工业区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为自主创新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创新环境。华大基因、有研硅股、长城华冠、承天倍达等自主研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区域经济与税收增长增添了动力。
(4)房地产业。借助临空的区位优势,顺义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机场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高档别墅区域,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档次,其代表性别墅项目包括格拉斯小镇、优山美地、财富公馆、东方太阳城等等。2005年,主要从事机场附近房地产开发的公司为42家,共实现地方税收30658万元,占全区房地产行业实现税收总额的65.2%。在临空经济影响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其必将进一步带动住房需求,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5)租赁商务服务。作为临空经济的关联产业,租赁商务服务是发展临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链条,他为满足各类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由于机场周边地区人流的增加,衍生出对文化娱乐、大型超市、医疗保健、教育等服务行业需求的加大,而服务业企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十分明显。2006年1-9月份,该行业实现地方税收11334万元,同比增幅达到45.1%。服务业企业需要在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
(三)现代制造业
工业是顺义经济的重要支柱,而现代制造业则是顺义工业经济中的重中之重。截至2007年底,全区共有两千余家国内外企业在顺义投资发展,其中,三资企业达到660家。松下、索尼、北京现代汽车、燕京啤酒、汇源果汁、北一大隈、首钢冷轧等一大批中外知名企业及其产品享誉国内外。全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84家,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中国名牌产品5个、北京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8件、北京市著名商标27件,上市公司8家。2007年,全区工业完成总产值1184亿元,绝对额位居全市第二。
市级的林河经济开发区是中国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之一,形成了以有研硅股、北一数控等企业为龙头,以数控机床、微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等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市级的北京汽车生产基地是北京市唯一专门规划用于发展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的基地。基地现有2家整车生产企业(北京现代和北京汽车制造厂),以及近20家汽车零配件企业。
(四)主导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1、明显的区位优势
顺义位于首都东北郊,距离市区仅30公里,是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重要节点,东部发展带的重要新城。地理位置优越,首都国际机场使顺义成为首都的大门,成为北京面向环渤海、面向世界的重要港口,能集聚带动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等新兴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顺义城市的发展和兴旺。
2、雄厚的产业基础
在工业方面,形成了汽车制造、电子通讯、装备制造、都市工业、四大产业集群,航空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而在服务业方面,航空物流、会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区航空类企业超过300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近百家。
3、突出的政策优势
顺义是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未来将成为北京现代制造业基地。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临空经济区坐落顺义,为顺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和政策支持。08年,天竺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政策最优惠、功能最强大、管理最先进、通关最便捷”的全国第10家综合保税区,未来将逐步释放政策功能优势,服务北京,辐射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
4、便利的交通条件
顺义具有相当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其成为联通全国乃至世界的通道。世界第二大航空港首都国际机场坐落在顺义境内;轨道交通上,首都机场轻轨L1号线、地铁15号线连接顺义与城区;海路上,顺义区与天津塘沽港仅仅90分钟车程,铁路上,京承、大秦铁路纵贯顺义全境;公路网络上,路网密度达到2.56公里/平方公里,已形成“六横”、“十二纵”、“三放射”、“六高速”为骨架,“棋盘+放射+环线”的路网格局。完善的交通网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顺义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功能尚不完善
顺义尚未形成与国际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高端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服务设施条件。现代服务功能滞后,城市对产业的支撑力不足。顺义区内,提供法律、会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知识型服务的中介机构较少,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二)创新型、管理型和专业人才不足
众多企业仍为低端加工型企业,处于产业低端环节,集聚了大量普通加工工人,专业人才不足。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对于直接带动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缺乏协调
顺义的旧城区、城镇、园区、和机场建设布局在空间布局或产业组织上尚未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相互之间缺乏有机协调,未真正实现港城联动。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顺义区的经济结构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且较为突出,如地区之间经济很不平衡,以潮白河为界,河西地区显然要在经济上远远领先于河东地区;产业布局也不甚合理,旅游业是最大软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需增加;发展的机会也不平衡,河西地区远远多于河东地区。
五、几点建议
(一)依据国门的区位优势选准产业,创造条件促进国门产业大力发展
1、发展服务于首都机场这一航空枢纽的产业。大力吸引国际著名航空公司在华总部落户,并与国内各大航空公司总部展开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建立国家与各国共同投资的航空指向性产业。如飞机修理业、航空人才培训业、航空零配件制造业、航空表演竞技业、航空产品展览业等,这些产业在顺义有的刚刚起步,有的仍是空白。
2、发展围绕国际运输的物流业。重点是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政策和功能优势,大力发展国际采购、加工、分拨、组装,形成国际贸易枢纽,大力发展国际人员运输和国际物流产业,大力开辟为国际人流、物流航线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着眼于黄金、宝石首饰、鲜活产品、高级冷冻食品、花卉产品、贵重药品、精密仪器、高档电子产品和元器件、国际救援用品的制造与运输,并根据这些产品的上游和下游确定产业链。
3、发展为航空运输指向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会展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咨询业、中介业、律师业,延伸各产业链条,丰富产业发展形态。
4、利用国门人才建立现代智业。现代智业是一个宽泛的产业,它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智力是财力、权力和体力的灵魂”,智业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丰富它的产业形态,提升它的产业层次,放大它的产业效应。目前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业就是智业的一种,智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与时俱进,是一个永恒的朝阳产业。
(二)引进人才及科技教育机构,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对于实用人才,以自己培养为主,国外引进为辅。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法律法规,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使用、交流、激励、保障等工作环节入手,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抓,行业配合,社会推荐,个人努力”的多方协调机制,建立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的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实用人才成长机制。对于高端人才,以国外引进为主,自己培训为辅。多方疏通引进国外人才的通道,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建立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市场中介三位一体的引进入才体系。通过招商引资,以业引人,建立引进人才的广阔平台,吸引国外人才和回国创业的留学生,实现人才引进、人才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良性联动。
(三)整合功能布局,促进港、城、区一体化,实现城市化和产业化协调发展。一是整合功能布局,促进港、城、区一体化。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经济基础,打造国门经济。三是协调现有城区与国门新城的功能,高水平打造国门新城。四是“国门产业”与“国门新城”相互促进,比肩而立,相辅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