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阶课后练习题答案
授课教师:史老师
课前播放《愚公移山》歌曲
师:同学们,“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愚公不畏艰苦、坚忍不拔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台阶》中的主人公——父亲,血管中也流淌着愚公精神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农民父亲的生活(出示课件:台阶 板书:台阶)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2、分析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3、理解父亲、热爱父亲)
请这位同学读一遍(一生读)请坐大家明确了吗?
生:明确了
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
(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李森祥,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台阶》等其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农民的质朴形象作品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 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划)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对,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擅长细节描写同学们认真预习了吗?(出示课件:你能读准字音吗,凹凼涎水 着落掺水舀米尴尬庄稼茬)谁能读准这些词?(生读老师随之出示正确答案)全部正确,预习得很好大家齐读一遍小说已经读过了,你能按要求复述课文吗?
(出示课件: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一、请试着复述这个故事要求讲清:
1、父亲为什么要盖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准备造高台阶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生1: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因为台阶低,屋主人的地位就低,所以父亲日夜盼着造一栋高台阶新屋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捡来砖、瓦、屋基卵石,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高台阶新屋终于造好了,父亲却老了,身体也累垮了
师:语言简洁,思路清晰请坐(出示课件: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句式:谁,干了什么,结果怎样)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用这个句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生2:父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造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老了,累垮了
师:语言很流畅,概括性很强这就是父亲的故事
我们看到的父亲,是儿子笔下的父亲,儿子用他的眼观察父亲,用他的心理解父亲那么儿子笔下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儿子又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刻画父亲的呢?让我们细读课文,感悟父亲(出示课件:分析人物,体会感情)我们刚才认识作者时,知道了作者擅长细节描写本文也是这样,儿子的笔触及到了父亲的全身,对父亲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比如老师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的那双脚板请同学们翻到第5段,我们一起来品读父亲的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让父亲的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师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了“宽大”“裂着许多干沟”“干
沟里嵌着许多泥土”“洗不干净的”“沙子多”“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都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父亲的脚是什么样的?
生1:有许多泥沙,洗不干净
生2:裂着许多干沟
生3:是黄几几的生4:宽大
师:透过这些干沟、泥沙、还有黄几几的颜色,你看到了什么?
生1:父亲非常辛劳
生2:总去地里干活,脚才是泥土的颜色
生3:家里贫穷
师:对,品读父亲的脚,我们读懂了父亲的辛劳、贫穷(出示课件:示例:品读
第5段,父亲的脚,我读懂了父亲的辛劳、贫寒板书:辛劳)请同学们继续品读父亲,从对父亲的细节描写中,读懂父亲遇到问题可以和同桌交流我们有三分钟的时间(学生专心品读,师巡视)
师:让我们从脚打头打量父亲,老师品读的是父亲的脚,哪位同学接着品读?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出示课件:品读第段,父亲的,我读懂了父亲的)
生1:我品读的是第2段,父亲的准备“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从这可以看出父亲的辛劳
生2: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最后卵石堆得小山般高,瓦罐里的角票满了几次说明父亲很执着,坚持不懈
师:对,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板书:坚韧)
生3:我品读的是第19段,父亲的额头“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父亲天没亮就起床了,说明他很辛劳
师:嗯,辛劳(板书:辛劳)
生4:要造高台阶了,父亲很期待、很兴奋
师:嗯,有道理
生5:我品读的是第21段,父亲的两手“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表现了父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生6:很多人看他,他不好意思
师:这一段还描写了父亲的什么?
生7:还描写了父亲的背和胸他的背驼了,说明他长期辛劳,把背累驼了
师:有道理,还有没有别的理由?驼惯了的只有他的背吗?挺不高的只有他的胸吗?
生8: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突然被很多人关注,他不习惯
生9:这一段还写了父亲的笑,也表现了父亲长期不受人尊重,突然被很多人关注时的不习惯
师:是的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板书:谦卑)
生10:我品读的是第22段,父亲的腰“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这表现了父亲不服老
师:不服老,不甘人后,特别要强(板书:要强)还有一段写到了父亲的腰,谁品读这一段?
生11:第28段也是写父亲的腰“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从中看出了父亲老了,身体垮了
师:“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一句中一个感叹号为什么不用问号?
生12:这句话不是问句,父亲肯定他能挑动,用感叹号表现了父亲不服老的强烈感情
师:还有一个破折号
生13:用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是因为父亲担水很累了,所以说话不连贯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不连贯和不服老来?
生13读,感情不太强烈
生14读: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师:“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示意生15读)生15: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因为断句错误,引起一片笑声)
师:(有感情地读)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对,不服老,要强
由脚读到头,我们读出了这样的父亲(示意板书)分析人物形象除了可以分析对这个人的描写,还可以从他所做的事上来分析父亲一生做得最大的事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1:父亲用一生的时间造了一个高台阶,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不畏艰难、坚忍不拔
师:这不就是可贵的愚公精神吗?
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农民,他就是用要强、坚韧、辛劳但又摆脱不了的骨子里的谦卑造起了他的高台阶
师:小说塑造了一位农民父亲的形象,为什么用“台阶”做题目呢?(出示课件:研读课文,探究主题小说为什么以“台阶”为题?)
生1: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生2:台阶是父亲的追求、向往
师:台阶是小说的线索、是父亲的追求、是父亲的向往、是父亲的理想、是父亲的尊严、是父亲一生的精神寄托高台阶造成了,父亲得到了他想要的幸福生活了吗?
生:没有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1: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说明他并不高兴 师:“若有所失”是什么意思?
生1: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
师:失去了什么东西?
生1:生活的动力
生2:“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juè)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说明父亲老了
生3:从第27段,父亲一级一级往下挪台阶,可以看出他不习惯高台阶的新屋 生4:虽然他造起了高台阶的新屋,但他骨子里的谦卑并没有消失,他的地位并没有提高
师:对父亲追求了一辈子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实现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有许多农民像父亲一样,再勤劳、再坚韧、再要强,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这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造成的?
生:当时的社会、时代
师:对,小说表现了一个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出示课件:小说通过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歌颂了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发出了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
师:父亲的故事讲完了父亲是一部书,父亲是一支歌,父亲是一首诗老师把父亲写成了一首诗,请同学们在诗中再次感悟父亲(老师深情朗诵诗歌《父亲》 出示课件: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响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啊
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你额头上那豆大的露珠
你那从春忙到冬的身影
是儿心中最美的画卷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啊
你的背已经驼了几千年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间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
——你老了)
(学生表情凝重,有些学生小声地跟老师读)
师:父亲老了,是沧桑的岁月把父亲变老了,是儿女的成长把父亲催老了总有一种情深藏在我们的心中,那就是对父亲的爱,今天,请你把对父亲的深情表达出来吧(出示课件:请你为父亲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父亲的深情……)(学生认真思考,老师巡视)
师:我们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诗
生1:我的爸爸从我小的时候,您就很少在家,我眼中的您,是凌晨匆匆出门的背影,是深夜回来的摩托车爸爸,为了这个家,您太辛苦了,谢谢您 师:女儿对爸爸的感激之情感人至深
生2:父亲不知从何时起,您额头上有了深深的皱纹,你两鬓有了苍白的头发,您的双手变得那样粗糙,您的腰板不再笔直——我知道您是为了谁,我知道,您一定是为了谁!(朗诵得非常动情,以至于有些哽咽了)
师:从你动情地朗诵和哽咽中,我们听到了父女情深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到了坚韧;凝望你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家里有老有小,你手里捧着欢笑,再苦再累,你脸上挂着温馨……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深爱着的父亲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小诗送给父亲,把你的深情告诉给父亲吧!
第二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窃读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说一说作者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答:作者是在书店窃读。不便之处是:A怕书卖完,没法读。B害怕被店员和老板发现会受到训斥或驱赶。C强忍饥饿。
2、课文中很多地方写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答:(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答: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4、联系课文好生活 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答:“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5、读书名言:书籍使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作者喜欢读书,书就象朋友,总有没有发现的优点,书就象家,总有没注意到的角落,一本书总是可以中发现新东西,不管 看过多少遍.读书就象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2、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你喜爱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3、读下面的句子,在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
仿写: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种最好的精神粮食。
4、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走遍天下电脑为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拥有了电脑,也会使用电脑。如果你独自驾舟探索、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拥有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笔记本电脑,一本有趣的书,一个能随心所欲想听想唱的MP3,还是一只随口就能吹出美妙乐曲的口琴…… 似乎很难作出选择。如果你问到我,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笔记本电脑。” 一本笔记本电脑!有人疑惑了:你不可能每天都捧着笔记本电脑转悠啊!但我觉得,电脑有很多用处,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脑子”里的知识统统再装进你的脑子,那你不就成为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喽!对此,我的回答是:是的,我愿意把它“脑子”里的知识统统再装进我的脑子。这有什么关系呢?那时,你或许回国还能去考个研究生或者硕士生,这可都是你积少成多的“果实”啊!你喜爱的电脑就像一位老师,就像一个百花筒。你已经见过老师一百次了,可你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老师,我们今天学什么呢?”你每天都喜欢去看百花筒里小巧玲珑的东西,摸来摸去,看来看去,可不管过了多少个春秋,你还会说:“我怎么就没有仔细发现过,这些精致的物品在灯光下竟是这么的美,闪闪发光,另人陶醉!你总能从电脑中发现新的网站,新的焦点……,不管你看过了多少遍。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次又一次地捧着笔记本电脑转悠。首先我会看一些文章,在文章中选出好词好句,把它们背下来,或者仿写一篇作文。然后查查我们正在游览的地方资料,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我还会再听一会儿歌,给自己一些放松的空余时间。做完这些,我会在电脑上看书,将书中的知识整理一下,重新装进脑子里。最后,我会下载游戏,和电脑上的卡通一起娱乐一会儿……这真像和老师在船上共同学习。一本你喜爱的笔记本电脑就是一位负责的老师,也是一个个你爱不释手的精致礼品。从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来“学习”电脑的。
如果你独自徒步周游世界,如果你只能带一种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本有趣的书、一台手提电脑、一盒扑克,还是一架相机…… 假如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架相机!” 我这个回答似乎让许多人感到吃惊:如果你徒步周游世界,那这一趟下来,你便可以拍出几百张或上千张相片。是的,我愿意拍摄这么多的相片,哪怕是同一处风景,这有什么关系呢?相片能记录下你走过的足迹,能在夜晚孤独害怕的时候和你说悄悄话,能将记忆的珍珠串成一串串美丽的珠链,还能让你每一次翻看时都记忆犹新。一架你最喜爱的相机,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人生世界里的家。你总能从一架相机里发现新的风景,了解新的知识,不管你拍过多少遍。所以,我愿意带着相机去徒步周游世界。如果我带着相机去周游世界,我会用它记录下许多又有趣又奇特的事情,让足不出户的你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我一样时而开怀大笑,时而赞不绝口,时而沉醉其中;如果我带着相机去周游世界,我会给那些从来没有照过相片的人拍照,定格下他开心的笑脸,让他的人生从此留下美好的回忆;如果我带着相机去周游世界,我还会一遍又一遍地拍摄同一处风景,每拍一张都会对风景有新的发现,每拍一张都是对风景独特的展示,每拍一张我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原来换一个角度景色依旧是那么美。” 一架你最喜爱的相机,就像一个朋友,也是一泓让你增长知识的清泉,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同一个角度去拍摄同一处风景。
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
如果我独自驾着小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我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那么我要带一个笔记本,因为在这次环球旅行中,我一定会发现许多新奇,有趣或者壮观美丽的食物或景色,我要把它们都记录下来。这样,虽然我到了别处,但以前看过的东西却不会被忘掉。若干年以后,我会翻开这个本子,重温过去的探险经历,过去的事情依然历历在目,就仿佛回到了以前。
如果我真的能环绕世界旅行一次,我愿意带一个笔记本,让这次难忘的旅行浓缩在这个本子里。
钓鱼的启示课后问题第一题答案
pinlady 10级 分类: 中小学作业 被浏览921次 2013.04.20
英雄般看待3
采纳率:47% 10级 2013.04.21 两问两答 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1.答:因为作者是第一次钓到这么大的鲈鱼,而且作者认为以后再也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了,所以,“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2.答:因为作者在钓到大鲈鱼时是离捕捞开放日还差两个小时,而父亲是希望“我”是一个诚实、守规律、讲道德的好孩子,所以,父亲坚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理解这句话要联系全文内容。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就需放弃个人利益。再如,:“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比较难懂,需要联系实际来理解。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事,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是改,还是不改;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课文中还有几处这样的句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4.例如:“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正是因为那晚的“沮丧”,正是因为父亲对“我”的严格教育,使“我”以后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是“我”日后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有这句话我想到了我的爸爸。爸爸在平时对我要求很严,有时候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一点小事都对我这么严厉。现在,我有些理解爸爸了,他这么做都是为了我好。以后,我一定会听爸爸的话,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让爸爸为我感到骄傲。
四、作者说;„‟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有那些„‟诱惑人的„鱼‟„‟
quyue_2014
采纳率:100% 3级 2014.10.23 现代社会,色彩斑斓,有时候会让人眼花缭乱,只要头脑稍不清醒,来自各方面的诱惑,陷阱会令人防不胜防。人生旅途宛如在茫茫大海上乘舟而行,有许多航路可供选择,但如何掌舵,避开暗礁险滩,风头浪尖,除了需要从小严格的教育外,还要时刻有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就是《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带给我的启示。《钓鱼的启示》
1、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因为“我”好不容易才钓到鲈鱼,鲈鱼又大又漂亮,而且没有其他人看见,所以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父亲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因为父亲想让“我”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做一个遵守道德的人。)
2、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话自己的理解。
(是:对;非:错。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这是错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对的。这么简单的道理作者知道,但要真正来这样做到很难。实践道德需要放弃个人利益。我想到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道德抉择,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是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路上捡到钱,没人看见,是交,还是不交。)
4、“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事或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是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路上捡到钱,没人看见,是交,还是不交?)
5、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体会到父亲的坚决,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
《落花生》 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
1、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
2、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花生最可贵的是:虽然外在不美丽,不漂亮,却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3、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不好看”指花生外在不美丽,“很有用”写出花生很实用。揭示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父亲希望“我们”学习花生的这种品质。)
(2)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人要做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不要做只讲外表美而对社会和他人没有益处的人。如:我们每天可见的清洁工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干净的生活环境。)
(3)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地震中的父与子》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父亲看到学校成了废墟感到悲伤与绝望;当他想到对儿子的承诺后坚定与决不放弃;看到还活着则无比的激动与喜悦。)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救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这是一个坚忍不拔、决不放弃、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儿子了不起是七岁的儿子在瓦砾堆下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这是一个坚强勇敢、对父亲无比信任、舍己为人的儿子。)
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突出父亲挖掘的艰辛,体现父亲绝不放弃的决心。)
4、“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文中三次出现这样的句子,因为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表现崇高的父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无比信赖。)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精彩极了”是母亲的评价,母亲是为了鼓励巴迪,让巴迪充满信心;“糟糕透了”是父亲的评价,父亲是在警告巴迪,让巴迪谦虚、不骄傲。)
2、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
(巴迪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我认为巴迪很幸福,他有一个慈祥的母亲时时鼓励他,又有一个严格的父亲时时警告他。)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下面的句子:
“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爱的鼓励,这是获得成功的源泉;同时需要爱的警告,这是健康成长的航标灯;“我”明白了父母的这两种爱,在成长过程中不会产生自卑和自傲,两种不同方式的爱让我健康成长。)
5、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②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 “爱”。)
《圆明园的毁灭》
1、读句子,说说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写出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甚至世界的损失是无法计算的。)
(2)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凡是”“统统”说明侵略者已经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任意”写出侵略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野蛮、残暴。)
2、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这样写是为了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圆明园曾经拥有的辉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而这样的辉煌被毁灭了更能引起我们的愤怒。)
《狼牙山五壮士》
1、课文的叙述顺序: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2、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走”字,体现出班长态度坚定、决定果断。)
②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③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3、课文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二次作为重点写,因为第一次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敌人还没有彻底摆脱,紧跟在后面,群众和大部队还是有危险;为了保证群众和大部队的绝对安全,五壮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牺牲自己,保护群众。写出五壮士热爱祖国、英勇顽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4、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顶天立地、气壮山河、可歌可泣、舍生取义。
《草原》 课后题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答:“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答: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答:“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 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3、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白杨课后题
2、默读课文,讨论:《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2》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从课文中爸爸的这段话中我们会看出白杨树的特点是: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长。从这段话中也可以告诉我们白杨树的精神是:忠诚无私,尽致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着。这种精神正好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的特有的精神。爸爸介绍白杨实际上是爸爸看到白杨触景生情,勉励自己要向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同时表白了自己希望子怒也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文章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文章表达的特点是由树及人,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3、文章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在抄下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阔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课后答案谁有?
qbcu8281 10级 分类: 体育/运动 被浏览234次 2014.02.27 检举
ettlsd
采纳率:43% 10级 2014.02.27 1 骆驼给我了慢条斯理 沉得住气 执著 任劳任怨 坚持不懈的印象 2 印象深的句子是第四段第三句。感受:虽然丑,作者却一点不厌恶,反而很喜欢他,看得很仔细。3 喜欢的段落是:2 4 5【1 2】 15【1 2】 16 段
2、印象深的句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感受:(写出了作者小时候好奇、可爱、天真)
3、喜欢的段落: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第二题;“我”发现的是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刚开始我是因为梦中飞行,后来是听乡村的孩子说“木青海太久月才生下婴儿。”然后“我”就认为人是由细胞构成的,然后变成了青蛙,然后是猴子…… 第三题:这句话的意思:讲出了科学实验的遭遇,举例:哥白尼等科学家也有此遭遇,而我用幽默和自嘲的方法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
第四题:我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好奇心强的孩子。从第十二段看出来的。选做题:比如说:发现鱼睡觉不闭眼,水蒸气的产生……
我发现了胚胎发育规律的进程发现规律→找到答案→得到证实
3题: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也要有坚持不懈的。他是一个爱探究天真。单纯善于想象的人 他给人活泼聪明可爱无忧无虑执着幽默的印象 2009-3-23 2.我发现了自己起源。
3.说明了任何一种发现都在受着风险。4.他是一个富有幻想的、聪明的孩子。2009-3-23(2):我发现了胚胎发育的给规律,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来。(3)这句话是句双关语:1作者把自己和具有重大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自我解嘲。2在世界上许多拥有重大发现的人都有类似于作者的遭遇。如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而被当时的古罗马教会活活烧死在鲜花广场。4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从他常做飞行的梦就认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看出他天真无邪;从问老师认为什么在梦里做飞行的梦看出他求知若渴;从他为了想弄清楚人的起因甚至连鱼都翻来覆去得看写出他善于探究;从他根据画地图联想到人的变化过程看出他善于想象。参考资料:2009-3-2318:21夏初的嫒N 2012-3-2(2):我发现了胚胎发育的给规律,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来。(3)这句话是句双关语:1作者把自己和具有重大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自我解嘲。2在世界上许多拥有重大发现的人都有类似于作者的遭遇。如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而被当时的古罗马教会活活烧死在鲜花广场。4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从他常做飞行的梦就认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看出他天真无邪;从问老师认为什么在梦里做飞行的梦看出他求知若渴;从他为了想弄清楚人的起因甚至连鱼都翻来覆去得看写出他善于探究;从他根据画地图联想到人的变化过程看出他善于想象。2009-3-23 我发现了胚胎发育规律的进程发现规律→找到答案→得到证实
3题: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也要有坚持不懈的。他是一个爱探究天真。单纯善于想象的人 他给人活泼聪明可爱无忧无虑执着幽默的印象
只有一个地球课后题答案
xiaoao131 10级 分类: 中小学作业 被浏览422次 2013.04.01 检举
1、课文写了关于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再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3、举例子说一说,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ojowjemny
采纳率:55% 10级 2013.04.02 1.写了3个方面的事:(1)地球的美丽(20地球的资源(3)保护地球 因为地球哺育了我们,和她的美丽壮观,所以可爱 2.(1)资源本来事可以再生的,可是人类滥用化学品,使他们不能再生。本来指以前(2)在40亿范围我们没有居住的星球,地球是单一的。至少指起码 3.用了打比方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后题答案
pgbpgb5705078 10级 分类: 中小学作业 被浏览4504次 2013.06.03 检举
2。读出下面的句子........fkiwe
采纳率:51% 10级 2013.06.03 ①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大地滋养着世上万物,包括动植物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个群体;同样,人类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大地上各种自然资源的给予。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②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山峦”指连绵的山。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动物与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③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历史长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清澈、纯净的本性,离不开世世代代人的努力。是祖辈的辛勤呵护,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坏;是祖辈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于被污染。他们保护家园、捍卫纯洁的精神,将在时间长河中熠熠闪光,不断提醒人们应该爱护水源,就像尊重人类的祖先一样。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沐浴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风霜雨雪,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成长。如果家园受到破坏,而我们不能及时醒悟,不懂得及时补救挽回,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假如人们唾弃了大地,那么他们就是唾弃了自己。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这句话直接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保护联系起来,指出了两者兴则共兴、灭则同灭的密切关系。⑤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相反,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因此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
第三篇: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娴熟论辩技巧。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2.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三、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老子》二章
一、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像山那样思考》
一、作者以拟人的艺术笔法,写出了山的悲哀。请问,山的思考是什么?谈谈你的具体感受。
山的思考实际上就是作者的思考,即人类为了短期利益,从根本上破坏了环境,与自然为敌,最终,人类将堕入用文明消灭自己的危险境地。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遍及各个角落,从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森林被大量砍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湖泊遭到严重污染,野生动物在遭到捕杀,很多鱼类也在灭亡,鸟类在减少,一切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导致人类遇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们追求物质建设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须尊重自然,切不可以牺牲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定胜天”曾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观念,但在环境遭受人类工业文明严重破坏的今天,是否必须重新思考并加以调整? 人与“天”即是矛盾的又是同一的,人类如果违背天意就会遭到惩罚,而顺天意,利用天意才能创造奇迹,这一方面,人类所得到的教训是很多的。所以人定胜天的观念,应该重新思考或加以调整。
三、传统中的狼是坏蛋的代名词,但作为地球的一个物种,狼是否应该被人类消灭?请谈谈你的认识。
自然界的任何物种都是生物链上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的存在与灭亡,基本上取决与自然规律。狼的存在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证明狼对于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人类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凭自己的好恶去消灭狼。人和自然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甚至人类将不再有未来!《乐毅报燕王书》
一、文章未直接批评燕惠王,但与先王作比较,读者自有认识。请描绘一下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燕惠王的形象,并谈谈你的体会。
燕惠王是一个心胸狭窄、昏聩无能的封建君王。在乐毅率燕军连下齐国70余城,使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的情况下,他不能正确分析形势,反而听信谗言,解除乐毅的兵权,又任用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骑劫代替乐毅,致使军队大败,将军被杀,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更有甚者,燕惠王非但不自省过失,反而怨恨乐毅奔赵,又以己度人,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并且派人对乐毅无理指责,对自己过错又虚伪粉饰。这一切,都在证明燕惠王的昏庸无能。
二、君臣际遇与战争,是此文的重要内容,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
本文中,乐毅回忆自己当年忠于国事,亲率轻师锐卒,连败齐师,以雪国耻,借报先王知遇之恩,并表明君择臣而臣亦可择君,自己是为国家而战,但并不愚忠于君主个人的观点。这说明在古代,一个士大夫文人要胸怀天下,为国效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不借助于君臣遇合,只有君臣相得,方能治理好国家,造福于百姓。同时也说明战争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特征。这两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
三、通过齐燕大战,分析其胜败原因,以资借鉴。燕齐大战,燕先胜后败,齐先败后胜。
燕胜的原因是:
1、君臣遇合,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2、采用了联合楚、魏、赵、韩诸国的正确政策,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
3、能抓住有利战机:齐愍王骄横自恣,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局不稳。
燕败的原因是:
1、君王猜忌忠臣,不能举贤任能;
2、统帅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
3、采用错误对敌政策,对齐人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
齐败的原因是:齐愍王骄横自恣,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局不稳,给敌国以可乘之机; 齐胜的原因是:
1、全体军民强烈反抗。
2、敌国政策错误。《北征》
一、为什么说《北征》是杜甫诗歌作为“诗史”的代表作?你能从诗篇中梳理出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从内容上来看,《北征》以叙述诗人在返家前后和途中的亲身经历为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看法和忧虑,既涉及了安史之乱中的具体事件,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辞别皇帝他犹豫不安、留恋恍惚; 途中的所见,触处忧虞;回到家中本可安享天伦,他却仍然关切国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总之,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充分表现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片耿耿忠心。
二、诗中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景物描写真实自然又兼有比兴的作用
三、举例说明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有人说杜诗“万景皆实”,读了这首诗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诗中细节描写实有以小见大、间接表现内心感情波澜的艺术效果,如第二段的山间景物描写山果多琐细,„„甘苦齐结实。隐约感叹自己的身世。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儿女情态和衣着的描写:“平生所娇儿„„颠倒在裋褐”„„“瘦妻面复光,„„狼藉画眉阔”。似乎用“琐屑” 写儿女事,表现特定情境中的感触,然其中有深意存焉。描写孩子身上补丁可谓细入毫芒,杜甫毕竟是朝廷命官,他过去官服上的海图波涛等美丽的图案在**之世,竟然成了孩子破衣上的补丁这痛苦和辛酸已在不言中了,又何须明言。此时细节描写给人们造成的情感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从一个补丁可以看到全家的遭遇,甚至国家的动荡,这种以小见大的的写法,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杜甫的“写实”实在看似浅淡自然而实则意味丰厚。如同地下奔突的岩浆具有持久的渗透力量。《北方》
一、艾青《北方》一诗的主旋律是什么,诗人是如何加以表现的?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的诗句,是贯穿全诗的令人荡气回肠的主旋律,诗人采用重复叠现的方式,反复吟咏,充分表达了自己深挚的爱国情怀。
二、艾青提倡“诗的散文美”,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与评价。诗人出于对诗的散文美的自觉追求,成功地运用了新体自由诗的形式。整首诗既没有固定的诗节、诗行和字数,也没有明显的韵脚与限制,显得无拘无束、自由挥洒。但细加玩味,全诗却充满着诗的旋律、诗的意境、诗的韵味,既表现了诗意的生活,又抒写了生活的诗意。
三、艾青原是一位画家,对于色彩和光线的使用特别敏感,请你说明在本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声、光、色来创造诗歌意象的?
诗作为了创造北国大地的鲜明意象,特别从现代绘画等艺术中借鉴了许多手法,出色地运用光线、色彩和声音,来描绘场景,营造氛围,喻示情怀,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诗作的表现力和艺术美。《赞美》
一、本诗表现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怎样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本诗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激情歌唱中流露出悲悯、痛苦、幸福、负疚、激昂、深沉等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这些民族情感,通过对一组组的意象群客观冷峻的描写,得以飞升,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二、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诗人采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抓住生活化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吃苦耐劳、坚强不屈、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充分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农民形象。又运用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语言将个体形象提高到普遍性与群体形象的高度,使一个具体的农夫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主体形象的象征。
三、此诗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写了中华民族和祖国的命运,但作者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诗中的形象和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二者都选择了众多的意象组成意象群象征祖国的命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择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等意象和意象群来代表祖国不同阶段的历史。《赞美》则用乌鸦的声音、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埋藏的年代等看似祖国大地上的实景,隐喻着民族命运的衰败、不祥和诗人对民族生存环境险恶的认知,尤其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进行准确的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定格。比如塑造了一个具体的农民的形象。《报任安书》
一、为什么一封书信能产生如此深远巨大的思想震撼力?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报任安书》所以激动人心,主要原因就在于文章自始至终充溢着真诚饱满的思想感情。一是冤屈之情。二是痛苦之情。三是激愤之情。
二、通过此信,请就司马迁的人格、思想及其勇敢选择,写点感想。
三、“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对两千多年前的这句格言,你有何感想? 《张中丞传后叙》
一、体会并说明本文记叙与议论并重的特色。
二、韩愈写作本文的起因是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
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起兵叛变,长安危急,玄宗西避蜀中,各军则迁延不进。面对这种形势,张巡与许远合守睢阳,孤军奋战,以少击众,扼其咽喉,坚持一年之久,力挫叛军锐气,屏蔽了朝廷财赋主要来源的江淮地区,为以后官军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时机和条件。最后终因敌强己弱、粮尽援绝而城破身死,他们的英勇气概和历史功绩,深受后世称仰。
乱平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许远后代的幼稚无知,竭力散布许远降贼有罪的谣言,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为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的谬论,他写下本文,以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具体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本文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断。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我有一个梦想》
一、从内容与情绪两个角度,分析这篇演讲词的层次结构。这篇演讲词从内容上可分成两大部分 :
(一)(1—16自然段)叙述美国社会黑人的现状以及渴望改变现状的决心和意志。
(二)17—32自然段)描述渴望实现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
金博士用一连串的排比句鼓舞与会者,鼓动起全场的热烈气氛;又通过在大段的热情激烈的话语之间适度穿插“但是对于”、“我并非没有注意到”一类内容,调节演讲的节奏,使得演讲者与听众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地推向顶峰。
二、谈谈你对非暴力抗争观念的看法。
三、用演讲的语气诵读“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到篇末的部分。《魏公子列传》
一、信陵君既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你以为他的性格魅力何在?司马迁是怎样刻画这一著名历史人物的?
信陵君的性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他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这两大方面,司马迁长于刻画历史人物,在本文中他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信陵君的性格特征。
二、侯嬴为什么选在信陵君夺取兵权的时机“北乡自刭”?他的死表现了何种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
三、侯嬴、朱亥、如姬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壮举中的三个有功之人,作品都写得呼之欲出,作者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对侯嬴作者采用详写的方法,除去以行动表现他的性格特征外,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如他关于“窃符救赵”的主张;关于“夺晋鄙军”的计谋,突出表现了他“忠于知己”的性格特征。对朱亥文章是借侯生之口提到的,除了试探公子之外,与下文有关朱亥情节的多次叙述相照应,因此,全文有关朱亥的内容,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对如姬采用插写的手法表现其窃符报恩。《纪念傅雷》
一、本文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本文突出写了傅雷的“怒”。第一次作者领略到傅雷的“怒”是在1939年,傅雷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写傅雷的“怒” 是作者与傅雷就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两次争论,显示出傅雷直率的性格。第三次写傅雷的“怒”,是在“文革”初期,傅雷因不堪凌辱,以死抗争,他的夫人也与他一起撒手西归,这是傅雷的最后一“怒”。
这篇散文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
二、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开头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回忆的,作者选取了自己与傅雷交往二十七年中的若干片断,依次写来。开头采用倒叙方法。这样写既使文章显得层次井然,又在回忆傅雷时突出了他的个性,使傅雷的性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本文作者将傅雷称为“刚者”,并在文章的结尾说:“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由傅雷之死引发的关于“刚者”的议论,傅雷的“怒”,绝不只是一种个人的脾性,而是知识分子的刚直品德的表现。最后,作者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了深深的崇敬。《拣麦穗》
一、本文歌颂了怎样的感情?在当时,作者为什么要歌颂这种感情?
本文歌颂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真至善至美的爱,卖灶糖的老汉对小女孩的爱纯朴、真挚,不求回报。小女孩对卖灶糖的老汉十分依恋,像对亲爷爷一样。作者之所以要歌颂这种感情与她关注女性心灵天地、关注女性现实命运的创作风格有关,也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
二、本文的开头先述说拣麦穗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这与后面所写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三、找出文中人物对话描写成功的地方,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这些对话将小女孩的天真无邪和老汉纯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刻画得非常鲜明。《枕中记》
一、分析作品是如何逐渐加深对“富贵人生”的反思与批判的。
通过卢生在梦中实现了他所有的理想,醒来一切如旧的故事,揭示了功名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表现出对“富贵人生”的反思与批判。
二、分析作品首尾呼应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本文以“目昏思寐”、“时主人烝黍”始,以“吕翁坐其旁”、“主人蒸黍未熟”终,首尾呼应,点题作结。寓理于寓言故事中,令人回味。
三、作品阐发的人生观有何积极意义?今天来看,又有什么局限性?
四、你所了解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表现出类似的思想观念? 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秋思》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报刘一丈书》
一、在当时政治黑暗、不少士大夫寡廉鲜耻的情况下,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态度与勇气? 不愿屈节逢迎以同流合污,十分憎恶、愤恨官场黑暗现实。
二、文章详写谒见前,而略写谒见后,这在艺术上取得了何种效果? 作者于“才德称位”仅一笔带过,却对“上下相孚”在当时之虚伪大加挞伐。这是因为“上下相孚”的真相一旦揭穿,“才德称位”便成了无根之木,也就毋须多作辩述了。《断魂枪》
一、作者刻画沙子龙这个形象对表现作品的主题有何意义?
作品通过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作者的矛盾心理,从而深化了主题。
二、从王三胜和孙老者的身上,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内容?
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利己为待人处世之道。王三胜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湖艺人性格上的弱点,投射着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民劣根性痼疾的嘲讽。
孙老者的形象显现了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发扬光大的光点亮色。
三、本文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塑造人物善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肖像、对话和动作 比喻奇异而又妥帖 《谏逐客书》
一、文章如何说明逐客的弊病?
本文第四段是从理论上直接阐明逐客之害。逐客的结果必然是“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这样做简直就是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这样说明逐客的弊病,一针见血,抓住了要害。这个结论对于雄心勃勃的秦王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二、指出文中的铺陈部分,并说明其表达的作用。
本文采用了铺陈的手法,说明客卿之功。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历史上四位国君与当今秦王的大量事实作论据,第三段作者详细铺述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的事实,文气饱满,大大增强文章说服力。
三、举例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本文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即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第二段中,四位秦君“皆以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论述,“向使”句以下转入反面说理。第三段中,秦王重用“异国之物”与用人上的“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形成对比。第四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与秦王却客以助仇,也是正反对比。《吊古战场文》
一、本文主旨是否“在守不在战”?
边患不靖,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由凭吊古战场,回顾边患历史,体察人民苦难,有针对性地尖锐指出:边战不息的原因,有时也在本国帝王好战,边将邀功,“多事四夷”,致使士卒牺牲累累,百姓流离失所。因此,作者主张,为政应重在宣文教,施仁义,行王道,睦邻友好,得“守在四夷”之效。所言未必尽当,但用心可贵,精神可嘉。
二、有人以为,本文对战争的看法有失偏颇,情调也太凄伤。你的看法如何?
三、联系作品实际,具体分析本文的抒情与写景是如何密切交融以共同表达作品主旨的。
作者想象丰富,描述亦见功力。无论是“声折江河,势崩雷电”的总体描述,还是“利镞穿骨,惊沙入面”的细致摹写,都可谓简洁生动。“河水萦带,群山纠纷”两句尤为警策。在描述古战场悲凉肃杀之景象的同时,作者还倾注进了悲怆沉痛的情感,将惨淡之景与惨痛之情融汇一体,读来令人惨恻不已。《别赋》
一、《别赋》所写,都是类型人物的共同心理,为什么读者却仍能感到生动、具体而形象呢?
离别是人生总要遭遇的内容,伤离伤别也是人们的普遍情感。江淹的《别赋》择取离别的七种类型摹写离愁别绪,有代表性,并曲折地映射出南北朝时战乱频仍、聚散不定的社会状况。
二、体会作品语言的音乐之美。
《别赋》的文饰骈俪整饬,但却未流入宫体赋之靡丽,亦不同于汉大赋的堆砌,清新流丽,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名句,如溪流山中,珠落玉盘,千古传诵。
三、今天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离别? 《听听那冷雨》
一、这一篇散文比较长,通读以后,请想一想作者究竟是如何结构这许许多多的段落,它们都集中在什么方面,落实在怎样一个主题上?你觉得这些段落对主题都起到某种作用吗?
二、为表现自己文章的主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也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段,比如对偶、排比、双声叠韵、拟人化的手法,等等。这样的写法当然可以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请尝试设想,假如不使用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在我们的阅读中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三、论文的写作,我们说必须注意有根据、有充分的材料,所谓有所本,从而有所谈论,或者得出某个结论;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常常依靠作者的想象,依靠某种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浪漫主义的激情去宣泄,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篇文章,作者将这样的想象和联想发挥到了极致。请思考,在作者感情的宣泄中,这些想象和联想的线索所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长恨歌》
一、对《长恨歌》的主旨,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以为是讽刺荒淫,有人认为是歌颂爱情,有人认为是双重主题。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
二、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写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都尽力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故写得颇合情理。
三、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在皇帝身上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感情,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题。
四、唐玄宗当然也有人之常情,但他和杨玉环之间的感情,果真能真挚深刻到此诗所写的程度吗?如果说其中有虚构,那为什么历来的读者对此诗津津乐道、倍加赞赏?试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我愿是一条急流》
一、找出诗歌中你欣赏的意象词句,并说出理由。
二、你认为此诗中的“常青藤”和舒婷诗歌《致橡树》(作于1977年)中的“木棉”有区别吗?同样是爱情诗,由于身份和思想的角度不同,诗作者的爱情观不尽相同,你更喜欢哪一种爱情呢? 《小狗包弟》
一、开篇所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与后面叙述的小狗包弟的故事,二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本文先从别人的一只小狗写起,然后联想到自己曾经养过的小狗,写包弟的来历,和一家人的亲密关系,以及到后来被送到医院解剖室的结局,自然朴素,看似信笔所至,随意写来,实际上前后的照应、详略的剪裁,都恰到好处。
二、本文结尾处描写的“满园的创伤”,具有怎样的寓意?
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担忧。作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社会。呼唤人性,讴歌人性。
三、你怎样理解本文作者所说“心灵上的欠债”?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一、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命观?
生命生生不息,不断繁衍、转换、循环、再生。
二、本文用一滴水贯穿全篇,谈谈你对这种结构方式的看法。
小女孩在凝望水滴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这一情景的安排别具匠心,很巧妙地暗示了二者之间的隐喻关系。
三、作者怎样描写“她”在自己老伴去世时的感情?
她嫌他比自己死的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春江花月夜》
一、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却“哀而不伤”,并不颓废与绝望,正是由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了一种欣慰。
二、“月光”是否是全诗的灵魂?为什么?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亮都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是统领全篇的灵魂。
三、本诗哪些地方用了暗示手法? 白云、月亮的移动、鸿雁、鱼龙等 《一片叶子》
一、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通过一片叶子的生命轨迹,引发出对世间万物和人类生命本质的领悟的?
作者透过一片树叶的生衰荣枯,以小见大,揭示了生命的燃烧与寂灭,道出了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普遍规律。
二、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通过一片叶子来写人生,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三、作者是如何把画意、诗情和哲思融为一体的?
作者用他的慧眼和灵性,观照自然风光,并用高超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加以描绘,优美的风景有诗一般的意境,景物、诗情与哲理融为一体。
四、有条件的话,找几幅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品味欣赏,你能否发现他的画与散文之间的一些共同特点?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饮酒》
一、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喜悦心情”,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这首诗不仅写心情、报喜悦,更是着眼于处世、观物的心态、心境。
二、为什么说“心远”二字是全篇纲领?
全文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三、简析诗中所体现的“忘世”、“忘我”、“忘言”三层心态。
忘世心态,在观物中,呈现为超功利、去杂念的审美虚静心态。忘我心态,在观物中,呈现为“以物观物”、物我浑融的审美物化心态。忘言心态,在观物中,呈现为下意识或半下意识的审美直觉感悟心态。
四、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句的理解。
对篱菊、南山、夕照、飞鸟的静观默化中,诗人感悟到了人生的真意,但这真意潜蕴在大自然的无意识之中,只可静观、默会、适意、陶醉,不可理喻,不可言传。《贝多芬百年祭》
一、在作者的笔下,贝多芬是什么样的一种性格?作者对贝多芬这一性格的谈论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作者为什么对贝多芬的性格做那么多的分析谈论? 落拓不羁、孤傲倔强。比喻、对比。
从贝多芬的人格特征说起,展示贝多芬在性格上的反抗特征,作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比较、对照和分析批评,将贝多芬的真正特立独行的一面,真正突破传统,为音乐注入新的内容的实际情况,条分缕析地告诉我们。
二、文章在接近末尾时有这么一句话:“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人安静一会儿,那你就怕听他的音乐了。”请就这一句话谈谈贝多芬音乐的意义所在。
因为贝多芬的音乐能使人激情澎湃
第四篇:《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答案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4、《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第五篇:《故宫博物院》课后练习题答案
《故宫博物院》课后练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边这个图,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图略)
设题意图是通过直观再现课文所介绍的故宫的主体布局,帮助学生去繁就简地把握课文内容,并能初步认识到课文里采用的说明顺序。
填图可要求在预习课文时完成。上课时,可在简略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后,让学生说说本文采用了什么顺序。学生只要回答出“由南向北”即可。至于“总说和分说相结合”这一点,可以在讲课过程中结合练习第二题介绍给学生。
二、仔细阅读文中介绍太和殿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设题意图是抓住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并进入更深思考。
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梁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三、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及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更多了解故宫,并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可以试着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左右的建筑,也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