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特点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05:5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特点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特点及对策》。

第一篇:当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特点及对策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是指发生在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中,违反国家经济法律,商事法律和刑事法律,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当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特点及对策。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以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一直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频繁化,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数量、涉案金额和社会危害性也在升级。尤其是市场经济热点部门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现象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气焰嚣张,重大和恶性案件增多,并向集团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走私犯罪十分猖獗,单位走私泛滥,内外勾结走私、护私盛行;骗汇、逃汇犯罪急剧上升,犯罪数额巨大,犯罪手段恶劣,并且出现骗汇与骗税、走私、行贿等犯罪相融合的综合性犯罪;金融犯罪居高不下,以高额利息为诱饵的集资诈骗案件多发,利用信用卡和信用证诈骗的案件不断增多;证券、期货犯罪呈上升势头,给我国刚起步的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

一、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特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的复杂性首先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类型的复杂性。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经济领域,新兴经济市场使各种新型的复杂的经济关系不断涌现,并由此决定了应运而生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带有较复杂的专业性特征。其次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结构的复杂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违法结构是多层次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首先违犯的是这些复杂的、具有一定专业性的非刑事法律法规,进而延伸和发展为触犯刑事法律,因此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就不仅仅是单一的刑事责任,往往还包括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再次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事实的复杂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往往是非常巧妙地利用经济活动中法律所允许的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而成。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方法手段又普遍带有智能性的特点而变幻多端,狡猾隐蔽不容易被人识破,在客观上使得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比其他刑事犯罪更加复杂。

2、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主体的特殊性一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主体不像传统犯罪主体那样一般为自然人,而是有相当数量的法人。由法人成员自觉地、有分工、有计划、有组织、有配合地实施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活动,因此以法人为主体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具有更大的欺骗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二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主体一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智能和老练的工商经济活动经验。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追诉的困难性首先,由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隐蔽性、智能性较强,使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检举、搜查、起诉比通常犯罪更困难,负责追诉刑事案件的工作人员必须仔细研究纷繁复杂的法律事实和各种法律关系之后,才能发现和查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否则很可能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混同于经济纠纷案件。其次,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复杂性,使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认定比传统犯罪更加困难。疑难案件往往是经济纠纷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交织在一起,经济违法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刑事责任交织在一起,因而增大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追诉的难度。再次,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被害人的不正常心理和反常态度增加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追诉的难度。他们往往担心对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人进行刑事追诉会使财产损失无法挽回,通过“私了”解决问题,致使一些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分子逃避了法律的追究。

4、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危害的深远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深远的。首先,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被害者,包括潜在的或间接的受害者数量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所造成的物质方面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其次,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安全来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所造成的非物质方面的损害往往比物质方面的损害更为严重和久远。再次,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不仅会利用腐败,还会加剧腐败,造成不良的社会政治风气。他们与国家机关中的一些腐败分子内外勾结,由此衍生出腐败犯罪。

二、防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法律措施

1、当前我国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之所以如此猖獗,与现阶段我国经济领域中的法制不完善很有关系。九七刑法的实施,对经济领域各类犯罪的打击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刑法对各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定罪标准的规定过于笼统,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难以确定,在司法实践中操作性不强,办案人员抱着“宁漏勿错”的心态,往往放纵了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因此两高加强司法解释工作,对构成犯罪的数额给出明确的定罪标准,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而言,数额表现为一定财产的价值,具有可计量性这一点是相同的,具有共性,但每种犯罪的数额又有自己的特点,在具体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引起并对其发生影响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是错综复杂的,与之相适应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中的数额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实践中的犯罪数额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即使是同一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也会因行为的实行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数额标志。对于犯罪数额的分类可分为以下二种类型,一是依照不同标准将数额分为犯罪指向数额和犯罪所得数额;直接损失数额和间接损失数额;挥霍的数额和追缴退赔的数额;犯罪总额、参与数额、分赃数额和平均数额等;二是将数额分为罪行所及数额,犯罪所及数额和非法营利数额。对犯罪数额进行分类的意义在于全面了解犯罪数额的种类,准确把握每一类犯罪数额的特点,以及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司法实践中正确地认定和惩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提供依据。本着这一指导思想,对犯罪数额的分类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对犯罪数额的分类应能涵盖刑法中对所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数额的规定。

二、刑法中规定的林林总总的犯罪数额能够涵盖于对犯罪数额所作的每一个分类中。

三、对犯罪数额的分类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即具有作为一类犯罪数额存在的特殊性。根据我国刑事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以及刑法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不同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尽快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给出不同犯罪的数额标准,加大对犯罪的打击力度。

2、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我国的刑罚制度。应加大财产刑的适用范围和幅度,完善罚金刑制度,使犯罪分子在经济上得不到好处。罚金刑的完善应遵循下列思路,调查报告《当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特点及对策》。(1)、将罚金刑上升为主刑。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分子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谋取钱财,因而对他们适用罚金刑更具有对症下药的特点,也更能便罚金刑具有刑罚威慑力和刑罚预防功能。单位犯罪无法适用自由刑和生命刑,罚金刑便成为可供处罚的主要方法。因此将罚金刑上升为主刑就成为必然的结论。(2)、完善罚金刑的处罚原则及其数额规定。在刑法的架构中,应当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判处罚金,应当依据犯罪事实、情节,并酌情考虑犯罪人的财产状况及其缴纳能力,决定罚金数额。在刑法分则中,对各种具体犯罪应明确规定罚金数额。(3)、扩大罚金刑的适用范围。对所有贪利性犯罪一律增设罚金刑,而且采用强制并科法,促使司法机关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人判处自由刑时必须并处罚金刑。(4)、完善罚金刑的执行措施。增设罚金延期缴纳和罚金刑易科制度,在犯罪人不能按期缴纳罚金,根据犯罪人的请求,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延期缴纳或易科为不剥夺自由的为社会提供强制性的社区服务,劳动一日可折抵罚金若干,这样更有利于罚金刑的执行。

3、为了更好地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惩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有必要对我国的资格刑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资格刑与其他刑种相比较有其优越性:第一,它对犯罪的惩罚并不具有直接的物质性,但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影响被惩罚人的间接物质利益。第二,剥夺资格刑既有溯及即往的作用,而且还有后及作用。第三,资格刑的执行环境宽松,罪犯的人身自由不受限制,符合刑罚民主化,开放性趋势与要求。充实资格刑的内容,可进行相应的充实调整。(1)、增加剥夺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资格,或从事某种职业资格内容,主要是针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贪利性、贪婪性及其顽固性的特点而设定的。这既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也是防止利用特定职业再犯罪的一种有效措施。(2)、对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进行调整。将剥夺政治权利更名为剥夺公权。剥夺公权的内容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担任国家机关公务员和担任社会公共团体职务的资格。(3)、适当扩大剥夺政治荣誉的范围。剥夺的内容可以扩大到国家授予的具有法定性质或者法定意义的其他荣誉称号,如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等等。(4)、与充实资格刑的内容相联系,应当扩大资格刑的适用范围,可以说,充实资格刑内容必然要求扩大资格刑的适用范围。这些范围应当包括:国家公务人员、社会公共团体的领导人员、普通公民从事特定职业者等。

三、防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制度措施

1、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快速增长,究其根源,大多数是体制问题。体制的问题,只能通过体制的转变来解决。只有加快我国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扼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创造物质条件,使人们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的能力,使在经济体制转轨中所形成的漏洞为各种防范机制所堵塞,从而减少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机遇。为此,应特别注意:(1)、加强人事管理。防范一些有劣迹,有犯罪前科的投机钻营分子摇身一变,充当单位“能人”,埋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隐患。(2)、加强财务管理。签字报销审核应严格把关,会计出纳应相互制约,不能一身兼任,不能私设“小金库”,私吞国有资产等。(3)、加强财务管理,帐目要清,管理要有序,使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分子浑水摸鱼不能得逞。(4)、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政企分开。将国企完全推向市场,政府只起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党政机关所办的企业、事业单位与原机关完全脱钩,将机关办的企、事业单位也推入市场,清除权力与创收的直接联系。(5)、煞住机关、单位公款吃喝风、公款送礼风、公款后门风,不给犯罪分子行贿之便。(6)、要勤政,即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克服拖拉作风,避免一些人利用我们工作效率低,工作拖拉的弱点去从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

2、改革司法体制我国的司法制度是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各种因素,司法机关在人、财、物等方面还受制于地方政府,由此导致了司法权的地方化;又由于司法机构与地方存在着一种经济上的依赖关系,便得司法机构在执法时,不得不将法律以外的经济因素加进去,影响执法公正,并助长地方保护主义。现行司法管理体制,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司法责任制,解决司法人员法律专业素质低下等等问题,因此,应进行司法改革。(1)、应坚持司法真正独立,而这又首先是司法经济独立。应当由国家财政列出司法专项拨款,并逐年有一定幅度提高,但不允许司法部门从其它渠道筹集办案经费。同时,要保持司法人事独立。司法机关主要领导的任免应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2)、要加强司法队伍的建设。目前司法队伍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打击不力。应改变守株等兔、坐等群众举报的办案方式;改变怕碰硬、怕碰有权势的犯罪分子的思维方式。(3)、改革司法领导体制。将国家司法机关的领导体制改为由最高司法机关垂直领导为主、地方人大监督为辅的领导体制,避免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司法机关的一切费用均应由国库开支,实现财政单列。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而又独立的司法系统,以确保司法权和国家法制的统一。(4)、建立错案追究制度,严打司法腐败。司法权是一种中立性和终极性的权力,是最后的也是最具权威的裁判,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它代表社会公正。如果司法腐败,社会公平和正义必然沦丧,导致严重的法制破坏。

3、加强监督机制建设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最高准则,要坚持“法律至上”,就必须对权力进行约束。在当前,为使掌权者避免或减少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必须解决以下问题:(1)、要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完善选举制度,使人民群众真正拥有选举、选择官员的权利。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许多地区官员的产生所体现的主要是上级官员的旨意,正因如此,造成一些公职人员为了获得或保官位,不是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去取得群众信任、支持,而是通过种种腐败行为去取得上司赏识、任命,而这种人一旦达到目的后,则会在官位上继续着他的腐败犯罪。(2)、要让人民群众对党政权利进行有效的监督。当前尤其应注意发挥两种形式的群众监督:一是社会舆论的监督。新闻媒体对揭露公职人员在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其改进工作、纠正错误,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廉政建设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二是群众举报监督。广大群众遍布城乡每一角落,熟悉身边的人和事,因而群众举报能有力配合司法机关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活动。(3)、应建立、健全、完善监督机构。可以将党的内部监督机构纪律检查委员会、政府系统的监察机构、隶属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机构反贪污贿赂工作局合并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权威的廉政机构,专门负责反腐案件的侦办及其廉政事宜。当今世界各个廉政工作做得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其廉政机构的设置均是这一模式。继毛泽东同志提出用民主新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之后四十年,邓小平同志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要依法治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用民主、更用法治的今天,一定能把国人最为关注,也是最难对付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加以根治。

第二篇:当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特点及对策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是指发生在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中,违反国家经济法律,商事法律和刑事法律,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以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一直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频繁化,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数量、涉案金额和社会危害性也在升级。尤其是市场经济热点部门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现象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气焰嚣张,重大和恶性案件增多,并向集团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走私犯罪十分猖獗,单位走私泛滥,内外勾结走私、护私盛行;骗汇、逃汇犯罪急剧上升,犯罪数额巨大,犯罪手段恶劣,并且出现骗汇与骗税、走私、行贿等犯罪相融合的综合性犯罪;金融犯罪居高不下,以高额利息为诱饵的集资诈骗案件多发,利用信用卡和信用证诈骗的案件不断增多;证券、期货犯罪呈上升势头,给我国刚起步的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

一、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特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的复杂性首先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类型的复杂性。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经济领域,新兴经济市场使各种新型的复杂的经济关系不断涌现,并由此决定了应运而生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带有较复杂的专业性特征。其次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结构的复杂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违法结构是多层次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首先违犯的是这些复杂的、具有一定专业性的非刑事法律法规,进而延伸和发展为触犯刑事法律,因此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就不仅仅是单一的刑事责任,往往还包括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再次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事实的复杂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往往是非常巧妙地利用经济活动中法律所允许的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而成。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方法手段又普遍带有智能性的特点而变幻多端,狡猾隐蔽不容易被人识破,在客观上使得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比其他刑事犯罪更加复杂。

2、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主体的特殊性一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主体不像传统犯罪主体那样一般为自然人,而是有相当数量的法人。由法人成员自觉地、有分工、有计划、有组织、有配合地实施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活动,因此以法人为主体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具有更大的欺骗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二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主体一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智能和老练的工商经济活动经验。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追诉的困难性首先,由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隐蔽性、智能性较强,使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检举、搜查、起诉比通常犯罪更困难,负责追诉刑事案件的工作人员必须仔细研究纷繁复杂的法律事实和各种法律关系之后,才能发现和查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否则很可能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混同于经济纠纷案件。其次,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复杂性,使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认定比传统犯罪更加困难。疑难案件往往是经济纠纷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交织在一起,经济违法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刑事责任交织在一起,因而增大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追诉的难度。再次,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被害人的不正常心理和反常态度增加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追诉的难度。他们往往担心对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人进行刑事追诉会使财产损失无法挽回,通过“私了”解决问题,致使一些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分子逃避了法律的追究。

4、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危害的深远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深远的。首先,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被害者,包括潜在的或间接的受害者数量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所造成的物质方面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其次,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安全来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所造成的非物质方面的损害往往比物质方面的损害更为严重和久远。再次,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不仅会利用腐败,还会加剧腐败,造成不良的社会政治风气。他们与国家机关中的一些腐败分子内外勾结,由此衍生出腐败犯罪。

二、防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法律措施

1、当前我国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

第三篇: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刑法 第十七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1):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一节重点罪名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一)概念与特征

本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 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的行为。

犯罪客体是国家产品质量监管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销售金额较大的行为。

生产、销售的是伪劣产品。其中的伪产品主要是指“以假充真”的产 品,劣产品是指掺杂、掺假的产品、以次充好的产品及冒充合格产品的不合格产 品。这里的“产品”,应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行为表现为四种情况: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 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主要表现为在产品中摻入杂 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 的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如在芝麻中掺砂子,在磷肥中掺入颜色 相同的泥土等。“以假充真”,主要表现为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 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如将党参冒充人参、将猪皮鞋冒充牛皮鞋等。“以 次充好”,主要表现为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 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者新产品。“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 合《产品质量法》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对本条规定的上述行为难以确定 的,应当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需要注意的 是,上述四种行为有时很难绝对地区分,也没有必要硬性区分某种行为属于哪 一类。只要实施其中一种行为便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同时实施多 种行为的,也只以一罪论处。

(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构成犯罪的,要求 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销售金额”,是指生 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 部违法收人。多次实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 为,未经处理的,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或货值金 额累计计算。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伪劣产品尚 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 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罪(未遂)定罪处罚。” 犯罪主体是生产者与销售者。至于生产 者、销售者是否取得了有关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或 营业执照,不影响本罪的成立。生产者与销售者 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知道他人实施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而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或者提供生产、经营 场所或者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便利条件,或 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以本罪的共犯论处。犯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行为人明知 自己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会发生破坏国家 产品质量监管秩序、侵害用户、消费者合法权益 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二)处罚.犯本罪的,根据刑法第140条和第150条的 规定处罚。刑法第140条根据销售金额,对生 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规定了四个幅度的法定刑。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同时构成侵犯知识产权、非 法经营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 罚。犯本罪,又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查处,构成 妨害公务等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二、生产、销售假药罪(一)概念与特征

《刑法修正案(八)》对生产、销售假药罪作 了重大修改,取消了“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的要求。

本罪是指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本罪是 抽象的危险犯。

犯罪客体是国家药品监管秩序和人的 健康权利。本罪客观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1)生产、销售的必须是假药。根据《药品 管理法》第48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 假药:①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 成分不符的;②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 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 品,按假药论处:①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 定禁止使用的;②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经过 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药品管 理法》必须经过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③变 质的;④被污染的;⑤使用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 产的;⑥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 定范围的。上述假药都限于用于人体的药品与 非药品,如果生产、销售假农药、假兽药则不构 成本罪。但这并不意味着上述药品从客观上看 都是能够用于人体的物品,有些物品虽然本来 不能用于人体,但行为人将它假冒为药品而提 供给人使用的,就是本罪中的假药。换言之,当 行为人将某种物品偁冒为对人体使用的药品 时,它就是假药,而不管这种物品实际上能否用 于人体。

(2)具有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一切制 造、加工、配制、采集、收集某种物品充当合格或 特定药品的行为,都是生产假药的行为。一切 有偿提供假药的行为,都是销售假药的行为。假药的来源既可能是自己生产的,也可能是自 己购买的,还可能是通过其他方法取得的。对 于销售的对象(购买者),没有任何限制。

只要具有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即构成本 罪。至于所生产、销售的假药是否足以严重危 害人体健康,在所不问。因为只要生产、销售了 假药,就会破坏国家的药品监管秩序。如果生 产、销售的假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 有其他严重情节,则是本罪法定刑升格的条件。

3.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 位。明知他人生产、销售假药,而有下列情形之 一的,以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共犯论处:(1)提供.资金、贷款、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的;

(2)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设备或者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便利条件的;(3)提供生产技术,或 者提供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4)提供广告等 宣传的。医疗机构明知是假药而使用或者销

售,以销售假药罪追究刑事责任。

4.犯罪主观方面只能出于故意。行为人 明知自己生产、销售的是假药,会破坏国豪药品 监管秩序,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二)处罚

犯本罪的,根据刑法第141条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 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 第141条的规定处罚。实施生产、销售假药罪,同时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经营、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等犯罪的,依 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在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 件发生时期,生产、销售用于应对突发事件药品 的假药的,依法从重处罚。刑法第149条第2 款规定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 一百四十八条所列产品,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 罪,同时又构成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概念与特征 本罪是指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 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本罪客体是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秩序和 人的健康权利。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三种行为:一是在 生产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二 是在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 料;三是明知是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 食品而销售。概括起来说,行为人生产、销售了 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1)食品 中必须掺入了非食品原料,掺入食品原料的不 成立本罪。(2)掺入的非食品原料必须对人体 有毒或者有害。有毒、有害的共同点是可能造 成严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使 用盐酸克仑特罗等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 使用的药品或者含有该类药品的饲料养殖供人 食用的动物,或者销售明知是使用该类药品或 者含有该类药品的饲料养殖的供人食用的动物 的,以未罪论处。明知是使用盐酸克仑特罗等 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或者含 有该类药品的饲料养殖的供人食用的动物,而 提供屠宰等加工服务,或者销售其制品的,成立 本罪。

位。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过失不成立 本罪。本罪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

本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有相似之处。一般 来说,前者表现为生产、销售了掺入有毒、有害 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后者表现为在食品、河 流、水井乃至公众场所等地投放毒害性、放射性 等危险物质;前者是在客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实施其行为,后者—般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关 系;本罪的自然人主体必须已满16周岁,单位 可以成为本罪主体;后者的自然人主体只需已 满14周岁,单位不能成为其主体。但是,不排 除二者会发生竞合关系。(二)处罚

根据刑法第144条和第150条的规定,犯 本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 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 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 第141条的规定处罚,即处10年以上有期徒 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 产。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

上述规定处罚。第二节普通罪名

一、生产、销售劣药罪

本罪是指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 严重危害的行为。根据《药品管理法》第49条 的规定,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的,为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 处:(1)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

(2)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3)超过有效 期的;(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 批准的;(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 味剂及辅料的;(6)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 的。生产、销售的劣药被使用后,造成轻伤以上 伤害,或者轻度残疾、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 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者严重功能障碍,或 者有其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情形的,应当认定 为“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犯本罪的,根 据刑法第142条和第150条的规定处罚。

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本罪是指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 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 食源性疾病的行为。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是指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安全标准的食 品,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不成立本罪。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鉴定,食 品中含有可能导致严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严重 食源性疾患的超标准的有害细菌或者其他污染 物的,应认定为“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 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犯本罪的,根据刑法 第143条与第150条的规定处罚。

三、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

本罪是指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 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 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 准、片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足以 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犯本罪的,根据刑法第 145条和第150条的规定处罚。

四、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

本罪是指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 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销售明知 是以上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 准、行业标准的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犯本罪的,根据刑法第146条与第150条的规 定处罚。【本章主要法律规定】 刑法第140〜150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 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抑斧蛱正案(八)》、对生产、#售假药罪作了重大修改,取消了“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 丫每求。' :、.:■

'

■: ,…、、;、

第四篇:浅析当前两抢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公安机关抓获了一大批“两抢一盗”犯罪分子,破获了许多现行及隐、积案,取得了辉煌战果。但从中分析不难看出,破案和抓人质量不是太高,特别是涉及“两抢”的案件和嫌疑人,抓破率都很低,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没有实质性降低,不仅影响了专项斗争成效,也制约了群众满意率的提高和参与专项斗争的积极性。

鉴于此,我个人认为能否有效遏制“两抢”问题,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创建平安辖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迫切课题。

一、当前“两抢”犯罪具有以下特点:

(一)团伙作案突出。“两抢”案件往往为团伙作案,团伙成员有的抢、有的转移、有的隐藏、有的销赃,团伙内部分工明确。团伙作案使犯罪分子容易得手,一旦失手,成员间也可互相配合,使作案人从容逃脱。“两抢”案件具有一定的预谋性,犯罪分子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得手并迅速逃离现场,事先往往会踩点,精心选择事后逃跑的路线,想好应付公安机关侦查、审讯的办法,选择作案用的摩托车大多使用外地牌照、假牌照、盗来的牌照,或者干脆不悬挂车牌。

(二)流窜作案比例较大。在我们商城县这样的内地县城,作案者多为临近县乡人员,他们牢记“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不在本县乡作案,以免暴露行迹。到临近地区作案,他们有交通工具,来去方便,摸底熟悉地形容易,也使得临近地区群众成为他们最佳选择对象。以商城县为例,2008年上半年,共破获“两抢”案件71起,成年人作案16起,其中周边县区人员作案11起,占68.75%;在大城市多为外来务工的农民,很多人在城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甚至连温饱都难以维持。在城市极大的物质诱惑下,一些农民工心态失衡,部分好逸恶劳的人为了早日实现致富梦,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多使用交通工具作案。近年来,许多犯罪分子采取骑摩托车的方式进行抢劫、抢夺。犯罪嫌疑人一般为2人驾驶摩托车共同作案,在繁华闹市或偏僻小巷驾驶摩托车尾随侵害对象,乘其不备,抢走其随身携带的皮包、背包、手机、项链等贵重物品,作案后立即驾车逃离现场。

(四)作案时间、地点区分明显。“两抢”案件从发案时间看主要集中在中午12时至下午4时、晚上7时至10时之间。犯罪分子选择这两个时段作案,是为了避开上下班高峰时段。从发案地点来看,犯罪嫌疑人多选择连通路口较多的主干道周边、交叉路口、偏僻街巷以及金融和大型商业网点门口,目的是便于寻觅尾随侵害对象和作案后迅速逃逸。

(五)作案对象目标性较强。犯罪嫌疑人主要以路边单身行走的身挎坤包、佩戴首饰女性或手拿公文包、身着名牌的单身男性为侵害对象。从受害人被抢物品来看,多为随身携带的皮包、背包,金银饰品或手机等贵重物品。选择单身女性为作案对象,是因为其防御、反抗能力弱,且喜欢穿金戴银,并有将钱物放在挎包里的习惯。据有关资料显示,单身女性被抢案件占发案总数的80%左右。

(六)社会危害性较为严重。“两抢”犯罪分子为攫取钱财,猖狂作案,逐渐发展为全天候、大范围、手段恶劣、后果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直接威胁公众安全。作案分子为达到快速逃离现场的目的,作案中不顾受害人安危,强行拖倒、推倒被害人致伤的情况屡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被害人重伤甚至死亡。“两抢”犯罪侵害对象不固定,发案范围大,危害面广,且易发难破,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极大。

二、打击“两抢”犯罪存在的难题

(一)快速反应跟不上破案节奏。从反应模式看,“两抢”犯罪嫌疑人主要是突然偷袭,先发制人,而公安机关往往是被动反应,后发制人。从案发后的最初反应看,“两抢”犯罪分子作案后迅速逃离现场,而公安机关接警出击总要有个时间差。在反应的自由度上,“两抢”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得手后,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纵横交错的街巷和茫茫人海中逃窜隐身,而公安机关却只能寻迹追踪,往往是无迹可循。反应时间与成功率成绝对反比。能否保证出警速度,与提高“两抢”案件现行破案率关系密切。

(二)信息采集滞后,实效性差。从信息收集的难度看,“两抢”犯罪分子处于暗处,公安机关处于明处;“两抢”犯罪分子大多流窜作案,公安机关则固守一地。从信息收集的数量看,“两抢” 犯罪分子只需随机收集少量的普通信息,如选择何人下手容易得手、得手后如何凭借地理环境逃脱等;公安机关由于不知道“两抢”犯罪分子躲在何处,选择在何地作案,往往需要大面积撒网,大量收集街面的信息。从信息收集的质量看,“两抢”犯罪分子绝大多数以普通人面目活动在街面,收集到的信息明确具体,对什么地方容易物色到侵害目标,甚至对民警、协警的体貌特征、工作规律等信息都摸得清清楚楚;公安机关收集到的信息大多是案后信息,实时性差,准确性有限。从信息处理和转化情况看,“两抢”犯罪分子可迅速将收集到的信息转化

为犯罪行为;公安机关收集到的信息,却需要经过作进一步的甄别和统计分析,再转化为具体打防控措施的过程,用时较长。

(三)取证审讯达不到全面突破的要求。“两抢”犯罪发生快、逃逸快,基本上无现场可勘查,公安机关在办理 “两抢”犯罪案件时,经常会遇到调查取证难和审查深挖难的问题。“两抢”犯罪分子被查获后,往往死不开口或挤牙

膏式的只供认被当场抓获时的犯罪事实,办案人员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只能就案论案,无法深挖和扩大战果。有时即使案犯交代了犯罪事实,由于时过境迁,受到寻找受害人困难、没有报案记录、证人嫌麻烦不愿提供证言等因素影响,难以结案定罪。

(四)打击震慑效果不显著。从“两抢”犯罪分子的角度看,“两抢”犯罪成本低廉,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手段,往往徒手或借助简单的工具就可完成。犯罪得手后销赃渠道畅通,能够轻易获利。即使被抓,由于证据不足、挤不清余罪等情况,造成“两抢”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处。风险不高、收益巨大,使很大一部分“两抢”犯罪分子屡抓屡犯。从公安机关的角度看,面对南来北往、流动不息的人群,受警力、经费等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做到全时段、全方位的防范。调查追捕,公安机关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摸排侦查,不可能对所有的“两抢”案件进行专案侦查,从而使一部分犯罪分子逃避了打击。

三、打击“两抢”犯罪的有效对策

(一)有针对性的强化防控力度,最大化的抓获现行。由于“两抢”案件在作案时间、地点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公安机关应加强易发案重点地区的布控守候工作,力争抓获现行。同时,根据辖区地理环境、发案规律,有针对性部署警力,在组织民警开展日常巡逻防范的同时,有重点地增加对易发案路段、案件高发时段的巡逻频次,110警务车夜间在偏僻易发案街巷路段定点闪烁,挤压“两抢”犯罪空间,不给“两抢”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增强夜间出行群众的安全感。在案件高发路段、时段巡逻执勤的巡警和交警,要密切注意观察路面无牌照或乘载2人的摩托车及其驾驶员,发现可疑情况后,及时通知110报警服务台调集附近巡逻车和交警,就地拦截盘查。

(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对已抓获嫌疑人的审查、深挖工作。刑侦部门要全面收集“两抢 ”案件的各种数据,并对辖区内发生的此类案件进行全面摸排,查清底数,建立规范的“两抢”案件发破案台帐。刑侦部门对治安、巡警、交警部门移交的相关线索要高度重视,落实专人,一查到底;对已被抓获的驾驶摩托车抢夺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要加大审查力度,深挖余罪,查明作案同伙和全部犯罪事实,力争破获一批刑事案件。刑侦技术部门还应对已发生的驾驶摩托车抢夺案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增强串并案意识,从涉案摩托车特征、犯罪嫌疑人人数和体貌特征、作案手段以及遗留痕迹物证等方面,加强串并案工作,为侦破工作提供 “抓手”。同时,刑侦技术部门应组织相关的技术力量,围绕被抢手机通话信息进行侦控;加强驾摩托车抢夺案件的现场勘查,力争获取有价值的痕迹物证;积极组织受害人进行电脑模拟画像,有效服务侦查破案。

(三)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遏制“两抢”案件的发案势头。公安机关打击“两抢”犯罪,必须根据街面、路面治安形势的变化,灵活组合各种作战要素,提高打击效率和质量,形成应对“两抢”犯罪的长效机制。一是集中开展打击行动。在客观掌握本地区“两抢”犯罪规律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两抢”高发的时段,适时组织开展全局性的打击“两抢”犯罪专项行动、摩托车专项清理行动、特种行业专项整治行动以及不定期的设卡查缉,从各个角度打击、震慑“两抢”犯罪。特别是要从查处无牌照、假牌照或盗抢的摩托车入手,不断扩大战果,破获一批“两抢”案件。二是快速反应,以快制快。进一步健全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多警种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解决好“第一时间报警”、“第一时间调度”和“第一时间出警”的问题,城区接警、出警时间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之内,力争在第一时间抓获现行“两抢”犯罪嫌疑人,将案件处置在始发阶段。三是重视案件取证。做好取证工作是防止“两抢”犯罪分子逃避打击的直接保证。要高度重视案发后的取证工作,办案人员要向受害人和有关证人问明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作案工具、车牌号码等,收集被害人信息、被抢物品特征等,分类归档妥善保存,随时将有价值线索提交上网进行比对,为日后破案提供确凿的证据。在巡逻、清查整治、守候伏击等日常工作中发现的盗抢犯罪分子,要进行指纹、鞋印捺印,送刑侦技术部门进行比对,从中发现“两抢”犯罪分子。四是堵截销赃渠道。根据“两抢”犯罪以侵财为主的特点,不断加强对典当寄卖业、二手手机交易市场、金银饰品加工、车辆维修业、废旧物品收购市场等易于销赃的高危场所、行业的控制管理和情报掌握力度,从中发现犯罪的“蛛丝马迹”,寻踪查获销赃挥霍的犯罪嫌疑分子。

(四)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使“两抢”案件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是激励群众积极举报。制定鼓励群众参与打击“两抢”的奖励措施,对奖励范围、奖励标准、奖励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通过报社、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宣传造势,使社会公众广为知晓。二是充分发动街面人员群防群治。组织民警深入街面,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对行政执法人员、场所业主、出租车司机、小摊贩、沿街单位保卫力量等街面特定岗位工作人员和群众进行全面发动,激发沿街群众协助打击“两抢”犯罪的积极性。三是开展强大的宣传攻势。坚持打击防范和宣传相结合的工作方针,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报道、开展防范“两抢一盗”犯罪集中宣传日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宣传公安机关对“两抢一盗”犯罪的严打决心和工作成果,对“两抢一盗”犯罪分子形成强大的心里震慑。要定期进行治安动态通报和安全提示,在“两抢”作案人员经常出没的地区、路段,采用防范提醒书、警示牌等形式,提醒出行群众提高警惕。同时,要教育出行群众尽量少带现金和贵重物品,特别注意不要把现金和贵重物品放在皮包、手袋之内,妇女夜间应搭伴行走,避免成为作案分子侵害的目标。四是借助科技手段防范“两抢”。增加街面重点部位和易发案区域的电子监控点,有效增强街面动态防控能力。加强指挥中心建设,采取多种方式落实城区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以及农村“科技创安”工程,保证及时发现“两抢”犯罪发生的苗头,掌握追击轨迹,为破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五篇:浅析当前两抢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公安机关抓获了一大批“两抢一盗”犯罪分子,破获了许多现行及隐、积案,取得了辉煌战果。但从中分析不难看出,破案和抓人质量不是太高,特别是涉及“两抢”的案件和嫌疑人,抓破率都很低,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没有实质性降低,不仅影响了专项斗争成效,也制约了群众满意率的提高和参与专项斗争的积极性。鉴于此,我个人认为能否有效遏制“两抢”问题,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创建平安辖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迫切课题。

一、当前“两抢”犯罪具有以下特点:

(一)团伙作案突出。“两抢”案件往往为团伙作案,团伙成员有的抢、有的转移、有的隐藏、有的销赃,团伙内部分工明确。团伙作案使犯罪分子容易得手,一旦失手,成员间也可互相配合,使作案人从容逃脱。“两抢”案件具有一定的预谋性,犯罪分子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得手并迅速逃离现场,事先往往会踩点,精心选择事后逃跑的路线,想好应付公安机关侦查、审讯的办法,选择作案用的摩托车大多使用外地牌照、假牌照、盗来的牌照,或者干脆不悬挂车牌。

(二)流窜作案比例较大。在我们商城县这样的内地县城,作案者多为临近县乡人员,他们牢记“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不在本县乡作案,以免暴露行迹。到临近地区作案,他们有交通工具,来去方便,摸底熟悉地形容易,也使得临近地区群众成为他们最佳选择对象。以商城县为例,20xx年上半年,共破获“两抢”案件71起,成年人作案16起,其中周边县区人员作案11起,占68.75%;在大城市多为外来务工的农民,很多人在城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甚至连温饱都难以维持。在城市极大的物质诱惑下,一些农民工心态失衡,部分好逸恶劳的人为了早日实现致富梦,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多使用交通工具作案。近年来,许多犯罪分子采取骑摩托车的方式进行抢劫、抢夺。犯罪嫌疑人一般为2人驾驶摩托车共同作案,在繁华闹市或偏僻小巷驾驶摩托车尾随侵害对象,乘其不备,抢走其随身携带的皮包、背包、手机、项链等贵重物品,作案后立即驾车逃离现场。

(四)作案时间、地点区分明显。“两抢”案件从发案时间看主要集中在中午12时至下午4时、晚上7时至10时之间。犯罪分子选择这两个时段作案,是为了避开上下班高峰时段。从发案地点来看,犯罪嫌疑人多选择连通路口较多的主干道周边、交叉路口、偏僻街巷以及金融和大型商业网点门口,目的是便于寻觅尾随侵害对象和作案后迅速逃逸。

(五)作案对象目标性较强。犯罪嫌疑人主要以路边单身行走的身挎坤包、佩戴首饰女性或手拿公文包、身着名牌的单身男性为侵害对象。从受害人被抢物品来看,多为随身携带的皮包、背包,金银饰品或手机等贵重物品。选择单身女性为作案对象,是因为其防御、反抗能力弱,且喜欢穿金戴银,并有将钱物放在挎包里的习惯。据有关资料显示,单身女性被抢案件占发案总数的80%左右。

(六)社会危害性较为严重。“两抢”犯罪分子为攫取钱财,猖狂作案,逐渐发展为全天候、大范围、手段恶劣、后果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直接威胁公众安全。作案分子为达到快速逃离现场的目的,作案中不顾受害人安危,强行拖倒、推倒被害人致伤的情况屡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被害人重伤甚至死亡。“两抢”犯罪侵害对象不固定,发案范围大,危害面广,且易发难破,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极大。

二、打击“两抢”犯罪存在的难题

(一)快速反应跟不上破案节奏。从反应模式看,“两抢”犯罪嫌疑人主要是突然偷袭,先发制人,而公安机关往往是被动反应,后发制人。从案发后的最初反应看,“两抢”犯罪分子作案后迅速逃离现场,而公安机关接警出击总要有个时间差。在反应的自由度上,“两抢”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得手后,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纵横交错的街巷和茫茫人海中逃窜隐身,而公安机关却只能寻迹追踪,往往是无迹可循。反应时间与成功率成绝对反比。能否保证出警速度,与提高“两抢”案件现行破案率关系密切。

(二)信息采集滞后,实效性差。从信息收集的难度看,“两抢”犯罪分子处于暗处,公安机关处于明处;“两抢”犯罪分子大多流窜作案,公安机关则固守一地。从信息收集的数量看,“两抢” 犯罪分子只需随机收集少量的普通信息,如选择何人下手容易得手、得手后如何凭借地理环境逃脱等;公安机关由于不知道“两抢”犯罪分子躲在何处,选择在何地作案,往往需要大面积撒网,大量收集街面的信息。从信息收集的质量看,“两抢”犯罪分子绝大多数以普通人面目活动在街面,收集到的信息明确具体,对什么地方容易物色到侵害目标,甚至对民警、协警的体貌特征、工作规律等信息都摸得清清楚楚;公安机关收集到的信息大多是案后信息,实时性差,准确性有限。

下载当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特点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特点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